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上有哪些国家最早进入农耕文明
为4大文明古国,即中国,古埃及,古罗马,古印度。
② 古代中国工业一直领先于东方世界,为什么近代以来落伍了,反而日本成为亚洲最早工业化国家
因为日本勇于革新,清政府保守落后,还有个原因是日本的国门被敲开。西方工业帮助日本创建工业。纯手打,还望采纳
③ 古代工业产品有哪些
中国古代工业主要是以下6个方面
(1)麻纺织业例如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西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说明汉代丝织业的成就。丝织业的发展,为着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棉织业:汉代时棉织业产生,如新疆地区种植棉花;会嵇地区出产的葛,是当地着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它列为贡品;南宋时,棉织业扩展到江南地区,逐渐取代麻布,成为主要的衣料;元朝时,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镇也因棉纺织业而兴盛起来。
认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封建国家,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发展特点大体是:北宋以前,中国纺织业以丝麻织业为主,南宋以后,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3)陶瓷业:
原始社会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商周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隋唐时,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着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现;北宋的制瓷业水平大大超过前代水平,出现定窑、汝窑等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行销海内外,南宋元朝时它成为全国着名的瓷都。
(4)造纸业
发明: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
改进: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发展:魏晋南北朝时,纸张白度增加质地细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传播:几个世纪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唐朝时向西传到大食(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北非。
(5)冶铁业:
西周时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
两汉: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宛和巩是着名的冶铁中心;
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辽宋时期:辽和金的冶铁业水平较高;
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出铁六七千斤
6)造船业
秦汉时期,造船业发展迅速,汉代时发明了撸、舵和布帆,还使用锚,表面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
隋唐时期: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多艘;
两宋: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长江航船最大的可载万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造的远洋海船,可载粮食几万石;
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④ 古代各朝代的商业工业和农业情况 全面点 必采纳
农业:
1 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方式
2 传统农耕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 赋税和徭役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 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与地主矛盾激化,起义不断
5 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抵御了自然灾害,推动了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手工业:
1 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2 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3 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4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5 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呈相应变化
6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等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商业:
1 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 商业活动的形式有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
3 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纸币很早就出现了
4 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 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6 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希望对你有帮助
补充:
1、 农业
(1)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与进步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在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
奴隶社会生产工具有了进步,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着提高。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两汉时,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机械耧车。
三国时,魏国马均发明了灌溉工具翻车;
唐朝,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和曲辕犁。
认识:工具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显着的标志,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变革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都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即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的。
(2)历代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
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两汉时,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奖励农耕;
三国时推行屯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
隋唐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重视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兴修水利;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明清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如明朝的“一条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认识: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它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 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政府采取的鼓励、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直接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一般说来,每个王朝建立的初期,统治集团比较奋发向上,励精图治,都有自己的治理目标,他们的政策往往行之有效,也充分说明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水利事业
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连接淮水和长江流域的运河;
战国时期:郑国渠和都江堰;
秦朝: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
