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长琦和广岛哪个是工业基地

长琦和广岛哪个是工业基地

发布时间:2022-10-16 13:14:41

㈠ 广岛和长崎在战时的作用和地位

你的浅层意思是想要了解美国为什么要轰炸广岛和长崎吗?
首先广岛,长崎是当时日本非常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军事基地之一,是日本在战争中继续残喘的重要物质基础。广岛是日本第二集团军司令部,是较大的工业中心和日本第二大城市。像是中国的天津。长崎是日本较大的海港和造船基地,相当于中国的大连,人口密集。广岛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广岛市充当日军的主要供给与后勤基地,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广岛还是日后以凶猛作战着称的第5师团组建之地,总部就设立在广岛。这里是日本的“军都”,铁路交通便利,又有出海港口,陆军运输部、工兵作业场和当时日本最重要的军工企业三菱重工都设址于此。
长崎是长崎县的首府,位于日本九州岛的西端,面积406.35平方公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德国法西斯于1945年5月8日无条件投降。1945年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为了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军向广岛市内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铀弹在距地面580米的空中爆炸,造成广岛市24.5万人中的20万人死伤,整个城市化为废墟。1945年8月9日上午11时02分,继袭击广岛之后,美军对日本实施第二次原子弹袭击。由5架B-29轰炸机组成的突击队将原子弹“胖子”投到长崎市中心。“胖子”是一颗钚弹,长约3.6米,直径1.5米,重约4.9吨,梯恩梯(TNT)当量为2.2万吨,爆高503米。

㈡ 美国为何选择广岛和长崎这两座城市扔原子弹,谁知道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两枚原子弹分别落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那是人类首次遭遇核武器的袭击,我们期待那是人类最后一次使用核武器,最后一次遭受核武器的伤害。今天,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将人类首次使用原子弹的瞬间再现,并试着解开原子弹爆炸的四大谜团。

六十年前的今天原子弹投向广岛

■谜团一:杜鲁门为何在日本投放原子弹?

有关这个问题,是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留下的最难解释,也最复杂的疑问,历史研究中,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也非常多,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观点。

传统观点认为,杜鲁门最终决定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为了尽快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避免美军伤亡,这种观点比较传统,在历史教育中也占有优势。

现代观点认为,杜鲁门作出这样的决策目的有二:一是在原子弹研究初期,美国就已经确定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把它当做是一次“巨大的实验”;二是美国迫于议会强大的压力而最终决定使用原子弹,因为美国研制这两颗原子弹耗资20亿美元,总要让它们有用武之地。

■谜团二:日本投降确实是因为原子弹爆炸吗?

日本是不是因为受到原子弹的轰炸而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不是因为原子弹的爆炸而结束,是这个事件留下的另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对原子弹爆炸结束战争这一说法没有丝毫的怀疑,但一些最新的论证让这个观点有些站不住脚。

据某些学者的调查,在1950年杜鲁门还在任上时,他最亲密的同事、海军上将威廉·李海就批评说:“我认为,在广岛和长崎使用这种残忍的炸弹并没有给对日战争作出特别贡献。日本人此前已经被打败了,对日本人实施的海上有效封锁和常规武器轰炸已经使他们准备投降。”而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十分赞同这种说法。

据传杜鲁门和李海确实已经从破译出的日本电报得知,从1945年6月开始,东京政府内就有人准备投降,只要美国保留天皇的位子,军事入侵并非不可避免。

■谜团三:为什么选择广岛和长崎?

美国政府选择原子弹投放地点依据有四个,根据原子弹对投掷的位置、气象条件和影响效果的要求,被选择的轰炸目标和地点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军事设施或是军火工业重地;二是便于投放,以平地为最佳;三是容易取得轰炸后的威慑效果。另外一个依据是要达到做“巨大的实验”的目标就要选择在人口集中,没有遭到普通轰炸的城市,以便科学家们观测原子弹的功能、检测其威力。美政府经过专门委员会反复研究,最后广岛、小仓和长崎三个地点被定为投掷原子弹的目标。

美国空军最初将拥有40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小仓定为首选目标。但有报道说,该市附近有一个专门关押美国战俘的集中营,这使空军犹豫不决。最后,他们决定首攻目标改为广岛。因为广岛既没有美军战俘,又是军火工业发达的重要军事基地,更为重要的是,该地区已经连续20余天没有下雨,轰炸效果最佳。长崎被列为轰炸目标,主要是因为长崎也是一个重要港口和军火基地,但由于该地处于低洼谷地,地理位置逊于前两座城市,于是长崎被列为前两个目标不能投弹时的预备目标,即:前两个目标有一个不能实现时,就对长崎进行轰炸。因此之后就有了由于天气缘故,轰炸员放弃了小仓退而炸长崎的结果。

■谜团四:还有第三颗原子弹?

2002年,驾驶飞机向广岛投掷原子弹的飞行员保罗·提贝兹向英国报纸透露了一个秘密,美军本来还打算向日本扔下第三颗原子弹!他描述道:“第一颗扔下去之后的两三天里,美国没有听到日本的任何动静,第二颗扔下去几天之后他们依然保持沉默。然后我接到了当时空军太平洋战略指挥部的参谋部长库蒂斯·李梅将军的电话,‘你还有那些玩意吗?’我说有。他说:‘把它带到这里来,叫你的人做好准备,过几天把它投出去!’然后,正当我们准备把那枚原子弹运到提尼安岛的时候,战争结束了。”

2005年8月初的广岛,又沉浸在一种思念的淡淡忧伤情绪中。广岛市的和平纪念公园大门内外,又开始陆续搭建各种临时建筑,并且清扫公园的场地,因为很快就要迎来8月6日的“广岛核爆纪念日”了。今年正值60周年纪念,预计将有逾5万人涌入广岛市和平纪念公园参加悼念仪式。美国不参加六十周年纪念活动

㈢ 广岛和长崎是居民区,不是军事基地,美国人是没有人性的!

