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二连有哪些工业

二连有哪些工业

发布时间:2022-09-12 09:39:38

⑴ 内蒙古努和廷超大型铀矿床

康世虎彭云彪旷文战杨建新黄镪俯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要]努和廷超大型铀矿床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按照区域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找矿思路,采用“大间距、大剖面”钻探勘查手段发现的。至1996年经过对矿床地浸水文地质条件评价,认为不具备地浸开采条件,勘查工作停滞。2006年勘查思路由寻找“区域层间氧化带砂岩型”转变为“沉积-成岩型”,开采思路由“地浸开采”转变为“常规开采”,对矿床进一步开展普查和详查,落实为我国第一个超大型铀矿床。矿床赋存于上白垩统二连组中,矿体埋深浅,延伸稳定,且伴生元素钪(Sc)、硒(Se)等达到综合利用价值,属沉积-成岩型铀矿床。

[关键词]努和廷;超大型铀矿床;最大湖泛面;沉积-成岩型

努和廷铀矿床是我国第一个超大型铀矿床。矿床位于二连浩特市区西南约30km处,行政区划隶属于二连浩特市额仁淖尔苏木管辖,其东部有G208国道和集二铁路线,交通便利;矿床内地势平坦,属高原低山丘陵戈壁草地的地貌景观。

1发现和勘查过程

根据努和廷铀矿床不同勘查阶段的找矿与开采思路的转变,将其发现过程分为就点找矿阶段、区域层间氧化带型砂岩型铀矿找矿与评价阶段和沉积-成岩型铀矿勘查与评价阶段。

1.1就点找矿阶段

二连盆地的铀矿找矿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末,在乌兰察布坳陷主要开展了地面和航空放射性测量及就点找矿的铀矿勘查工作。

1981~1984年,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在额仁淖尔—赛汉高毕地区开展了铀矿区调与普查,发现了217铀矿点,矿化点和各类异常点200余个、异常晕700余片。

1982~1984年,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开展了全区1∶10万~1∶20万航放及磁力测量,了解了区域放射性物理场特征,发现十余处沉积型航放异常点。

1987~1991年,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在额仁淖尔—赛汉高毕地区开展了汽车能谱测量,发现了一条长约150.00km、宽约25.00km的γ、U、Th、钋法和活性炭吸附氡测量异常晕复合区。

该阶段主要通过伽马测量、地面放射性测量发现的铀异常进行地表追索,先后发现了查干小型铀矿床和136、137、217、812等众多的铀矿化异常点、带,为后期铀矿找矿积累了宝贵的地质资料和丰富的找矿经验。

1.2区域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找矿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地浸砂岩型铀矿具有埋藏浅、规模大、经济易采的特点,并随着苏联、美国等国家地浸开采技术的日渐成熟,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为世界各国的重点找矿类型。1989年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在核工业二〇八大队组织召开了由原核工业西北地勘局、原核工业东北地勘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等单位地质专家参加的二连盆地铀矿找矿论证会,会议确定今后在二连盆地以寻找砂岩型铀矿为主,主攻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并在次年由核工业二〇八大队主持编制了《内蒙古二连盆地铀矿找矿及原地浸出采铀试验五年规划》。

1990年,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按照寻找区域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的找矿思路开展工作,采用大间距、大剖面钻探方法在铀异常晕复合区内施工了7个钻孔,其中5个为工业矿孔,发现了努和廷铀矿床,认为该矿床为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1],经1991~1996年进一步勘查并按地浸砂岩型一般工业指标圈定了矿体,铀资源规模达到了大型。几年间在努和廷铀矿床共施工完成钻孔225个,其中专门水文地质孔13个(组),共完成钻探工作量26000m。

1992~1993年核工业二〇八大队与核工业二〇三研究、乌兹别克红色丘陵地质联合体专家合作开展地浸试验选段工作,经过一系列室内试验和现场条件试验,认识到努和廷铀矿床为不适宜地浸的水文地质区,地浸开采存在很多不利因素,用地浸法采铀尚不成熟。由于该矿床地浸开采试验不成功,加之受当时地勘投入急剧下降等因素影响,按当时经济技术指标努和廷铀矿床只能作为“呆矿”处理,所以在1997~2005年勘查工作中断达近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二连盆地的综合研究并没有停滞,其中,对努和廷铀矿床成因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核工业科研和生产单位相继提出了包括:“双向物源、双向汇水、双向成矿”、“古潜水氧化、后层间氧化、双成因成矿”、“沉积-成岩、油气作用与表生改造”[2]、“同生沉积后生改造”、“层间氧化带型”、“潜水-层间氧化带加油气还原地球化学垒成矿”、“就油找矿”、“古河道-冲洪积扇(群)找矿”等观点,但均不能很好解释努和廷铀矿床的成因。

1.3沉积-成岩型铀矿勘查与评价阶段

2006年,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再次对该矿床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努和廷铀矿床中的铀矿体主要赋存在上白垩统二连组泥岩、粉砂岩等泥质岩类中,其矿床成因显然不同于砂岩型铀矿,创新性地提出了努和廷铀矿床主要受湖泛事件控制的观点,认为其应为“沉积-成岩型”铀矿床,勘查思路应由寻找“区域层间氧化带砂岩型”转变为寻找“沉积-成岩型”;另外,由于努和廷矿床具有埋藏浅、矿体稳定连续的特点,开采思路由“地浸开采”转变为“常规开采”,对努和廷开展了详查工作和新一轮的评价工作。2006~2009年,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下达了《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努和廷铀矿床详查》项目,按Ⅰ类勘查类型完成了努和廷矿床的详查工作,完成钻探工作量35500m,按边界品位0.0300%、边界米百分值0.021m%、最低工业品位0.0500%的铀矿一般工业指标,铀资源储量超过了大型铀矿床最低标准的10倍以上,成为我国第一个超大型铀矿床[3]

