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宏观哪些行业在拉动工业增加值

宏观哪些行业在拉动工业增加值

发布时间:2023-01-14 15:33:31

⑴ 宏观政策调控,包括那些行业能具体分析吗

可以
1、宏观调控:供给为主、需求为辅
宏观调控中需要综合运用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使宏观调控从仅需求管理的一维政策,升级为同时包括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二维政策体系。首先确定供给管理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之间的组合,然后确定供给管理政策内部和需求管理政策内部具体政策工具的组合。
2、经济管理:坚持四项原则
3、财政:降成本、优结构、促改革
4、工业:去产能、提效率
5、货币:稳健、灵活、防风险
6、房地产:去库存、促发展
7、农业:由数量转质量,加快产业融合
8、土地:有保有压、控制成本

⑵ GDP是个热门指标,谁知道目前那些产业对GDP拉动作用较大呢

gdp
开放分类: 社会、经济、国民经济、经济学、国内生产总值

目录
• 简介
•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 GDP的确定
• GDP指标分析
• 中国历年GDP-中国历年人均GDP
• GDP与汇率:

简介
[编辑本段]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P(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ct)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编辑本段]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产品流动法。
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产量,P1、P2……P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则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
Q1P1+Q2P2+……QnPn=GDP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居民消费(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服装、食品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以及用于医疗保健、旅游、理发等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属于消费。
企业投资(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住宅及存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造厂房、购买新设备、建筑新住宅的投资。为什么住宅建筑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呢?因为住宅像别的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如果年初全国企业存货为2000亿美元而年末为2200亿美元,则存货投资为200亿美元。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企业存货之所以被视为投资,是因为它能产生收入。
计入GDP中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即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之和,重置投资也就是折旧。
投资和消费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体的分类则取决于实际统计中的规定。
政府购买(用字母G来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购买军火、军队和警察的服务、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与办公设施、举办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表现出商品、劳务与货币的双向运动,直接形成社会需求,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劳务的作为报偿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失业救济、贫困补助、老年保障、卫生保健、对农业的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通过其职能将收入在不同的社会成员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实质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转移支付发生时,即政府付出这些支出时,并不相应得到什么商品与劳务,政府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净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它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把上述四个项目加起来,就是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
GDP = C + I + G +(X-M)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在没有政府的简单经济中,企业的增加值即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要素收入加上折旧,但当政府介入后,政府往往征收间接税,这时的GDP还应包括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是对产品销售征收的税,它包括货物税、周转税。这种税收名义上是对企业征收,但企业可以把它打入生产成本之中,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故也应视为成本。同样,还有企业转移支付(即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它也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移给消费者,故也应看作成本。
资本折旧也应计入GDP。因为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
还有,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也应计入GDP中。非公司企业主收入,是指医生、律师、小店铺主、农民等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用,其工资、利息、租金很难象公司的帐目那样,分成其自己经营应得的工资、自有资金的利息、自有房子的租金等,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这样,按收入法计算的公式就是: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从理论上讲,用收入法计算出的GDP与用支出法计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

三、用生产法核算GDP
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又叫部门法。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
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商业和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卫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务等部门无法计算其增值,就按工资收入来计算其服务的价值。
按生产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为下列部门:农林渔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邮电和公用事业;电、煤气、自来水业;批发、零售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服务业;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把以上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加总,再与国外要素净收入相加,考虑统计误差项,就可以得到用生产法计算的GDP了。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四、两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以上所介绍的是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该体系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活动,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一种核算国民经济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合理和科学的核算体系。首先,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市场化、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信息、知识、技术、劳务部门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而物质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相对下降。因此,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应把非物质生产劳务计算在内,把一切有偿劳务的市场价值计入GDP是必要的。其次,根据SNA核算国民收入时可以避免重复计算,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等也都有合理性。当然,这种体系以GDP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衡量经济发展程度、衡量生活水平等也是有缺陷的。例如,非市场交易活动(如家务活动、自给自足生产)得不到反映,无法说明人们闲暇的享受与安全,无法反映一国环境污染的程度,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重复计算,等等。在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前,还有一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中央计划经济各国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为前苏联、东欧及我国所采用。该体系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依据,将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作为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总成果的基本指标。这种核算体系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其缺陷日益突出。例如,它不能反映信息、劳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不利于反映综合国力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它不能系统反映社会资金运动情况,不利于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循环全貌及各环节间衔接情况,不利国家掌握整个经济运行的综合平衡。因此,东欧、俄罗斯等经济转轨国家和我国也逐渐采用了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我国从1985年起,正式采用GDP指标作为考核国民经济发展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指标。目前我国已计算并公布GDP数字,但还没有计算和公布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的数字。

GDP的确定
[编辑本段]
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

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如美国在1929年至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
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当然,我国在GDP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附注:
1、一定时期强调的是该年度内“新”增加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往年的不算。例如二手车,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2、中间产品可以认为是一种原材料产品,是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用的,也就是说本年度内它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该年度继续加工生产;如果它被摆到货价上直接销售,被消费者购买并直接用了,那另当别论,是特殊情况,计入总值,否则不能计入。

3、这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并非今年公布的数字就是从建国到现在的总额,这是错误的,它仅指该时期内新生产出来的东西。

4、市场价值意味的是用货币作为单位去统计形成的货币总额,因为商品种类太多,吨,个,件,台等等单位没法加总,所以用该年度的货币单位来统计并加总。所谓该年度的货币单位是指这些商品这一年的价格。

GDP指标分析
[编辑本段]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这时,该国中央银行将可能减息以刺激经济再度增长,利率下降加上经济表现不振,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也就随之降低了。因此,一般来说,高经济增长率会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涨,而低经济增长率则会造成该国货币汇率下跌。例如,1995--1999年,美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1%,而欧元区11国中除爱尔兰(9.0%)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国家的GDP增长率仅为2.2%、1.5%和1.2%,大大低于美国的水平。这促使欧元自1999年1月1日启动以来,对美元汇率一路下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贬值了30%。但实际上,经济增长率差异对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收入增加,国内需求水平提高,将增加该国的进口,从而导致经常项目逆差,这样,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
二是如果该国经济是以出口为导向,经济增长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出口产品,则出口的增长会弥补进口的增加,减缓本国货币汇率下跌的压力。
三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国产品的竞争地位而有利于增加出口,抑制进口;并且经济增长率高使得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被看好,因而该国货币汇率会有上升的趋势。
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由商务部负责分析统计,惯例是每季估计及统计一次。每次在发表初步预估数据(the preliminary estimates)后,还会有两次的修订公布(the first revision & the final revision),主要发表时间在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国内生产总值通常用来跟去年同期作比较,如有增加,就代表经济较快,有利于其货币升值;如减少,则表示经济放缓,其货币便有贬值的压力。以美国来说,国内生产总值能有3%的增长,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是健康的,高于此水平表示有通胀压力;低于1.5%的增长,就显示经济放缓和有步人衰退的迹象。

