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业化的特点
现在中国还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概念。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二,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第三,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② 广东的工业为什么发达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初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无论产业结构还是产品质量,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按照钱纳里的工业化划分标准,2015年广东人均GDP超过7万元,理论上已经迈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由此,社会上出现了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声音,出现了追求服务业比重的后工业化做法,并且这些判断已经影响到广东今天的转型升级。需要指出,钱纳里当年提出的理论是有历史局限性的。那时经济全球化尚未展开,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相对封闭,人们采用的也是GNP而不是现在的GDP,用当年钱纳里提出的标准很难客观度量今天开放的实际,简单照搬只会刻舟求剑削足适履。
然而,钱纳里提出的工业化理论仍然有它强大生命力,尤其是对工业化阶段划分意义深远。如果说工业化初期是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主要从事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的无技术工业化,是要素驱动的汗水经济;那么,工业化后期就是工业化成熟时期,是由脑袋创造财富的智慧经济,如今天的一些创新驱动国家。工业化中期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转型时期,转型的关键是实现从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的转变。今天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三产比重上升很快,并非就是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后工业化社会的形成,更多需要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支撑。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创新型国家通过资源的全球配置,将生产环节转移到拥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留下总部经济从而导致本国三产比重的加大。对于生产成本已经居高不下、创新能力尚未成型的发展中国家,同样的产业转移只会带来经济泡沫化。从美国的再工业化看,脱离第二产业主要依靠金融等虚拟经济发展的模式,前景的确不容乐观。相反,德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经验值得重视与借鉴。
不赞成拔高广东工业化水平是有足够理由的。首先,在制造业的全球分工中,中国仍然属于第三梯队,广东制造还分别落后于美国的创新引领与欧洲日本的高端制造。其次,即使在广东相对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较高的人均GDP数据也难以反映当地工业化的真实水准,更多是区域不同经济密度造成。最后,广东全省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周边一些地区工业化尚处在起步阶段,较高的发展阶段判断会掩盖对周边地区落后现实的充分考虑,由此制定的政策会因不切实际而大打折扣。
支持上述观点的重要依据是广东的工业增加值率。一般而言,对于同一产业,创新能力越强其工业增加值率就越高,今天的数据表明,由于长期定位在加工贸易环节,广东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率不如全国;由于创新转换效率较低,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率不如传统产业;并且,尽管近年来全社会创新投入很大,政策扶持力度很强,广东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意味着,广东的创新驱动战略与转型升级目标还远没有实现,工业化对于广东仍然任重道远。不赞成过高评估广东工业化发展水平,其意义在于认清今天发展的历史使命,在创新没有成为驱动发展的主要力量以前,广东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推进而不是简单放弃工业化。需要明白的是,在未来相当长历史时期,包括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都需要以工业化为基础,离开实体经济片面发展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虚拟经济,实践证明是不利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
③ 工业化的特征
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 ,也即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使各项工业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世界性概念。只有在商品生产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世界市场,并且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的情况下,才会有工业化过程;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也只能在和世界各国的横向比较中进行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人类历史上,工业的发展已经历过3次科学技术革命 ,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工业化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工业化又必然具有不同的内涵。工业化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发展程度 ,与世界上先进的工业发展程度相比较的指标体系,而不是工业中某一部门、行业或某种产品的工业发展程度。 工业化的主要内容有:①劳动资料的现代化。在主要工业部门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最新科技成果。②工业管理的现代化。在工业管理中,采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合理化的生产组织、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化的管理手段,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③劳动者和管理者知识结构的现代化。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普遍提高,在业职工构成发生变化,即在整个工业人员中,技术人员的比重将不断上升,直接生产工人的比重将逐渐下降 ;在工业管理人员中,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会迅速增加,而非专家职业的人数会减少。④工业部门结构的现代化。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比重日益提高、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与发展,是工业部门结构高度化的主要标志。⑤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例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劳动生产率、主要原料和能源的消耗水平、资金占用、先进机器设备的自给率等一些指标,都应该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工业化的这5项主要内容是互相联系 、不可分割的 。劳动资料的现代化是工业化的核心,工业管理的现代化与劳动者和管理者知识结构的现代化,是实现劳动资料现代化的基础,工业部门结构的高度化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 ,则是工业化在结构上和功能上的综合反映。因此,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这五项主要内容,才能全面地了解工业化发展进程。
