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江苏最舒适的城市,被誉“太湖明珠”,为何是它
说到我国的江苏省啊,可以说这是一个十分不错的省份了。它的经济发展在我国可以说是比较靠前的。然而江苏省的环境在我国更是十分的不错。它的城市苏州,更是我国十分着名的一座美丽的江南城市,被称为是“人间天堂”。每年都会接待无数慕名前来的游客。而这些游客往往都是乘兴而来,再不舍离开。可以说苏州的风景是十分不错的了。
在2018年全年江苏省的GDP数据中,无锡市的人均GDP更是超过了江苏的省会南京和苏州这两座城市,可以说这也是如今无锡的实力了。小编相信无锡市这座城市,是一座十分不错的城市的。那么大家对于小编认为的这座江苏省最舒适的无锡市有什么看法吗?或者大家认为江苏省还有其他舒适的城市吗?
② 中国民族工业发源地
民族工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只要是中国人办的,都是民族工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狭义的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
一般地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
我国已是完全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 并且已经加入了WTO,“民族工业”这一概念存在的历史条件已完全不同。联合利华对外事务董事曾锡文说,不能过于狭隘的理解"民族工业",在WTO背景下,"民族工业"不再是一个封闭概念,中国企业要以一个更广泛的视野和国际化规则来描摹它。“民族工业”的概念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我们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民族工业”的内涵及外延重新定位。
世界经济一体化或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总趋势 ,在这一趋势的驱动下 ,各国的企业和产品纷纷走出国门 ,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机遇。许多产品都已成为全球性产品 ,许多支柱产业也成为国际性支柱产业 ,而不是某一国的产品或产业。
民族工业的内涵不仅包括由本地人出资发展的工业,而且包括整个炎黄子孙,如港澳台、海外华人等出资兴办的工业,它不再是单单以本国人的资本创办的盲目排外的企业,它是整个民族的整体工业能力和整体工业水平。只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民生产能力及国际综合竞争能力的工业 ,都应该属于"民族工业"的范畴。
民族工业的外延不仅包括在本国国内由本国居民经营(国有、集体、私营或个体 )的工业,而且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工业。但外商独资,如果基本技术、品牌完全是外国公司的,资金的调用、调控都控制在外商手中,那么该工业不是“民族工业”。
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特点编辑
(1)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2)地区分布不平衡。早期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因为这些城市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封建自然经济最早解体;再者通商口岸便于出口和运输,易于取得外国原料和技术设备。
(3)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由于民族工业诞生之日便受到双重压迫,发展艰难,矛盾是必然的。但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业对它们产生依赖性。
主要企业:方举赞创办的上海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创办的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发展历史编辑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
民族工业产生的有利条件
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民族工业产生的两条途径:(1)手工工场引进机器,转变为近代工业企业;(2)中小地主、官僚、商人、买办、华侨等。
(1) 早期着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2)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3)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它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b.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这个时期的民族工业具有如下特点:
a.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近代中国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也缺乏近代化的投资方式,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民族工业只能从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轻工业开始。因此早期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1)洋务运动发展民族工业是因为国家落后、挨打,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是一直在救亡和图存的民族主题
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
下进行的。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全球扩张,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甲午战火刚刚熄灭,列强便纷纷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商品输出仍然在继续扩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为扩大财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热潮。
从历史上看,洋务运动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其中又有两个过程:先是官办,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紧接着唤醒了民众,很多的民族企业应运而生,代表人物有侯德榜、詹天佑等。从洋务运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构成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阶段;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民族工业的魂魄基本形成。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影响
(1)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不仅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阶级基础,而且也为19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内在动力,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