两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为主,着名的工程如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西北修筑坎儿井;
汉武帝和汉明帝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隋唐时期:隋朝的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的水利超过六朝的总和;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元朝: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认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这与水利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因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在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可以扩大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因此,修筑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和职能的体现。
(4)重要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西周时实行的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享用,不能买卖,必须向周王纳贡,跟随周王作战,服从周王的命令。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争霸战争,井田制逐渐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屯田制:东汉末年以来,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为了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曹操在许下实行屯田制,以后,三国都实行屯田制,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他们按比例向官府交纳一定的收获物,它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均田制:西晋以来,北方战乱频繁,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隋唐时继续沿用,唐中期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被破坏。它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认识:封建土地私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国有制在封建社会总归要被破坏,因为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质是土地私有,只要有土地所有制存在,土地兼并是不可能抑制的,而土地兼并现象的发展必然要使土地国有制破坏,因而井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发展,它们必然被破坏。
(5)重要的赋税制度: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编户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们控制十分严格。
租调役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租即土地税和调即户税,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役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础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两税法: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得不到保证,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即按照土地和资产向交税,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表面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废除。
一条鞭法: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摊丁入亩”的“地丁银”:雍正帝规定,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我国的人头税制度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它的实行,对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认识:我国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国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纳税物品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地租,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2、 手工业
(1)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丝麻织业:半坡氏族时,产生了麻纺织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丝织技术有了进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业的国家。以后经历历代尤其是汉代、唐朝、宋代和明清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丝麻织业不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例如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西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说明汉代丝织业的成就。丝织业的发展,为着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棉织业:汉代时棉织业产生,如新疆地区种植棉花;会嵇地区出产的葛,是当地着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它列为贡品;南宋时,棉织业扩展到江南地区,逐渐取代麻布,成为主要的衣料;元朝时,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镇也因棉纺织业而兴盛起来。
认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封建国家,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发展特点大体是:北宋以前,中国纺织业以丝麻织业为主,南宋以后,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纺织业主要体现封建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盛起来,并且纺织业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但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它始终得不到健康成长。
(2)陶瓷业:
原始社会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商周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隋唐时,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着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现;北宋的制瓷业水平大大超过前代水平,出现定窑、汝窑等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行销海内外,南宋元朝时它成为全国着名的瓷都。
认识:中国陶瓷业的产生、发展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实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同时又是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3)造纸业
发明: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
改进: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发展:魏晋南北朝时,纸张白度增加质地细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传播:几个世纪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唐朝时向西传到大食(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北非。
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4)冶铁业:
西周时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
两汉: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宛和巩是着名的冶铁中心;
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辽宋时期:辽和金的冶铁业水平较高;
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出铁六七千斤。
