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灵昆大桥的介绍
灵昆大桥位于浙江温州瓯江口,总长是3548米,是市区陆路连接洞头的交通枢纽。
Ⅱ 浙江省灵昆镇多生产什么的
小改一下把小妹妹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把发展小城镇提到“大战略”的高度,意义十分重大。浙江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
一、小城镇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回眸改革开放20年,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专业市场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浙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经济,而且也促进了农村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到1997年底,全省已有建制镇998个,比1978年的167个增加近6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5%,比1978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小城镇已经成为我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中心、产品加工和集散的中心、务工经商农民集聚的中心,成为浙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
总的来看,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在解决人口聚居、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农村现代化水平等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1、新的农村人口聚居点。费孝通教授早在改革初期就认为,新型的小城镇可能成为防止人口过度集中的“蓄水池”,今后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不可避免地释放出长期关闭的传统农村的大量人口,如果没有缓冲和蓄积这股息流的中间体,势必引发显而易见的社会恶果,何况中国在几十年里也决不可能有足够的财力建成十多个人口在千万上下的现代化大城市来容纳这股人口巨流,因此新型的小城镇正可以发挥拦阻和蓄积人口流量的有效作用。
2、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重大影响。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农村经济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乡镇企业对农村、对工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我们也深知,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乡镇企业虽然已经完成了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创业时期;但分散、粗放经营的状况仍然十分突出,目前我省乡镇企业分散化、小型化在许多地方带来了环境污染、滥占耕地、信息不灵、交通不便。社会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限制了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阻碍着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甚至危及着乡镇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乡镇企业迫切要求集中联片发展,从而客观上要求发展小城镇。乡镇企业连片发展和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更好地积累资金,而且可以成为乡镇企业摆脱分散化、粗放性生产困境的重要途径,对于乡镇企业整体素质和提高,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3、对经济体制转变也有重要作用。小城镇是传统计划体制的末梢和薄弱环节,小城镇建设一开始就面向市场,既很少享受计划体制下的优惠,也较少旧体制的负担,因此,可从这个环节着手,用改革的办法加快小城镇建设,建立按新体制运行的小城镇。如果新型小城镇都能建成政府精干高效、政企职责分开、企业运行规范、市场竞争有序、社会保障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这将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4、小城镇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小城镇处于城乡接合部和城乡融合的交汇点,是一种承上启下,兼有城乡特点的基层城镇。小城镇与农村相近,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建设费用低,恰好适合我国人口众多,建设资金紧张的国情。在乡村向城市过渡的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由小城市发展为中等城市再变为大城市的成长发育过程。因此,发展建设小城镇,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完成从农村向城市的过渡,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进程。
5、可以完善城市化建设网络。小城镇的发展对于建立一个健康、持续和均衡的城市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地区的城市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小城镇是这个网络上的一个重要基础环节。然而,长期以来在城市体系的发育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城市倾斜”政策,即将有限的资金用于重点发展大城市,结果在短期内造成大城市工业表面繁荣的现象。但从长期来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滞后必然要拖大城市发展的后腿。小城镇作为所在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大城市与乡村联系网络的中间环节,对于打破城乡分割状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包括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小城镇作为其中的商品供应地利商品交换的市场;城乡交通和运输一体化,小城镇作为既连接大城市又连接着周围集镇和广大农村的交通运输中转;城乡工业布局一体化,小城镇中的乡镇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发展,与城市大工业形成协作、配套的工业格局;城乡建设一体化,小城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使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形成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网络;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小城镇可将城市文明迅速向农村传播,较快地改变周围农村愚昧落后的状态,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化转变。