④ 城镇化是什么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社会也普遍肯定中国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视之为中国发展的奇迹之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关键是要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和提高质量这个关键,凝心聚力,蹄疾步稳,继续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⑤ 湛江GDP主要是由什么行业贡献的
湛江的核心产业是石化和钢铁,以及新兴制造业和农海资源深加工,然后在此基础上扩展了能源、纺织、家电、造纸、医药、电子等支柱产业。
2018年,湛江港货运吞吐量超过3亿吨,跻身我国一流港口之列,且湛江港口经济有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湛江港是西南地区最近的出海口,被交通部认定为西南沿海港口群的主港口。
综上所述:
虽然目前湛江GDP在广东省内排名不占优势,但是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未来湛江经济必然会有一次较大的崛起机会。
湛江是全国最大的对虾交易市场与对虾加工出口基地,湛江每年对虾养殖面积约30万亩,产虾4万吨,占广东省一半,占全国1/6。
湛江是资源丰富的热带滨海城市。湛江拥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作物资源,着名的菠萝、香蕉、芒果、红橙之乡。湛江已争取到中央、省的支持,在加速经济发展,未来湛江是粤西及全省第一明珠,
湛江最大的经济优势:
湛江有华南最深的深水航道,有全国首座30万吨级油码头和15万吨级矿石码头。
湛江是全国最大的桉树林基地,桉树面积226万亩,
⑥ 珠三角指的是什么
“小珠三角”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2003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11450.9亿元(1383.5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0%。
2.“大珠三角”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
3.“泛珠三角”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
珠江三角洲:
1.简介:
珠江三角洲旧称粤江平原,简称“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濒临南海,东起东江石龙,西起西江羚羊峡,北起北江芦苞,南至南海沿岸,是由珠江三大支流西江、北江、东江在溺谷湾内合力冲积而形成的复合三角洲。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中国南亚热带最大的冲积平原。
珠江三角洲包括珠江沿岸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9个地级市,下辖33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7个县,320个镇、267个街道、2个民族乡,土地总面积5.47万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265.69万人(2015年),拥有拥有肇庆星湖、佛山西樵山、广州白云山、惠州西湖、深圳梧桐山等景点。
1985年1月,国务院提出把珠江三角洲开辟为沿海开放区,先“小三角”,后“大三角”,分步骤、有计划地安排。1994年10月8日,中共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设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2003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首先正式提出“泛珠三角”的概念。2004年6月,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召开。
2.地理环境:
珠江三角洲是热带性三角洲,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小三角洲计),以大三角洲计,亦在北纬23°40′—21°30′之间,即绝大部分属于热带范围。从气候上看,则大三角洲亦属于热带地区(见竺可桢等《物候学》,1962)。地貌发育上也有此特色,植被景观更受其影响,发育为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并且由于三角洲北面为粤北山区,对北来寒流起屏障作用,使热带植被能沿谷地侵入北回归线以北山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和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及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四会等地。全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1.4%(1994年),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农村工业化程度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快等特点。
珠江三角洲从地形界限看,罗平山脉是它的西面和北面的界限,即罗平山脉以西为西江谷地区,习惯上称为粤西山地;山脉以北为北江水系,或称为粤北山地。东侧罗浮山区是三角洲的东界。
3.地貌介绍:
珠江三角洲热带特征反映在河网上是水量大,含沙量小,分汊放射河道多,宽深水道发育。但由于发育历史由中更新世后开始,下沉量又不大,故它和长江、黄河三角洲最大差别是形成历史短,沉积物厚度小,而向海湾推进则较快。珠江三角洲是在溺谷湾内的多河道上淤积而成的,故称为复合三角洲。如广州就有“三江汇总”之称。但面积不大,故发展潜力不如长江三角洲。
广州溺谷湾形成是受太平洋和印度板块作用影响,在广宁云浮隆起和河源惠阳隆起间形成坳陷所致。坳陷在中生代即沉积有三水、龙归、东莞、新会等红色盆地。四周为古生代地层所成的山丘包围。并受中生代花岗岩和火山岩侵入(如西樵山即第三纪古火山)。第三纪末夷平后,第四纪上升,即今三角洲四周山地的1000米准平面,如清远北大罗山山顶呈和缓丘陵地貌,称12丘,为反季节作物的良好基地。罗平山脉主峰多在1000米上下,如高要鸡笼山(1007米)、清远大罗山(1024米),佛冈阿婆山(1224米)、新丰青云山(1246米)、连平九连山(1279米)等。
西江、北江和东江都是遗传下来的准平原遗传河。珠江三角洲的陷落,使其成为低平的丘陵、台地区。第四纪海进,大陆架下降,大陆上升,故第四纪阶地有向海倾没趋势,使溺谷湾基底有埋藏阶地存在。三角洲沉积开始在中更新世后(约4万年),突出海面的山丘台地成为三角洲平原上小丘,基岩出露处形成了“丹霞地形”和“石门”等遗传河谷地貌。台地或阶地可达5级,并且呈大面积分布。平原沉积物亦有向海增厚现象,由25米增加到60多米,最厚在灯笼沙处第四纪沉积63.6米,其中夹有海相层2,陆相层1,说明三角洲有新老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