2矿床基本特征

2.1构造特征

努和廷铀矿床位于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北西部的额仁淖尔凹陷内,额仁淖尔凹陷为一呈北东向展布的东断西超的箕状凹陷,西北部为巴音宝力格隆起,东接阿尔善凸起。额仁淖尔凹陷下白垩统的构造总体呈现为一北东向展布的箕状凹陷,北东部较宽,南西部较窄,面积约1800km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院常承录、王大器等(1990)对发育在额仁淖尔凹陷下白垩统中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将该凹陷进一步分成3个次级构造单元(图1),即淖东洼陷带、中央断裂构造带和淖西断阶带,3个次级构造单元分别以北东向赛乌素断裂、包尔断裂及淖西断裂为界。努和廷铀矿床位于中央断裂构造带中段的鞍部地段。

图1 乌兰察布坳陷额仁淖尔凹陷下白垩统构造分区图(据常承录等,1990,有修改)

1—蚀源区边界;2—断裂;3—铀矿床;4—油气井位置

2.2地层特征

努和廷铀矿床基底及蚀源区主要由二叠纪酸性花岗岩组成,零星出露新元古代变质岩;盖层主要由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组成(图2)。赋矿层位为上白垩统的二连组。额仁淖尔凹陷是二连组的主要沉积中心,因凹陷东部随后抬升,二连组被部分剥蚀,西部地层保留较好,厚50~120m。该组的岩石地层结构可分为上、下两段(图3)。

图2 乌兰察布坳陷额仁淖尔地区地质及矿产分布图

1—第四系;2—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3—渐新统呼尔井组;4—始新统伊尔丁曼哈组;5—始新统阿山头组;6—始新统巴彦乌兰组;7—古新统脑木根组;8—上白垩统二连组;9—上侏罗统查干诺尔组;10—新元古界艾勒格庙群;11—燕山期花岗岩;12—华力西期花岗岩;13—地质界线;14—勘探线及编号;15—工业矿孔及孔号;16—矿化孔及孔号;17—异常孔及孔号;18—无矿孔及孔号;19—萤石矿点;20—油田位置

图3 努和廷铀矿床上白垩统二连组地层结构柱状图

(据焦养泉,2009,有修改)

下段的下部为砖红色、黄色含砾中粗砂岩、中细砂岩夹含砾粉砂岩、泥岩等;上部为灰色、灰绿色中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结构、成分成熟度较高。自下而上构成两个正韵律组合。该段主要为低位体系域(LST)接受的辫状河沉积。

上段的下部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夹少量灰色细砂岩;中部为深灰色泥岩夹灰白色泥灰岩;上部为砂质、泥质膏盐层及泥质砂岩。该亚层构成2~3个下细上粗的反韵律组合。铀矿化产在上部砂岩、膏盐与下部泥岩、粉砂岩接触部位的泥岩、粉砂岩中。该段主要为湖泊扩展体系域(EST)和高位体系域(H ST)接受的湖泊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二连组上段为主要赋矿层位,二连组湖泊扩展—高位体系域中主要沉积体系类型为辫状河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4](图4)。辫状河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凹陷的边缘部位,呈朵状向凹陷中央延伸;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主要识别出了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种成因相组合,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布在苏崩矿床的北西缘、额仁淖尔北西部、努和廷矿床及章古音的南东部有大面积发育,三角洲平原多呈舌状或指状展布;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与滨浅湖之间发育大面积的三角洲前缘,呈带状和指状展布;湖泊沉积体系中主要识别出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两种成因相组合,滨浅湖分布面积较大,包围在半深湖—深湖的周围;半深湖—深湖分布比较局限,主要分布在苏崩、努和廷和章古音一带,往往呈串珠状北东向展布。

图4 额仁淖尔地区二连组EST—HST沉积体系分布图

(据焦养泉等,2009,有修改)

1—花岗岩;2—主干辫状河道;3—辫状河三角洲前缘;4—辫状河三角洲平原;5—滨浅湖;6—半深湖—深湖;7—勘探线及编号、钻孔位置;8—水道主流线;9—剥蚀区边界;10—铀矿床

2.3水文地质特征

努和廷铀矿床由下白垩统赛汉组、上白垩统二连组、新近系、第四系4个含水岩组组成。其中,二连组含水岩组又分为上、下两个含水层,上部含水层位于主矿体之上,主要分布在矿体周边,对矿床开采直接产生影响,下部含水层与主矿层无直接水力联系;此外,矿床洼地中存在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也对矿床开采产生影响。

矿床东部水化学类型为Cl·HCO3·SO4-Na型,西部为Cl·SO4-Na型;pH 值7.4~8.1,水温8~10℃;氧化还原电位(Eh值)为-78.0~+404.4mV,属氧化-还原过渡环境。

矿床地下水中铀含量一般为(1.04~12.40)×10-5g/L,氡浓度为25.0~507.0Bq/L;氡浓度大于100.0Bq/L的分布范围呈南北展布,与矿体基本吻合。

2.4矿体特征

努和廷铀矿床矿体主要产在上白垩统二连组中,根据矿体产出层位、矿化连续性和空间对应关系,共划分出9个矿层(体),规模较大的有Ⅰ、Ⅱ、Ⅲ三个矿体。其中,Ⅰ号主矿体规模巨大(占92%以上),长8.50km,宽1.00~3.50km,总面积约15km2。矿体形态简单,剖面上呈薄板状(图5),平面上呈近南北向延伸的“金鱼”形态(图6)。主体部分集中分布在E200—E368勘探线与纵319—纵535线之间。

图5 努和廷铀矿床E320号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新近系;2—古近系;3—上白垩统二连组;4—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5—泥岩、粉砂岩;6—砂岩、砾岩;7—地层不整合界线;8—地层平行不整合界线;9—铀矿体及编号;10—石膏;11—钻孔位置、编号及钻孔深度

矿体顶板埋深小于101m,埋深浅、产状平缓,倾角1°~2°。其中,Ⅰ号矿体顶板埋深8.28~100.85m,平均49.55m(表1),且由北西向南东埋深逐渐变大,主要是现代地貌具南东高、北西低的特点造成;矿体顶板标高893.83~924.29m,具有周边高、中间低的特点,基本反映了湖泊扩张时期或主成矿时期的古地貌特点。

图6 努和廷铀矿床Ⅰ号矿体水平投影图

1—工业铀矿体;2—矿化体;3—勘探线及编号;4—工业矿孔及孔号;5—矿化孔及孔号;6—异常孔及孔号;7—无矿孔及孔号

表1 努和廷铀矿床主要矿体埋深、厚度及品位特征一览表

努和廷铀矿床矿体厚0.52~7.67m,平均厚1.49m。其中,Ⅰ号矿体厚0.43~7.67m,均值1.51m。矿体厚度总体具有北厚南薄的特点,并以0.43~2.00m厚度分布为主。

