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钢铁工业有哪些兴起

钢铁工业有哪些兴起

发布时间:2022-08-31 03:45:00

❶ 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兴起背景和发展艰难的原因

19世纪下半叶清政府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制枪炮、造战舰,大量输入西方国家生产的钢铁。1867年进口钢11万担(约8250吨),1885年达120万担(约9万吨),1891年增加到173万担(约13万吨),进口钢逐渐占据了中国的市场,使传统的冶铁业难以维持生产。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官办工业从军事工业扩展到民用工业。由于钢铁消费量的增加,近代矿冶工业的兴起就成为时代的需要。
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首先采用新的钢铁加工技术:安装吊车,铸造大型汽缸;购置3吨汽锤,锻造大车轴;建立拉铁(轧钢)厂,轧制15毫米以下的造船钢板和6~120毫米圆钢、方铁。1886年,贵州巡抚潘霨创办青溪铁厂,先用土炉,后从英国订购熟铁炉18座、1吨贝塞麦炉2座、轧板机1架、轧条机13架,1888年安装完毕。终因清廷腐败,缺乏资金、铁矿石和煤,又不善于经营,无人精通技术,而于1893年停办。这是兴办近代钢铁厂的一次尝试。1890年,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总局”或“江南制造局”)建成中国第一座3吨炼钢平炉,后又建成了一座15吨炼钢平炉(图1)。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这是中国也是远东第一座近代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除汉冶萍有较大发展外,本溪、鞍山、上海、阳泉和石景山等地的钢铁工厂也先后起步。
1915年“本溪湖煤铁股份公司”开工生产,至1917年有300立方米高炉2座,后又增加小高炉(每炉日产铁20吨左右)2座,冶炼优质生铁。1916年中日在鞍山合办”振兴铁矿无限公司”。1918年正式开办“鞍山制铁所”,有515立方米高炉2座,后又建炼焦炉4座和693立方米高炉1座。1917年山西阳泉建立保晋铁厂,有日产20吨生铁的小高炉1座。1918年上海和兴化铁厂(今上海第三钢铁厂前身),先后建立10吨和25吨小高炉共2座,10吨平炉2座和轧钢机一套。扬子机器公司在武汉谌家矶建立日产铁约100吨的高炉1座。1919年龙烟铁矿筹建石景山铁厂,1920年一号高炉开工建设。以上钢铁企业建立后,1920年全国铁产量达43万吨,钢产量6.8万吨。1923年东北兵工厂建电炉1座,这是中国早期的炼钢电炉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又侵占了华北、华中、华东等广大地区。他们对这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大肆掠夺。1931年开始经营庙儿沟铁矿,建200吨、180吨高炉各 1座,炼铁能力达到年产13万吨。1933年,日本在鞍山成立昭和制钢所,1935年它新建的第一炼钢厂(有100吨平炉4座)出钢,1937年又添建150吨平炉 2座,此外,昭和制钢所的第二选矿厂、第一轧钢厂、大型轧钢厂、小型轧钢厂、薄板厂和4号高炉等也陆续投产,1937年产量为生铁70万吨、钢50万吨、钢材28.5万吨。在鞍山地区,除昭和制钢所外,还有中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铸管厂、钢管厂、钢丝厂、镀锌厂、耐火材料厂、机械厂、中板厂等,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控制的。1937年,北京、天津、唐山、阳泉等地也新建或改建了钢铁厂。
民国以后,面对汉冶萍“竭蹶复竭蹶,失败复失败”的经营局面,出现了一批对汉冶萍失败原因进行理性思考的文章,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 多数研究者将汉冶萍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和国内局势动荡。曾述启在1914年的调查报告中将汉冶萍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地势失败(指铁厂选址汉阳,距矿地太远、交通不便、运费高昂)、用人失败、经营失败、组织失败、际遇失败”[35]。《汉冶萍公司纪略》认为汉冶萍公司无良好结果的原因在于“(一)办理不得其法;(二)弊端甚大,厂矿人员无不舞弊者,董事无论矣;(三)前期铁价低廉,且受日本牵制,今涨价所加有限。”[36]吴景超则认为汉冶萍失败的原因在于“计划不周、用人不当、管理不善、环境不良”。[37]显然,三者都将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公司主观方面。对客观原因的分析如“际遇失败”、“环境不良”主要指“内乱时时发生”的国内社会秩序以及当时各级执政当局“补助是少有的,而诛求却无厌”。所论有一定根据也有一定道理,但其偏颇之处也显而易见。 作为公司高层经营管理者的李维格对此问题见解独到,他强调国家主权与行业标准对汉冶萍的负面影响。他认为任何国家的钢铁工业,都经历了艰难起步到逐渐发展的过程,汉冶萍早期的经营失误并不可怕,资金、人才的缺乏也不足为惧,真正阻碍汉冶萍发展的原因是没有国家的关税保护和行业生产标准,“汉厂十数年来,坐此两大原因,日在艰难困苦之中”。

