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知道陕西省神木县的经济状况
你要投资哪方面?多少钱?详细问招商局要去!我只能提供这些
随着神府煤田的大开发,神木逐渐成为西部投资的热土。从“八五”到“十五”的15年里,神木境内各种投资高达300多亿元,经济发展速度年均超过25%,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0亿元,财政收入19.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亿元,跻身于西部百强县行列。200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0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71.4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28元。成为陕西省第一个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百强的县。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2.72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93.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1.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2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23元。在第九届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中居全国第59位,西部第5位。
工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神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重心实现了由农业向工业、农村向城市的历史性转变。建立了煤炭、电力、化工、载能、建材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7%,企业总数发展到1700多户,煤炭产量突破亿吨大关。 在工业经济上,贯彻集中、集聚、集约的原则,重点发展六园八区六大产业。构筑形成了煤----兰炭----电石---聚氯乙烯、煤---煤焦油---成品油、煤---煤气---电(金属镁、还原铁)三条产业链,不仅将煤炭吃干榨净,还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成为煤炭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目前已成为全国第一产煤大县。 实施了一体两翼城镇群发展战略,即以县城为主体,沿榆神、神大公路线构建大保当、锦界、县城、店塔、大柳塔城镇体系。在这一框架内,重点发展煤炭、电力、化工、建材、载能五大产业,形成榆神大公路沿线能源化工产业带;大柳塔、店塔、锦界、大保当四大工业园区。目前,全县累计实施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91个,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3个,投资总额达588亿元。2007年,神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 283.22亿元,是1978年工业生产总值的3000倍还多。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新建大保当、石窑店工业园区,将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建设好红柳林、柠条塔、张家峁、石窑店等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煤电一体化二期、煤制甲醇二期等项目,力争到“十一五”末,形成亿吨级煤炭、千万吨级煤化工、千万重量箱玻璃和500万千瓦电力生产基地。
农业经济
神木地处黄土高原向草原荒漠的过渡地带。千百年来,神木的农业一直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近年来,在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神木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加大农业投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推进农业大县向畜牧大县、果业大县的转变,全县农业走上了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促进的路子,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林业、红枣业 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风治沙和重点流域治理工程,严格实行封山禁牧,林业发展迅速。投入造林绿化资金1.2亿元,完成人工造林11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64.7万亩,形成了四条绿色林带(黄河沿岸红枣林带、中部大扁杏林带、古长城沿线常绿林带、陕蒙边界防护林带)、六条绿色通道(榆神公路、神盘公路、锦大公路、神马公路、五陈公路、神万公路)和县城东西两山(各宽2.5公里,长10公里)绿化工程。集中投入建设精品工程,建成了马场万亩常绿林、卧虎塞长城林、高仁里峁生态示范区等生态建设示范工程,形成了生态建设骨干体系。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8%,林草覆盖率达到46.3%。到2013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左右,林草覆盖率达到60%左右。 我县黄河沿岸地区是全国几个红枣适生区之一,红枣栽植历史悠久,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通过放宽政策,激活机制,全县红枣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黄河沿岸地区区域性主导产业。目前红枣经济林已达18万亩。