中国历年GDP-中国历年人均GDP
[编辑本段]
(1978~2007)
国内生 人均国内
年份 产总值 生产总值
(亿元) (元/人)
1978 3645.2 381
1979 4062.6 419
1980 4545.6 463

1981 4891.6 492
1982 5323.4 528
1983 5962.7 583
1984 7208.1 695
1985 9016.0 858

1986 10275.2 963
1987 12058.6 1112
1988 15042.8 1366
1989 16992.3 1519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99 89677.1 7159
2000 99214.6 7858

2001 109655.2 8622
2002 120332.7 9398
2003 135822.8 10542
2004 159878.3 12336
2005 183084.8 14040
2006 209407.0 15931
2007 246619.0 18268
注:人均GDP反映一国人们的富裕程度
总量GDP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世界历年GDP及排名
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06---意大利---------1077亿美元
07---加拿大----------851亿美元
08--澳大利亚---------429亿美元
09---墨西哥----------396亿美元
10---西班牙----------390亿美元
11----瑞典-----------357亿美元
12----荷兰-----------351亿美元
13----中国-----------272亿美元 ★★★★★
198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2,7956亿美元
02----日本---------1,0279亿美元
03----西德-----------8261亿美元
04----法国-----------6824亿美元
05----英国-----------5367亿美元
06---意大利----------4546亿美元
07----中国-----------3015亿美元 ★★★★★
08---加拿大----------2689亿美元
09---西班牙----------2218亿美元
10---阿根廷----------2090亿美元
199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5,8033亿美元
02----日本---------3,0522亿美元
03----德国---------1,5470亿美元
04----法国---------1,2198亿美元
05---意大利--------1,1045亿美元
06----英国-----------9946亿美元
07---加拿大----------5827亿美元
08---西班牙----------5115亿美元
09----巴西-----------4650亿美元
10----中国-----------3878亿美元 ★★★★★
1995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7,4005亿美元
02----日本---------5,2929亿美元
03----德国---------2,4166亿美元
04----法国---------1,5257亿美元
05----英国---------1,1032亿美元
06---意大利--------1,0661亿美元
07----中国-----------7006亿美元 ★★★★★
08----巴西-----------6756亿美元
09---加拿大----------5760亿美元
10---西班牙----------5709亿美元
200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9,8247亿美元
02----日本---------4,7661亿美元
03----德国---------1,8752亿美元
04----英国---------1,4409亿美元
05----法国---------1,3133亿美元
06----中国---------1,0808亿美元 ★★★★★
07---意大利--------1,0776亿美元
09---加拿大----------7242亿美元
08----巴西-----------5998亿美元
10---墨西哥----------5814亿美元
参考:2005年世界全部经济体GDP(美元,现价)
美国 124550.67亿美元
日本 46638.22亿美元
德国 27301.09亿美元
中国 22288.62亿美元 ★★★★★
英国 22275.50亿美元
法国 19727.24亿美元
意大利 17096.68亿美元
加拿大 10345.32亿美元
西班牙 10190.24亿美元
印度 7198.19亿美元
韩国 7142.19亿美元
墨西哥 6929.61亿美元
俄罗斯 6718.15亿美元
巴西 5877.84亿美元
荷兰 5813.18亿美元
瑞士 3669.86亿美元
比利时 3503.26亿美元
土耳其 3632.99亿美元
瑞典 3541.15亿美元
中国台湾 3459.28亿美元
沙特阿拉伯 3097.78亿美元
奥地利 3045.26亿美元
波兰 2991.50亿美元
印度尼西亚 2872.16亿美元
挪威 2839.20亿美元
丹麦 2544.00亿美元
南非 2401.51亿美元
希腊 2136.97亿美元
爱尔兰 1963.87亿美元
伊朗 1963.42亿美元
芬兰 1931.75亿美元
阿根廷 1833.09亿美元
中国香港 1777.21亿美元
泰国 1766.02亿美元
葡萄牙 1730.85亿美元
委内瑞拉 1388.56亿美元
参考:2006年世界全部经济体GDP
排名 国家 06年GDP
1 美国 14,979,169
2 日本 5,083,367
3 德国 2,812,558
4 中国 2,587,999 ★★★★★
5 英国 2,292,149
6 法国 2,108,307
7 意大利 1,728,474
8 西班牙 1,069,499
9 加拿大 1,057,291
10 印度 778,521
2007世界GDP排名
根据《世界2007年鉴》最新预测结果!
名次 国别 GDP(亿美元) 人均GDP(美元)
1 美国 139800 46280
2 日本 52900 41480
3 德国 32800 39710
4 中国 30100 2280 ★★★★★
5 英国 25700 42430
6 法国 25200 41200
7 意大利 20900 35980
8 西班牙 14100 30820
9 加拿大 13600 41470
10 俄罗斯 11400 8030
11 韩国 9920 20240
12 巴西 9340 4930
13 印度 9280 830
14 墨西哥 8850 8140
15 荷兰 7560 45880
16 澳大利亚 7460 3590
17 比利时 4470 43010
18 瑞典 4470 48950
19 瑞士 4310 57040
20 中国台湾 3980 17520
21 印度尼西亚3960 1590
22 土耳其 3860 5130
23 挪威 3760 80960
24 波兰 3750 9840
25 奥地利 3710 37800
26 沙特阿拉伯3690 14250
27 丹麦 3060 56380
28 希腊 2630 23970
29 南非 2560 6090
30 伊朗 2520 3560
31 爱尔兰 2480 58020
32 芬兰 2360 45020
33 阿根廷 2330 5840
34 泰国 2270 3420
35 葡萄牙 2190 20620
36 中国香港 2050 29350
37 委内瑞拉 2020 7360
38 捷克 1690 16560
39 马来西亚 1620 5950
40 智利 1570 9450
41 以色列 1500 20880
42 新加坡 1410 32030
43 罗马尼亚 1370 6340
44 尼日尔爾利亚 1350 926
45 巴基斯坦 1280 790
46 匈牙利 1270 12740
47 哥伦比亚 1270 2710
48 菲律宾 1260 1380
49 埃及 1160 1510
50 阿尔及利亚1050 3090
51 乌克兰 1020 2200
52 新西兰 1020 24420
53 哈萨克斯坦900 5830
54 越南 670 790
55 斯洛伐克 650 11850
56 克罗地亚 500 11050
57 斯洛文尼亚420 21260
58 保加利亚 360 4820
59 伊拉克 360 1190
60 立陶宛 350 10250
61 黎巴嫩 240 674
62 拉托维亚 230 11010
63 肯尼亚 230 650
64 爱沙尼亚 190 14120
65 约旦 150 2480
66 乌兹别克斯坦140 530
(截至2008年第1季度,中国GDP已经超越德国,居世界第3位。
有德国评论家认为:中国GDP保守估计了10%到20%。其实中国在2007末就成为了世界GDP季军)
注:关于GDP排名仅供参考。