广岛当时是一座陆军之城。它是日本本土防卫军第二总军的司令部所在地,也是中国(日本地名,相当于中部地区)军管区所在地。在广岛市南面的宇品港,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军队,在“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市民夹道欢送下,登上运兵船,前往鸭绿江与清军作战,前往奉天与俄军作战,前去吞并朝鲜,前去占领中国东北,前往卢沟桥,前往哈尔滨平房,前往南京、武汉、平顶山、桂河大桥......广岛附近还有着名的吴海军基地,拥有日本第一流的海军造船厂。 长崎是日本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小仓则是日本北九州地区的兵器工业城市。其他备选目标:新潟也是兵器工业城,还是化学工业城。京都在前期的大轰炸中被美军故意遗忘(实际上是中国学者梁思成提议,京都有太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不应轰炸),积累了大量从周边迁移过来的兵工厂和居民。东京则是日本政治、经济中心。
广岛人口为 34 万多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当日死者计 8.8 万余人,负伤和失踪的为 5.1 万余人,以上数字不含军人(据估计军人伤亡在4万人左右);全市 7.6 万幢建筑物全被毁坏的有 4.8 万幢,严重毁坏的有 2.2 万幢

㈣ 原子弹到底炸了日本吗

炸了,美国当时选择了日本的五个城市,作为原子弹袭击的目标,分别是,广岛,长琦,小仓,奈良,和京都由其中选出2个作为最终轰炸的目标。最初选择广岛和京都,由于京都是日本幕府时期的首都,文化遗产和文物众多,所以放弃了京都,当第一颗原子弹投放到广岛后,盟军敦促日本投降,日本政府和军方掩盖事实真想,拒不投降,于是盟军决定在此使用原子弹袭击日本,选定的城市是小仓,只是在投放当天由于小仓的能见度较低,改投长琦,由于日本政府在第一次原子弹袭击后,隐瞒事实真像,所以长琦的市民没有必要的躲避常识,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广岛

㈤ 美国为什么在日本广岛,长琦两个地方放原子弹呢

原子弹的横空出世无异于毁灭性打击的突然降临。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枚原子弹就是见证。
如此具有杀伤力的武器,美国为何要选择在日本投放?
传统的观点认为,其最终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第二次世界大战,避免美军伤亡,同时对苏联炫耀一下原子弹的威力。 而且,在投放原子弹后的第二天,杜鲁门就发表声明,要日本接受提出的条件,早日投降,否则的话,日本只会自取灭亡。
但是有些日本学者对上述看法提出了质疑。1986年3月,金子郭朗在日本《文艺春秋》特别号上发表《美国选择广岛投掷原子弹的原因》一文。
文章说,日本驻华盛顿的7名记者通过查阅美国国会公文文书馆、当时美国政府的有关机密文件和有关人员的日记、着作后发表观点:避免100万美军阵亡的说法是不可信的。当时美军绝密文件《日本登陆作战纲要》记载,美军准备在日本进行两场登陆作战,一是九州,二是关东平原。在拟制这份纲要时,美总参谋部曾征询过西南太平洋军司令部的意见,得到的答复是九州登陆作战的头30天将死亡5万多人,而麦克阿瑟坚持认为事实上不会有那么多伤亡。总之,不论从哪个文件也找不到死亡100万人的推算数字。所以,他们认为,宣称避免100万美军阵亡完全是一种夸张,是为了使投掷原子弹的行为合理化。
究其最终目的,美国为什么在日本投掷原子弹呢?记者们根据所查阅的资料证明,在原子弹研究初期,美国就已确定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并把它当做一种“巨大的实验”。美国还曾计划把这种未有充分把握的原子弹用来轰炸集合在特鲁克群岛的日本舰队,以避免万一原子弹不爆炸后泄露机密。随着原子弹试验成功,他们坚持要用原子弹进行攻击,目标选择在人口集中,没有遭到普遍轰炸的城市,以便科学家同行观测原子弹的功能,检测其威力。这是原因之一。
另有一个原因是,美国迫于议会强大的压力而最终决定使用原子弹,因为美国研制这两颗原子弹耗资巨大,花了20亿美元。
原子弹的余威还未消失殆尽,中子弹的研制已大功告成。威力更胜一筹的中子弹又将何时被美国投向何方呢?当年原子弹的投放原因至今仍说不清、道不明,以后投放别的核弹还需要理由吗?
部分摘编自《历史悬案》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5年5月出版
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的历史背景?
1945年8 月6 日8 时15分,美国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投放了一颗原子弹,杀死7
万生灵。8 月9 日在长崎投放的另一颗原子弹,杀死35000 人。由此美国成为在战争中
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使用原子弹的国家。关于美国为什么使用原子弹的问题,长期以
来是美国史学界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到1970年,在美国形成了3 个主要派别:正统主
义派,现实主义派,修正主义派。直到现在,许多历史学家依然对这一课题感兴趣。本
文将考察这3 个学派的观点,探讨美国对日投放原子弹决定形成的过程,解释投放原子
弹的主要原因。
正统派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总统杜鲁门在回忆录《决定的年代》和陆军部长史汀生
在“使用原子弹的决定”一文中对投放原子弹的解释。“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以最小的代
价和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1 由此,正统派认为,投放原子弹无需派遣大量士兵进入
日本本土,既可以加速结束战争,又可以大大减轻美军的伤亡。该派的代表人物是哈佛
大学着名的历史学家山姆尔。伊利奥特。莫利森(SamuelEliotMorison)和一些政府官
员,如前任国务院经济顾问赫伯特。费斯(HerbertFeis )。莫利森抨击现实派认为
“日本已经接近战败,不用原子弹战争也将在1945年底结束”的观点。他认为没有原子
弹,日本的投降将会拖后很久。因为当时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决定将战
争坚持到底。因此,“鉴于日本拒绝投降的态度,投放原子弹成了关键的一步”2.费斯
虽认为没有原子弹,没有苏联同日本宣战,战争也肯定在1945年底以前结束。但他认为,
原子弹对结束战争虽不是必要的,但它的使用也是无可非议的。“使用原子弹摧毁日本
的军事、人性、政治的理由都是可以被接受的。”3 他说,美国的决策者相信投放原子
弹“有可能挽救一万士兵的生命”,“所以主要的理由是军事方面的,没有更好的理由
来阻止使用原子弹而使用别的武器。”4
现实派的主要观点是:投放原子弹是不必要的,因此是非人道和不明智的。代表人
物汉森。鲍尔德维(HansonBaldwin )认为:“我们犯有双重罪。我们于日本已经在进
行结束战争的谈判但没有最后结果的时候投放了原子弹。我们要求无条件投降,然后投
放原子弹和接受有条件投降。这种顺序是很明显的:如果波茨坦公告答应日本保留天皇,
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也将投降。”“因此,我们使用原子弹,被烙上了野兽的烙印。”
5
像现实派一样,修正派也认为原子弹是不必要的,因而使用它是非人道的和不明智的。