红枣品种质量优,市场竞争力强,枣农收入明显增加,沿黄乡镇枣农的经营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福茂源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的红枣深加工项目已建成投产,每年可加工各类鲜枣1000吨,年产烘干枣、紫晶枣、多味枣、菊花枣系列产品600吨。 畜牧业 我县地处暖温带草原向中温带草原过渡地带,是优质牧草适生区和发展食草型畜牧业的理想地带。目前,全县拥有天然草场300多万亩,人工种草160万亩,引进了青贮玉米、高丹草、柴花苜蓿、猎人何等一批优良草种,饲草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畜牧业发展加快,已成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2004年,全县大畜存栏 4.5万头,当年出栏7900头;羊子存栏62.5万只,当年出栏33.2万只;生猪存栏7.7万头,当年出栏8.8万头;家禽存栏62万只,当年出栏 54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1.6万吨,水产品200吨,奶产品1.25万吨,羊绒11万公斤、羊毛1300吨。先后引进了布尔、萨福克、陶赛特、白绒山羊等优良羊子品种和利木赞、西门塔尔、红安格斯、黑白花、短角牛等优良肉牛、奶牛品种,推进了牛羊良种化进程。2004年,已建成奶牛、肉牛、肉羊养殖场 44个,肉类加工项目三个,正在建设的农畜产品加工项目4个(酵素茵微生物综合加工、无毛绒肠衣加工、牛羊肉屠宰加工、民乐饲料加工),并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县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6%以上。
② 神木县的经济
神木县解放后,经过近40年的建设,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并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1947~1956年为恢复、改造阶段。神木县人民政府首先以两年时间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各项生产。到1949年,原国民党统治区的55座小煤窑、298户手工作坊、1000余名工人复工,占企业和职工总数的90%以上。1953年起,按照中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精神,本着“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神木县82.4%的手工业者走上集体化道路,成立10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8个生产合作小组,从而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一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本阶段最高峰——178.4万元,是1949年的2.6倍。
1957~1979年为曲折发展阶段。1958年,神木县按照“以钢为纲”的方针,投资630.35万元,上马炼铁、炼焦、炼油、水泥、化肥等43个项目,兴办“厂矿”3716个,动用劳力数万人。其中仅炼铁厂就办了102个,上劳力29616人。年终时定型的仅有7个,总产值298.6万元,不足年初计划1043.6万元的1/3。1959年的工业产值又比1958年下降19%。1961年“大跃进”降温,神木县调整工业结构。1963年,工业企业精简为29个,年产值降为102万元。1968年工业总产值仅有77.3万元,略高于1949年。神木县1950~1983年工业收入赤字125万元。铁厂连年亏损,年亏损额最高达50多万元,糖厂原料不足,贺地山焦厂产品质量不过关,相继停产。
1980~1986年为改革振兴阶段。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大趋势下、神木县通过政治思想上拨乱反正,端正了发展工业的主导思想,对工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关停并转了一批亏损企业,扶持发腱展劳动密集型的地毯业为的的轻工企业,提高地毯出口量,换取外汇。1982年神府地区发现大煤田。1986年神木县独立核算的工业余业达97个,另有个体工业户990户,从业人数7800人,工业总产值3219.3万元。同1949年相比,行业门类扩大1倍,生产单位增加2倍,从业人数增长6倍,工1业产值增长48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0%左右上升到31.52%。精煤、地毯、柳制品已进八国际市场;玻璃、生铁、铜制炊具、注塑布鞋畅销临近省区。
2010年,神木县煤炭产量达到1.6亿吨,诞生于神木的特色地标产业——兰炭,已建成23套60万吨以上大型环保节能兰炭生产线。累计完成项目投资455.5亿元。
2012年,神木县规上工业用电量87.3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9%。完成工业总产值1219.7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76.2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在全县统计的20种重点产品中,大多数产品的产量实现增长。工业经济运行效益不佳。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8%;产品销售率95.3%;实现利税415.3亿元,比上年下降0.6%;利润304.4亿元,比上年下降2%;企业亏损面43.4%,亏损额7亿元。 1949年神木县仅养大畜1万5千多头,平均两户1头;养羊5万多只,平均1户1只。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畜牧业,神木县畜牧业逐步恢复起来。1953年神木县共养大畜4万9千多头,养羊18万6千只,均是1949年的3倍多。后来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大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个人养畜,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逐步实行生产责任制,县、乡两级政府执行奖励繁殖、提高畜产品收购价格、划分给社员草山草地等政策,并积极提倡和支持畜牧业的科学研究,推广优良种畜。据统计,1986年神木县共养大畜5万多头,羊33万多只,猪5万多头。
