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工业有哪些
重工业包括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能源(电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材料等工业行业。
重工业与“轻工业”相对,它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基础、以高档耐用消费品、装备工业和机械工业等的生产为核心。
扩展内容:
中国重工
行业
中国的重工业包括能源、钢铁、机械、化工等行业。1999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工业增加值11617亿元。能源工业有煤、石油和电力,其中煤是主要能源。大型煤炭基地有:山西大同、河北开滦、河南平顶山、安徽淮北、山东兖州、江苏徐州、黑龙江鸡西、辽宁铁法等16个。随着工业体制的改革,煤炭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同时煤炭工业多种经营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化。中国重点煤矿已发展多种经营企业1.7万家,产值相当于煤炭产值的一半以上。
我国重工业升级主要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依托重大工程发展高端装备的体制机制。以用户为龙头,以装备制造单位为主体,发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优势,共同开发先进装备;鼓励由装备使用单位和制造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参与工程招投标;完善招投标制度,消除对国产装备歧视性条款,发挥投资、工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监管。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民用飞机、民用航天、高技术船舶等科研计划的作用,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发挥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作用,组织实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设立高端装备发展专项,支持高端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研制生产国家鼓励发展的高端装备,确有必要进口的核心装置、关键部件、原材料和关键技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品种,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融资、规模化发展;发挥现有装备制造业基金的作用,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上市,加大创新投资和股权投资向装备制造领域倾斜;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开展装备的融资租赁业务。
(四)突出抓好重大专项。继续抓紧抓好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等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工作,开发关键制造装备,突破核心共性技术,为实现我国高端装备产业化提供基础支撑。
(五)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建立装备首台套保险机制和示范应用制度。探索设立装备风险基金,为装备使用单位采用首台套高端装备及配套系统提供担保,鼓励装备使用单位为研制企业提供工业试验条件和应用机会,建立装备示范应用制度。加速推进低空空域开放,为通用飞机的发展奠定市场基础。
(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融入全球产业链。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开展先进装备联合研发和创新。支持国内企业到境外设立公司,并购或参股国外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支持国内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
B. 重工业包括哪些工业
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对应,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称为重工业,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称为轻工业。重工业包括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能源(电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材料等工业。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工业本身)提供原材料、动力、技术装备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实现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体现其国力的重要标志。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1-1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C. 重工业的发展方向
