㈠ 汽車動力強不強勁,是看哪些方面的數據什麼的
看功率和扭矩,還有比功率。
功率可以決定一輛車的最高時速有多少;扭矩能夠決定一輛車提速能夠有多快,但當扭矩不能讓速度得到提升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靠功率來增強速度。因此,功率和扭矩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比功率:比功率是衡量汽車動力性能的一個綜合指標,具體是指汽車發動機最大功率與汽車總質量之比。一般來講,對同類型汽車而言,比功率越大,汽車的動力性越好。
要想讓汽車這種龐然大物奔跑起來,就需要能量。理論上,如果是完全相同的一輛車,想跑得越快就需要越大的能量,所以功率決定了一部發動機能輸出的總能量,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理解為最大功率決定了他的最高車速。
柯迪亞克搭載的EA888 TSI380渦輪增壓發動機,功率高達162kW。百公里加速僅7.5s,最高車速達220KM/H,極致動力一觸即發。
功率的單位還有另外一種,就是馬力,他的單位是「馬力」(PS),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1kW=1.36PS。有人常說的多少多少匹馬力,就是說的功率。
㈡ 汽車動力怎麼看
汽車的動力是汽車性能最基本的表現,汽車的運輸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動力。動力取決於驅動力和驅動阻力。需要注意發動機缸數,發動機排量,是否有增壓器。
當汽車啟動並繼續行駛時,一定有外力。驅動汽車的外力就是驅動力。汽車的動力取決於兩個部分:驅動力和驅動阻力。汽車驅動力的來源是發動機的輸出扭矩,將通過傳動系傳遞給車輪。因此,汽車的驅動力由兩個因素決定:發動機的輸出功率和 傳動系統 的機械效率。消費者買車時,發動機氣缸數、發動機排量、是否有增壓器都與發動機的輸出功率密切相關。傳動系統的傳動效率與傳動系統的結構有關,傳動系統的機械效率由變速箱、驅動橋、分動箱和減速器的特性決定。車輛的動態性能也受到 輪胎 性能的很大影響。另一個要點是輪胎與地面的連接。在泥濘的道路或雪地上,裝有越野輪胎或雪地輪胎的車輛將具有更強的動態性能。因此,輪胎的性能也會影響車輛的動力。
㈢ 汽車的動力性要看哪些方面扭矩還是馬力
扭矩就是指發動機從曲軸端輸出的力矩。扭矩的單位為牛米(N穖)。而扭矩的大小就好比看驢能拉動多大的磨。汽車爬坡能力: 是用滿載或者一部分負載的汽車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上坡度表示的。顯然,這個爬坡度是一檔的最大爬坡度。對於同一款車型來說,當然是發動機動力性能越好,汽車的動力性就越好。但是對於不同的車型來說,即使搭載同樣的動力總成,汽車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動力性。如果一台車的馬力越大,那麼他單位時間所作的功就越多,換言之就是車的馬力越大,車的加速性能就越好,車的極限速度就越高。
輪上扭矩決定加速度。功率決定輪上扭矩。功率決定車子的加速度。扭矩可以理解成某一轉速下的功率由「做功」過程轉化為「運動」過程的一種體現、一種狀態,所以汽車的加速度終究是由「功率」來決定的。功率是隨著發動機轉速上升而上升,到最大功率後,功率變成常量,而這時扭矩和轉速就是變數了,扭矩隨著轉速上升而下降。
㈣ 汽車動力性看什麼
功率和扭矩是汽車發動機參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實際的購車決策中,這兩個數值也往往被反復比較,那麼,到底如何看待這些數值,怎麼判斷汽車動力性呢?網上有不少專業科普文章,但是許多車友還是沒有辦法很快地對這兩個概念建立起正確的認識。接下來,小編會盡量在五分鍾之內,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教你看懂汽車動力性能的相關問題。
汽車發動機
汽車動力:發動機輸出功率和扭矩是什麼?它們之間有聯系嗎?
發動機輸出功率是指單位時間內發動機可以做的功,它可以衡量發動機做功的快慢。相同排量車型之間,最大功率越高,就說明發動機效率越高,做功速度越快,技術越先進。發動機扭矩全稱也應該是發動機輸出扭矩,是曲軸端輸出的力矩,是力與力臂的乘積,它經過變速箱的傳動,來推動車輪旋轉前進。相同排量車型之間,峰值扭矩越大,推動車輪的力就越大,改變慣性的能量就越大。
它們之間不僅有聯系,而且聯系還非常緊密,發動機輸出功率=扭矩·角速度。實際上功率數值是測不出來的,一般都是在專業的測量平台上,通過轉速與扭矩之間的關系,測算出具體的功率數值。
汽車動力:最大功率和峰值扭矩哪個更能代表汽車動力性能?
