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美国工业巨匠有哪些

美国工业巨匠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1-13 00:45:36

㈠ 光芒四射的宗师巨匠周培源的一生是怎样的

周培源是着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1902年8月28日,周培源出生于江苏省宜兴芳桥镇的一户周姓家里。周家在当地算是有身份的富裕大户,书香门第。周氏老宅院,总面积600多平方米,采用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四间三进,四周围为防盗风火墙,内庭建有具有封建时代特色的半墙门。厅堂边备有供下杂人员进出的通道,转盘楼与走道相连。西式门窗美观新颖,玻璃屋顶大而气派。院内宅外,花木成阴,鸟语花香。

周培源生就脸方鼻隆,眉清目秀,聪慧伶俐,异常可爱。受“秀才”父亲周文伯的精心教育,小培源几岁时就显露出超常的灵气和才气,“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之类早背得烂熟,连“锄禾日当午”“春眠不觉晓”等唐诗也一诵就是好几首。他4岁不到就上了私塾,正式读起书来。课堂里,他坐着为他特制的高腿竹椅,也还是坐在教室的最前面。因他太小,家里就让9岁的姐姐陪读,姐弟俩背着书包每天上学放学,总是最惹人注目。那些大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聪明的小师弟,常同他说镇上当日的新闻,讲那些村上古老的故事,还一起去林中捉鸟,到塘边钓鱼。

最有幸的是,宜兴这地方向来是交通要道,东连上海,西靠南京;又是文化教育之乡,早沐时代风气。虽然是私塾蒙学,但课本已不是那种老得发黄的《三字经》、《百家姓》了,而是采用商务印书馆的初等小学一年级课本,开篇是“天地日月、山水土木”。这位戴着小绒帽、摇着小辫子的学童神气得很,声音好像比谁都响亮。回到家中还跟姐姐在父亲面前比赛朗诵课文,抢风头的往往是他。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了,南京成了政治经济中心,有见识的父亲,即到南京城开办实业,销售陶器,小培源也被带到了南京。11岁那年,父亲到上海,他也跟到上海,13岁进入基督教青年会办的中学,14岁改上南洋商业学校,不久又转入杭州甲种蚕桑学校就读,16岁考取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少年时期就在这样的大都市中生活,再加上如此频繁的转学,使周培源的所见所闻特别丰富,也让他迅速成长起来。他直接感受了中国百姓的贫困、朝政的腐败、社会的动荡、列强的欺压、民族的危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明白了作为中国青少年所应负的责任和使命。

在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读书不到两个学期,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17岁的周培源胸中的激情迸发了,他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上街游行贴标语,竟然被学校开除了。这件事让从小就下力气培养他并寄予厚望的父亲大为震惊,也着实狠狠发了顿火。他只好悄悄回到宜兴老家,躲进一座寺庙潜心读书,在这里他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前途,决定要刻苦读书,走科学救国之路。有一天,他偶然从报角上发现一个招生广告:清华学校要在江苏省招收5名插班生。他感到机会来了,急忙赶赴南京报名考试,天资聪颖且基础雄厚的他一举中榜,于是便欢天喜地奔回宜兴告捷,向在上海的父亲报喜。

1919年秋,周培源离开家乡北上清华求学。1922年,作为清华高等二年级的学生,周培源开始涉足科学研究领域,并初露锋芒,他提出的两种解决三等分角的解析几何方法,一起刊登在《清华学报》第一卷第二期。

1924年周培源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后赴美留学,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28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在W.K.海森伯(Heisenbers)教授指导下从事量子力学的研究。1929年在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W.泡利(Pauli)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1929年回国以后,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授。其间于1936—193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参加爱因斯坦主持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解放后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九三学社主席,第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第三、四届政协常委,第五、六、七届政协副主席。1980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80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

周培源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为物理学基础理论的两个重要方面,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的研究。一是在力学研究领域中,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用逐级近似法解决湍流方程不封闭的难题,他是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人。80年代末期,他又提出了用逐级迭代法解决湍流方程不封闭的新方法。二是在相对论的研究中,30年代,他已是知名相对论专家,并曾参加由国际着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教授主持的相对论研讨班,亲聆爱因斯坦先生教诲。在晚年,他又提出了谐和条件应当作为严格的物理条件与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同时并用的理论,还亲自设计了试验,实验结果对澄清广义相对论理解上的混乱有极大的帮助。周培源先生在湍流和相对论研究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为世人瞩目。