❷ 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工业是什么

终因清廷腐败,缺乏资金、煤和铁矿石,加上不善管理,无人精通技术,而于1893年停办。这是兴办近代钢铁厂的一次尝试。
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它的建设标志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联合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当时远东第一流的钢铁联合企业。

❸ 谁知道中国近代钢铁的发展(详细) 急用 谢谢!~

19世纪下半叶清政府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制造枪炮、战舰,大量输入西方国家生产的钢铁。1867年进口钢约8250t,1885年约9万t,1891年增加到170万担(约13万t)。进口钢逐渐占领了中国的市场,使传统的冶铁业难以维持生产,而国内钢铁消耗量又不断增加。因此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就成为时代的需要。

1871年(清同治十三年),直隶总督李鸿章、船政大臣沈葆桢请开煤铁,以济军需,上允其请,命于直隶磁州、福建、台湾试办。1875年,直隶磁州煤铁矿向英国订购熔铁机器,因运道艰远未能成交。此事表明,当时已开始注重举办新式钢铁事业。1886年,贵州巡抚潘蔚创办青�厂,先用土炉,后从英国订购炼铁、炼钢设备,1888年安装完毕。终因清廷腐败,缺乏资金、煤和铁矿石,加上不善管理,无人精通技术,而于1893年停办。这是兴办近代钢铁厂的一次尝试。

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它的建设标志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联合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当时远东第一流的钢铁联合企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除汉冶萍有较大的发展外,本溪、鞍山、上海、阳泉、武汉和石景山等地的钢铁工厂也先后起步。以上钢铁企业建立后,1920年全国生铁产量达43万t,钢产量达6.8万t。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又侵占了华北、华中、华东等广大地区。除东北地区外在北京、天津、唐山、阳泉等地新建或改建一批钢铁厂。

抗日战争期间,在抗战后方的四川、云南和晋东南等地也建设一批钢铁厂。1932~1948年,全国最高产量,铁未超过180万t,钢未超过100万t。1943年是1949年以前中国钢产量最高年份,在世界上只占第16位。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和内战的破坏,1949年生产钢铁的企业只有19个,年产钢仅15.8万t,在世界上居第26位。

从1890年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到1948年半个世纪中,我国产钢总量仅760万t。新中国成立后,到1958年,仅用9年时间,我国(未包括台湾)钢产量就达到800万t。1978年钢产量突破3000万t(3178万t),11年后的1989年升至6159万t,到1996年钢产量突破1亿t(10124万t),这在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史上是少有的。

❹ 世界钢铁企业的发展史

从建国初期,国家以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起,钢铁工业即被作为重工业的代表而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的重视,从而有了从几乎是空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钢铁产业的可能。从一五计划时起,国家就不断地从农业和其他产业上为钢铁产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并不惜花很大的代价用于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同时,钢铁工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步伐息息相关。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步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了。在60年中,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在战争废墟上艰苦创业,既有顺利发展的机遇,也有探索前进的挑战;有过三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的沉痛教训,也遭遇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挫折。尽管如此,中国钢铁工业仍克服重重困难,艰难前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满足下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钢铁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不断改善品种质量,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前人的跻身于世界钢铁大国的梦想。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粗钢产量的3164倍,钢产量占到全球的38.2%。

一、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

回顾新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大体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0年)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2001年以来)四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

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两个黄金发展期”、“三次基本建设高潮”和“一段坎坷、曲折路”。

1.一次重大转变

从建国初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在前苏联大力支援下开展的,几乎全盘照搬苏联的模式。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之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认真总结学习苏联经验教训基础上,转变到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走大、中、小相结合之路。这一转变,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2.两个黄金发展期

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年均增钢80万吨,年均增长31.6%,到1957年达到了535万吨。

第二个黄金发展期是国民经济调整期间(1963~1965年),年均增钢185万吨,年均增长22.4%,到1965年达到了1223万吨。

3.三次基本建设高潮

第—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的八大钢铁项目的建设,包括新建武钢、包钢、北满钢厂、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炭素厂、热河钒钛厂,改扩建了鞍钢和本钢等。同时还进行了大冶钢厂、太钢、唐钢等近20个企业改扩建工程。

第二次是1956年规划并开始建设的“三大、五中、十八小”。三大是继续进行鞍钢、武钢、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建设;五中是扩建、新建五个中型钢铁企业,即扩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新建湘钢;十八小是新建十八个小型钢厂,即邯钢、济钢、临钢、新余、南钢、柳钢、广钢、三明、合钢、长特、新疆八一、杭钢、鄂钢、涟钢、安钢、兰钢、贵钢、通钢等。