6、小城镇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小城镇的发展除了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能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通过发展小城镇,可以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乡镇企业一小城镇一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众多农村人口由农民转变为工人的过程,是一个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个人口压力转变为发展工业的动力的过程。当小城镇中的乡镇企业和其它所有制经济将众多长期从事分散劳动的自给自足经济的农民逐步变为掌握一定工业生产技能和一定文化知识、自觉遵守纪律、有组织的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时,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将会实现新的跨跃,而实现这一跨跃的载体是小城镇及其企业。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的许多观念和习俗以及价值取向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二、浙江农村城镇化的动因
浙江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加快了农村非农化的步伐,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改革之初到80年代中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为此,浙江农村住户的经营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户所占比重下降,非农业户所占比重提高:在农业户中,纯农业户所占比重下降,兼业户所占比重提高。到1996年底,浙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住户中,全部从事农业的纯农业户有244.49万户,占26.6%;亦农、亦工、亦商,且主要收入来源于非农产业的兼业户达357.29万户,占38.8%;全部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非农业户达318.54万户,占34.6%。在全部农村住户中,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占42.5%,主要来源于非农业的占57.5%,这表明浙江已有一半以上的农村住户以经营非农产业为主,收入亦主要来自非农生产经营活动。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浙江农村从业人员中,农业从业人员占35.7%,非农从业人员占64.3%。由于农村非农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小城镇集聚,客观上要求加快小城镇建设,进而促进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2、乡镇企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推进了农村工业化进程,拉动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乡镇企业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革命。乡镇企业的发展打破了农村经济单一的格局,缩小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推进了农村工业化进程。浙江乡镇企业由社队企业起步,70年代末就开始进入恢复发展阶段,到80年代初期开始全面兴起。80年代中后期,省委、省政府着力于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乡镇企业得以迅猛发展,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提高,并形成一定的集聚规模。到1997年,浙江有各类乡镇工业企业67万多个,创工业总产值7840亿元,工业增加值1912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75.4%和86.9%。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1997年浙江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68.6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6.6%。近年来,乡镇企业进行“二次创业”,推动乡镇工业向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的方向发展,许多地方通过兴办乡镇工业小区的方式推动乡镇工业企业向乡镇驻地集聚,带动了小城镇的迅速发展。据宁波市统计,1997年全市66个乡镇工业小区创工业产值152亿元。全市65个乡镇的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占建制镇总数的53.7%。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推进了农村工业化进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又拉动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东阳市横店镇原是浙中地区以农为主的城镇,80年代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社团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到1997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48亿元,已形成了磁性、电子、医药、化工等10多个支柱产业。依托乡镇企业,横店小城镇得到快速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工业、商业、住宅和文化旅游区四大功能区的现代化城镇格局。
3、专业市场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小城镇的建设。
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乡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日益活跃,富有浙江经济发展特色的专业市场逐步繁荣起来,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据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1997年全省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488个,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达2798亿元。各类商品市场小城镇占了近半。据第一次农业普查,浙江城关镇以下小城镇有集贸市场2234个。平均每个镇2.5个,其中综合市场1066个,专业市场1168个,商品市场的发展带动了交通、邮电、通讯、金融、商贸、房地产、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为绍兴中国轻纺城服务的各类交通运输车有2700多辆,托运部30个,金融服务网点63个,大小旅馆169家,饭店、饮食店1825家,并兴建了一批电力、通讯、卫生、体育设施。中国轻纺城在绍兴柯桥镇的兴起,使一个拥有20万人口的轻纺城取代了过去只有2万人口的江南小镇。其他如台州的路桥区、湖州的织里镇和永嘉的桥头镇等也相继成为以市场为中心的商业城区和现代集镇。浙江998个小城镇,其中60%以上的新兴城镇是因市场的发展而建设起来的。
三、浙江小城镇的类型与发展特点
