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规格研讨电视剧《麓山之歌》 解锁主流工业题材剧的“破圈”密码
由毛卫宁担任总导演、王成刚编剧、张彤导橡败演,杨烁、侯勇、焦俊艳、颖儿、夏德俊等主演的重工业时代筑梦剧《麓山之歌》9月16日在央视一套和芒果TV收官。该剧生动讲述了新时代的“建设者之歌”,其再启主题电视剧追剧模式,成为掀起全网热议的又一现实主义题材力作。
9月1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工信部新闻宣传中心主办,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总工会、湖南省广电局、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承办、金色光芒文化有限公司执行的电视剧《麓山之歌》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各相关部委领导、着名文艺评论家、传媒专家、该剧主创主演、播出平台及出品方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寻该剧的破圈密码。
以工为“核”,破圈唱响时代主旋律
《麓山之歌》以湖南装备制造业从低谷走向顶峰的故事为原型,首度向观众展示了一幅重工业建设者砥砺奋进的时代画卷,奏响了一首饱含重工之美与心灵冲击的恢弘交响曲。该剧自8月19日起登陆卜如瞎CCTV-1和芒果TV,于9月16日收官,收视、热度、口碑一路冲高,CSM、尼尔森网联、欢网、酷云等六网收视全线领跑,芒果TV网播量破4.9亿,知乎开画9.1分,豆瓣评分7.8分,位列2022年首播现实题材剧评分top8,华语口碑剧集榜前三。收割社交平台热搜150余个,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实现了主流题材的破圈传播。此外,该剧在YouTube和Facebook同步上线,获得了海外华人观众的喜爱。
近年来,如何打破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语境壁垒,已经成为重大题材电视剧的一道必答题。作为中宣部和广电总局“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展播剧目,国家广电总局“我们的新时代”创作展播活动重点剧目、“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电视剧重点项目,湖南省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型空台)谱写“奋进新时代洪波曲”重点剧目,《麓山之歌》凭借什么成功突围,获得市场肯定,成为研讨会的核心议题之一。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转达了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徐麟同志对《麓山之歌》成功播出的祝贺,对这部剧主题立意和艺术创新的充分肯定,以及对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广电等相关单位和主创团队努力付出的衷心感谢。朱咏雷指出,《麓山之歌》是广电总局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重点扶持指导创作的电视剧项目之一。该剧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智造化”转型的历程,立意较高、题材新颖、制作精良,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实践。
“《麓山之歌》是时代之作,是合力之作,是艺术之作。”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评价《麓山之歌》书写了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是伟大复兴路上的一部进行曲。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省总工会主席周农认为,《麓山之歌》彰显了深厚的工业情怀、崭新的工厂氛围、强烈的工匠精神、真挚的工人情怀以及浓浓的工会的温暖,展现了湖南对“三高四新”战略的火热实践,兼具精神能量、艺术价值、文化内涵,是一部深刻反映新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力作。
一同出席研讨会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部长张晓辉表示,《麓山之歌》写活了工人的精气神,让劳动光荣成为时代强音,增强了年轻人回归工厂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工信部新闻宣传中心副主任赵荣贵以“站位高远、意义重大”,力赞《麓山之歌》对工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思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申积军肯定了《麓山之歌》的选题切口,他说,《麓山之歌》紧贴时代脉搏,题材特色鲜明,选取了工业人工智能转型的重大的社会课题,用影视艺术的声画功能成功阐述了中国梦。该剧开播后收视蝉联第一,热度与口碑节节上升,吸引了相当多的年轻观众,这充分证明了该剧牢牢地把握住了“主旋律献礼剧也需要讲好故事”这一重要创作原则。
