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茶亭工业园区会建多少年

茶亭工业园区会建多少年

发布时间:2023-01-07 11:55:18

1. 苏州工业园区是哪一年开始建设的近年来苏州市的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了《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李岚清副总理和李光耀资政分别代表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起动。

苏州工业园区吸收了国内外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又有自身的显着特点:第一,它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签署协议兴办的国际合作项目;第二,园区的行政管理由中方全权负责。成片开发由中新合资的开发公司负责。对外招商引资由中新联合共同负责;第三,国务院同意在苏州工业园区自主地、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经验。

1999年9月14日,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召开了第四次会议,确定了园区今后三年的发展目标:集中建设首期8平方公里,全面建成首期8平方公里的工业区,以及相配套的住宅区。同时按照园区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求,以滚动的方式向前发展,根据市场要求,继续开发2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对于未来的发展,双方一致认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经济技术合作的重中之重,双方合作框架不变,开发主体合资性质不变,长期发展目标不变,双方合作支持园区发展的承诺不变。
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千米,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
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2002年02月23日,经报请省政府批准,苏州市政府同意撤销苏州工业园区斜塘镇,将其原辖区域并入苏州工业园区娄葑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娄葑。区划调整后,娄葑镇行政区域面积90.84平方千米,总人口8.04万,辖10个居委会、28个村委会。

【苏州工业园区2003年区划一览】 2003年,辖4个镇;将跨塘镇临湖村划归娄葑镇管辖。(** 区划名录根据江苏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码整理。**)
跨塘镇 辖:居委会(桥北、新镇);村委会(蠡塘、娄江、娄东、娄中、湖滨、剑湖、古娄、上楼)。
唯亭镇 辖:居委会(唯亭、亭南、泾巷、东亭家园);村委会(浦田、夷陵山、施家滨、悬珠、阳澄湖)。
胜浦镇 辖:居委会(胜浦镇街道、金苑新村、吴淞新村、园东新村);村委会(金港、金东、吴巷、胜巷、旺坊、南盛)。
娄葑镇辖:居委会(新苏、葑谊、葑塘、团结、星湾、独墅湖、斜塘);社区居委会(苏安南、苏安北、官渎、东港家怡、东港家乐、金益、莲香);村委会(板阳、洋泾、倪庄、金厍、群力、东旺港、华莲、周葑、宅前、墩头、斜浜、金田、东巷、盛墩、建国、联合、南旺、南夏泾、姚东、西马、田巷、南沙里、临湖)。

【2004年底】 辖4个镇。(** 此处乡镇面积人口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电子版,2004年统计数据。**)
娄葑镇 面积72.56平方千米,人口228728人。
跨塘镇 面积33.59平方千米,人口 39751人。
唯亭镇 面积82.15平方千米,人口 32171人。
胜浦镇 面积16.20平方千米,人口 49266人。

2005年,根据江苏省政府《关于同意调整苏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苏政复[2005]33号),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和跨塘镇实施合并设立唯亭镇。据此唯亭镇将形成115.86平方千米的行政区域,人口5.8万,辖11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

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率先发展

http://www.subaonet.com 2006年09月02日 苏州新闻网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苏州波澜壮阔进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建设史,是振奋精神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史,更是轰轰烈烈继续在高平台上加快发展的发展史。五年来苏州经济发展的一组组掷地有声的数字,令人振奋,令人自豪。细细地解读这些数据,可以真实具体地展示苏州经济发展的亮点和特色,可以深刻地领悟苏州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

GDP居全国第五位

“十五”时期,是苏州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显着提升、连续跨越大台阶的五年。继2002年、2004年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跨越2000亿元和3000亿元的台阶后,2005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6亿元,在总量上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66766元,折合人均超过 8000美元。短短五年,GDP连续跨越三个千亿元级的大关,年均增长15.5%%,增速比“九五”时期高出3.9个百分点。GDP列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之后,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5位,比2000年提升了2个位次。

工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二位

“十五”时期,苏州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大好时机,积极加强“三带”(即沿沪宁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的基础产业带和沿沪浙的配套制造业产业带)建设;大力推进“两个”计划(即“IT产业倍增计划”和发展规模企业“220计划”),努力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2005年,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7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31.1%%;总量继续扩大,工业生产总值跨过万亿元大关,达 1212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908亿元,五年间年均分别增长27.3%%和32.8%%。苏州的工业总产值列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之后,位居全国第2位,比2000年提升了4个位次,苏州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

实际利用外资居全国第二位

五年来,苏州紧紧抓住中国加入WTO等有利机遇,主动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坚持把开放型经济作为第一性经济来抓,坚持把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着力加快5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开发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和功能的提升,促进全市开放型经济在较高平台上实现量增质升。“十五”时期,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有107家在苏州投资,累计注册外资57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98亿美元,分别为“九五”时期5倍和2.6倍。2005年,全市(按原口径统计)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2位。