小城镇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受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交通条件、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与制约,一般都有各自的特色。从我省小城镇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温州、宁波和杭州等地情况来看,小城镇发展有其自身的类型,其发展特点也越来越明显。
(一)浙江小城镇的类型
根据建制镇小城镇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种主要类型。
1、工业型小城镇。虽然我省农村乡镇工业很发达,小城镇建成区的工业企业分布密度普遍较高,但有些小城镇具有更为明显的工业企业群。一是“以工兴城”的工业型小城镇,如温州市瓯海的衙田镇、海滨镇,宁波慈溪的宗汉镇、象山的爵溪镇;还有一类是新兴工业型小城镇,几十个较大规模的乡镇工业企业或上百家乡镇企业构成了城镇的工业区,成为小城镇主要的经济和财税来源,成为小城镇建成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推进小城镇发展与进步。这类小城镇尤以划片工业小区的小城镇最为突出,如萧山、绍兴等地的许多小城镇都有十分明显的新兴工业为主体的小城镇特征。
2、专业市场型小城镇。这种小城镇一般依托于一个或几个专业市场和市场群落,这些小城镇以市
场为纽带,以搞活流通为手段,通过聚八方货,招四海客,以带动地方农民家庭加工业发展为目标,小城镇办得红红火火,有力地推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如温州永嘉的桥头镇纽扣专业市场。宁波慈溪周巷镇的中国食品市场等。
3、旅游型小城镇。我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仅分布在大中城镇,一些小城镇也因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或为大中城市配套的外围型旅游资源而得以兴起和发展。此类小城镇因其所具有特殊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观光客,逐步发展成为以消费和服务业为主的小城镇。包括新兴旅游资源开发型小城镇,如杭州淳安的千岛湖镇,舟山普陀区的朱家尖镇;包括以旅游兴镇的自然景观型旅游型小城镇,如宁波奉化的溪口镇、金华永康的方岩镇;还有以历史“文化资源”为特征的旅游型小城镇,如宁波余姚的梁弄镇、温州瓯海区的古城堡下永昌镇、舟山普陀镇等。
4、山海型小城镇。这类小城镇都是以地型地貌为基础,利用其独特的海域或山区资源,或者通过港口发展中转运输,或者利用山区特色资源发展小城镇。如温州臣海的灵昆镇、洞头的黄吞镇、台州玉环楚门镇等都是利用海岛资源发展起来的海岛型小城镇。而宁波象山的石浦镇、北仑区小港镇、温州龙湾区的状元镇、平阳的鳌江镇、舟山普陀区的沈家门镇等则利用港口发展口岸型小城镇。还有宁波余姚的四明山镇、温州瓯海区泽雅镇、“花果之乡”的茶山镇等利用其特有的山区资源发展独具特色的山区型小城镇。
5、综合型小城镇。它主要以“农工、商贸兴镇”为依托而产生的。虽然我省小城镇都不是纯之又纯的可以归为某一类型的小城镇,如工业型小城镇也有一定规模的市场,也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但相对而言,在综合型小城镇中,其经济结构和城镇特色则显得更为多方面和更具综合特性。其中,一是新崛起的综合型小城镇,如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城”的温州苍南的龙港镇系由村变镇,它主要通过提供投资环境条件而筑城发展起来的;还有由大镇发展起来的综合型小城镇,如瑞安的塘下镇,乐清的虹桥镇和柳市镇,金华义乌的佛堂镇,宁波慈溪的坎墩镇;也有新镇迅速发展而转变的综合型小城镇,如宁波鄞县邱隘镇,温州的新桥镇,瑞安的梅头镇等。
Ⅲ 瓯江口新区的历史沿革
2011年3月9日,瓯江口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
瓯江口新区位于温州都市区东部,瓯江入海口处,与灵昆岛毗邻,北望七都港、乐清港,距温州永强机场仅9公里,与77省道贯穿,紧靠滨海大道、沈海高速,区位条件优越。
根据规划,瓯江口新区划分为三大片区,生态居住片区内包括7个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商住宾馆等,生态教育片区设置了教育研讨组团,据市瓯江口开发建设总指挥部规划开发处某负责人介绍,该片区今后将会进驻一批具有优质教学资质的学校,目前已与部分有意向的院校进行洽谈沟通。而生态产业片区将被用来物流、仓储、工业及现代化办公。
灵霓半岛区域是新区建设的核心区域,西起灵昆岛灵昆大桥,东至霓屿岛深门大桥,南至在建浅滩南围堤,北至浅滩北围堤,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
不久的将来,一座能容纳8万人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将从这里拔地而起。
这就是瓯江口新区。
1:霓屿街道位于洞头列岛中部西侧的霓屿岛,称倪岙或霓岙山,位温州市东偏南约38公里海上,东北近状元岙 岛。面积11.5平方千米,人口1.29万人(2008年末)。辖布袋岙、桐岙、上社、下社、石子岙、同兴、正岙、下郎、郎等、长坑垄10个行政村,134个自然村。办事处驻布袋岙村滨海北路2号,东南向距县城北岙镇11千米。布袋岙村建有码头。 沿海水质优良, 养殖的紫菜十分有名。
解放初建东岙乡,1953年由玉环县划属洞头县。1986年撤销霓屿乡,设立霓南乡、霓北乡。1996年,霓南乡陆地面积4.9平方千米,人口0.6万,乡政府驻正岙村,辖正岙、郎等、下郎、长坑垄4个行政村,辖区还包括小霓屿、黄屿、田岙屿等3个无人岛屿和12个礁;霓北乡陆地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0.7万,乡政府驻布袋岙村,辖布袋岙、桐岙、上社、下社、石子岙、官财岙6个行政村,辖区还包括附近海域的深门山岛、浅门山岛、箬笠岛、岙尾屿等4个无人岛和11个礁。2001年底,撤销霓南乡、霓北乡建制,合并设立霓屿乡,辖10村,乡政府驻滨海北路2号(原霓北乡址)。2011年撤乡改设街道。
2:灵昆街道位于洞头区西部,瓯江入海口,又名温州岛,陆地面积25平方公里,约37500亩,是浙江省两个河口冲击岛之一,辖境为江岛,该岛具有“沙洲绿树,江海一色”的景观特色。岛屿平坦开阔,绿树荫荫,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意境。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岛上有面积超过万亩的果园,以桔和葡萄为主,拥有“蓝色田园”的美誉。灵昆岛是浙江省唯一的滨海型旅游度假区 。 面积51.3平方千米,人口2.12万人(2008年末)。辖灵昆1个居民区,海思、双昆、上岩头、沙塘、王相、叶先、周宅、北段、九村9个行政村。办事处驻驻沙塘村。邮政编码:325026
1949年为灵昆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7年建镇。位于瓯海区东部。1997年,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1.9万,辖灵昆居委会和沙塘、上岩头、周宅、九村、双昆、北段、海思、叶先、王相9个行政村。2001年,将瓯海区的灵昆镇划归龙湾区管辖。2008年,辖1个居民区、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海思村灵南路。2011年撤镇改设街道。2015年划归洞头区管辖。
Ⅳ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灵昆街道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灵昆街道下辖村委会包括镇中居委会、海思村委会、双昆村委会、上岩头村委会、沙塘村委会、王相村委会、叶先村委会、周宅村委会、北段村委会、九村村委会。
Ⅳ 灵昆街道的农业工业
农业是灵昆街道的传统产业。以甜瓜、西瓜、冬瓜、草莓、瓯柑等为代表的纯生态农产品驰名全市乃至全省,灵昆鸡、灵昆蝤蠓、文蛤名声远播。近年来,灵昆镇大力实施效益型农业建设战略,建成瓜果、灵昆鸡、生猪、梅花鹿等五大基地,正逐步成为温州的“大菜篮子”。入选国家绿色先进乡、文蛤之乡、蝤蛑之乡,温州市菜篮子基地。工业是灵昆镇的新兴产业。全镇已形成服装、电器、家具、眼镜、建材等五大行业。服装加工业,是灵昆镇的支柱产业,曾培育出“夏蒙”等知名品牌,誉为“西装之岛”。