GDP与汇率:
[编辑本段]
1970年,日本的GDP为2068亿美元,1980年为10279亿美元,到了1990年为30222亿美元,2000年为47661亿美元;2005年为46638亿美元。乍一看,不由得觉得奇怪,1970年至2000年30年间,日本GDP居然翻了23倍,几乎每年增长80%;而从2001至2005年间,尽管日本搭上了中国经济快车,每年经济增长了2%,但是以美元计算,日本GDP的绝对值以美元计算居然减少了1000亿美元。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一切都是汇率惹的祸。1995年时,日元兑美元最高曾经达到过78:1。后来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日元兑美元逐渐回跌到115-118:1,开始稳定下来。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怪现象。
笔者由此突发奇想,也想以日本经济的这一现象来预测未来5年中国GDP的走向。下述数据是2000年-2006年中国以人民币计算的GDP数值。
年度 人民币GDP(万亿) 美元GDP(万亿) 世界排名
2000 99215 1,0808 6
2001 109655 1,1590 6
2002 120333 1,2371 6
2003 135823 1,3720 7
2004 159878 16149 6
2005 183868 20546 5
2006 209407 26847 4
(数据来源:2007年1月26日《环球时报》经济版)
预计至晚到明年,中国将超越德国,排名世界第三。
那么中国何时可以超越日本排名世界老二呢?
假如我国至2015年经济增长率每年以8%速度增长,人民币兑美元则以每年4%升值。此时的我国的GDP将会如何演变呢?
年度 人民币GDP(万亿) 美元GDP(万亿) 世界排名
2007 226160 30154 3
2008 244252 33923 3
2009 263792 38230 3
2010 284895 43035 3
2011 307686 48370 3
2012 332300 54475 2
2013 359884 61413 2
2014 388674 69036 2
2015 419767 77735 2
由上表可以看出,到2015年,我国的GDP按照美元计算,至迟在2012年就可以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到了2015年,更可以高达将近80000亿美元。如果届时按照平价系数衡量,预计可达10万亿美元,接近美国的经济总量。(世界银行认为人民币兑美元平价汇率为2:1)
不过,如果把绝对值除以人口数,即便GDP达到了10万亿美元,人均也大约只有7000美元左右。任重依然道远,估计再世界上的人均排名还在50名开外!比大多数欧洲国家以及东北亚国家、中东产油国和拉美较富裕国家还差得很远。不过,有一点可以聊作安慰,台湾再不能与我们犟头倔脑了,大陆一吹风它就得歪倒一边去,和平统一希望无疑将会大大增加

⑶ 哪些行业在拉动工业增加值

第二,哪些行业在拉动工业增加值?和上月比较,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 汽车 、非金属矿造(水泥)、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改善明显。此外和出口环节信号一致,微型计算机产量增速大幅上升。这些行业表现背后包含几条宏观线索。

第四,地产销售情况基本符合预期,单月销售增速恢复至-2.1%。可能包含对疫情停摆期的回补效应,新开工和拿地上升明显较快。施竣工则继续沿着施工回落、竣工回升的既定趋势,但相对变化不大。

第五,消费降幅继续收窄。其中餐饮仍是-30%负增,未来改善空间更大些。零售有三个领域比较抢眼:粮油食品继续近20%高增长;通讯器材(手机)进一步加快至12.2%; 汽车 零增长但较前三个月-30%增长大幅好转。此外必选消费、地产系耐用消费品也均有改善。

第六,就业一般略滞后于经济,本月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今年就业压力来自于三个层面,可能贯穿全年。所以政策也比较明确把“保就业”作为六保之首。

第七,3-4月经济处于比较典型的“恢复期”,基本上所有行业都较1-2月“停摆期”改善。后续总量数据可能会进一步上升,但同时伴随结构性分化:基建预计将继续改善,消费多数领域将继续好转,地产、出口领域则可能会徘徊摇摆。关注经济的结构性线索。

和发电耗煤等指标指向一致,4月工业数据继续改善;服务业生产指数降幅收窄,但仍在负增区间。这也意味着4月隐含的实际GDP增速在回升,但幅度低于工业增幅。4月六大集团发电耗煤增速从3月的-20%收窄为-13%,而今日公布的4月发电量增速从3月的-4.6%回升至0.3%。与这两个数据基本对应的是,工业增加值从3月的-1.1%上升至于3.9%。

4月服务业生产指数从-9.1%降幅收窄至-4.5%,也趋势改善。服务业恢复程度整体低于工业,特别是餐饮、交运、批零三个行业形成下拉,所以目前仍在负增长区间。5月第一周发电耗煤和30城地产销售已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7.5%,而全国餐饮、住宿行业消费规模仅恢复至去年同期70%左右; 旅游 市场恢复至同期的50%。

这个结构意味着4月隐含的实际GDP增幅大概率要低于工业增加值增幅(除相对较稳定的农业外,GDP的构成主要是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

哪些行业在拉动工业增加值?和3月比较,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 汽车 、非金属矿造(水泥)、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改善明显。此外和出口环节信号一致,微型计算机产量增速大幅上升。这些行业表现背后包含几条宏观线索。如果看工业增加值的行业结构,有一类是增速一直较高的,比如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有一类是整体低增和负增的,比如纺织服装、电力热力。

和3月比较,专用设备(4月14.3%,3月-2.2%)、通用设备(4月7.5%,3月-5.4%)、电气机械(4月9%,3月-0.4%)、 汽车 (4月5.8%,3月-22.4%)、非金属矿造(4月4.2%,3月-4.5%)、农副食品加工(4月3%,3月-4.8%)等行业同比增速改善明显。

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4月增长11.8%,高于3月的9.9%。其中智能手机(4月-2.0%,3月-0.7%)、移动通讯手机(4月-15.2%,3月-9%)产量4月同比增速低于3月;集成电路(4月29%,3月20%)产量同比增速高于3月;微型电子计算机同比增速上升迅猛(4月26.2%,3月0%)。

