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手工业:
一、按照行业分类
1、冶炼
商周:青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春秋战国:冶铁;东汉:杜诗 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灌钢法。
2、陶瓷
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朝: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3、纺织
元: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明:纺织工业大规模发展。
二、按所有制分
1、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产品精美,不进入市场,仅供皇室贵族,或武器。
2、民营手工业:明中叶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民营超过官营;明朝后期,苏杭纺织业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基本特征:雇佣关系)
3、家庭手工业:农业的补充,主要供家庭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战国时期的手工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早期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分布影响较大,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商业的发展,区域性和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
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产品走向全国,这些都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如果没有活跃的商品经济,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各地区的手工业分工及专业性手工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尽管中国古代手工业很发达,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场合,手工业服务于农业,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
㈡ 中国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的发展
战国: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
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蜀汉所产的蜀锦,行销魏吴。后赵的邺锦与蜀锦齐名,前秦的回纹锦深受人们喜爱。北魏在纺织业发达的河北地区集中了大批工匠,纺织品产量大增。
隋唐:①产地分布广: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定州出产的高级丝织品,每年仅上贡朝廷的就达1500多匹。③分工细,品种多,有不少新产品;官营丝织业仅织染部门就有25种作坊,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其中的绫就有20多个品种。④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从发掘出来的丝织品看,颜色多达20多种,至今色彩鲜丽,图案也很新颖,有些还吸收了波斯的风格和手法。
明清:如江南“织造尚松江,织染尚芜湖”。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
(2)冶铸业的发展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铜铸造工艺出现金银错和雕铸技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冶铁业仍以官营为主。后赵、南燕等都设有冶铁场,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着称。东晋南朝时,扬州成为冶铸中心,谢平、黄文庆两位匠师号称中国绝手。魏晋时期,炼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又发明了灌钢法。
隋唐: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明清: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每一炉场,一日可出铁六七千斤。
(3)陶瓷业的发展
原始社会:半坡人有较高的制陶工艺水平。他们制造的陶器,称为彩陶。如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和黑陶。
商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秦朝:多次集中于凤翔,凤翔的画砖最为出色。
三国两晋南北朝: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创制出白瓷,也有黑瓷。
隋唐: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陶瓷业的新产品有白瓷、唐三彩和青瓷的秘色瓷。
辽宋夏金:①北宋制瓷业大大超过前代,产地分布更加广泛,定窑、汝窑、官窑、钧窑等是当时着名的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着称,产品行销海内外。②南宋景德镇称为全国着名的陶瓷中心,产品有“饶玉”之称。③辽代生产的瓷器鸡冠壶、凤首瓶等便于马上携带反映出契丹人善于骑射的民族本色。④金代制瓷业相当进步。
㈢ 手工业主要有哪些
手工业并不是指哪一类产业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手工工具从事小规模生产劳动的工业。所以说只要是主要依靠手工劳动或简单的工具的工业都可以称为手工业。 不过现在几乎没有多少手工业了,手工业基本上存在于现代的民间和古代。 在战国的时候手工业、冶铁是一种新兴的金属冶铸业 。最初大约始于春秋末,到战国时有了很大的进展。在各地出土的战国铁器中,以农具、手工工具为最多,也有兵器和其他器物。冶铜业仍是重要的手工业。除了铸造礼器、乐器之外,还要铸造钱币、符节、玺印、量器等物,社会对铜的需求量很大,故铜器物制造水平也有提高。丝麻织物的生产也颇为发达。 无论是纺织、染色或是提花、手绣,都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 。战国手工业,一部分为官府经营,一部分属民营。官府手工业,除生产和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盐、铁、钱币之外,还旁及于漆器、陶器、纺织和金银玉石等领域。民营手工业约开始于春秋末,进入战国后获得很大发展。盐、铁等重要门类中,有不少民营作坊。
㈣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是怎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中国封建经济开始进一步发展。
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时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是怎样的?
