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没有人知道贵州习水兴茂石灰厂的地址!
习水马临工业经济区瑞安水泥背后
‘贰’ 想知道: 习水在哪
习水县: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境内繁衍生息。春秋早期至战国,先后有鳛国、鳛部等氏族联盟在此建立方国—习国,后国灭,族人以国为姓,是中国习姓的发源地。习水享有黔北煤海,美酒之乡的盛誉,习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发轫地;习水是地球同纬度上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油厚朴之乡;习水是贵州清早期工业文明发端地;习水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习水是“三关工程”(关心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的原创地;习水是全国煤炭开发重点县,全县储煤面积92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8.7亿吨,距地表600米以内已探明储量16亿吨,可采煤层4至6层,每层平均厚度5米,具有储量大、品质优、发热量高、含硫量低、灰份小、转化温度高等特点,是电力、化工、冶炼等不可多得的优质燃料。习水是“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厚朴之乡”、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鳛国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被联合国人居署亚洲协会授予“亚洲可持续生态景观奖”,土城镇荣获“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镇”称号。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71.2亿元。2018年9月2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通告称,同意习水县等14县(区)退出贫困县。 2020年10月9日,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2020年,首次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一、政区概况
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市西部,东经105°50′20″-106°44′30″,北纬25°06′35″-28°50′15″。地处黔北川南渝西结合部的枢纽地带。东连贵州桐梓县、重庆市綦江区,西接贵州赤水市,南邻贵州仁怀市、四川古蔺县,北抵四川合江县、重庆市江津区,地势东高西低。习水因特产鳛鱼而得习水河名,因河名水名而得国名县名。县人民政府驻杉王街道办事处习水东路9号。电话区号0851,邮政编码563600。距遵义市两城区180千米。
习水春秋战国时期称鳛部、鳛国。汉唐以后,或属符、犍,或隶溱、变更不一。清雍正六年(1723),随遵义由四川划属贵州;道光二十年(1840),移遵义府经驻温水名温水府经,隶遵义府,为习水有建置之始。民国二年(1913)改温水府经为温水分县;民国四年(1915)撤温水分县建立习水县,属黔中道。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在官渡成立。1950年4月27日因土匪骚乱,撤离官渡,5月16日起驻温水。1951年4月迁东皇至今。195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鳛水县的“鳛”字为“习”,后简化为“习”。1965年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赤水县的土城、醒民、隆兴区划规习水县管辖,习水县的官渡、长沙区划规赤水县管辖,仁怀县的回龙、桑木、永安区划规习水县管辖,1984年将人民公社更名为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村民组,1992年建镇并乡撤区为14镇9乡;2003年撤634个小村合并为210个村,2015年撤东皇镇建东皇、九龙、杉王,将隆兴镇的原马临乡划出设马临4个街道,原民化、二郎、二里、三岔河、程寨、大坡、桃林7乡建为镇。2016年末辖杉王、东皇、九龙、马临4个街道办事处,土城、民化、同民、醒民、隆兴、习酒、回龙、桑木、永安、二郎、二里、程寨、良村、三岔河、温水、大坡、仙源、官店、桃林、寨坝20个镇,双龙、坭坝2个乡,共26个乡镇(街道),210个村委会、37个居委会(社区)。2364个村(居)民小组。辖区总人口75.7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2.04万人,城镇化率43.8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有苗、彝、回、土家、仡佬、白、水、布依、藏、佤、傣等29个少数民族。辖区东西最大距离89.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81.5千米,总面积3127.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42人。
二、自然条件、资源、气候
系娄山山脉,地势海拔高差大,东部及中部稍高,西部和南部较低。东、北、西部边缘及中部大部分海拔1200~1800米,山高谷深,地形破碎,东部仙源镇金山村黄沙岩海拔1871米,为最高点;东北部低中山地区位于东北部綦江河流域上游,习水河流域中游,地势东西两端低矮,中部较高。中部低中山地区位于中部温、赶、赤、桐公路干线两侧,该区地势较为平缓开阔。中南部低中山地区位于中南部赤水河流域半山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多为向南延伸的山郦,山脉呈猪脊状展布。南部低山河谷地区位于南部和西南部的赤水河流域低山河谷地带,土城镇赤水河出县界处水面海拔275米,为最低点;中部山脉海拔大多在1200米以上,向北向南倾斜,南陡北缓。境内河道属长江水系之赤水河、习水河、綦江河流域。其中赤水河流域面积1719.1平方千米,占55%;习水河流域面积992.7平方千米,占31.7%;綦江河流域415.9,占13.3%。境辖大小溪、河、江246条(段),总长1332.7千米,流域面积3127.7平方千米,河网密度0.43千米/平方千米。其中:流域面积小于20平方千米的小溪198条,总长487千米,流域面积400.66平方千米;20-100平方千米的河流37条,总长469.4千米,流域面积1127.64平方千米;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11条(段),总长376.3千米,流域面积1599.40平方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赤水河,自河源由西南向东北沿川黔边界至仁怀市茅台镇后折向西北和北向,于四川省合江县城南关汇入长江。境内干流45.6千米,天然落差57米,河道平均比降1.3%。多年平均流量296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桐梓河、沙溪河、马鹿河、二郎河、同民河、水澌河、小坝河等。土地面积为306328.41公顷,农用地面积282706.75公顷,其中:耕地77988.75公顷、园地398.18公顷、林地179194.51公顷、牧草地1395.99公顷、其它农用地23729.33公顷。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铁矿、锰矿、铜矿、铅锌矿、铝土矿、铀矿、白云岩、石灰岩、粘土矿、高岭土、陶土、瓷土、萤石、无烟煤、烟煤、风化煤、油页岩、磷矿、硫铁矿、雄黄、含钾岩石、重晶石、石膏、大理石、方解石、天然沥青、水晶、冰洲石、温泉、石英砂岩。其中:无烟煤初步估算蕴藏量为54.6亿吨,已查明储量16.7亿吨;烟煤,初步查明各级储量22.4万吨;泥煤,查明矿床储量541万吨。铁矿,已查明有小型矿床9个,矿点2个,各级矿石储量200.6万吨。锰矿,仅发现白沙铁锰矿点1处。铜矿。已发现小铜矿点七个。铅锌矿。已发现银厂、谢家坝、狮子洞、晶车井4处小型矿床和吼滩、邓家沟、纸槽沟、润南、大岩5处矿点,均集中于桑木背斜南西段的轴部附近。初步查明铅金属储量8361.5吨,锌金属储量36521.7吨。铝土矿。已发现官店镇关岩小型铝土矿床1处。硫铁矿,已查明硫铁矿主要产地14处,储量4499.73万吨。有野生植物2327种,其中国保一级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等3种。国保二级桫椤、金毛狗、福建柏、鹅掌楸、峨眉含笑、香樟、闽楠、楠木、花榈木、红豆树、普洱茶、香果树、黄连木、川八角莲、八角莲、伞花木等16种。有野生动1536种,其中国保一级 云豹、金钱豹、林麝等3种。国保二级臧酋猴、猕猴、豺、小熊猫、黑熊、青鼬、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斑灵狸、苏门羚、斑羚、穿山甲等13 种。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伏旱;秋季,温度下降快,多绵雨;冬季,多低温阴雨;春季,气温回升不稳定,多夜雨;多阴雨、少日照、湿度大;局地小气候明显;气候的垂直差异十分显着。县城多年平均气温13.5℃,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6℃,年极端最低气温为-6.4℃,1月平均气温2.8℃,7月平均气温22.7℃。无霜期年平均273天,最长达303天, 最短达21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053.0小时,年总辐射量为83.29千卡/ 平方厘米。年平均降雨量为1109.9毫米,年平均雨日为207.9天,最多219天(1991年),最少为140天(2005年), 一日最大降雨量为177.5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1382.9毫米(200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854毫米(2005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8月,7月最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5%。