短暂繁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912―1919)
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数年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的时
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期,主要是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毛纺织、榨油、造纸、玻璃等轻工业,都有一定的发展。艰难发展的重工业,在这个期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号称近世商人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新式企业的发展与洋务运动以及清末新政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后者是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而前者则是以私人资本为主,侧重于发展轻工业。轻工业的发展以棉纺织业和面粉业最为成功。
这个时期,民族工业的成功发展离不开如下的背景:
(1)南京临时政府的支持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1912年初,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不久,就发布《内务部通饬保护人民财产令》:“(1)凡在民国势力范围之内之人民,所有一切私产,均应归人民享有。(2)前为清政府官产,现入民国势力范围者,应归民国政府享有。(3)前为清政府官吏所得之私产,现无确实反对民国证据,已在民国保护之下者,应归该私人享有。……”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明文规定:“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这些法令,对于保护私有财产,打破封建主义的限制,发展私人资本主义,是具有很大推动作用的。”
(2)北洋政府的鼓励
袁世凯窃踞临时大总统位之后,经济上执行的也是比较宽松的政策,他还表示:“营业自由”,“宜以实业为先务"”。据统计,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矿业、渔业、林业等很多方面。 主要内容有: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实行专利制度,奖励植棉、制糖、牧羊;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实行保息制度,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税;设立各种示范场所,推广技术,劝导人们创办实业;筹办国货展览会和组织参加外国博览会等。这些法令和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族经济的生存环境,从而助长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1912年到1919年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3)“实业救国”热浪的推动和群众性抵制日货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
民族工业的代表性人物
士倡导,从封建营垒里分化出来的一些有识之士,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倡导发展实业。“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爱国心驱使和利润刺激,促使民族资产阶级乐于投资新式工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要求,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作用尤大。“抵制外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一战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骤减,同时它们对中国的原料和部分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这就使原来在帝国主义控制下变得十分狭窄的中国市场稍稍出现了一些空隙,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这时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
例如,中国的棉纱市场向来为英、日、美几国所垄断,而其中英国一直占据优势地位。在战时以及战
《南京条约》规定的通商口岸
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中,英国棉纱棉布产量大减,对中国的输出自然也减少了。日本棉纱本来可以乘机取代英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但是一方面,中国市场基本上属粗纱市场,而战时日本却以生产细纱为主,不适用于中国;另一方面,当时日本本国的织布业迅速发展,需用棉纱量大。因此,日本对华输出的棉纱也减少了。市场上的洋纱供给减少,而需求仍然很大,这就使棉纱的价格上涨,盈利增加。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商业资本纷纷转向纱厂投资。在大战前,纱厂的投资人主要是官僚、买办、地主;而“黄金时代”新设纱厂的投资人却以商人为最多,特别是棉布、棉纱、棉花商人。商人将资本由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已不仅仅是出于政治上爱国的动机,更主要的是为了追逐经济上的高额利润。投资目的的改变说明价值规律已在起支配作用,这是"黄金时代"的重要表象。
又如面粉业的发展,表现为国产面粉出口的激增,并由入超变为出超。我国的面粉工业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国内所需面粉一向依靠进口洋面。大战爆发后,各国忙于战争,农业减产,民用工业紧缩,军食需求大增,所以不能像战前那样把面粉源源运来中国。这样,国内市场上就出现了对国产面粉的迫切需求。更为有利的是,大战进行期间,各国还反过来向中国购买面粉。最初是俄国,其后英国、法国、菲律宾、南洋各地,甚至日本都成为我国面粉输出的对象。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促使面粉厂迅速增加。随之,面粉行业中出现了兼并的现象,例如资力雄厚的荣宗敬、荣德生系统的面粉厂,在1914年以前还没有收买或收租其他小厂的情形,到1914年后荣氏面粉业中收买和租用其他小厂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到1917年竟达到40%以上。这种资本集中的趋势,也是商人“黄金时代”的重要表象。
在“黄金时代”,一些原来已有相当基础的轻工业,例如丝织业、毛织业、火柴业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一些战前没有的或很微弱的轻小工业也因洋货入口减少,应运而生,例如针织业,过去一直为德国货所垄断,大战后德国货进口锐减,我国的针织厂才次第兴建起来,其中仅仅袜厂,1916至1922年间就开办了10家。此外,我国的民族搪瓷业、玻璃业、橡胶业等也是在此时创立起来的。民族资本的轻工业门类渐趋齐全,应当说也是“黄金时代”的一个表象。
③ 民族工业比较发达的几个城市
我选d 大上海交通方便,近代经济发达 而武汉是工业重镇,西北重要城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着名的武汉会战就是在那里打响的!!
