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谁能告诉我厦门的产业结构怎么样
厦门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郑栅洁30日表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厦门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厦门市“十一五”规划拟将旅游业列入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来培育、发展。
电子、机械、化工目前是厦门市三大支柱产业,它们占厦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厦门的旅游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4年,厦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达到1616.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76.6万人次,国内游客达1539.99万人次。去年,厦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10.67亿元;其中,入境旅游收入达到4.16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76.24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3%。厦门市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比较完善的大旅游产业体系和以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都市旅游体系。
B. 急!!介绍78年的厦门和08年的厦门发展史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系列分析之一
1981年10月15日,厦门湖里丘陵上建设者的一声炮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厦门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实验田和排头兵,享有计划单列、地方立法权和副省级行政级别并实行特殊政策的经济特区。特区建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任市党政领导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拓创新,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品质显着提高,相继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等称号,昔日落后的、封闭式的海防前线小城已经建成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着增强,速度效益协调发展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前进中各种问题的关键,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尽快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经济实力,保持经济既快又好的发展,实现了速度和结构、效益、质量相统一,协调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在最近的两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市综合排名均位居国内城市第九。
经济总量迅速壮大,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全市生产总值(GDP)从1981年的7.4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160亿元(预计),GDP在2005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8%,其中,只有1981年、1983年和1985年三年增长速度是个位数,其余各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厦门市生产总值增长率长期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福建省九地市中,总量虽然仍排在福州市和泉州市之后列第三位,但年平均增长速度居首位。全市经济发展最快的是“八五”时期,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4.9%,比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时期平均增长速度均高出近10个百分点。经过“八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九五”、“十五”以来,全市经济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见下图)。按常住人口计算,2005年厦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4737元,已突破5000美元,达5459美元。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厦门市自身的资源拥有量不足,资源对外依赖性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降低能耗水平,2005年厦门市每万元生产总值(GDP)综合能耗0.65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GDP)耗电893.8千瓦小时,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54吨标准煤,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9.1%、77.6%和37.2%。每度工业用电实现工业总产值37.69元,比1981年增加32.52元,每立方米工业用水实现工业总产值2608元,比1981年增加2555元;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创造生产总值6562万元、创造工业总产值1.34亿元,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大中型城市中也都处于领先的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推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进入稳定增长期,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153万人,常住人口22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比1981年下降了12.8个千分点。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2005年末,城市环保投资指数达2.49%;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4分贝;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8,空气质量优级率为38.3%;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5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48%;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和汽车尾气的达标率分别为95.3%、82.4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90.48%;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1.79%。