三、产业基础
红
红色文化:习水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被美国西点军校作为教案的四渡赤水战役,一、二、四渡战役遗址、青杠坡战斗遗址皆于我县境内。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部、土城渡口纪念碑等12处,现已建成四渡赤水纪念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等14场馆。
古镇文化: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土城镇的赤水河航运陈列馆、盐文化陈列馆、宋代酒窖等充分展示了习水县远源流长的水运文化、盐文化、和美酒文化。
绿
生态环境:习水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县城区海拔1140米;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离重庆最近的避暑胜地,享有“避暑天堂”的美誉。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其中北部、中部、西部片区达80%,空气负氧离子达50000个/ cm³。习水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的主要区域之一,拥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境内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物种宝库”、“天然氧吧”。
绿色有机农业:习水是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创建县,在全县126万亩土地中,经南京国环有机认证中心认证的有机土地30万亩,并且每年逐步增加。
习水是贵州省畜牧业大县,猪、牛、羊、禽畜牧业发展迅猛,生猪存栏85万头、牛存栏22万头、麻羊存栏45万只,家禽存栏400万羽,其中:“黔北麻羊”荣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习水也是贵州省着名中药材产区,是遵义市百万亩药业基地,油厚朴、杜仲、铁皮石斛等有机中药材种植面积40多万亩,品种多、品质优。
黑
煤炭:习水是全国煤炭开发重点县,储煤面积103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50多亿吨,素有“黔北煤海”之称,全县52对煤矿均实现煤矿机械化开采,煤炭产量常年稳定在600万吨左右。
电力:习水还是电力输出大县,有习水电厂和二郎电厂两座火电厂,总装机容量318万千瓦。
白
白酒:习水是酱香型白酒的发源地。赤水河谷酿酒季节的高温高湿,得天独特的土壤水源、优质的有机原料,再加上独有的不可复制的微生物群,集聚了大量名优酱香白酒,现有白酒企业25家,其中规模白酒企业9家,习酒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县内40多公里的赤水河还孕育了“小糊涂仙”、“茅台迎宾酒”、“茅台王子酒”、“宋窖”等知名白酒品牌,全县年产优质白酒4.3万千升,产值73.8亿元。
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9.07亿元,同比增长11.9%。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亿元,同比增长9.7%。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收入分别完成34.3亿元、1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1%、21.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60元、10492元,同比分别增长9.2%、10.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210.9亿元、贷款余额20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24.3%。
201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6.75亿元,同比增长15.3%。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8亿元,同比增长4.1%。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收入43.38亿元、12.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9%、20.6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16元、11625元,同比分别增长9.9%、10.8%。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6.12亿元、贷款余额240.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9%、15.93%。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8.85亿元,同比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3%。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7.47亿元,同比增长7.7%。财政总收入完成52.82亿元,同比增长19.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68亿元,同比增长11.4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98元、12846元,同比分别增长10%、10.5%。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完成247.92亿元、278.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6%、16.31%。
‘叁’ 贵州工业园区有哪些具体一点越具体分给得越高
你好。
省级一类工业园区
1、贵阳市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 (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遵义市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3、福泉市工业园区 (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4、贵阳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5、息烽县磷煤精细化工工业园(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6、清镇铝煤生态工业园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7、遵义市汇川机电制造工业园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8、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省级工业园区一类培育区
1、金石工业园区
2、白云铝及铝加工基地
3、修文工业园区、
4、桐梓煤电化工业园区
5、遵义市和平工业园区
6、遵义市湘江工业园区
7、安顺市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8、夏云科技工业园区
9、安龙工业园区
10、兴义市清水河工业园区
11、黔东工业园区
12、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3、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
省级工业园区二类培育区
1、贵州安顺西秀工业园区
2、毕节市黔西北产业园区
3、黔西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4、毕节试验区黔西承接产业转移基地
5、凯里炉山工业园区
6、从江县洛贯产业承接区
7、长顺县威远工业园区
8、丹寨县金钟工业园区
9、威宁县工业园区
‘肆’ 贵州的习水县经济发展如何呢
除此之外习水县还是很不错的旅游场所,境内可以见证到很多特色的美景。加上它有便利的交通,更好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每年成功吸引了很多游客过来留下足迹,自从来往的人数变多之后,也更好带动了它的经济总量,相信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好。对于贵州即将腾飞的县城,喜获409亿高铁项目,全长241公里设立7个站点,不知你看完后有什么想法呢?
