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肥西县董岗产城融合有没有房产证
这里的房子都是有房产证的,他各方面都符合标准制度要求,没有异议。
有一些审核速度比较慢,房产证下发的慢,是因为那个细节比较关键,需要经过多方审核才行。
❷ 长垣县的行政区划
长垣辖9个镇、4个乡:丁栾镇、樊相镇、恼里镇、常村镇、赵堤镇、芦岗乡、孟岗镇、苗寨镇、方里乡、武邱乡、佘家乡、张三寨镇、满村镇。人民政府驻蒲西街道办事处。 区域辖区蒲西办事处
辖20村委会 崔庄村、蔡北村、王庄村、胡庄村、蔡南村、曹屯村、荆岗屯西村、漏粉庄村、荆岗屯东村、西关村、小大张村、玉皇庙村、太子屯村、宋庄村、杨寨村、大张村、侯屯村、云寨村、米屯村、孙小张村。蒲东办事处
辖30个村委会 东街村、南街村、西街村、北街村、北关村、中心街村、东关村、南关村、岳庄村、吕楼村、五里铺村、顿庄村、姚占村、孔场村、杨庄村、柴堤村、苏寨村、王楼村、七里庄村、八里张村、五里屯村、郭寨村、徐楼村、丹庙村、贾寨村、罗镇屯村、小岗村、单寨村、学堂岗村、林庄村。南蒲办事处
辖36个村委会 张占村、西郭庄村、庞相如村、黄相如村、梨园村、郜坡村、后寺谷村、前寺谷村、甄庄村、木岗村、翟占村、朱庄村、雨淋头村、何占村、瓦棚村、夹堤村、鲁山村、阔占村、凡屯村、杜村、庄科村、高店村、枣科村、邵占村、赵店村、乔堤村、金占村、木掀店村、南孔庄村、陶行村、牛店村、司坡村、东郭庄村、赵庄村、王堤村、小张村。蒲北办事处
辖24个村委会 赵滑枣村、前杨楼村、西梨园村、殷庄村、吕阵村、高占村、杜楼村、聂店村、北堆村、南堆村、小务口村、杨滑枣村、琉璃庙村、徐屯村、张屯村、段屯村、史庄村、朱滑枣村、王庄村、邢固屯村、邢固堤村、董占村、程庄村、闫占村。魏庄办事处
辖46个村委会 魏庄村、任占村、花园村、张庄村、王了村、韩了墙村、东了东村、东了西村、马房村、董占村、王庄村、郑堤村、周庄村、信占村、王占村、邢口村、付堤村、付占村、华占村、合阳村、西杨庄村、大车西村、大车东村、梁占村、李庄村、总管村、孟占村、丁占村、杨楼村、后刘口村、前刘口村、侯占村、贾占村、王刘村、岳占村、茅芦店村、戚寺村、孙堂村、大留寺村、东董占庄村、高占村、陈占村、后参木村、前参木村、毛参木村、林参木村、卢参木村。丁栾镇
辖34个村委会 丁西村、丁东村、丁南村、丁北村、浮邱店村、止胡占村、杨庄村、田庄村、马盘池村、罗章占村、尚占村、王师村、中刘村、西刘村、后马良固村、王占村、段庄村、东角城村、西角城村、前吴庄村、后吴庄村、上官村、韩占村、朱官桥村、薛官桥村、大沙邱村、刘沙邱村、杨沙邱村、杜沙邱村、曹沙邱村、史庄村、前马良固村、官路西村、官路东村、打兰占村。镇政府驻丁西村。樊相镇
辖35个村委会 樊东村、冯占村、胡庄村、谷占村、孙占村、小屯村、白占村、秦庄村、韩占村、蔡口村、上官村、邢张庄村、于庄村、梁庙村、樊西村、北樊相村、樊北村、樊南村、北成功村、连辅村、酒占村、高庙村、李庄村、八里井村、青岗村、张庄村、王辛店村、吴屯村、大碾村、留村、张辛店村、韩屯村、李辛店村、八黑马村、董辛店村。恼里镇
辖28个村委会 恼里村、碱场村、西辛庄村、东辛庄村、周村口村、武占村、冯占村、小岸村、杨庄庄村、乌岗村、胡占村、蔡占村、小辛庄村、小马占村、高章士村、前文户村、郑辛庄村、后文户村、大马占村、左占村、西沙村、东沙村、武楼村、六里庄村、东油村、西油村、吴占村、龙相村。常村镇
辖40个村委会 常西村、马东村、马西村、马南村、前大郭村、后大郭村、贺庄村、吕庄村、新建村、小郭村、东刘庄村、柳桥村、唐家庄村、朱占村、李占村、王占村、常东村、韦庄村、岳刘庄村、前孙东村、后孙东村、牛河村、司河村、高村、营里村、郝占村、辛兴村、宁庄村、石桥村、罗庄村、小堤西村、大堤西村、马北村、大前村、大后村、刘唐村、小屯村、侯唐村、韩庄村、油坊占村。赵堤镇
辖30个村委会 前桑园村、中桑园村、后桑园村、河里韩村、聚村、马坡村、大寨村、小寨村、后刘村、李村、白庄村、东赵堤村、前小渠村、后小渠村、瓦屋占村、黄岗村、西赵堤村、新东村、新西村、东马村、东岸下村、李家村、尚占村、鲍家村、孙庄村、杨庄村、大浪口村、前冯家村、东朱家村、宋庄村。芦岗乡
辖43个村委会 芦岗村、西陈村、王芦岗村、冯楼村、官路张村、马占村、习礼王村、双庙村、三青观村、杨桥村、刘此占村、韩庙村、小辛庄村、姬占村、白河村、李占村、杜店村、东河集村、乔占村、滑店村、浆李村、关公刘村、东小青村、中小青村、西小青村、张占村、王辛庄村、大付占村、念李村、郭占村、周营村、姜庄村、刘堂村、金占村、韩占庄村、郑占村、程占村、王占庄村、尚占村、杨占村、崔占村、程庄村、七古柳村。孟岗镇
辖35个村委会 孟岗村、李户占村、郜楼村、邱村、十五里河村、田庄村、步占村、焦占村、纸房村、赵庄村、伯玉村、香里张村、侯石头村、张小占村、尚小占村、六里庄村、田石头村、二郎庙村、九棘村、西陈村、孔村、苇元村、大王庄村、杨占村、冯湾村、张庄村、孙占村、香亭村、埝南村、野占村、王占村、石头庄村、王石头村、九北村、北陈村、付楼村。苗寨镇
辖37个村委会 苗占村、前李拐村、后李拐村、闫庄村、张占村、安占村、林占村、文占村、前宋庄村、后宋庄村、占村、梁占村、坟台村、韩占村、小街村、许占村、南岳村、东庙村、辛庄村、武占村、西关村、九岗村、马也庄村、杜占村、杨楼村、东于林村、西于林村、何吕村、高庄村、位占村、西旧城村、苏旧城村、西柳中村、东柳中村、贾庄村、胡口村、东旧城村。方里镇
辖28个村委会 方南村、翟町村、葛堂村、王庄村、雷店村、邢占村、翟占地村、方东村、方西村、郭占村、张庄村、三娘占村、董营村、吕庄村、前瓦村、后瓦村、王占村、铁炉村、苏庄村、黄村、邵占村、西李村、周庄村、陈庄村、新楼村、文庄村、刘庄村、户固村。武邱乡
辖36个村委会 武邱村、滩邱村、卓占村、纸房村、敬占村、前师村、后师村、顿家村、清城村、河自村、罗圈村、罗占村、陈占村、三义村、尚占村、牛庄村、于占村、南嘴村、灰池村、红门村、勾家村、三合村、张庄村、毛庄村、何店村、小渠村、西角村、鲍占村、北嘴村、新生村、黄占村、罗家村、曹店村、常里村、赵庄村、马占村。佘家乡
辖48个村委会 佘西村、杨板村、南王庄村、高店村、佘东村、朱口村、后佘村、钟家村、北关村、苗找村、武找村、南关村、东张村、牛庄村、西郝村、佘南村、赵家村、西黄村、东黄村、各占村、前楼村、东邵二占村、河里高村、北邵二占村、车占村、王庄村、邵二占村、陈庄村、王岸下村、东连庄村、佘新庄村、翟家村、高岸下村、郭岸下村、西连庄村、金岸下村、西韩板村、寺门村、太平庄村、西邵二占村、东关村、新起占村、西张村、黄庄村、西庄村、韩板村、陈板村、东郝村。张三寨镇
辖28个村委会 张东村、张北村、张西村、张南村、临河村、新寨村、马安和村、崔安和村、陈安和村、虎头占村、皮东村、肖官桥村、草坡村、横堤村、李官桥村、焦官桥村、小屋村、河道村、官桥营村、韩占村、西角城村、张卜寨村、大东村、大西村、大前村、皮北村、皮西村、皮前村。满村镇
辖23个村委会 后满村、吴坡村、唐洼村、毛庄村、三官庙村、新庄村、李庄村、双庙村、邓东村、邓北村、曹吕村、大杨楼村、苏吕村、邓西村、前墙村、陈墙村、前满村、东梨园村、小吕村、吕村寺村、冯墙村、宜邱村、周宜邱村。镇政府驻后满村。长垣起重工业园区河南省发改委于2002年11月批准设立的特色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修建道路65公里,建成变电站4座,铺设各种管线265公里,实现了排供水、强弱电、天然气等“九通一平”和亮化绿化,入驻生产性企业221家,商户900多家,其中,资产超亿元的企业8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就业人员4万人。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医疗器械工业园区是经新乡市批准设立的市级工业园区。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建成道路10.7公里、35千伏变电站一座,铺设各类管网18.2公里。已入驻企业56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家,就业人员3万多人,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❸ 寻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街道!