㈥ 二战时期美军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时,为什么选择广岛、长崎、小仓、新泻这四个地方有什么特别

广岛、小仓、新泻都是当时日本重要的工业城市,并且地势平坦便于炸弹发挥威力
广岛有当时日本最大的海军学院,江田岛海军学院,同时也是日本陆军第二军区总部以及日本陆军本土最大的集结地。广岛的宇田港是当时日本陆军海上运输线的主要港口。
小仓有当时日本最大的小仓兵工厂,新泻则是重要的钢铁、炼油、炼铁的重工业中心

至于长崎...长崎有着三菱重工的长崎船厂,姑且算是二线目标,被选上是因为一系列巧合
首先是原本做为原本第一目标的京都由于时任美国陆军部长的亨利·刘易斯·史汀生的强烈反对而取消,其次是在广岛投弹后日军大本营一贯的拖延决策造成美军决定二次投弹,然后是第二枚原子弹投弹当天作为第一目标的小仓天气恶劣能见度低,最后长崎挨了炸弹....

㈦ 谁摧毁了中国的东北重工业基地

中国版图的轮廓犹如一只雄鸡,而东北三省则正好处于关键的鸡首位置。东三省在上个世纪的50-80年代里,在重工业的生产方面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好契合,东北曾拥有过辉煌的昨天。

“一五”打造大工业摇篮

东北有近百年的大机器工业历史。20世纪30年代初,日伪统治东北时期,出于战争的需要,在东北强制推行“产业开发”政策,客观上使东北工业有了一定发展。1945年日本投降前,工作母机达1312台。各种产业工人总数约为127万。这些遗留的工业,很早就奠定了东北作为中国重工业中心的地位。20世纪40年代末和建国初期,东北依托毗邻苏联的地缘条件,最早引入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当时新中国建立后,仿照苏联模式发动以重工业为主的第一轮工业革命的重心地区。“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中央将156个重点项目中的58个放在东北。这一时期国家仅对辽宁工业的投资,就占同期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8.5%。通过集中投资,在东北三省创建了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新中国工业摇篮”东北工业基地,以此形成了能源重化工为主的东北产业体系。

“东方底特律”横空出世

当年东北工业基地在中国的地位之重在全国可谓无出其右。东北为新中国工业崛起,曾孵化出无数神奇。第一炉火红的钢水喷涌,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凌空,第一艘万吨巨轮入海,第一台深海机器人大洋探秘,第一个软件园……。无数个新中国第一,就从这里冉冉升起。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建成投产,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下线,长春从此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中心。在日本丰田、日产、本田等汽车巨头出现之前,长春一汽曾是当时亚洲汽车业的老大。

钢铁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第七号自动化炼铁炉,从1952年开始到1953年11月先后建成。该公司薄板厂、第二初轧厂也分别于1954年和1956年竣工投产。此外,北满钢厂、本溪钢铁公司基本竣工。辽宁的钢铁工业成为中国重工业的基础工业。

在50年代末,东北地区掌握着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重工技术,能设计一些比较大型的技术复杂的工程。如年产150万吨钢的钢铁联合企业,年产240万吨煤的煤矿。

石油“血库”支撑中国半世纪

东北工业建设的第二波高潮是60年代初的石油大会战。50年代末,在黑龙江松辽盆地发现了大庆油田,中央决定抽调力量展开石油大会战。来自西北、华北的数万石油工人浩浩荡荡开进松辽平原腹地的荒原展开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1960年4月14日,大庆第一口油井开钻,不久即喷出原油。大庆石油基地逐步建成。