这一点和出口信号一致。4月出口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大幅反弹,我们理解反映的是疫情期间隔离和线上办公这一“场景需求”的暴增。

简单来说,4月带动工业增加值的行业可能来自于几个线索:

第一,基建项目升温,所以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非金属(水泥)等行业的生产端发力。

第二,耐用消费和部分必需消费修复,所以 汽车 、电气机械(家电部分)、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环比恢复。

第三,政策导向及场景推动,所以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等行业增速继续抬升。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修复,其中结构上是基建地产引导。基建投资单月增速回升至了4.8%,引领作用明显;地产投资单月增长7%,亦明显超预期。制造业投资偏低迷与一些外需系、消费系部门投资的低增有关。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由3月的-16.1%恢复至-10.3%。

其中基建投资回升尤其明显,投资累计增速由3月的-16.4%恢复至-8.8%,隐含的单月增速已至4.8%,引领作用显着。

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由3月的-7.7%收窄至-3.3%,隐含的单月增速为7%,亦超预期。

制造业投资增速由3月的-25.2%收窄至-18.8%,在整个投资结构中仍是显着偏低。这与一些外需系、消费系部门投资的低增有关,比如纺织业投资累计为-32.5%, 汽车 制造业投资为-22.9%。这些行业投资也在改善,但改善幅度低于整体。

地产销售情况基本符合预期,单月销售增速恢复至-2.1%。可能包含对疫情停摆期的回补效应,新开工和拿地上升明显较快。施竣工则继续沿着施工回落、竣工回升的既定趋势,但相对变化不大。

地产销售面积累计增速由3月的-26.3%收窄至-19.3%,隐含的单月增速恢复至-2.1%。这个情况基本复合预期。我们前期报告《复工率、就业与水泥价格》中也指出,5月第一周30城地产销售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7.5%左右。

拿地和开工也恢复较快。新开工累计增速由-27.2%收窄至-18.4%,单月增速已上升至-1.3%。土地购置面积由-22.6%大幅收窄至-12%,单月增速为13.8%。新开工和拿地的上升与相对较宽的信用条件有关,也可能包含对疫情停摆期的回补效应。

施工面积累计增速由3月的2.6%回落至2.5%,竣工面积累计增速由3月的-15.8%收窄至-14.5%,总体是沿着累计增速施工回落、竣工回升的趋势,但相对变化不大。

消费降幅继续收窄。其中餐饮目前仍是-30%左右负增,未来改善空间更大一些。零售中有三个领域比较抢眼:粮油食品继续近20%高增长,通讯器材(手机)增速进一步加快至12.2%, 汽车 零增长,较前三个月-30%的增长大幅好转。此外必选消费、地产系耐用消费品也均有改善。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7.5%,较3月的-15.8%显着改善。其中餐饮增速由-46.8%回升至-31.1%,也就是说相比去年同期依然是下降三成,中长期空间较大;零售由-12.0%收窄至-4.6%。

零售中有三个领域比较抢眼:一是粮油食品,继续维持近20%高增长,4月增速为18.2%,只略低于3月的19.2%;二是通讯器材(手机),增速由3月的6.5%进一步加快至12.2%;三是 汽车 ,4月零增长,较前三个月-30%的增长大幅好转。

地产系的三个耐用消费品领域均继续负增长,但同比降幅已显着收窄:家电为-8.5%(3月-29.7%)、家具为-5.4%(3月-22.7%)、装潢为-5.8%(3月-13.9%)。

化妆品4月增速为3.5%(3月-11.6%),日用品增速为8.3%(3月0.3%),改善幅度也较大。但较去年底趋势值仍有明显差距。

就业一般略滞后于经济,4月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今年就业压力来自于三个层面,可能贯穿全年。所以政策也比较明确把“保就业”作为六保之首。

4月调查失业率为6.0%,较3月的5.9%有所上升。

今年就业压力来自于三个层面,可能会贯穿全年:(1)大学毕业生数量上升,达870万;(2)出口系产业链一般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今年出口型产业链,尤其纺织服装等吸纳就业的大行业存在订单下滑压力;(3)疫情防控常态化,餐饮等服务业恢复程度不足,带来一定就业压力。

所以政策也比较明确把“保就业”作为“六保”之首。

3-4月经济处于比较典型的“恢复期”,基本上所有行业都较1-2月“停摆期”改善。后续总量数据可能会进一步上升,但同时伴随结构性分化:基建预计将继续改善,消费多数领域将继续好转,地产、出口领域则可能会徘徊摇摆。关注经济的结构性线索。

按照我们“停摆期-修复期-分化期-企稳期”的框架,疫情导致2月经济处于一定意义上的“停摆期”;此后的3-4月,随着交通物流条件的恢复、消费条件的改善,以及复工率的推进,基本上所有行业都较1-2月环比改善。4月之后复工基本完成,继续修复的主要是消费环境。后续总量数据可能会进一步上升,但由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社交半径存在一定约束,加上外需订单下行的约束,行业之间可能会进入分化阶段。

基建定调明确,加上3-4月项目审批的加速、专项债和中长期贷款的扩张,估计后续将进一步回升;服务类消费回升趋势比较确定;必选消费中目前存在补偿性消费、增速较高的食品等,后续可能会脉冲结束后回落至常态;日用品、化妆品等受场景影响的,可能会继续恢复;耐用消费品可能会存在消费环境改善、旧改和竣工驱动下的上行脉冲,但家电等亦会部分受出口约束;地产、出口领域则不太确定,可能会存在短期数据摇摆。

核心假设风险:宏观经济变化超预期,海外经济变化超预期

本文作者郭磊,来自郭磊宏观茶座,原文标题:《【广发宏观郭磊】哪些行业在拉动工业增加值》

⑷ 2022年我国宏观经济分析

2022年我国宏观经济分析:

2022年第三季度以来,尽管经济受疫情散点多发、高温限电政策以及海外需求持续收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国内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助力经济基本面持续修复,第三季度经济增速稳步回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经济恢复尚不均衡,疫情扰动或将持续。

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仍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推动经济加快恢复,未来稳经济措施仍需发力助力第四季度经济延续回升趋势。从供给端看,随着极端高温天气消退、部分地区疫情或高温限电对工业生产影响减弱及部分行业需求回暖,叠加同期低基数影响。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加快回升,另外在政策引领基建投资增加背景下,政策性开发金融工具等政策的落实推动9月经济边际改善,叠加部分行业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提振工业生产增速。2022年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从环比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84%。