开发区有这么几条主要干道:
金马路:从 金马路轻轨(西山)开始,一直顺路向东走,至银帆宾馆---安盛-- -开发区商场---岗西小区---马家军基地---小孤山-----等等
黄海西路:从金马路轻轨(西山)向南---六中---新海天酒店---开发区医院--- 黄海路派出所----岗西小区---保税区南门---等等
3号路(也叫淮河西路)--从西山进入开发区,路过工业区---向东直走---
高城山---高城山隧道---汉拿空调----等等
5号路(也叫辽河西、中、东路):从金马路进开发区,在金元酒店左拐--
开发区轻轨站--一直向东(与轻轨线并行)---金石滩
辽宁路:安盛东门的路,金州小客路过的
总的来说,开发区道路命名那是 相当 混乱!如果你打车,千万不要说什么什么路,什么什么街,司机没几个知道的。你就说,和哪哪哪近,附近什么标志性建筑就行。至于你要的什么顺序列表,估计开发区地名办公室都没有,他们自己都乱着呢,哈哈。人家出入车接车送,自然不用关心此等小事。你要熟悉,就坐着公交车来回几趟,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开发区一共就8线公交,基本逛遍了。
❹ 介绍一下河南永城市
这里,曾留下人类早期文明蹒跚的脚步,丰富的古文物遗存,记载着龙山文化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神秘的断层。
这里是汉兴之地。汉高祖刘邦在此挥剑断蛇,揭竿而起,逐鹿中原,建立起400年汉室江山。
这里是能源之都。永煤集团、神火集团、裕东电厂三大航母级企业集团坐落境内,龙腾虎跃,成为华东工业重要的能源后方。
这里是面粉之乡。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黄淮冲积平原一望无际的肥沃土壤,使这里成为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2005年,这里又以规模庞大的现代面粉加工业赢得了“中国面粉城”的荣誉。
这里是生态之城。是河南省首家生态市建设试点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认定。
这里,就是位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交汇处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河南省永城市
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处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交汇处,永城被称为河南省的东大门,素有“豫东门户”之称。永城市历史悠久,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是河南省东引西进战略的桥头堡城市,河南省重点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重要组成城市,河南省三点一线旅游城市,河南省生态建设市,河南省卫生城市。是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华东工业的能源后方。境内有200多家面粉企业,也是国家唯一授予“中国面粉城”称号的城市,永城拥有两家中国500强企业-永城煤电控股集团和神火集团、是河南省最大的煤化工基地。永城市分别入围2005、2006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综合经济实力位居中部六省中小城市第11位。永城总面积为206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50万人。
历史沿革
永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永城王油坊文化遗址表明永城的文明史距今有4000多年。造律台萧何制定《汉律》,成为统制天下的法典。 境内有国家4A级“芒砀山文物旅游区”,陈胜墓、孔子避雨处、刘邦斩蛇处、郭塔、张飞寨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尤其是西汉大型王室陵墓群,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宛如地下宫殿,是目前世界上同时期最大的石室陵墓。洞内壁画“四神云气图”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级别最高的壁画。 秦 时 期: 于此设、治“建成县”、“酂县”、“芒县”。 西 汉 时 期: 于此设、治“敬丘县”,“酂县”。 东 汉 时 期 : 于此地改置更名为设、治“临睢县”。 隋 (610年): 于此改置更名为“永城县”。 金元(1221年): 升为州,元至久二年(1265年)复降为县。 1945年 2月: 于此地改置更名为“雪涡县”、“雪枫县”。 1949年 3月: 复名“永城县”。 1996年10月 : 国务院撤销永城县设立省直管“永城市”。(见《国务院公报》96年10月刊。)
⑴. “永城”的来历: 因县城屡遭水击而不破,故名永城。取永远为城之意。 (《永城县志》)
⑵.“建成县”: 秦置,故城位置在今永城东北35里陈集乡刘寨,隋城系依汉芒县旧址,今地面尚存东北城角,高于地表0.5米。《永城县文物简介》1981年永城县文管会编着。《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学社出版)亦将该城标于永城县东南。
⑶.“芒县”: 秦置,地处今永城东北35里芒山、陈集一带。
⑷.“敬丘县”: 汉初置敬丘县,东汉改为太丘县,晋县废城存。地处今永城西北。
⑸.“酂县”: 秦置,地处今永城酂城一带。 永城地理编辑本段永城处在东经115°58′~116°39′,北纬33°42′~34°18′之间,平均海拔33米。市境的北、东、南及西南部分别与安徽省的砀山县、萧县、濉溪县、涡阳县、亳州市毗邻,西部和西北部与河南省的夏邑县缘连。沱河穿过西城区的北部和东城区的南部,芒砀山位于北部的芒山镇境内,主峰海拔高度159米。311国道从中部东西贯穿境内,连霍高速公路从北部东西贯穿境内。全境近似椭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海拔31.9米,除西北有方圆16平方公里的芒砀山群外,大部分为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30C。 行政区划编辑本段截至2005年12月31日,永城市现辖11个镇、18个乡,744个行政村,3706个自然村。所属乡镇有:演集镇、城关镇、 芒山镇、高庄镇、酂城镇、裴桥镇、马桥镇、薛湖镇、蒋口镇、陈集镇、十八里镇、城厢乡、候岭乡、黄口乡、新桥乡、双桥乡、王集乡、李寨乡、卧龙乡、龙岗乡、马牧乡、酂阳乡、太丘乡、顺和乡、条河乡、刘河乡、陈官庄乡、苗桥乡、茴村乡。
乡镇简介
城关镇
位于永城西城区,总面积14.2平方千米,总人口10万人。镇政府驻利民居委会。
2002年底,辖18个居委会(解放、塔东、塔西、岳山、中山、健康、人民、淮海、红旗、红学、胜利、西南、永和、花园、雪枫、利民、东方、白洋)、8个村(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南园、大营、马岗、董桥),41个村民组,22个自然村。
演集镇
位于永城市东城区,面积59.8平方千米,总人口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万人。镇政府驻演集村。
2002年底,辖8个居委会(车站、百花、永兴、沱滨、文化、菊花、月季、欧亚)、26个村(演集、黄庄、豆楼、胡阁、谢楼、曹楼、张大庄、陆楼、李楼、时庄、代王楼、关庄、李林、刘楼、刘庄、韩寨、梁油坊、天齐、朱小庄、丁楼、丰庄、武庄、胡楼、张楼、郭楼、李庄),250个村民组,210个自然村。
高庄镇
位于永城市东部。总面积78平方千米,人口5.5万人。镇政府驻高庄村。
2002年底,辖31个村(高庄、程元、曹庄、王庄、陈庄、王楼、大厂、车集、贾庄、韩庄、郭寨、申楼、闫瓦房、坡里、黄李、谢庄、谢店、蒋洼、冀庄、前张、大张、孙楼、单庄、郭庄、黄屠、葛店、高台、邵庄、洪楼、周庄、练庄),271个村民组,154个自然村。
陈集镇
镇政府驻陈集村。2002年底,辖34个村(陈集、郭庄、刘寨、双楼、代井、大朱庄、东风、孟寨、丁西、丁东、侯庄、张莫庄、张王庄、刘楼、望庄、豆油坊、大陈庄、贾庄、张庄、王善庄、刘河、朱寨、胡井、赵楼、花园、李古洞、马古洞、汉陈、香庄、高庙、芦庄、松元、练油坊、练楼、姚楼、道南),307个村民组,169个自然村。
薛湖镇
镇政府驻薛南村。2002年底,辖35个村(薛南、曹大庄、薛北、朱坑、金顶、崔庙、康庙、陈小庙、徐营、侯楼、洪路口、聂庙、丁庙、程大庄、陈寨、董阁、宋楼、王桥、周阁、黄营、豆楼、聂四楼、董庄、班寨、李草楼、李庄、张七楼、洪寨、宋河、刘家庙、张白元、聂寨、候寺、陈楼、付楼),313个村民组,139个自然村。
2005年,撤销滦湖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薛湖镇管辖。
芒山镇
位于永城市北部。总面积71平方千米,人口5.3万。镇政府驻雨亭村。
2002年底,辖26个村(山城、前尧、后尧、僖山、夏庄、雨亭、磨山、周桥、张庄、柿元、马山、陶山、刘厂、关庄、朱厂、松元、大庄、刘庄、彭厂、郑楼、丁楼、赵楼、姜楼、陈楼、种庄、周庄),211个村民组,98个自然村。