‘伍’ 习水县有多少个乡镇都叫什么名字
习水县24乡镇溯源
【东皇】东皇原称“东皇殿”,后称“东皇场”,是东皇镇人民政府驻地。明代作家许仲琳所着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有这样的记述:“武成王黄飞虎出反朝歌投奔周武王而战殁。周建立后,姜子牙受元始天尊之命敇封武成王为统管五岳生死轮回的东岳大帝,并建寺庙供奉,尊称其东岳菩萨,庙小称东岳庙,庙大称东皇殿”。很早以前,现东皇之地称竹瓦寨。南宋端平元年(1231),袁世盟受命入播平蛮,其后时有骚扰,故在九龙山建东皇殿以镇阴乱,“东皇”由此得名。明正德元年(1506),东皇殿改称东皇场。据考古知,今东皇地夏代就有人类居住,远古时属习国,秦汉时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文字记载,属中央政权管辖,明洪武五年(1372)属郎城里,雍正八年(1730)属土城里。公元1915年,习水县政府建立后,东皇称“三区”其后又称“东皇区”。1951年初,习水县人民政府由温水迁至东皇,此后东皇一直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79年底,习水县城关镇升格为区级镇,到1992年7月,以原城关镇和原东皇区的图书、白坭、太平场、羊九、天鹅、等乡地狱为辖区,建立东皇镇。此前东皇同是城关镇人民政府和东皇区公所驻地。
【土城】土城位于习水县西部,赤水中游河谷,是土城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今土城地区繁衍生息。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设平夷县,唐高中仪凤二年(672),在此设淅州。北宋大观三年(1109),在此设滋州,领仁怀承流二县(即今仁、赤、习地域)。元末明初,街民在改造旧房时发现大量土城墙,此乃“土城”一名由来之因。明洪武十四年(1381),在此设上赤水里。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平播后,正式改名为土城。清代设土城里,隶仁怀直隶厅。民国三年(1914)改设土城区,属赤水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名“和滋新镇”。1950年更名土城镇(属土城区),1965年11月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以原土城区的土城镇和黄金、儒维、文龙、小坝、长坝等乡、镇地域为辖地,建立土城镇。土城镇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第一渡渡口,有四渡赤水纪念馆、土城渡口纪念碑、青杠坡战斗遗址、毛泽东住地等名胜,长征文化十分丰富;土城有明代建成的九龙囤等四大军事囤堡和宋酒窑、古盐号、古船帮、古民居等古迹,文化底蕴深厚;土城又是远近闻名的绿色果蔬之乡。2005年9月,经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批准,土城镇被确定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同民】唐朝坝为同民镇驻地,该地历史悠久。早在1100多年前,唐宪宗调四川节度使高崇文平定刘辟为首的播州边民造反后,于元和元年(806)在现同民镇蔺江村蔺江河畔置蔺州(辖今仁怀、赤水、习水和四川纳溪一带),北宋乾德二年(905)撤废。故此地称唐朝坝。唐宋时期,唐朝坝曾是军事要塞和交通要道,属富庶之地。明洪武五年(1372),在此设唐朝坝长官司,领今赤水市和习水县大部。明清时期,唐朝坝周围系原始森林,盛产优质楠木,曾是北京“皇木”重点供应地。“同民”一名源于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辛亥革命胜利后,此地建立“同盟乡”,因“同盟”与“同民”音同,“同盟”便演变为“同民”。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三过其境。解放后,同民乡先后属赤水县土城区、第六区和第七区。1950年2月,从第七区划出马临、隆兴两乡新建第八区,驻地隆兴场。原第七区余下地域冠名为“醒民区”,驻地在同民。1965年11月,醒民区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以醒民区地域为辖地,建立同民镇。1996年1月,原醒民乡、龙马乡从同民镇划出单独建镇。
【醒民】醒民镇驻地前称“洗脚溪”,其后又称“醒觉溪”,最后才称“醒民”。据《仁怀厅志》载,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类在今醒民一带繁衍生息。因该地有一小溪流过,据当地人说,在今关帝庙左侧有一集市,因用水困难,来往客商入市或投栈,总要先去小溪洗脚而后赴,故称洗脚溪。另有说法是川籍合江人迁居来此,将合江城郊地名洗脚溪带此沿用。“醒觉”一词始用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有醒悟、觉醒之意。“醒民”一名出现于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后的1936年,有唤醒民众之意。1941~1949年,赤水县政府在醒觉溪建立第七区醒民乡,“醒民”一名首次被官方使用。解放后,醒民乡先后为赤水县二、三、七区所属,1951~1961年为赤水县醒民区驻地,1961年后为乡级驻所,1992年7月后属同民镇。1996年1月以原来的醒民乡、龙马乡地域为辖区,建立醒民镇。
【隆兴】隆兴镇驻地叫龙潭坝。该地是一山间小坝,坝中有一井,井底清泉汩汩,长年不断,传说井内藏龙,故曰龙潭,此坝因潭而得名“龙潭坝”。民国七年(1918)当地知名人士倡导在龙潭坝设场,龙潭坝改名“龙兴场”。1924年初,龙兴场又改今名“隆兴场”(有兴旺发达之意)。此后,隆兴场一直成为当地行政机关驻地,解放前设隆兴乡,属赤水县第七区(驻淋滩)管辖。解放后,于1950年2月16日在隆兴场设赤水县第八区,后称隆兴区。1959年,隆兴区更名为“隆兴人民公社”。1961年,还名隆兴区。1965年11月,隆兴区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以原隆兴乡、陶罐乡、柑甜乡、马临乡的地域为辖区,建立隆兴镇。1998年11月,原马临乡地域从隆兴镇划出。
【习酒】习酒镇驻地黄金坪。黄金坪位于赤水河北岸,原是南庙公社金星大队一个生产队的名称,1984年改为黄金坪村民组。正是这年,其境内习水酒厂生产的新产品“习酒”被评为遵义地区名酒、贵州省优质酒,并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为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上级政府把金星大队更名为黄金坪村。1992年成立习酒总公司,该年正逢建镇并乡撤区,习水县人民政府将原隆兴区的岩寨、临江和回龙区的郎庙、瓮坪四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习酒镇,这是全国唯一用商品名称命名的镇。
【回龙】 回龙镇驻地回龙寺。很早以前,这里是不毛之地,居住少量土着民族,以刀耕火种为生。公元1588年后,明朝在仁怀、习水一带实行军事屯田,始有汉人迁居至此恳荒造田,随之建一小庙永安寺,咸丰五年(1855)扩建为大庙。相传,寺中大殿柱上的雕龙,因长年兵荒袭扰,渐有灵气。某年一天,忽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狂风大作,雕龙腾飞大殿,张牙舞爪,欲飞天而去。得道高深的老和尚一看情况不好,若“龙欲身”,将给百姓带来天崩地裂的大灾难,于是他便挥起铁扫帚,把龙赶回柱上,用铁钉钉上,方才幸免一难。时日久了,当地人将大庙称为“回龙寺”。因“回龙寺”名才得“回龙场”名,20世纪30年代始有建制。回龙场在明朝以前属播州(今遵义)宣慰使司怀阳县(属四川),雍正五年(1727)划归贵州属遵义军民府仁怀厅二郎里,民国时属仁怀县第六区。解放后建立回龙区,1958年改为回龙公社,1960年恢复回龙区建制,1965年11月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以原回龙区的回龙、周家、向阳、洞湾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回龙镇。