第三次是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主要是新建了攀钢、长城特钢、峨嵋铁合金厂、水城钢铁厂、遵义金属制品厂、乐山轧辊厂等:恢复建设了酒钢、兰钢、略钢;扩建了成都无缝钢管厂、重钢、重特、昆钢、贵钢、遵义铁合金厂,还有鞍钢援建宁夏石嘴山钢绳厂。这三次基本建设高潮的开展,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日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4.一段坎坷、曲折路

1958年“大跃进”的高指标、大办钢铁、浮夸风,“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坏、整顿、再破坏,以及其后的“闹翻番”、“洋跃进”等脱离实际、违背钢铁工业发展规律的行为,使中国钢铁工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了一段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路程,使中国钢铁工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中,国家对钢铁工业的总投资为615.2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6.46亿元,占85.6%;更新改造投资88.8亿元,占14.4%。中国钢铁工业在跌宕起伏中,经过数百万钢铁人的顽强拼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材、焦化、耐材、铁合金、碳素等要素结构比较完善,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设备修造、科学研究、冶金教育等门类比较齐全,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具有35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新中国冶金工业体系。钢产量由1949年的15.8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3178万吨,年均增钢100万吨;钢材板管带比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钢材自给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2.54吨标煤。这30年取得的成果,为后3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第二阶段(1978~1992年)

在1978~1992年的14年中,中国钢铁工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显着成效。钢铁工业从国外引进了700多项先进技术,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特别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新建了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两座现代化大钢厂,并对老钢厂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改造项目,使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发展钢铁工业生产规模上,除新建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以及一些乡镇钢铁企业外,主要是抓现有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抓老企业技术改造、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方面,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立足现有企业,走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的路子。”第二步:重点解决发展速度(数量)、品种结构、产品质量都不适应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需要的“三个不适应”问题。第三步:钢铁工业要上“四个新台阶”:上品种质量水平的新台阶,上现代化工艺装备水平的新台阶,上集约经营和规模经济的新台阶,上综合经济效益的新台阶,以增强钢铁工业的发展活力。

在这十几年中,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不断推进,使钢铁工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978~1992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465.4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59.72亿元,占51.8%,更新改造投资705.71亿元,占48.2%。建成投产了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一、二期和天津无缝钢管公司。1983年钢产量突破4000万吨,1986年突破5000万吨,1989年突破6000万吨,1991年突破7000万吨,1992年达到了8093万吨。1978年到1992年,钢材板管带比由32.3%提高到37.4%,连铸比由3.5%提高到30%,合金钢、低合金钢比由16%提高到21.6%,钢材自给率由72.7%提高94.7%,吨钢综合能耗由2.54吨标煤降低到1.57吨标煤。

(三)第三阶段(1993~2000年)

从党的十四大到2000年,是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着力“一个适应”,实施“二个转变”,即着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由发展数量规模为主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转变,由钢铁产品长期数量短缺向控制总量转变。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是深化内涵式扩大生产的阶段。

这一时期钢铁行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调整、优化结构,推进和实现了两个重大转变,促进钢铁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个转变:由长期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出把“结构优化作为钢铁工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同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大力推进淘汰落后,采用新技术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工艺技术现代化。由此拉开了采用高炉喷煤粉、连续铸钢、溅渣护炉、热装热送等六大共性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优化品种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的大幕。

第二个转变:钢铁产品由长期数量短缺转向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开始实行总量控制。1993年到1998年期间,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了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从而提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大力提高冶金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方针,并在全行业特别是大中型钢铁企业中展开了压缩生产总量的工作。

1993~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76.0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1446.14亿元,占41.6%,更新改造投资2029.87亿元,占58.4%;钢产量由1993年的8954万吨增加到1996年10124万吨,2000年钢产量达到了1285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钢国和消费国:钢材板管带比由1993年的36.7%提高到2000年的41.7%,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22.8%提高30.9%,连铸比由33.9%提高到82.5%,平炉钢比下降到0.9%,转炉钢比提高到87.5%:钢材自给率达到93.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1.18吨标煤;加速了淘汰小高炉、小转炉、小电炉、平炉、化铁炼钢、多火成材、横列式和复二重轧机的进程,大大缩小了中国钢铁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四)第四阶段(2001~2008)

2001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钢铁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钢铁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满足相关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新挑战,不断解决新问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钢产量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的台阶,2008年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2001~2008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占全球钢产量的比重从17.8%提高到38.2%,在世界钢铁业的地位显着提升;钢铁产品的进出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彻底结束了中国钢铁材料供给不足的历史。见表1。

技术装备国产化、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品种质量得到优化。鞍钢、武钢、首钢、马钢、太钢、济钢、莱钢、安钢等大型老企业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广泛采用了高效铁矿采选技术,钢铁冶炼技术、轧钢技术、高端产品开发、大型冶金成套技术集成、节能节水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鞍钢、武钢、太钢、马钢、邯钢、包钢等大型老企业的现代化新区、新基地的建设和相继投产;鞍钢营口鲅鱼圈沿海钢铁基地项目、首钢与唐钢集团合作的河北曹妃甸沿海钢铁基地项目也于2008年和2009年投产;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宝钢集团的广东湛江项目和武钢集团的广西防城港项目等一批沿海的现代化钢铁基地正在筹建之中。