努和廷铀矿床矿体品位0.0301%~0.3143%,平均品位0.0703%。其中,Ⅰ号矿体品位0.0304%~0.3143%,平均品位0.0772%。品位分布均匀,无明显的高品位富集区。

2.5矿石特征

矿石工业类型主要为富含黏土矿物的铀矿石,次为富含碳酸盐的铀矿石。矿石自然类型主要有4种,包括泥岩型、粉砂岩型、砂岩型、泥质(粉砂质)石膏岩型,少量泥灰岩型和砂砾岩型。矿石结构主要有充填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和包含结构;构造包括层状构造、水平纹层理构造、裂隙构造和浸染状构造[5]

矿石中铀有两种存在形式:吸附状态和铀矿物,以吸附态为主。其中,吸附状态铀呈分散吸附态分布于泥质、有机质及黄铁矿中;铀矿物以沥青铀矿单矿物形式为主,少量为铀石。

2.6伴生元素含量

对努和廷铀矿床分析测试了钒(V)、钼(Mo)、硒(Se)、铼(Re)、钪(Sc)、镉(Cd)、锶(Sr)等7种元素[6],其中,钪(Sc)、硒(Se)等元素含量可达到综合利用指标;铼(Re)、钼(Mo)、镉(Cd)、锶(Sr)等元素含量接近综合利用指标;并且与铀矿体吻合性较好,其产出部位、形态及产状均与铀矿体一致,硒(Se)矿体厚度与铀矿体厚度大致相当,而钪(Sc)、铼(Re)、镉(Cd)平均矿体厚度均大于铀矿体厚度。对努和廷矿床共(伴)生元素资源量进行了概略估算(表2),品位大于8×10-6的钪矿体资源量达232.96t,为大型钪矿床;品位大于100×10-6的硒矿体资源量达3609.55t,为大型硒矿床;品位大于1×10-6的铼矿体资源量达30t,为中型铼矿床;品位大于10×10-6的镉矿体资源量达29.63t,为小型镉矿床。

表2 努和廷矿床共(伴)生元素不同品位资源量估算

(据刘武生,2012)

3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3.1主要成果

1)落实了我国第一个超大型铀矿床,是我国铀矿找矿史上的重大突破。矿床铀资源规模巨大,分布稳定、集中,单个主矿体铀资源储量也达到超大型规模。

2)大致查明了矿石共(伴)生元素组合。其中,钪(Sc)、硒(Se)等元素含量可达到综合利用指标;铼(Re)、钼(Mo)、镉(Cd)、锶(Sr)等元素含量接近综合利用指标;钪(Sc)、硒(Se)、铼(Re)、镉(Cd)等元素与铀矿体吻合性较好,其产出部位、形态及产状均与Ⅰ号铀矿体一致。在采铀的同时,综合开发共(伴)生元素资源,必然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优化了二连组的地层单位。二连组为一个三级层序,依据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将二连组划分出低位体系域(LST)、湖泊扩展体系域(EST)和高位体系域(HST)。认为湖泊扩展—高位体系域(EST—HST)与铀成矿关系密切,为该区及二连盆地类似地区进一步找矿指明了方向。

4)基本查明了努和廷铀矿床矿体特征,铀矿体赋存在上白垩统二连组灰色、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中,矿体呈平缓板状,具有形态简单、连续性好、埋深浅、易开采的特点,其中主矿体占矿床总资源量的90.6%。

5)基本查明了矿石特征和铀存在形式,矿石类型主要为富含黏土矿物的铀矿石,次为富含碳酸盐的铀矿石,存在形式为吸附态和沥青铀矿。

3.2主要创新点

1)建立了“沉积-成岩型”努和廷矿床新的铀成矿模式,提出了“湖泛事件控制了铀矿床的形成”、“富有机质和黄铁矿暗色泥岩控制了铀矿的分布空间”等新认识。努和廷矿床发育至少3次大的湖泛事件,每次湖泛事件的湖泊淤浅阶段均形成一层铀矿体,初始湖泛事件的湖泊淤浅阶段沉积了Ⅲ号铀矿体(图7A),中间湖泛事件的湖泊淤浅阶段沉积了中部的Ⅱ号铀矿体(图7B),最大湖泛事件的湖泊淤浅阶段沉积了Ⅰ号铀矿体(图7C)。从早至晚,各次湖泛面积逐渐变大,从而导致从下至上矿体规模依次扩大,二连组顶部的膏岩层和古近系泥岩覆盖于矿床上部,形成了很好的保矿条件(图7D)。该成因模式的提出丰富了铀成矿理论,为我国在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的铀矿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拓展了新的找矿领域,对我国铀矿找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今后寻找该类型铀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建立了“沉积-成岩型”铀矿勘查方法模式,获得了“努和廷式同沉积型铀矿床勘查方法”国防发明专利及物探测井技术“测井电缆防绞缠自动控制装置”和钻探工艺“双环式阶梯齿形复合片钻头”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为项目顺利实施、扩大找矿成果、提高找矿效率起到了关键作用。

图7 努和廷铀矿床铀成矿模式

1—新近系;2—古近系;3—上白垩统二连组;4—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5—湖泊沉积灰色泥岩;6—三角洲沉积灰色砂岩、粉砂岩;7—新近系红色泥岩;8—辫状河沉积灰色砂岩;9—辫状河沉积红色砂质砾岩、砂岩;10—石膏;11—岩性岩相界线;12—地层正常连续沉积界线;13—地层角度不整合界线;14—初始湖泛面;15—最大湖泛面;16—低水位体系域;17—湖泊扩张体系域;18—高水位体系域;19—铀矿体

4开发利用状况

努和廷矿床为超大型的铀矿床,主矿体规模大,埋深较浅,且产状平缓,形态简单,延伸稳定,无后期断裂构造破坏,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工程地质条件及环境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目前该矿床正在处于常规开采的室内试验阶段。