2004年,神木县大畜存栏4.5万头,当年出栏7900头;羊子存栏62.5万只,当年出栏33.2万只;生猪存栏7.7万头,当年出栏8.8万头;家禽存栏62万只,当年出栏54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1.6万吨,水产品200吨,奶产品1.25万吨,羊绒11万公斤、羊毛1300吨。先后引进了布尔、萨福克、陶赛特、白绒山羊等优良羊子品种和利木赞、西门塔尔、红安格斯、黑白花、短角牛等优良肉牛、奶牛品种,推进了牛羊良种化进程。2004年,已建成奶牛、肉牛、肉羊养殖场44个,肉类加工项目三个,正在建设的农畜产品加工项目4个(酵素茵微生物综合加工、无毛绒肠衣加工、牛羊肉屠宰加工、民乐饲料加工),并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神木县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6%以上。
2012年,神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8.06亿元,比上年增长9.8%。实现粮食总产量12.1万吨,比上年增长8.3%;油料总产量6760吨,比上年增长112.6%;蔬菜15395吨,比上年增长16.9%;园林水果34321吨,比上年增长4.3%。
③ 神木县锦界工业园区现有哪些公司都是做什么的
一、
榆神工业区
2009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新型园区,
属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组成部分。位于榆林市东北方向,
神木县西南方向,地处榆神矿区腹地,东起神木县锦界镇东界,南至榆阳区和神木县
头道河、红柳沟、青杨树沟三条河流为界,西至榆阳区金鸡滩镇西端,北侧以榆神铁路
及高速公路轴线5公里处为界,控制性规划面积为1108平方公里,涉及榆阳区和神木县
6个乡镇54个行政村,人口约29000余人,是目前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开发区。
二、
神府经济开发区(榆神煤化学工业区)管委会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市政府对开发区
(工业园区)的经济和部分社会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和服务。
建区以来,作为神府煤田开发的重要载体,开发区在榆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神木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依托煤炭资源优势,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大力推进“三个转化”,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目前,
全区项目总投资255亿元,完成投资220亿元,建成工业项目40个,形成煤电、煤化工、
盐化工及建材等四大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完成投入8亿多元,实现了“八通一平”。
社会支撑和服务体系健全,城市功能较为完善。2008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
实现工业总产值65亿元,工业销售产值64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5亿元
上缴税金6亿元。主要产品产量:发电160亿度,原煤500万吨,甲醇25万吨,聚氯乙烯8万吨
玻璃220万重量箱,电石18万吨。
三、
锦界工业园区是县区共建的新型工业集中区,也是建设中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启动区、
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园区距神木县城35公里,距榆林市75公里,
规划面积42.8平方公里,一期开发8平方公里。园区于1996年起着手前期准备工作,
先后完成了土地征用、地质勘探、场地清理和林带栽植等工作。2002年3月17日,
锦界工业园区正式启动建设。根据园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园区本着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坚持以优势资源的转化和深加工为主线,以打造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
为目标,积极推进“三个转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快园区的开发建设步伐。
目前,一期8平方公里已建成10万吨聚氯乙烯、力诺高科技玻璃制品、亚华热电联产项目、
360万千瓦煤电一体化和60万吨煤制甲醇等项目五个。
其中:国华锦界煤电一体化项目一期、二期工程和锦界煤矿项目概算投资116亿元,
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煤电一体化项目;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总投资23亿元,为国内现已建成的
最大的煤制甲醇生产线;在原有1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基础上扩建的10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
总投资8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聚氯乙烯生产企业。
在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各级领导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为锦界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动力。
当前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为神府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中心,
围绕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工业区的目标,牢固树立绿色生态、循环经济及
和谐发展的理念,高起点编制园区规划,大手笔打造配套硬件,努力打造锦界、
清水沟、大保当、榆树湾和文化产业园区等五大片区,建成新型的、
现代化的榆神煤化学工业带。
四、
榆神工业区内东北部的神木县大保当镇(清水工业园)