节能减排取得巨大进步。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由876千克标煤降到628千克标煤,这一指标意味着目前冶炼1吨钢的综合能耗仅相当于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1/4,吨钢耗新水下降到5.31吨,SO2、COD、工业粉类排放均大幅下降;使钢材品种与质量显着改善,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2007年22类钢材中有18类钢材的自给率超过100%。

产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2008年,全球年产钢20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2家,其中中国占5家。2008年与2001年相比,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从4家增加到24家;此间,唐钢整合宣钢和承钢,唐钢集团与邯钢集团组建为河北钢铁集团;济钢与莱钢组建为山东钢铁集团;宝钢重组新疆八钢和控股广东钢铁集团;武钢重组鄂钢、昆钢和控股广西钢铁集团;马钢重组合钢;沙钢重组淮钢、江苏永钢和河南安阳永钢等等。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逐步呈现加快之势,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能力增强,中国钢铁工业整体素质提高。2009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宝钢、河北钢铁、江苏沙钢等三家中国大陆钢铁生产企业上榜,分列第220、375、444位,其中宝钢已经连续5年入围,并由2005年的第309位跃升至2009年的第220位。

二、我国钢铁工业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几代钢铁人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和自主创新,有效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钢铁材料的旺盛需求,有效地支撑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主要用钢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和积累了大量财富,创造了旷世空前的发展纪录,铸就了钢铁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需要钢产量不断增加,自1996年以来钢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钢铁工业顺应国民经济发展对钢材的旺盛需求,继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并一举成为世界最大产钢国后,自2003年以来,钢产量又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5亿吨的台阶,并在2005年结束了自建国以来连续57年净进口钢的历史,彻底扭转了钢总体生产能力不足的状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在发展速度方面和发展规模方面均创造了世界钢铁发展史上的奇迹。

(二)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中国钢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01年的17.8%跃升至2008年的38.2%。

2008年我国钢产量超过世界排名第二至第八位的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德国、乌克兰之和。

2003年我国钢产量比2002年增加了3997万吨、2004年比2003年增加6057万吨、2005年比2004年增加7033万吨、2006年比2005年增加6591万吨、2007年比2006年增加7014万吨。从2004年开始,中国钢材市场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转变,钢材进口大幅下降,出口持续增加。

到2006年,中国钢铁产品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钢坯和钢材均实现了净出口,净出口钢材2450万吨、净出口钢坯(锭)867万吨,坯材合计折合粗钢净出口3463万吨。

到2007年,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出口量跃居世界首位,共出口钢材6265万吨、出口钢坯(锭)645万吨,钢材和钢坯合计折粗钢出口7310万吨;净出口钢材4578万吨、净出口钢坯(锭)606万吨,坯材合计折合粗钢净出口5476万吨。

(三)钢铁工业装备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力度,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整体装备水平迅速提高,依托自身技术实力,在部分引进国外高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装备设计和制造的自主集成与创新,主要装备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有些先进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如鞍钢不仅实现了自主集成单条生产线——中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带钢生产线(ASP),并实现了向济钢的技术输出:首钢自主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全干法除尘的5500立方米特大型现代化高炉;太钢自主集成与创新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

2001~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505.6亿元增加到3903.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累计投资16329.58亿元。大量的投资不仅使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快速增加,更使以装备大型化、自动化、连续化为代表的冶金工艺技术装备现代化、国产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炼焦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机械化焦炉从193座增加到291座,年产能从5128万吨上升到9961万吨,每座焦炉的年平均生产能力从26.6万吨上升到34.3万吨。

在烧结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烧结机的年产能从7184万吨增加到45404万吨,其中130m2及以上烧结机35台增加到125台,占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年产能的比重从38.5%提高到52.3%。

在炼铁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铁高炉的年产能从12152万吨增加到36629万吨,其中1000m3及以上高炉50座增加到120座,增长了1.40倍,而1000m3及以上高炉的年产能从6433万吨增加到19118万吨,增长了1.97倍。

中国钢铁行业的高炉在大型化的同时,还广泛采用了炼铁先进技术,高风温热风炉、无料钟高压炉顶、富氧大喷煤、高炉长寿、自动控制、节能、余能余热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先进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攀钢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技术和宝钢高喷煤比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炼钢方面,中国炼钢工艺装备围绕以连铸为中心,包括铁水预处理、大转炉、精炼、连铸,工艺配备基本实现了现代化、高效化、自动化炼钢生产的模式。转炉炼钢和50吨以上电炉炼钢己基本实现了炼钢一精炼一连铸一对一的最佳经济规模的工艺装备配置。2002年,中国钢铁工业彻底淘汰了平炉炼钢。