之后的40多年间,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多吨,接近全国陆上原油总产的一半,创造了连续27年每年稳产5000万吨以上的纪录,这在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算是奇迹。大庆成为中国经济的“血库”,支撑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成果与“两弹一星”一同载入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册时,大庆还向国家上缴了4061亿元税金,这是国家对大庆总投资的87倍。承担原油价差4190亿元,出口创汇495亿美元。

几十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铸造了共和国的辉煌。仅辽宁一省,从1953年到1994年,全省就累计上缴中央财政3234亿元,占同期地区财政收入的71.5%。

激情燃烧岁月英雄辈出

在那些辉煌的年代里,无数响亮的名字都跟东北沾边,尽管这些人的原籍可能不是东北,但他们清一色都是在东北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时代巨人,王进喜、雷锋、孟泰……还有一些熟悉的名字中国人也耳熟能详———鞍钢、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大庆油田、沈飞、哈工大等等;另外还有许许多多数不清的制造各种大型工业设备的骨干工厂,大庆的石油、抚顺的煤以及鞍钢的钢,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各地,这些都是当年中国工业的血脉。30年前,东北名气最大的人除了王进喜外,就算是《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杨子荣当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远超过现在任何一位当红的电影明星。东北兵团在当时青年中的名气也很大,今天这一代的中国企业家中,不少总裁CEO之类的人物就是当年东北兵团的战士。

为什么东北会变成这个样子?

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吗?为什么我们无法发展,越来越差?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整个东北的"落后化","非工业化",并非偶然,而是某种无形的东西在起作用,如果你不想被任何的谎言和矫饰所迷惑,那就请往下看!

先看看刚刚建国的时候.如果大家看过那时候中央政府出的任何一个关于工业和产业布局的文献,都回注意到这样的一句话"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于上海和偏居一地".这个"偏居一地"是什么意思?中央政府可是对东北连称呼一下都不屑的!毫无疑问的是,上海是轻工业的基地,占全国轻工业产量的35%左右.).

而当时的东北,准确地说是辽宁,却把当时全国重工业的产量囊括了近七成!其中,关系到国际民生的主要产品:钢材,成品油,电力,机床,军工更高达八成以上!即便是原煤这样在关内手工劳动盛行的产业,辽宁仍然占到55%的份额(因为有抚顺,阜新这两个当时在亚洲无可匹敌的露天煤矿

今天,总有一些人牵强附会地说什么武汉,青岛,天津,甚至重庆,太原什么的是"老工业基地",这真叫人笑掉大牙.不客气地讲,跟辽宁中部的重工业基地相比,这些城市根本不配叫什么工业基地,顶多能称得上"手工业基地". 当时东北区的主席高岗很牛,为什么?资格老是一方面,主要是实力强,毛主席在北京阅兵,他在沈阳阅兵,然后的群众队伍展示的是什么?北京老百姓拿出来的是棉花和麦子,沈阳的老百姓拿出来的是火车和机床!诸位有兴趣的去看看老将军们的回忆录,多少人走南闯北很多年,"到了南满才见到成片的高压电网,密集的铁路,知道了什么叫工业".这里还必须提及一个城市-大连. 大连是日本人在中国的战略基地,基础设施良好,工业底子胜过川琦和广岛。

刚建国时,大连是中国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重化学工业基地,其中原因我就不说了.关于大连的贡献,这里还要纠正一个历史的冤案.大家可能都还记得某位元帅在淮海战役之后讲的一句话:淮海战役是小推车推出来的。但是,历史上的原话是:淮海战役的胜利,靠的是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这里的"大连的大炮弹"指的是当时国内军工第一厂"大连立新厂"的产品.这个厂就是后来的"大连五二三厂",首任厂长是吴运铎.为什么后来有人把后半句删去了呢?仅仅是因为领袖人物讲的"新疆和东北仍然是两块殖民地"吗?请各位读者自己去理解吧!!

毫无疑问的是,中央政府的高层也很清楚东北的重要性,否则也不会有"只要我们有了东北这块巩固的根据地,即使失去了现有的所有根据地,中国革命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础(见谅!可能记的不大准确)"这样的话.东北人民不但肩负了解放中国的重任,在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中也是前方战士流血,后方百姓拼命.大家想过没有,如果不是辽南地区稠密的铁路网,前方的物资如何能无误送到? 比较一下此后的抗美援越,差距多大!可是令人气愤的是,即便是这些,今天也被歪曲成了,流血牺牲的是四川人,山东人(今天甚至有人写出是湖南人这样的鬼话,真是无耻!),大生产的是上海人!奇怪了,难道中国的几个王牌军不是由东北子弟兵编成的?难道数万火车皮的战略物资不是由辽中工业基础生产的?这等明目张胆的歪曲是不是太无耻了呢

再谈谈建国后的建设时期.笔者从祖父那里认真地学习过"一五计划建设纲要"(一本发了黄而且被老鼠啃过的小册子).其中工业建设的中心意思其实只有八个字"完善一个,铺开大网".最中心的一句话是"建设并完善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础,使之能够有效地支援全国的工业建设!"这里,前半句是手段,后半句是目的.不幸的是,这个"目的"一直持续了五十年!!! 请各位注意,计划经济时代,东北产品的输出与八,九十年代的"广货北上"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叫"调配".所谓"调配"是无偿地支援,如果是出售的话,年产量一直超过五千万吨,稳产二十年,人口只有八十几万的大庆岂不早就成了科威特了? 全国机电产品的集中地--沈阳,每年无偿调配到关内的产品多达89%!有人说,沈阳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我看,应该叫奶娘才对!鞍钢大型厂很长一段时期是国内唯一能生产重轨的工厂,可是诸位读者你们想一想,建国以后,在东北地区究竟建设了几公里的铁路?就是七十年代建设的沟海线也是辽宁省自筹资金建成的!没有东北的无私奉献,何来的中国六十年代铁路建设的黄金时代?其实,又何止是产品??