从需求端看,在各地密集出台若干措施促进汽车消费的背景下,9月汽车消费增速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支撑了消费增长,但低基数效应消退叠加疫情反复导致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不及市场预期,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较上期回落2.9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加快增长叠加基建投资持续发力是投资稳中向好的主要原因,而房地产开发投资进一步走弱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投资增速。9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9%,较上期回升0.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1%,基建投资同比增长7.1%。

海外整体需求逐渐收紧、国内疫情散发、极端天气影响叠加去年同期出口基数处于相对高位,使本期出口增速延续下跌趋势,同比增长5.7%,较上期下降1.4个百分点。全球经济衰退担忧增强,同时全球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欧美发达国家加快推进加息缩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大幅回落,大大削弱价格因素对进口增速的支撑,同比增长0.3%,与上期持平。

⑸ 10月煤炭行业利润增逾4倍,是什么拉动了工业利润的增速回升

据新统计出来的数据,10月煤炭行业的利润率翻了4倍,工业相关产业的行业利润率都略有上升,有的上升幅度还比较大,因为工业产品的价格在上涨,成本这方面有变化,但是对价格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应该说很多价格的上涨是因为供需,而不是因为成本上升。

说上面这些就是说现在工业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利润空间提高,不是因为成本,成本短期内没有太大的变化,更多是因为市场需求供应链紧张所导致的市场需求变化,越来越多的需求出现供给却是恒定不变的,甚至说是下降的,那这种情况下自然要涨价,毕竟多赚钱的事情没有任何一个厂商会拒绝。而且现在还处在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完全不需要担心自己的这个产品涨价之后能不能卖出去。

⑹ 2018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19年预判:困难重重打响经济保卫战

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增长6.6%,较去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从整体趋势来看,四个季度呈现经济增速逐步走低的态势,从一季度的单季增速6.8%降至四季度的6.4%,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偏快。

2018年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较去年下降1.5个百分点,粮食连年丰收,农产品总量稳定增长,总量足够满足居民正常生活所需,但农产品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提升的居民生活水平,且粮种安全问题仍然高悬,这都是2019年加快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的重要抓手。

2018年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速为5.8%,较去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但对比一季度的6.3%,降幅还是较为明显的,采矿和建筑业是二产增速下滑的主因,制造业增加值全年保持在了6.2%的水平,高出工业0.4个百分点。

观察第二产业具体行业产出数据,工业产出对GDP增长的拉动力依然是最强的,通过我们的估算,工业拉动GDP名义增速3.1个百分点(GDP名义增速9.7%),但较2017年4.3个百分点,大幅下滑了接近1.1个百分点,工业产出对GDP增长的拉动力已经大幅下降,可见动力不足情况严重,全年工业产出305160亿元,同比增长6.1%,仅次于2016年6%的水平,是 历史 次低水平,对于依赖实体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中国,工业产出增速的低迷对GDP增长是重创。从单季的数据来看,四季度工业产出已经创下 历史 同期最低水平,增速仅为5.7%,其单季拉动力也仅为2.5个百分点。

与当前需求矛盾的是,居民物质需求远未达到顶峰,第二产业产出增速却显现疲弱,这说明当前第二产业产出结构出现较大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大量低收入劳动力仍然未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利好,导致第二产业对外贸的依赖仍然较强,产业发展方向仍不清晰,外需转内需进程缓慢。另外,在基础材料、高精尖 科技 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方面也是中国的缺版,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非一息之功,加快推进二元结构调整是根本出路。

2018年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较去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在政策主动调整的基础上,房地产业与金融业低速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主力,全年产出增速达到30.7%。不过,信息技术服务业单独做为一个产业发展有其局限性,应以实体产业作为基础,发挥辅助带动作用,但从2018年我们对电子制造业及医药制造业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显不足,比如,部分制造业企业仍然无法以低成本解决研发与生产之间的异地沟通衔接问题。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合作空间无限量。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中国新兴高技术产业的代表,目前对经济的拉动力仍然偏弱,政策扶植不能放松,在财政补贴、减税等政策推进的同时,金融体系如何支持民营资本,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对后续新兴高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2018年,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6.2%,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三大门类中,采矿业产出增长2.3%,扭转了去年负增长的态势,回升3.8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出增长6.5%,较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是拖累工业产出的主要因素,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出增长9.9%,较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

2018年全年,高技术制造业产出增长11.7%,远超6.2%的工业总水平,是支撑工业产出增长的主动力。从具体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出快速增长,增速达高13.1%的水平,但2018年底该行业出口增速明显下降,外需不足或是2019年影响该行业产出的主因,其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出增长10.9%。

汽车 制造业是拖累工业产出增长的主要行业,从现有数据来看,2018年,我国 汽车 累计产量为2780.92万辆,同比下降4.16%; 汽车 累计销量为2808.06万辆,同比下降2.76%,我国 汽车 产业出现28年来首次负增长。同时,共享出行企业批量死亡、 汽车 制造业遇全球范围内大裁员、库存激增导致相当比例的经销商亏损,2018年是中国 汽车 制造业的寒冬。不过,行业洗牌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最好方式。我国 汽车 制造业鱼龙混杂,洗牌将使 汽车 制造企业清醒的认识到什么才是最有利于市场长期 健康 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驾马车方面,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35636亿元,增长5.9%,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380987亿元,增长9%,出口总值24874亿美元,增长9.9%。

出口及消费是助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出口增速虽然在年底大幅回落,但全年仍然维持在了9.9%的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是正向作用,但与2017年的两位数增长相比,已经明显势弱。投资则受需求不足影响,加之政策主动调整,成为三驾马车中拖累2018年经济增长的主因。

通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我们注意到,今年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已经跌至6.3%的水平,较三季度大幅下降了3.3个百分点,6.3%也创下2007年一季度以来最低水平。同时,三驾马车中,投资与消费增速均创下2007年一季度以来最低水平,可谓断崖式下跌。出口增速虽然不是 历史 同期最低,但也重新跌回个位数增长。

2018年进出口总值46230.4亿美元,增长12.6%,其中,出口总值24874亿美元,增长9.9%,进口总值21356.4亿美元,增长15.8%。贸易差额3517.6亿美元。全年进出口总值增速较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

但年底进出口现巨变,从三季度的15.7%跌至四季度的4.9%,其中,出口增长4.7%,较三季度下滑7个百分点,进口增长5.2%,较三季度大降15.3个百分点。四季度,进出口增速双降是四季度的特点。