2007年与2001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转炉的年产能从11803万吨增加到38749万吨,增长了2.28倍。其中100吨及以上转炉从30座增加到140座,增长了3.67倍,而100吨及以上转炉的年产能从3602万吨增加到19875万吨,增长了5.49倍;占重点企业转炉钢年产能的比重从30.5%上升到51.3%。

2007年与2001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电炉的年产能从2574万吨增加到4764万吨,增长了0.85倍。其中100吨及以上电炉从11座增加到21座,增长了0.91倍,而100吨及以上电炉的年产能从727万吨增加到2012万吨,增长了1.77倍;占重点企业电炉钢年产能的比重从28.2%上升到42.2%。

中国100t以上转炉和50t以上超高功率大电炉基本达到国外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并成为中国炼钢生产的主体设备,宝钢、武钢、鞍钢和国内大企业新建的大型化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钢铁产品品种优化,质量明显改善

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钢铁工业根据我国钢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改善产品质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短缺品种。板管带材比例从1978年的32.3%提高到2007年的50.6%:合金和低合金比从1978年的14.6%提高到2007年的36.3%。目前我国大多数钢材品种的自给率超过了100%,净进口的钢材只剩下冷轧薄板带、电工钢等少量高附加值品种,而这些品种的增长很快,预计不久也能实耿常钝端墁得惰全伐户现自给。目前我国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石油、电力、铁路等行业使用的钢材绝大多数是国产的,其质量能够满足这些行业的基本需要,其中部分品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开发的船用高强度宽厚板、高强度海洋结构用钢板、高档汽车用板和汽车零部件用钢、工程机械和高层建筑用高强度厚钢板、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高速动车组用钢、高端压力容器用钢板、高牌号取向和无取向硅钢、高档不锈钢新品种、高强度角型钢等均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机电产品出口对钢铁材料的需求。我国出口钢材结构也从以长材为主逐步变为以高附加值的板材和管材为主,说明我国钢铁产品的质量和成本竞争力有了显着提高。

(五)技术进步成效显着,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随着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工艺优化,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钢铁工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有了很大改善,与发达产钢国的距离大大缩小,大中型企业的很多指标已经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发达产钢国的水平。如大中型企业的高炉利用系数从1978年的1.43吨/m3·天提高到2007年的2.74吨/m3·天,高炉入炉焦比从600千克/吨左右降低到397千克/吨:转炉钢铁料从1184千克/吨降低到1085千克/吨:轧钢综合成材率从74.8%提高到95%以上;吨钢综合能耗从2.52吨标准煤降低到632千克标准烷吨钢耗新水从2000年的25吨以上降低到5.3吨;钢铁职工实物劳动生产率从33吨/年·人提高到370吨/年·人。

(六)钢铁工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978年钢铁行业利润只有34亿元,此后虽有增长但最好的年份也没有超过300亿元;1997~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全行业利润很少;进入新世纪后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7年与2001年相比,大中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3793亿元提高到20700亿元,增长4.5倍;实现利润从163.8亿元提高到1599.6亿元,增长8.8倍:销售收入利润率从4.32%提高到7.73%。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努力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积极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为早日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而拚搏努力。

❺ 跪求美国钢铁业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美国钢铁工业历程

美国钢铁上业自1868年就开始了现代化进程,1868—1880年产业革命时期,美国钢铁产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从而使美国钢铁工业具有了庞大的生产能力,并日产品品种齐全,产品质量好,生产技术比较先进。

1881—1920年初期工业化过程中,美国钢铁产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比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都要快。1899年美国粗钢年产量达到了1081万吨。

1920—1955年上业化中期,美国钢铁产量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1953年,突破了年产钢亿吨大关,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1956—1975年工业化完成和以后的时期,美国钢铁产量以年均0.5%的速度微幅增长。1973年其年产钢达到13680万吨,是目前为止美国钢铁工业历史上最高的产钢纪录。

自此以后,美国粗钢产量开始滑落,再也没有恢复到这一水平。可以说,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钢铁工业一直足美国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20世纪70年代以后,钢铁工业已演变为美国经济中的重要基础产业,一直受到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因此,钢铁工业有美国经济的“晴雨表”之称。

二、工业化进程中美国钢铁工业所具有的发展优势

发展优势可以分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所不同的仅仅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或同一产业不同的生产环节之间生产率的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则是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相同产业生产环节生产奉的比较。

1.美国钢铁工业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具有以下几方面比较优势

①美国发展钢铁工业有着较为有利的资源条什,有着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品位也非常高,矿山工业发达,原料和燃料有充足的供应。如阿巴拉契亚山区有丰富的炼焦煤,苏比利尔湖西部有丰富的铁矿(目前富铁矿已趋枯竭,但含铁22%—35%的贫矿储量巨大,以五大湖沿岸的梅萨比铁矿最为着名)。