从轻工业到重工业是工业化进程的一般性规律。而工业化的完成则以工业重型化为标志。一个国家进入到重工业化阶段,既是生产要素积累的结果,也是需求扩张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运行表明,同以轻工业为主的早期工业化相比较,重工业化在培育和创造内需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首先,重工业产品大多与较高层次社会需求的满足相关,能够促使内需规模不断地扩张。产业结构是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而变化的。当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社会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加工程度高的商品如耐用消费品等,社会消费需求与重工业的联系日益密切。重工业产品既能为轻工业的结构升级创造条件,本身也能创造市场上的消费需求。
其次,重工业本身的产业关联十分广泛,其发展对内需总量增大的拉动效应是持续性的。相对于轻工业而言,重工业的产业关联链明显要长得多。一方面,重工业的发展能为许多产业的发展提供投入品,另一方面,重工业的消耗大,能为本国其他产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
最后,重工业对提高国际竞争力非常有利,从而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来扩大国内的需求。一个国家的重工业发展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直接制约其出口贸易和海外投资的竞争力。而国际竞争力的模式不同,不仅影响一国利用外部市场和外部资源的能力,还直接影响到一国在开展国际经济交流时对内部需求的拉动效应。以重工业为基础形成的国际竞争力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明显的优越性。
从社会消费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的轻工业消费品等明显过剩,而以重工业为基础的消费需求,比如家用轿车等则还刚处于起步的阶段上。从投资需求的角度来看,众多的轻工业部门显然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只有启动大型的重工业项目投资,才能对投资总需求起到有效的刺激作用。迅速增长的机电产品出口仍是偏向于劳动密集度高产品,也可能会较快地出现市场饱和的局面。中国的经济发展要突破有效需求不足的瓶颈,加快重工业化的步伐势在必行。
D. 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中国经济有什么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一、重工业产品大多与较高层次社会需求的满足相关,能够促使内需规模不断地扩张。产业结构是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而变化的。
二、当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社会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加工程度高的商品如耐用消费品等,社会消费需求与重工业的联系日益密切。
三、重工业产品既能为轻工业的结构升级创造条件,本身也能创造市场上的消费需求。
(4)重工业可以支撑哪些产业的发展扩展阅读
发展重工业必要性
选择正确道路,是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前提。由于资源禀赋、历史传统不同,各国工业化道路也不尽相同。能否选择适合自身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是对各国执政党的重大考验。
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党认真总结吸取我国工业化的经验与教训,充分发挥我国在劳动力和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在实践探索中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工业化之路,开启了我国快速工业化进程。
E. 我国的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
发展是最快的,占gdp比重也是最高的。
以下资料:
重化工业为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被人们称为国民经济的“脊梁”。1999年,我国的重工业增长速度比轻工业高出1个百分点。到了2000年时,重工业增长速度比轻工业快3.5个百分点,2003年又升至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重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53.8%猛升至2000年的59.1%,2003年更是达到了64.3%,几乎接近了1960年的记录(66.6%)。此外,2003年1—11月份,石油、汽车、电力、冶金、电子、化工等六大重化工业行业实现利润3914亿元,占整个工业利润总额的54%,这六大行业共新增利润1281亿元,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57.3%[1]。针对近几年来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势头,有人惊呼:当下中国已经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
