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业汽油的防毒设施
按内政部订定之有机溶剂中毒预防规则,对设施、管理、健康检查与防护措施,储藏与空容器之处理,申请与报告,以及有机溶剂分类等,均详有规定,兹概述如下:
减少作业环境空气中有机溶剂油气之含量,最基本是防止油气挥发扩散,如加盖,密闭,或只留必须之加料口等,且应设有排气收集设备,以免排至环境中;如因需要无法密闭,则采取局部排气、换气。
在可能范围内尽量使用毒性小、蒸气压低之溶剂(即不易挥发之溶剂)。
避免与溶剂直接接触,必要时使用合格之防护用具如口罩、护眼镜、手套、安全鞋、并尽可能在上风位置工作,以免吸入有机溶剂蒸气。
设置有机溶剂作业管理,每周对作业场所检查一次以上,每三个月测试浓度一次以上,并予以记录。
在储运,清洗或施工作业中,如无法避免须接触高浓度的高毒性溶剂之蒸气时,作业人员必须配带供气式防毒面具与装备。
通告操作人员知晓,所用有机溶剂对人体之影响,处置注意事项,发生中毒之紧急措施,并按内政部劳工健康管理规则,实施健康检查及管理。
有机溶剂中毒预防,请详阅内政部有关规定。
⑵ 化工企业防尘,防毒,防爆,消防措施有哪些
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管理制度
防火、防爆管理规定:
一、储罐区、生产区为禁火区,禁火区内生产车间、部门、外来施工单位,严格执行本制度。
二、需动火作业时,必须到安全部门申请,批准后,方可动火。
三、动火作业的安全要求及措施
1、动火前必须经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其动火证的有效期为一天(24小时),出现异常须立即停止并重新办证。
2、动火证应填动火有效期,申请办证单位、动火部位、工作内容、安全防火措施,动火分析,开始动火时间以及各项责任人和审批人的签名。
3、动火作业时应采取下列安全措施
(1)凡可能与易燃、可燃物连通的设备、管道等部位的动火,均应加堵盲板与系统彻底隔离、切断,必要时应拆掉一段连接管道。
(2)有易燃可燃物的设备、管线、容器等,必须经清除沉积物、清洗、置换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
(3)动火部位应备有适用的消防器材或灭火措施。5级以上大风,停止室外动火作业。
防尘、防毒管理规定:
一、防护与治理
1、要认真做好防尘、防毒工作,采取综合措施,消除尘毒危害,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2、对散发出的有害物质,应加强通排风,并采取回收利用、净化处理等措施。未经处理不得随意排放。
3、有粉尘或毒物的作业场所要及时清理,保持整洁。
二、组织与抢救
1、生产、使用、储存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应成立化学毒物急性中毒抢救领导小组,由安全副总担任组长。
2、在腐蚀性的物料或有能使皮肤吸收毒物的车间(岗位),除配备足够适用的防护用具和急救药品外,还应设有洗眼、喷淋或清水池等冲洗设施。
3、急性中毒抢救应急措施应严格按照《化工企业急性中毒抢救应急措施规定》中的具体要求执行。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职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安全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规定。
一、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
二、职业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方针,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做好职业卫生工作。
三、企业职业卫生工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企业对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四、员工在工作中,要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五、企业每年组织一次全体员工到县级以上医院进行身体检查,以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
⑶ 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措施
1. 硫化氢防护措施:
(1)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排风和全面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2)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正压式自给式呼吸器。
(3) 眼睛防护:戴化学防护眼睛。
(4) 防护服:穿防静电服。
(5)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6)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沐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2. 一氧化碳防护措施
(1)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自吸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2)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睛。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3)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4)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验。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3. 氨气泄露处置
氨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氨无色具有强烈的刺激臭味,对人体有较大的毒性。氨气慢性中毒会引起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病,急性氨中毒反映在咳嗽不止、憋气等。
(1) 少量泄漏。
撤退区域内所有人员。防止吸入蒸气,防止接触液体或气体。处置人员应使用呼吸器。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局限空间,并加强通风。只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泄漏的容器应转移到安全地带,并且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打开阀门泄压。可用砂土、蛭石等惰性吸收材料收集和吸附泄漏物。收集的泄漏物应放在贴有相应标签的密闭容器中,以便废弃处理。
