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产铀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核工业290研究所、核工业北京铀矿地 质研究院等单位在这一地区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并从区域上系统总结了产铀花岗岩的 地球化学特征(张祖还等,1991)。然而,上述研究大多侧重于大范围的区域性工作,或 是对产铀花岗岩铀矿化特征方面的研究,而很少针对某一具体的产铀岩体展开更加深入细 致的研究工作,因而对产铀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为 此,选择了南岭东段最为重要的产铀岩体——贵东复式岩体(图7-3)中的笋洞岩体, 开展了较为详细的年代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工作,以便深入了解该产铀岩 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查明花岗岩的物质来源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贵东岩体位于南岭东段粤北地区,区域上属于南岭地区三条东西向岩浆岩带之一的花 山-大东山-贵东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沙溪岩体、鲁溪岩体、下庄岩体、 笋洞岩体、龟尾山岩体和帽峰岩体等组成的早中生代—晚中生代复式岩体(图7-3),出 露面积达1500km2。该岩体侵入的围岩在东北侧和东侧为寒武-奥陶系浅变质砂岩、板岩 及含炭板岩;在南侧主要为泥盆-石炭系砂岩、碳酸盐岩。接触带附近的围岩均有不同程 度的接触变质作用。笋洞岩体是贵东复式岩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露面积约90km2。 主要由中粒,次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局部见有中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岩体范围内 NWW、NNE和NEE向基性岩脉十分发育(图7-4)。花岗岩呈花岗结构或似斑状结构, 组成矿物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白云母。以往研究认为,贵东复式岩体 属中-晚侏罗世岩浆活动产物(金景福,1984;王学成,1986;胡瑞忠等,1988)。但近 期高精度的单颗粒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贵东复式岩体是早中生代—晚中生代多次 岩浆活动产物(孙涛等,2003)。
1.形成时代
笋洞岩体以往尚未有人进行过年代学研究。为获得可靠的测年数据,从该岩体中335矿床KD-17坑道以西500m处,选择了新鲜的中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全岩样品,由天 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同位素实验室李惠民研究员采用当前比较可信的单颗粒锆石U -Pb同 位素稀释法测定岩体的形成时代,分析结果见表7-6。
图7-3 贵东复式岩体地质图
图7-4 粤北贵东复式岩体中笋洞岩体地质略图(a)研究区位置示意图;(b)贵东岩体简图;(c)贵东复式岩体东部花岗岩及基性岩脉分布图
由表7-6所示,笋洞岩体中锆石的U-Pb表面年龄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序号1 和2锆石为长柱状透明自形晶,代表岩浆结晶锆石。它们(尤其是序号2)的三组表面年 龄相当一致,反映锆石自形成以来,对放射成因铅保持了封闭。考虑到238U和235U的半衰 期及其丰度存在差异,锆石中放射成因207Pb的丰度比放射成因206Pb的丰度约低20倍,使 前者的测量精度较差,导致207Pb/235U和207Pb/206Pb年龄值往往不能反映岩体形成的真实年龄。这表明,对于放射成因组分积累较少的年轻锆石来说,206Pb/238U年龄比207Pb/235U 和207Pb/206Pb年龄更能反映锆石的结晶时间(Composton,1992)。因此,序号1和2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189.1±0.7)Ma应代表锆石结晶年龄。序号3和4锆石颗 粒的表面年龄偏高,206Pb/238U年龄为223~289Ma,207Pb/235U年龄为236~318Ma,207Pb/206Pb 年龄为361~539Ma。它们为短柱状晶体,因此,表面年龄值的偏高可能同这两颗锆石内 部含有少量继承锆石核有关。本文取(189.1±0.7)Ma代表笋洞岩体的形成时代(图 7-5)。
表7-6 笋洞岩体锆石U-Pb同位素分析结果
注:206Pb/204Pb已对实验空白(Pb=0÷050ng,U=0.002ng)及稀释剂作了校正,其他比值中的铅同位素均为放 射成因同位素,括号内的数字为2σ绝对误差,0.0686(2)表示0.0686±0.0002(2σ)。
图7-5 笋洞岩体锆石U-Pb谐和图
利用激光探针ICPMS对贵东复式岩体中其他岩体所进行的系统单颗粒锆石U-Pb同 位素定年表明(徐夕生等,2003),贵东岩体是早中生代—晚中生代多次岩浆侵入形成的 复式杂岩体,其中鲁溪岩体((239±5)Ma)、下庄岩体((235.8±7.6)Ma)是早中生 代花岗岩;隘子岩体((160.1±6.1)Ma)、司前岩体((151±11)Ma)是晚中生代花 岗岩。鲁溪岩体中的锆石颗粒,除一个样品(S013-54)表现为410~500Ma外,其余锆 石颗粒可分为年龄较老和较年轻(图7-6(a)(b))两组,但两组锆石在形貌上没有明 显的区别。下庄岩体的15颗锆石样品中,有2颗锆石表现为元古代的年龄(即S013-88 和S013-100的207Pb/206Pb年龄分别为1275Ma和2137Ma),有2颗锆石表现为古生代的年 龄(即S013-87和S013-112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427Ma和458Ma),这4颗锆石具 较复杂的内部结构或浑圆状核心(图7-6(c),(d)),表明它们是残留锆石或继承锆 石;其余11颗锆石样品的年龄较为一致。下庄岩体中1275~2137Ma残留锆石(图7-6(d))的发现,表明贵东花岗岩杂岩体的物质来源与华南元古宙陆壳基底有关(Xu Xish- eng et al.,2003)。详细的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定年为研究贵东岩体的形成演化与构 造作用、成矿作用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图7-6 贵东复式岩体中代表性锆石颗粒背散射电子图像