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三位

五年来,苏州积极推进进出口主体、产品、市场和方式的多元化,重视推进大通关和口岸建设,促进进出口贸易继续高位增长。“十五”时期,苏州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年均增幅双双达到47%%以上。特别是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59.5%%上升到2005年的81.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了27.5个百分点。2005年,苏州进出口总额1405.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727.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仅次于上海、深圳居全国第3位,比2000年又提升了1个位次。

地方财政收入居全国第六位

五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加快发展、新增长点的大量涌现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加上全市各级充分发挥财政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全面推进和深化各项财政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增收的积极性,从而使全市财政收入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地方财力明显增强,有力地保障了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同时对国家的贡献也日益增多。2005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18.1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6.8亿元,均比2000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0%%以上;一般预算收入的总量、增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在全国大中城市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9位上升至第6位,显示了苏州雄厚的经济实力。

民营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五年来,苏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尤其注重完善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全面实施《关于促进民营经济腾飞的决定》以及各项配套政策,加强了发展民营经济工作力度,积极营造发展环境,构筑服务平台,为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005年末,全市提前一年完成“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确定的民营经济注册资本三年翻番的目标。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数分别为9.24万户和 23.08万户,数量名列全省第一位;注册资本分别为1706亿元和94.6亿元,私营个体经济注册总资本比“九五”期末增长7.6倍;民营企业的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29.5%%,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由此,也促进苏州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和规模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

服务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一位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制定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作出了《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决定》,确定了服务业发展的三大重点,明确提出要形成结构优化、特色明显、功能完善、开放度高的服务业体系,使服务业成为“打造苏州起飞的另一翼”。在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的鼓励推动下,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域不断拓展,新兴服务业日益壮大,传统性服务业加快提升。2005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56.3亿元,位居全省第1 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8%%。五年来,苏州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的确是令人瞩目的。苏州以占全国0.46%%的人口、0.09%%的土地面积,创造出了占全国2.2%%的国内生产总值、2.3%%的财政收入、9.9%%的进出口总额和8.5%%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佳绩。虽然数据不能代表苏州经济发展的全部内容,但数据是最有说服力和直截了当的事实。上述一组组活生生的数据不仅诠释了苏州过去五年经济发展的辉煌,而且也预示着苏州又一次经济起飞的未来。

2. 工业园土地拿到了,环评也开会过了,一般多久开建

工业园土地拿到了,环评也开会过了,一般三个月左右开建。
工业园,是建立在一块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社区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业园的目标是在最小化参与企业的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这类方法包括通过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园区企业(新加入企业和原有经过改造的企业)的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能源有效使用及企业内部合作。在园区规划方面,作为工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工业园区在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刺激地区经济发展,向社区提供各种效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是在区域层面上实现产业生态学目标的一种形式。分类:a)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指以某一类工业行业的一个或几个企业为核心,通过物质和能量的集成,在更多同类企业或相关行业企业间建立共生关系而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b)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指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生态工业园区。c)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指以从事静脉产业生产的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工业园区。静脉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

3. 苏州工业区是什么时候设立和开放的

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

4. 苏州工业园的简介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2.7万(常住人口72.3万)。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担任主席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1994年至今,已先后召开十一次联合协调理事会、十一次中方理事会,国务院八次发文,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发展环境。
15年来,园区开发建设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取得了GDP超千亿元、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千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元、注册内资超千亿元“四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2009年,园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扎实做好“保增长、促转型、塑品牌、重民生”重点工作,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亿元,同比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增长8.1%;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增长3.3%;进出口总额510亿美元,其中出口240亿美元,继续保持较大规模;综合发展指数居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列。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今年以来,园区上下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突出“保增长、促转型、塑品牌、重民生”工作重点,努力在新平台上推进新一轮开发。经初步统计,1-10月全区实现实现工业总产值2411.6亿元,增长4.2%;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4.1亿元,增长12.4%;完成进出口总额406.8亿美元,其中出口194.8亿美元,环比逐月增长,经济回暖态势进一步确立。