5结束语

努和廷铀矿床是在裂后热沉降和有利的矿源区背景下,受湖泛事件的控制形成的。在努和廷矿床西部发现了二连组道尔苏矿产地,在矿床北部、东部和南部章古音等地段存在大面积二连组湖泊发育区,湖相泥岩厚度稳定,湖泛事件特征明显,并在章古音地段发现了工业铀成矿线索,所以在努和廷矿床外围仍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

额仁淖尔地区现已施工的钻孔以揭穿上白垩统二连组为主,对下白垩统赛汉组以及腾格尔组成矿条件研究甚少,在有利铀源条件下赛汉组和腾格尔组是否存在“努和廷式”或者其他类型的铀矿应加强研究。

努和廷矿床钪(Sc)、硒(Se)、铼(Re)、镉(Cd)等共(伴)生元素具有综合利用价值,对努和廷矿床进行常规开采条件试验研究的同时,应考虑综合开发共(伴)生元素资源。

参考文献

[1]赵世勤,田儒,等.额仁淖尔凹陷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成矿远景[R].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1994:10-68.

[2]张如良.努和廷铀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油气水与铀成矿作用探讨[J].铀矿地质,1994,10(5):257-267.

[3]旷文战,等.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努和廷详查报告[R].核工业二〇八大队,2010:1-189.

[4]焦养泉,等,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凹陷泥岩型铀矿形成发育的沉积学背景研究[R].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9:1-209.

[5]聂逢君.内蒙古二连盆地努和廷泥岩型铀矿微观特征与成矿机理研究[R].东华理工大学,2009:1-189.

[6]刘武生,等.二连基地铀矿资源扩大与评价技术研究[R].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12:1-179.

我国铀矿勘查的重大进展和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发现和探明的铀矿床实例

[作者简介]康世虎,男,1977年生,高级工程师,现为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地勘一处副处长、项目负责人。2001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资源勘查专业,2010年取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硕士学位。一直从事沉积盆地铀矿勘查工作。获中核集团铀矿找矿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成果奖”2 项,2013年获“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2012年获中核集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⑵ 内蒙古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铀矿带

杨建新彭云彪梁齐端鲁超何大兔黄镪俯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要]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砂岩型铀矿带经过了编图研究、调查评价、预查、普查和详查等几个工作阶段,取得了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大突破。铀矿带赋存于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谷砂体中,已发现巴彦乌拉铀矿床、赛汉高毕铀矿床、巴润和齐哈等矿产地及一系列铀矿(化)点,呈串珠状分布,受潜水氧化带或潜水-层间氧化带控制,属古河谷型砂岩型铀矿床。

[关键词]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潜水氧化带;潜水-层间氧化带;古河谷型;铀矿带

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铀矿带位于内蒙古二连盆地中东部,行政上归内蒙古自治区的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管辖,交通便利。铀矿带地势平坦,属高原低山丘陵草原地貌景观。

1发现和勘查过程

20世纪80年代,二连盆地铀矿地质工作主要处于地表就点找矿阶段,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根据航空放射性测量、地面放射性水化学测量、土壤放射性地球化学测量等圈定的地表放射性异常的分布特征,通过对异常点(晕)进一步查证工作,发现了501、502铀矿(化)点(1986~1988年)、查干小型铀矿床(1981~1985年)、苏崩中型矿床(1986~1988年)。随着20世纪90年代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为重点找矿类型和努和廷铀矿床(当时确定为层间氧带砂岩型)的发现,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对二连盆地开展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综合编图与预测研究,预测了一批砂岩型铀成矿远景区,通过近十年的勘查工作,累计投入近19×104 m钻探工作量,发现了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铀矿带,落实了巴彦乌拉铀矿床和赛汉高毕铀矿床、巴润和齐哈等矿产地及一系铀矿(化)点(图1),实现了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大突破。

1.1综合编图与研究

20世纪90年代,核工业二〇八大队通对二连盆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地质、构造物探、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编图与预测研究,及电法资料收集整理和重新解释,大致查明了盆地构造格架,地层结构及水文地质特征等铀成矿基础地质条件,并按中亚的“从盆缘到盆中,从氧化带到还原带”的成矿模式,在川井、乌兰察布、腾格尔、马尼特和乌尼特等5个坳陷预测了一系列区域性层间氧化带砂岩型及基底古河谷砂岩型铀成矿远景区。在其中的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一带(图1),预测了巴彦乌拉和赛汉高毕Ⅰ类赛汉组成矿远景区[1],为钻探查证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1 内蒙古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铀矿带赛汉组下段古河谷分布平面图

1.2调查评价

2002年,核工业二〇八大队续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内蒙古二连盆地腾格尔坳陷铀矿评价》项目,2003年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下达《内蒙古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东部1∶25万有资源区域评价》项目、《内蒙古二连盆地地浸砂岩型铀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在巴彦乌拉—赛汉高毕一带开展了铀资源评价,找矿思路为寻找下白垩统赛汉组古河谷型和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采用大间距、大剖面钻探工作手段,完成钻探工作量11200m。其中,2002年跨过腾格尔坳陷北缘寻找远景区,在巴彦乌拉施工4个钻孔、赛汉高毕施工3个孔,分别确认两地区在埋深50~100m以下存在厚50~200 m的河流相砂体,其上叠加有后生黄色蚀变,并发现了铀矿化。2003年施工了50个钻孔,新发现9个工业铀矿孔,铀矿化形成与氧化带有关,并大致圈定了赛汉组砂体分布范围,预测了赛汉高毕和巴彦乌拉地区两个Ⅰ级找矿靶区[2],在二连盆地实现了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要突破。

1.3预查

2004~2005年,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承担了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下达的《内蒙古二连盆地赛汉高毕—巴彦乌拉地区铀矿预查》项目,开展了赛汉高毕—巴彦乌拉地区铀矿预查,目的是落实可供普查的矿产地,完成钻探工作量34100 m,在下白垩统赛汉组古河谷砂体中新发现25个工业铀矿孔、54个矿化孔,受潜水氧化带或潜水-层间氧化带的控制。在赛汉高毕以南的塔木钦地段,巴彦乌拉东西两侧的巴润、白音塔拉地段控制到了赛汉组古河谷砂体和工业铀矿化,进一步圈定了赛汉组古河谷砂体及氧化带的分布范围,确定赛汉组古河谷砂体及氧化带是该区重要的控矿因素[3] 。进一步落实了巴彦乌拉B255—B415线、赛汉高毕T31—T96线、S95—S96线可供普查的铀矿产地,展现了万吨级铀资源基地的前景。由此确定了赛汉组古河谷砂岩型铀矿是二连盆地重要的找矿类型。

