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苏联是什么时候完成工业化的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时间一般认为是在1937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之际。
因为此时的苏联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工业强国.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占全世界的10.5%.许多主要工农业产品位居世界前列.我们认为以卫国战争爆发之前的1940年,作为苏联工业化完成的时间,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比1937年又增长了45%.因此学术界的共识是:苏联的工业化完成的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苏联的工业化具有强烈的国防色彩,重工业发展特别的迅速,高度集中和计划化。
㈡ 1932年苏联经济结构
到1932年时,苏联用4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苏联人民在基础差,困难多的情况下,用10年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厂,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中,在"一五"期间,共新建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28年的48%上升到1932年的70%,苏联政府宣布,苏联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到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77.4%,工业总产值也实现了大跨越,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如"勒紧裤腰带",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习新技术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等.
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苏联的经济政策也逐渐发生变化.1925年的苏联,仍是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因此,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1926年—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为工业规定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强大的重工业,作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改造的基础.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为了确保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组织和调节全国的产品生产,分配和流通,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的要求,为它提供资金,因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投资中的四分之三用于重工业.1928年起,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终止.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1932年时,苏联用4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苏联人民在基础差,困难多的情况下,用10年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厂,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中,在"一五"期间,共新建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28年的48%上升到1932年的70%,苏联政府宣布,苏联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到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77.4%,工业总产值也实现了大跨越,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如"勒紧裤腰带",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习新技术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等.
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如何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 如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众多的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摆脱粮食供应困难的出路,就是尽快地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从1929年下半年起,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各地都在抢时间,争速度,整村,整区地加入集体农庄,在这过程中出现了强迫命令现象,一些地方甚至把农民的住房,奶牛,猪,羊,家禽和菜园等都强行收归农庄所有,甚至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有些地区的干部对不愿意加入农庄的中农以戴富农帽子,扫地出门相威胁,这些都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不少农民大量屠宰牲畜,并要求集体退出农庄,1930年3月,斯大林为此写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了整顿和纠偏,但全盘集体化运动并没有停止,在集体化运动中,原来的富农和不少在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关入集中营或驱赶到边远地区参加劳动,他们的财产被剥夺,转交给集体农庄,1932年被宣布为"完成全盘集体化的一年",这一年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剥削人的现象已经被铲除和消灭","所有剥削阶级都消灭了",国内只存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同年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已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这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人教版)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也起了某种作用.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实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是一种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它排斥市场调节,广泛采用具有强制性质的行政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它一度推动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由于忽视消费品的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手中,许多重大问题都是斯大林一个人说了算.导致社会缺乏民主,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人教版)大清洗运动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也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斯大林模式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神话斯大林的"集大成之作";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手段来管理.这种思想文化模式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却因过于单一而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斯大林模式中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高速发展,甚至连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借鉴苏联的一些做法,对本国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斯大林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严重地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㈢ 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同一般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过程相比,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有自己的特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一般开始于轻工业,这是因为轻工业投资少、资金周转快,获得利润也容易,通过轻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再投资于重工业。