Ⅵ 灵昆镇的灵昆概况
“东海灵螺”—灵昆街道,位于瓯江口内,,现根据温州市未来规划需求,经国务院审批划规给洞头区管理。全镇总面积55.05平方公里,可利用滩涂面积3800公顷,下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户籍人口2.07万人,5533户,外来流动人口近万人。全镇现有耕地面积1.4万亩,甜瓜、西瓜、冬瓜、草莓、瓯柑等纯生态农产品驰名全市乃至全省,灵昆鸡、灵昆蝤蠓(青蟹)、文蛤名声在外,曾荣获“中国文蛤之乡”称号。工业是灵昆镇的新兴产业。截至2015年,全镇已形成服装、家具、建材、眼镜、商品混凝土等五大行业,其中服装加工是灵昆传统产业,素有“西装岛”之称。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为主抓手,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是第一要义。灵昆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走高效富农、产业兴农、科技强农之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家乐经济展现新活力,灵昆“农家乐”、“人家烧”品牌逐步打响,“人家烧”一条街初步形成,餐饮、垂钓、采摘、休闲度假等项目开始走上规模发展的新路子,农民增收途径不断拓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规划是第一要求。灵昆在获得全区唯一一个“省级生态镇”荣誉称号的良好基础上,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为主载体,实施科学统筹规划战略,逐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村庄整治工作取得全面成效,整个海岛道路畅通,庭院干净,绿树成荫,人居环境切实改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繁荣是第一信号。近年来,镇政府坚持送文艺下村,建成灵昆新文化中心,实施广播村村通工程,成立温州市图书馆灵昆镇图书分馆,并加入温州市“金海岸文化网”。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先后获得“市级教育强镇”和“省级教育强镇”荣誉称号,使龙湾成为全市首个“省级教育强镇”全覆盖的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多处健身苑点,多层次多渠道满足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倡导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和谐稳定是第一标准。投资440万元建成灵昆卫生院,全面启动农民免费健康体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建立60周岁以上老人生活补助制度,及时维修敬老院,实施困难群众危房改造,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和特殊困难群体得到及时救助。计生优质服务不断强化,农村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平安岛”创建成效明显,全镇各类案件发案率得到有效控制,处于全区最低,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成立镇“三资”监管中心,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强化村务、校务、厂务公开,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扩大基层民主,农村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大大增强。
Ⅶ 龙湾区的历史变迁
龙湾何以称为“龙湾”
龙湾位于瓯江下游,东海之滨,自古是温州地区的鱼米之乡。龙湾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上河滨村(现永胜村)“龙冈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遗物,说明瓯越人祖先已在这里生活、生产,并开创悠久的历史文化。
龙湾之名,缘于明代龙湾先贤王叔杲的《永昌堡地图说》。
其文如下:“温之龙自栝西驶,至海而尽,为永嘉场。其支分于北为郡城,分于南为瑞安,永嘉场虽僻在海隅,实中出之干也。北为瓯江,南为飞云江,两江夹龙东汇于海,而岛屿环列,来龙叠嶂,从而南降,势恶为石冈,散气铺阳而聚于二三都之间,又适当海之弓,故温之显士巨室多产兹土。先是,居者狃于南向。愚谓右山左海,上压下空,虽稍近内水,非正局也。余既倡筑堡之议,乃宅中向东,坐山面海,天马在南,黄石在北,大海带环,内河四绕,虽蕞尔之区,而一郡山水总揽殆尽。”
王叔杲的《永昌堡地图说》把永嘉场地理形势作了很好的概括。古代勘舆家认为:“温之龙(山势为龙),自括(括州,今丽水)西驶(来),至海而尽,为永嘉场。……来龙叠嶂(形容山似来龙,此指括苍山连峰叠嶂,山势险峻),从西南降势,悉为石冈。散气铺阳,而聚之二、三都(原永嘉县一二三四都设在永嘉场)之间,又适当海之弓(弯曲处,勘舆家强调地气,特别是阳气。这里是说,兴旺的地气至永嘉场铺散开来,而聚集于二都、三都之间,同时正当海的弯曲处,即在四都,不易散失。这是带有唯心主义的说法)。故温之显仕巨室多产兹土。”据此可知,龙湾之名,是由坐落于“温之龙”尽处的“海之弓”地段而来,其含义便是“蟠龙般的海湾”。后来,在永嘉场这片土地上便有了一个叫“龙湾”的乡村,因其地处于瓯江下游南岸的北部岬角,突入瓯江170米,“适当海之弓”故称为龙湾,是旧时永嘉场海运咽喉之一。
1962年公社化时期,永新、水心两管理区合并为龙湾人民公社,与状元人民公社于1982年4月同时划入温州市近郊区管辖。1984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市近郊区的蒲州乡、状元乡、龙湾乡和瓯海县永中镇的黄石、黄山两村,建立龙湾区。而这个区名即来自辖区内的龙湾乡,这是“龙湾”第一次作为区名出现,象征龙湾的发展像巨龙一样腾飞。
海禁内迁,永嘉场“荒芜”廿余载
2001年8月21日,温州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将瓯海区的永中镇、天河镇、沙城镇、灵昆镇,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划入龙湾区。龙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
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境,原永强片占了较大的面积。永强之名是由永嘉场延续而来,永嘉场又因永嘉盐场而名闻全国。永嘉场产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朝廷在永嘉县设立盐场(产盐地点设在永强境内),是当时全国十大盐场之一,人们把永强盐场一带地方称为永嘉场,因“场”和“强”在温州方言中属同音,故后来人们也习惯把永嘉场称为永强。那么,永嘉场包括哪些地方,其区域又有什么变迁呢?永嘉场在明清时属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至四都。梅头(今海城街道)在明代前期归瑞安县管辖,《干隆温州府志》和《光绪永嘉县志》记载,清代的梅头曾属于永嘉县华盖乡一都,民国6年(1917)属永强区,至民国二十年(1931)属瑞安县第一区。灵昆岛曾属于当时玉环厅南乡的二十都(清雍正六年(1728)设玉环厅),民国元年(1912)玉环厅改为县,灵昆岛于民国1936年划归永嘉县永强区(当时称第二区)管辖。
古时候,盐业属于政府掌控的经济行业。长期以来,永嘉场盐业的繁荣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永嘉场因此成为明代温州文化中心之一。但是,在永嘉场几百年的辉煌历史中,曾出现长达二十多年田地荒芜、人去楼空的时期。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什么,使永嘉场遭遇“荒芜时期”?