1.4普查

2006~2008年,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承担了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下达的《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赛汉高毕—巴彦乌拉地区铀矿普查》项目,开展了赛汉高毕—巴彦乌拉地区铀矿普查,目的是落实可地浸砂岩铀矿床,完成钻探工作量31900m,新发现31个工业矿孔。进一步厘定了赋矿层位为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河流相砂体,主要沿坳陷中的次级凹陷发育。落实了巴彦乌拉(B415—B255线)中型铀矿床和赛汉高毕小型铀矿床,提交巴润、白音塔拉等找矿靶区及古托勒、塔木钦等远景区。初步建立了“沉积成岩预富集+后生氧化成矿”的古河谷型铀成矿模式及“构造+物探+钻探+剖面控制”相结合的找矿模式[4]

同时,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承担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内蒙古二连盆地中东部地区地浸砂岩型铀资源调查评价》(2007~2010年)和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下达的《内蒙古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及周边铀资源区域评价》项目,完成钻探工作量49000m,目的是对矿床外围赛汉组古河谷砂体发育规模及铀成矿环境进行探索。在巴彦乌拉矿床东部那仁宝力格地段控制到赛汉组砂体和2个工业矿孔[5],进一下扩大了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古河谷砂体和氧化带的展布范围及铀矿化。

1.5详查

2009~2013年,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承担了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下达的《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巴彦乌拉铀矿床(B415—B319线)详查》项目,其中,2009年和2012年对巴彦乌拉铀矿床B415—B319线开展了详查,2013年对其中的B367—B347线按100m×(100~50)m工程间距加密控制,完成钻探工作量27600m。基本查明了巴彦乌拉铀矿床矿体形态、规模及矿石特征,估算122b以上基础储量达中型规模[6],为矿山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

同时,2009~2013年,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承担了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下达的《内蒙古二连盆地中东部古河谷砂岩型铀资源区域评价》项目,完成钻探工作量约60000 m,目的是进一步圈定赛汉组古河谷砂体发育规模,探索古河谷砂体铀成矿环境,研究古河谷砂体成因类型。进一步控制了赛汉组古河谷砂体展布范围及铀矿化,赛汉组上段古河谷砂体南起齐哈日格图以南,向北、北东经塔木钦、赛汉高毕、古托勒、芒来、巴润、巴彦乌拉、白音塔拉至那仁宝力格地段[7],总长度达300km。提交了巴润和齐哈2个铀矿产地[8],铀矿化明显受层间氧化带控制。

2矿床基本特征

2.1构造特征

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铀矿带分布于大兴安岭成矿省二连盆地铀成矿区[9],夹持在巴音宝力格隆起及苏尼特隆起之间,产于二连盆地两大构造单元——乌兰察布坳陷和马尼特坳陷,严格受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谷砂体控制。该古河谷南起乌兰察布坳陷脑木根,经格日勒敖都、呼格吉勒图、准宝力格、古托勒等次级凹陷,到马尼特坳陷西部的塔北凹陷,沿次级凹陷长轴方向发育;河谷内断裂不发育,地层从河谷两侧向中心缓倾斜。其中,巴彦乌拉矿床产于塔北凹陷,赛汉高毕矿床产于准宝力格凹陷,齐哈矿产地产于格日勒敖都凹陷(图2)。

图2 内蒙古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铀矿带构造分区图

(据石油部门)[10]

1—蚀源区及边界;2—基底断裂及编号;3—控凹断裂;4—大型泥岩铀矿床;5—中型泥岩铀矿床;6—砂岩型铀矿床;7—铀矿产地

2.2地层特征

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铀矿带基底及蚀源区地层主要为新元古代、早—晚古生代海相碎屑岩和中酸性火山岩,以及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盖层由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组成。

矿带内揭露地层主要有白垩系下统赛汉组、古近系、新近系。根据沉积特征赛汉组划分为下、上两段,其中,赛汉组上段以河流相沉积为主,构成该区主要控矿层位(图3)。

图3 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铀矿带盖层地层柱状图

垂向上,赛汉组上段由2~5个正韵律层叠加成复合河道砂体,一般由3个小层序组成,其底板为赛汉组下段湖相灰色泥岩、粉砂岩夹煤层,顶板为同组泥岩或古近系洪泛沉积的红色泥岩。砂体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其中,东部的巴彦乌拉矿床含矿砂体岩性为灰色、黄色的砂质砾岩、含砾砂岩、砂岩夹泥岩,单层厚10~30m[6];中部的赛汉高毕矿床含矿砂体岩性为灰色、灰绿色、黄色中细砂岩、含砾砂岩和砂质砾岩,单层厚5~20m[4];南部的齐哈矿产地含矿砂体岩性为灰色、黄色砂质砾岩、含砾砂岩及红色、褐红色泥岩,单层厚20~50m[8]

平面上,古河谷总体呈SW-NE向展布,长约300km,从南西向北东发育(图1)。其中,巴彦乌拉矿床处于古河谷中下游,可识别出河道充填组合、河道边缘组合,具有多物源补给特征(图4),组成的河谷宽6~10km,底板埋深120~180m;赛汉高毕矿床处于河谷中部转弯部位,河谷宽5~20km,底板埋深80~160m;齐哈矿产地处于河谷中上游,河谷宽约5~30km,底板埋深300~670m。

图4 巴彦乌拉铀矿床赛汉组上段岩相岩石地球化学图(附矿体分布)

2.3水文地质特征

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铀矿带含水岩组以碎屑岩类为主,由古近系、新近系和赛汉组上段碎屑岩组成。其中,赛汉组上段砂岩、砂质砾岩构成本区含矿含水层,并在垂向上组成稳定的隔水—含水—隔水的水文地质结构。具体水文地质参数见表1。