蒋口镇
镇政府驻蒋南村。2002年底,辖33个村(蒋北、蒋南、张庙、赵庄、崔油坊、凡集、北李楼、后板桥、四口楼、张菜园、常湾、前板桥、西李楼、张洼、葛洼、蒋型坊、乔楼、车楼、张集、谢庄、南李楼、王庄、谢集、九千米、陈楼、北李庄、田水井、秦湾、张梨园、刘集、仟佛、洪楼、刘庄),282个村民组,170个自然村。
酂城镇
位于永城市西部。总面积70.6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政府驻酂东村。
2002年底,辖33个村(酂东、王庄、双楼、龚庄、乔集、张庄、中楼、王楼、薛庄、宋庄、肖阁、菊庄、王寨、夏三楼、刘庄、袁庄、酂西、酂南、夏庄、侯寨、花园、丁阁、张楼、柏元、姑庵、丁桥、曹庄、五里、卞庄、马六、李集、肖楼、胡楼),284个村民组,146个自然村。
裴桥镇
位于永城市西南部。总面积126.4平方千米,人口5.6万。镇政府驻裴桥村。
2002年底,辖29个村(裴桥、任楼、王阁、孙母庄、朱庄、胡小寨、和顺、田楼、张店、前老家、李阁、梁堰、程庄、刘井、夏平楼、夏桥、周阁、崔庄、苏楼、邵庄、杨楼、盐店、苏沟、书案、刘庄、万楼、黄楼、乔庄、赵楼),243个村民组,185个自然村。
马桥镇
镇政府驻马北村。2002年底,辖30个村(马北、郑庄、洪寺、何庄、阎庙、梅庙、马南、庞楼、陈庄、陈湾、小苏庄、田楼、庞庄端口、刘楼、沈楼、侯寨、王桥、孙庄、同沟、马彭、常集、武庄、王庄、朱庄、洪沟、唐庄、李庄、铁塔、菜园、果园),289个村民组,196个自然村。
十八里镇
镇政府驻十八里村。2002年底,辖19个村(十八里、曹庄、祝庄、成楼、单阁、彭楼、陈楼、孙元、刘岗、七里店、郭李庄、三座楼、王双楼、十里庙、柘树、望堂、李窑、大李庄、陈土楼),131个村民组,67个自然村。
城厢乡
乡政府驻戚庄村。2002年底,辖19个村(戚庄、北郝、刘岗、韩庄、高余庄、李林、张楼、程楼、王楼、高玉楼、南郝、李庄、八里庙、冯寨、张庄、张大庄、洪岗、任楼、八里庙?),203个村民组,131个自然村。
候岭乡
位于永城新市区南部,新城工业开发园区坐落境内。人口5.1万人。乡政府驻十八里村。
2002年底,辖28个村(侯岭、方庄、程营、孟庄、张井、柏山、李口、施庄、蔡元、高楼、韩二庄、孙庄、大王庄、草庙、陈庄、亓庄、钟庄、呼东、呼中、呼西、二十里、十八里、谢楼、酒店、蒋阁、化庄、任湖、解庄),233个村民组,138个自然村。
茴村乡
乡政府驻东街村。2002年底,辖24个村(东街、南街、西街、张石桥、刘营、苗阁、代庄、邓庄、盛营、杨庄、汪庄、岳庙、谭桥、苗庄、位老家、李楼、刘元、翟庄、吕店、杨套楼、老阎楼、韩楼、崔庄、张大楼),235个村民组,104个自然村。
苗桥乡
位于永城最东部。总面积50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乡政府驻张楼村。
2002年底,辖20个村(新庄、梁海、水寨、陈大庄、周集、汤庙、苗北、曹楼、张楼、高楼、屈庄、苗南、李黑楼、韩阁、杨楼、武庙、黄土楼、花园、药店、黄楼),156个村民组,86个自然村。
刘河乡
乡政府驻刘河村。2002年底,辖27个村(刘河、訾楼、竹元、棘古同、王楼、尹楼、杨各子、郭洼、窦石桥、大秦集、王集、豆官坑、丁庙、万善庵、李庄、刘集、位庄、朱楼、倪阁、孙厂、孟集、姜庄、祖楼、刘小尧、武楼、周庄、谢楼),234个村民组,198个自然村。
滦湖乡(已经撤销)
乡政府驻李井村。2002年底,辖16个村(李井、郭长庄、张大庄、张路口、张营、阎庄、张楼、朱庄、余楼、郭楼、刘松元、练楼、代河、吴瓦房、单河、李楼),133个村民组,67个自然村。
2005年,撤销滦湖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薛湖镇管辖。
条河乡
乡政府驻李楼村。2002年底,辖27个村(李楼、排集、肖庄、冯庄、王石庄、种寨、郑楼、祝庄、吴营、侯庵、宗楼、李各、翟营、王山、堤湾、王庙、水库、东侯庙、西侯庙、贾洼、徐山、条河、邵山、鱼山、李双楼、邸楼、郭集),227个村民组,87个自然村。
顺和乡
乡政府驻东街村。2002年底,辖29个村(东街、西街、高新庄、高双庙、张庄、赵庄端口、夏楼、吕小楼、玉皇、丰沃、李大庄、蔡小街、蔡庄、后六子、梁庄、朱庄、房集、韩庄、王庄、高平房、蒋大庄、刘木匠庄、高口、姬庄、赵洼、赵营、刘古同、赵路口、洪菜园),245个村民组,145个自然村。
太丘乡
乡政府驻太丘村。2002年底,辖20个村(太丘、刘楼、崔楼、齐阁、后韩庄、邱庙、洪庄、吴圩、张牌坊、曹庙、杜庄、黄桥、洪小楼、丁庄、万庙、胡小厂、石庄、石槽、许河、六湾),194个村民组,97个自然村。
酂阳乡
乡政府驻酂北村。2002年底,辖30个村(酂南、酂北、酂西、常庄、盛楼、吴庄、母阁、牌坊、乔霍楼、凡庄、宋庄、乔楼、崔庄、练楼、代营、陈阁、李庄、杨庄、翟楼、马楼、张线庄、六湾、陈楼、王楼、柳元、蔡集、孟桥、油坊、刘庄、黄盆厂),225个村民组,112个自然村。
马牧乡
乡政府驻马牧村。2002年底,辖30个村(马牧、桑李庄、东霍、两口、乔楼、赵庄、西霍、郑西、丁寨、荣庄、丁老家、候洼、南董楼、程阁、歧麦、丁大庄、卜南、丁三楼、郑寨、西董楼、棠林、霍土楼、付小楼、五子楼、郑东、丁路口、卜北、王庄、马庄、宋王庄),233个村民组,109个自然村。
龙岗乡
乡政府驻龙岗村。2002年底,辖28个村(龙岗、唐庄、贺庄、徐楼、华佗、王楼、魏庄、孔湾、杨楼、秦楼、白元、蔡楼、马阁、屈庄、陈古同、孙楼、韩庄、位楼、王石栏、张集、米庄、天齐、孟楼、王阁、楚庄、杨庄、孟李楼、田楼),306个村民组,164个自然村。
卧龙乡
乡政府驻洪福村。2002年底,辖22个村(洪福、黄庄、潘老家、潘双庙、高胡楼、李庄、位桥、潘桥、杨大庄、丁楼、浑河、潘楼、王庄、刘园、余庄、刘楼、王元、伊庄、石桥、王行、宗桥、夏朱元),192个村民组,113个自然村。
双桥乡
乡政府驻双桥村。2002年底,辖25个村(双桥、王店、李林、杨岗、王香楼、碱荒、李珍庄、贺孙楼、魏洼、桑楼、孙瓦房、刘阁、大位庄、何楼、孙楼、张阁、王炉营、小王庄、汤楼、曹沟寺、邓楼、张桥、徐庄、乔洼、赵洼),225个村民组,125个自然村。
王集乡
乡政府驻王集村。2002年底,辖17个村(王集、崔营、余庄、庄楼、李岳楼、任楼、李沟、乔楼、郭庄、曹庄、凡营、闫庄、郭桥、八口楼、刘老家、蔡阁、石营),152个村民组,88个自然村。
李寨乡
乡政府驻李寨村。2002年底,辖21个村(李寨、苏小庄、徐庄、曾楼、关庄、余庄、支庄、丁唐、苏暗楼、张迁、庞庄、陈庄、麻冢、二郎、大李家、苏李家、苏阁、唐楼、彭庄、魏庄、苏楼),178个村民组,118个自然村。
新桥乡
乡政府驻新桥村。2002年底,辖18个村(新桥、曹桥、秦庄、江庄、张寨、马庄、韩六子、胡寨、胡道口、蒋庄、前刘营、孙庄、侯楼、朱楼、甘城、小刘庄、荣庄、温油坊),187个村民组,112个自然村。
黄口乡
乡政府驻黄口村。2002年底,辖20个村(黄口、顿桥、赵楼、丁楼、李平楼、李当庄、大刘庄、老家、木楼、大寨、陈楼、曹楼、成庄、许庄、胡庄、田庄、何桥、闫王庄、白庄、道庄),175个村民组,100个自然村。
陈官庄乡
乡政府驻陈官庄村。2002年底,辖14个村(陈官庄、胡庄、黄松林、李门庄、刘集、郭楼、堌尚、潘窑、陈庄、杨寨、左寨、张大庄、王庄、李庄),113个村民组,56个自然村。
❺ 湖北蕲春县行政区概况
,蕲春县辖13个镇、1个乡及1个农场。共有31个居委会、535个村委会。 蕲春地图漕河镇镇政府驻漕河,人口147013人,面积163.8平方千米。辖14个居委会、37个村委会:一居、二居、夏漕、豁口、付畈、十里畈、南门畈、吴庄、新建、枫树林、罗州城、李咀、大河口、芝麻山、长林岗、夏垸、团石头、关河、瓮门、刘榜、高新铺、高德畈、六房垸、冯围、杨树畈、何大垸、八斗地、菜园头、槐树山、飞跃、黄厂、梅畈、铁山、上武松、泉水坳、大枫树、田河、彭祖、马冲、马骑畈、三马河、大路铺、杨四岭、清水河、洪祖二、高山铺、上河桥、严垅、汪林、独山、十里铺。 赤东镇镇政府驻走马岭,人口65134人,面积148.3平方千米。辖45个村委会:范铺、邓园、白河、王咀、张岗、板桥、北风头、田围、白池、金城、杨旦、龚大围、酒铺、野塘咀、杨墩、杨潭、伊漕、马铺、邓信、三渡、蔡祖、甘垸、赵伯山、竹瓦、下朱云、东山、上朱云、龙顶寨、陈云、张玉芳、朱四房、童畈、童新、黄通八、徐亮、苏圩、西福、下陈、东福、张高、关沙、赵林、赵咀、五斗地、王垸。 蕲州镇镇政府驻蕲州,人口91508人,面积143.6平方千米。辖12个居委会、34个村委会:一居、二居、三居、四居、雨湖、南门、城内、东门、一关、郦公园、红石头、上河口、横坝、新塘、扎营港、韦庄、龙泉奄、银山、竹林湖、席盘石、街口、打鼓台、两路口、枫树岭、西角湖、土台、沙径、王要、邵垅、恒丰、潘垸、赤东、施家塘、黄土岭、塘垸、红门楼、老虎头、尤树垴、菩堤、金鸡、雨台、邱山、曹英、五里墩、太常、下石潭。 管窑镇镇政府驻岚头矶,人口31589人,面积72.5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岚头矶、管凉亭、江凉宁、三合铺、南征湖、付岗、寒婆岭、土城岗、胡岗、楼岗、红旗岗、园峰山、荷林、学堂岗、西湖里、竹林墩、小烂泥滩。 横车镇镇政府驻横车桥,人口94025人,面积192.8平方千米。辖48个村委会:九棵松、盘石桥、驸马坳、新桥、白石山、付冲、张林冲、界岭、江坳、付山、长石、蒋山、大柳树、刘冲、汪井、翁堑、卢河、伍药铺、新街、马华山、松树岗、路口、三店、潘畈、黄岗、易河、西河驿、马湖、火炉铺、拢船头、周桥、新州、蔡畈、胡咀、许岗、黄土咀、凉亭岗、乌石桥、刘牌楼、李冲、乌石山、白鹤林、石头口、马桥、枫柏柳、崇岩、策山、铺尔咀。 