从四个季度的走势来看,前三季度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虽有波动,但整体保持较快水平,到四季度,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均现突降,其中,四季度对美出口增速为7.41%,较三季度下降了5.36个百分点,对出口增速的拉动力从三季度2.53个百分点下降到四季度的1.42个百分点,降幅是主要贸易伙伴中最大的,达到1.12个百分点,其次是欧盟,四季度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速5.62%,较三季度下降6.83个百分点,拉动力从三季度2个百分点下降到四季度的0.9个百分点,另外,对东盟出口同比7.58%,增速下降9.88个百分点,拉动力从2.04个百分点降至0.96个百分点。

中美贸易摩擦是目前中国外贸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中美关系不确定的情况下,为对欧洲、东盟地区出口也蒙上阴影,大量企业在前三季度抢出口是导致四季度出口增速大降的主要因素,而中美贸易摩擦这一不利因素在2019年还将继续发酵,美国压抑中国高技术发展的意图不会改变,而且,在遏制中国制造业2025战略上,美欧有共同诉求,已经形成隐性同盟,将对中国发展2025战略的具体产业政策形成掣肘,可以预见,2019年对外贸易风险将与日俱增,是拖累中国经济的主因。

中国是推动全球原油需求增长的主力,不仅是原油,国际能源署发布《天然气市场报告2018》预计,到2019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目前,美国油企目前每日出口150-200万桶原油,到2022年可能提高到约400万桶/日,未来10年全球石油供给增长预料有80%以上来自美国,同时,受非常规油气革命的推动,美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产气国,将贡献大量的天然气新增产量和出口增量。可以想见,2019年中美之间在能源领域的博弈将日益激烈,求同存异才能双赢。

2018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35636亿元,增长5.9%,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下降趋势,2018年较2017年下降1.3个百分点。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GDP比重为70.6%,较2017年下降了6.4个百分点。投资增长乏力是受政策主动调整投资结构影响,为高技术产业创造更大空间,但也要承认,目前国内改革阻力较强,政策落实需要多部门合力,改革效果显现仍需时日。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2387亿元,增长8.7%,民间投资将全年投资稳定在了5.9的水平。但从我们估算的四季度数据来看,民间投资可持续性面临困境。通过我们的估算,2018年全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仅为3.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正式数据为8.7%),较2017年大幅回落了6.2个百分点。同时,民间投资占比GDP的比重从2017年的46.5%下降到2018年的43.8%。民间投资前三季度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四季度的突然下滑,显示企业对经济的担忧正在深化。特别是在美国加征关税政策正式实施后,外需前景暗淡,国内分配改革迟缓,非实体产业过度抢占资源,内外需双降,实体产业已经进入寒冬。

2018年,从投资分类看,制造业投资总额约21.2万亿,基建投资约14.5万亿,增速分别为9.5%和3.8%。2019年基建投资仍然是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但重点必须放在提升制造业投资方面。在总量上,制造业投资总量保持稳定,民间投资是主力,加快分配改革是重点;在结构上,高技术产业是投资重点,严防过剩产能死灰复燃。

2018年,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额120264亿元,增长9.5%,较上年上升2.5个百分点。同期,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长17.2%,较上年大幅攀升了10.2个百分点。从销售的数据来看,2018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3%,但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2.2%,商品房价格现回升,同时,待售面积增速跌至-11%的水平,库存继续走低。数据显示房地产市场似乎有所回暖,2018年三、四季度,房屋施工面积增速明显回暖,预计2019年商品房供应速度将有所加快。

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三万亿流动性未能拉动实体产业增长,定向降准效果大打折扣,且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看,2019年楼市调控虽然还是维持"房住不炒"的原则,但提出分类指导、因城施策。我们建议,2019年房地产市场政策必须从紧,针对居民住房领域,加大保障房供应的同时,严防资金过度回流。

2018年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380987亿元,增长9%,其中,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90065亿元,增速达到23.9%。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4717亿元,同比增长9.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9582亿元,增长10.4%。

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增长6.5%,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增长6.2%。与2017年相比,居民收支增速均保持稳定。

稳就业是2019年稳增长的头等大事,稳就业就是稳消费,进而稳增长。2018年12月5日,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但财政支持力度不大;同时,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也仍显空洞。当然,仅靠单一政策很难起到效果,稳就业需要一系列政策支持,特别是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地方政府、税务总局、财政部、央行需要携手并进,解决民资生存困境,提升民企增加就业岗位的意愿,扩大居民收支,为培育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发力。

201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2.1%,其中,食品价格增长1.8%,非食品价格增长2.2%,食品价格的大幅攀升与非食品价格的稳定增长,共同支撑2018年CPI增长保持在2%的水平,较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

食品价格方面,蛋及鲜菜价格是今年上涨的重点,蛋类价格全年上涨12%,鲜菜价格全年上涨7.1%。非食品价格方面,医疗保健价格领涨,涨幅为4.3%,随着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医疗保健价格偏高将长期持续。同时,交通和通信大类虽然整体保持在了1.7%的水平,但其中的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大涨12.6%。

2018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增长4.1%,同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增长3.5%,购进价格连续两年高于出厂价格,显示工业企业利润进一步承压。

从出厂价格分类看,2018年,生产材料增速明显下降,降到4.6%,其中,采掘业降幅达到11.9个百分点,原材料工业价格增长6.3%,较上年下降5.2个百分点,加工工业价格增速较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内外需不足持续困扰中国经济,原材料及工业品价格涨幅并未从供给端向需求端传导。

当前,我们并未看到居民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但对于工业品购进及出厂价格在2018年的大幅回落不能掉以轻心,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仍需加速,投资、消费、出口均显现弱势,需求不足可能引发的通缩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2018年,全年经济增长维持在了6.6%的水平,实现了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但四季度经济增长降至6.4%,在过去的十多年,只有两个季度的GDP低于6.5%,分别是2008年的四季度和2009年的一季度,主因国际金融危机。这是金融危机后第一次季度GDP增速低于6.5%。多种原因叠加造成当前形势,中美贸易战、去杠杆、去产能、环保等,且政策弹性不足。经济增速的下行趋势将延续到2019年。

外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已经由经济领域向全球地缘政治领域蔓延,美欧在遏制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有共同的利益诉求,2019年中国商品出口与技术进口必然受到重大影响,且这一影响恐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