表1 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铀矿带水文地质参数一览表

续表

2.4氧化带特征

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铀矿带赋矿层赛汉组上段古河谷砂体发育潜水-层间氧化带,氧化带岩石以黄色砂岩为主,未蚀变岩石呈灰色,并控制着铀矿体的分布。其中,巴彦乌拉矿床氧化带以北侧侧向氧化为主,并叠加从南西向北东顺河谷的氧化作用;表现在西侧氧化带呈厚层状,含矿砂体上部几乎全部遭受氧化,只在靠近底板部位残留灰色砂体;而东侧氧化带呈舌状向南西延伸,并在平面上形成呈北东向展布、长大于7km的潜水-层间氧化带前锋线[6](图4,图5)。赛汉高毕矿床主要以南北两侧双向氧化为主,氧化带主要呈厚层状位于砂体上部,下部残留一定厚度的灰色砂体,并在平面上形成一定范围的氧化-还原过渡带[4](图6,图7)。齐哈矿产地氧化带主要从南向北顺河谷中心发育,在河谷两侧存在未蚀变的灰色砂体,并在东西两侧圈出一定规模的潜水-层间氧化带前锋线[8](图1)。

2.5矿体特征

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铀矿带从东到西主要包括巴彦乌拉铀矿床、赛汉高毕铀矿床、齐哈日格图铀矿产地。

1)巴彦乌拉铀矿床共圈出Ⅰ号、Ⅱ号、Ⅲ号3层工业铀矿体,其中,Ⅰ号矿体为主矿体,占资源总量的98%以上;矿体呈板状、卷状,产状近水平并向东略倾;平面上呈不规则的长条状沿古河谷长轴线方向展布(图4,图5);Ⅱ号及Ⅲ号矿体多由单孔控制。

2)赛汉高毕铀矿床共圈出Ⅰ号、Ⅱ号2层工业铀矿体(图6,图7)。其中,Ⅰ号为主矿体,分为10个块段,连续性差,矿体呈层状、透镜状,产状近于水平;分为东西两个矿段。Ⅱ号矿体有3个块段,规模小。

3)齐哈日格图铀矿产地共发现6个砂岩型工业铀矿孔,孔间最近距离约3.2km。铀矿化集中在古河谷两侧(图1),矿体呈板状。

图5 巴彦乌拉铀矿床B319号勘探线剖面图

1—伊尔丁曼哈组;2—赛汉组上段;3—赛汉组下段;4—角度不整合地层界线;5—平行不整合地层界线;6—岩性界线;7—层间氧化带及前锋线;8—灰色砂体;9—泥岩、粉砂岩;10—Ⅰ号铀矿体;11—铀矿化体

图6 赛汉高毕铀矿床赛汉组上段岩相岩石地球化学图(附矿体分布)

1—黄色氧化亚带;2—绿色氧化亚带;3—氧化-还原过渡亚带;4—不同岩石地球化学类型分带线;5—含氧含铀水流动方向;6—断层;7—施工勘探线及编号;8—工业铀矿孔;9—铀矿化孔;10—异常孔;11—无铀矿孔;12—Ⅰ号矿体及编号;13—Ⅱ号矿体及编号

图7 赛汉高毕铀矿床S0号勘探线剖面图

1—古近系及新近系;2—赛汉组上段;3—赛汉组下段;4—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界线;5—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界线;6—地层整合接触或岩性分界线;7—含矿砂体;8—隔水层或夹层;9—潜水氧化带及界面;10—矿体及编号;11—矿化体

从各矿床矿体参数对比可以看出(表2),巴彦乌拉及赛汉高毕矿床矿体埋深相对较低,而齐哈日格图铀矿产地矿体埋深较大,但矿体品级相对较高,存在明显的砂岩型富矿段。

表2 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铀矿带矿体特征一览表

2.6矿石特征

1)巴彦乌拉铀矿床:矿石类型主要为砾岩型和砂岩型,分别由砾岩和各种粒级的砂岩混合组成,分选差,颗粒形状以次棱角状为主;颗粒间以杂基支撑为主,胶结方式主要为基底式胶结,胶结物以黄铁矿为主。矿石中碳酸盐含量普遍较低,平均为0.28%。

矿石中铀以吸附态铀为主,次为铀矿物。其中,铀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次为铀黑及铀石、铀钍石;铀矿物主要呈被膜状分布在胶结物中,其次以独立的铀矿物形式存在于碎屑颗粒物颗粒中[6]

2)赛汉高毕铀矿床:矿石类型主要为含泥砂质砾岩和砂岩型;由各种粒级的砂及砂砾组成,分选中等—差,颗粒形状为次棱角—次圆状;胶结物以褐铁矿、黄铁矿为主。矿石中碳酸盐含量较低,平均小于0.33%。

矿石中铀以吸附态铀和铀矿物两种形式存在,铀矿物主要以铀的单矿物形式产出,包括菱钙铀矿、沥青铀矿、铀石、铀的磷酸盐矿物,吸附态铀的吸附剂主要为杂基(黏土矿物),次为有机碳、黄铁矿和褐铁矿等[4]

3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3.1主要成果

1)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大型古河谷砂岩型铀矿带。已落实巴彦乌拉中型铀矿床1个、赛汉高毕小型铀矿床1个,发现巴润和齐哈铀矿产地2处及铀矿点4个,按地浸砂岩型估算的铀资源量(333以上)规模达大型,且硒、钪、铼等伴生元素达到综合利用;为二连盆地铀矿大基地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

2)基本查明了古河谷成因及空间展布特征。古河谷位于坳陷中部,沿次级凹陷的长轴方向发育,底板为赛汉组下段含煤地层,这与典型基底型古河谷铀成矿明显不同。古河谷具有多物源补给特征,含矿的骨架砂体主要由辫状河沉积体系内河道充填亚相组成,呈单一厚层状,具有稳定泥—砂—泥地层结构;砂体内分3个小层序,其中,铀矿体一般受中、下部小层序控制。

3)基本查明了巴彦乌拉矿床开采的水文地质条件。含矿含水层具有稳定的隔水顶、底板和相对稳定的局部隔层,渗透性好,涌水量较大,地下水位埋深浅,具较强承压性,与上下其他含水层无水力联系;矿床地质构造简单,地层产状平缓,未见其他不良工程地质现象。矿床地浸开采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简单。