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为孤立郑成功活动,下“迁海界令”,从山东省到广东省,沿海所有居民内迁50里。温州沿海居民被迫内迁,“乐清移治大荆,内徙三十里,弃玉环等岛屿,永嘉弃茅竹岭以东永嘉场地,瑞安离海五里为界,平阳内迁十里……”永嘉场居民内迁,致使“盐场弃之无存,盐民不能生产食盐,价昂数倍”。直至22年后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郑成功去世,他的儿子郑克爽率部属降清。十月,清廷开了海禁,诏沿海迁民回归故里。随着居民的陆续迁回,永嘉场又开始繁盛起来。
从茅竹岭西望,有一片美丽的水乡
蒲州和状元在清代都是膺符乡,蒲州是五都至九都中的部分,状元则是五都部分和六都。民国时期,蒲州、岠江、状元、祥庄四乡属永嘉县三区,后属梧埏区管辖。
1956年3月,岠江乡并入蒲州乡,元庄乡并入状元乡。1956年10月,经国务院批示,将永嘉县梧埏区的状元、蒲州两乡划归温州近郊区管辖。1958年12月改称蒲州、状元管理区。1961年公社化时,两管理区合并为状元人民公社,1961年又划归梧埏区。龙湾、瑶溪在清代是华盖乡的五都和膺符乡六都中的部分。1945年调整为金岙、新河、环溪三乡,均归永嘉县二区即永强区管辖,1948年三乡合并为水心乡。
自古以来,状元、蒲州是永强一带百姓到温州城区的必经之路。特别是位于状元与龙湾之间的茅竹岭,成为这条通道的咽喉之地。由于山岭的阻隔,人们翻越茅竹岭,然后或坐船,或步行,去往温州城区,乃至更远的地方。状元、蒲州一带水网密布、阡陌纵横,具有江南水乡的风貌。每到春暖花开之际,油菜花开满田野,一望无际。到了初夏,状元一带的大罗山山坡上,杨梅挂满枝头;秋高气爽时,温瑞塘河两岸的瓯柑林,结出金黄的“柑儿”(瓯柑),塘河里,人们忙着采摘菱角……
“海城”:曾经的抗倭前线
海城原名梅头。在明代虽然抗倭的军事联系同永嘉场的华盖乡互相配合,但建置归属,从《弘治温州府志》和《万历温州府志》上记载,都是属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清代的梅头,从《干隆温州府志》和《光绪永嘉县志》上记载,都是属于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部分。直至民国6年(1917)及以后仍属永强区,至民国二十年(1931),才正式属瑞安县的第一区,分为前岗乡、后岗乡、埭头乡三个乡。民国廿四年(1935)三乡同海安所乡合并称海岗乡;民国三十二年(1943)从海岗乡中分出单独成立埭岗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又同海安乡合并为海岗乡至建国前夕。
1949年8月,从海岗乡中析置梅头乡9个村;1950年8月从梅头乡中析出埭头、东岙两村。另从海安乡析出陈岙、西岙、后垟三村,埭头村分为前岸、后岸两村共6村组成埭头乡。1956年2月梅头乡、埭头乡同场桥等合并为场桥大乡,同年夏复析置梅头乡;1958年称梅头管理区;1961年称梅头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村制称梅头乡;1986年称梅头镇,2000年8月并入塘下大镇,改梅头镇为梅头办事处。2001年8月龙湾区扩区,改名为海城街道。区划调整后,梅头的地名改为“海城”,人们不禁要问,这两地名背后有些什么故事呢?据民间流传的说法,梅头地名的来历和当地的“梅岗山”有关。过去,梅岗山上开满梅花,梅头先民觉得这是个风水宝地,就选择梅岗山边的尽头,居住下来。因为温州方言习惯把港口边、河边称为“大港头、端口头”,所以人们就把梅岗山的尽头称为“梅头”。
而海城的来历和明代在此设立巡检司有关。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为抗击倭寇侵扰,朝廷在梅头建立巡检司,并建造城堡。所以在龙湾区划调整时,考虑当地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人们寄寓的美好愿望,把梅头改为海城。
永嘉场九个“甲”,为何独缺“六甲”
保甲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他的变法改革中首先提出来的。王安石的变法虽未在全国普遍施行,但龙湾区域内永强片却留存带“甲”编号的地名,成为龙湾地名的一大特色。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在永强滨海地区从南至北设置九个“甲”,其地名至今仍沿用的有二甲、三甲、四甲、五甲、七甲、八甲等。一甲在现天河司南一带,九甲在现下垟街,唯独六甲消失了。那么这个“六甲”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光绪八年版《永嘉县志》第一卷中有《永嘉场图》,在五甲与七甲间注有“此地旧是六甲”字样,说明其村在清中后期已经不在。据永强一带年长者的说法是:在某一时代,六甲有个不孝之孙,虐待其祖母,被人告发后,县令即将该人判为忤逆,并勒令全村迁弃,以为不孝者戒。这个传说虽无时间和当事人姓名,但因宋元时期人们十分崇尚孝道,对不孝者往往处以刑罚,故上述传说似或可信(以上据《瓯海地名志》)。沙城孙氏族谱中收录了明代孙一秋(1544~1616年)的《乡井沿革》一文称:“沿海居民若麟次二十里,旧以甲名者九,盖古时编兵防守列于海濡,故。至今尚称之。惟一甲、六甲色目,则不复闻矣。”由此文可以推断,六甲在明代前已不存在。
龙湾区区境变迁主要由三部分地区组成,即先期由温州市近郊区划析而来的蒲州、状元和龙湾、瑶溪、龙水片,后来划入的瓯海区永强片,以及瑞安市梅头片。龙湾区辖境在明清时分属温州府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至四都,膺符乡的五都至九都,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玉环厅南乡的二十都。民国时,龙湾区境分别隶属永嘉县的永强区、梧埏区和瑞安县的塘下区。