彭思镇镇政府驻彭思桥,人口49038人,面积110平方千米。辖29个村委会:伍松、彭思、螺蛳港、茅山、朗山、王牌楼、凤凰、丁家咀、刘堑、黄柏城、长塘、张滩、林山、郑岗、叶垸、独山、方港、白石岭、伍岳、丁港、夹河、余凉、大洼厂、王铺、雷祠堂、陈桥、康桥、清塘、碎石山。 株林镇镇政府驻株林新街,人口51751人,面积165.2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34个村委会:新华、株林、长塘、郭咀、豹子山、陈坝、黄泥塘、方冲、宋塘、矿山、街后、陈应垅、桂花垸、石板岩、黄城河、泡桐树、夏典铺、铺头坳、柏条铺、叶家咀、达城、榔木冲、湖塘角、许家山、亭子学、慕义畈、华家河、姚家垸、下屋楼、唐店、华家畈、黄泥坳、会龙池、三角山、大崎山。 刘河镇镇政府驻刘河,人口90577人,面积214.6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53个村委会:刘河、金郁、莲花、新铺、张桥、曾冲、彭冲、花园岭、杨河、青峰、大公、洪曲咀、桥上、胡坪、年浪、蔡寿、高不潮、方铺、胡凉亭、杨林冲、祖儒、白茆、石鼓河、罗坳、石鼓冲、杨寨、鸭咀、汤畈、中路铺、牌楼垸、坳上、马路口、分路、果子畈、胡坝、范湖、花园港、湾潭、黄坪、里下冲、三门寨、石马山、胡海、董畈、张铺、胡志高、飞跃、刘河、龚坳、舒垸、新河、河西上、王桥、曹庙、黄金寨。 狮子镇镇政府驻狮子口,人口60638人,面积241平方千米。辖53个村委会:狮子、三迭石、花凉亭、涂铺、园襟冲、畈上垸、牛皮寨、吴挡、余畈、胡襟冲、灯笼垸、白杨畈、石王寨、郝冲、郝上垸、贡畈、松树桥、河口、董冲、枫树榜、张山、吴檀榜、涂冲、万章、何铺、南渠、胡冲、松树林、苏垸、柳树坪、花园、望江寨、盘龙、康冲、郝子堡、东山冲、付沟、长岭岗、芒槽、红石、西坳、杨树坳、苍寨、鲇鱼地、于冲、天宝寨、白果树、赵畈、宋坳、黄泥、孙垸、邓河、吕河。 青石镇镇政府驻望天畈,人口63652人,面积192.1平方千米。辖42个村委会:望天畈、蕉藤树、青石岭、白鸡尖、水车河、草铺、裴冲、合盘冲、芭茅街、张河咀、大樟树、火龙、周畈、陈坳、文楼、叶铺、界天、黄土堰、张畈、杨垸、郑咀、大叶山、马河、赵围、桐梓、许冲、大屋、梅铺、柳畈、阁老垸、芭桥、龙溪、高溪、界岭、八斗舍、温泉、边街、笔架山、花桥、白塘坳、太湖、郑家山、桔子林。 张榜镇镇政府驻张家塝,人口61486人,面积207.5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36个村委会:张塝、韩榜、横路、龙潭冲、方咀、大同司、下马沟、歇肩岭、船型、田六、马踏石、下车门、黄梅山、马鞍山、六溪冲、瓢铺、文畈、陈广、范垸、魏河、雷山、鲁围、彭山、余当、百叶、孙冲、七里冲、土库、大竹冲、九潭冲、胡垸、塔林岩、宋当、舒垸、新路、塘抵坳、古木冲。 檀林镇镇政府驻檀林河,人口50552人,面积166.9平方千米。辖42个村委会:檀林、正冲、将军、雷冲、响水、西冲、桐山、朱冲、楼花、河东、德元、河西、上界岭、槐树、横山头、枕头、碾下、麒麟、刘全、石牛、裴围、细舟河、曹冲、肖河、上河、陈英、陈旺、大王山、独山港、田桥、四流山、乌沙畈、雾云山、龙井河、牛头冲、桥上、刘坊、白羊沟、詹山、青草坪、东山坪、朝阳洞。 大同镇镇政府驻大同,人口30721人,面积139.7平方千米。辖27个村委会:大同、两河、汤坝、鲍山、谢围、湖口畈、柳树、小竹冲、操山、南冲、李山、上车门、葛山、大桴、柳林、石坪、金沟、三山坳、板溪、游山、何铺、连城、王街、方桥、栗木岭、黄山、塘山。 向桥乡乡政府驻向桥,人口45411人,面积205.1平方千米。辖28个村委会:白水、向桥、宋树、桥边河、黄土墙、胡山、斌冲、桐油畈、毛咀、刘寨、龙井岸、童咀、曹大山、藕塘、百箩丘、棠树岭、唐山、邓桥、杨垅、桥上垸、孙山、王榜、杨畈、狮子堰、姜冲、柳堰、枫树、大元。 八里湖农场场部驻下土门,人口18296人,面积34.5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土门、余赛、双沟、白鹤堰、三见垸、陈赛、高山、半边山、龙凤山、外江、粮种、白堰果园场、高垸、原种场。人文景观 “蕲春人物彬彬”,“英杰代兴”。宋代有参与纂辑《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巨型类书的文学巨擘吴淑;明代有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着名战将康茂才;清代有着名文学家顾景星、陈诗,首创中国海运的陈銮;近代有辛亥革命先驱詹大悲、田桐,训古学家、“章黄学派”创始人黄侃,“一二·九”运动组织者、华北抗日联军司令董毓华,着名诗人、文艺理论家胡风等。二十世纪以来,秉文衡、掌科苑、主讲坛者遍及五洲,人数多达800多人,故有“教授县”美誉。 蕲春境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旅游景点遍布,文物保护单位多达86处,其中达城毛家咀遗址是我国西周古文化的代表。县南蕲州古城的“蕲阳八景”和李时珍陵园、药物馆、纪念馆均十分着名,年接待中外游客10余万人次。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曾长期在蕲州荆王府任纪善职,并在蕲州写出了中国四大古典小说 之一的《西游记》,书中描述的孙悟空、玉华府、豹子山等人物风景以及故事情节等都可在蕲春的山水人物、神话传说和风土人情中找到出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湖北省蕲春县申报的“李时珍传说”入选,列入民间文学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特产 土地资源: 总面积23.98万公顷(359.7万亩),其中耕地5.6万公顷(84.02万亩),林地10.39公顷(155.8万亩),水域3.11万公顷(46.62万亩)。 矿产资源: 已探明矿产资源39种。金属矿产有:磁铁、钛磁铁、钒钛磁铁、锰、铬、铜、铅、钼、金、银、锆等15种。其中刘河镇石鼓冲钒钛磁铁矿工业储量95万吨,石人寨金矿工业储量500公斤。非金属矿产有煤、白云石、蛇纹石、石英石、石灰石、钾长石、花岗石、大理石、滑石、瓷土等23种。其中石英石储量过1亿吨,含硅量达99.98%以上,品位居全国之冠;花岗石储量30多亿立方米,花色品种独特,已进入大量开采和加工阶段。此外,还有大量的优质矿泉水资源。 水利资源: 县内5公里以上河流75条,总长973.7公里,流域面积2682.2平方公里。境内主要湖泊有赤东湖、赤西湖和雨湖等。有各类水库158座,总库容5.7亿立方米。全县水力电能5.24万千瓦,已开发利用1.95万千瓦。 物产特产: 农作物有水稻、小麦、大麦、棉花、油菜、高粱、玉米、马铃薯、大豆、蚕豆、豌豆、绿豆、黄豆、花生、芋麻、甘蔗,桃、梨、李、杏、柿、柑桔、板栗、枇杷、西瓜、香瓜、甜瓜等;水产品有青鱼、草鱼、鲤鱼、鲫鱼、鲢鱼、鳜鱼、黄颡、虾、蟹、龟、鳖、鳝,以及莲、藕、菱、芡实、蒲草等;野生动物54科、105种,植物资源519种。其中蕲竹、蕲艾、蕲龟、蕲蛇历称“蕲春四宝”,“天下重之”;蕲春珍米为全国七大名米之一;油姜、山药、绿茶、螃蟹均品质独具,久负盛名。《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蕲春出产700余种,其中不乏名贵品种。今天,金浪牌珍米、美华牌洗衣粉、李时珍牌补酒及系列保健品、联盟牌奶粉、时珍牌紫苏油、宙风牌轴瓦、李山茶叶等40多项产品获“省优”“部优”。 蕲春四宝: 蕲艾、蕲蛇、蕲龟、蕲竹蕲春县地处鄂东边陲,大别山南麓,长江中下游北岸,素有“吴头楚尾”之称,历为水陆交通要冲,商品集散中心。今日蕲春南临长江“黄金水道”,京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鄂皖等级公路均穿境而过,乘车两小时可抵达武汉天河机场,交通区位优势极其明显。县内交通发达,形成了“两纵五横五循环”的干线公路网络,支线公路实现村村通。 京九铁路穿境而过,在本县设有三级客运站和货运站各一个,客运站位于京九铁路正中点,正处县城中心,站前广场(人民广场)为端口九段最大的广场。 蕲春县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北岸,东北邻安徽省。面积2397.6平方公里。总人口98.3万人。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兼有。且呈现多层次、立体分布。整个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渐次倾斜。水系有蕲河、赤东湖、赤西湖等。京九铁路横贯蕲春东西。蕲春火车站位于京九铁路中点,是阜九段唯一在城区的火车站。在县城设有一个客货综合站。蕲春已建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包括沪蓉高速、318国道、蕲太公路,目前全县公路里程1981.4公里,其中国道35.2公里,省道128.2公里。全县高等级公路里程达434.2公里
❻ 安徽省淮南市董岗属于哪里
网络地图查看一下不就知道了。
❼ 遵义都有什么厂
1、遵义的主要大型工厂有:遵义钛厂(镇隆),贵州钢绳厂(八七),海尔冰箱厂(九节滩),遵义碱厂(舟水桥),董酒厂、珍酒厂(董公寺),花岗水泥厂(深溪)。
2、工业园区也有很多工厂的:
红花岗湘江工业园(省级) 、
遵义县和平工业园 仁怀名酒工业园(省级)、
