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欧洲工业革命以前设计有哪些特点

欧洲工业革命以前设计有哪些特点

发布时间:2022-06-17 03:54:27

① 欧洲工业革命对当时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开始于十八世纪中期的英国工业革命导致社会、思想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对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革命是社会生产从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是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同时又是一场剧烈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一方面是生产方式和建造工艺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技术,为近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正是应用了这些新的技术可能性,突破了传统建筑高度与跨度的局限,建筑在平面与空间的设计上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同时影响到建筑形式的变化。这其中尤其以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在建筑上的广泛应用最为突出。初期生铁结构水晶宫

以金属作为建筑材料,早在古代建筑中就已开始,而大量的应用,特别是以钢铁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材料则始于近代。随着铸铁业的兴起,1775~1779年第一座生铁桥(设计人:Abraham Darby)在英国塞文河上建造起来,1793~1796年在伦敦又出现了更新式的单跨拱桥——桑德兰桥,全长达236英尺(72米)。在房屋建筑上,铁最初应用于屋顶,如1786年巴黎法兰西剧院建造的铁结构屋顶(设计人:Victor Louis)以及1801年建的英国曼彻斯特的萨尔福特棉纺厂(设计人:Watt and Boulton)的七层生产车间,这里铁结构首次采用了工字形的断面。另外,为了采光的需要,铁和玻璃两种建筑材料配合应用,在十九世纪建筑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巴黎旧王宫的奥尔良廊(1829-1831,P.Fontaine)、第一座完全以铁架和玻璃构成的巨大建筑物——巴黎植物园的温室(1833,Rouhault),而最着名的则是1851年建造的伦敦“水晶宫” 钢铁框架结构巴黎圣日内维夫图书馆。

框架结构最初在美国得到发展,其主要特点是以生铁框架代替承重墙,外墙不再担负承重的使命,从而使外墙立面得到了解放。1858--1868年建造的巴黎圣日内维夫图书馆,是初期生铁框架形式的代表。此外还有:英国利兹货币交易所、伦敦老火车站、米兰埃曼尔美术馆、利物浦议院、伦敦老天鹅院、耶鲁大学法尔南厅等。美国1850-1880年间“生铁时代”建造的大量商店、仓库和政府大厦多应用生铁构件门面或框架,如圣路易斯市的河岸上就聚集有500座以上这种生铁结构的建筑,在立面上以生铁梁柱纤细的比例代替了古典建筑沉重稳定的印象,但还未完全摆脱古典形式的羁绊。在新结构技术的条件下,建筑在层数和高度上都出现了巨大的突破,第一座依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起来的高层建筑是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厦(1883-1885,William Le Baron Jenney),共十层,它的外形仍然保持着古典的比例。

“带形城市” (linear city)。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交通干线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也可以辅以河道。城市继续发展,可以沿着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出去。带形城市由于横向宽度有一定限度,因此居民同乡村自然界非常接近。纵向延绵地发展,也有利于市政设施的建设。带形城市也较易于防止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而过分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化。

较有系统的带形城市构想,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的。他认为有轨运输系统最为经济、便利和迅速,因此城市应沿着交通线绵延地建设。这样的带形城市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便于接触自然,也能把文明设施带到乡村。

现有城市 弧状的“带形城市” 。1892年,索里亚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在马德里郊区设计一条有轨交通线路,把两个原有的镇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弧状的带形城市,离马德里市中心约5公里。1901年铁路建成,1909年改为电车。经过多年经营,到1912年约有居民4000人。虽然索里亚规划建设的带形城市,实质上只是一个城郊的居住区,后来由于土地使用等原因,这座带形城市向横向发展,面貌失真。但是,带形城市理论影响却深远。

苏联在20年代建设斯大林格勒时,采用了带形城市规划方案。城市的主要用地布置于铁路两侧,靠近铁路的是工业区。工业区的另一侧是绿地,然后是生活居住用地。生活居住用地外侧则为农业地带。带形城市理论可以同其他布局结构形式结合应用,取长补短。几十年来,世界各国不少城市汲取带形城市的优点,在城市规划中部分地或加以修正地运用。