内需方面,随着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强,对国内实体产业将产生严重影响。自2008年以来,虚拟经济持续膨胀,2017年这一势头有所抑制,在"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引导下,到2018年初,中国实体产业呈现回暖的迹象,但到2018年下半年,虚进实退的态势再次显露,实体产业迎来寒冬。中国要解决14亿人口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迈进的问题,实体产业在未来几十年都必须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同时,国内二元结构改革必须加快推进,但经济增长动力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金融如何为实体产业服务,而不是抢占实体产业发展空间是却2019年必须解决的难题。

2019年经济困难重重,打好经济保卫战,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在警惕通缩的情况下,财政与货币政策必须谨慎。对此我们建议:

1、保持人民币汇率灵活至关重要。 在2019年经济需要"顶住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背景下保持人民币汇率灵活至关重要,利用汇率贬值对冲可能出现的外需快速下滑。一方面,坚持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在外需相对较好的情况下,允许人民币适当升值,为外需疲弱时间人民币贬值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保持资本流动整体稳定不能仅靠人民币升值,应适当运用行政手段,防止资本大进大出。

2、加快推进分配改革,提振实体产业盈利能力。 提振实体产业、增加居民收入核心在于必须加快国内经济结构改革步伐,特别是分配改革。分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资金过度流入金融领域,实体产业资金紧缺情况并未缓解,据资金监测机构EPFR最新报告显示,去年外资流向中国股票型基金净流入达到350亿美元,位居全球主要新兴市场榜首。资金过度集聚助推行业间利润差距继续扩大,且二次分配手段仍然匮乏,收入分配结构依然扭曲。因此,2019年,决策层必须严控金融领域杠杆,监控资金流向,提高入市门槛,行政手段严格抑制金融泡沫产生,防止金融领域风险在2019年集中爆发。同时,税务部门配合加大税收整治力度,增加、完善二次分配手段,推动分配改革加快进程。

3、加快推进二元结构改革,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2017年,约有2.4亿农民工进城务工,这部分劳动力在服务城市化的同时,并未享受到城市化所带来的利好,且这部分劳动力连带的教育、养老等需求也未得到释放。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乡村人口数量为5.77亿人,也就是说保守估计还有5亿人消费需求未被合理释放,因此,加快二元结构改革是提升居民消费,提振实体经济的根本出路。

4、加快直接融资制度建设,推动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试点。 2019年1月,发改委出台措施支持优质企业直接融资,在经济转型升级之际,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对于金融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助推新兴产业发展作用尤为突出。目前已有30家民企正抓紧准备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工作,央行要进一步扩大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试点。但直接融资仍然面临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不仅包括退市制度、市场监管、区块分割等,统筹全局的发展战略也仍然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5、扩大财政赤字总量,更好的发挥财政补贴作用。 一方面,财政赤字规模适度扩大,另一方面,提升财政补贴效率。在财政赤字方面,2018年财政赤字规模大约为2.6%,如果2019年上升到3%,财政赤字规模约在3万亿,如果一半用于减税,2019年减税规模约较2018年增长15%。15%的增速较往年还是比较高的,但对于稳定中国经济增长恐怕仍显不足。因此,提升财政补贴效率是2019年财政工作重点之一。在避免不必要的政策内耗的基础上,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坚持市场化原则,对产业链内优秀核心企业进行扶植,扩大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及就业的拉动力,同时,优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布局和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这对地方政策的执政能力也是考验。另外,2019年预计会有2万亿的地方债用于基建投资,对于财政稳增长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可吸纳部分剩余资金,降低金融风险。

⑺ 宏观经济 我国的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仅为美国的22.14 要提高我国的gdp应从哪些

GDP核算方法分为支出法和收入法:
1、在支出法中:GDP=投资+消费+净出口(即三驾马车)
式中变动任何一项都会影响GDP的变动,因此在保增长中经常有“扩大有效投资”、“扩大内需”等提法。
2、 在收入法中: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式中一产主要农业产业,二产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增加值=产品产值-中间消耗;第三产业(服务业)属于无形产品,其增加值主要通过营业额、营业税、工资性收入等相关指标进行核算。因此,要提高 GDP就应提高产品产量,减少中间消耗,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营业额、营业税收、行政事业性支出等。

⑻ 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都什么行业

我国现阶段的支柱产业是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

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

这类产业往往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撑作用,但不定能起到引导作用;同时,这类产业往往由先导产业发展壮大,达到较大产业现核以后就成为支柱产业或先成为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既起引导作用又对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

(8)宏观哪些行业在拉动工业增加值扩展阅读

支柱产业主要具特点:

1、强调大规模产出。支柱产业着重强调产业的净产出占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的比重。

2、强调现在。现在比重大的产业就是支柱产业,即便其比重呈下降趋势,只要比重还较大,仍可称为支柱产业。

3、强调发展。支柱产业要求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发展快于其他行业。要求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4、强调扩大就业。

5、强调带动作用。支柱产业要求产业关联度高、长期预期效果好。

6、强调节约能源和资源。

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在《中国支柱产业振兴方略》一书中提出了考察我国目前四大支柱产业的九项量化指标:

一、工业增加值在GNP中的比重达到5%左右,产值占工业总产值8%左右。

二,出口创汇稳定增长,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上升,行业外贸进出口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

三、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有所提高,同时在紧密相关的工业部门和服务行业就业人员大量增加。

四、行业关联度高,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

五、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和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配套协作的企业组织网络。

六、与国际同行业比较,技术比较成熟。

七、需求收入弹性高于1,大体在1.5左右。

八、经济效益好,附加价值率一般在25~40%。

九、具有高于国民经济总增长率的、持续的、较高的部门增长率。

⑼ 结合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收集2011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投资、钢材、水泥、煤炭、电力、运输、农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克服各类困难,继续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工业经济呈现出生产增长较快、效益同步改善、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的良好格局,为国民经济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工业经济总体运行在平稳较快的增长区间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其中一季度增长14.4%,二季度增长14%,三季度增长13.8%,10月份增长13.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3%,重工业增长14.5%。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左右。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生产增速虽出现一定放缓,但没有改变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态势。国家统计局月度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环比增速除了6月份稍高外,其他月度基本稳定在0.9%-1.16%的区间内。从总体上看,二季度以来工业增速有所放缓,出现适度回落主要是宏观层面主动调控的结果,符合政策预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应对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

二是内需对工业增长拉动作用增强,出口增势总体趋缓。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9%,其中内销产值增长30.7%,占全部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87.7%,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在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形势下,出口仍保持一定增长,但增势总体趋缓。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7.9%,低于全部销售产值增速11.1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20.9%,二、三季度分别增长17.7%和17.1%,10月份当月仅增长13.6%。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淘汰落后产能等重点工作进展顺利。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0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6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6个百分点。25个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全面展开,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已开始进入市场。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展良好,截止到9月底,2255家企业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已经完成90%,其中70%的落后生产设备已经拆除。电解铝、平板玻璃、煤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调控力度加大。