(2) 大量泄漏。
疏散场所内所有未防护人员,并向上风向转移。泄漏处置人员应穿上全封闭重型防化服,佩戴好空气呼吸器,在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后,用喷雾水流对泄漏区域进行稀释。通过水枪的稀释,使现场的氨气渐渐散去,利用无火花工具对泄漏点进行封堵。
向当地政府和“119”及当地环保部门、公安交警部门报警,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和泄漏量、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电话。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的液氨,防止泄漏物进入阴沟和排水道,增强通风。场所内禁止吸烟和明火。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要堵漏或翻转泄漏的容器以避免液氨漏出。要喷雾状水,以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的流向,但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的液氨或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受限空间。清洗以后,在储存和再使用前要将所有的保护性服装和设备洗消。
4. 氮气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⑷ 毒物危害因素的控制应采取哪些综合措施
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剧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但不是所有毒物都能找到无毒、低毒的代替物。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毒物的卫生工程技术措施很重要。
(一)密闭、通刚)毒系统
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其设计原理和原则与防尘的密闭、通风、除尘系统基本上是相同的。
(二)局部排气罩
就地密闭,就地排出,就地净化,是通风防毒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准则。排气罩就是实施毒源控制,防止毒物扩散的具体技术装置。按构造分为密闭罩、开口罩两种类型。
(三)排出气体的净化
工业生产中的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根据输送介质特性和生产工艺的不同,有害气体的净化方法也有所不同,大致分为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和高空排放法。
(四)个体防护
接触毒物作业工人的个体防护有特殊意义,毒物侵人人体的门户,除呼吸道外,经口、皮肤都可侵入。因此,凡是接触毒物的作业都应规定有针对性的个人卫生制度,必要时应列入操作规程,如不准在作业场所吸烟、吃东西,班后洗澡、不准将工作服带回家中等。这不仅是为了保护操作者自身,而且也是避免家庭成员、特别是儿童间接受害。
属于作业场所的保护用品有防护服装、防尘口罩和防毒面具等。
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预防职业中毒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职工的危害。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具体控制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根除毒物
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例如用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无汞仪表代替汞仪表,使用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的油漆,其稀料改为二甲苯等。但替代物不能影响产品质量,并需经毒理学评价,其实际危害性较小方可应用。因工艺要求必须使用高毒原料时,应强化通风排毒措施,实行特殊管理。
降低毒物浓度
减少人体接触毒物水平,以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其中心环节是加强技术革新和通风排毒措施,将环境中毒物浓度控制在最高容许浓度以下。
技术革新:对生产有毒物质的作业,原则上应尽可能采取密闭生产,清楚毒物逸散的条件。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尽可能采取遥控或程序控制,最大限度的减少操作者接触毒物的机会。
通风排毒:在有毒物质生产过程中,如密闭不严或条件不许可,仍有毒物逸散入作业环境空气中时,应采用局部通风排毒系统,将毒物排出。其中最常用的为局部抽出式通风。
工艺、建筑布局
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应根据毒物的毒性、浓度和接触人数等对作业区实行区分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有害物质发生源,应布置在下风侧;如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放散有毒气体的生产工艺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对容易积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可产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厂房,建筑物结构表面应符合有关卫生要求,防止沾积尘毒及二次飞扬。
个体防护
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辅助措施。个体防护用品包括呼吸防护器、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和皮肤防护用品等。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应注意其防护特性和效能。在使用时,应对使用者加以培训;平时经常保持良好的维护,才能很好发挥效用。
职业卫生服务
⑸ 工业防毒技术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替代或排除有毒或高度物料;2、改革工艺;3、生产过程的密闭、机械化、连续化;4、隔离操作和自动控制。
⑹ 企业常用防毒措施有哪些
佩戴防毒装备是其中之一,如防毒全面罩、长管呼吸器等
⑺ 企业应如何预防工业中毒