2.主量元素特征
笋洞岩体的主量元素组成具有如下特征(表7-7):(1)SiO2含量高,为72.22%~ 75.18%(平均为73.50%);(2)碱含量较高,K2O+Na2O=7.58%~8.84%(平均为 8.34%);钾大于钠,K2O/Na2O=1.51~2.00(平均为1.78);(3)铝饱和指数(A/CNK) 高,样品的A/CNK值基本上都大于1.1(1.08~1.20,平均为1.13,表7-7),属强过 铝花岗岩范畴;在ACF图中,数据点都位于斜长石-堇青石-黑云母组合范围内,相似 于S形花岗岩(图7-8)。在A/CNK-NK/A图解上,数据点都位于亚碱性过铝质区域内(图7-7(b));(4)在Frost et al.(2001)提出的SiO2-TFeO/(TFeO+MgO)(图7-7(c))和SiO2-(K2O+Na2O-CaO)(图7-7(d))图上,分别落在镁质花岗岩和碱钙 质花岗岩区,与过铝质淡花岗岩的分布区域一致;(5)CIPW标准矿物成分计算表明,所有 样品均出现刚玉分子,C值都大于1(1.23%~2.41%,表7-7),碱性长石含量高(Or+Ab=62.15%~67.23%),钙长石含量低(An=1.80%~5.00%);(6)FeO/(FeO+ MgO)比值较低,低于0.8(0.64~0.79,平均为0.71),与过铝质花岗岩的特征(<0.80,肖庆辉等,2002)完全一致。
表7-7 笋洞岩体的主量元素(ωt%)、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10-6)分析结果
续表
注:LOI为烧失量;Total为总量;TFeO=FeO+0.9×Fe2O3。
3.微量元素特征
笋洞岩体富集不相容元素Rb,Th和稀土元素Ce,Sm,Y,明显亏损Ba,Sr,P,Ti 和轻微亏损Nb,Ta,“峰” 和“谷” 区别明显(图7-8),属于典型的低Ba-Sr花岗岩, 相似于南岭东段强过铝花岗岩(孙涛等,2003)。Nb,Ta,Ti的亏损反映岩浆源区主要由 地壳物质组成,P的亏损可能同磷灰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有关。由表7-7可见,笋洞岩体 的Nb/Ta比值较低(5.81~8.81,平均为7.21)。这表明,岩浆作用过程中Nb和Ta发生 过较明显的分馏,Nb趋向亏损而Ta相对富集。笋洞岩体的铀含量((7.3~18.2)× 10-6,平均为15.1×10-6)比中国东部上地壳的平均值(1.5×10-6,高山等,1999)高 5~12倍,从而可为区域内铀矿化的富集提供丰富的铀源。它的Rb/Sr比值(3.0~9.5, 平均为6.0)和Rb/Nb=17.3~19.9(平均为18.5)都明显高于中国东部(分别为0.31 和6.8,高山等,1999)和全球(分别为0.32和4.5,Taylor et al.,1985)上地壳的平均 值。这些特征表明,笋洞岩体源自成熟度较高的陆壳物质。
图7-7 笋洞岩体的主要元素图解
4.稀土元素特征
由表7-7可知,笋洞岩体的稀土总量为(169.0~268.0)×10-6(平均为210.5× 10-6),它稍低于火成岩的平均含量(290×10-6);LREE/HREE=6.64~8.76(平均为 7.32),(La/Yb)N=6.44~10.74(平均为8.72),表明轻稀土相对富集,轻、重稀土之 间的分馏相对明显,配分曲线略呈右倾型(图7-9);(La/Sm)N值较高(3.05~3.88), 反映轻稀土的分馏相对明显;(Gd/Yb)N值较低(1.33~2.58),反映重稀土的分馏不明 显;Eu亏损明显,δEu =0.14~0.31(平均为0.22)。
5.同位素特征
(1)氧同位素:如表7-8所示,笋洞岩体具有高的全岩δ18O值(10.2‰~12.7‰, 平均为11.0‰),反映其源区是由富18O的地壳物质组成。但应当指出,全岩δ18O值的变 化已远远超出分析误差允许的范围(约0.2‰)以及由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产生的δ18O值 变化范围(<1‰~2‰,Muehlenbach et al.,1982),因而上述δ18O值的明显变化或者 反映岩体曾受到流体的作用,或者归因于岩体的源区具有不均一的氧同位素组成,本文认 为后一种可能性较大(讨论见Nd-Sr同位素部分)。
图7-8 笋洞岩体的微量元素蛛网图解(标准化所用MORB数据据Pearce,1983)
图7-9 笋洞岩体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标准化所用球粒陨石数据,Taylor et al.,1985)
表7-8 笋洞岩体的Nd-Sr同位素组成
注:Nd模式年龄采用二阶段模式进行计算,计算公式:
南岭东段中-新生代盆-山动力学及其铀成矿作用
(2)Nd-Sr同位素:笋洞岩体的εNd(t)值低,为-11.4~-9.3(平均为-10.3);(87Sr/86Sr)i值高,为0.73109~0.74923。在εNd(t)-t图上,数据点位于南岭地区前寒武 纪地壳Sm-Nd同位素演化区域内(图7-10(a));在εNd(t)-(87Sr/86Sr)i图上,数据 点都位于右下方第四象限内,与华南壳源型花岗岩(沈渭洲等,1999)的分布范围一致(图7-10(b));采用两阶段模式(陈江峰等,1999)计算的Nd模式年龄为1762~ 1933Ma(平均为1843Ma)。这些特征表明,笋洞岩体属壳源型花岗岩范畴,是由古-中 元古代地壳组分经部分熔融形成的。