六十年代支援"大三线"建设,辽宁承担了最重的任务.超过30%的技术,管理骨干被抽调到了西部,很多甚至是整厂整矿地搬迁.今天在河南,在陕西,在四川,在云南,在贵州,在甘肃,在湖北的工厂,矿山,军企,基地中大部分,甚至整厂整矿的沈阳人,大连人,鞍山人,抚顺人,本溪人...在金沙江畔,赤水河边,阴山脚下,戈壁荒滩,他们甚至隐姓埋名,死了都不为人知(笔者父亲的一位年轻时的好友,在一个叫金川还是金昌的地方工作,死后整整六年家里人才知道). & 东北人民为国家作出了这样的贡献,可是得到的是什么?别的不说,"陈三两",想来大家都还记得吧?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作出了无数贡献的人们,每人每年只有三两油吃!难道是东北不产豆油吗? 不是,东北的大豆产量占全国的44-57%(1962-1977年).难道是全国人民都只吃三两油吗?不是,北京市的人均配比是东北的6.67倍,可是它半两油都不产!年轻的人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问问任何一个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人,那究竟是怎样的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笔者外祖母的一个学生在沟帮子机务段负一点责任,现在回想起来满肚子的气: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东北的情况也不大好,但还可以勉强维持,因为有吉林和黑龙江两地的大粮仓. 但是上边连续的指令,调配口粮,饲料粮入关,目标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调走的那是什么?那是人命啊!要不是东北的自然基础好,大自然赋予的粮食多的话,这等釜里抽粮的作法保不齐也会在东北发生人间惨局.今天有人发贴说东北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死人较少是因为周总理从苏联那里弄来了粮食,简直是一派胡言!事实上,这样的无偿调配不仅滋长了懒惰和依赖,更重要的是它鼓励了奸诈和诡辩! 今天,那么多的人上网骂东北人的不是,他们可曾记得,他们的父辈,祖父辈是靠那一口东北大米活下来的?为什么如此的忘恩负义!今天四十岁以上的人们应该还记得七十年代东北人到北京抢购的情景吧,"猪肉甚至整扇整扇地往回扛!",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东北的工业产品可以无偿地调配给关内,而关内的农副产品却不能无偿地调配给东北呢,而是要东北人民千里迢迢进京去买?这其中是否就有资本外流一类的什么问题呢

如果说八十年代之前,东北人民只是"小苦"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之后,东北人民便是"独享"这份苦果了.改革开放,邓主席在南海边画了几个圈搞窗口,搞实验田,当然是有风险的,这就需要由上缴财政的大户来分担,这其中东北又是主力军.八十年代初期,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每年的本级财政支出都是财政收入的三到六倍。这里笔者要澄清一个事实,一直有人声称,并有人相信,八十年代上海为国家上缴了最多的税收,这其实是错误的,真正的第一是辽宁省.问题就在于上海是作为一个整体为国家交税的,而辽宁省内还分出去了几个所谓的计划单列单位:沈阳市,大连市,鞍钢,辽河油田...最为典型的是一九八八年,全国上缴税利的前十名中,竟有四个来自辽宁省:辽宁,沈阳,鞍钢,大连.此外在鞍钢之前是大庆油田,东北一共占了五个!占全国人口总数不到十分之一的东北三省,是不是有些出血过度了呢?! 其实,按比例上缴税金未尝不可,但是问题就在于它的不公平,这时的广东,其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辽宁的 70%,可是上缴税金之少,却只能用"骇人听闻"来形容了.同样的情况发生的福建和浙江(这里必须提及,江苏在东南地区是个例外,它经济一直不错,而且很少搞鸡毛蒜皮的小动作). 这时候的东北已经显出发展后劲的不足,表现在:工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企业留利过少,自我发展资金短缺(当然,这些都是相对于全国而言的)。!.

为了完成每年沉重的上缴任务,东北工业基础错过了八十年代后期工业领域升级换代的良机!这难道是无意中形成的吗?错!上层搞经济的人心知肚明.举个例子.鞍钢是钢铁行业的老大,每年上缴的利税是武钢的3.5倍,首钢的6 .5倍,可是它每年的留利只有三千多万元,在冶金工业部十大钢厂中名列第七,仅比酒钢,水钢高一点点,连首钢的一个零头都不够!用鞍钢计划处的人的话讲,每天的流动资金的最低线都不够!"。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 可以参考那几年冶金工业部出的年鉴,你就会明白什么叫不公平,什么叫压榨!九十年代初期,鞍钢最困难的时候,连买煤的钱都是全体职工捐来的,可是国家的上缴任务却未见丝毫的松动.同时的首钢确实利税全退,国家贷款多得挡不住,又是建大高炉又是买大铁矿,真是风光无限!更多的例子发生在沈阳的铁西区,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86-89年出版的辽宁经济信息报,那里的东西更全面,相信会更有说服力