认识:在农业文明时代,冶铁业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明显标志,它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5)造船业
秦汉时期,造船业发展迅速,汉代时发明了撸、舵和布帆,还使用锚,表面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
隋唐时期: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多艘;
两宋: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长江航船最大的可载万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造的远洋海船,可载粮食几万石;
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认识: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与国家的航海事业和对外关系联系密切,相辅相成,当统治者重视发展对外关系,重视发展航海事业,造船业就发达,如汉、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频繁,造船业也就发达;明中期以后到清朝时,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造船业受到影响。
在古代的手工业中,除以上五大行业外,还要注意制漆业、制盐业和青铜业等。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工商政策,它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无疑是产生了消极影响。
3、 商品经济
(1)国内贸易和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商朝重视商业的发展,商民重视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的都城已经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战国时期:商品种类多,各地土特产在中原市场上相互交流;中原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规模大,辐射广,四方产品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封建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郢等。
两汉:商业呈现空前繁荣局面。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九市,市内商肆整齐有序;各民族之间贸易繁荣;货币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到汉武帝时通用五铢钱;一些名都大邑相当繁荣,除长安外,还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当时称为“五都”。各地较小的都会,更是不胜枚举。
隋唐:发达的水陆交通,商人足迹遍布全国;统一货币,隋朝仍用五铢钱,唐高祖时废五铢钱,统一使用开元通宝,它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城市经济发达,管理严格、规范,市内有邸店和柜坊,市场的买卖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有“日中为市”的规定,唐中期以后出现了夜市;城市兴旺,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唐中期以后,长江流域的成都和扬州成为东西两个中心,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
北宋:城市已经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内有娱乐贸易场所叫“瓦子”;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城市中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行会保护和垄断本行业的商业利益;农村中逐渐形成固定的集镇;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与边疆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很繁荣。
元朝:都市以大都、杭州和泉州最为着名;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明清: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大量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认识: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发展分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隋唐以前,我国的城市基本上是政治和经济中心的统一,隋唐以后,出现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如扬州和成都;明代以后商业贸易已经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和市场的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但由于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步履维艰。
(2)对外贸易:
汉代:开辟了着名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运到欧洲的大秦;汉朝与朝鲜、日本和越南有频繁的贸易联系;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往来。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并进,与西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有密切的交往,并与欧洲和非洲国家有贸易联系;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长安、洛阳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认识:国家安定、统一、强盛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统治者的外交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外贸易随着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而兴起,强盛而强盛,衰落而衰落;对外贸易先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隋唐时期水陆并进,南宋时以海路贸易为主,元朝时海陆并进,明朝中后期起,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闭关政策;对外贸易伴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就和发展;而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发展的产物,是中国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它阻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阻碍了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重要根源之一。
总之,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社会解体
4、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产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丝织业发达的城市如苏州,在丝织行业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缓慢发展:清朝时有了缓慢发展,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
(3)局限性:它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始终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不利因素:
市场因素:农民的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资金因素:重农抑工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赚来的钱往往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政策因素:重农抑工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观念因素:传统的观念和习俗。
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发展、成长,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专题复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历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和“农本”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注意掌握各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把握其发展线索,并认识它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实质和影响;