汇川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这是遵义最厉害的四个工业园。
3、遵义南面:平桥工业园区、龙坑高新产业园,市区有航天工业园。
❽ 河北藁城都有做什么的!主要工业区在哪
主要工业区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北藁城主要的行业如下:
1、工业
2007年,藁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70.3亿元,比2006年增长29.4%,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6.4亿元,比2006年下降35.9%。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9.07 %,规模以上工业利税27.2亿元,比2006年增长45.0%。
2、建筑业
2007年末,藁城有建筑企业个数9个,藁城市建筑业增加值106138万元,比2006年增长3.5%。房屋施工面积100.6万平方米。
3、教育
截至2007年末,藁城有各类学校387所,其中中学41所,小学140所。各类学校在校生13.1万人。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藁城市拥有教职工9114人;其中普通中学3986人,小学3067人。
4、科技
2007年末,藁城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29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万人,用于科技三项经费支出952万元。年内取得石家庄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5、农业
2007年,藁城农业增加值36.9亿元,比2006年增长1.2%,其中牧业增加值完成10.2亿元。粮食播种面积99.9万亩,总产量51.54万吨,比2006年增长2.2%,其中:夏粮总产25.66万吨,比2006年增长3.9%,亩产506公斤,蔬菜播种面积52.9万亩,总产量267.5万吨。
❾ 合肥市交通规划
合肥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为加强对近期城市建设的指导与统筹,落实城市“141”空间发展战略,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的要求,以区域协调、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结合合肥市实际情况,制定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
[2002]13号);
(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建规[2002]218号);
(5)《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6)《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8)《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规划纲要》;
(9)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3条 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将资源环境保护与控制作为发展的前提,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合理进行空间资源配置;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应对城市发展问题;制定城市重大设施建设规划,为合肥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努力实现城市有序、和谐、可持续发展。
第4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合肥市市区,包括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面积838.52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第5条 规划期限
2006-2010年。
第6条 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建设活
动,应符合本规划;与空间利用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相协
调。
第二章 目标与规模
第7条 城市近期建设发展目标
近期城市建设围绕“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东向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五大战略,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逐步把合肥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金融中心,“引领皖中、辐射全省、联动中部、接轨长三角”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城市。
构建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区域性交通枢纽,推动多中心空间布局的形成,建设现代化滨湖生态园林城市。
第8条 城市发展规模
到2010年,城市中心城区人口300万,城市建成区规模为300平方公里。
第三章 空间分区管制及近期城市发展方向
第9条 空间分区管制
为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处理好城市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在市区范围内划分四种用地类型,即现状建成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
现状建成区内城镇建设应满足延续城市文脉、城市风貌的原则,保护现有历史建筑、文化节点,促进城市特色的形成。
适宜建设区内城市建设应严格遵守规划的相关规定,满足公共绿地、水系的景观控制要求,优先满足基础设施用地、社会公益设施用地需求。
限制建设区内禁止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严禁发展污染企业,严禁擅自扩大村庄用地以及圈地、扩地等行为。
禁止建设区内除规划的城市基础设施外,禁止一切城市建设开发行为,已经存在的农村居民点应予以严格控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第10条 近期城市发展方向
近期城市重点向南、向西发展,同时促进城市北部、东部和西南部的发展,优化城市布局。
第11条 建设用地分布
规划期内城市新增建设用地75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重点向滨湖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倾斜,职教基地以及各类产业园区是城市近期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有效利用新增建设用地的同时,加强对存量土地的挖潜,优化用地结构,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在各城区均衡布局居住用地,优先保证各项市政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用地,保障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发展备用地
对发展备用地内的土地实行严格的控制,除了近期城市发展所必须的用地外,不允许任何未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建设和开发行为。
第四章 近期重大用地布局
第13条 重点发展地区
近期确定滨湖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磨店片区、新站北地区、黄山公园地区、森林公园地区等6个地区为近期重点发展地区。
第14条 重点改善片区
近期重点改善的建成区主要包括老城区、龙岗地区、花冲公园及化工厂地区、葛大店地区、青年路地区、南七地区、五爪塘地区、西客站地区、樊洼路地区、合作化北路地区、老火车站地区、三角线地区等13个地区。
第15条 重点生态培育地区
重点生态培育地区包括大蜀山风景区、两大水库地区、“四脉”生态廊道、巢湖沿岸地区、江淮分水岭地区。近期重点加强对这些地区生态的恢复和建设,改善周边环境,特别加强对水源保护区周边的控制。
第16条 工业(园)区
1、近期工业发展重点