四是在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企业整体经营状况继续改善。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36834亿元,同比增长27%;上缴税金总额25756亿元,同比增长26%;主营收入利润率为6.05%,同比降低0.13个百分点。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到8761万人,同比增加759万人,增长9.5%。

五是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继续上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0月份,东、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9%、18.3%和16.9%,东部地区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到58%,而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上升到24.3%和17.7%。前三季度,东、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2.2%、36.2%和37.2%,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9.6%、23.5%和16.9%;资产总额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0.9%、20.9%和18.3%,东部地区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分别上升0.4个和0.5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良好运行态势,是在积极应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不断化解国内经济运行新困难新问题中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从国际看,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升级使得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正逐步加深。美国三季度经济增速虽回升到2.5%,但失业率仍高达9%左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增长后劲不足。欧洲深受主权债务危机冲击,经济政策陷入两难境地,尽管近期欧盟就解决债务危机达成协议,但能否有效落实和成效还难以预料,目前德国、法国经济增长基本停滞。日本经济已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随着灾后重建全面铺开,经济有望出现一定恢复势头,但外部需求回调、日元持续升值,经济增长后劲依然不足。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等面临通胀上升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今年以来所采取的紧缩政策使得经济增速持续回落。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严峻状况对我国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正逐步加深。据海关统计,1-10月份,我国外贸出口虽然仍保持了22%的增幅,但9、10两个月出口同比分别仅增长17.1%和15.9%,回落态势明显。从出口现行指标看,9、10两个月加工贸易进口额同比分别仅增长7.1%和8.8%,大大低于前8个月15.1%的增长水平。最近秋季广交会上,欧美客商订单出现下滑,短单占比较高,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从国内看,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运行态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工业经济面临着增长动力减弱、要素供给趋紧、通胀压力持续和企业效益下滑等一系列挑战。

一是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减弱。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3%,住房、汽车等带动力较强的商品销售受政策调整影响持续低速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仅增长12.9%,汽车产、销量仅增长3%和3.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6.9%,部分领域投资下行压力明显。受投资增速放缓影响,1-10月份,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落3.6个和3.5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分别回落2个和1.2个百分点。钢材市场价格从9月中旬开始呈现明显回落态势,铁矿石港口滞压严重,港存上升到1亿吨左右,大大超出正常的7千万吨水平,持续高涨的水泥价格也从9月份开始出现明显回落。

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受融资环境趋紧、用工成本上升、利率汇率调整、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要素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挤压,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0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1%,比同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高出3.3个百分点。劳动力报酬刚性上涨,今年以来又有21个省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超过20%。持续上升的成本压力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企业利润增幅逐月走低,亏损企业亏损额明显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51.7%,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上升23.9个和10.1个百分点。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3.8万家小型微型工业企业经营状况显示,仅有15.5%的小型微型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1-8月份,小微型企业利息支出同比增长36.1%,增幅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高出3.7个百分点;月末应收帐款占1-8月份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1.6%,高出同期规模以上工业8.7个百分点。

三是东部地区部分省份生产下行压力加大,盈利水平下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0月份,广东省和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仅增长12.8%和7.8%,其中10月份增速分别回落到10.1%和2.1%;出口交货值同比分别仅增长13.1%和5.6%,其中10月份仅增长7%和0.4%;前三季度实现利润同比分别仅增长3%和2%,主营收入利润率分别为4.66%和6.71%,利润率同比分别下滑0.85个和0.6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对外依存度大,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更敏感,对整体经济走势具有先导效应,其影响不容忽视。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工业经济运行中表现来的生产增势放缓、出口增速回落、盈利水平下滑趋势,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挑战和考验。

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客观分析,既有世界经济不振、外需疲软的影响,又有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的制约;既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等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老问题,又面临生产经营综合成本上升、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等新情况;企业既面对生存的竞争挑战,又面临转型的发展压力。要充分估计我国工业发展所面临的复杂形势,防止苗头性问题演变为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趋势性问题,避免出现大的起伏。

⑽ 宏观经济对行业的影响有哪些3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金融市场中,分析分为:宏观分析、行业分析、公司分析三种模式,有自上而下分析和自下而上分析。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宏观经济分析是市场中对各行业的影响和作用。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金融市场和国外的金融市场是有区别的。国内市场也被称为政策市场、消息市场。只要政府部门发布行业利好消息或者利空消息,都会对行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带动板块中龙头股的崛起。

1、宏观经济反应的是大环境市场,国家GDP数据,制造业数据,消费数据等都会反应出我们处于什么水平和阶段。也是保持国家长期经济发展的速度提供依据和数据。
2、我国逐渐的从工业化大国转变为信息化,数字化,科技化大国。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如:19年开始国家提到的新基建行业,整个行业包括(5G建设,特高压,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交通轨道)等新型科技行业。整个政策会给行业以及公司未来带来上万亿的市值和空间。也会进一步促进我们经济的增长。
3、我国主要把行业区分为6大类:资源类(能源,土地,水电等)、金融类(银行,证券,保险等)、原材料(工业和金属原材料)、农产品(农业,畜牧业等)、健康产业(医疗,美容等)、基础建设(公路,交通等)。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速好不好或者稳不稳,可以从行业发展规模和数据体现到国家宏观经济数据中,相辅相成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宏观哪些行业在拉动工业增加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张掖三厂有哪些工业园 浏览:210
宝马新款5系防盗螺丝在什么位置 浏览:846
工业污染人有什么感觉 浏览:525
奔驰e300怎么折价 浏览:149
汽车哪些保养不建议去做 浏览:103
汽车活性碳罐多久更换 浏览:82
新款奥迪a6显示屏蓝屏怎么解决 浏览:268
宝马跟奔驰哪个车更好 浏览:654
宝马530怎么解除锁车喇叭 浏览:611
汽车超市如何引流 浏览:760
奔驰c260油压方向机如何匹配 浏览:586
奥迪a8汽油滤芯更换多少钱 浏览:683
奔驰新款s屏幕成本多少钱 浏览:750
奥迪A8引擎盖多少钱 浏览:900
北理和同济工业设计哪个好 浏览:882
工业电动引擎怎么用 浏览:405
宝马3系马牌跟倍耐力哪个好 浏览:689
哪里找工业边角料处理地点 浏览:728
进口奔驰出厂运到4s店需要多久 浏览:884
奔驰什么车的后大灯是箭头 浏览: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