经济运行质量良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财政收入伴随着经济增长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基本上保持同步甚至更高。全市财政收入总量不断扩大,在2001年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后,2005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又实现“百亿元双突破”,仅用4年的时间财政总收入再实现了百亿元的翻番。全市财政总收入由1981年的1.9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68.69亿元(预计),增长139.8倍,年平均增长21.3%。地方级财政实力较强。2006年地方级财政预计收入实现139.22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1.8%,在福建省九地市中总量和增幅均位居第一。财政投向重点突出。在保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了社会保障、科技和教育、农业和农村等重点项目对财政资金的需求。2005年全市财政支出127.72亿元,比1981年增长206倍,年平均增长24.9%。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带动作用突出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培植经济增长点和生财点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生产型、技术先进型和出口创汇型工业,培育新兴产业,通过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第一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三次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是2.2%、21.7%和17.9%,三次产业结构由1981年的26.5:51.6:21.9调整为2005年的2.1∶54.9∶43.0。
农业结构调整,岛外投资力度加大,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致力于创新“三农”工作机制,从“规划、项目、投入、政策”四个方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完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区划调整,优化统筹了区域资源,形成岛内两区岛外四区的格局。
创新工作机制,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致力于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2005年全市23家农业龙头企业中,7家是国家级别的,如银鹭和惠尔康。23家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全市定单农业14.6万亩,当地农民从中获得收入10.1亿元。新建5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农业基地,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9200人,1.8万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3.9%,全市农村1.5万户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农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231.63亿元,比1981年增长69倍,年平均增长19.38%。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5年厦门市农民纯收入和增长幅度均居全省第一,预计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53元,比1981年增长25倍,年平均增长13.9%。
加大岛外投资力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拉开序幕。2005年,岛外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0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历史性地超过50%,长期以来岛内与岛外发展不平衡、不对称的格局被打破。围绕岛外重点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加快农村两化步伐,火炬高新区扩建、同安工业集中区和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等项目建设进展快速,近两年来,夏新电子、厦门烟厂、厦工机械、古龙调味品等一大批岛内原有的工业大企业相继搬迁岛外,工业布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安、翔安成为最具潜力的工业发展区,至2005年底,岛外工业产值比重已与岛内相当。与工业区开发相配套,实施“金包银”工程,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取得新进展,从而拉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序幕。至2005年末,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实现通行政村道路硬化,行政村客运通达率81%,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75%,有线电视入户率52%,开通了覆盖12万户农户的农村信息服务网;完成92个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项目,整合56所学校;建立、完善了市、区、镇、村四级动物疫病防范网络。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完成西海域、员当湖等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开展裸露山体复绿工程,林业生态体系日臻完善。
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带动作用突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充分利用了经济特区的政策并发挥自身海湾型城市的地理优势,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其中工业发展快速,带动作用凸显,预计2006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430亿元,比1981年增长218.21倍,年平均增长24.1%。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29.12亿元,比1981年增长147.2倍,年平均增长23.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8%,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5%,直接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厦门市工业总产值在2002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111.5亿元,在2005年又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工业的第一个1000亿元产值用了近20年时间,第二个1000亿元增量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49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44家,共完成工业产值1678.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2.8%;年产值超十亿元的工业企业有29家,戴尔(中国)有限公司成为我省首家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工业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2029.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7%。
工业外向度进一步提高。特区建设以来,外商投资纷纷涌入,1982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新加坡印华地砖厂”,1985年引进第一家台资企业“三德兴公司”,厦门工业引进外资由以港澳台中小企业、项目为主逐步过度到了以引进跨国公司、大企业、大项目,引进核心技术为主,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层次。2005年,全市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产值1652.8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8.7%,比1981年提高了77.4个百分点。