近期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按照产业集聚、规模扩张、技术进步和国际合作的要求,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
2、近期工业布局
积极构建市、县联动的“5大工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其中西部工业组团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西南部工业组团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河工业园区;北部工业组团的庐阳工业园区;东北工业组团的瑶海经济开发区;东部工业组团的肥东经济开发区(龙岗)位于市区范围内,是近期建设工业用地布局的重要地区。
第17条 仓储区
完善建设3个仓储集中区,包括派河北仓储集中区、合肥北站仓储集中区和大兴仓储集中区。
取消瑶海生态公园北侧的危险品仓库,拆除合作化路液化气储气站,加强对煤气制气厂储气站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18条 居住区
以贯彻宏观调控政策为手段,以保障住房供应为主线,以商品住房市场化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倡绿色与节能建筑,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推进物业管理,促进房地产业现代化,健全房地产业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市场,推动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近期规划重点建设森林公园地区、建材一厂地区、合瓦路地区、大店、大兴、安纺地区、合钢地区、葛大店地区、黄山公园地区、南艳湖地区、政务文化新区、黄山路及潜山路地区、樊洼路地区等居住区。
启动滨湖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内的住区建设,加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第19条 园林绿地
在近期建设范围内划定绿线、蓝线,依照相关法规和条例加强管理。
围绕大蜀山、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和环巢湖地区,加快城市东南、西南、西北三大区域及滨湖区绿化建设。促进各城区绿地均衡发展,从园林城市向生态园林城市推进。
到2010年,全市新增市级公园12个、区级公园16个,新增绿地1523.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新增1119.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11平方米,人均标准增加1.3平方米。
第20条 历史文化保护
在近期建设范围内划定紫线,依照相关法规和条例加强管理。
近期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对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也要加以保护。针对保护对象的价值、残损程度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不仅保护文物、近现代代表性建筑本身,对周边环境也进行整治;把文物、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
第21条 风景名胜区
严格执行国家及安徽省有关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严格执行风景区总体规划,禁止一切与风景区无关的建设行为。
协调城市建设与巢湖风景名胜区、西郊风景区的关系,近期建设环巢湖的滨湖大道、景区基础设施,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与保护两大水库水源相结合,营造生态湿地、风景林,严格控制景区内污染物的排放,环城公园要继续提高生态文化品质。
第22条 旅游
实施合肥市旅游业“十一五”规划,建设10个重大工程,辐射周边旅游景区,带动安徽省旅游业整体发展。
第五章 近期重大交通设施规划
第23条 近期建设目标
1、对外交通
初步建立以合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综合性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将合肥市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为重点,集中建设对外运输主干线、重点港(站)主枢纽,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机场、港口为枢纽,干线铁路、高等级干线公路、航道为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
2、城市交通
初步建立快捷的城市“141”组团交通联系网,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提高交通安全性和运行效率。加强城乡之间道路系统建设。
初步建成以快速路、一级主干路组成的城市快速通道系统,加大次干路和支路的覆盖范围,形成网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等级分明的道路系统。
3、公交网络
实施公共交通优先策略,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初步建成以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相结合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系统,启动轨道工程建设前期工作。
第24条 对外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1、铁路
完成沪汉蓉高速铁路合武、合宁段的建设;建设宁西铁路合肥至西安段复线;新建淮南快速铁路线,与京沪高速铁路相衔接。结合城市道路建设有计划地逐步实现铁路与城市道路立体交叉,消除平交道口对城市交通的干扰。
2、公路
完成合淮阜、合六叶高速公路及北外环高速路建设,完成合宁高速公路大龙段扩建工程,做好西外环高速公路线型的选择和控制,适时启动西外环高速公路建设,做好206国道经过城市段的外移准备工作,改造七条城市出口干线公路。
3、机场
建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推进合肥骆岗机场搬迁,建设中心城区与新机场之间的快速专用通道,在机场附近规划建设临空港经济区。
4、水运及港口
将合裕线航道全线建成Ⅲ级航道,同时改造店端口河下游撮镇合裕公路桥至三叉河9公里航道及派河下游航道为Ⅲ级航道。规划建设合肥集装箱码头及南淝河、店端口河、派河货运码头,提升派河港区、店端口河港区的吞吐能力。结合滨湖区建设在巢湖沿岸及南淝河水道建设旅游客运码头,设计“水上巴士”线路。
5、客、货运枢纽
近期新建合肥高铁站,对合肥火车客运站进行改建。加快合肥北站建设,并作为集综合性货场、集装箱和现代化物流中心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货运基地。
改造建设南门、北门、西门、东门换乘中心。同时规划新建三处公路客运站,形成完善的公路客运枢纽系统。
结合对外交通枢纽,形成以合肥货运总站、合肥竹西货运站、合肥新港货运站、合肥集装箱中转站、合肥十里庙货运站、合肥龙岗货运站、合肥双凤货运站、合肥店端口货运站等八站构成公路货运主枢纽。
第25条 城市骨架路网近期建设规划
建设中心城区到三县的快速干道。实施交通综合改善工程,改造和完善道路网络系统,加强重点地区路网建设,进一步加大老城区道路改造的力度,提高既有设施的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率,加强对道路立交用地的控制。
规划期末,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1600公里,道路广场面积525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广场面积17.5平方米。
第26条 公共交通近期规划
到2010年,完成公共交通指挥中心、大型综合换乘枢纽中心及9个保养场建设,营运线路网总长度750公里,公交车辆拥有率达到12辆/万人,公交线路密度达到2.5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快速公交线网密度为0.60公里/平方公里)。
第六章 近期重大公共设施规划
第27条 近期发展目标
近期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多中心城市空间形成,加大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要。