规划占地面积82.04平方公里,分为北区、南区和增值区三部分。
清水工业园北区的产业定位为:以神华陶氏特大型煤化工项目为核心,
采用国际最先进、前沿技术重点发展煤基烯烃产业链,实现煤化工向石油化工方向的转化。
煤基烯烃产业链的发展采用上下游一体化模式,注重产品链延伸,重点发展国内市场容量大
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耗水量相对较少、相对便于运输的固态化工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
建设规模经济、技术先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特色鲜明的新型煤化工生产基地。
2010年10月13日,由陕西腾大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000吨/年单晶硅项目
在清水工业园正式破土动工。这是清水工业园今年开园以来第一个入园的产业项目,
该项目的开工标志着清水工业园工业项目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该项目总投资3.5亿元,占地83亩,建设内容为1000吨单晶硅拉棒、
100MW切片及配套工程。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新增利税1亿元。
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厂建及相关附属设备的安装工作,明年5月份完成主体设备的安装工作
6月份投入生产。
五、
大保当工业园;
位于神木县西部,井田面积112平方公里,可开采煤层5层,平均煤层总厚度24.8米
煤岩类型以半暗型、半亮型煤为主。全井田地质储量27.9265亿吨,
工业储量16.4921亿吨,可采储量11.4503亿吨,
其中首采的2-2煤层占全井田储量的40%左右。
这个煤层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可液化、高发热量、水分含量低的特点,
是良好的动力、液化,气化和化工用煤,可广泛用于工业气化、低温干馏、煤转油等方面,
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显着优势。这个井田构造简单,储量大、开采容易,
是榆神矿区总体规划中一期开发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而且厚度十分稳定,
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好的整装矿区之一。开采出的煤炭将经神延铁路、
西延铁路和西康铁路运到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或者出口国际市场。
大保当镇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主要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等,
特别是煤蕴藏量更为丰富,已探明煤炭储量约200多亿吨,是全国储量巨大的整装井田。
全镇林草覆盖率达40%,有全国最大的臭柏保护区,面积20万亩。
大保当镇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优势,景观众多。久负盛誉,历尽沧桑,
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尤以汉墓群独具优势,全镇现已发现多处汉墓遗址,
还有保留完好的新华遗址以及班禅庙古庙群。一望无际的神海滩大草原,让人心旷神怡
大保当镇投资环境优越。地处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大保当工业园区即将开始建设
随着全球最大的煤液化、煤化工等重大战略项目的规划建设启动,预计投资2000多亿元。
与此同时,小保当煤矿、西湾露天矿等重大前期项目正在规划中。
全镇积极实施“民企兴镇”战略,把民营企业作为镇域经济的主体来培育,
作为富民的基础工程抓实抓好。全镇现有煤炭、工程建设、餐饮、建材等各类企业180余家
大保当镇是陕北重要的现代特色农牧业、建材基地,羊子饲养量达10.2万只、生猪4.6万头。
经过多年的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包西铁路、
榆神公路东西纵贯全境镇,榆神高速公路、陕蒙高速公路拉近了本镇与榆林、
神木及外地的距离。大保当镇是省市县建设重点镇,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
发展潜力巨大。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
近几年累计投入资金达1000多万元。大保当镇一直十分重视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建设,
先后出台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方位优化发展环境,
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前来投资、旅游观光的朋友创造更好的条件,先后荣获陕西省文明镇、
小康镇、平安镇等各类荣誉称号。
④ 神木县有哪些电厂
国华电厂;亚华热电;神华自备电厂。
近年来,神木县的工业经济立足“三个转化”,己形成了煤炭、电力、化工、载能、建材为骨干的地方工业体系。 2004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4亿元,增长16.5%,主要工业产品原煤产量达5955万吨,其中地方1870万吨,为全国第一产煤大县;生产玻璃 324万重量箱,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玻璃生产基地;地方电力装机容量达50万千瓦,发电29亿度。此外,半焦、焦油、电石、铁合金的产量也逐年增加。以锦界工业园为载体的6×60万千瓦大型坑口电厂、60万吨煤转甲醇、10万吨聚氯乙烯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竣工投运,神华煤制油、美国陶氏煤制烯烃、安格鲁煤化工等一批又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能源化工基地初具规模。
发电机组处于陕西电网末端,是陕北电网有力的支撑点,承担着向陕北电网、神府矿区及神朔电气化铁路供电的重任,在保持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方面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