周培源是一位着名的教育家,在他教授生涯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国际知名科学家。1947年到1952年周先生除担任物理系教授外,还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至1981年周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并先后担任了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

他常年往来于世界各国之间,积极支持开展国际间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合作与交流,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倡导世界和平这一伟大事业,他是中国科学家最早一位参与世界和平运动的积极分子,也是国际科学与和平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有“和平老人”的美誉。周培源先生将毕生无私的奉献给了全人类的科学、教育、人民外交以及和平事业。他以其正派、诚恳、正直和忠厚着称,他也因此而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可和尊敬。

㈡ 工业革命时期有哪些杰出人物

工业革命的实质是“自主创新”

学界早有人议论:“既然从西汉到清朝干隆年间,中国经济和技术在世界上都遥遥领先,为什么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不发生在GDP占全世界25%、人口多达3亿的中国,却发生在GDP只占全世界6%、人口不到800万的英国?”

这还得让我们从头说起。

早在1215年,英国就订立出了事实上的宪法——英国大宪章。大宪章限制国王的绝对权力,要求皇室放弃部分权力、尊重司法过程、接受王权受法律限制的事实。

16世纪英国就有了律师协会、就有大法官、就有议会,就是一个皇权衰落、君主立宪的国家。用改革协商的方式,而不是用流血革命的方式推翻原政权,从而促进社会进步、解决社会矛盾,是英国这一具有绅士风度、善于妥协的国家的一大创新。

一个具有相对宽松的民主氛围的公民社会,是孕育出英国第一个大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必要条件。培根的自然哲学、崇尚以事实为依据的经验、反对先验、力主归纳,和伽利略主张的通过科学实验发现自然规律一起,奠定了近代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1642年圣诞节,在英格兰的一户农家诞生了科学巨匠艾萨克·牛顿。从开普勒三定律的观察结果到万有引力的发现,在牛顿的经典着作中不难看到培根自然哲学的影子。尤其是微积分的创立,开创了用数学演绎自然的先河。从此,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了解自然,通过科学实验再现自然,通过假设、抽象思维和数学演绎自然,从而达到从个别到一般、从暂时到永久这一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

工业革命的核心人物是工匠的儿子瓦特、是铁匠的儿子法拉第、是农夫的儿子焦耳……他们不是大学教授,也不是接受了完备数理化教育的博士生。但这也许正是他们的优势——自小就生活在生产实践第一线,并能自觉接受科学对技术的指导,这就是他们和中国的能工巧匠的不同之处。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三位平民出身的发明家都有自己从事科学实验的实验室!这在当时的英国大学里也是少见和少有的。相反,大学生和大学教授却经常去他们的实验室,相互切磋。

他们“自主创新”的精神赢得了全社会的普遍尊敬,少见他们由于学历不高而遭歧视,这真正体现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也是技术和科学相互交融的光辉典范。1805年,格拉斯格大学授予瓦特法学博士;法拉第每一次作出重大发现,国内外大学和学会就纷纷授予他各类“学位证书”、奖章和奖状。1931年10月18日,爱迪生逝世的消息传来,各国元首、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学家都向这位伟大的发明家致哀,其载誉甚至超过爱因斯坦!可见,领跑这次技术革命的是“能工巧匠”,是改造世界的发明家,而不是在书斋里研究天地之奥妙的学者!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把人力机械转化成动力机械;法拉第发明了第一台发电机和电动机,从此机械能和电能就可以互相转化;焦耳定律不但宣告了第一类和第二类永动机都不可能,而且预示了热机的工作原理,这是历史上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最伟大的“自主创新”。