手工业
各国的手工业可分为官府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各地的商品市场、私营商业大量涌现,开始出现独立富商。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逐渐代替贝壳货币,形成了许多着名的都会。
此外,各国度量衡渐趋一致,十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这时的高利贷资本也十分活跃。各国的城邑逐渐集政治、政治、商业中心为一体。
㈤ 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制造业有哪些成就战国时期绣线用色有多少种
春秋中叶以后,手工业制造的中心由周王室转入各诸侯国家,有官府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种。
同墓所出还有刺绣作品21件,以绢或罗为地,花纹主题为龙凤,有的间以花卉。图案变化极为丰富生动,或作龙凤相蟠,或作舞凤逐龙,或作龙、凤、虎相搏斗,反映出当时工匠处理图案的高超技艺。绣线用色有棕、红棕、深红、朱红、橘红、浅黄、金黄、土黄、黄绿、钴蓝等,都是先以淡墨或朱色描绘出图稿而后再进行绣制的。江陵战国墓出土的都是贵族服饰,绫罗绸缎,纹饰华丽,色彩鲜美,十分珍贵。
㈥ 从春秋到战国的手工业发展有哪些变化
什么是手工业呢,其实就是指使用简单工具,依靠手工劳动,从事小规模生产的工业,最初是与农业融为一体的,后来随着农业的发展,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冶铁是手工业一种新兴的金属冶铸业,大概兴起于春秋末期,而在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当然这也是铁器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必要条件,而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器,也印证了冶铁工艺的发展,既然想要冶炼铁,就得先找到铁矿,具体怎么找,古人也自有办法。
而民营手工业大约在春秋末期开始兴起,而到了战国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民营的手工业的作坊,而在盐、铁等重要门类中也出现了这种作坊,而这些民营的手工业大多是用于销售,这也就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和商业的发展。
㈦ 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有何表现
农业关系的变化
在周初的几个世纪中,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显然作为依附者(以家庭为单位)依附于他们为封建主耕种的土地上。这种土地使用制是一种被描述为井田制的理想化的形式,它几乎可以肯定是存在的,虽然现代学者几乎对它的实施的所有方面提出疑问。实际上,它不可能符合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年)及其他周末和汉代学者所总结成的几何图形。根据这些人的理想化的记述,每一块称之为井的大方块土地,象棋盘那样分成九小块土地,其中八块分别由占用它们的家庭为自己的需要耕种。中央的第九块由八家共同耕种,以便向封建主提供用益权的物品。 井田制一直是许多后来的作者带着浓厚感情来对待的一个题目,他们怀旧地追忆在更早和更单纯的时代中共同生活的种种想象的美德。但是,作为一个真正实行的制度,除非封建主代理人施加压力,它几乎不可能给耕作者提供刺激,以推动他们提高超过最低需要的产量。另一方面,封建主有一定的义务供应依附者的衣食,或者保护他们及其家庭。
但是,据史籍记载,公元前594年从鲁国开始的新的税制已在几个国家纷纷出笼。虽然记载的条目简略而令人不解,但一般地说,新税似乎基本上包括农民的实物支付,以代替原来的个人劳役。在有些情况下,这些支付可能直接缴给该国的中央政府而不是给种植者依附的封建主,这样就造成了封建主和依附者之间传统关系的逐步解体。由于各国越来越多地耕种原来的荒地(这些地不在传统的分封制领地以内),这种解体加快了。
有人争辩说,作为半独立耕作者的农民的这种新自由可能鼓励他们更勤奋地劳动,从而有助于提高所假设的晚周的农业产量。但是新的自由又迫使农民完全负责他们自己的需要,而得不到封建主原来提供的保护。到了周代的最后一个世纪,土地的买卖已经变得很普遍;结果富人获取大量土地,而农民则再次沦为佃户或作为农业劳动者而被人雇佣。如果有贫富差距,那么从晚周而至秦汉差距已经扩大而不是缩小了。但是史料的缺乏和含糊不清往往只能使以上的概括成为一种猜测。
手工业变化
当前考古学界认为,中国开始使用铁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7世纪,或者甚至不会晚于公元前6世纪。在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材料见之于《左传》,此书记载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法于一套铁鼎之上。从战国时代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兵器、农具和器皿都是铁制的,许多学者认为这几个世纪农业产量已经增加,正在发展的冶铁技术很可能是一个因素。其他的因素大概是,日益扩大地采用了灌溉和排水的技术和肥料,特别是耕种大片新的土地。 可是,不应把这些及其他的技术改进的效果估计过高。在整个战国时期,铁相对地说依然是很少的,当时的铁常常是铸铁,而不是锻造的,因此比较软而脆。许多工具继续用青铜、石块、木料或贝壳制成。此外,改进的农业技术的某些重要方面特别难以估量和确定其时间。因此,关于畜拉犁在何时开始取代远为原始但显然长期沿用的锄耕的问题,引起了很大的论战。根据极为不足的证据,中国的学者各自把拖拉犁的开始使用定在公元前400年,直到此前的一个或两个世纪,甚至定在周代以前。文献中最早的明确的材料,其时间只能定在汉代(约公元前90年或85年)——不过这个材料表明有一段相当长的较早的发展时期。工商业的变化