以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行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聚集程度较高,对城市经济发展形成了突出的贡献。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工业三大支柱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拥有了以计算机、手机为主导的投资类电子产品,以彩电、汽车音响、DVD为主导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和以电容器、光电器件等为主导的基础元器件电子产品;拥有了厦工装载机、金龙客车等一批在国际、国内占有竞争优势的重点产品;橡胶制品、精细化工已具相当规模,翔鹭石化PTA、金达威维生素产量全国第一。2005全市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538.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8%,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3.2%。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高新技术企业领先增长,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壮大。特区建设以来,在继续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光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厦门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通过高新产业带动整体工业上一个新的水平。2005年全市产值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有8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77.1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8.0%。在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8个分项竞争力分析中,厦门的创新环境竞争力和企业本体竞争力分列内地城市第二名和第五名。
第三产业全面发展,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形成强有力的拉动,带动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房地产和社会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形成第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充分发挥“以港兴市”战略,形成海陆空港联动优势。厦门得天独厚,拥有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曾是我国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特区建设以来,在“以港立市”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依托厦门湾组合港和高崎国际机场,逐步形成了以港口为龙头,海运、公路、铁路、民航为骨干,各大客货运输场站为枢纽的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2005年厦门港口管理局正式成立,将厦门湾内的漳州后石、石码两港区和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招银港区与厦门港合并,管辖围绕厦门湾而建的所有港口和码头。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厦门港已成为国家一类港口,全港现有泊位74个,其中集装箱专用码头12个,是全国七大集装箱干线港之一,我国第四个可接待第六代大型集装箱船舶的港口;厦门空港成为国内十大机场之一、第四大口岸机场,是连接东南亚及日、韩的重要航空枢纽,通航城市已达到74个,邮件航班实现了辐射全国的邮件交换,被国家邮政总局列为全国五大枢纽港之一;厦门站已成为华东地区的铁路大站,铁路运输通过电气化的鹰厦铁路与全国铁路网连接,海铁联运战略开始起步,与南昌、赣州实现了跨省海铁联运,有效拓宽“西进”腹地;厦门邮电通讯已形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数字数据、图文传输等现代化通信网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5年厦门港口货物吞吐量4770.75万吨,全港集装箱吞吐量334.29万标箱,居世界第24位;空港旅客吞吐量628.57万人次,空港货邮吞吐量15.9万吨;铁路货物到发总量933.56万吨;公路货运量1939.7万吨;全市市话(含小灵通)年末到达数187.79万部,移动电话年末到达数168.65万部,电信宽带用户总数达22万户。2005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64.4倍,年平均增长19%。
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处于城市区域扩张过程中,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迅速崛起,大量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标志性建筑不断涌现,现代化新区层出不穷,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开放房屋二级市场、改变土地交易方式等措施的实施,特别是随着海湾型城市建设的启动,促使房地产业的发展迈出了更大的步伐。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以及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活跃、居民对住房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厦门市房地产市场步入繁荣时期,投资规模平稳增长,商品房市场与全国主要中心城市房地产市场一样交易火爆,市场价格飙升,销售面积持续大幅增长。2005年,全市房地产业完成投资额114.0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4%,其中商品房住宅投资83.33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19.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285.1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36.36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111.6亿元;商品房销售总平均价格达5503元/平方米,其中居住用房平均价格4744元/平方米。2005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156.9倍,年平均增长23.5%。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围绕把厦门建成购物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中心的目标,积极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厦门市先后引进了好又多、新华都、美国沃尔玛、德国麦德龙、百安居、天虹商场等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以及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永乐电器等大型家电连锁零售企业,连锁经营快速发展,零售业态日趋多样化,并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地加快,不断调整商业网点布局,从原来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山路至厦港一带的老城区向新区扩展,已初步形成“二路(中山路、禾祥西路)三圈(中山商圈、火车站莲坂商圈、江头商圈)”为中心的商业新格局,城市商业作为中心城市辐射力大为提升。在外就餐逐渐成为时尚,黄则和、好清香传统小吃得到恢复挖掘;麦当劳、肯得基等洋快餐入驻厦门,规模呈快速扩张之势;我家咖啡、豪客来等连锁咖啡快餐厅兴起并逐步向外扩张;悦华酒店、宝龙大酒店等星级宾馆餐厅以其优美就餐环境、精致新颖菜肴及良好服务吸引大量游客;牡丹大酒楼、舒友海鲜大酒楼等中式餐饮企业靠其优良服务和优质菜肴赢得大量顾客,全国各种菜系纷纷进入厦门,相互竞争,蓬勃发展。预计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亿元,比1981年增长106.6倍,年平均增长20.6%。2005年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0.08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1.1%,比1981年提高7.3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27.4倍,年平均增长15%;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90倍,年平均增长20.7%。