②发达的铁路和水运,为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什。1910年美国的铁路里程即达到近40万公里,是世界上铁路里程最长的国家。铁路的大量修建与钢铁上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铁路建没需要消耗大量钢材,刺激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完善铁路交通网为钢铁工业的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美国的五大湖地区的水运和海运也为钢铁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美国钢铁工业在工业化进程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

①政府高度重视并支持钢铁工业发展。工业化过程中,各个产业都处在高速增长过程中,作为基础性行业的钢铁工业在产业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要满足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的需要,又要为装备工业、机械工业、耐用消费品制造业提供各种高质量、高档次的钢材产品,以提高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因此,为了促进:正业进步,各国只有通过大力发展钢铁工业,增加钢铁工业的经济规模,生产高质量、高技术钢铁产品,才能充分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这种基础原材料的需要。如果不能实现钢铁自给,那么就需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钢铁产品,这对本已经资本稀缺的工业化进程来说,会加剧其他行业的资本紧张状况,提高钢铁产品需求行业的投入成本,从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来看,这是一种不经济的选择。美国政府在“二战”前后一直把钢铁作为战略性资源来对待,对钢铁工业给予的必要的政策支持。通过大力发展本国的钢铁工业,实现钢铁上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钢铁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产品档次,从而提高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质量。

②保持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在早期比较重视新技术的引进和采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尽管比英国和法国晚得多,但是在其工业化初期,就充分利用了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如炼焦、热风炉、平炉、型钢轧机、镀锡薄板等技术都是从英国引进的。引进以后,又加以改进,创造出许多新工艺和新设备。

③规模化生产。在生产体制上,实现企业联合化和专业化并举的发展模式,发挥了不同产品种类的规模经济优势。“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是第一个在钢铁加工中充分利用新技术的规模经济优势的企业家。1867年,他在匹兹堡建立了一座庞大的一体化的贝斯麦钢轨用炼钢厂即埃德加·汤姆森炼钢厂,该厂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是最大的炼钢厂。到20世纪初,匹兹堡轧钢厂每年用人只有1800人。随着产量的增加,成本及价格大幅度下降,同时也给钢铁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因此,美国开始组建起巨型的公司,把炼铁、炼钢、轧钢等工序集中在一起,联合企业的形式成为钢铁生产中的基本形式,其中美国钢铁公司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工业公司。与此同时,在产品的生产上,这些联合企业却趋向于专业化,从而减少了机械设备的种类,便于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合理的经营管理,提高了规模经济的效率。在1935年,至少有44个美国钢铁厂的生产能力超过40万吨,是当时英国最大钢铁企业斯图尔特——劳埃德公司的2倍,其中美国有18家企业的钢铁生产能力超过了100万吨。

④运用资本的手段实现规模经济。钢铁工业是规模经济比较显着的行业,需要筹集大量资本进行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发,因此,发展钢铁工业最需要建立现代股份公司制度以满足上述要求。在工业化过程中,美国政府鼓励发展大规模的制造业企业,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经常发生,只要是生产上需要,有实力的大公司就会义无返顾地去收购所需的公司。这种体制环境,客观上有助于钢铁企业利用钢铁工业的规模经济优势,发展一体化的钢铁企业。

三、美国钢铁工业布局上的演变

1.资源型布局

美国钢铁工业发端于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最初是利用当地木炭和小铁矿发展起来的分散小厂。随着木炭被无烟煤代替,冶金中心向西迁移到靠近无烟煤产地的贝斯力赫姆(伯利恒)和斯克兰顿一带。焦煤炼铁技术推广以后,其中心继续西移,转移到生产焦煤的匹兹堡地区。匹兹堡在近代产业史上曾被称为美国的“钢都”。20世纪初,苏比利尔湖区的铁矿开发以后,在沿湖地带又兴起了许多新的钢铁工业中心,比如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等,在全国最大的钢铁消费区—北部的大西洋沿岸,也建成了大规模的钢铁厂。

2.消费型布局

二战期间和二战后,美国钢铁工业呈现出向沿湖、沿海消费区域集中的趋势,新建钢铁厂大部分分布在芝加哥区和大西洋沿岸,匹兹堡地区的地位则相对大大削弱,有些钢厂甚至倒闭。其主要原因是:①钢铁生产所需要的煤和铁矿石等原料可以通过廉价水运的方式异地获取,由于是大规模运送,钢铁企业还可享受低运价的优惠,而通过铁路运送钢材的运价却很高;②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必利尔湖区富铁石产量在不断减少,从加拿大、委内瑞拉等国进口的优质廉价铁矿石数量却在日益增加。为了便于铁矿石进口,美国在沿海地区新建了伯恩斯港钢铁厂和费尔利斯钢铁厂,扩建了巴尔的摩附近的斯伯罗斯伯特钢铁厂;③电炉炼钢的比例在不断提高。电炉炼钢需要消耗大量废钢铁(在美国约占2/5),而废钢主要来自钢材消费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在消费区兴建了几十家小型钢铁厂,它们以废钢为原料,在消费区炼钢,并轧制当地需要的钢材,目前小型钢厂生产了美国全国20%左右的钢材,这对平衡钢铁工业的布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美国钢铁工业“衰而不退”