目前,龙湾区陆地面积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纬27°48′~28°1′、东经120°43′~120°55′,东临东海,北濒瓯江,与洞头县、乐清市、永嘉县隔海、隔江相望,西与鹿城、瓯海相邻,西南同瑞安市的场桥、海安等乡镇接壤。
解放初期,“分分合合”的区乡调整
解放前夕的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永嘉县城区外围大片农村建立县政权,以瓯江为界,置江北片为双溪县,江南片为永嘉县。双溪县下辖:罗浮、永临、沙头、溪口、枫林、碧莲等六个区(即现在永嘉县的行政区域);永嘉县下辖:永强、梧埏、泽西、泽临四个区。解放初期,泽临区更名为藤桥区;泽西区更名为三溪区,并成立藤桥、三溪、永强、梧埏区人民政府。
1949年7月,合并原天河十二保的西门村成立新的梅头乡,下辖埭头、上涂、社门、石坦、邱宅、东门、中村、西门、东溪九村,乡政府驻在西门村,至1950年11月未变。
为了搞好城市的经济恢复与建设工作,1950年5月20日,温州专署勘定界线,将江北双溪县和江南永嘉县合并为永嘉县,归属温州专员公署管辖,同时建立温州市近郊区。1950年11月,永嘉县又将藤桥区划分为藤桥、西岸两个区。划并后的江南片各区、乡建制情况如下:
1、永强区、乡建制:天河、天乐、联甲、永康、永乐、七甲、滨江、共和、环山、沙前、宁村、灵南、灵北、永昌、联山等十五个乡和一个县属永中镇,区驻地在永中镇;区划调整后,梅头的地名改为“海城”,人们不禁要问,这两地名背后有些什么故事呢?据民间流传的说法,梅头地名的来历和当地的“梅岗山”有关。过去,梅岗山上开满梅花,梅头先民觉得这是个风水宝地,就选择梅岗山边的尽头,居住下来。因为温州方言习惯把港口边、河边称为“大港头、端口头”,所以人们就把梅岗山的尽头称为“梅头”。
而海城的来历和明代在此设立巡检司有关。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为抗击倭寇侵扰,朝廷在梅头建立巡检司,并建造城堡。所以在龙湾区划调整时,考虑当地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人们寄寓的美好愿望,把梅头改为海城。
永嘉场九个“甲”,为何独缺“六甲”
保甲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他的变法改革中首先提出来的。王安石的变法虽未在全国普遍施行,但龙湾区域内永强片却留存带“甲”编号的地名,成为龙湾地名的一大特色。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在永强滨海地区从南至北设置九个“甲”,其地名至今仍沿用的有二甲、三甲、四甲、五甲、七甲、八甲等。一甲在现天河司南一带,九甲在现下垟街,唯独六甲消失了。那么这个“六甲”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光绪八年版《永嘉县志》第一卷中有《永嘉场图》,在五甲与七甲间注有“此地旧是六甲”字样,说明其村在清中后期已经不在。据永强一带年长者的说法是:在某一时代,六甲有个不孝之孙,虐待其祖母,被人告发后,县令即将该人判为忤逆,并勒令全村迁弃,以为不孝者戒。这个传说虽无时间和当事人姓名,但因宋元时期人们十分崇尚孝道,对不孝者往往处以刑罚,故上述传说似或可信(以上据《瓯海地名志》)。沙城孙氏族谱中收录了明代孙一秋(1544~1616年)的《乡井沿革》一文称:“沿海居民若麟次二十里,旧以甲名者九,盖古时编兵防守列于海濡,故。至今尚称之。惟一甲、六甲色目,则不复闻矣。”由此文可以推断,六甲在明代前已不存在。
龙湾区区境变迁主要由三部分地区组成,即先期由温州市近郊区划析而来的蒲州、状元和龙湾、瑶溪、龙水片,后来划入的瓯海区永强片,以及瑞安市梅头片。龙湾区辖境在明清时分属温州府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至四都,膺符乡的五都至九都,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玉环厅南乡的二十都。民国时,龙湾区境分别隶属永嘉县的永强区、梧埏区和瑞安县的塘下区。
目前,龙湾区陆地面积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纬27°48′~28°1′、东经120°43′~120°55′,东临东海,北濒瓯江,与洞头县、乐清市、永嘉县隔海、隔江相望,西与鹿城、瓯海相邻,西南同瑞安市的场桥、海安等乡镇接壤。
解放初期,“分分合合”的区乡调整
解放前夕的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永嘉县城区外围大片农村建立县政权,以瓯江为界,置江北片为双溪县,江南片为永嘉县。双溪县下辖:罗浮、永临、沙头、溪口、枫林、碧莲等六个区(即现在永嘉县的行政区域);永嘉县下辖:永强、梧埏、泽西、泽临四个区。解放初期,泽临区更名为藤桥区;泽西区更名为三溪区,并成立藤桥、三溪、永强、梧埏区人民政府。
1949年7月,合并原天河十二保的西门村成立新的梅头乡,下辖埭头、上涂、社门、石坦、邱宅、东门、中村、西门、东溪九村,乡政府驻在西门村,至1950年11月未变。
为了搞好城市的经济恢复与建设工作,1950年5月20日,温州专署勘定界线,将江北双溪县和江南永嘉县合并为永嘉县,归属温州专员公署管辖,同时建立温州市近郊区。1950年11月,永嘉县又将藤桥区划分为藤桥、西岸两个区。划并后的江南片各区、乡建制情况如下:
1、永强区、乡建制:天河、天乐、联甲、永康、永乐、七甲、滨江、共和、环山、沙前、宁村、灵南、灵北、永昌、联山等十五个乡和一个县属永中镇,区驻地在永中镇;2、梧埏区、乡建制:南田、蒲州、罗北、茶山、白象、慈湖、状元、元庄、三垟等九个乡和一个县属梧埏镇,区驻地在梧埏镇;
3、三溪区、乡建制:塘下、郭溪、潘桥、雄溪、马桥、安下、南山、干屿、老竹、大岙等十个乡和一个县属瞿溪镇。区驻地在瞿溪镇;