金融市场不断壮大。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并存,法人与非法人金融机构并举,市政府金融办协调,人民银行、银监、保监、证监共同监管,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领域机构较齐全、运行较稳健的金融体系。至2005年末,全市共有商业银行11家,政策性银行2家,外资银行商业11家,代表处3家,邮政储汇局1家,拥有各类银行网点360多个,从业人员1.3万人,全市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63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13亿元;保险市场主体14家,保险中介机构19家,保险从业人员0.72万人,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3.31亿元,全市保险深度2.3%,保险密度1478元;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23家,全年证券交易额571.5亿元,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5家,股本总额50.25亿元,总市值226.14亿元;法人期货公司1家,期货营业部4家,期货合约年交易额598.68亿元。2005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53.1倍,年平均增长18.1%。
会展业、国际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加大扶持会展业发展的力度,厦门已经成为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会展城市。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认为,厦门会展竞争力居全国第7位,会展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0位,这是许多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所不及的。除“投洽会”和“台交会”等金牌展会外,厦门礼品展、石材展、食博会、体博会、医博会等专业展览稳步发展,展会的影响、规模和效益逐步扩大,品牌展会的培育初见成效。2005年,厦门市举办各类展览、展销活动45场,展览面积42.4万平方米。特区建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市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也不断完善,逐步提升鼓浪屿、万石山、白鹭洲和环岛路等传统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五缘湾、天竺山、大帽山、莲花山、北辰山、大嶝岛等特色旅游资源,推进与周边城市旅游资源共享和旅游互动,大力发展度假旅游,重点开发滨海旅游、文化旅游、购物旅游、生态旅游和节庆旅游等旅游项目,旅游业发展日益加快。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星级酒店61家,其中三星及以上级酒店38家,悦华酒店、宝龙大酒店跃居五星级;全年共接待过夜境外游客72.31万人次,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排名第11位,其中外国人40.23万人次,港澳台同胞32.08万人次,旅游创汇5.52亿美元。
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针对厦门过去地处海防前线,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的状况,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广开财路,积极引进各方资金,加快以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电力、燃气、水等市政基础设施为框架的城市建设步伐。1981~2006年,全市预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4.67亿元,年平均增长26.2%,每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产出生产总值2.47万元。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投资提高最快、拉力最强,2005年投资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1.6%,直接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
拓宽融资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化。特区建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已经发展到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转让经营权等多种融资方式并举的多元化筹融资模式,全市投资主体自我积累能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加强。2005年,全市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总额为540.48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62.34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比重的11.5%,比1981年减少23.3个百分点;国内贷款159.83亿元,占29.6%,比1981年减少10.3个百分点;利用外资22.91亿元,占4.2%;自筹资金151.03亿元,占27.9%;其他资金144.35亿元,占26.8%。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解决了困扰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滞后问题。1981~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40.6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完成《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发展格局更加合理,按“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的城市格局,向岛外海湾地区加快拓展新城区,开工建设五缘湾片区、翔安新城片区,加快推进黄厝片区、厦港片区、观音山商务集中区前期工作,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26.5平方公里。加强对外连接,加快连接岛内外以及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完成城市间快速路网、岛内城市交通主次干网建设,先后完成了鹰厦铁路电气化改造,建成了厦门大桥、海沧大桥、石鼓山立交桥、钟鼓山隧道、仙岳山隧道,对厦禾路、仙岳路等多条城市主干道进行拓宽改造,完成了同集路、集灌路等高等级公路建设及厦漳、厦泉高速公路建设,高标准建成了环岛路,完成国道319线、324线拓宽改造,启动了翔安隧道、杏林大桥、福厦、龙厦、厦深铁路等工程的建设,逐步缩短厦门与周边城市和内陆腹地的通达时间,形成了以厦门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促进了以厦门为开放窗口和国际经贸合作主通道的闽西南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闽粤赣相邻十三地市经济协作圈的广泛经济合作交流,由此大大增强了厦门的中心城市辐射功能。2005年全市城市道路总长度比1981年增加756.6公里,城市道路总面积增加1463.8万平方米。厦门城市建设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以及城区“步行500米有绿地、步行15分钟到公园”的目标。2005年末,全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1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3.57平方米,拥有公园37个、面积达896.96公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3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6.36平方米;各类公交营运车辆共计2610辆,运营线路网长度达3013.6公里,出租车3646辆,轮渡客运船只14艘,公交方便程度在全国名列前茅到。
工业集中区建设进展顺利,工业产业布局趋向合理。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围绕建设海湾型城市蓝图,调整行政区划,强化产业布局,对岛外原有40多个工业小区进行整合,把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着名品牌、有较强市场占有率和生产经营实力的大企业培育成为龙头大项目引入工业园区,进行产业链招商,形成产业集群和族群。目前已经形成海沧新阳、集美机电、同安轻工食品、同集工业集中区、火炬(翔安)产业区等14个工业集中区,工业产业布局趋向合理,工业企业从岛内向岛外迁移取得成效,逐步向工业园区聚集,企业集聚效应显现。