汽車的動力性能主要體現在加速能力、爬坡性能、最高車速三個方面。一般說來,汽車最高速度與發動輸出最大功率有關系,爬坡性能和加速能力也是與發動機峰值扭矩有關。但大功率或大扭矩一定會帶來更好的動力體驗嗎?並不一定。需要注意的是——發動機輸出功率和扭矩與汽車動力性並不能完全劃上等號。重型載貨卡車發動機扭矩數值特別大,比如解放J6P 420馬力 6X4牽引車的峰值扭矩就可以達到驚人的2000N·M,爬坡和起步性能就比較強,但其他方面就相對較差,這也與大家潛意識中的動力體驗大相徑庭。
發動機最大功率越大也不代表加速能力就越好;反之,最大扭矩值越高也並不能代表汽車跑得就越快。你到底是看重加速能力?最高速度?還是爬坡能力?並不能一概而論,所以這兩者都不能完全反應汽車的動力特性。
大型汽車
汽車動力:開車一定要學會看扭矩和功率曲線
最大功率與扭矩的數值後面都會標注一個變數,那就是轉速,如上汽通用雪佛蘭-科魯茲最大功率84KW/6600rpm,最大扭矩146NM/4000rpm。也就意味著在不同的轉速條件下,會達到不同的扭矩和功率輸出。通過扭矩和功率曲線,可以熟知發動機的輸出特性,從而更好地駕馭動力表現。
比如許多人在高速超車時,可以通過降擋降低齒輪比來獲得一定的轉速增加,來達到峰值扭矩,並快速提升發動機功率,來提高汽車行駛速度。普通消費者在日常駕駛中2000rpm左右就要換擋(自動變速箱的換擋轉速一般也不太高),以免高轉所帶來的振動、噪音、油耗等困擾,所以沒有到達最大扭矩轉速區間就換擋了,峰值扭矩從來沒有用過,從而認為發動機動力表現形成誤解。
汽車動力:低轉高扭與高轉高扭哪個更好?
在自然吸氣時代,高轉高扭的發動機特別受到追捧,例如保時捷的外孫、現任大眾汽車董事長的皮耶希,還有就是自然吸氣時代的寶馬工程部門,這種發動機通過高轉速,使發動機吸入更多的空氣,從而噴注更多的燃油來得到更大的扭矩和功率,適合高速行車和賽場上的表現,並有利於減少積碳,這樣的做法還可以在很小的排量上得到較強的動力表現,缺點就是容易造成發動機的磨損和油耗增加。
但是,還有許多普通經濟車型卻討巧地調教成「低速高扭」,讓峰值扭矩可以在很低的轉速時到來,獲得足夠多的加速能力,提升普通消費者的動力感知,非常適應市區低速路況的行駛,但是這種調教在跑高速時達到一定的速度之後,逐漸接近最大功率輸出,而隨著轉速的提高,扭矩值就會有一定的衰減,從而會感覺高速加速乏力。
汽車儀表盤
當然,目前來看,自然吸氣發動機低轉高扭更受普通消費者歡迎,而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出現也使得高轉高扭發動機「小排量、大動力」的優勢逐漸有了新的替代品。
汽車動力:渦輪增壓發動機與自然吸氣發動機在功率特性與扭矩表現上的差別
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工況表現通常與自然吸氣發動機有所不同,最大的表現就是在渦輪的介入下,發動機艙進氣量得到提升,峰值扭矩不僅大幅增加,而且還可以保持在一個很寬廣的平台上,最大功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近幾年,為了解決渦輪遲滯現象,通常在1500左右開始(比如大眾1.4TSI發動機),就可以啟動渦輪,從而更快地獲得增壓效果,盡快達到寬廣的峰值扭矩平台(1250-4000rpm),獲得更強的動力特性。這也是最近幾年,渦輪增壓發動機在動力表現上大幅超越自然吸氣發動機,逐漸占據主流地位的原因。
汽車動力:汽車動力性能還與哪些因素有關?
汽車動力性能除了與發動機的這兩個參數有關之外,還要考慮變速箱、輪胎、車重、車身設計等許多因素。比如說變速箱影響就很大,根據檔位會用不同的齒輪比將發動機扭矩放大到車輪上,這會導致相同車速時發動機轉速不同,從而帶來不同的功率和扭矩表現,進而影響最終的動力性。比如廣汽傳祺GS4在雙離合與6AT版本之間,動力性能表現就有較大的差異。再比如完全相同的廣汽傳祺2.0T渦輪增壓發動機,分別配置在GA8和GS8上,因為車重差異的原因,車友所感受到的動力性能就有較大不同。類似還有大眾旗下1.4TSI發動機在眾多車繫上的表現。
通過以上各種情況分析,我們發現買車時光盯著看汽車的動力發動機最大功率和峰值扭矩這兩個數據,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幫助,所以簡單地從最大功率和扭矩值上,並不能完全看出汽車的所有動力特性,購車決策時單方面追求發動機最大功率或者峰值扭矩數值高,都是非常片面的行為。
㈤ 怎麼看汽車的動力性
首先當然要看汽車的重量,其次看下他的功率,發動機功率也就代表了對應的動力性,其次看是否帶有渦輪增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