F. 重工业对经济的影响拜托了各位 谢谢
主要研究重工业布局规律及各国各地区重工业发展的特点和条件的领域。包括重工业各部门的布局和重工业地域组合,即各种重工业综合体。重工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物质生产部门,又称基础工业。多数重工业部门耗原料、燃料多,出入运量大,运距远,因此资源和运输因素对重工业的布局影响很大。另外,由于投资高,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发展程度也有很大影响。重工业与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如轻工业、农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布局有密切关系。 重工业部门布局 按生产特点可分为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和制造工业。此外,还有电力等动力工业。由于它们的生产技术特点差异,影响其布局的因素的作用大小也不尽相同。 采掘工业 包括煤炭、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采。这类工业布局首先受自然资源制约,矿产资源的品种、储量、质量、贮存条件和分布特点决定了采掘工业的可能发展规模及分布地区。因此,矿产资源是所有采掘工业──燃料采掘、金属矿采掘、化学矿采掘、建筑材料采掘及其选矿工业布局的最重要因素。采掘工业必然分布在矿产资源区,选矿工业也分布在矿区附近。 ① 煤炭工业布局首先受煤炭资源的制约,资源的储量、质量、埋藏条件和地理位置是影响煤炭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世界上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基地,都是储量超过10亿吨、拥有炼焦煤、动力煤的大型煤田。煤田的地理位置、矿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条件对煤田开发也有重要影响,处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的得到优先开发。有些煤田虽然资源丰富、煤质优良,但处于边远位置,往往开发较迟。 ② 石油天然气工业主要包括采油(气)和炼油工业。油气资源是石油工业的基础,油气储量、质量、赋存条件和地理位置对油气田开发有重要影响。世界采油工业主要集中在中东、苏联、北美、拉丁美洲北部、北非等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大油田。炼油工业布局虽受资源影响,但与石油消费区有更密切关系,这是由于输送原油比运输多样的石油产品更为方便和节约。炼油工业趋向于发展成为石油化学联合企业,布局进一步靠近消费区。(见彩图高雄炼油厂区(中国台湾)、法国钢都隆维) 电力及其他动力工业 电力工业布局要求合理利用能源和接近负荷中心。目前,世界电力工业主要是火力和水力发电,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火电站布局最理想的方案是同时接近燃料基地和负荷中心,不具备这个条件时可以在能源产地建电厂、利用高压输电到消费区,或将燃料运输到消费区发电。一般来说,所用的燃料发热量小、运输不便,则多在燃料基地建电厂;所用的燃料发热量大、运输方便,则运送燃料到消费区发电。水电站布局受水力资源的水文特征(流量、落差、含沙量、季节变化、结冰期)、坝址的地质条件、库区淹没面积和该地区经济、居住状况等因素影响。水电站建设还同河流综合利用有密切关系,建设水电站通常要考虑水资源利用的防洪、灌溉、航运、工业用水、水产养殖、美化环境等综合效益。最优方案是建成多功能的水利枢纽,满足国民经济多方面的需要。 技术的进步,已使能源的利用扩大到原子能、地热以及潮汐、风力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其中原子能发电受到各国广泛重视。核燃料的重量轻,核电站的布局宜接近负荷中心,但为了避免核燃料外泄造成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厂址选择要求避开人口密度大的地区。 原料工业 包括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建筑材料加工和基本化学工业等部门。这些工业的原料和动力是矿产资源,它们的地理分布也受矿产资源的很大影响,但消费区、运输条件等因素也对这些工业的布局有重要影响,它们的地理分布可能接近矿产资源,也可能分布在消费区。 ① 钢铁工业,特别是大型联合企业布局,是整个工业布局的关键,要首先服从全国工业总体部署,并有利于地区国民经济综合发展。 钢铁企业,特别是大型联合企业,对地质基础、地形、供水、供电、环境保护等条件要求十分严格。铁矿石和炼焦煤是钢铁工业的基本原料和燃料,厂址选择往往首先考虑节约铁矿石和焦煤的运费。煤矿区和铁矿区接近是钢铁工业布局的最理想的地区,但较多情况是煤矿区与铁矿区分开,厂址选择只能靠近其中一方。