【桑木】桑木场是桑木镇驻地。从前,此地森林茂密,参天挺拔的马桑树特多。刮风时马桑树枝相互摩擦而发出“叽嘎、叽嘎”的声音,因谐音关系,该地曾叫“桑木嘎”;此处后山有垭口,故又称“桑木垭”。清雍正7年(1729),桑木垭已成较繁荣的小集市、故又叫“桑木场”。民国四年(1915),桑木设区(即仁怀县第七区)。解放后1950年为第十一区。1958年改为“桑木人民公社”,其驻地迁二郎天主教堂,1961年恢复桑木区建制。1965年11月,桑木区划归习水县管辖,区公所又迁回桑木场。1992年7月,以原桑木区的桑木乡、土河乡、河坝乡地域为辖区,建立桑木镇。桑木镇是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桑木的鸡和蛋,早就享誉黔北川南。
【永安】永安镇驻地永安场。20世纪40年代废除联保制时,当局将白鹿、银匠山两个联保撤销合并成一个乡。因此地区东有李德山(仁怀县第八区区长)、李正开(兴隆乡乡长),西有刘选卿(第八区原区长)、田庆荣(桑木区知名人士)、杨有时(桑木乡乡长),他们权势显赫,该地区恰好在兴隆和桑木两地之间,不怕兵荒匪患,永远平安,故把新合并的乡定名为“永安乡”,驻润南袄子岩,属仁怀县第八区。1950年,仁怀县在兴隆场组建第十二区。1951年永安乡公所迁驻向家坝,1952年第十二区人民政府也迁来向家坝与永安乡同住一地。1955年改称“永安区”,1965年11月划归习水县管辖。其后,根据县委副书记许怀望和区委书记汤怀民的考察意见,1973将区址上迁至二三百米的石山顶。20世纪80年代,该地初具场镇规模,被称为“永安场”。1981年地名普查时,拟将永安区改为“安隆区”(永安和兴隆各取第二字),永安场也相应改为“安隆场”。后因更名未获省人民政府批准,故“永安”二字沿用至今。在1992年7月,以原永安区的白鹿、天楠、润南三个乡地域为辖区,组建永安镇。
【良村】良村镇驻地良村场。现良村场原名叫“凉村”,当时只有几间民房,路边有一棵常绿大树,树旁有一股从地下涌出、清凉甘甜的泉水,商旅行人经此,都要在这里乘凉小憇,饮水止渴。久之,人们都称这里为“凉村”。凉村正式见史是雍正十年(1732),“仁怀营添设温水汛把总,增设凉村、桑木垭、何村、火石岗、斑鸠井5塘(最基层军事单位),每塘驻兵5名”。曾任清末温水书院教授徐味经在民国初年被举为“团总”,觉得凉村早已成为习水东西通衢大道上的商品集散地,非昔日荒凉小村,遂与当地士绅共商,将凉村更名为“良村”。其后渐成集镇,人称“良村场”,报经习水县政府批准后沿用至今。良村场在清崇祯二年(1629)属吼滩里,民国五至二十一年(1916~1932)为习水县第四区驻地,民国二十四至三十年(1935~1941)属第二区(驻东皇)管辖,其后直到解放均为第四区。解放初到1955年,仍称第四区。1956年后改为良村区,1959年改为良村人民公社,1960年恢复区名,1992年7月,以原良村区的良村、大安、吼滩、茶园、羊化等五乡地域为辖区,建立良村镇。红军长征纵横良村镇全境,境内有梅溪河战斗遗址和茶园等多处红军烈士陵园及红军标语。
【温水】温水场是温水镇驻地。明朝末年,大木林后面的屋后头有一条小街,因西侧岩洞里有一股泉水冬暖夏凉,故取名“温水”。此街不顺路,长期赶不起场,后将街房西迁二里,渐成场镇规模,沿用“温水”之名,故叫“温水场”,清干隆二年(1737)二月初四开始赶场。清干隆三十年至嘉庆五年(1766~1801),温水在大木林首建驿馆。1839~1891年,在温水设“温水府经厅”。1913~1914年,在温水设仁怀县温水分县。1930~1935年,温水设区,时称习水县第五区。民国二十四年(1936),习水全县设4个区,温水为第三区驻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习水全县设3个区,温水仍为第三区驻地。解放前后,温水仍为第五区。1950年4月至1951年4月,温水为习水县人民政府驻地。1951年4月,温水设镇。1956年第五区改称温水区,1958年改为温水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温水区名,1966~1980年改为“温水区革命委员会”,1984年5月又恢复温水区名。1992年7月,以原温水区的平原、星文、典足、大水、目里等乡和温水镇地域为辖区建立温水镇。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温水,在镇内战斗过。1998年,温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老区。
【仙源】仙源镇驻地仙源场,原名獐羊坝。据《习水县地名录》载:1913年,陈姓在此住,当时没有田,而羊九台的周、曹二姓有田又不会种田,就用田与陈姓换土。因陈姓土不足,就另补给周、曹二姓几只大獐羊,故此地取名大獐羊。又因此地是一小平坝,所以称“獐羊坝”。在獐羊坝西北3千米处,有一天然石洞,周西成修筑的赤桐公路经勘测必经此洞。但多年未建成通车,筑路民工认为,此处人烟稀少,洞又生得奇怪,像神仙出没的地方。1929年,周西成派一巡视员视察公路修建情况,在此听到筑路民工的议论后,便在洞南侧上方题写“仙源洞”三个大字,“仙源”一名由此得来。1935~1949年,伪政权在此设仙源乡。解放初人民政府仍在此建仙源乡,1958年改为仙源 管理区,同年双龙区公所迁此,1963年改为仙源人民公社。1992年7月,以原双龙区鲁城、仙源、黄龙、大杉四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仙源镇。仙源是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仙源镇产优质黔北麻羊,该镇的名优特产方竹笋、天麻畅销国内外。
【官店】官店镇人民政府驻地官店场,原在人朝坝(今官店村白果坝组老官店)。此地是古仁怀往桐梓、遵义的通道,道旁有一旅馆,经营有方,十分讲究,过往官商喜欢进住,年久人称官店,继之,整个人朝坝都叫官店。其后,因洪水泛滥冲毁店铺,场逐迁对岸王二份,并将其改叫官店,人朝坝便称老官店。崇祯二年(1629)前,官店属仁怀县丁溪里,其后属小溪里。民国五年(1916)设习水县第六区(驻地放牛坪),官店属之。民国二十一年(1932)三月,第六区署迁官店。民国二十四年(1935),习水县设4个区,官店属第三区(驻地温水)。民国三十年(1941)设官店乡,仍属第三区。1950年2月1日习水解放,官店仍为第六区。1951年初,官店为第七区。1958年9月,官店区改为官店人民公社,1961年8月,恢复官店区,1992年7月,以原官店区的官店、里师、何村三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官店镇。官店是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镇境内有红军烈士墓和红军烈士纪念塔。
【寨坝】寨坝场是寨坝镇的驻地。清同治元年(1862)闰8月,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石达开部西进四川在綦江东溪一带遭围攻,遂折转经条台岗至今寨坝地区。寨坝是一盆地式的田坝,当时没有几家民房,于是太平军就在坝内搭棚安营扎寨,义军走后,当地人利用未折毁的寨棚开始赶场称寨坝。其后房屋渐多,形成集市,人称“寨坝场”。1932年,在寨坝设第七区。1946年,国民党曾设寨坝区,驻两路口。其后撤销寨坝区,特其辖地并入第三区(温水),直至解放。解放初,寨坝仍为第七区。1950年7月,寨坝改为第八区。1956年改称寨坝区。1958年撤区建寨坝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寨坝区。1966年改为寨坝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恢复寨坝区公所。1992年7月,在建镇并乡撤区中以原寨坝、两路、条台三个乡地域为辖地,建立寨坝镇。该镇习源村是习水河发源地。