C. 厦门经济如何主要生产什么工业
厦门经济产业主要分别为石化、电子、机械和建筑为主。产业布局中确立了石化、电子、机械、建筑在厦门产业结构中的龙头地位。x0dx0a石化:带动整个经济 x0dx0a调查表明,“化学工业”的总产出占“石化”总产出的99.14%,形成了以翔鹭石化PTA为龙头,向上、下游延伸的石油化工芳烃系列产品和以柯达彩色感光材料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品两个优势领域。主要企业有:翔鹭石化、翔鹭纺纤、柯达感光、正新轮胎、明达塑胶等。目前,厦门PTA的产能世界第一;彩色感光材料(胶卷、相纸)全国第一;翔鹭纺纤的聚合能力(年产36万吨)全国第三。医药行业有星鲨集团、鼎炉实业、金达威维生素、金日制药、特宝生物工程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金达威公司生产的医药中间体(维生素A、D)产量在全国同行中排名第一。“石化”对其他产业部门及整个经济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决定着厦门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所以,“石化”应作为厦门的主导产业。x0dx0a电子:利税总额第一 x0dx0a“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的“综合排名”在第二产业中处于第5位,是技术含量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形成了戴尔、厦华、夏新、松下、歌乐、建松等一批知名整机企业和TDK、FDK、NEC等一批国际知名元器件生产企业;拥有了以计算机、手机、视听产品为主导的投资类电子产品;以彩电、收录音机、汽车音响、DVD为主导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微电机、电容器、光电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变压器、继电器、磁性材料为主导的基础元器件电子产品。其中,汽车音响、收录音机、薄膜电容、小家电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电子”的利税总额占所有产业部门利税总额的10.25%,位居第一,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应作为厦门的主导产业。x0dx0a机械:形成产业集群 x0dx0a“机械”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综合发展能力最强,在第二产业中居于首位。“机械”已形成了以厦工、厦汽、太古、厦船重工、群鑫机械、装载机、厦门工程机械制动器厂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因而,必须将“机械”作为厦门的主导产业来发展。x0dx0a建筑:大量吸纳劳力 x0dx0a而“建筑业”的产业综合发展能力在第二产业中的排名处于第3名,具有较高的辐射性和制约性,对供求双方都起着较大的作用,能够带动冶金、化工、木材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既服务于生产由服务于生活。而且,“建筑业”的就业吸纳系数仅次于“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大量吸收城乡劳动力。综合而论,“建筑业”也应作为厦门市的主导产业。因此,综合定量和定性的计算分析,课题组筛选出厦门市主导产业为“石化”、“电子”、“机械”、“建筑”。这一结论涵盖了厦门市三大主导产业(“石化”、“电子”、“机械”)的传统观点,同时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把建筑业也纳入厦门市的主导产业群,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投入产出课题调查:为国家统计局开展的调查,一般是省一级统计局做,每5年进行一次。由于系统庞大,数据错综复杂,目前福建省还只有厦门做过。该课题可为厦门“十一五”期间的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主导产业:一般是指在某一经济体中的某个阶段,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并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这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龙头”,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x0dx0a 此外,航空运输、港口运输也是厦门的经济增长点。x0dx0a 从今后来看,从厦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看,应着重选择如下5个产业。 x0dx0a(一)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世界上的资源有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和信息资源三种。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传递、存储和利用的程度是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特征。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主导技术,其领域十分广阔,主要有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和光纤通信等。 x0dx0a(二)新材料技术产业。新型材料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物质基础,它的广泛应用将促进作为生产力主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的革新和突破。因此,被称为新产业革命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列为新材料有几十万种,最主要有五大类:信息材料、能源材料、高分子有机合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高性能组合材料等。 x0dx0a(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产业。这是新型的机械与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主要由机械、电脑、仪器三部分组成的。其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电子技术来代替机械主要功能的产品;另一类是机械与电子相结合的产品。这个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厦门的机械、化工、轻工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 x0dx0a(四)生物技术产业。这是70年代出现的一项新生物技术,包括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工业、医疗与医药、精细化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厦门在上述几个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水平,应发挥优势,重点扶植,开发出一批“拳头”产品。 x0dx0a(五)海洋技术产业。海洋是一个新兴的,有战略意义的开发领域。海洋产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海洋产业如海洋渔业、海洋运输、船舶制造业、海洋化工、海洋养殖、海滨旅游和水上运动;另一类是新兴海洋产业如海上石油开采、海洋能发电、海洋水下工程、海水淡化以及海洋综合开发利用。
D. 厦门旅游业现状2022年
同比下降22.56%。根据厦门旅游局发布统计数据得知,厦门旅游业222年同比下降22.56%。厦门,简称“厦”或“鹭”,别称鹭岛,是福建省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
E. 厦门的经济概况
解放前,厦门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商业消费性海岛城市,经济基础脆弱,结构畸型,生产落后。