5.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历史

酝酿筹划阶段
1992年初 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借鉴新加坡经验的重要讲话。
1992年9月,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率团访问中国,积极呼应邓小平同志讲话,表达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业园区、并以该园区为载体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意向。此后,中新双方围绕合作开发事宜进行了多次协商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选址苏州。
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4〕9号),同意江苏省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
1994年2月26日,中新双方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书》、《关于借鉴运用新加坡经济和公共管理经验的协议书》和《关于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总协议书》三个重要文件。
1994年3月1日,由苏州市政府承担的苏州工业园区“六通到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展开。
1994年4月20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批借鉴培训团(规划建设)赴新加坡培训。借鉴新加坡经验正式开始。
1994年4月21日,首批中、新联合招商团赴欧洲招商。
1994年4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娄葑乡和跨塘镇、斜塘镇、唯亭镇、胜浦镇一乡四镇成建制划归苏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筹)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园区行政区域基本形成。
奠定基础阶段
1994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1994年9月2日,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若干问题的通知》。
1994年9月14日,中新联合招商首批14个项目举行签字仪式。韩国三星、美国BD、新加坡康福、日本百佳等入驻园区。
1994年11月18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详细规划评审通过。
1995年1月10日,苏州工业园区开发主体-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举行开业典礼。
1995年2月21日,中共苏州工业园区工作委员会和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
1997年底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8平方公里基本开发完成。
1999年6月28日,中新双方签署《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确定从2001年1月1日起,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实施股比调整,中方财团股比由35%调整为65%,中方承担公司的大股东责任。
加速发展阶段
2001年3月23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苏州工业园区加快开发建设动员大会,二、三期的开发正式启动,园区进入了大动迁、大开发、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阶段。
2001年6月8日,苏州工业园区举行成立七周年庆祝大会。会议宣布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完成股比调整。
2003年底,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在连续三年实现赢利的基础上,消除了历年累积亏损。
2003年 苏州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苏州市1993年的水平,相当于十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
2004年6月10日 苏州工业园区举行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中新双方一致认为园区开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已经初具规模。
转型提升阶段
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相继启动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和科技跨越计划。在后续数年中,又先后提出生态优化、金鸡湖双百人才、金融翻番、纳米产业双倍增、文化繁荣、幸福社区共“九大行动计划”。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扩大10平方公里,为苏州工业园区推进自主创新和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9年5月26日,苏州工业园区举行开发建设十五周年庆祝大会。十五年来,园区取得了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累计上交各种税收超千亿,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注册内资超千亿等“四个超千亿”的发展成就。 2011年9月15日 苏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苏州“东部综合商务城”的定位,园区以服务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格局加快形成。
2012年12月26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苏州工业园区撤销娄葑镇分设娄葑街道和斜塘街道,撤销唯亭镇设唯亭街道,撤销胜浦镇设胜浦街道,标志着园区在推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跨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013年,苏州工业园区确立了争当苏南现代化建设先导区的发展目标,深化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起步,“新三年金融繁荣计划”、“自主品牌企业培育计划”启动实施。

6. 苏州工业园的发展规划

经过十五年发展,园区已进入“实践科学发展、塑造国际品牌”的重要阶段。园区将加快推进以转型升级为引领的“二次创业”,力争实现创新型经济的领跑示范,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园区。
一是全力塑造先进产业品牌。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工程来抓,以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区为重点,推进制造业向高端攀升,坚持高端化、高效益、高增值的产业发展之路,加快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业体系。力争形成液晶面板、集成电路、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等4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培育软件及动漫游戏、服务外包、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生态环保、融合通信等一批百亿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度和竞争力。
二是全力塑造自主创新品牌。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主阵地,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聚焦科技跨越计划,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推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建设,加快打造生物纳米园、光电产业园、创意产业园、服务外包产业园、环保产业园等一批新兴产业基地,着力推进企业上市,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500万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6-8个百亿级新兴产业,培育成功20家以上自主创新型领军企业、10家以上科技上市公司,加快打造创新型科技园区。
三是全力塑造国际都市品牌。抓住苏州建设“三区三城”的有利时机,积极融入中心城市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市设计、完善功能、丰富内涵、提升品位,重点加快环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板块建设,全力打造服务外包经济、总部经济、金融商贸经济、物流会展经济、旅游文化经济五个特色现代服务业,力争3年内服务业年均增速超3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国际技术产业新城的功能形象。
四是全力塑造中新合作品牌。始终维护发展好中新合作优势,与时俱进加强双向学习交流,完善互利合作机制,巩固提升园区项目在中新合作中的“旗舰”地位。充分发挥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机制,按照“第一性、唯一性”要求,加强先行先试探索,努力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不断深化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考评机制,完善“精简、统一、效能”的管理体制,弘扬“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继续加大“走出去”探索力度,加快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开发,不断提升园区竞争力。
五是全力塑造和谐社会品牌。以社会民生为根本,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发展新模式,按照“功能对接、产业对接、建设对接、管理对接”的思路,提升区镇协调发展水平。更加注重社会和谐,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积极塑造多元多彩、开放包容的园区文化,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间新天堂”。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与时俱进、争先进位,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作为苏州东部新城,园区将建设成为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和苏州中央商务区。
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了科学超前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布局工业、商贸、居住等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7. 福鼎新的工业园叫什么名字