作为出品方代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台)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台长、总编辑龚政文感谢了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对《麓山之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他表示,《麓山之歌》是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重要论述的一次最新实践,是继《江山如此多娇》、《百炼成钢》、《理想照耀中国》之后进行主题电视剧创作的又一成果,“作为党媒国企、文化湘军的一员,湖南广电将牢记职责使命,体现主流担当,继续在主流宣传、主题电视剧创作上奋发努力,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答卷。”
以工为“美”,开启工业题材新气象
以工人、工厂、工业为叙事主体,《麓山之歌》动情讲述了大国工匠的“守”与“传”,让众多观众在现代工业美学和社会烟火气中找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评价该剧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时,与会专家进行了激烈争鸣且普遍认为,《麓山之歌》展现了现代工业的技术之美、工厂之美、机械之美、智造之美,提升了工业题材在审美呈现上的表达空间,折射出了新时代、新气象给艺术创作带来的新魅力。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着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评价《麓山之歌》,“不仅为工业阵线唱出了一首’精神之歌’,也为没有从事过重工业工作的普通观众唱出了一首’艺术之歌’,这对于今后推动工业题材创作繁荣是大有益处的。”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充分肯定了《麓山之歌》主创团队敢于走出舒适区的勇气,以对工业题材的艺术开掘打破了创作者对工业题材的畏惧感和误解,也打开了现实的广度和呈现生活的深度,“为观众呈现了充满熟悉的陌生感,充满惊奇的意外感,充满意料当中的惊喜收获”。
《麓山之歌》中人与机器的深情凝望,让工业题材充满诗意,这正是以往工业题材所缺少的性格特征,“这部剧是关于机器的故事,关于科技的交响,关于人的颂歌。”《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说。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则以“从悲歌到壮歌”“一首从跟跑到领跑的进行曲”,概述了《麓山之歌》耐人寻味的铿锵旋律。
以工为“荣”,共书现实剧作新篇章
复盘《麓山之歌》创制时,众专家认为《麓山之歌》是创作者对当下装备制造业发展实际的深入体察,是把工业文明下的人性景象以最美的艺术样式呈现出来的突破之作,为工业题材剧、行业剧乃至重大现实题材剧都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经验与启示。
《麓山之歌》总制片人何瑾在现场分享了三点创作感悟,她认为“重大主题电视剧是一条正道、大道,完全可以也应该做出人民满意的作品;而要想创作人民喜欢的作品,首先要拜人民为师,要做好工业题材的电视剧,首先就要拜工人为师;最后就是创作实践中不能搞‘脱实向虚’,归根到底要做好一个‘实’字。”
导演张彤介绍,为了真实立体地呈现“三工”的质感和美感,剧组在开机前专门拍摄了三天重工业机器,开机后更是在技术上运用了多种手段,多视角调整人与机器的比例和角度,让两者的关系变得更加细腻和丰富。最终,让机器的“冷”与人物的“暖”圆融一体。
演员侯勇在剧中饰演麓山重工董事长方锐舟一角,他表示,能参演这样一部作品,使命光荣,深受鼓舞,虽然第一次饰演国企领导和大量的专业台词给表演带来了新的难度,但是“越难啃的骨头,不妨越去啃一啃。”在剧中饰演焊工金燕子的青年演员焦俊艳则以轻松口吻分享了自己为体验角色,四处跟工人师傅要微信“拜师学艺”的有趣经历。饰演宋春霞的演员丁柳元认为《麓山之歌》塑造的这些人物代表的是21世纪中国制造业、中国产业大军的新时代形象,这个形象是国际形象,同时它也是中国精神的具体形象的代言,而为了更加接近剧中刻画的老一辈劳模大工匠形象,她在一个月内增重23斤。
时代之歌,强音回荡。据悉,从9月19日起,《麓山之歌》将在深圳卫视、东南卫视、四川卫视、山东卫视、湖南卫视等开启新一轮播出,继续高歌挺进。
② 杨烁《麓山之歌》热播中,这部剧描绘了怎样的“重工人”时代
描述了不怕艰难的重工人
老牌装备制造企业麓山重工陷入经营困境,董事长方锐舟破釜沉舟推出“重工换金融”计划腊羡,却被性格怪异的青年科学家卫丞闯入搅局。卫丞深信自己领衔研发的“麓山一号”可以一箭双雕,既救企业于既倒,又揭开父亲因一起吊臂事故致疯疑案,却不知“麓山一号”背后不但暗藏着上一辈人极大的秘密和痛楚,还面临着或降或亡的生死危机。国际行业巨头使出明枪暗箭,想故技重施死激局腊死卡住麓山重工的脖子。重压之下,麓山内部杯葛不止潜流暗涌,卫丞团队风雨飘摇,“麓山一号”前途未卜。关键时刻,卫丞的劳模母亲宋春丽和欢喜冤家金燕子——麓山重工两代技术狂魔的代表人物——发挥自己在工人中的影响力给予关键支持,与卫丞亦敌亦友的方锐舟也以退为进,隐忍出手。卫丞在斗争中逐渐感悟到超越技术的明滑力量,这种力量令他真正懂得坚守的意义、传承的价值,更掌握了与强大对手既竞争又合作的诀窍。他和新一代工人终于站上了父辈人渴求已久的行业巅峰,而迎接他们的,不止是无限的风光,还有无穷的挑战。
千部热门影视资源免费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YOlzvQ7DrYBzyx6mLor7kw
③ 工业题材的影视剧,你看过哪些
导读 :我们细心留意一下,会发现工业题材的影视剧中好看的还真不少!