② 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前的设计艺术风格主要有哪三个

文艺复兴是承接中世纪的近代文化大变革,主要阶段为15世纪到17世纪末,其重要特征是文化领域的复古、创新和宗教改革;
工业革命是现代文明的发端,首次工业革命为18世纪下半叶,以纺织工业革命和瓦特蒸汽机的发明(蒸汽革命)为重要起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实际末,以电话电报为代表的电气革命为主要特色;
第三次工业革命大致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也可以说延续到现代,主要特征是现代科技知识的全面开发,核能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重要标志。

③ 工业革命概况,特点和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地域
西欧 、北美。

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
兴起原因:
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特别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工业革命的扩展
欧洲其他国家虽然也有杰出能干的工人,也有具有发明精神的人,但这些国家缺乏发展机器工业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和市场,以及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文化等条件。

在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废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拿破仑当政后,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法国的工业革命(18世纪末17世纪初~19世纪中期)创造了条件。此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入工业革命的行列,到19 世纪末,这些国家先后都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经济领域:生产力极大的提高。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政治领域:是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
工业革命前后的一些重要发明 时间 发明人 发明

1712年 英国人汤姆斯·牛考门获得了稍加改进的蒸汽机的专利权

1764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1778年 约瑟夫·勃拉姆 抽水马桶

1796年 塞尼菲尔德 平版印刷术

1797年 亨利·莫兹莱 螺丝切削机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进了牛考门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

1807年 富尔顿 蒸汽轮船

1812年 特列维雪克 科尔尼锅炉

1814年 斯蒂芬森 蒸汽机车

1815年 汉·戴维 矿工灯

1844年 成廉·费阿柏恩 兰开夏锅炉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常常超过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样出现强烈的冲击波和引起局势的大动荡。生产力的超乎人们意料的大发展,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的巨变,展现出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一种新的而貌,带动着整个社会快速地演变。几十年下来,就使得以农业与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变成了以工业与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大规模地改变着人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新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改观,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大趋势,国家向城市化社会迈进的走向,工业产值远远超过农业产值的现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处其境的普通人和当政者大为惊讶,有悲有喜,但却只能去适应,决计无法阻拦。

这种全面深刻的社会变化,说到底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表现,后者比前者更加显露出创造与进取的精神,奋力竞争的意识,更具有挑战性。它以不可逆转的气势,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习俗、价值取向,乃至择业的标准。在这个社会转折的进程中,伴随着严重的剥削与压榨,“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状况甚为鲜明。于是,社会结构、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组合成一些新的社会利益群体。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

工业资产阶级比起工场手工业时期由商人组成的资产阶级,有着更强的进取精神和在自由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它以使用机器的产业为依托而取得的成就,也远非旧日的资产者所能比拟。工业对农业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劳动力的容量,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都使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变着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力量的对比。19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席卷全球,到世纪中叶就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正是这种历史巨变的体现。封建的和封建以前的社会制度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让位给资本主义。

无产阶级即产业工人的队伍,是又一个全新的社会利益群体。它与过去的手工工场工人不同,没有小块土地,没有传统的生产工具,也不带任何的宗法色彩,是纯然的雇佣劳动者。使用机器生产的劳动条件和由机器联结的集中劳动环境,使他们具有了集中、团结、纪律性强的特点。为时不久,他们就逐渐意识到了自己这个群体是同命运和具有共同愿望与要求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阶级意识,知道自己属于同一个群体。后来经过科学理论的引导,才会体会到阶级觉悟的概念。当然这只是那些先进的工人。工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起来斗争,争取自己的利益和社会地位,从而形成为一股历史潮流,为世界历史增添了新的内容。正是这股潮流推动了意识形态领域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逐步结合,这股潮流也日益壮大起来,成为19世纪并行交错的历史大潮之一。