除了上述已指出的、笋洞岩体具有大的全岩δ18O值变化外,它的Nd,Sr同位素组成 同样变化明显:εNd(t)值的变化达2.1ε单位,(87Sr/86Sr)i值的变化达0.01814,都已远 远超出分析误差允许的范围(εNd为0.5ε单位,87Sr/86Sr为0.00005)。同一岩体中Nd,Sr 同位素组成显着变化的例子已不鲜见(陈江峰等,1992;DePaolo,1981;Michard-Vitrac et al.,1980;Juteau et al.,1984;Halliday,1984;Deniel et al.,1987;Krogstad et al.; 1996),并对此已提出不同的模式进行解释,如同化-分离结晶模式(DePaolo,1981; Halliday,1984)、壳-幔混合模式(Michard-Vitrac et al.,1980;陈江峰等,1992)、流 体作用模式(Juteau et al.,1984)和同位素初始不均一模式(Deniel et al.,1987;Krogs- tad et al.;1996)等。鉴于在εNd(t)-(87Sr/86Sr)i图上,笋洞岩体的数据点呈明显的水平 方向展布,十分类似于喜马拉雅地区Manaslu淡色花岗岩(图7-10(b)),因此,笋洞 岩体Nd,Sr,O同位素组成的明显变化很可能象Manaslu花岗岩(εNd(t)=-16.1~ -13.1,(87Sr/86Sr)i=0.73789~0.76372,δ18O=11.2‰~12.7‰,Deniel et al.,1987) 那样,是由源区同位素组成的初始不均一性造成的。因为当这种具有不均一同位素组成的 源区发生低程度部分熔融时,岩浆作用(包括熔融和对流混合等)并没有使这种不均一 消失,而是继承了源区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性(Deniel et al.,1987;Krogstad et al., 1996)。
图7-10 笋洞岩体的εNd(t)-t和εNd(t)-(87Sr/86Sr)i图
(3)Pb同位素:表7-9列出了笋洞岩体钾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由于钾长石不含铀 或铀含量极低,故测定的铅同位素组成即可代表岩体形成时的初始同位素组成。与上述 Nd,Sr,O同位素组成不同的是,笋洞岩体的铅同位素组成相当均一,206Pb/204Pb=18.180~ 18.488,207Pb/204Pb=15.655~15.661,208Pb/204Pb=38.512~38.694。在铅构造模式图上, 数据点分布于造山带演化线上方(图7-11),相似于华南壳源型花岗岩(沈渭洲等, 1992;朱炳泉,1998),表明笋洞岩体的源区具有相对均一的铅同位素组成。
表7-9 笋洞岩体的Pb同位素组成
② 广东省地质单位有哪些
广东省主要地质专业单位(广东省地质学会理事单位)一览表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51号
广东省物料实验检测中心
邮编:512026
韶关市新华南路
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
邮编:516008
惠州市古塘坳鹅岭南路101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3地质大队
邮编:524018
湛江市椹川大道南20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4地质大队
邮编:512023
韶关市北江路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5地质大队
邮编:512023
韶关市工业西芙蓉二路嘉兴楼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6地质大队
邮编:526020
肇庆市端州梅庵路9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19地质大队
邮编:515021
汕头市护堤路30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22地质大队
邮编:514089
梅州市环市路地质大厦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23地质大队
邮编:516300
惠东县平山镇广汕路107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56地质大队
邮编:529000
江门市河南中沙41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57地质大队
邮编:524033
湛江市椹川大道北88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
邮编:519000
珠海市香洲区梅华东路
广东省珠海工程勘察院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秀全大道59号
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
邮编:518023
深圳市宝港路7号
深圳市地质勘查局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
广东省地建集团
邮编:528000
佛山市卫国路43号
广东省佛山地质局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
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邮编:510510
广州市沙河五仙桥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
邮编:510510
广州市广花路石柱岭大街34号
广东省地质工程公司
邮编:510510
广州市沙河五仙桥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探矿机械厂
邮编:510620
广州市体育东路160号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邮编:510620
广州市体育东路160号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邮编:510030