【民化】民化乡人民政府驻地叫丰村坝。该地很久以前周围是山,中间是深谷,洪水把大量泥沙带下山,年久便沉积成“坝子”。因此处大量生长枫树,故名“枫村坝”、简称“枫坝”。此坝平坦肥沃,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农作物年年丰产,当地人便把枫村坝改为“丰村坝”,简称“丰坝”。民国初,现民化乡地域分属民生乡、民治乡和平化镇。北伐战争(1926)后,分别取民生的“民”和平化的“化”组成“民化”一名。土地革命时期建立“民化联保”,抗日战争时期改称“民化乡”,直至解放前夕。解放初,人民政府建立民化乡,属赤水县土城区。1958年建立“民化人民公社”。1965年11月,随土城区划归习水县管辖。1982年,恢复民化乡。1992年7月,以原土城区的民化、龙宝、三元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民化乡。
【二郎】二郎乡人民政府驻地二郎坝,古称校场坝。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二月十二日,合江路总兵吴广奉命率兵平播到今二郎地区,周边罗国民、罗国显、安銮等头目共率兵万余来降。吴广择其壮者从军征播,在此练兵40余天,故得名“校场坝”。清顺治四年(1647),王阁公奉旨征剿张献忠余部石可成。阁公委两个儿子为先锋,兵分两路,一路从四川古蔺发兵,一路从桐梓出发,会师于校场坝。三月,石可成兵败被擒而斩首示众。阁公二子英勇善战,大获全胜。为纪念王氏兄弟领兵会师(古时儿子称“郎”),将校场坝改名“二郎坝”。明崇祯二年(1629),二郎坝为仁怀县二郎里驻地。清雍正六年(1728),二郎里随仁怀县由四川改属贵州。从此,不管建置怎样变化和辖区如何划分,二郎坝都先后是里、保、团乡、区、管理区、人民公社、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1965年,桑木区公所迁驻二郎。1992年7月,以原桑木区二郎、莫洛、沙坝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二郎乡。二郎乡有百年教堂,万亩李花。
【二里】二里乡驻地二里场。明崇祯二年(1629),仁怀县,丁溪里分为丁山里和小溪里。现乡政府驻地原来只是一个百余人、对面店铺的小街,小街南北走向,街西排房及居民属,二郎里,街东排房屋及居民属小溪里,一街分属两里,故小场定名为“二里”。二里原属仁怀县,1965年11月,随永安区划归习水县管辖,时称“二里人民公社”。1983年改设二里乡。1992年7月,以原永安区的二里、兴隆和观摩三个乡的地域为辖区,建立二里乡。二里乡是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境内有红军烈士墓5所。该乡兴隆场还有解放黔北时进行激烈战斗的李家寨遗址。
【三岔河】天堂坝是三岔河乡的驻地。1992年7月,在建镇并乡撤区中,以原良村区的三岔、顺江、师子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三岔河乡,先驻原顺江乡驻地转龙台。1994年,经乡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选址天堂坝,新建乡人民政府办公楼。据传,四五百年前,习水河上胡礁塘中的水经常翻滚变黑,犹如蛟龙现身,人称现天色(一当天色一变,就会产生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就会给当地民众带来灾难。为求神保佑,人们便在河岸上建庙并塑天公天母和地皇神像,每年农历六月十九,乡民都要杀猪祭奠。时日已久,人们把这里叫“天堂”,是一块习水河谷中的小田坝。1995年7月,乡人民政府新办公楼建成迁入,此地取名为“天堂坝”。由于原三岔乡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望仙台而远近闻名,为提高乡的知名度,故把新建乡定名为“三岔河乡”。
【大坡】大坡乡人民政府驻地叫大坡场,始建于清朝末年。清同治元年(1862),当地人在现大坡场河对面的“大村”赶场。后因火焚,由未到石阡县上任的知县袁超提头并出资,在现址修了几间门面铺子,后来不断发展,居住人增多,形成集市。因其后有座山叫大毛坡,民国期间有一保长在坡上修建一间四面均为正面的房屋,叫“大坡头”,故现址上形成的集市叫“大坡场”。民国三年(1914),大坡属仁怀县丁山里。民国二十四年(1935),大坡为三联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大坡属习水三区(驻地温水)管辖。民国三十二年(1943),改联保为大坡乡。解放后,1950年重建大坡乡,1958年建立大坡人民公社。1992年7月,以原温水区的大坡、小罗、龙灯、典礼四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大坡乡”。该乡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飞鸽景区。习水河由北向南穿境而过。
【双龙】双龙乡政府驻地双龙场,原名叫回龙场。据传,清光绪年间,一黎姓武将奉旨带兵来回龙场压王洪森农民起义,他看了回龙场地形,说该地叫回龙场不妥。因该地两条约五公里长的山梁(指金家杉林和后坪),宛若两条巨龙汇聚于此,故朝迁黎姓官员赐名“双龙场”。据有关族谱记载和出土文物证实,宋代就有人在此地繁衍生息,清代双龙场属仁怀县小溪里,民国初双龙建联保。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后,建立双龙乡,属习水第三区(驻温水)管辖。1950年7月,建立第六区(驻地双龙场)。1958年,双龙区公所迁至仙源,双龙场仅为双龙人民公社驻地。1984年恢复双龙乡。1992年7月,以原双龙区的双龙、保丰两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双龙乡。该乡是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有7位红军牺牲其境内,2006年在双龙场后山建起红军烈士陵园。
【桃林】桃林乡人民政府驻地桃林场,原叫“放牛坪”。明末,在黄连树垭口有一集镇叫双龙坪、住户约30家,每家的牛都赶到门闩垭的草坝上放,久之,此地被称为放牛坝。清初的一天,双龙坪民房失火,住户烧光,唯有耕牛全部安,全跑到放牛坝。此后,当地人认为这里是宝地,多在这里建房,形成集镇,习惯称它“放牛坪”,原双龙坪改称旧场坪。1929年夏,当地名流刘克超、任北枢、马淮川、裴良玉、王家瑞、任薰陶、钟之伦7人聚会一起,认为放牛坪这个名称不雅,商议改一个雅一点的名称。最后清末秀才刘克超说:“舜帝曾经牧牛于桃林,‘牧牛者,放牛也’,不如把放牛坪改为桃林的好”。在场者一致赞成这一改名,其后书面报告当时的习水县政府。1929~1930年,习水县实行乡镇闾邻编制时,放牛坪镇正式改为“桃林镇”,“桃林”一名首获官方认可。民国五年(1916)至民国二十一年(1933),桃林为习水县第六区驻地。1936年桃林镇改为桃林联保,1941年又改建为桃林乡。1992年7月,以原官店区的桃林、天龙、沙溪3乡地域为辖区,建立桃林乡。