那么,我们究竟称这三位巨匠是发明家还是科学家呢?他们从科学实验出发,依靠惊人的物理直觉和非凡的工艺才干,做到了许多科学家在当时没做到的事。发明家为人造福、科学家为了益智晓理、学者传授知识于他人,这是工业文明社会对人才谱的排序。从发明创造的源头看,没有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就不可能有电动力学的麦克斯威尔方程组,就不可能出现麦克斯威尔这样杰出的科技大师,就不可能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从16世纪到19世纪,从培根、牛顿到瓦特、法拉第、焦耳、麦克斯威尔,为什么这些杰出人物都出现在英国?回顾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我们也许可以看出“自主创新”需要具备的社会条件:

1强大的市场需求和资本的自我扩张驱动了技术革命与“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的主体是发明家。

2通过“法制与民主”,造就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公民社会。

3工业革命的实质是技术革命,技术革命的实质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实质是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的突破。

4要建立一个“人生而平等”的和谐社会,而不是建立一个“口头民主、法制虚设、等级森严的特权社会”。所谓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受教育的平等和创业的平等,是每个人都能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

5科学必须和技术接轨,只有“格物致知”不行,还得“学以致用”。科学家和技术家分工不分家,科学才能有生气。

“自主创新”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伟大变革

在笔者看来,“自主创新”是社会观念的一次伟大变革,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更新科学研究的价值观念

为什么要从事科学研究?爱因斯坦这么回答:“科学的神殿中有许多楼阁,住在里面的人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的动机也各不相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要碰上机会,任何人类活动的领域都是合适的,他们究竟成为工程师、官吏、商人还是科学家,完全取决于环境”。“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沉闷,是要摆脱自身欲望的束缚而进入客观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熙来攘往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除了这种消极动机外,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单的和可以理解的世界图像,然后试图用自己的这种世界体系代替经验世界,并征服后者,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各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事,这就是他们感情生活的中枢,以便找到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里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

从爱因斯坦这一咏叹调中,我们能听到什么呢?真正的科学家是淡泊名利的,是不堪承受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用功名利禄来调动科学家,只可能调动一大批习惯吃皇粮的科技庸人。科学家天生就是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如果我们给耕牛喂的不是草,而是火腿,那它还能耕地吗?当英国女皇要奖励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的贡献,要给他加薪加爵的时候,却遭到婉拒:“女皇陛下,如果您这么办了,将来在我这个位置上的就不再是科学家了。”

时代不同了,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当代科学家回归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科学而科学”的价值观念中去。虽说爱因斯坦认为自己的成果是“纯学术研究”,但最终还是为造福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客观存在不以科学家不同的哲学信念而转移。它说明科学上的任何新发现迟早会成为技术进步的源头,因此我们要允许科学家从事与功利无关的纯学术研究。

科学和技术而今已是由纳税人支持的、需要花费大量资源的国家的事业,科学研究的价值观念必然是功利主义的,但是我们追求的是民族的功利、国家的功利,而不是个人的名利。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奉献、淡泊名利、为人造福,这是科学家的天职和主流品格,也是能做出最大贡献的必要前提。

二、恢复优良传统,树立富国强兵的价值观念

1996年7月29日,我国政府申明:“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在近代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曾历经磨难,多次受到外国的侵略和蹂躏,饱尝战争的苦难,新中国成立后,仍受到战争的威胁,中国要生存、要发展,别无选择。”一个国家要发展,必先讲生存。不强兵就生存不了,所以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必然是强兵。这一点,我们可以用20世纪50年代老一代科学家的自白来说明:

当国家要抽调王淦昌从事核武器研制时,他的回答是:“我愿以身许国”。

彭桓武老师1995年4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中,谈到个人前进的动力时说:“在许多情形下,求生存就是基本动力……当然最根本、最强大、最具持久性的动力是社会责任感,……这样,自己的工作就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后来发生苏联撤离专家事件,国家的安全荣辱就化成了自我激励的动力,使自己的动力升华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于敏院士在一篇回忆中说:“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决不受别人欺侮,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朴素民族感情、爱国思想一直是我的精神动力。”

1960年,毛主席和党中央指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国防科技发展起来。”今天,党中央号召:“要大力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我们所能依靠的,仍然只能是和“两弹一星”时代一样的动力——即民族危亡之际凝聚而成的民族认同感!