广州市豪贤路193号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邮编:517000
河源市长安路73号
河源市国土资源局
邮编:510510
广州市沙河五仙桥
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
邮编:510440
广州市白云区新市嘉禾园坛岭路200号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
邮编:510663
广州市天河东圃
广东省食品药品学校
邮编:524057
湛江市坡头区22号信箱
中海石油湛江分公司
邮编:510663
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89号燕侨大厦1404号
广州泰峰地质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邮编:510630
广州市天河北路鸿翔大厦B座2505室
广州云金地数码科技公司
邮编:510060
广州市环市东路348号(东)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075
广州市环市东路477号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邮编:510440
广州市白云区嘉禾地质大院
广东煤炭地质局
邮编:511515
韶关市曲江县犁市镇
广东煤炭地质局201勘探队
邮编:512143
清远市小市北江三路
广东煤炭地质局202勘探队
邮编:510034
广州市越华路116号
广东省煤炭工业总公司
邮编:514500
兴宁市城镇106号区
广东省煤炭工业总公司四望嶂留守处
矿山安全技术事物有限公司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滨湖路1号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
邮编:512026
韶关市63信箱
核工业290研究所
邮编:528133
佛山市三水区河口文塔西路11座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1大队
邮编:510800
河源市18号信箱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2大队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花城路48号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3大队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滨江大道1号
广东省核力工程勘察院
邮编:512028
韶关市芙蓉北路64号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邮编:510075
广州市环市东路477号
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广州公司
邮编: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邮编:510640
广州市五山1131信箱地化所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邮编:510301
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邮编:510070
广州市先烈南路81号
广东省地震局
邮编:510403
广州市机场路111号
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广东总队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云山大道宾馆新村二栋
广东省化工地质勘察院
邮编:510170
广州市荔湾路陈家祠道48号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东环路4号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
邮编:512026
韶关市新华北路126号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932队
邮编:526040
肇庆市明珠路26号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933队
邮编:516023
惠州市小金口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938队
邮编:510600
广州市东风东路846号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611
广州市天寿路沾益直街19号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邮编:510631
广州市石牌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
邮编:510405
广州市番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广州大学地理学院
邮编:528000
佛山市江湾一路18号
佛山科技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邮编:510070
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
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编:510060
广州市建设二马路23号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230
广州市前进路157号
广州四航工程技术研究院
邮编:510631