4)基本查明了巴彦乌拉和赛汉高毕铀矿床的矿体特征,二者矿体均以板状为主,其次为透镜状,其中在巴彦乌拉矿床发育卷状矿体,产状近于水平。

5)基本查明了巴彦乌拉和赛汉高毕铀矿床矿石特征,二者矿石类型和铀存在形式相类似,均为砾岩型和砂岩型,碳酸盐含量普遍较低,平均为0.28%;矿石中铀以吸附态铀为主,次为铀矿物,铀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次为铀黑及铀石、铀钍石[6]

3.2主要创新点

1)首次建立了古河谷型铀成矿模式。二连盆地为夹持于隆起间的“碎盆”群,这既不同于中亚地台上的大型盆地,也不同于美国科罗拉多高原上的山间盆地,因此,跳出“层间氧化带型”及“基底古河谷型”的固有找矿模式,向盆地内寻找“建造间古河谷型”,实践证明在二连盆地寻找古河谷砂岩型铀矿具有更大的找矿空间。该模式的建立丰富了铀成矿理论,拓展了新的找矿领域,为该类型盆地及铀矿床的勘查提供了理论基础。铀成矿作用包括原生沉积预富集、潜水氧化作用、层间氧化作用叠加成矿和油气煤层气还原作用4个阶段[11]

原生沉积预富集阶段(图8A):盆地两侧巴音宝力格隆起和苏尼特隆起发育大量的富铀地质(层)体,铀含量最高可达到n×10-3,为下白垩统赛汉组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和铀源。赛汉组沉积期为温暖潮湿气候,灰色砂岩、砂砾岩中可见大量的炭化植物碎片及黄铁矿,这为铀的原始富集提供了丰富的还原剂。

图8 巴 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铀矿带古河谷型砂岩铀成矿模式

1—灰色泥岩;2—紫红色泥岩;3—红色泥岩;4—灰色砂岩;5—黄色砂岩;6—地层整合界线;7—地层不整合界线;8—氧化带及前锋线;9—断层;10—含氧含铀水渗入方向;11—深部还原气渗入方向;12—矿体;13—新近系;14—古近系;15—赛汉组上段;16—赛汉组下段;17一基底岩石

A—原生沉积预富集阶段;B—潜水氧化作用阶段;C—层间氧化作用叠加成矿阶段;D—油气、煤层气还原作用阶段

潜水氧化作用阶段(图8B):晚白垩世至古新世(K2—E1),由于构造反转,盆地处于长期隆升状态。赛汉组长期暴露地表,伴随在这一地质时期古气候向干旱、半干旱的转变,形成含氧含铀水向盆内运移并沿地表垂直渗入,发生潜水氧化作用,形成铀的富集成矿。U-Pb同位素测定成矿年龄为(63±11 )Ma。

层间氧化作用叠加成矿阶段(图8C):始新世(E2),古地表含氧含铀水沿砂体向盆地中心继续运移,由于赛汉组含矿砂体上部泥岩的隔挡作用,形成层间氧化作用,同时对早期潜水氧化作用形成的部分矿体造成破坏。当遇到含丰富的有机碳、黄铁矿或煤气等还原剂后,则再次叠加富集成矿。U-Pb同位素测定成矿年龄为(44±5)Ma。

油气煤层气还原作用阶段(图8D):由于矿床两侧断裂构造发育,使深部煤成气沿断层上升至赛汉组的可能性很大,造成了对氧化带进行还原改造作用,部分矿体完全隐伏于还原环境中,起到保矿作用。伴随断裂构造的活动,还原气渗入作用伴随成矿作用的始终,在铀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时也增强了砂岩的还原能力。

2)应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结合收集的地震剖面,对古河谷中所有钻孔资料重新进行了分层对比及成因相分析,精细解剖了古河谷砂体的成因,认为古河谷砂体为多物源(横向和纵向)、多成因相(河流相、三角洲相、冲积相)组成的带状砂体[12],铀矿化主要受侧向充填的三角洲砂体的控制,其次为河流相砂体,并不是普遍认为的古河谷砂体为单一的河流相砂体。

3)建立了古河谷型铀矿找矿理论及方法。改变了固有的“从盆缘到盆中,从氧化带到还原带”的找矿思路;采用“构造、水文地质”战略选区+“电法、浅震”确定砂体+“钻探验证了解环境+剖面控制寻找矿体”的技术手段,快速圈出砂体和氧化带,定位潜水-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及铀矿体位置,提高找矿效率。

4开发利用状况

随着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铀矿带勘查工作的深入开展,相关的开发试验工作也有序进行。2009~2011年,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及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对巴彦乌拉铀矿床相继开展了室内及现场地浸试验,2012~2013年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开展了地浸扩大试验及矿床经济可行性研究,评价巴彦乌拉铀矿床采用酸法原地地浸开采是经济可行的。2014年已基本具备地浸矿山的建设条件。

5结束语

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铀矿带是至今我国发现的最大规模古河谷砂岩型铀矿带,已初步圈出长约300km的带状砂体。目前只对赛汉高毕矿床开展了普查和对巴彦乌拉矿床开展了详查工作,在古河谷内还发现了2个矿产地及一系列铀矿点,且在齐哈日格图矿产地发现了与层间氧化带有关的富矿段,对铀矿带总体控制程度较低。因此,该矿带成矿潜力巨大,经过进一步工作有望新落实3~5个中型以上铀矿床,发展成特大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带。

目前对赛汉组上段古河谷空间展布及砂体成因特征、氧化带前锋线及矿体定位等研究还不够深入,应在以后工作中加以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荣林,等.内蒙古二连盆地电法资料整理解释年度总结[R].核工业二〇八大队,1998:22-68.

[2]陈安平,申科峰,等.内蒙古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北东部1∶25万铀矿资源评价[R].核工业208大队,2003:12-168.

[3]申科锋,等.内蒙古二连盆地赛汉高毕—巴彦乌拉地区铀矿普查[R].核工业208大队,2005:11-156.

[4]申科锋,等.内蒙古二连盆地赛汉高毕—巴彦乌拉地区铀矿普查[R].核工业208大队,2008:1-179.

[5]李洪军,等.内蒙古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1∶25万铀资源区域评价[R].核工业208大队,2008:1-189.