两大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发展,机器工业对手工业的排挤,使以往的中等阶级发生了分化和改组。所谓中等阶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小企业主、小店东、手工工匠、商贩等等。他们中的少部分,在机器大工业的排挤下遭到破产,大量被迫受雇于工厂,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多数人则还继续存在,但是有不少人感到岌岌可危,面临破产的威胁,更多的人虽还没有面临危机,但瞻望前景也颇感担忧。因而也形成为另一个社会利益群体,渴望在社会巨变中求得一席之地,竭力为维护和提高社会地位而斗争。19世纪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为数众多,其根源就在于此。其中,无政府主义倾向大抵上反映的是破产者的情绪;而极力宣传保留小私有制的学说,则常是小资产阶级忧心忡忡地体现。小资产阶级热衷于参加民主运动,也是出于争取提高社会地位的愿望。

=============================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着特点。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19世纪早期,人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对电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进一步完善电学理论的同时,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电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后来几经改进,逐渐完善,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早期汽车

20世纪初,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飞机飞上蓝天,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随着内燃机的广泛使用,石油的开采量和提炼技术也大大提高。1870年,全世界只生产了大约80万吨石油,到1900年已猛增到2000万吨。

早期飞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讯事业的发展尤为迅速。继有线电报出现之后,电话、无线电报相继问世,为快速地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可以从4个方面来说:

首先,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如电力,煤炭等,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的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其次,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动力不足的问题。内燃机的发明又促进了发动机的出现,发动机的发明又解决了交通工具的问题,推动了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的足迹遍布了全世界,也让各个地区的文化,贸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讯工具的发明。自从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不在局限与面对面的谈话。

最后,化工业的迅猛发展。炸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军工业的进步,并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煤炭中提取各种化合物,塑料,人造纤维先后被投入实际生活。

上述的四种发明,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开始通过科学研究来获得纯粹的知识,然后又反过来促进理论的应用。

④ 18世纪的设计风格主要有哪些

18世纪的设计风格是非常矛盾的。工业革命后,新的材料、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不断出现,传统的设计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人们以各自的方式探索新的设计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混乱是难免的。

由于传统的风格和形式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定型、成熟,当人们改用全然不同的材料进行商品生产时,还不熟悉新的可能性,起初总是要借鉴甚至模仿习见的传统形式。这就在旧形式和风格与新的材料和技术之间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从18世纪下半叶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
由于受到建筑风格的影响,复古思潮统治着18世纪下半叶的设计活动,这期间比较流行的是新古典和浪漫主义。它们的出现,主要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有政治上的需要,他们之所以要利用历史式样,是企图从古代文化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用借来的语言导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新古典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和设计史上指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欧美盛行的古典形式。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式风格和洛可可式风格盛行一时,其繁琐的装饰与贵金属的镶嵌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厌恶。在探求新的设计风格的过程中,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成了当时的创作源泉。1750年,罗马庞贝遗址被发掘,在欧洲引起了研究古典艺术的热潮,人们认识到古典艺术质量远远超过巴洛克式风格和洛可可式风格,促成了新古典的产生与流行。

新古典追求古典风格和简洁、典雅、节制的品质以及“高贵的纯朴和壮穆的宏伟”。在建筑上追求建筑物体形的单纯、独立和完整,细节的朴实,形式的符合结构逻辑,并且减少纯装饰性的构件,显示了人们对于理性的向往。新古典在各国的发展虽然有共同之处,但多少也有些差异,大体上在法国是以罗马式样为主,而在英国、德国则是希腊式样较多。新古典风格也体现于当时的产品上,其特点是放弃了洛可可式过分矫饰的曲线和华丽的装饰,追求合理的结构和简洁的形式,构件和细部装饰喜用古典建筑式的部件。图3-2所示是一种法国座钟,即采用了古典柱式,整体形态简洁利落。
但是将一件实用品模仿建筑物来设计,未免小题大作,喧宾夺主。英国新古典家具的成就很大,其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师,他们长于设计朴素、实用的形式,加上座钟适度的装饰细节,以防止单调。乔治二世(George II ,1683—1760)的衣橱基本上是一个朴素的四方盒子(图3-3)。但这种四方形又被顶层抽屉下的腰线和托架地底座所减缓,底座上的脚将柜子稳当地放置在地板上而不显沉重。这种典型的英国风格显示出来的朴素感在欧洲是罕见的。在柜子的制造方面,出现了以玻璃门为主要特点的大型立柜(图3-4)。这种立柜力图表现木材本身的纹理美,柜体完全以直线贯穿首尾,这大概可称得上是现代家具的先声。

