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什么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下所示:
1、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2、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位;
3、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的转轨。
其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
个人崇拜出现于斯大林时期,但赫鲁晓夫的改革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官僚主义专政的官僚独裁的形成,这也成了苏联解体的因素之一。
(1)苏联工业化取得哪些成就扩展阅读
所谓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那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B. 苏联二十年代工业化建设主要成就
①一五计划:开始时间:1925年12月,标志: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总方针: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
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②二五计划:
1928年起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到1932年。成就: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第聂伯河水电站;哈尔科夫拖拉机厂和车床厂;高尔基汽车厂;共青城飞机制造厂;乌拉尔—库兹涅茨克钢铁、重型机械、煤炭基地;新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基地;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产品加工工业基地;
三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建成——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克钢铁厂和札波罗日钢铁厂。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乌拉尔、克拉马托尔斯克、新契尔克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等重型机械制造厂。
高尔基和莫斯科两个汽车制造厂。
在“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总共有4500个大企业建成投入生产;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0%,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39%,轻工业增和了100%,农业总产值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负增长,增长了54%;国民收入增长了109%,人民的工资基金增加了1.5倍,集体农庄农民收入增长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工业的增长,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获得了技术上的重新装备,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中基本确立。而同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仅增长44.3%。到1937年,苏联的钢产量达1770万吨,钢材为1300万吨,生铁为1450万吨,煤为1.28亿吨,发电量为365亿度。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钢铁、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的工业水平大幅提升,工业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工人们的技术水平比一五期间提高许多。在东部地区兴建了乌拉尔—库兹涅茨克钢铁、重型机械、煤炭基地,新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基地等;在中亚兴建了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产品加工工业基地;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机械化采矿基地;在远东地区的阿穆尔河流域兴建了共青城飞机制造厂。1937年苏联的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10.6%,仅次于美国。超过德国、英国、法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已取得了彻底胜利,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为苏联社会的经济基础,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例占到99.8%。
C. 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l.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30年代苏联主要以外国商号和工程师、专家为媒介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pp.1-2)1929年10月,苏联政府批准七十多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美国占55个,为苏联接受援助项目的 78%〔2〕(p.207)。1930年执行的 104个技术援助协议中,约有84个是和美国、德国公司签订的。1929至1945年间,苏联和外国公司之间约有200个技术援助协议在执行中〔1〕(p.16)。可以说,30年代苏联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1944年6月,斯大林就曾经告诉美国人,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1/3是在德国、法国、英国、瑞典、意大利、捷克、丹麦、芬兰和日本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
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札波罗热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其中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而其余20个原有的钢铁厂也在外国的帮助下进行了技术改造。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着名的高尔基汽车厂是30年代初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的新厂,而莫斯科和雅罗斯拉夫尔这两个老厂则是得到了扩充,用新的外国工作母机全部重新装备。这三个厂加上1940年开工的一个较小的莫斯科装配厂,构成了二战前苏联汽车工业。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整套建于美国,再拆运至苏联的,约有80家美国厂商为该厂制造了所有设备,并由美国人及德国人在苏联加以组装。哈尔科夫拖拉机厂也是由外国援建的,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在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方面,美国供应苏联飞机或飞机附件,并给予技术援助。
苏联除了在重工业方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外,同时在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例如,苏联的棉织品的生产是在德国的援助下重振旗鼓的,并由美国大通银行提供资金输入美国原棉。后来,苏联产棉集中地区土尔克斯坦和外高加索的土地灌溉工程,曾得到担任过巴拿马运河建设顾问和美国农垦局局长的着名灌溉工程师戴维斯的帮助。戴维斯早在1913年就已经勘测过灌溉中亚细亚的“饥饿草原”卡拉甘荒地的可能性,并建议俄国当局进行更深入的勘测和设计工作。1929年6月,他被邀请到莫斯科并被告知,他的计划已在进行。他留下来,担任苏联棉花总管理局的总顾问,负责中亚细亚灌溉计划的整个工程。
2.引进西方的技术人员和专家。