[6]杨建新,梁齐端,等.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巴彦乌拉铀矿床B415—B319线详查地质报告[R].核工业208大队,2012:1-152.

[7]何大兔,等.内蒙古二连盆地中东部古河谷砂岩型铀资源区域评价[R].核工业208大队,2012.

[8]康世虎,等.内蒙古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及周边1∶25万铀资源[R].核工业208大队,2013:1-185.

[9]张金带,李子颖,等.铀矿资源潜力评价技术要求[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1-211.

[10]焦贵浩,王同和,等.二连裂谷构造演化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179.

[11]张金带.进入新世纪以来铀矿地质工作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3:84-99.

[12]鲁超,等.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西部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沉积学背景[J].铀矿地质,2013, 29(6):336-343.

我国铀矿勘查的重大进展和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发现和探明的铀矿床实例

[作者简介]杨建新,男,1966年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7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普查勘探专业,一直从事铀矿地质勘查工作。2009年起担任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地勘一处处长,2012年8月任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重大项目总地质师。先后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 项,中国地质调查局找矿二等奖1项,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找矿一等奖5 项。

⑶ 辽中南地区有哪些主要资源及工业

主要资源有盘锦的石油、本溪的铁矿石、镁矿、瓦房店的金刚石、营口的海盐、岫岩的玉石等。工业主要有本溪鞍山的钢铁工业、营口的纺织工业、盘锦和大连的石油化工工业、大连的造船工业、大连和营口的海洋运输业、瓦房店的轴承制造业。

⑷ 工业品种类有22个,都有哪些

工业的分类
1按部门分:

将工业划分为许多工业部门是工业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我国一般将工业划分为12个部门,即: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和炼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建筑材料工业、森林工业、食品工业、纺织、缝纫、制革工业及其他工业。

注意:工业部分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可能出现新的部门。例如随着核能的利用出现核工业,随着空间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航天工业。

2按性质分:

按照产品的性质我国一般将工业划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

轻工业: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

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1)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如食品制造、烟草加工、纺织、皮革制作、造纸等工业。

(2)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如文教体育用品、手工工具制造、医疗器械制造等工业。

重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

重工业按其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可以分为下列三类:

(1)采掘(伐)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如:石油开采、煤炭开采、矿产开采和木材采伐等工业。

(2)原材料工业,指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如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业;

(3)加工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如机械设备制造工业、金属结构、水泥制品、化肥和农药等工业。

由于在近代工业的发展中,化学工业居于十分突出的地位,往往把化学工业独立出来,把重工业和化学工业放在一起,合称重化工业。

3.按主导因素分

(1)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工业。例如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等。

(2)市场导向型工业:指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或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工业。例如啤酒、家具制造业等。

(3)动力导向型工业: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企业为降低成本,把工厂建在能源供应量大的地方。例如电解铝工业。

(4)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劳动力的数量多,但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业。例如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

(5)技术导向型工业:对生产技术要求高,必须经过严格训练,具有一定水平,并适合操作机器的工人才能上岗生产的企业。例如电子制造工业、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⑸ 二连盆地古河道砂岩型铀矿勘探状况

二连盆地铀矿地质工作自1979年全面开始,核工业208大队经历了3个找矿阶段终于获得显着效果:①20世纪80年代寻找中-新生代砂岩型铀矿;②20世纪90年代学习、消化、吸收和运用水成铀矿理论探索可地浸砂岩型铀矿;③实践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找矿。

1.20世纪80年代

原核工业703航测队、原核工业西北地勘局214队、原北京第三研究所和原核工业203所等单位完成了航空放射性测量、放射性水化学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遥感地质和相关科研项目等区域性铀矿地质工作。同时,核工业208大队对发现的2082地区航放异常点和EL12水文地质钻孔放射性异常进行了地面放射性物探测量,并开展了地表槽探、井探和浅孔钻探工程揭露,提交了501、502和塔木钦塔拉等铀矿(化)点(带)。

2.20世纪90年代

核工业208大队先后在二连盆地开展了各类资料的综合研究及编图、专题科研和带钻区调等工作。其中二连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及编图、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砂岩型铀矿专题区调和二连盆地古河道型铀矿调研等项目的完成对找寻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与俄罗斯专家的技术合作等从不同角度认识了铀成矿的特点与找矿远景,尤其是中俄技术合作预测2081地区远景区1300km2,并推测了氧化尖灭界线,判断氧化来自东南方向;圈出塔木钦远景区1600km2,并在EL12水文钻孔附近推测出70km2的后生还原区。

3.21世纪以来

2002年实施了《内蒙古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东部1∶25万地浸砂岩型铀矿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完成钻探工作量1594.64m,确认工作区在埋深50~100m之下有厚50~200m的河流相找矿目的层,其上、下有稳定的隔水层,含矿含水砂体叠加有后生黄色蚀变,局部有铀矿化显示。2003年开展了铀矿区域评价,实施《内蒙古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东部1∶25万地浸砂岩型铀矿资源调查评价》铀矿区域评价项目和《内蒙古二连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资源调查评价》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完成钻探工作量9501.46m,初步确定了主要找矿目的层为下白垩统赛汉组,首次实现了二连盆地铀矿找矿寻找新地区、新层位、新类型的战略性突破。

阅读全文

与二连有哪些工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宝马x4老款和新款有什么区别 浏览:865
宝马外观改装哪个好 浏览:747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浏览:181
拆装奥迪起动机收多少工时 浏览:158
宝马车空调没什么风 浏览:444
农业如何补贴工业 浏览:678
四川初级工业废气治理工待遇如何 浏览:541
超市安装工业冷风机效果怎么样 浏览:163
工业x射线是什么意思 浏览:747
一个汽车牌照多少钱 浏览:703
奔驰公司跟阿里巴巴哪个厉害 浏览:262
汽车雨刷器怎么开 浏览:345
汽车没电打不着火对车有什么影响 浏览:73
集美哪里可以配汽车钥匙 浏览:598
小型汽车空调滤多少钱 浏览:13
汽车前保险杠全喷是什么意思 浏览:665
汽车冷却液用完怎么处理 浏览:962
宝马x3增压水管怎么拆 浏览:926
为什么奔驰好开宝马好坐 浏览:127
奔驰sl门皮怎么拆 浏览: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