广州市五山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邮编:518026
深圳市福中路15号市勘察研究院
深圳市地质学会
邮编:518028
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路深勘大厦410
深圳市勘察测绘院
邮编:518026
深圳市福田区福中东路15号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49号8楼
广东省黄金公司拓展部
邮编:510030
广州市越华路116号
广东省重工建筑设计院
邮编:511400
广州市番禺市桥桥兴路29号
番禺区城市建筑设计院
邮编:515500
揭阳市北环路8号
揭阳市建筑设计院
邮编:512028
韶关市曲江县沙溪凡洞
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
邮编:512129
韶关市曲江县沙溪
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地测分公司
邮编:512325
韶关市凡口
广东省凡口铅锌矿坑口地质科
邮编:510510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③ 韶关的核工业290研究所怎么样
哥们,这可是国家机密,不好回答
④ 中国核工业有哪些单位
中国核工业有中国原子能工业公司,中国中原对外工程公司,深圳中核集团公司,上海中核浦原总公司,中国同位素公司,中核金原铀业有限公司等。介绍如下:
1、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直属的国际贸易公司,授权从事铀产品、核燃料循环设备、核电技术设备的进出口贸易。
2、中国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原公司)是1983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企业,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总部设在北京。2007年11月更名为中国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
3、深圳中核集团公司成立于1993年1月,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深圳的窗口企业,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深圳中核集团公司经营范围属于非核产业。
4、上海中核浦原总公司,是中核集团在沪的全资子公司,是以仪器仪表制造为主的高科技投资控股公司。 浦原公司现有资产10.4亿元,百余名中高级科技人员。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23亿元,连续四年获中核集团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
5、中核金原铀业有限公司主要运营有关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核集团控股的多家大型企业的产品贸易。涉及医药,化工,建材等等诸多领域。
⑤ 核工业280研究所的介绍
核工业二八○研究所组建于1979年,原名为基建工程兵第二十八支队研究所;1984年兵改工更名为核工业西南地勘局二八○研究所;1994年更名为核工业西南地质局二八○研究所;1999年地勘单位属地化体制改革成为核工业西南地区唯一保留的专业地质勘查单位,隶属中国核工业地质局,2002年7月经中央编办复字200276号文批复更名为核工业二八○研究所。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在西南地区唯一的地勘生产、科研综合性事业单位,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广汉市,南距成都25公里。
⑥ 中国核工业集团下属研究所院
河南省郑州核工业研究院
⑦ 想知道: 中国核工业二九〇研究所在哪
位于广东韶关芙蓉山
⑧ 核工业203研究所
一、简介
核工业二三〇研究所(简称“二三〇所”),其前身为原第二机械工业部中南309队中心实验室,1975年2月。
在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湖南二三〇研究所,境外名称为“Changsha Uranium Ge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长沙铀矿地质研究所),1994年12月更名为“中南地质局二三〇研究所”。
2002年9月,核地质队伍部分属地化管理后,再次更名为“核工业二三〇研究所”。1999年在全国地质行业属地化改革中,作为铀矿地质专业队伍保留下来,隶属于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今隶属于中国铀业有限公司。
二、业务范围
主要从事地质学研究、固体矿产勘查与研究、地质实验测试(岩矿测试)、地球物理勘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技术开发、仪器研制与会议接待服务、相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
三、经营状况
截至2018年末,资产总额24394万元,负债总额10379万元,所有者权益14015万元;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2亿13万元,利润总额1284万元,净利润1035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035万元。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核工业二三〇研究所
⑨ 有谁知道韶关的核工业290研究所,待遇怎么样
不清楚,不过韶关的铀矿挺多的,743矿的工人都有四千多,公积金高。欢迎来韶关,哈哈,适宜养老,我在市区,有机会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