4、藤桥区、乡建制:双岭、屿头、仰义、南雅、藤桥、支岙、竹桥、外垟、湖端口、岙底等十个乡、区驻地在藤桥乡;
5、西岸区、乡建制:陈岙、周岙、小源、古耸、包岙、黄坑、西岸、林垟、潘庄、泽雅等十个乡,区驻地在西岸乡。
1950年11月至1956年4月间,按照上级指示,将部分小乡合并(瑞安县梅头乡保持原状)。永强区十五个乡合并为六个乡;梧埏区九个乡合并为五个乡;三溪区十个乡合并为五个乡;藤桥区十个乡合并为六个乡;西岸区十个乡合并为五个乡。
从“人民公社化”到“扩镇并乡”
为了促进农村合作化的巩固和发展,中共永嘉县委和县人委研究决定,于1956年10月23日,将部分乡进行调整。1956年10月间,经国务院批示,将永嘉县的蒲州、状元二乡划归温州市管辖,当时温州市近郊区原有7个乡,合并为3个乡,划入2个乡,共有5个乡。
1958年8月,永嘉县管辖的江南片永强、梧埏、藤桥、三溪等四区均改为人民公社委员会。1961年10月又改为区公所,人民公社体制下放,管理区合并后的乡称为人民公社,村级称大队。这一年蒲州、状元两乡合并为状元人民公社,又划回由梧埏区管辖;永强区公所下辖天河、海滨、白水、永中、龙湾、灵昆六个人民公社;瑞安县的梅头人民公社归塘下区公所管辖。
1982年4月,将梧埏区的状元公社,将永强区的龙湾公社划归温州市近郊区管辖,温州市近郊区下辖仰义、双屿、新桥、黎明、南郊、状元、龙湾七个公社。1982年,原瑞安县梅头公社驻地,由西一村搬迁到上涂村新址所在地。
1984年3月,温州市公社改乡工作全面完成。除了永中、白水、灵昆,近郊区管辖的龙湾,瑞安县塘下区管辖的梅头等四个公社改乡后范围不变外(其中永中在1980年即由公社改为镇),天河公社改建了三甲、庄泉、四甲、七甲四个乡;海滨公社改建了永兴、沙蟾、宁城三个乡、近郊区管辖的状元公社复分为状元和蒲州两乡。1984年12月,龙湾区初建立,由温州市近郊区划入状元、蒲州、龙湾三个乡,由瓯海县永中镇划入黄山、黄石两个村,状元、蒲州两乡都改为建制镇;龙湾乡和黄山、黄石两村建立龙湾镇、瑶溪乡、龙水乡一镇两乡。瑶溪乡和龙水乡1987年9月亦先后改为建制镇。当时属瑞安县塘下区管辖的梅头乡在1986年亦改为建制镇。归瓯海县管辖的永兴乡在1986年6月改为建制镇;沙蟾乡、白水乡、灵昆乡在1987年9月改为建制镇,沙蟾改名海滨镇,白水乡改名为永昌镇;三甲乡和七甲乡在1989年8月改为建制镇,三甲乡改名天河镇,七甲乡改名沙城镇。
1992年,开始施行撤区扩镇并乡。这一年非县级区全部撤销,如梧埏区、永强区、近郊区等非县级区机构撤销,分别由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原县后称区)等县级直管乡镇级。当时属瓯海区管辖的庄泉乡归并入天河镇,四甲乡归并入沙城镇;宁城乡归并入海滨镇。2001年1月,永兴镇、海滨镇、永昌镇三镇并入永中镇成为永中(大)镇。当时属瑞安市管辖的梅头镇在2000年8月归并入塘下(大)镇,改梅头镇为梅头办事处。
新世纪,龙湾的“崭新亮相”
2001年8月21日,温州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1]84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浙政发[2001]51号)文件,发出《关于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将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瓯海区的永中镇、天河镇、沙城镇、灵昆镇划入龙湾区。原龙湾区蒲州镇蒲州、上蒲2个村划鹿城区管辖。龙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陆地面积由原来的61平方公里增加到27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由原来的9.44万增加到29.77万。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即进行建置内部调整,将永中镇拆分为永中、海滨、永兴三个街道办事处。将龙湾镇及龙水镇朱宅村归并入瑶溪镇,将蒲州镇(扩区时划出蒲州上蒲两村归鹿城区管辖)改为蒲州街道办事处,将梅头办事处改称为海城街道办事处。这样全区共有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5个街道和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5个镇。
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新龙湾区位于温州城市东部,是温州的东大门,东临大海,通过温州半岛工程与洞头联成一片;北依瓯江,经温州大桥与乐清、永嘉相邻;西靠鹿城,与新的市政府所在地隔路相望。龙湾区交通便捷,区内有温州永强机场、温州港万吨级码头、金温铁路货运终点站等,甬台温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沿海高速公路纵贯其中,日益凸显浙南闽北的海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地位。龙湾依山傍海,河网纵横,物产富饶,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着名的“中国文蛤之乡”、“中国杨梅之乡”。龙湾人文资源丰富,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瑶溪,唐朝的国安寺、宋朝的千佛塔、清朝的古炮台等一批文物古迹,国家级文保单位——永昌堡也坐落在龙湾。
