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大改造的形式
三大改造的形式:1、农业改造的形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改造的的形式: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逐步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实现企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最后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三大改造是什么
三大改造又叫做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指的是在建国初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分别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结果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三大改造”后期,由于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B. 三大改造分别是对哪三大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决定,规定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C. 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什么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前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之一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作用。
D. 列举出三大改造的主要形式
三大改造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的形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是:赎买、实行企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E. 三大改造是指什么三大改造的主要形式以及意义分别什么
三大改造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的形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是:赎买、实行企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意义:三大改造实现了把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初级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F. 三大改造是指对哪三个行业的改造
法律分析: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增强了国防。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农业生产显着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G.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指的是什么
1、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2、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
三大改造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到1956年结束,在政治意义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我国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整个中国。
三大改造的结果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三大改造”后期,由于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H. 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什么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是什么
1、三大改造是指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2、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3、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4、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I. 三大改造是哪三大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全国在1953年春天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主席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当时毛主席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他认为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4.4%,公私合营经济占7.3%,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0.1%,个体经济则下降到7.1%。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J. 1956年三大改造是什么
1956年三大改造是农业、手工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过程和组成部分,它于1953年党公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被完整系统地提出为了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对中国的生产关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
对农业的改造,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组织互助组、初级生产合作社和高级生产合作社等形式,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对手工业的改造,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帮助手工业者成立生产小组,最后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和平赎买的形式进行,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指,初期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1954年起逐步推行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1956年实行的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方式是指,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采取从企业中给资本家分配一部分利润的方式,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改为按资本家股金数额支付定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