解放初到1978年,由于受到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大跃进”对生产力的破坏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厦门市社会经济发展不稳定,人民生活停留在较低水平。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仅4.8亿元,财政收入1.54亿元,分别比1950年增长11.1倍和20.26倍,年均增幅仅9.3%和11.5%。工业总产值7.21亿元,农业总产值1.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亿元,分别比1950年增长33.3倍、4.0倍和4.2倍,年均增幅为13.5%、5.9%和6.1%。人均生产总值仅528元,职工年平均工资6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元,比1950年分别增长4.9倍、24.3%和1.8倍,年均增幅分别仅6.6%、0.8%和3.7%。
截止200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1 946.37亿元,建成各类房屋面积达6 258.28万平方米,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59.6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 394.17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30.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1950年增长496倍、5 032倍和14.8倍,年均递增12.4%、17.4%和 5.3%。财政总收入149.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34亿元,比1950年分别增长2 131倍和535倍,年均递增l5.6%和12.6%。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达到53 58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9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 152元,人民生活步入富裕型小康。
2015全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6亿元,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3.9亿元,下降0.5 %;第二产业增加值1509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1933.1亿元,增长6.5 %。结构调整优化推进,厦门三次产业结构为 0.7:43.5:55.8,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居全省九地市首位。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9.04万元,折合 1.45万美元。 据1993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统计,厦门土地总面积为575.71km²。土地利用率达92.8%,可供开垦的荒地仅2.56平方千米,占全岛陆地面积的1.8%,土地后备资源不足。主要畜禽种类有猪、牛、羊、马、鸡、鸭、兔、鹅,零星和小量养的种类有驴、狗、猫、珍珠鸡、鹁鸽、鹌鹑等。
在改革开放的1979、1980年的两年时间内,厦门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水产、畜牧、蔬菜、水果、花卉五大主导产业,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批比较知名的农业产品品牌,以及如意、银鹭、惠尔康、涌泉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到2003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达235.57亿元,比1978年增长150倍,年均增长22.2%。其中,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2.2倍,年均递增4.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为种养业的3.7倍,1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完成产值48亿元,实现利润2.1亿元。1993年农村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吸纳农村36%的劳动力就业;2003年乡镇企业产值由1978年的不到1亿元发展到208亿元,增长692倍,年均增长29.9%。生产由原来的作坊式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年产值上亿元以上企业33家,组建了5家企业集团(公司);2003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18.32亿元,成为农村出口创汇的重要力量。
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 152元,比1978年增长29.67倍,年均递增14.7%,其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74.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 931元,比1978年增长26倍,年人均支出增加151元。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下降到40.7%,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人均16.18平方米增加到43.16平方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务工或转产经营,农村劳力1997年以来连续多年出现减少,2003年全市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21.02万人,只占全部乡村劳动力人数的52.5%。厦门岛内2003年全部实现“村改居”。
2012年全年,厦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41.29亿元,全年完成产值301.21亿元;销售收入294.55亿元;上缴税金总额14.31亿元。吸纳本地农从业人员2.3万人,带动农户数21.51万户,该地农户从产业化组织得到的收入18.09亿元;工资总额5.9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3455元,工资性收入733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4.5%,已成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全年农村人均转移性收入908元。 改革开放初期,厦门工业企业规模小,结构松散、基础脆弱,所有制以国营、集体企业为主,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改革开放后,尤其是特区建设开始后,厦门市把战略目标和发展重点放在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上,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构筑“一主三型”(工业为主、发展生产型、技术型、出口创汇型企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2003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72倍,年均递增22.9%,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3%,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942家,完成产值1 318.2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4.5%,企业资产合计1 190.35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 336.39亿元,利税总额152.82亿元,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已达170家,其中5家产值超二百亿元。
2003年,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1 042.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9.1%,其中,电子工业完成产值就达532.25亿元;全市211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29.8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9.5%。自1984年7月第一家三资企业成立至2003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资工业生产项目4 359个,合同外资129.5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的62.3%。1988年开始,三资工业企业完成产值超过国有工业,2003年,全市“三资”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 116.5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4.7%,其产品出口交货值占全市的95.8%。