【坭坝】坭坝乡人民政府驻地叫坭坝场。清道光十一年(1831),此地名为“三虎庙”。后在此修一场,多余下午至晚间才能赶场,取名“三阴场”。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川一神汉宣称:“要使本场热闹,非用繁华场镇的泥土不可”。于是,当地一贺姓人到60里外的东溪镇取泥土带回,埋在三阴场街心,又加上三阴场东面有一片大田坝,故改名为“坭坝”。民国时期,坭坝先为联保后为乡。解放初,人民政府在此建坭坝乡。1958年,改建坭坝人民公社,随后“三分三合”,1970年至1992年6月,均维持坭坝公社、管理区和乡的建制。1992年7月,以原寨坝区的坭坝、荣龙、棕山三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坭坝乡。
【程寨】程寨乡驻地程寨场,曾叫映江场。宋朝末年,袁世盟奉命带兵平定今程寨一带后,程姓族人便在此安居。1920年,程姓先在小河坎(今大合水小学对面)建一小集,但人少物稀、冷落萧条。1932年4月,程姓10余人筹款集谷买地,在今程寨场老街地址建一新场镇,定名“映江场”。门面增至30余个,客商增多,热闹非常。程姓为表族人建场之功德,将映江场改名为“程寨场”。1932年4月,在此设映江乡,属习水县第三区(驻东皇)。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程寨场设江汉门联保,映江乡属之。民国三十年(1941),建程寨乡,直至1949年。解放后,1950年2月至1957年6月,设程寨乡,属东皇区。1958年8月,程寨并入“太阳升人民公社”,设程寨管理区。1961年8月恢复区建制,建程寨人民公社。1969年3月,撤区并社,在程寨建立红旗人民公社。1970年春、恢复东皇区,又改还为程寨人民公社。1984年5月,再改为程寨乡。1992年7月,以原东皇区的程寨、石门、红旗、大白塘四乡的地域为辖区,建立程寨乡。乡境内有大白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马临】马临工业经济区驻地马临场,古称双龙场,又名蚂蚁沟。双龙场因双龙庙(今马临中学地址)而得名。据民间传说,现马临之地建集镇之初,场赶不起来,后经一“风水先生”选定“黄道吉日”,到原集镇旧址(今五一村马桑嘴)取土,将其播撒到新建街道上,至此场就赶起来了。由于所取土中有许多蚂蚁(另有一说是,明朝时期,罗氏祖先修造坟墓时,挖出一大窝蚂蚁,因当地处于夹沟)故取名“蚂蚁沟”。民国五年(1916),分别在蚂蚁沟和临江庙设立马蚁乡和临江乡,均属赤水县第七区。此后设镇和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马蚁乡与临江乡合并,各取第一个字为名,设立“马临乡”。解放后,于1958年,建立“上游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马临人民公社”。1965年11月,马临随隆兴区由赤水县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设隆兴镇马临管理区。1998年11月,根据中共习水县委、习水县人民政府决定,建立马临工业经济区。
‘陆’ 习水县的历史沿革
习水在周代至战国时期为鳛国。
秦代隶巴郡、蜀郡。
西汉属犍为郡符县(今合江);东汉属江阳郡符县(后改为符信县、符节县)。(三国)蜀汉时,隶江阳郡符节县。
西晋(废符节县)仍属江阳郡;东晋(改置安乐县)属东江阳郡。
南北朝时隶南朝的梁,属泸州郡的安乐戍;其后隶北朝的北周,564年(武帝保定四年)改安乐戍为合江县,属泸州郡合江县。
隋代,隶泸川郡合江县。
唐代(618)改泸川郡为泸州,今习水部分地域属泸州合江县,部分地域属溱州;806年(元和元年),今习水境内赤水河一带属剑南道泸州。
五代十国时隶后唐,属剑南道泸州合江县。
宋代,1109年(大观三年),在今土城镇建滋州,领仁怀、承流二县,仁怀县城设今赤水市复兴镇,习水县境皆属之。1121年(宣和三年)废滋州,设武都城(治所在今土城);撤仁怀、承流二县,设仁怀堡,辖原仁怀、承流二县地,包括今习水全境。
元代,设仁怀、古滋两处,改属播州军民安抚司,隶湖广行省。1291年(元二十八年),改隶四川行省播州军民安抚司。习水县境属仁怀、古滋等处。元末,红巾军明玉珍在今重庆称帝(国号夏),其间改仁怀、古滋等处为怀阳县,习水县境属之。
明代,1371年(洪武四年),在马口崖(今儒维堡子头)设永宁长官司,4年后升为永宁宣抚司,同年迁普北市(今叙永县治),但仍划出其赤水河以东地段归当地袁氏土司领辖。1372年(洪武五年)正月,“改古滋城(今土城)千户之所,设唐朝坝(今同民镇)长官司”,属永宁宣抚司,隶四川行省,领辖今赤水市和习水县大部地域。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10月,四川分三道,唐朝坝长官司属川东道(设今重庆)。1567年(隆庆元年)4月,唐朝坝长官司迁至渔溪(儒维堡子头),仍属永宁宣抚司。1572年(隆庆五年),杨应龙袭播州宣慰使职,将仁怀、古滋等地收归播州领属。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播乱平定后,“改土归流”,明廷始复旧地而置仁怀县,属地相当于今仁、赤、习三县市地;播州辖地分置平越、遵义两个军民府,前者隶贵州,后者属四川,仁怀县属遵义军民府所领,辖10个里,其中土城、吼滩、小溪、二郎、丁山5个里为今习水县地。因复兴场毁于战乱,仁怀县治所迁至留元坝(今赤水市区)。
清代,1658年(顺治十五年)仁怀县所辖10里未变。1728年(雍正六年)7月,仁怀县随遵义府改隶贵州;除仁怀、河西、土城三里划归粮铺通判就近管辖外,其余7里(包括今习水县大部)仍归仁怀县管辖。1730年(雍正八年),仁怀县治地由留元坝移亭子坝(今仁怀市中枢镇)。原仁怀县治地(驻粮铺通判、遵义厅)设置仁怀直隶厅。1748年(干隆十三年)7月,遵义府驻仁怀县粮铺通判改设遵义厅,归遵义府领属。1776年(干隆四十一年),遵义厅改设仁怀直隶厅、隶贵州省粮储道。此时,今习水隶属的土城、隆兴、醒民、同民、民化、东皇等镇乡隶仁怀直隶厅;温水、双龙、官店、寨坝、良村、桑木、永安、回龙、大坡、坭坝、仙源、桃林、三岔河、程寨、二郎、二里、习酒等乡镇境地属仁怀县。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正月20日,遵义府经移驻温水,名为“温水府经”,是习水建置之始;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4月14日,撤销贵州粮储道,改仁怀直隶厅为“赤水厅”;至1911年(宣统三年),今习水辖地分别归赤水厅和仁怀县,均归遵义府统领。
民国2年(1913)8月,建立温水分县,仍隶仁怀县,辖小溪、丁山、吼滩、赤水4里;1915年(民国四年)9月,撤销温水分县,成立习水县,驻地温水,次年迁官渡(今赤水市官渡镇),属黔中道。1916年(民国五年)初,正式划定习水县行政区域,将原仁怀县(即温水分县所辖)的小溪、丁山、吼滩、赤水4里和赤水厅插入仁怀县的东皇等地划归习水县。同年实行区、保、甲、排建置,全县共设6区、21保。民国21年(1932),增设第七区(驻寨坝)。此时,习水县设7区、9镇、68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习水县辖长沙、官渡、东皇、良村、温水、寨坝、官店、双龙8个区。1965年11月,赤水县的土城、醒民、隆兴和仁怀县的桑木、回龙、永安6个区划归习水县,习水县的长沙、官渡2个区划归赤水县。习水县辖12个区1个镇。1992年建镇并乡撤区至1998年设立马临工业经济区,习水县辖24个乡镇区。
‘柒’ 习水县2022年的隆兴镇有哪几个煤矿
习水县2022年的隆兴镇主要有习水县隆兴镇振兴煤矿、习水县隆兴镇庙坪煤矿、习水县马临煤矿等一些列煤矿。隆兴镇,隶属贵州省习水县,位于习水县西南面,东接马临工业区,南与本县习酒、四川古蔺县相邻,西与本县同民、醒民隔河相望,北联本县土城镇、民化乡。镇府所在地离县城约28公里。总面积约为84多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捌’ 习水县各镇繁荣程度
习水位于贵州北部,地处川黔渝结合部的枢纽地带,东连贵州桐梓县、重庆綦江县,西接贵州赤水市,南近贵州仁怀市、四川古蔺县,属大娄山系和长江流域,总面积3128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区),现有人口67万。