1.一般措施
(1)遵守国家和地方的卫生安全法规。
(2)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3)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项目应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4)如果有多种化学品可以用来做同一件事,选择毒性最小的那一种。
(5)选择安全的设备和安全的方法使用化学品。
(6)在使用、储存或可能存在有毒化学品的地方采用机械通风装置,以减少环境中毒物的浓度。
(7)向劳动者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和防护服,以防止他们与化学品接触。
(8)使用安全警示标志。
(9)在狭窄空间作业要有审批、检测、监护制度。
同时还应该:告知劳动者,他们使用的化学品存在危害;对劳动者培训,使他们能识别危害;对劳动者培训,使他们能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设备,并能安全操作;对劳动者培训,使他们知道发生了意外情况该怎么办;经常检查劳动者是否按要求正确使用了个人防护用品和设备,是否按要求正确操作。对不符合要求的劳动者要有促改措施。
2.应急事故和现场急救
(1)每个工作地点都要配备现场急救设备和用品。
(2)在每个工作场所中都应该有一个或多个经过训练了的急救员。存在腐蚀性液体,就应当有冲洗眼睛和皮肤的水龙头或带喷头的塑料瓶。存在如氯气、二氧化碳这样的刺激性物质或窒息性物质,就应当配备防毒呼吸器。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工作场所中还应当有特效解毒剂。比如,有氰化物的场所还应配备亚硝酸异戊酯或硫代硫酸钠。
(3)存在危险化学品的工作场所应当张贴告知卡。要把附近的急救中心、卫生所或中毒控制中心的电话号码放在告知卡上,并有联络提示。同时也要有张贴画,指导劳动者如何进行现场急救。
3.进行毒物监测,并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1)要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使劳动者每天接触化学品的量低于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2)要对工作场所空气中的化学品浓度进行监测并公布检测结果。
(3)要建立劳动者健康档案,对劳动者要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⑻ 涂料涂装过程中防毒措施有哪些
施工过程中,涂料所散发出的大量有机溶剂,超过允许含量时,吸人人体会对人的神经系统有刺激和破坏作用,长期吸人挥发性蒸气和接触溶剂,往往会引起慢性中毒。因此,车间内必须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毒、除尘等设备,力求降低空气中溶剂蒸气,减少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饭前洗手,下班淋浴。不要在涂装场所吃食物,操作后要用肥皂水洗脸,换衣服。涂装完毕后可用木屑加肥皂水或软泥加洗衣粉等代替有机溶剂洗手,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作用。若皮肤上沾有涂料时,不要用苯擦洗,要用专用洗手膏、去污粉、肥皂及少量松香水等混合物擦洗,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在打磨含铅颜料的旧漆膜时,容易将粉尘吸人人体,引起慢性铅中毒。如沾有粉尘时,应在工作完后立即冲洗干净。特别注意在施工含有大量铅的涂料时,不应采用喷涂工艺。聚氨酯漆中含有游离异氰酸根,氨固化环氧涂料用乙二胺、二乙烯三胺等,均能引起中毒,所以使用时一定要采取预防措施,严禁吸人或与皮肤接触。操作人员要注意清洁卫生,每次工作完成后及时洗手,每天工作后应洗澡,工作服要勤换洗,经常更换失效口罩。在室外喷涂施工时,操作者最好站在上风向,改善涂装环境,加强排风,以免吸人毒物。在喷涂室涂装时,应安设排风扇或其他机械排风,同时要戴防毒面具操作。还可以采用水淋除涂料雾,进一步解决涂料雾对风扇和电动机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大型物体内部(如客车、罐车、船舱等)涂装时.必须戴防毒面具、橡胶手套、工作服、脚盖等防护用具。内部涂装施工时间每次控制在30~40min,最长不超过lh就应换人施工。控制涂装场所有害气体浓度降到最高允许浓度以下。对于红丹防镑涂料等有毒性颜料的涂料品种(包括防污涂料),涂装时要采用刷涂,不要喷涂,以免飞沫吸人呼吸道引起中毒。
⑼ 企业中劳动者如何预防工业中毒
(1)劳动者应当密切配合企业主落实各项安全性措施。
(2)劳动者应当按照培训和示范的方法进行操作,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以保证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3)进入窨井、船舱和反应釜等狭窄空间作业时,一定要先测定里面是否存在有毒物质,并且一定要佩戴有效的防毒呼吸器才能进入作业,同时还一定要有监护人。以防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毒物引起的中毒。
(4)发现任何意外情况都要立刻呼救或报告管理人员,没有有效的防护情况下不能盲目施救。
⑽ 常用的工业毒物危害治理措施包括哪些
常用的工业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1、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2、设局部排气罩;
3、排出气体的净化;
4、个体防护;
5、及时排出厂外。
工业毒物,以原料、半成品、成品、副产品或废弃物存在于工业生产中的少量进入人体后,能与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化学物质。
(10)工业防毒措施有哪些扩展阅读:
根据传统的气体吸收双膜理论,荷兰学者认为生物化学法净化处理一般有三个过程:
1、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与水接触,并溶解于水,完成由气膜扩散进入液膜的过程。
2、有机污染物组分溶解于液膜后,在浓度差的推动下进一步扩散到生物膜,被微生物所吸附;
3、微生物利用有机物进行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的代谢产物一部分进入液相,一部分合成为细胞物质或细胞代谢能源。废气中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质,需在不同的微生物类群作用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去除。根据营养来源分,能降解气态污染物的微生物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