老城区继续提升、优化服务职能,构建区域性的金融、商贸服务中心;政务文化新区构建市级行政、文化中心;滨湖区逐步建成以行政、会展、旅游和休闲观光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成为以科研为主要功能的城区;积极完善各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第28条 文化
重点规划建设 “一带、三区、三园、多点”文化设施格局。以环城公园为依托,形成环城生态休闲文化带;加强政务文化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滨湖文化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三国文化园、包公文化园、淮军文化园;加强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基础设施。
完成合肥广电中心、合肥文化艺术中心、合肥文博苑、科学文化广场等设施的建设。
第29条 体育
以承办2010年全国第四届体育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城市体育运动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和有效整合体育资源,强化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健全体育健身网络。
完成合肥体育中心建设,在滨湖区建设合肥体育运动学院新校区和合肥全民健身广场。
每个城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瑶海经济开发区均规划建设便于居民使用的区级体育中心,增加城市居民小区的配套体育设施建设。
第30条 教育
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普通高中教育,扩大规模总量,在市、县新办5所普通高中,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扩大优质资源。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合肥职业教育基地建设。职业高中学校数由43所增至50所,建设省级以上示范职业学校20所。构成集重点学校、重点专业、重点实习训练基地为一体的职教集团。多渠道发展成人继续教育。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促进高等教育稳定发展,支持在肥部属、省属高等院校和民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好地方服务工作。完成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建设,办好合肥学院。
第31条 医疗卫生
到2010年,实现全市每千人拥有床位3.5张;城市每千人拥有床位5.0张;全市每千人拥有医生1.6—1.9人;每千人拥有护师(士)1.9—2.3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护比1:1.5,床护比1:0.4;全市平均床位使用率保持在80%左右。
建设完成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珠医院、省立医院滨湖区分院、安医滨湖区分院、市口腔医院分院、市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合肥市妇幼保健院分院等医院,扩建改造市第一、第二、第三人民医院。
第32条 商业
逐步将合肥建成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合理布局城市三级商业中心网络,完善建设1个市级商业中心、8个区级商业中心和若干居住区级商业中心。
超市、大型专业店布点向市级、区级商业中心集中,服务半径按1.5公里进行控制;大型专业店服务半径按3公里控制。
专业市场布局主要加强对现状8大类专业市场的整合。
农贸市场布局体现利民便民的原则,服务半径为500~1000米。
第七章 近期重大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33条 给水工程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环境、水资源保护。建立安全、高效、合理的供水系统,满足居民生活和城市各类用水的需要。实现多水源的联合调度,统筹城乡区域联合供水。2010年,管网服务压力合格率达到99%,供水普及率达到95%,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新增供水能力55万m3/d,总供水能力达到142.5万m3/d,加强城市输配管网系统建设。
第34条 污水工程
合理划分污水排放分区,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六个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8.5万m3/d,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82万m3/d。建设严店污泥晒场、合肥市污泥处理厂工程,实现污泥的减量化、干化处理。
进一步完善城市污水管网系统,逐步将老城区排水改造为雨污分流制。扩大污水再生利用范围,提高污水处理深度和再生水利用率,至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80%以上。污水再生利用规模提高到25万m3/d以上,利用率达到60%以上。
第35条 雨水工程
结合地形特点和水系分布情况,将合肥市排水分区调整为19个雨水系统。整治中心城区易涝低洼地区,加强河道、水塘、沟渠的清淤等综合整治以及排涝泵站、涵闸的建设。重点完善二十端口河、四里河、板桥河、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雨水系统工程。
第36条 电力工程
2010年合肥本地电厂装机总容量达到2365MW,500KV变电所容量3204MVA,电网对中心城区供电量143亿KWh,最大负荷年利用小时数5000小时,全社会用电电量146亿KWh。
扩建合肥电厂、合肥二电厂,新建500KV肥东变电所,完善电网结构。
第37条 通讯工程
到2010年,中心区规划固定电话普及率在60部/百人以上,规划移动电话普及率在100部/百人以上。中心城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家庭入网率达95%。有线电视网络可传输100套以上高清数字电视带和200套以上标准数字电视节目,并可支持实时视频点播服务,提高移动电视覆盖率,向多种使用模式延伸。
整合邮政业务体系,建立以邮政、速递物流类、金融服务类为主体的三大板块,实现普遍服务和竞争性业务分类经营,提高邮政服务水平。
继续加强全市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适应经济国际化的高速宽带网。到2010年,互联网用户达到100万户,城乡宽带接入网覆盖率达90%。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科技、教育等重点领域和区域信息化建设,建成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电子政务、公共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在现代物流及其它流通领域中基本建成电子商务应用体系。
第38条 供热工程
建立安全、经济、高效、环保的供热系统,合理安排供热工程设施,调整燃料能源结构,适度发展集中供热,建立燃气集中供热、清洁燃煤集中锅炉房供热等多样化清洁能源供热系统。2010年集中供热能力1410t/h,集中供热总建筑面积1500万平方米。
第39条 环卫工程
建立和完善资源回收系统,逐步实行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城市垃圾分类率达到30%。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近期处理工艺以焚烧处理为主,填埋处理为最终保证措施,混合垃圾不再进入垃圾填埋场,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地区无垃圾污染。
扩建龙泉山垃圾处理场;建设合肥市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二期工程,集中处置全市医疗废物和工业危险废物。
合理布局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第40条 燃气工程
城市燃气气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气等为辅。完善输配管网建设。
到2010年,城市天然气供应量达80万立方米/日,其中压缩天然气(CNG)供应量20万立方米/日。液化气供应量达3万吨/年。城市气化率达到95%以上,天然气普及率达到60%以上。完成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储配站建设,加快压缩天然气(CNG)站的布点建设。
第41条 防洪排涝工程