邓主席在九十年代初的南巡后,说过一句话:改革开放把上海落下了,现在是该大发展了.这时陈云的势力已衰,对上海的控制已经不行了,上海得到了各种各样,也许连它自己都不敢想 的优惠政策,如出栏的猛虎一般,大发展了. 而这时,用经济界的一句共识来形容"东北,仍然是计划经济束缚下的笼中之虎".也就是在这几年,辽宁的工业产值先后被江苏,广东,山东超过(接下去是浙江,甚至河北,河南!).不难看出,中央的经济政策何等见效!共和国的工业长子就这样被无情地废掉了! 此时的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东北现象"这个名词,关于这个词的理解,笔者清楚地记得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的某期参考消息的第四版右上角,一位读卖新闻的记者讲的一句话"中央政府对满洲的政策是歧视性的". 这句话笔者半个字也没记错,同时他也 半个字没说错.对于一个经济日益衰落的地区课以重税,并设法堵塞它左冲右突的道路,居心何在?良心何在?二零零一年的统计分析显示,全中国社会发展水平排行中,辽宁省排名第四,在所有省区中名列第一,吉林,黑龙江也都在前十之列。但是,这样的发展水平却不能给我们带来收入上的实惠,广东,福建,浙江,甚至河北,湖北这样的落后地区的收入都排名我们之前,为什么? 如果说粤,闽,浙,苏是第一批起飞的地区的话,京,沪,桂则是第二批了.那么,东北能否成为第三批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央政府的目光已经投向了西部,重庆,四川,甘肃,新疆...东北有一次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一次,也许就是致命的

但是,这正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开"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其中关于地区经济布局的部分,上面已经给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未来定了性:...完整的原材料基地,确定大农业的发展方向!看看,用心何其恶毒,决口不谈一个"工"字.把一个工业区"发展 "为一个农业区也许就是这个"纲要"的指导思想。

由此,我想到了当年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发展的指导思想:非工业化.对的,非工业化!!!套用当年德国人的话说"我们(东北人)将永远为他们(南方人)生产煤,原油,提供木材,大豆,粮食,并世世代代作他们的奴隶! 德国人民是幸福 的,有铁血的宰相,有自由发展的契机,颈上也没有沉重的枷锁,而的东北人民呢? 今天,我的朋友们,当你为了二,三百元的工资辛苦工作,当你年迈的父亲省掉了晚餐上那一杯酒,你白发苍苍的母亲不得不在寒冷的雪夜步行回家,你的兄弟们冰天雪地里为了挣一点小钱困苦挣扎,你的儿女在没有暖气的室内冻得瑟瑟发抖,你的好友为钱去拼命,你心爱的球队不得不卖艺他乡,受尽欺辱.甚至你的亲人姐妹沦为娼妓的时候——你,一个东北人,有没有想一想,这究竟是为什么?

㈧ 1945年8月,美国空军在那两座城市投下原子弹

日本的广岛、长崎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军一架B-29轰炸机飞临日本广岛市区上空,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小男孩”是一颗铀弹,长3米,直径0.7米,内装60公斤高浓铀,重约4吨,梯恩梯当量为1.5万吨。炸弹在距地面580米的空中爆炸,在巨大冲击波的作用下,广岛市的建筑全部倒塌,全市24.5万人口中有7.815万人当日死亡,死伤总人数达20余万,城市化为一片废墟。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核武器用于实战,广岛成为第一座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城市。
8月9日,美军又出动B-29轰炸机将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日本长崎市。长崎市约60%的建筑物被毁,伤亡8.6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7%。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㈨ 当年,美国为什么是在广岛和长崎这两个城市放原子弹,而不选其它城市

很多人都觉得奇怪,为什么美国当年不用原子弹炸日本的东京,而是广岛和长崎,炸长崎的原因是长期是日本当时的工业基地,炸毁这里可以使日本元气大伤,至于广岛是因为投弹当天,云雾弥漫,当时的雷达系统又不是很先进,可以说是误投,广岛有大量的山,原子弹的冲击波大大被削弱,美国肯定不会主动选这里,所以说是误投。
至于不炸东京原因是东京被盟军日夜反复轰炸,所剩下的只有废墟,没有再炸的必要。

㈩ 为什么美国只炸广岛和长崎,不炸其它城市例如东京

二战期间,美日双方交战,日方死不投降,美军损失巨大。在不得以的情况下,美军很有限地仅对日本的两个城市投了原子弹,并且特别选择了人口不多的城市(也可选择东京或大阪),如此充分体现了美军对战时的日本国民的关照。然而日本为了扮演战争受害国的需要,将当时因原子弹爆炸致死的死亡人数夸大。在广岛炸死了二十万?夸张,最多一万。日方说他们有每个死者的名字,要知道死者是无法自己登记名字的。一定是活人后作的,我们就可以怀疑这个数目有人为夸大的可能。

1、原子弹只炸了方圆几里的面积的市区,在那个区里面不可能有二十万人居住。而且美国空军对投弹点的选择事先作了调查,是军事地点,死亡人主要是军人,而不是平民。

2、大家都知道,日本人是住的木制的小房子里,这种房子很不结实,有时一个人使点劲都可能将它推到,在原弹的冲击波下所以倒了很多,看起来好象一大片,实际的损坏并不是看起来那样,也不是日方提供的照片那样。房子的主人可能只是由于房子倒了,无法住而离去,并没有死亡,战时又很乱,原子弹爆炸区的核辐射,是当地居民纷纷移居它地,死亡的统计是有很大误差的(保守估计夸大了十倍)。

3、当时的日本军政官员们由于忙于逃脱自己的罪责,避免盟军的处罚,没有时间去处理那些受到核辐射的人,如提供饮用水,食品和必要的医疗措施,致大批的爆后幸存者无人照顾而死于饥饿。这些死亡是不应该计在原子弹爆炸的账上的。