美国的钢铁工业在经过了20世纪初期、中期的高速发展之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陷入了衰退的境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钢铁工业已经退出美国国内主导产业的地位。衰退的表现形式:一是钢铁工业的增加值在美国28个制造行业中一直处于平均水平之下;二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虽然保持了10年的增长,但是钢铁工业依然缺乏增长的动力,钢铁企业所承担的生产成本、环境成本都比较高,无法与进口钢材进行有效的价格竞争。衰退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因素:

1.美国国内钢材需求总量发生了变化

一国的钢铁产品的消费需求状况,影响着该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即国内需求是提高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源动力,国内需求状况的不同会导致各国竞争优势的差异。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实现,美国经济对大型钢铁产品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如1900年,机器制造业在西进运动中飞速发展,铁路就业人口跃居美国首位;到1940年,汽车业已追至第二位;到1980年,信息业上升至第三位,到1990年信息业终于取代汽车业成为美国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上世纪末,美国信息产业的年增长率已相当于其传统产业的3—5倍。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钢铁的需求总量、需求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以美国钢铁的生产量趋于平稳,而不会达到之前的高产出。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明显下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突出体现为以下几点:

①设备投资周期没有与技术进步同步,导致生产设备老化。美国钢铁工业投资的第一次高峰是在“二战”后的50年代和60年代。LD转炉、连铸、大型高炉、计算机控制轧机等钢铁工业现代化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进入实用阶段,由此导致美国钢铁工业的设备投资和国际上钢铁工业技术革新不同步。与这相反,日本及部分欧洲国家则是同步将这些钢铁工业新技术进行应用与创新。

②设备结构落后,特别是轧制加工工序当中有相当多的设备无法满足用户的“小批量、多元化”需求。

③为了防止罢工,提高了工人工资,导致成本中工资比例提高。

④美国钢铁企业在出现困境时,选择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导致投资资金等多种资源的分散。

⑤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由于反托拉斯法严格执行,美国没有出现同日本一样强有力的钢铁联盟、产业研究会等业界团体,加之早期企业的兼并重组方案也没能通过议会审核,导致美国工业在产业调整方面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及灵活性,自接影响了美国钢铁企业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及新产能的形成。

3.日本钢铁工业的崛起加速了美国钢铁工业的衰退

美国钢铁企业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其完善的公司组织结构、钢铁厂和单个生产设备的规模大、经济规模合理而着称,并在这方面长期保持了领先地位。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其他国家和美国在这方面的差距正在缩小,日本开始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主要是在工资和基建成本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世界范围内钢铁工业燃料的消耗在大大降低,美国五大湖和内陆地区的钢铁企业原有的资源优势在50年代后逐步消失:另一方面,大规模海运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沿海地区兴建大型钢铁企业成为更具有优势的一种产业布局选择,这也使沿海建厂的日本钢铁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更具有竞争力;再者,日本钢铁工业是“外向型”产业,即钢材产量的30%左右用于出口,美国是其重要的出口国,这也使美国钢铁工业直接面对日本钢铁工业的竞争,而美国钢铁产品成本要远远高于日本钢铁产品的成本,从而使美国钢铁企业失去竞争优势。可以说,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技术应用、设备投资、生产规模等方面开始落后于日本钢铁工业。

4.借助贸易保护措施给美国钢铁工业提供发展的空间

美国长期以来认为自己的经济体制是世界上最白由的,其他国家的工业或多或少都会得到政府的保护。伯利恒钢铁公司董事长早在1968年就对股东们说过:“在世界上,我国的钢铁:工业是唯一完全私营的钢铁工业。不论在哪个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钢铁工业看作是政府政策的左膀右臂,并接受政府的资助,或者这些企业部分或全部地归国家所有。这样,这些外国政府一直采取旨在保护国内市场的措施,限制进口并鼓励钢铁出口。近年来的趋势如果任其继续自流的话,那么国内钢铁工业将遭受严重销弱,从而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基于这种认识,美国钢铁企业在形势迅速恶化时,美国钢铁工业通常会把许多困难及问题的症结归为不同国家的工业体制,并将其上升为政治问题,借助政府的保护性政策措施,躲避外国钢铁企业的竞争。