掌握赋税制度发展变化的情况、特点和走向,了解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了解历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况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缓慢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深刻理解“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⑤ 西欧有哪些传统工业国家
德国工业发达,一些国际有名的工业展览大部分都在德国重要的城市举行,比如汉诺威,汉堡,纽伦堡,斯图加特等地。
⑥ 从古代到英国工业文明时期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英国历史概述
英国包括大不列颠(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是欧洲共同体12个成员国之一。它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国是由不列颠群岛中大部分岛屿组成的,其中第一大岛是大不列颠,第二大岛上有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苏格兰西部沿海有一个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岛。苏格兰本土的东北沿海有奥克尼群岛和萨得兰群岛。上述这些群岛都与本土有行政上的关系,但爱尔兰海上的马恩岛以及大不列颠与法国之间的海峡群岛则基本上自治,不是联合王国的组成部分。
英国的面积大约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从南部海岸到苏格兰的最北部差不多将近1000公里(约600英里),横向最宽处差不多将近500公里(约300英里)。
"Britain"这个词起源于希腊和拉丁词,而最终可能追溯到凯尔特语。尽管用"史前时期"这一尺度来衡量时,凯尔特人也是稍后才来到不列颠群岛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创造了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筑遗址和圆形巨石阵这样的着名历史遗迹),但是有关英国历史的文字记载毕竟还是从讲述凯尔特人开始的。"凯尔特"这个词语相当普遍地经常用来区分不列颠群岛的早期居民和后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侵者。
罗马人的统治从公元43年起延续了300多年。在罗马人于408年最后撤走之前,该岛开始遭到来自北欧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侵扰,经历了一段日趋混乱的时期。"England"这个词正是从"Angles"而来的。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侵扰逐步变成了定居,并建立了许多小王国。不列颠人在如今的威尔士和康沃尔地区独立生存下去。这些小王国中出现了力量较强称霸全国的王国,先是在北方(诺森布里亚王国),然后在中部(麦西亚王国),最后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国)。但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海盗接着入侵英国并定居下来,尽管在10世纪时西撒克斯王朝曾击败过入侵的丹麦人并一度称霸英格兰的广大区域。
1066年发生了对英格兰的最后一次成功入侵。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击败了英国人,来自法国的诺曼人和其他人来此定居。在随后的3个世纪中,法语成为贵族的语言,法律结构受到了英吉利海峡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响,社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
威尔士虽然常常处于英格兰人的势力范围之内,但一直是凯尔特人的堡垒。然而在1282年卢埃林王子阵亡之后,爱德华一世发动了一场战役并取得胜利,把威尔士置于英格兰的统治之下。威尔士人的民族情绪继续高涨,15世纪初由欧文·格林德领导的起义便说明了这一点。1536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把英格兰与威尔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统为一体。
当初住在苏格兰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纪,来自爱尔兰的苏格兰人在如今的阿盖尔地区定居。洛锡安住着英格兰人,而威尔士不列颠人则继续北上来到斯特拉思克莱德。9世纪时,苏格兰各地区联合起来抵御北欧海盗。在整个中世纪,英格兰当时强大的君主国一直威胁着苏格兰的独立。
英格兰与苏格兰最终的联合表明,当时宗教上的差异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视更加至关紧要。在英格兰,伊丽莎白一世于1603年由苏格兰詹姆斯六世(英格兰詹姆斯一世)继位。即使
如此,英格兰和苏格兰除了在奥利弗·克伦威尔统治时一度被强行联合在一起,在17世纪它们一直是相互独立的。到1707年,由于意识到更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合会带来益处,双方同意建立一个单一的大不列颠议会。苏格兰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区。但是在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这两位汉诺威王室新教徒统治期间,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詹姆斯二世党人发动过两次叛乱,试图恢复信奉天主教的斯图亚特王室。
爱尔兰在公元前就出现了许多王国,但爱尔兰并没有能免受北欧海盗的侵犯,到公元10世纪时竟成了北欧海盗的一统天下。
1169年英格兰的亨利二世发动对爱尔兰的入侵。英格兰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因为他急于想使爱尔兰教会完全顺从罗马。爱尔兰大部分地区都落到了盎格鲁—诺曼权贵手中,但是在中世纪英格兰几乎没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辖权。
都铎王朝的几位君主干预爱尔兰的倾向要强烈得多。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对爱尔兰造反者发动过一系列战役。'抵抗运动主要集中在北部的乌尔斯特省,1607年由于抵抗运动失败以及领导人出逃,乌尔斯特变成了来自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移民聚居地区。
由于英国内战(1642~1652),爱尔兰又爆发了多次起义,但都被克伦威尔镇压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废黯之后,英格兰与爱尔兰之间的战争更是不断。18世纪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时期。18世纪末,英国政府为谋求稳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爱尔兰议会(建立于中世纪)获得立法自主权;在宪法上与大不到颠的唯一纽带是王国政府。然而,该议会仅仅代表少数盎格鲁-爱尔兰特权阶层,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发生了一次起义,但没有成功;1801年,爱尔兰与大不列颠联合为一体。
虽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义者的起义遭到了镇压,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未期,一股称为爱尔兰共和军的游击力量开始对英国当局采取军事行动。1920年通过的爱尔兰政府法案规定要成立两个地方自治议会,一个设在都柏林,另一个设在贝尔法斯特。该法案于1921年在北爱尔兰实施,乌尔斯特省9个郡中有6个接受了它们自己的议会,同时在英国议会中仍享有席位,并服从英国议会的最高管辖权。但是,爱尔兰共和军继续在南部为争取脱离英国当局赢得独立而战斗。1921年6月签订了停战协定之后,根据同年12月缔结的英—爱条约建立于爱尔兰自由邦,1949年该自由邦成为爱尔兰共和国。
海峡群岛和马恩岛虽不属于联合王国,但与联合王国有着特殊的关系。海峡群岛在10世纪和11世纪时曾是诺曼底公国的一部分。马恩岛在1266年以前名义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权,到1765年最终才直接由王国政府管辖。今天,海峡群岛和马恩岛都有各自的立法机构和法律制度,英国政府则负责那里的防卫和国际关系事务。
历史
公元1至5世纪,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受罗马帝国统治。后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人相继入侵。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兰统一,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兰,建立诺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为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6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35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1921年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归英国。
一次大战后开始衰落,其世界霸权地位逐渐为美国所取代。二次大战严重削弱了其经济实力。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英殖民体系开始瓦解。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块领地。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1997年英工党政府上台。
北欧海盗与英国人