英国的谢拉顿(George Sheraton,1751—1806)是当时新古典的家具大师。他的椅子(图3-5、图3-6、图3-7、图3-8)设计重点装饰放置于靠背之上,变化很多,但椅腿却很少有曲线装饰,表现出单纯的结构感。谢拉顿于1791年出版的《家具制造师与包衬师图集》和1802年出版的《家具辞典》是家具设计的网络全书,对整个家具界贡献巨大。图3-9所示是谢拉顿设计的新古典陶瓶。
漫主义(Romanticism)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艺术领域中的另一主要艺术思潮,在设计上也有一定的反映。浪漫主义始源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开始就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大工业生产的情绪,它回避现实,向往中世纪的世界观,崇尚传统的文化艺术。浪漫主义在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的同时,用中世纪艺术的自然形式来对抗机器产品。浪漫主义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特别是东方的情调。由于浪漫主义反对工业化生产,也就无法解决工业条件下的设计问题,并且对后来反对机械化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18世纪的设计师们在处理产品的功能与设计的关系上是暧昧的。他们一方面对产品的坚固性和实用性很关心,另一方面又对装饰有浓厚的兴趣。这既是为了用装饰来体现设计者和生产者的水平,以提高产品的身价,也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对于装饰的要求。由于流行趣味的影响,不少产品,特别是家用产品都必须附加一定的装饰才有市场。如果产品是为达官显贵制作的,或以贵重材料制作的,装饰就更加华丽。这一时期的家庭中很少有机具,当然这些机具是今天已完全淘汰了的东西,例如没有一个现代家庭认为纺车会是一件必需品。18世纪中叶的标准纺车是木材制成的,非常结实。其形式经过很长时间演化才确定下来。腿上和轮辐上有车花,反映了制作者对于装饰的爱好。图3-10所示是稍后一段时间制作的一架纺车,设计雅致,线条简洁,用桃花心木镶以椴木制成。但它只是一件客厅的摆设,因为当时机器已经完全代替了纺车。图3-11所示是同一时期用青龙木制成的手摇胡椒磨,它很坚固实用。之所以选用珍贵的木料,既是因为它非同寻常的坚固性,也是为了它漂亮的质地。这种坚固性使得胡椒不至于把磨子损耗得太厉害。装饰这件漂亮玩意儿的精致手工艺,是制作者内心感情的体现,也就是珍贵的木材以及胡椒两者都应以某种方式得到称颂。
18世纪是一个追求理性的时代,设计师们生产了多种多样的仪器用于不同的目的,其中一些还是相当复杂的。他们有时难以克制对于装饰的激情,特别是这件仪器是为某一显赫人物订做的时候更是如此。例如,为英王乔治三世(Geoge III,1738—1820)制作的极为奢华的银质显微镜(图3-12)就通身饰以超常复杂的人物和花草。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装饰的特征影响了仪器的使用效率。这种对于装饰的爱好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

在许多方面,18世纪影响英国设计的因素与欧洲大陆有所不同。这是一个设计图集兴盛的时代,许多主要的艺术家为形形色色的物品提供了设计。但是,主要的差别在于欧洲大陆的绝对王权从未在英国建立起来,商业自由的经济价值观和私有财产进一步发展,并受到议会保护。这说明了为什么大多数与这一阶段设计和产品密切相关的有名人物并不是艺术家或设计师,而是诸如切普代尔(Thomas Chippendale,1718—1799)、魏德伍德(Josiah Wedgwood,1730—1795)和保尔顿(Matthew Bowlton,1728—1809)这样的企业家和发明家,他们率先在艺术与工业之间架起了桥梁。值得提出的是,在工业革命之初,尽管在机械化和新的商业组织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产品的种类,特别是日常生活用品的类型并无显着变化,仍然是家具、陶瓷和小五金一类的产品。