三、改变鄙薄技术、忽视工艺的价值观念

从废除科举、兴办西学算起,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轻视平民教育”、“轻视工艺和技术”的世风仍在盛行,成了“自主创新”的天敌。这也是中国出不了发明家,出了发明家也没有社会地位、得不到重视的原因所在。

1951年,笔者考进了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进入北京大学。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笔者的老师,诸多名家如叶企荪、周培元、王竹溪、彭桓武、胡宁、黄昆等诺贝尔奖得主的弟子都是理论物理学家;在中国的一流学府里竟然没有一个如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原苏联的列别捷夫实验室、美国的橡树岭实验室和MIT的林肯实验室那样的品牌实验室。

大学毕业后,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笔者翻阅《中国科学》、《物理学报》、《力学学报》,发现满篇都是理论文章,却看不到内容和实践的关联,给人的印象是:数学演绎愈多、愈叫人看不懂,水平才愈高!特立独行的开篇杰作几乎没有,99%都是国际文献河流上的一叶扁舟。

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荣获诺贝尔奖,对中国青年影响甚大——凡是有为青年,都要学物理,而且要学理论物理,这阵理论风整整刮了30年!1977年至1986年,我国培养出来的最优秀青年,很多都通过CUSPIA去美国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但是他们学成后如不及时改行,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国门打开以后,在有关高新技术的学术讨论会上,只有中国学者还在洋洋洒洒地介绍相关的理论工作,而国外学者大多介绍自己新的制作工艺、新的材料制备、新的器件结构。

笔者没有权利责怪那么多恩师只授业,不传道。因为早年留学欧美的前辈,学造船的进不了波浪实验室;学航空的进不了飞机制造厂;大批留苏学生也进不了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的关键实验室。

基础研究不分国界,可是决定国力的技术成就是有国界的,基础研究必须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理论水平再高,不深入实践也必将一事无成。邓拓先生在《燕山夜话》中有一句名言:“放下就是实地。”舒舒服服过“自主创新”大关是不可能的,科技战线必须重新洗牌,用崭新的价值观念来武装我们的队伍,才可能后来者居上!

㈢ 机器人的发明厉程

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
索尼公司QRIO机器人
1939年 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差得远。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
1942年 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1948年 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率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
1954年 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对智能机器的看法:智能机器“能够创建周围环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问题,能够从抽象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法”。这个定义影响到以后30年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向。
1956年 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这种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3]
1959年 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由于英格伯格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宣传,他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1962年 美国AMF公司生产出“VERSTRAN”(意思是万能搬运),与Unimation公司生产的Unimate一样成为真正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掀起了全世界对机器人和机器人研究的热潮。