4、另外一实事是,在战争快要结束的那个时期,日本人的情绪低落,亡国的压力使很多的日本人不堪忍受,而且日本民族是有自杀习惯的民族。在那样的时期,大批的民众以死避免受活罪的情况很多,这批人也不应当计入原子弹爆炸的死亡人数中的。所以说日方统计的原子弹爆炸直接死亡数字是不准确的,实际死亡人数比统计的要少少二十倍,故一万左右是比较接进的数字。

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原子弹真正用于战争只有一次,那就是美国为促日本早日投降而轰炸广岛和长岐。兵凶战危,既然日本发动战争,当然要准备死人,因此,虽然许多人一夜之间死于非命可以说是个悲剧,也可以说是日本自找的。但是,现在的日本却利用这个事件,动不动就以“唯一挨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的身份到处招摇。比如,当1996年我国进行正当核试验的时候,日本就以这个借口向中国施压,其行径几近无耻。我们先不谈击毙发动战争国家的国民是否正当,不谈美国在中国学者的建议下而没有选定京都奈良作为目标是否是便宜了日本,不谈美国轰炸广长二市和日本疯狂轰炸武汉重庆的关系,也先不谈在广岛和长岐这两个当时日本最大的军事工业基地城市里夜以继日工作的国民是否是象现在日本宣称的都是正在逛公园的“和平居民”,我们先来看看日本编造的“广岛炸死二十万人”这个谎言的漏洞。首先,日本人说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人数是编造的,而他们自己关于广岛原爆死者的资料才是真的。理由之一,日本人说他们统计的死人数目如何精确,恨不得精确到小数点后多少多少位;之二,他们每个死者都有详细资料,姓名,年龄,籍贯,简历等,据说连同时遇难的外国人的资料都有,因此真的不能再真了。

那么,就让我们来分析分析日本人的这个在世界上到处宣扬的“精确数据”吧。

首先,日本人质问中国为什么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以前没有,到最近才流传,似乎只要不是当时统计的就一概不算数。我们不知道日本关于广岛的资料是什么时候得出的,那么就让我们就统计时间作一次简单的推理吧。

美国在广岛长岐投下原子弹,日本人一片混乱,那时最紧要的事自然是恢复生产或者是逃命要紧,要统计的话也是统计工厂设备被毁多少,武器弹药被毁多少,死了多少人是顾不上管的。紧接着日本投降,日本向美军交接的也只能是军队,装备,武器等物资,不可能连死人都交接的。

美军占领期间,美国人当然要研究原爆效果,但他们关心的只是爆炸对物质的破坏力,至于炸死了多少敌国人,他们并不会很关心的。而日本人自己呢,在那以后的很长时间内一直关心的是怎么从美国占领军手里多骗点面粉(参见李敖的着作),肯定顾不上了解死了多少人,因为一是自己能不能活还得看运气呢,二是死于战争的人太多了,大家也不会很在意他们是死于八路军还是原子弹。美国当然也不会鼓励日本人去统计炸死多少人。

那么这种情况持续了多久呢?当然要等到日本经济起飞,人们有了空闲时间和资金。这时最早也应该是七十年代中期,距离1945年已经有30年了。就算中国开始研究南京大屠杀始于八十年代,难道30年后的统计数据就是精确的,而35年或者40年后统计就是不精确的??

我们再来看看那个所谓的“精确数据”。这么大的事件,又处于这么大的范围,必然会有误差,举个极端的例子来说,轰炸那天,可能有人死于营养不良,死于对战争绝望自杀,死于身体衰老,这些死者算不算“原爆牺牲”呢?如果算,那么那个纪念原爆的纪念碑就不应该全算在美国人帐上;如果不算,那么日本的那个数据就是错的。难道一个所谓的“二十万”人的城市那天就没有人自然死亡?当然是不可能的。

统计死亡人数,最可靠的当然是清点尸体,确定死因。但是我们知道,原爆的温度非常之高,连瓦片都会熔化,何况人的血肉之躯?那么这些死者算不算呢?要是算的话他们的具体数字是多少呢?如果统统都算失踪,那么又势必和其他失踪的人混淆了。日本又凭什么得出一个如此精确的数字呢?

统计死亡人数,日本只能是根据户籍册进行。大家知道,日本早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户籍制度。但是,这并不代表日本能统计出如此精确的结果。人口普查是静态的,人口情况却是动态的,你当然不能把广岛的户籍册上的人加起来,减去幸存者,得出原爆死亡人数。一,当时日本已经穷途末路,征兵范围已经扩大到十几岁到五十几岁(具体年龄我记不清了)。就算广岛当时户籍册上有二十五万人,至少也应该有三分之一的男子被送上了中国,东南亚,太平洋等杀人战场,那么广岛还剩多少人呢?八万多而已。二,原爆中这八万人全部被炸死了吗?也不一定。原爆威力巨大不假,但那主要是相对于普通炸弹的几十米的有效半径来讲,其实那时的原子弹有效半径也就是几公里,难道这八万人在那天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原爆圈里吗?显然不可能。那么就算三分之二的人在圈内,即是五六万人吧。是否那个“瘦子”(原子弹的名字)能一举毁灭所有的五六万人呢?也未必。我们知道,只有极近原子弹爆点的地方才有高热,而在更远的地方它的威力则表现在冲击波上。正是因为原子弹的威力并非象人们想象和传说中的那般恐怖,韩战时当人民中国表示不怕原子弹的时候美国也就没了办法。日本战前的房子清一色是木板建筑,没有什么钢筋混凝土,这种建筑连台风都抵御不了,更不用说原子弹了,所以才给人已全城毁灭的错觉。其实,当房子倒塌的时候,在这种房子里住的人幸存的几率反倒大一些。所以,就算是有一半人被炸死砸死,其他人还不至于当场死亡的。当然,在事后抢救中也可能因为缺医少药而死亡,但这只能由日本人自己负责,正是日本自己发动穷兵黩武的战争才消耗了自己本来就不多的资源。如果日本现在再挨一颗原子弹的话,我相信死亡人数一定会大大减少。这次阪神大地震,瞬间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几十颗原子弹,作用范围远远大于广岛,也没听说死了“二十万”人,其实仅仅是几百人而已。