福鼎工业园区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福鼎新城,距市中心2公里,总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前身为星火工业园区,于1998年9月由宁德市政府批准成立,2006年4月福建福鼎工业园区经省政府批准并报国家发改委审核为省级工业园区。
福鼎工业园下辖星火、文渡和双岳项目区,现有投产企业101家,在建企业22家,已初步建成集食品医药、汽摩配件、轻工机械、泵阀特钢、PU革及上下游产品和新能源等产业雏形,2016年实现工业产值达330亿元。其中星火项目区总体规划3000亩,已完成开发1100亩,共有投产企业32家,2016年实现工业产值74亿元,就业人数1万多人,初步形成汽摩配件、医药、食品加工、服装等产业集群。文渡项目区创办于2004年4月,主要承接浙南一带经济产业转移,是温州企业到福鼎投资的集中区,总体规划总面积7000亩,现已完成开发3800亩,主要以生产泵阀、特钢、树脂、无纺布、PU革及上下游产品为主。共有投产企业35家,在建13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2016年实现工业产值202亿元。双岳项目区创办于2005年12月,总体规划面积6.59平方公里,约10000亩,已开发4800亩,共有投产企业34家,在建企业9家,制笔、汽摩配、食品加工、服装鞋帽等专业园已初具雏形,2016年实现工业产值54亿元。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市发展“东扩、南移、面海”和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把双岳项目区打造成闽浙边贸产业新城。闽浙边贸产业新城规划为:东至佳阳蕉宕村,南至沙埕港,西至山前百胜大山,北至前岐大小岳村等,涵盖山前、前岐和佳阳三个乡镇(街道)总体规划面积68.7平方公里,由一个核心、两个主轴、三大板块、多个组团构成。

8. 重庆茶园工业园区的介绍

茶园新区位于重庆市南大门,是重庆市规划的离主城区最近的外围中心组团之一,是重庆市新世纪重点发展的综合新城区。茶园新区处于重庆市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及渝湛高速公路辐射范围经济圈等多层经济圈叠交的中央。在迎接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中,茶园新区在重庆市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开发建设前景对新重庆的发展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9. 上饶茶亭经济开发区年产值

434.59亿元。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上饶市中心城区西部,始建于2001年,2005年由上饶县旭日工业园,产值在434.59亿元,产能非常的高。

10. 工业园区的发展历史


在我国,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焦点,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不少工业园取得了经济效益,甚至成为区域形象工程。截至2010年末,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的有83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07家;通过规划论证正在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数量达到39个,其中通过验收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12个。中国各个省、大部分地市甚至部分县都已开始建设自己的工业园。
行业研究员指出,目前,各地区政府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纷纷制定政策与规划推动工业园区的发展,我国工业园区建设将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园区具备较好的投资潜力。但是,由于我国工业园建设起步较晚,建设经验不是很丰富,在我国工业园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凸现出一些问题。如:园区总体规模偏小、集约化不够;园区定位不园区产业结构趋同;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园区投资偏低、特色不明;用地难、融资难等。
工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工业的规模化生产,使地球的有限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生态经济的不断发展则要求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于是,人们开始对现行的工业体系产生了质疑,是否可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生态系统在其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废物的产量。1990年,Frosch在英国工程师协会的报告会中对工业生态系统提出了新的见解,“工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生态系统概念之间的类比不一定完美无缺,但如果工业体系模仿生物界的运行规则,人类将受益无穷”。现代工业园区及各类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更加注重整体的环境景观及企业形象展示,这既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需求,也是城市发展对工业园区的必然要求。
生态工业园(Eco-instrial park, EIP)是21世纪新兴的工业组织模式,它与传统工业区有着重要的区别,它是利用工业生态学及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和思想来规划和运行的工业园区。它不仅强调园区内的各成员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源,同时强调成员之间的联系、合作和参与,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形成各成员相互受益的网络,使园区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共进。

阅读全文

与茶亭工业园区会建多少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出现粘缸还能开多久 浏览:975
如何提高工业互联网能力 浏览:793
有哪些特殊的工业区 浏览:713
宝妈坐奔驰开宝马指的是什么车型 浏览:799
切割片工业级和专业级哪个好 浏览:714
小鹏汽车哪些平台可以成为专车 浏览:48
汽车电子包括什么 浏览:310
宝马和本田哪个耐用 浏览:975
宝马自动启停功能在哪个位置 浏览:95
大众和奔驰哪个厉害 浏览:855
汽车是如何清理积碳 浏览:183
北京汽车价格为什么低 浏览:901
奥迪s8中网多少钱 浏览:500
csgo机械工业值多少 浏览:115
新款奔驰s350什么时候上市 浏览:634
奔驰买哪里最好 浏览:925
吉利带字母的是什么汽车 浏览:473
管城区近代工业园在哪个路口 浏览:472
博士达汽车功放怎么样 浏览:549
广州市白云区哪里有修汽车尾板的 浏览: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