县人民政府驻东皇镇,邮编:564600。代码:520330。区号:0852。拼音:Xishui Xian。
行政区划
习水县辖14个镇、9个乡。
镇:东皇镇、土城镇、同民镇、醒民镇、隆兴镇、习酒镇、回龙镇、桑木镇、永安镇、良村镇、温水镇、仙源镇、官店镇、寨坝镇
乡:民化乡、二郎乡、二里乡、三岔河乡、大坡乡、双龙乡、桃林乡、坭坝乡、程寨乡
自然资源
习水地形复杂,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当海拔1871.9米的黄沙岩壁还冰柱倒挂时,海拔275米的赤水河畔已桃花盛开,是典型的立体自然地理。境内出露地层共9个系19个统31个组2个群,地层总厚9900米。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6摄氏度,年均积温4600-6680摄氏度,无霜期248天,年均日照1183.7小时,年均降水量1420毫米。由于水热条件优越,生态系统特殊,境内生物资源丰富,物种齐全。境内西北部有目前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5万公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白鹤、桫椤群落等珍贵动植物物种达1600多种,红层地貌上森林覆盖,由于它的奇特性、多样性和原始自然景观的神秘性,构成了独树一帜的旅游资源。
习水资源富集,开发价值可观。全县耕地面积8万公顷;森林面积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荫道9.94%,木材蓄积量大;草山草坡8万多公顷,草茂宜牧;可开发利用的非耕地12万公顷。境内大量野生猕猴桃、竹荪、刺梨、方竹笋、魔芋、山葵、蕨苔等天然绿色食品和天麻、杜仲、黄柏等中药材量大面广,开发价值极大。境内有大小河流246条,总长1400多公里,其中赤水河在境内60公里、习水河在境内71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43公里,年均径流量18.1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8.11万千瓦。境内矿产资源品多质优、蕴藏丰富,有无烟煤、黄铁矿、重晶石、高岭土、石灰石、白云石、石英砂、大理石等28种矿藏已探明储量,可供工业开采。
特色产业
习水是全国煤炭开发重点县。全县储煤面积92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8.7亿吨,距地表600米以内已探明储量16亿吨,可采煤层4至6层,每层平均厚度5米,具有储量大、品质优、发热量高、含硫量低、灰份小、转化温度高等特点,是电力、化工、冶炼等不可多得的优质燃料。全县现有设计生产能力300多万吨,年产量已达200万吨以上的规模,远销重庆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县内利用煤炭优势兴建4X13.5MW的习水火力发电厂4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
习水是着名的美酒之乡。全县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酒厂60余家,白酒生产能力3万吨以上,产品达130余种,其中30余种曾获省部级、国家级乃至国际性大奖。习酒、习水大曲、贵习酒等系列产品享誉国内外,具有酒体丰满,无色透明,醇厚绵软,浓香馥郁、回味悠长、留香不息的风格,产品走俏国内外市场。
文化历史
习水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河”,其中一、二、四渡就在习水境内。红军四渡赤水河留下的指挥部旧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住居,青杠坡战斗、梅溪河战斗等红军与川军、黔军殊死决战的战地遗址,红军书写的反蒋抗日标语等长征文化遗迹犹存,是昭示后人奋发向上,排除艰险的精神财富。
习水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经考证,一万五千多年前,便有人类在习水繁衍生息,巴蜀文化的发展和兴盛,在习水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深远的痕迹。境内摹崖石刻、悬棺、崖墓等文化遗物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
基础设施
习水交通通信设施齐全。习犁路、习赤路、茅习路、马合路,构建了通向重庆、成都、贵阳的出境通道,成为黔北通向渝川的枢纽和咽喉。县内24个乡镇(区)均开通了程控电话,无线通讯网络基本形成。
以“黔北煤海”、“美酒飘香”扬名于世的习水,有着丰富的矿产、旅游、森林、水能、非耕地等资源,背靠名城遵义市、面向重庆直辖市,区位条件优越,市场前景广阔,招商引资政策优惠,对外开放环境宽松,是投资者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
历史沿革
清置下县。1915年置鳛水县,因辖境为古鳎国地,有鳛水河,以此名县。1959年改为习水县。
2000年,习水县辖14个镇、9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9120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东皇镇 72994 土城镇 37811 同民镇 16873 醒民镇 15198 隆兴镇 21850 习酒镇 33658 回龙镇 29213 桑木镇 20263 永安镇 21226 良村镇 31248 温水镇 42204 仙源镇 22328 官店镇 25852 寨坝镇 23484 民化乡 15589 二郎乡 19941 二里乡 18793 三岔河乡 17235 大坡乡 25840 双龙乡 12568 桃林乡 21374 坭坝乡 13802 程寨乡 16373 马临工业经济区虚拟镇 15491
2003年,习水县辖14镇、9个乡,1个工业经济区,221个村(居)委会。年末总人口69.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3万人;少数民族1.10万人。
‘玖’ 贵州习水县永安镇简介
乡镇简介永安镇位于习水县西北部,距县城约35公里,面积119.3平方公里,人口2.6万人,辖四村一居,46个村民组,与湄潭县马山镇、西河乡、复兴镇、正安县谢坝乡接壤。全镇平均海拔900米,境内多山地、丘陵,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云贵高原地区垂直性气候的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全年日照时数1140小时,年平均气温14.2℃,年无霜期280天,年平均降雨量138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48%。耕地面积187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1亩,农民人均收入1700元。 产业结构永安镇现有“富锌富硒”良种茶园近15000亩,无工业、化肥、农药污染,现有茶叶加工厂六家。该茶区生产的“仙人岭”富锌富硒茶叶,1994年荣获“中国现代家庭消费品质量鉴评和最佳质量保健精品”金奖,其产品中锌和硒的含量分别达到100PPM和2PPM,并富含17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是非常理想的保健食品,被凤冈县列为有机茶叶进行申报,目前,有机茶叶的产地和产品认证申报工作正在积极的进行,可望在今年顺利通过验收。 