日本将据说受了幅射而得病的人也算在原子弹头上,动辄将这些可怜的人推出来为自己不可告人的军国主意目的服务,宣讲原子幅射的可怕。瑞典并没有遭受原子弹轰炸,其公民投票却决定斥巨资关闭所有核电站,而日本呢?却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原子能发电站,而且据说还在秘密发展核武器技术,说明他们并不害怕什么核幅射,不过是找个借口罢了。也说明他们自己也不觉得原子弹有多么可怕。

日本人按照户籍册,把战后没有出现的人都算作被原子弹炸死的,然而,难道那些广岛籍的日本兵在投降后就一定回广岛报到吗?不一定。广岛师团在东南亚无恶不作,血债累累,抗战胜利后其中首恶必然遭到当地政府严惩,难道他们也算是“原爆死难者”而享受纪念?原子弹爆炸后,广岛一片狼藉,幅射严重,回国的广岛士兵自然不愿再回广岛居住,他们有的人可能去了其他城市打工或做生意,有的人可能去了美军发面粉比较多的城市。日本的统计人员把他们都算在死难人数中,这数字有何可信度可言?

其次,日本声言他们统计了死难者的姓名简历等资料,乍一看确实也使许多人受了蒙蔽,以为有这么多的资料作旁证还能有错?其实日本正是抓住人们的这个心理来做文章。要弄名字和简历还不容易?从户籍册上直接抄下来就行了,实在凑不够人数,自己起一个也不是什么难事,况且日本人起名字又特别容易,比如姓山本的,从山本太郎,山本次郎到山本五十六,根本不用动脑筋,一下就多了56个“牺牲者”了。外界人士总不能一一核对名单上人名的真假吧?就算你查到有可疑的地方,他们也可以狡辩说那些人已经全家罹难,或是重名重姓而已,一句话就可以搪塞过去。至于所谓的当时一起遇难的外国人,那更是爪哇国里无处寻了。

综上所述,即时拥有高中水平的推理能力,也能推算出原子弹在广岛炸死的人数应该在1万至3万之间,最多最多不会超过4万,相比日本轰炸重庆,盟国轰炸德累斯顿,甚至东京大轰炸,这个人数并不算多,我们也从未见到德累斯顿人一见面掏出张名片说:“我就是来自那个挨了盟军过饱和轰炸的德累斯顿,请多关照。”可是日本却利用广岛和长歧,每年举办欺世盗名的什么“祈祷和平”大会,把自己打扮成天真无辜酷爱和平的和平鸽。就是这些“和平鸽”们,拥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多的军事预算,拥有亚洲最大的海上舰队,不时想去到柬埔寨,我国的台湾等地方去“自卫”。

南京大屠杀的数字虽然不是精确的,但却是合理的,因为人们的统计能力也就只能达到万位,就算死难人数减少到29万,日本的罪恶也不能减去一分一毫!日本广岛的数字是“精确”的,却是不合理的,是虚假的,是可耻的。

有时,谎言编造的太过精密,反倒会露出马脚。而日本本身就非常“善于”编造这类自欺欺人的谎言。比如,明明是关东军蓄意挑起九一八事变,日本偏偏宣布说是因为巡逻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被拒才“严惩”中国军的,可是就连当时其他帝国主义的观察家都奇怪为什么日本军队会三更半夜在宛平城下巡逻;明明是为达到偷袭珍珠港的目的而故意造成最后通牒延迟送交,却称是当时翻译太慢,似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责任要大使馆的一个小职员来承担。而关于广岛的原爆的数据则是日本人的又一“杰作”。既然日本人喜欢在数字上作文章,我们就应该在这方面回击他们,认清历史,牢记历史。

阅读全文

与长琦和广岛哪个是工业基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东区工业用地多少钱一亩 浏览:653
汽车被人刮擦如何理赔 浏览:997
安溪汽车经销商有哪些 浏览:940
我的世界工业高级合金怎么获得 浏览:997
奥迪q5l后窗雨刷片怎么下 浏览:446
深圳什么工业最出名 浏览:946
汽车如何避免车内高温 浏览:349
汽车打铁线什么作用 浏览:15
宝马新车车险多少钱 浏览:187
汽车部件在招商算什么类别 浏览:997
2年汽车保养更换什么 浏览:788
奔驰p挡怎么解锁拖车 浏览:552
宝马x6的4驱开关在哪里 浏览:628
jem汽车隔热防爆膜多少钱 浏览:792
合江翻重庆汽车要多久 浏览:185
汽车下冰爆怎么办 浏览:525
专业工业平板电脑要多少钱 浏览:706
我的世界工业2作物怎么种 浏览:351
福建省龙岩有哪些工业产业 浏览:404
汽车靠什么电来发火 浏览: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