最早的英国人并不说英语。大约公元前3000年,从地中海来的伊比利亚人在布列颠登陆,而后,是从欧洲大陆来的凯尔特人,再次是罗马人。他们都不说英语。今天的英国人自称他们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后代,他们来自于欧洲北部,属于日尔曼人,他们说的是最早的古英语,这批北欧海盗是农夫、渔民、商人、斗士,又是航海者,作战勇敢,将凯尔特人击败到苏格兰和威尔士山区。
大约八世纪,又一批北欧海盗维京人(VIKING)入侵布列颠,他们来自于北欧的挪威、丹麦(今天的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有一部分他们的血统),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的盎格鲁王国,终于在十世纪末,丹麦国王成了英格兰的主人,英格兰王逃往诺曼底,为诺曼人的入侵埋下了种子。11世纪初,诺曼底人借口帮住英格兰王,乘虚入侵并征服了英国。诺曼底人本身也是一批北欧海盗。
1588年,英军在英吉利海峡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为英国的海上霸权铺平了道路。随着瓦特的蒸汽机的发明,英国开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业革命,成了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海外原料与市场的需求,英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已成了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国。
英联邦(COMMONWEALTH COUNTRIES)
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号称"日不落帝国"。包括现今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埃及,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约旦,以色列等等都曾是其殖民地。英语由此传遍全世界。
二战后,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但独立后的殖民地为了政治和经济上的互相帮助,成立了英联邦。英联邦国家承认英国女王是本国的最高元首。英国女王还定期向一些英联邦国家派遣总督,作为女王的代表,名义上管理这些领地。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⑦ 中国古代手工业中,除冶金、制瓷和丝织业外,还有哪些行业领先于世界
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在当时领先于世界发展水平的行业包括丝织业、制瓷业、冶金业、造纸业。
冶金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铁的国家之一,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丝织业:商周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和刺绣,春秋战国的纺织品纤维相当细密。
制瓷业: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次飞跃。
造纸业:西汉前期已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魏晋南北朝纸张质量提高,逐渐取代简族,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
(7)哪些国家有古代的工业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手工业特征
1、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2、产品种类齐全,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朝中后期工场手工业出现。
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相应变化。
6、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
⑧ 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主要
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类型
中国古代八大手工业纺织业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封建国家,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发展特点大体是:北宋以前,中国纺织业以丝麻织业为主,南宋以后,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纺织业主要体现封建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盛起来,且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但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它始终得不到健康成长。陶瓷业中国陶瓷业的产生、发展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实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同时又是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造纸业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魏晋南北朝时,纸张白度增加质地细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几个世纪后,造纸技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唐朝时向西传到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北非。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冶铁业在农业文明时代,冶铁业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明显标志,它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西周时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多年;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出铁六七千斤。造船业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与国家的航海事业和对外关系联系密切,相辅相成,当统治者重视发展对外关系,重视发展航海事业,造船业就发达,如汉、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频繁,造船业也就发达;明中期以后到清朝时,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造船业受到影响。制漆业漆的使用,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大约在七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人就已经能制造漆器了。根据是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朱漆木碗和朱漆筒,经过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其涂料为天然漆。七千岁的木碗,证实了我国是朱漆器艺术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苑中一枝奇葩。制盐业盐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品。中国制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几乎与史籍上的华夏文明史同步。根据盐的来源,中国古代的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几大类,每一种盐都有不同的生产工艺。青铜业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后世的发展中,虽然铁、金、银等其他金属逐步发展,但仍有不同程度的青铜使用率。
⑨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有“丝国”之誉。中国又是世界上
(1)唐朝以前,丝绸是对外贸易的主要物资,通过丝绸之路,汉代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到西亚和欧洲。中国瓷器从唐代起已输出到国外,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2)古代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 ⑩ 中国古代哪些手工业领先于世界
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手工业主要有三:丝织业、制瓷业、冶金业. 与哪些国家有古代的工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奔奔驰高温是什么原因
浏览:350
睿智新城工业园在哪个镇
浏览:467
淮南煤炭工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哪里
浏览:554
奔驰快递多久能发货
浏览:30
汽车三保都有什么
浏览:673
工业用ccd相机哪个好
浏览:977
奔驰头盖标志怎么分解
浏览:205
长沙到凤凰汽车要多久
浏览:533
奔驰在哪里关启停
浏览:135
汽车新店开业朋友圈怎么预热发圈
浏览:260
奥迪车灯如何擦拭里面
浏览:635
汽车修理费多少钱一天
浏览:326
汽车制动鼓的牌号有哪些
浏览:191
工业诗人有哪些
浏览:669
奔驰c级首保多少钱
浏览:814
宝马车底盘装甲怎么做
浏览:195
汽车发动机采用什么发电机
浏览:541
宝马4S店做漆多少钱
浏览:852
2021款奔驰大灯多少钱
浏览:251
汽车钥匙扣掉了怎么打开
浏览: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