龙湾区划调整后,资源整合和优势重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龙湾区作为温州市“工业强区”和城市副城区的重要地位已日益显现。全区现有温州民科基地、温州工业园区、温州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等省级综合性工业园区和区中心工业区、滨海园区龙湾工业基地、蓝田标准厂房基地、海城水暖洁具生产基地、沙城食品机械生产基地、天河民用电器生产基地等八大特色工业基地。特别是龙湾拥有丰富的可围垦造地滩涂资源,给龙湾区带来诱人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向东拓展、瓯江口区域整体开发步伐日益加快,龙湾将成为温州大都市建设的主战场、城市的副中心和未来城市的中心。不久的将来,在温州大都市的东部,将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成为东海之滨的一颗靓丽的明珠。
Ⅷ 灵昆镇的经济发展
农业总体概述
农业是灵昆镇的基础产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期,灵昆镇形成水稻、水果、水产为代表的大农业产业基地,主要有稻谷、棉花、柑桔、西瓜、甜瓜、文旦、对虾、青蟹、文蛤、灵昆鸡、奶牛等十大名特优新品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受9417号台风的严重袭击,水稻的效益低下,水果基地毁于一旦。以后,灵昆镇积极调整农业发展思路,把水产养殖做为农业经济新增长点予以培育,至2004年全镇海水养殖面积11142亩,淡水养殖1400千亩。去年全镇水产品总量达到4530吨,产值7420万元,占整个农业产值的60%,其中文蛤产量3200吨。
水产养殖方面
推行一口池塘、二个层面(水面、涂面)、三种养殖方式(轮养、套养、混养)、四种水产品(虾、蟹、鱼、贝)的一二三四养殖模式,建立全省第一家乡镇级民办科研机构--灵昆镇水产养殖科学研究所,成立灵昆镇水产养殖协会。加强对灵昆镇水产养殖的科技指导和自我引导,使水产养殖走上效益农业的新轨道。现在,全镇有养殖户770户,其中在本岛养殖427户,养殖面积1万多亩,在岛外350户,养殖面积2.5万亩(其中永强片8000亩,瑞安3000亩,苍南2000亩,宁波6000亩,石浦2000亩,江苏、山东4000亩),是全省养殖面积最大,效益最高的一个乡镇级单位。
农业设施建设
全镇现有大小河流39条,计38公里,平原水库17座,深机井10口。9417号台风以后,在瓯海区委、瓯海区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8000万元建成19.6公里沿海二十年一遇的标准海塘,有利于保障全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农业科技
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做到农科教结合,如水产养殖的虾、蟹同塘养殖突破了虾、蟹不能同养的理论禁区,实行大面积养殖,这一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予以推广,灵昆文蛤的池塘铺沙养殖取得巨大的成功。青蟹青苗、文蛤育苗的技术正在试验之中,大田河蟹与刀额新对虾养殖已取得了初步的效益。水稻生产的轻型栽培、配方施肥,在新技术得到全面推广,优良品种杂交稻种植达到30%。
农业产品品种
(一)种植业主要品种有水稻、棉花、黄豆、番薯、白扁豆、扫帚丝、枳壳。(二)水果:文旦、脐橙、温州蜜橘、瓯柑、白啄瓜(甜瓜)、西瓜、葡萄等。(三)水产品:对虾、青蟹、河蟹、中华乌塘鳢、白虾、泥蚶、吻尖鲈鱼、蟹苗、鳗苗等。(四)畜牧:灵昆鸡、奶牛、蛋鸭、毛猪等。 灵昆岛 位于瓯江入海口,为河流及潮流共同作用形成的冲击平原,地势低平,地表面海拔在2.6--3.5M之间,地表坡度极小,物质组成为粘土、粉质粘土夹粉土或粉沙薄层,为江口沙洲岛,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海岛农业物色的水产、水果等。西距温州市中心的水陆交通距离分别为18.5公里和22.3公里,北距乐清七里港区2公里,南距扶贫经济开发区5公里,距温州机场仅6公里,陆地总面积19.56平方公里,岸线长24.69公里。灵昆岛地势低洼,位置险要,岛上西部海口有双昆、单昆、劈牌三座小山,东部的灵昆浅滩向东倾斜延伸到洞头海域,其面积因泥沙淤积而逐年扩大,气候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7℃,年降水量为1690mm,无霜期310天,冬无严寒,百般无酷暑,一年四季,花果不断,鱼鲜不绝,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独有,确是一个旅游度假的胜地。
Ⅸ 灵昆街道的区域概况
灵昆街道面积51.3平方千米,人口2.12万人(2008年末)。辖灵昆1个居民区,海思、双昆、上岩头、沙塘、王相、叶先、周宅、北段、九村9个行政村。办事处驻驻沙塘村。属冲积平原岛屿。全岛即为一个镇域。东濒大海,南与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和温州工业园区隔江相望,北与乐清市一衣带水。灵昆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被誉为“东瓯蓬莱”。长年瓜果飘香,四季鱼虾不断。现已建成灵昆九村鱼塘游乐场、双昆山主题文化公园、“农家乐”一条街,是市民休闲旅游度假胜地。灵昆大桥和灵霓大堤的建成,使灵昆成为连接温州市区和洞头岛的中枢。镶嵌在瓯江口的这颗明珠将迎来她的新一轮发展。总面积55.05平方公里,其中岛陆面积25平方公里、滩涂面积30.05平方公里、岛岸线总长24.69公里;下辖9个村、1个居委会,户籍人口21252人。2009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4.61亿元,农业总产值1.22亿元,财政总收入313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046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