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宋代南方三种兴旺的手工业
第一,南方的丝织业非常繁荣,蜀地丝织品有“号位冠天下”的名号,江浙的丝绸产量高。
第二,江南地区的瓷器业非常辉煌,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当时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瓷都。
第三,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Ⅱ 宋代的手工业有哪些
宋代虽然没有九百六十行,但手工业划分已经十分细致。
在汴京登记的行会就有一百七十行之多。
各种技术性手工行业很多,当时有修皮鞋的、修帽子的、修椅子的、修扇子的,补锅、修磨刀剪就更是常有的。甚至有专门修理瓷器这种高技术行当。
低技术甚至无技术的就更多了,打水扫地洗衣服那是常有的,养马喂草喂猫喂狗都有,甚至有专门替人家杀鸡这一行当。
Ⅲ 宋代宋手工业发展表现的三个行业
宋代手工业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繁荣的时期之一,其中又以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三个行业最为突出。
(一)纺织业。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重庆、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渝川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二)制瓷业。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州的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弟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 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南洋、印度、中西亚等地区。其中钧瓷以神奇的窑变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产量而位居宋瓷之冠。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三)造船业。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位的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临安、建康、平江、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广州制造的大型海舶木兰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仗,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南宋时代还出现了车船、飞虎战船等新式战舰。
Ⅳ 宋代的手工业有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
1、煤的开采量很大“汴京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还广泛用于冶炼钢铁。
2、北宋丝织业有较大的发展,丝织品花色品种繁多。
3、在棉纺织业出现了纺车、弹弓、织机等。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
4、先进的瓷器技术,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是当时着名的五大瓷窑。
5、造船业领先于世界。长江最大的船米万石以上。
Ⅳ 宋朝经济的手工业
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景德镇,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和哥窑(浙江龙泉),是北宋五大名窑。官窑的产品,土脉细润,体薄色青,略带粉红,浓淡不一;钧窑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汝窑则胭脂、朱砂兼备,色釉莹澈;定窑以白瓷着称,并能制红瓷,其产品十分精美;哥窑盛产青瓷,产品被誉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间,在江西新平设官窑,所造进贡瓷器的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景德镇瓷器。在瓷器上雕画花纹是北宋时的新创,划花用刀刻,绣花用针刺,印花用板印,还有锥花用锥尖凿成花纹,堆花用笔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宋代瓷器,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
南宋制瓷业的规模宏大,有的窑址堆积面达二十亩,高二十米。临安凤凰山下的修内司官窑,所烧瓷器,“极其精制,釉色亦莹澈,为当时所珍”。景德镇是着名制瓷中心,产品远销各地。浙江龙泉所产传统青瓷,仍为当时上品。
其他如造纸、印刷、制茶以及火器制造等业,也都相当发达。 时至今日,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着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要地位。矿冶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开采冶炼规模的扩大以及产量的增加上。
北宋时,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重要冶铁中心徐州东北的利国监,有三十六冶,矿工约四千人。江西信州(上饶)及其附近盛产铜、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得铜、铅数千万斤”。安徽繁昌冶铁遗址中,有高约2米,面积达750平方米的废铁堆,反映了当时冶炼的规模。在开采冶炼规模扩大的基础上,产品的数量大有增加。以铜和银为例,宋神宗时岁课铜1400多万斤,银20多万两,照官府征收十分之二税率计算,可推知年产铜7000多万斤,银100多万两,产量都超过唐朝数倍。另外,采矿冶炼技术也有很大进步。 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北宋定都开封,东南漕运十分重要,船只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加之海外贸易兴盛,便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
官营作坊以造漕船为主,同时造座船、战船、运兵船等,民营作坊则制造商船及游船。以漕船为例,真宗时,年产量达2900多艘。北宋船只的体积和载重量相当大,徽宗时造的出使高丽的大海船,称为“神舟”,据估计可装载20000石以上货物,载重量约为1100吨。海船都是“上平如衡,下侧如刃”的尖底船,具有吃水深、抗风浪强的优势。海船上主桅杆高十丈,头桅高八丈,共装帆110幅。全船分作三舱,中舱又分四堂。这种隔舱防水设备是中国造船工人的首创。
更值得指出的是,当时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这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北宋时,舟师在航行中,夜观星,昼观日,遇阴晦天,则看指南针。
南宋时期,造船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明州、泉州、广州等造船业中心,仍然制造大型海船。1974年,在福建泉州湾发掘出一艘南宋末期的海船。根据其长、宽、深计算,载重量当在二百吨以上。这艘船的造型和结构都与宋代文献记载相吻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船舱竟多达十三个。
南宋时还普遍制造车船。车船装有轮子,用脚踏轮,激水而行。 雕板印刷术在北宋时有飞速发展,广泛被用来刻印书籍。
国子监刻印的书,后世称为监本。民营书坊刻印的书被称为坊本。都城开封和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眉山都是印刷业的中心。
北宋纸的种类很多,竹、藤、楮、麻等都是造纸的原料。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栗纸,浙江的藤纸,温州的蠲纸等,都是有名的品种。歙州出产一种长纸,制作甚精,一幅长五十尺,竟均能做到自首至尾,匀薄如一。 纺织水平的提高北宋纺织业仍以丝织业占主要地位。
北宋时,丝质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 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宋灭后蜀得织锦工200人,掳掠回京,安置在绫锦院工作。后来,宋太祖不断吸收江浙、川蜀、湖州织锦工匠,队伍日渐壮大,形成了汴绣,又称为官绣、宫廷绣。汴绣融会各派之长,水平登峰造极。崇宁四年(1105年),在宋徽宗的大力倡导下,文绣院正式成立,为刺绣专业的高等学院,类似今日职业技术学院。宋灭亡后,这种刺绣又被称为宋绣。时至今日,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唯独没有汴绣。
丝织品的种类繁多,绢有五十多种,绫有二十七种。河北定州的缂(刻)丝,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织出美丽逼真的花草鸟兽。京东单州的薄缣,每匹只有百株(四两)重,望之如雾。这些都是丝织珍品。麻织业集中在东南地区。淮南、江南、荆湖、福建、广南等路,都产麻织布。其中黄、宜、袁、吉等州的纻布,虔州的白攽,都是当时市场上的畅销产品。
南宋时,丝织技术有新的提高。苏州、杭州、成都三个着名的官营织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工匠数千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丝织品种类繁多,产品精致美观。
南宋纺织业中最重要的成就是棉纺织业的进一步发。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业逐渐普遍起4来。宋人《木棉》诗中有“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积妇勤”等句,反映了扦子、弹花、纺纱、织布的劳动过程,以及所用铁铤、弹弓、纺车、织机等各种棉纺织工具。
由于新的纺织工具的出现,已能织出带有细字、小花卉的花布。1966年浙江兰溪县南宋古墓中,出土了一条随葬棉毯,说明江南地区不仅能织布,而且还能织毯,反映了棉纺织业的新发展。 北宋时期,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了变化。
私营作坊使用雇佣工匠,他们领取钱米作为雇值,雇值多少因不同时期、不同部门而异。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募来的和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鳞差”,这种当行工匠在北宋只作为辅助之用,他们和唐朝的番匠已有不同,不是无偿服役,而是付给一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些情况都表明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已经有所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