④ 全国范围内,哪个省的工业最发达然后哪个城市工业最发达
工业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重工业最发达的应该是东三省,而轻工业最发达也不能说最发达是广东,浙江也很强,不亚于广东;城市肯定不是上海,上海是第三产业发达,而且其目标也是建立世界级的金融大都市!城市不好说,不过我建议你可以从工业分布来看,其实很多城市都有好的大企业,像我们景德镇就有昌河集团生产直升机和汽车,南昌也有很多,不好比较,因为其涉及的领域不同。
⑤ 中国哪个省工业最好
工业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区(也就是常说的“长三角”),中心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津京唐工业区。中心城市是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
以重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区,中心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等。
(津京唐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和山东的烟台等又合称为环渤海工业带)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中心城市包括深圳、广州。珠海、东莞。(泛珠三角还包括香港、澳门
⑥ 无锡和洛阳那一个城市比较好一点
2楼那个,你貌似太自大狂妄了吧??!
每个城市都有她自己的文化历史,都有她自己的特点!你有什么资格这么说?
我没去过洛阳,那我就说说无锡吧。
无锡的历史悠久,始建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锡是中国着名的鱼米之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无锡发达的商业形成了向全国的强劲辐射力。无锡景色优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无锡完善的基础教育是教授、科学院院士和大学校长的摇篮。“太湖明珠”无锡是一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名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许多文人墨客,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的历史遗迹。2008年12月25日,无锡获选200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无锡气候温和,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同时水资源丰富
浩瀚的太湖流域孕育着美丽而又富庶的江南地区,人杰地灵,她是我国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无锡是华东地区主要的交通枢纽,同时旅游名胜也是非常着名的。
无锡以山水名城,发达的经济文化和令人神往的太湖美景而着称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58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5203元,居全省第一位。按现行汇率折算达8926美元。
无锡人热情、好客、谦虚、勤奋。
同时,无锡也拥有丰富的民俗、特产。就不一一介绍了。
以上,就是关于无锡的介绍,以供楼主参考。以后有机会的话,欢迎来无锡玩噢! ^_^
⑦ 中国哪个城市工业最发达未来发展最快属于哪个城市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区(也就是常说的“长三角”),中心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
未来发展最快的城市山东:
1、从长远规划、发展潜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实力、科教水平、文化影响力等深层次因素上说,山东到2020年的时候,许多人均指标肯定还不是全国第一,但绝大多数总量指标都将会是第一,其中就包括GDP总值。到那时候,(广东GDP到2020年将会是第二或第三)
2、山东的发展首先是半岛上的青岛威海烟台。青岛不错,有点象德国的汉堡,希望能加快发展。但是,威海烟台的发展相对其地理位置来说还是太慢,那么长的海岸线,却没有大的港口,也没有大的造船业基地,临海工业发展落后,光靠捕捞海产品是不能发财的。龙口招远面向渤海湾,可以发展军品造船,如潜艇和驱逐舰;荣成文登乳山全沿海,但直面日本,可以发展民用造船业,如利润率很高的石油巨轮和豪华游艇。此外,半岛三市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速度有点慢,这个时候要练好内功,坚持内外两条腿走路,不能光等着国外的产业转移。
3、日照的港口吞吐量还是太小,要知道没有港口的发展就没有日照的发展。
4、潍坊北临莱州湾,海岸线很长却不适合发展大港口,但是至少也要有个中型港口,象天津那样挖也能挖出来的,寒亭区修了直到海边的高速公路,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寿光昌邑都不错。
5、东营和滨洲都有海岸线,但国内基本上没人知道这两个城市是沿海城市,等于浪费了岸线资源。
6、济南要办全运了,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加强一下城市建设。山东省要当GDP老大,济南发展慢了肯定不行。其实济南完全不要和半岛三市去争经济蛋糕,而应该独辟蹊径,做强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物流产业和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