早期的钢铁厂利用富矿,耗用铁矿石少,而炼铁技术水平低,焦比很高,耗煤量大,钢铁工业都分布在煤区,如联邦德国的鲁尔区(见彩图鲁尔工业区(联邦德国))、苏联的顿巴斯、美国的宾夕法尼亚。以后随耗煤量的减少和冶炼技术进步,又趋向铁矿产地。如苏联的乌拉尔、克里沃罗格等地区的钢铁工业。但钢铁工业所在地往往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能源消耗量将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靠近煤炭基地建立钢铁工业也是合理的。另外,在铁矿石和煤炭交换运输线上也建立起钢铁工业,如美国五大湖沿岸、苏联乌克兰第聂伯河中游。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地理的重要变化是趋向沿海和集中建设大型企业。这是由于大型设备具有明显优势,使钢铁厂向大型化发展,而海运业的发展和造船技术进步,原燃料输入和产品输出,都可以利用廉价海运,使钢铁厂能够利用远距离的高品位铁矿石。 ② 有色金属工业布局。有色金属工业包括采矿、选矿、粗炼和精炼4个过程。在多数情况下,粗炼和精炼分开布局。这是因为粗炼阶段的原料,含金属量一般仅0.1~10%,即使经过选洗的精矿,品位仍只有20~50%,所需原料运量很大,粗炼工业布局一般靠近矿区。另外,有色金属矿山规模多为中小型,宜分散建厂。精炼则常需电解,耗电量极大,精炼厂一般靠近可提供廉价电力的电力枢纽。有色冶金精炼还需要较高技术和机械、化工等部门协作,因此交通发达的大工业中心也可发展有色冶金。 ③ 建筑材料工业布局。建筑材料工业行业众多,主要包括矿物质材料生产,如天然石料、大理石、汉白玉、石棉、砂、石、硅酸盐材料;有机质材料生产,包括建筑用木材、竹材、建筑塑料等;金属材料生产,包括建筑用钢材、钢筋以及小五金制品等。这些行业的原料、生产工艺技术各不相同,但整个建筑工业布局仍有共同特征。首先,建材因所需原料数量庞大而笨重,产品价格低廉,长途运输不仅造成运输工具的浪费,也将由于运费过大而提高建筑工程造价,因此原料的储量、质量、分布特点,对建材工业布局影响较大。但常用建材工业原料分布较广泛、资源也较丰富,而其成品销售市场也十分普遍,使建材工业有可能既接近原料地,又近消费区,布局特点是分布广泛。除少数建材产品要求特殊条件外,一般建材工业布局根据一定供销半径,因地制宜满足产销平衡。 ④ 化学工业布局。化学工业是行业结构复杂、产品种类繁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联系最为广泛的工业部门,它不仅为工业提供多种原材料、为农业提供多种生产资料,也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多种消费品。因此,化学工业布局与其他工业部门和农业布局有密切关系。与其他工业部门比较,化学工业布局的特点是:第一,可用不同原料制取同一产品,也可用相同原料生产不同性质的产品,充分利用资源。往往一种化工部门的产品又是另一化工部门的原料,许多化工产品或中间产品又具有易燃、易爆、易腐蚀的特性,不易作长途运输。因此,化工企业多采用连续式生产和联合化,形成化工区;第二,化工生产需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提高反应转化率,在布局上要求动力、热能和水源条件配合;第三,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常排放有毒、恶臭的或腐蚀性物质,选择厂址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并采取防止污染的规划措施。 由于化工原料、工艺路线多样,产品用途广泛、影响化学工业各部门配置的因素及其地理分布规律也有所不同。以生产酸碱为主的基本化学工业,因所用的原料比产品的运输方便、安全,多将其配置在耗用酸碱较多的化工区。以合成氨为基础的氮肥工业配置趋向,取决于天然气、重油、无烟煤、焦炭、焦炉气等不同类型的原料资源分布和加工的条件。由合成氨生产的氮肥品种,一般根据消费区的农业土壤性质来决定。以煤炭或者石油为原料发展有机化学工业,地理配置却各有特点。前者因耗能较多,主要建在煤炭工业基地或者大水电站区域,后者多与配置在消费区域的炼油工业相结合,组成石油化工联合企业。 制造工业 主要是各种机械制造工业,电子、电器及仪器仪表工业,化肥农药、塑料等化工深加工工业。布局的要求比较复杂,既要接近原料地,又要接近消费区。 ① 机械制造工业布局。机械制造工业是以金属原材料为主的加工工业,产品种类繁多,供应各工业部门以及农业、交通运输业各国民经济部门的机械设备,生产要求高度专门化和协作化。因此,各种机械工业的布局应该互相接近,或分布在交通运输枢纽,一般集中于大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机械工业各个行业布局又各有不同特点。如大型、重型机械厂消耗金属量大,多接近钢铁工业区;矿山机械多布局在大型矿山附近;机床工业要求工业技术水平高、协作条件好,多布置在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其他如农业机械多分布于农业发达地区,运输机械分布在交通枢纽,造船业分布在工业发达、技术水平高的港口城市,仪器仪表工业分布在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中心城市等。 ② 电子工业布局。以新一代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智力型尖端技术工业布局,主导制约因素为智力资源、技术开发、情报信息等智力型“软要素”。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以及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硅原”、日本北九州的“硅岛”等,都是典型的世界着名电子工业基地。 谢谢采纳!!