永安镇结合实际,坚持“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发展战略,着力实施“四绿”工程,即以营造绿色环境、建立绿色基地、实施绿色加工、打造绿色品牌为突破口,提出:“稳粮增油、突破烟猪、壮大茶叶、发展药椒”的十六字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扩大基地规模,提高产品内在质量,形成了粮、油、烟、猪、茶等支柱产业和辣椒、中药材等后续产业,促进了全镇两个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旧貌新颜话天桥,天桥乡位于凤冈县南端,距县城70余公里,是我县最偏僻、最边远的乡镇,索有“凤冈的西藏”之称,全乡辖3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58个村民组,5400多户,总人口2.3万多人,总面积15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7.6%。由于海拔相对高度差距大,最高海拔达1362米,故历来就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气候。每到仲夏季节,当城市里的人们为烈日炎炎的环境而烦躁不安时,被群山环饶的天桥却仍然冻风习习,矫阳在这个绿色笼罩的乡镇里,也无法施展它灼人的威力,让人有置身于避署胜地的美妙感觉。 连绵不断的高山不仅阻挡了炎炎的烈日,也为天桥创造了一片独具特色的景致。乡政府后山大约500亩的茶场里,就隐藏着一片令人叹为观止的石林群,它们有的昂然挺立,如一把利剑要横越长空、有的低垂头颅,宛如温婉的少女含羞带笑,还有的左右相对,错落有致,形成一个天然的石门。倘若站在茶山坝部,一面受徐徐的凉风,一面欣赏这独特的景致,不得不让人感叹造物主的偏心,那掩映在绿色茶丛中的石林,又让人怀疑是否哪个过路的神仙飞越此地时所点化的痕迹。[6]
‘拾’ 习水县温水镇矿山整合名单
根据《习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习水县2015年砂石土矿山整合工作方案>的通知》(习府办发〔2015〕329号),经县砂石土矿山整合兼并重组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现将2015年度砂石土矿山拟关闭名单公示如下。公示期2016年1月7日至14日。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用书面方式向习水县砂石土矿山整合兼并重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国土局)反映,(联系电话:0851-22736281,传真:0851-22736300)。
一、实施整合后企业报批关闭石灰石矿山(13家)
1.习水县东皇镇通达建材厂,地址:东皇镇木楠村, 法人代表:王先琦,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2027130123272。
2.习水县东皇镇鼎盛建材厂,地址:东皇镇木楠村,法人代表:袁明海,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1087130118145。
3.习水县良村镇南石垭建材厂,地址:良村镇良村村,法人代表,邵波,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2067130125402。
4.习水县温水镇和舜石材厂,地址:温水镇目里村,法人代表:刘平,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1037130108500。
5.习水县温水镇平兴建材厂,地址:温水镇群英村,法人代表:何成,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3057130130619。
6.习水县仙源镇顶源建材厂,地址:仙源镇大獐村,法人代表:曹静,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2017130122356。
7.习水县双龙乡双龙村石料厂,地址:双龙乡双龙村,法人代表:陆定平,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1087120116785。
8.习水县桃林乡宏发建材厂,地址:桃林乡放牛坪村,法人代表:谢卫东,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2047130124072。
9.贵州莹强商贸有限公司习水县回龙镇周家建材厂,地址:回龙镇周家村,法人代表:周洪宇,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2067120126086。
10.习水县习酒镇临江石材厂,地址:习酒镇新园村,法人代表:余方杰,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0097120077928。
11.习水县习酒镇赤水河建材厂,地址:习酒镇岩寨村,法人代表:罗永花,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2067120126087。
12.习水县马临工业经济区华忠建材厂,地址:马临工业经济区五一村,法人代表:罗太友,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3057130130618。
13.习水县温水镇群英建材厂,地址:温水镇群英村。该厂为2013年整合保留指标。
二、实施整合后企业报批关闭页岩矿山(4家)
1.习水县同民镇永益建材厂,地址:同民镇同民村,法人代表:袁富远,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1087120117614。
2.习水县三岔河乡圣地页岩砖厂,地址:三岔河乡顺江村,法人代表:任琼,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1087120116680。
3.习水县仙源镇大坪页岩砖厂,地址:仙源镇大獐村,法人代表:匡思云,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0107120077234。
4.习水县桑木镇上坝页岩砖厂,地址:桑木镇上坝村,法人代表:罗永飞,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1057120112505。
三、项目建设压占或规划条件要求需关闭矿山(4家)
1.江习古高速公路压占:习水县东皇镇长安建材厂,地址:东皇镇图书村,法人代表:王建国,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1057130112653。
2.江习古高速公路压占:习水县东皇镇祥和建材厂,地址:东皇镇关坪村,法人代表:王代利,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1097130117792。
3.金家沟水库项目压占:习水县回龙镇三角塘石粉厂,地址:回龙镇回龙寺村,法人代表:扶光强,采矿许可证号:C5203302012047130124071。
4.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压占:赤水市永固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岩, 地址:习酒镇岔角村,法人代表:吕良纯, 采矿许可证号:C520300200911712004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