2012年全年,厦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4664.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72.57亿元;全年产值超百亿企业有宸鸿、戴尔、友达、联想、翔鹭石化、冠捷、厦门烟草等7家,合计完成工业产值1391.45亿元;十三条重点产业链完成产值3027.78亿元,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的68.3%;机械、电子两大行业分别完成工业产值1081.43亿元和1762.46亿元,合计完成产值2843.89亿元,占规上工业的64.2%;轻工业产值1358.47亿元,重工业产值3072.32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共336家,全年实现工业产值1877.3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42.4%。 金融:2012年完成金融业增加值237.03亿元,拉动第三产业增长3.3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27.2%。至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472亿元;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107.35亿元。
交通邮电: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70.84亿元,拉动第三产业增长2.2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16.8%。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7227.3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720.17万标箱;厦航加入天合联盟,开通厦门至柬埔寨直航航线,全年空港货邮吞吐量27.15万;空港旅客吞吐量1735.41万人;邮电业务总量100.06亿元。
旅游业:旅游业是厦门市的支柱产业。截止2011年,厦门市星级旅游饭店共72家,其中4星级以上旅游饭店30家;旅行社113家,其中出境组团社17家;4A、5A级旅游景区10家。2011年厦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已经突破3522.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53.44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十大热点旅游城市和接待国际邮轮最多的口岸之一。
对台贸易:2012年,厦门与台湾多家银行签订人民币清算代理协议,人民币结算额增量居中国首位。台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03.03亿元,高于全市规上工业6.4个百分点。对台引资取得进展,全年台湾直接投资项目121个,占全市新设外资项目总数的36.6%,居各来源地首位;合同台资1.07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0.64亿美元。主要投资领域包括制造业中的光电、模具、机械设备,现代服务业的软件业等。对台贸易稳步增长,对台进出口贸易总额76.47亿美元,其中对台出口14.66亿美元;自台进口61.81亿美元。台湾水果进口量保持大陆各口岸第一。大嶝对台小额商品市场交易免税额由3000元提升至6000元。
“9.8”投洽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于每年09月08日至11日在中国厦门举办。投洽会由商务部主办,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WAIPA)协办,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分计划单列市政府,国家有关部门和部分全国性商协会作为成员单位参与组织工作并组团参会、参展。是中国惟一以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为主题的国际性投资促进活动,位列国家主办的三大交易会之一。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位于鼓浪屿上的菽庄花园,2000年1月落成,是中国唯一一家钢琴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了爱国华侨胡友义收藏的40多架古钢琴,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有古老的手摇钢琴、有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琴等。 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 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是由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委会批准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奥林匹克专题博物馆,也是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联盟12家成员之一,为独立的国际化非盈利性公益机构。馆内收藏了丰富的奥运会相关文物,旨在薪传奥林匹克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和分享奥运的历史与辉煌。 华侨博物馆 华侨博物院是陈嘉庚于1956年倡办,1959年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是唯一全面、系统展示华侨华人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此外还有郑成功纪念馆、厦门市博物馆、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等。 国外友好城市友好城市缔结时间友好城市缔结时间友好城市缔结时间英国加的夫郡 1983.3.31日本佐世保市 1983.10.28菲律宾宿务市1984.10.26美国巴尔的摩市 1985.11.7新西兰惠灵顿市 1987.6.23马来西亚槟岛市 1993.11.10立陶宛考纳斯市2001.3.11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 2003.08.15荷兰祖特梅尔市 2005.7.14印度尼西亚泗水市2006.06.24韩国木浦市2007.07.25美国萨拉索塔市 2007.11.09
(思明区友城) 希腊马拉松市 2009.1.4德国特里尔市 2010.11.11澳大利亚阳光海洋市 2011.1.9加拿大列治文市2012.4.27塔吉克斯坦斯坦杜尚别市2013.6.20法国尼斯市2014.5.22 国内友好城市城市 时间 城市 时间 城市 时间 邯郸市 1984.12 鞍山市 1985 普陀区 1986.7 吉安市 1987.6 淄博市 1988.2 汉中市 1988.4 安阳市 1988.5 抚顺市 1988.10 吉林市 1990.12 青岛市 1991.6 丹东市 1991.12 哈尔滨市 1992.5 南京市 1992.10 咸阳市 1992.12 龙岩市 1993.6 三明市 1993. 万洲区 1993.9 保定市 1993.11 太原市 1993.1 潍坊市 1994.5 平顶山市 1994.10.21 鹰潭市 1995.1.7 芜湖市 1995.3.8 鸡西市 1995.5.9 长沙市 1995.12.26 韶山市 1995.12.27 安庆市 1996.5.21 大连市 1997.7 温州市 1998.4.8 沈阳市 2005.2.18 兰州市2007.7潮州市2013.7
F. 为何岛内厦门工厂很少
厦门地方比较小,岛内的区域更小,为了环保,而且厦门是旅游城市,更得注重环境保护了
G. 厦门经济、交通、建筑、旅游、工业的数据
厦门的经济,建筑、旅游方面还不错,交通和工业还需努力啊
H. 厦门旅游业和IT业GDP哪个占的比重更大
应该是旅游业
I. 厦门的GDP真的只是靠旅游和房地产吗
可以这样说,厦门的GDP是靠旅游和房地产,厦门是我国着名的旅游城市,旅游业是厦门最重要的行业之一。2018年厦门全年接待游客8900万人次,旅游收入1402.12亿元,占到了厦门总GDP的29.26%。旅游业对厦门来说太重要了。厦门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方,教育也比较发达。厦门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厦门医学院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