㈣ 亚当·斯密的着作背景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当时的英国可以说是欧洲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是世界贸易的中心国,尚且是领先其它国家的工业国。18世纪前期欧陆的法国和的德国,尚停留在幼稚的封建的家内工业,或独立手工业的阶段,仍然以这种方式来支配生产。但英国却不然,已经走入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所谓工场手工业已在国内各大都市筑下根柢。
中世纪的家内工业或独立手工业,工人是分散在各家各户,个人在全体作业过程中不过是一个孤立的劳动者。工厂制手工业却是许多的工人在一个工厂劳动,在一个资本家的指挥命令下,使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分工的作业。一直到1760年以降发生了产业革命,使用机械的大工业出现为止,在产业革命前英国各国各地所实行的,仍然是这种资本主义前期的工厂制手工业。
这位举世闻名的古典派经济学的巨匠亚当斯密,生当工厂制手工业和机械制大工业的过渡时期。他的功绩就是把当时零星片断的经济学学说,经过有体系的整理,使之成为一门分门别类独立于哲学的大学问。
在斯密死后不久,他遗留的手稿几乎全都销毁了。在他生前最后一年里他似乎计划撰写两篇主要的论文,一篇是有关法律的理论和历史,一篇则是和艺术与科学有关。在死后才出版的《哲学论文集》所收录的可能是后一篇论文的部分。
《国富论》一书是斯密最具影响力的着作,这本书对于经济学领域的创立有极大贡献,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方世界,这本书甚至可以说是经济学所发行过最具影响力的着作。《国富论》一书成为针对重商主义(认为大量储备贵金属是经济成功所不可或缺的理论)最经典的反驳,在这本书于1776年出版后,英国和美国都出现了许多要求自由贸易的声浪。这些声浪还认为当时经济的艰难和贫穷是因为美国独立战争所造成的。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被说服相信了自由贸易的优点:英国政府和议会依然继续维持重商主义多年。
《国富论》一书也否定了重农主义学派对于土地的重视,相反的,斯密认为劳动才是最重要的,而劳动分工将能大量的提升生产效率。《国富论》一书非常成功,事实上还导致许多早期学派的理论被抛弃,而经济学家如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则专注于将斯密的理论整合为21世纪所称的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由此衍生)。马尔萨斯将斯密的理论进一步延伸至人口过剩上,而李嘉图则提出了工资铁律(Iron law of wages)—认为人口过剩将导致工资连勉强糊口的层次都无法达成。斯密假设工资的增长会伴随着生产的增长,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则较为准确。
《国富论》一书的重点之一便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无形之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举例而言,如果产品发生短缺,产品的价格便会高涨,生产这种产品所能得到的利润便会刺激其他人也加入生产,最后便消除了短缺。如果许多产品进入了市场,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加,供给的增加会将产品的价格降低至接近产品的生产成本。即使产品的利润接近于零,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利润刺激也不会消失,因为产品的所有成本也包括了生产者的薪水在内。如果价格降低至零利润后仍继续下跌,生产者将会脱离市场;如果价格高于零利润,生产者将会进入市场。斯密认为人的动机都是自私而贪婪的,自由市场的竞争将能利用这样的人性来降低价格,进而造福整个社会,而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仍具有利润的刺激。不过,斯密也对商人保持戒心,并且反对垄断的形成。 一.哲学家
1、曼德费尔(Mandeville, Bernard de, 1670-1731)
2、哈启生(Hutcheson, Francis, 1694-1746)
3、休谟(Hume, David 1711-1776)
二. 经济学家
1、、樊特林(Vanderlint J. 生年不明,死于1740年)
2、勃格雷(Berkeley, George 1685-1753)

㈤ 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课文重点介绍的是什么,围绕这个重点,作者选取了哪三个事件来写

重点介绍发明炸药,选取了发明液体炸药,发明固体炸药,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这三个事例写的

㈥ 钱学森事迹简介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县,是中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 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门[1],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世界着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弟子。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同志,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着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56年初,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5年科学规划的确定,钱学森与钱伟长、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钱学森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在一起(13张)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控制科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引起了控制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他成为了该组织第一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人。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应用力学领域,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压缩边界层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在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领域,钱学森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196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在思维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推动思维科学研究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他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并将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此外,在人体科学、科学技术体系等方面,钱学森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体生命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钱学森同志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与钱伟长、钱三强被周总理合称为“三钱”。
阅读全文

与美国工业巨匠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张掖三厂有哪些工业园 浏览:211
宝马新款5系防盗螺丝在什么位置 浏览:849
工业污染人有什么感觉 浏览:528
奔驰e300怎么折价 浏览:150
汽车哪些保养不建议去做 浏览:104
汽车活性碳罐多久更换 浏览:83
新款奥迪a6显示屏蓝屏怎么解决 浏览:268
宝马跟奔驰哪个车更好 浏览:656
宝马530怎么解除锁车喇叭 浏览:614
汽车超市如何引流 浏览:762
奔驰c260油压方向机如何匹配 浏览:587
奥迪a8汽油滤芯更换多少钱 浏览:684
奔驰新款s屏幕成本多少钱 浏览:751
奥迪A8引擎盖多少钱 浏览:901
北理和同济工业设计哪个好 浏览:884
工业电动引擎怎么用 浏览:408
宝马3系马牌跟倍耐力哪个好 浏览:692
哪里找工业边角料处理地点 浏览:731
进口奔驰出厂运到4s店需要多久 浏览:885
奔驰什么车的后大灯是箭头 浏览: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