规划确定合肥市中心城区的近期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治涝标准设计重现期一般地区采用1~3年,局部重要地区采用3~5年。
通过综合调度,形成上游水库拦蓄消减洪峰、中游堤防挡洪、下游河道泻洪和圩区蓄洪的城市防洪体系。
近期重点加强滨湖区、南淝河下游、二十端口河、四里河、板桥河(上游)、十五里河等综合防洪工程建设。
第42条 消防工程
完善合肥城市消防安全体系,合理布局消防站、消防训练场等设施,加强消火栓的建设。
规划建设消防指挥中心1处、市民消防教育培育中心1处、15座标准型普通消防站和一个市级消防训练基地。
第43条 人防工程
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着眼发展,系统配套。平战结合,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城市近期规划紧密结合、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充分发挥人防建设的综合效益。
人防掩蔽工程按户籍人口人均占有防护工事面积0.5m2建设。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修建防空地下室。
第44条 抗震减灾工程
城市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七度,规划期末全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达到国内
先进水平。
第八章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45条 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
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要生态功能区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在创建和巩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城市生态的园林绿地系统,初步形成生态城市基本框架。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全过程控制环境污染,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城市经济和社会得到节约、清洁、安全、可持续发展。
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到2010年,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十五”期末的基础上下降10%、每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20%,建成2-3个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农业)园区,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第46条 生态建设重点
构建生态网络,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重点保护:一湖、一山、两水、四脉、多片。
一湖,即巢湖。一山,即大蜀山。两水,即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
四脉,即店端口河、南淝河及其支流(包括二十端口河、板桥河、四里河)、十五里河、派河。
多片,即中心城区周边需保护的区域。
第47条 环境保护
制定切实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通过用地、规划、财税等方面政策调控,鼓励城市生产与建设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保护自然资源,控制环境污染。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节约型生产方式。强制推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促进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强调源头削减和末端污染控制并重。所有建设项目从用地规划开始到项目建设完成的全过程都应符合环保要求。依法做好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已建成的企业应积极推广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小的清洁生产工艺,积极治理污染,实现污染物减排。
第九章 实施策略
第48条 空间分区管制政策
实施“四区”的空间分区管制,实施“四线”管理。划定“绿线”,加强对区域绿地和各类城市绿地的保护与管理;划定“蓝线”,加强对城市水系的保护与管理;划定“紫线”,加强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管理;划定“黄线”,加强对各类交通市政设施用地的控制与管理。
第49条 建设用地政策
根据不同产业的集聚要求,分强化集聚型、引导集聚型和非引导集聚型三种类型分别制定产业集聚政策,为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分类指引。
加强产业用地管理。出台产业用地指南,在投资效益、开发强度、设施配套、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新的建设标准和政策门槛;完善产业项目审查程序,建立科学的审查机制;逐步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开展产业用地批后效益评估,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
第50条 近期土地供应原则
近期土地供应应坚持“供需平衡、加强储备、盘活存量、控制增量,集约用地、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有保有压”的原则。
近期土地供应计划包括新增土地供应和存量土地消化两部分,其中新增土地供应相当于年度土地开发供应计划中的土地出让。近期新增土地供应实行总量控制。
第51条 城市更新政策
结合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加强对旧城区功能的完善,制订城市更新专项政策。确定更新的模式与程序,强化规划调控作用。
制定不同地区不同的改造开发强度要求,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通过改造提供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用地和公共绿地。
第52条 公共住房政策
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加强房地产开发全过程监管,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培育规范住房二级市场,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完善房地产法规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53条 市区村镇建设政策
有序引导乡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整治。积极探索建设具有合肥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54条 规划实施的管理措施
强化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制度。制定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作为对本规划的深化和落实。
完善规划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检查和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控,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投诉与反馈机制。
第十章 附则
第55条 本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以及说明。
第56条 本规划中带下划线的条文为强制性内容。
第57条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第58条 本规划由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59条 本规划由合肥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