苏联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亦大量引进西方技术人员和专家。“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导,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另一个苏联文件报导,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约有400-500名美藉芬兰人在苏联工作。在1932年,有200名德国人在马格尼托哥尔斯克,有730名美国工程师和专家于不同时期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工作过。1933年前英国大都会——维克公司有350名建设人员在苏联工作。
3.引进资金,解决资金困难。
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前,苏联被排斥、孤立,很难得到西方国家支持的贷款。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危机发生以后,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0年,意大利提供国家担保对苏2亿里拉的贷款,1937年又增加至3.5亿里拉。德国、瑞典、丹麦、挪威大都提供了这类信贷。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1939年8月,纳粹德国与苏联又签订了一项贸易协定,贷款给苏联以进口德国的设备。莫洛托夫说:“这种协议对我们有利,因为它的信贷条件(7年期限)使我们能够订购到我们迫切需要的、额外的大量设备。”〔1〕(p.3)这些信贷的获得解决了苏联进口设备的资金问题,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D. 1926~1928年苏联工业化的开始阶段有何成效
1926年4月,斯大林郑重宣布:苏联“已进入直接工业化时期。”1926~1928年是苏联工业化的开始阶段。3年里工业投资额约为33亿卢布,主要用于原有设施的改建与扩建,同时开工建设了一些大型工业项目。结果,以1926~1927年度价格计算,苏联工业固定资产从55.8亿卢布增加到了78.4亿卢布,3年中扩大了40%;工业生产增长80%以上,整个工业的年均增长率达32%。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5年的35%上升为1928年的48%,苏联的工业化已初见成效。
E.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和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首先,苏联工业化建设是一种高积累、低消费的发展模式,其工业高速增长是以民众生活水平不增长,甚至负增长为代价的。
其次,苏联工业化建设属于畸形发展,完全倒向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服务业。
第三,政府刻意提高工业产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形成剪刀差,通过剥削农民来完成原始积累。
第四,俄罗斯通过剥削其他加盟共和国及非俄罗斯族完成原始积累(欧洲议会投资拍摄的《苏联往事》有详细介绍)。
第五,从政治制度上,苏联早期的确消灭了资产阶级,原先由资产阶级占有的,用于个人奢侈消费的部分剩余价值也同样被用于扩大再生产,而官僚阶级还未发展壮大,内部消耗较少。
第六,工业结构复杂程度较低,计划经济较能发挥作用,此外,工人积极性也较高。
第七,苏联本身国土资源非常丰富,依靠出口矿产和农产品(主要是美国)获取大量外汇。
F. 高三世界历史下册苏联在斯大林的带领下,工业都有哪些成就
从1927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为止,斯大林提出要在短期内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于是按照每五年一计划的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经济。1928年-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随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则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大规模发展重工业。在这段时间内,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928年的446%,平均每年增速为18%。其中钢产量达1770万吨,煤为1.28亿吨,电力为362亿度。期间在乌拉尔山以东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库兹涅茨克等地建立了诸多新兴工业区。1938年起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到1941年6月,苏联的坦克总数高达2.4万台,火炮约11万门,飞机1.8万架,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
G.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苏联的经济建设的成就及问题。
成就:1、二五结束后的1937年苏联的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已取得了彻底胜利,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了苏联社会的经济基础。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迅速,超过同期闹经济危机的西方。4、利用西方大萧条,大量吸引西方先进技术和技术人才,为经济发展增强了动力。问题:在政治上,苏共中央具有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各地方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要听斯大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指挥。在经济上,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占有绝对的优势。斯大林同志的政令畅通无阻,不忠于斯大林同志就等于是背叛党和人民。各级干部层层任命。党的干部具有高度的权力和权威。这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历史上称为“斯大林模式”。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当时这个模式是最佳的选择,他体现了很高的效率、稳定的政治和统一的思想。苏联当时所处的时代,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和实现国防现代化。稳定、速度、效率是压倒一切的。但是从历史长河看,忽视民主法制、强调斗争、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肯定是越来越有严重的弊端。
H. 苏联工业化的成就是什么
:(1)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2)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国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3),一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维护了苏维埃政权的统治.
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组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联共(布)十四大(1925年)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心是实施重工业建设,把重工业建设放在首位.此后,即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上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集体农庄.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紧次于美国.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苏联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前进.从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外,完整地执行了10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据苏联官方统计,“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机床已基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苏联的工业生产达到并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的决议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I.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建设有何重大成就
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