晚周时期工商业无疑有了相当的发展,虽然象其他许多情况那样,无法精确地估量所发生的情况。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在不同的国家出现了不同的、有固定价值的金属货币,在公元前5和4世纪更是如此。(据说秦的通货最早在公元前336年发行。)这类钱币显然便于商业交易,虽然某些象谷物和布那样的商品,特别在大宗交易中继续用作交换媒介。商业的发展当然有助于城市的成长,并且还出现了工业按地点进行专业化的趋势。《史记》和其他史籍还记载了几个着名的商人,首先是孔子的弟子子贡,直至秦统一全国之前不久的丞相吕不韦。大商人不经营主要商品,它们量大,容易坏,只有在短缺时才有利可图;他们宁愿集中经营奢侈品或者通山泽之利。政府并不像集散主要商品那样直接关心这些商品。
㈧ 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主要
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类型
中国古代八大手工业纺织业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封建国家,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发展特点大体是:北宋以前,中国纺织业以丝麻织业为主,南宋以后,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纺织业主要体现封建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盛起来,且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但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它始终得不到健康成长。陶瓷业中国陶瓷业的产生、发展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实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同时又是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造纸业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魏晋南北朝时,纸张白度增加质地细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几个世纪后,造纸技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唐朝时向西传到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北非。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冶铁业在农业文明时代,冶铁业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明显标志,它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西周时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多年;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出铁六七千斤。造船业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与国家的航海事业和对外关系联系密切,相辅相成,当统治者重视发展对外关系,重视发展航海事业,造船业就发达,如汉、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频繁,造船业也就发达;明中期以后到清朝时,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造船业受到影响。制漆业漆的使用,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大约在七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人就已经能制造漆器了。根据是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朱漆木碗和朱漆筒,经过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其涂料为天然漆。七千岁的木碗,证实了我国是朱漆器艺术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苑中一枝奇葩。制盐业盐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品。中国制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几乎与史籍上的华夏文明史同步。根据盐的来源,中国古代的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几大类,每一种盐都有不同的生产工艺。青铜业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后世的发展中,虽然铁、金、银等其他金属逐步发展,但仍有不同程度的青铜使用率。
㈨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在生产力、水利工程以及手工业商业等有着怎样的发展
1.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末至战国初,广泛用铁,锻造“熟铁”,治铸“生铁”。可以深耕。开始使用牛耕,施肥、人工灌溉发展起来,楚孙叔敖修建芍陂,灌溉工具有“桔槔”。农学着作出现,如《管子·地员篇》记载土壤知识,《吕氏春秋》强调深耕熟耨。农产量提高,魏国平常年景亩产1.5石。
2.水利工程的兴修(战国)
魏惠王开大沟,引河水入圃田泽,又引之到大梁。魏襄王邺令西门豹开渠引漳水灌溉邺地。秦昭王用蜀郡守李冰开都江堰。秦用郑国开郑国渠。
5.城市的发展
春秋时期作为统治中心的城邑,到战国时往往成为交换的中心,当时如周的洛阳、魏的大梁、韩的阳翟(今河南禹县)、齐的临淄、赵的邯郸、燕的蓟(今北京)、楚的郢(今湖北江陵)、宋的陶(今山东定陶)、卫的濮阳(今河南濮阳),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有名的商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