7、淄博不错,城市建设也不错,临沂最近几年也开始起飞,民营企业有势头了。枣庄和滕州的关系要理顺,不然会干扰经济发展。莱芜也不能光搞钢铁,要有第二第三优势工业。济宁泰安是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但是却没有很好地产业化,体制是重要原因。聊城荷泽德州是京沪加京九,为什么还那么穷呢?难以理解。
8、南方人,看山东肯定不全面,但山东几乎所有的地级市都走马观花地去过一遍,觉得山东是我国东部两个地理位置最好的省份之一,另一个是广东。广东近港澳,山东近日韩,相比之下山东更有优势。山东的文化底蕴更是广东不能相比。因此更看好山东。
9、山东的劣势在于官本位思想太重,好多人想当公务员想要个编制。其实山东人应该发扬当年闯关东的精神,去全世界闯荡。可以荡涤掉一些旧思想。
10、全国各省中,山东人的名声威望绝对是第一。即使在海外华侨中,一提起山东人,都说是中华的脊梁,山东人从文化上说是最正宗最传统的中华人。我现在国外,举个身边的例子,如果有山东人和非山东人想在海外租华侨的房子,同等条件下,这些华侨房东都愿意租给山东人。因为山东人两个字代表的是忠诚、可靠、信义等中华传统价值观念。
⑧ 中国5个自治区 最发达的是哪一个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是唯一一个沿海的自治区,是南洋东南亚各国的窗口。与全国最发达的省份——广东省毗邻,靠近港澳特别行政区。壮乡首府南宁市是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南宁市区地铁工程即将完工,南宁市将成为五个自治区中首个拥有地铁的民族城市。桂中地区,柳州市是广西重工业城市,也是壮乡龙头经济,也是中国西南地区注明的工业基地之一。桂北桂林市是国际知名的文化城市和旅游胜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亚热带气候,雨水充沛,四季常青,冬季无雪,农业一年可种植三到四稻。不愁旱、不愁冬雪。可谓是风调雨顺之地。五个自治区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远远超过其他民族自治区,人口密度也是最大的自治区。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吸引那么多人定居吗?
⑨ 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是哪个地方要详细
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为中央直辖市。位于我国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东缘,扼长江入海之咽喉。面积634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5平方公里),人口1249.5万(其中市区人口为721.7万)。辖13市区、9郊区县。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世界特大城市和十大港口城市之一。
上海始于隋唐时期的渔村,北宋时已发展成较大的聚落,因地处上海浦,故名。1927年设市。过去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官僚资本的控制,民族工业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自从1949年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40多年的各项建设,现在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业、对外贸易城市。上海工业产值一直跃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约占全国工业产值的八分之一。财政收入、对外贸易均居全国之冠。年港口吞吐量达亿吨以上,占全国港口的总吞吐量的五分之二。调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工业产品占全国总调拔量的40%,所以也是我国最大的商业和贸易中心。
上海的工业在原有基础上,经过较大的改造、更新和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一大批新的工矿企业的兴建,由原来的以轻、纺工业为主体的生产结构,逐步发展成为以重工业为主体,轻、纺工业并举的布局,这种工业结构的巨大变化,有效地促进了上海工业的发展。现在全市已拥用电力、冶金、机械、造船、电子、化工、仪表、纺织、食品、印刷等工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轻纺工业和电子等技术密集型工业一直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并能自行设计、独立制造多种高级、精密、尖端产品。上海不少的工业产品不仅享誉全国,而且蜚声国外,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过去工业多集中在市区,解放后为了大力促进工业的发展,围绕市区新建了10多个不同类形的工业区和一批卫星城市,市区和郊县相应地兴建了一批副食生产基地,使上海由单一的中心城市发展为群体组合性的城市。
近年在上海新建的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和新开辟的浦东开发区及闵行、漕河泾技术开发区,对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全国工业地位的提高必将产生更大的作用,商贸业也会有飞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