⑤ 总结19世纪工业革命初期,法国,英国,美国各国建筑设计的特点

到了十八世纪末首先在爆发了英国工业革命,而后, 美、法、德等国也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并于十九世纪末达 到高潮。西方国家由此步入工业化社会。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与建筑都发生了种种矛盾与变化: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与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的建筑材料 和结构对建筑设计思想的冲击之间的矛盾;建筑师所受的传 统学院派教育与全新的建筑类型和建筑需求之间的矛盾…… 以及城市人口的恶性膨胀和大工业城市的飞速发展等。 这是一个孕育建筑新风格的时期,也是一个新旧因素并存的时期。
1)法国以罗马复兴为主,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出现了柱式和拱券的组合,出现了由各种孤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
2)英国以希腊复兴为主,平面构成为矩形。柱式的定型。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
3)美国以折衷主义为主,把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捏合在一起,弥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局限性,或自由组合历史上各种样式。

⑥ 工业革命对设计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厂。
2、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3、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4、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 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5、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
6、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
工业革命使人类跨入了机器时代,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形成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拉大了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距离,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打开了亚、非、拉落后国家的大门,把个世界纳入了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体系。
对中国的影响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3.中国新思想萌发
魏源、林则徐等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中国近代化起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⑦ 简述工业革命对西方近现代设计的影响。

原来设计追求的是意识形态,工业革命后改变为服务于人的理念,一切设计为人服务。

⑧ 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一、发明机器的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二、首先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中心缓慢向周边地区扩展。

三、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法美其次,德意日俄尚未完成 。

四、工业革命开始于轻工业部门,纺织,机器制造,冶金,采煤,交通运输等部门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五大支柱。

(8)欧洲工业革命以前设计有哪些特点扩展阅读: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这标志着产业革命的机械化正式出现,但1765年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织机”才被认为是开启技术革命新连锁反应的标志,打开工业革命大门的钥匙。

1785年,瓦特制作的改良型蒸汽机正式投入使用,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与发展。人类社会宣告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时代"的来临,带来了工厂的出现与迅速发展,货物堆积越来越多,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放在了运输上面。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船并试航成功,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11年后他亲自开车蒸汽火车讲社会带进了以蒸汽为动力的运输时代。

自此英国的机器生产业已经基本取代了手工产业,工业革命基本宣告完成。

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从英国向西欧大陆和北美传播,并逐渐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19世纪中期前后,工业革命在西欧和北美轰轰烈烈进行的同时,我国业宣布正式开始了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地位。同时它还进一步要求解除封建压迫,实行自有经营、竞争和贸易,在这次革命中,资产阶级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它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是社会日益分裂成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开端,为日后爆发的工人运动奠定了基础。

阅读全文

与欧洲工业革命以前设计有哪些特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业蜂蜜怎么制成的 浏览:635
天津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哪个好 浏览:102
低配宝马x5有什么配置 浏览:820
奔驰模型一天多少钱 浏览:766
汽车排期到生产要多久 浏览:519
双座跑车奔驰多少钱 浏览:403
潼南周边哪里有工业区 浏览:110
丹东康铃汽车哪里卖 浏览:989
老款宝马仪表怎么设置中文 浏览:285
奥迪a2l头枕怎么拆 浏览:463
宝马三系皮带轮多久换 浏览:981
奔驰500e现在多少钱 浏览:274
奥迪s5导航怎么开 浏览:452
常州工业用200升双环桶多少钱 浏览:973
半坡人的手工业最具特色的是什么 浏览:424
汽车手刹坏了修要多久 浏览:514
奥迪q5烧机油怎么弄 浏览:297
汽车手刹灯电压多少 浏览:640
苏区工业说明了什么 浏览:763
奔驰s级大灯有哪些 浏览: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