G. 重工业包括哪些行业
重工业包括采掘采伐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制造业等三个行业。
1.采掘(伐)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和木材采伐等工业。
2.原材料工业指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包括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玻璃纤维原料、锯材及人造板工业等工业。
3.加工工业也称制造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包括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机械设备制造工业、电子工业、化肥、金属结构、水泥制品、其他建筑材料制造等工业,以及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工业。
(7)重工业可以支撑哪些产业的发展扩展阅读
重工业的行业背景
重工业包括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能源(电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材料等工业,可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工业本身)提供原材料、动力、技术装备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从社会消费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的轻工业消费品等明显过剩,而以重工业为基础的消费需求,比如家用轿车等则还刚处于起步的阶段上。
2.从投资需求的角度来看,众多的轻工业部门显然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只有启动大型的重工业项目投资,才能对投资总需求起到有效的刺激作用。
3.迅速增长的机电产品出口仍是偏向于劳动密集度高产品,也可能会较快地出现市场饱和的局面。中国的经济发展要突破有效需求不足的瓶颈,加快重工业化的步伐势在必行。
H. 什么叫重工业
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对应,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称为重工业,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称为轻工业。重工业包括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能源(电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材料等工业。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工业本身)提供原材料、动力、技术装备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实现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体现其国力的重要标志。
重工业是“轻工业”的对称,是指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基础、以高档耐用消费品、装备工业和机械工业等的生产为核心。在近代工业的发展中,化学工业居于十分突出的地位,因此,在工业结构的产业分类中,往往把化学工业独立出来,同轻、重工业并列。这样,工业结构就由轻工业、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三大部分构成。常有人把重工业和化学工业放在一起,合称重化工业,同轻工业相对。
重工业的产品是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就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发展关系来说,重工业的增长速度一般地要快于轻工业和农业,这是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一般规律。但是,重工业的发展不能不受到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制约,因为重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轻工业、农业提供消费品,特别是离不开轻工业、农业提供原料、资金和广大市场。因此,在安排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时,应当遵循两大部类协调发展的原理,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平衡。
分类
重工业按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 可以分为三类:
采掘工业
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和木材采伐等工业;
原材料工业
指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包括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玻璃纤维原料、锯材及人造板工业等工业;
加工工业
重工业制造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包括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机械设备制造工业、电子工业、化肥、金属结构、水泥制品、其他建筑材料制造等工业,以及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工业。重工业产品大部分用于生产,少部分用于生活消费,如电力、生活用煤、小轿车等。
在过去的产业经济学中,往往根据产品单位体积的相对重量将工业划分为轻重工业。产品单位体积的重量大的工业部门就是重工业,重量轻的就属轻工业。属于重工业的工业部门有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金属材料工业和机械工业等。
另外一种划分轻、重工业的标准是把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称为重工业,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称为轻工业。以上这两种划分原则是有区别的。国家统计局对轻重工业的划分接近于后一种标准,《中国统计年鉴》中对重工业的定义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轻工业为: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在研究中,常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合称为重化工业。
发展方向
重工业从轻工业到重工业是工业化进程的一般性规律。而工业化的完成则以工业重型化为标志。一个国家进入到重工业化阶段,既是生产要素积累的结果,也是需求扩张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运行表明,同以轻工业为主的早期工业化相比较,重工业化在培育和创造内需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首先,重工业产品大多与较高层次社会需求的满足相关,能够促使内需规模不断地扩张。产业结构是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而变化的。当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社会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加工程度高的商品如耐用消费品等,社会消费需求与重工业的联系日益密切。重工业产品既能为轻工业的结构升级创造条件,本身也能创造市场上的消费需求。
其次,重工业本身的产业关联十分广泛,其发展对内需总量增大的拉动效应是持续性的。相对于轻工业而言,重工业的产业关联链明显要长得多。一方面,重工业的发展能为许多产业的发展提供投入品,另一方面,重工业的消耗大,能为本国其他产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
最后,重工业对提高国际竞争力非常有利,从而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来扩大国内的需求。一个国家的重工业发展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直接制约其出口贸易和海外投资的竞争力。而国际竞争力的模式不同,不仅影响一国利用外部市场和外部资源的能力,还直接影响到一国在开展国际经济交流时对内部需求的拉动效应。以重工业为基础形成的国际竞争力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明显的优越性。
从社会消费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的轻工业消费品等明显过剩,而以重工业为基础的消费需求,比如家用轿车等则还刚处于起步的阶段上。从投资需求的角度来看,众多的轻工业部门显然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只有启动大型的重工业项目投资,才能对投资总需求起到有效的刺激作用。迅速增长的机电产品出口仍是偏向于劳动密集度高产品,也可能会较快地出现市场饱和的局面。中国的经济发展要突破有效需求不足的瓶颈,加快重工业化的步伐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