影视剧是一种专为在电视或互联网上播映的演剧形式,包括电影、戏剧、 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等现代艺术诸元素的形式(网络内容)。影视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被认为是“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工业题材,是一个重要但容易被人忽视的题材,当我们充分关注商业大片时,只要我们细心留意,身边已经有不少非常好看的工业题材影视剧作品。
说到工业题材,得先说一下工业,工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至关重要,工业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工业革命让机器代替了人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人认识到工业对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一五和二五期间大力建设国家的工业体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知道工业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工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完全在人们生活中体现出来,所以很难让人切身感受到它的重要性。这也让工业题材的创作不被人们所关注,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感觉:这东西好像压根没在生活中看到过。正因为如此,扎根在工业领域的我们,应该多关注工业题材的艺术形式,多看看工业题材的优秀影视剧作品,这样就可以做到“知己看己,百说不殆”(意思是:你张口就能说出领域内的东西,才会被人们看成专业人士)。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从几个不同专题来讲,本次咱们一起来了解工业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简称影视剧),之后咱们继续了解工业题材的文学创作和音乐话剧的创作等。
一、新世纪前的工业题材电视剧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艺术家们拍摄了很多工业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据统计数量多达60多部,而这一时期拍摄的电影大约为640部左右。如此高的比例并不奇怪,电影和电视剧等都是反映社会发展趋势的艺术创作,这一时期我国的主旋律就是大力发展工业以恢复和发展经济,描写这一趋势的艺术创作自然会得到社会和人们的喜爱。如果把国人非常喜欢的韩剧放在那时播放,估计要歇菜,韩剧流行很大程度上是现代国人对于浪漫爱情的诉求。
在当时,作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人在人民群众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女孩都以嫁给工人和军人为荣。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工业题材电影,如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就讲述解放战争时期铁路工人克服困难按时完成桥梁建设的事迹;经典的黑白电影《六号门》、《青年鲁班》、《火红的年代》、《钢铁巨人》、《创业》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电影和电视剧上进行大胆创新,拍摄了很多不错的影片,《街上流行红裙子》改变了人们的穿衣色调,使女人穿红裙子成为一种潮流。体现工程师大胆改革创新的《二十年后再相会》,描述工人工作和爱情的《快乐单身汉》和《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是这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另外,《夕阳照》、《逆光》、《我们的八十年代》等诸多电影都从工人角度描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爱情等方方面面。
二、新时期的工业题材影视剧
随着电影工业各项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电影拥有更丰富的展现形式,近几年工业题材影视剧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
1. 工程科技的纪录片
看过《国家地理》的朋友一定会很震撼,其实最近几年中国一些纪录片的手法和风格也独树一帜,出产了很多令人拍手称赞的纪录片。这里不得不说到国内近年来拍摄的工业题材的大型纪录片《超级工程》和《大国重器》,当然也有国外拍摄的《终极工厂》和《伟大的工程巡礼》,这几部纪录片在豆瓣上的评分都非常高(都在9分左右,现在很多大片尽管票房高,但评分却不到6分不到7分)。
《超级工程》在2012年和2016年分别推出第一和第二季,其拍摄与文案风格类似于《舌尖上的中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朋友可以联想这片应该是怎样的场景。《超级工程》第一季讲述了中国的五个世界级别的工程项目(如果不热播会很对不起“超级”二字啊):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中国风能工程、LNG液化天然气船,第二季中则不以具体工程为重点,反而从“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四大基建工程入手介绍了中国的工程科技。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鲜为人知、震撼无比的镜头,整个过程科技感十足,我们惊讶地发现我国很多科技已经是世界先进水平。最关键的是,这些纪录片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为人们普及了工程科技知识和提升了工程师的形象,许多镜头都体现了工程师的严谨、工匠精神、大胆创新、坚持不懈。那么,觉得工程师是一群呆头呆脑、只关心工程的女生们,会不会从此觉得工程师都好帅啊?说句冷笑话,也许你觉得工程师最帅的时刻,是他指着前面的大楼/跨海大桥说:这些都我设计的。