重工业发展的特点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例如英国工业革命最先从棉纺织业开始。苏联工业化则首先从重工业开始,而且始终以重工业为中心。造成这一特点的基本原因是苏联用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战争的危险一直没有完全消除。要使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巩固并长久存在下去,苏联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而强大的国防实力是靠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来支撑。这就要求苏联必须尽快要经济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建成门类齐全的独立的工业体系。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从1928—1937年,仅用了十年时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就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对此应充分肯定。但同时也应看到,片面强调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第一,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由于忽视了农轻重之间的协调发展,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这使得重工业超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受到制约。第二,由于重工业的发展建立在对农业和轻工业的剥夺基础上,农业和轻工业积累太少,使群众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㈣ 苏联完成工业化建设什么时候
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标志是一五完成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1263186.htm
采纳
㈤ 十月革命至二战开始二十来年苏联就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主要是当今社会,工业体系太过繁杂,不是一会儿就可以造成的
㈥ 为何苏联仅用了10年,就完成了欧洲数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道路
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不仅不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障碍,而且苏联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优势,其发展速度、效果明显、明显。计划经济的优势,在中国30年前的发展中更加明显,中国没有利用计划经济的优势与美国竞争,几十年来,中国做了资本主义国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更不用说做了。即使在今天,中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安全,也是计划经济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具体说计划经济,没有公共卫生系统的公共财产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无法控制的。因此,建议将来不要在一次通常用于公众理解的谈话中提出问题。
两枚导弹,核潜艇,军舰,飞机,坦克,中程导弹,青蒿素,人工胰岛素合成,激光照明汉字,杂交水稻等奇迹,这一切都发生在计划经济时代。大河大河治理、大中水库8万多座、红旗渠等大小灌溉工程少之又少。京深铁路、郴昆铁路、青藏公路等.它是在那个时候建造的。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它是在那个时候建造的。而且既没有内债,也没有外债,还赢得了包括援助在内的六次战争,以偿还苏联的巨额债务。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㈦ 苏联历时十年即实现了工业化,中国为何数十年至今仍不能实现工业化
苏联从一九二八年开始进行有系统的工业重建,历时四个五年计划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短短的二十年中,苏联的工业产值一举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工业强国,其发展速度大大高出同期资本主义国家,显示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独特的优越性。但是,苏联的工业化有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这期间苏联主要发展的是重工业,轻工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很多,到了后期,整个工业体系轻重工业严重失调,导致了苏联的工业经济开始逐渐的衰退。二,苏联工业的资源性很强,而贸易对其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却很微小,工业发展的持续性较弱。三,苏联工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工人技术水平和工业设备水平等方面落后于欧美等国,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前期工业化基本上是走的苏联的老路子,重工业以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过大。
中国不像他那样乱搞
㈧ 苏联哪一年实现工业化
俄罗斯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就完成了工业化,冷战时期的工业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苏联解体后完整的工业体系遭到破坏,但是工业基础依然十分雄厚。特别是在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金属加工工业,油气开采与冶炼工业,军事工业,软件开发与应用产业等方面具备世界先进水平,其工业化水平不是发展中国家所能企及的。
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另外,也称作工业化国家、高经济开发国家(MEDC)。
㈨ 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是在什么时间实施的
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是在1928年-1932年、1933年-1937年、1938年-1941年三个时间段分别实施的。
1、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集体化。由1929年开始,集体农场的数目有57000个,至翌年则增加至8多万个,自1931年开始,国营集体农场数一直维持至20万个以上。而每个农场的平均面积也在1929至32年期间扩大了二十倍之多。
2、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主要目标则由农业转为发展重工业,工业产量的提升带动能源耗用量比一次大战前增加三倍有余、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十二倍,同样仅次于美国、德国及英国。而乌拉尔及西伯利亚地带则建设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3、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开始,苏联的飞机生产较上年度增加一倍有余,达7500架,翌年开始更保持在10000架以上;1940年,苏联的武器生产额仅次于德国,达五十亿美元,已等同于英美两国武器生产额的总和,1941年更为列强之首。第三个五年计划在1941年因德军入侵而中断。
到1936年时,斯大林已经基本消灭了党内外的政治对手。苏联消灭了敌对阶级。形成了工农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苏共中央具有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各地方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要听斯大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指挥。
在经济上,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占有绝对的优势。斯大林的政令畅通无阻,不忠于斯大林就等于是背叛党和人民。各级干部层层任命。党的干部具有高度的权力和权威。这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历史上称为“斯大林模式”。
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当时这个模式是最佳的选择,体现了苏联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斯大林体制保持了思想政治的高度统一和苏联的安定团结,使得苏联集中力量办大事,短期内迅速扭转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
苏联当时所处的时代,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和实现国防现代化。稳定、速度、效率是压倒一切的。
但是斯大林时期,以领导人的意志为方向,忽视民主,法制得不到尊重、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甚至不惜使得阶级斗争扩大化变为残酷的肃反这些又都严重的损害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声望、更损害了苏联人民的利益。
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显示出巨大的破坏力,苏联共产党的僵化也正是从三十年代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