《大国重器》是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大型纪录片,片中展示了中国多个企业的先进装备和高尖端技术,显示中国制造业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逐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与《超级工程》一样,镜头中出现了很多工人和工程师的身影,这些场景都是实地取景,更让人们感觉真实。有所不同的是,《大国重器》的很多采访镜头是从工人和工程师的角度来真实纪录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塑造深刻讲述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读过新中国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们国家的重工业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因此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听到很多浓厚的北方口音,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国外工业纪录片的典型代表是《终极工厂》,这是国家地理的一个系列,应该说:国家地理制作,国家免检产品。这个系列的纪录片不像《超级工厂》和《大国重器》那样焦点集中,其所涉及的工业范围很广,从军用到民用、从奢侈品到日常用品、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其中很多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品牌和企业,哈雷摩托、宝马、奔驰、法拉利、保时捷、阿帕奇直升机、卡特彼勒重卡、宜家家居、可口可乐等。纪录片真实纪录了世界顶尖工厂的生产制造过程,我们还可以真切感受到很多知名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终级工厂》带给人们一种工程科技的严谨,快节奏的方式又不会带来压抑感,整体文案和拍摄角度非常不错,值得大家一看,很多人都通宵看完《终级工厂》,有种看了就停不下来的感觉。
更早的一部纪录片《伟大的工程巡礼》,也出自“免检产品”国家地理之手,从工程角度介绍了世界范围内很多知名的工程项目(多达一百多个,即使你一看就停不下来也得好几个通宵才能看完),这里也提到了中国的多个工程项目,包括上海的超级塔、中国桥梁、中国的终极港口、水立方等。这里也可以和《超级工程》作一个对比,无论从拍摄技巧、文案风格等都是大家讨论的重点,但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也可以看看中国的工人/工程师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人/工程师在工作中的对比,是不是中国的工人/工程师是最帅的呢?
当然,像我国拍摄的《最后的铸造厂》、《国货的前世今生》、《国微》等都是工业题材中非常不错的纪录片,其中《国微》是中国的首部采用3D拍摄的工业题材的电影。
2. 描写人物为主的影视剧
前面的几部纪录巨片都耗资巨大,且拍摄周期很长。以人物故事为主的影视剧相比较耗资更小一些,其产量也更多。这类题材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也很容易被人们所喜欢。这里有名人和普通人两条主线,像铁人王进喜、吴运铎等就是名人主线;更多的则是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故事为题材的影视剧。
《吴运铎》这部影片就是以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兵工事业开拓者之一吴运铎的事迹为主线的影片;电视剧《煮海》则呈现了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的事迹;《铁人王进喜》是一部真实表达铁人王进喜工作、生活的故事影片,展现了新中国建设过程中为我国石油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铁人精神。
普通人为主线的影视剧则充分展现了普通工人和工程师工作、生活和梦想,近年来有不少优秀作品,《师傅》被称为装备工业领域的《亮剑》版,《钢的琴》以90年代钢厂工人陈桂林下岗之后的生活起伏为主线,刻画了主人公与钢琴之间发生的各种故事。一个讲述深圳工厂老板故事的影片《打工老板》值得我们深思,影片深刻突出早期外贸加工业与企业转型发展的矛盾,这个电影别名叫《中国. 制造》。改革开放初期拍摄的《血,总是热的》是一部让人非常称赞的电影,改革成为该片的主题,既契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也真实表达了当时工人们内心的矛盾冲突(严格来说这部作品是早期的作品)。
另外,还有一个国外非常怀旧的经典影片,这里必须拿出来点赞一下。《摩登时代》是电影大师卓别林自导自演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卓别林在最后咖啡馆里哼了一首小曲:nonsense song,中文叫“胡唱之歌”),尽管是1936年的无声电影,豆瓣评分却高达9.1分(近7万人评价,想想这阵势,不好好介绍介绍都不行啊)。影片以上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作为背景,讲述失业工人与流浪女的苦命爱情故事(现实中卓别林的的确确和女主角宝莲高黛有美好的爱情故事),淋漓尽致刻画了工人与机器之间、企业利润最大化与人类幸福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卓别林的经典作品,你看完这部影片之后甚至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才是电影艺术啊,跟这比起来,现代很多电影简直就是一堆垃圾。当然,不讨论电影艺术是否有倒退,尽管电影技术和手法越发先进,但却缺少了一种刻画社会真实的特质。现在部分商业大片经常被人诟病,原因就是缺少真实的社会与生活元素,一些演员并没有丰富的社会与生活阅历,自然无法在影片中流露这种真实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