美国政府迫于钢铁企业的强大压力,会对美国的钢铁贸易进行干预。1969年,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美国钢铁企业与欧洲、日本的钢铁企业就自愿限制进口钢材达成了一致协、议。2002年迫于国内钢铁企业的压力,美国布什政府启动201条款对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和其他钢铁用户征收高额的关税来制裁企业从国外进口钢铁,以求救助长期不景气的国内钢铁产业。从长期来看,保护主义措施对美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5.美国钢铁工业“衰而不退”

美国政府对钢铁工业一直给予必要的扶持。如政府为保证国防用钢和在尖端金属材料研究及应用的领先性,将一些重点钢铁企业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纳入到国防预算当中加以保护,并以此支持美国钢铁工业在核心技术上的领先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逐步替代制造业成为美国竞争力的核心。但同时应看到,伴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美国钢铁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管理及技术改革,通过高技术的扩散和渗透,促进钢铁工业有效地实行技术革新、结构重组,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生存与发展。近几年,美国钢铁工业的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竞争能力有所改善,粗钢年产量一直保持在9000万吨左右。可以说,美国的钢铁企业重新成为世界钢铁技术革命中心与工艺改革的领先者,美国钢铁工业伴随着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做到了“衰而不退”。

当前美国及世界许多钢公司普遍面临经营和财务危机,及时找到正确的战略解决方案是摆脱因境的关键,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是解决的基础。美国钢工业目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钢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但经常出现资金使用的不明智举措,而且市场产能始终处于过剩状态。
对于钢工业产能过剩的不利监督和管理是造成世界许多钢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最重要原因。大部分产能过剩问题究其根本是错误的战略决策和资金借贷。许多项目的上马缺乏对市场的正确预测,其结果是钢公司财务陷入困境,市场价格反复无常,价格对开工率和市场汇率的变动反应极其敏感,国内及出口市场竞争激烈,贸易磨擦和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升级。
明智运用资金的能力对于一个公司的成败至关重要。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在几乎相似的两个投资项目中,资金成本差异甚至超过了100%。在新项目中克服单位资本费用的超标及项目筹备时间拖延问题十分困难。
非常多的钢厂和它们新项目的贷款机构都缺乏对以下核心市场定位问题的充分认识:
1、公司应当明确,在它们即将打入的国内或国际市场中所需建立的生产能力及开工率的准确数字,并且究竟要取得多大市场份额。
2、准确判断哪些市场以及为什么产品在这些市场能够赚钱或赔钱。
3、准确分的公司所服务顾客群的规模和结构组成。
4、明确哪些是钢材的过渡性市场,进口钢材的最终使用地在何处。
5、准确分析公司的原有增长率及新进入市场的预期成长率。
二、虽然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钢工业需要合并,但说来容易做时难。
美国钢铁业合并所面临的障碍非常大。自从1998年,钢材价格降低、钢公司利润下降,使美国的钢公司及钢铁业相关的公司根本没有资金20世纪进行大规模收购。另外,由于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一些错误扩张、合并和收购计划,钢铁业已成为投资界极力回避的产业。同时,钢铁业的合并还需要先解决历史遗留的成本问题,只有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形成大规模合并。美国钢工业的合并还受到历史失败教训的影响,如已两次破产的美国LTV钢公司就曾是Jones& Laughlin钢公司和Repubic钢公司在1984年合并成立的。在1988-1992年,加拿大的多法斯科钢公司和阿尔戈马钢公司的合并也以失败告终。
三、钢工业曾经地宇强调生产和掠夺性扩张,忽视了应当认真研究市场战略。
许多钢公司为了加强对市场的占领和掠夺,拼命扩大生产。注重生产对于任何一个产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各产业都应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掠夺性扩张,但如果过度强调生产,势必会忽视对市场及市场战略的分析。
一些过度扩张项目、合并及收购已严重损害了钢工业在投资界的信誉。而且,过去那个通过建联合钢铁企业或联合小型钢厂面轻易占领市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许多市场反映的是一种在相对平等基础上的竞争。
四、钢公司在对代贷水平的控制和平衡系统上出现了故障,尤其是在一些急需建设的新项目上。
高层管理者会初步批准建设新项目,但这此项目经常会失败。从项目的筹备开始,公司对来自于非决策层的不同意见部是极力排斥。通常,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总是过于强调工程、设备、厂址选择、地域销售反馈以及领导层的意见,忽视了对市场、战略和竞争的细微分析。而借贷机构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评估钢工业市场的微小差异。而且一旦资金到位,公司内部根本听不进对项目持谨慎态度的不同意见。
五、现今钢材产品、终端用户市场和钢工业动态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而过去用于人析市场的经济和工业数据的质量却在下降。
统计数据需要经常不断的整理和增加,但是美国钢工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不向工业统计机构报告,并且许多公司的报告也仅仅是简单合计,从这些数据中根本无法分析钢材终端用户的消费情况。
数据信息整理仅仅是市场评估过程的第一步。钢工业和钢材消费产业的市场大小、结构及其它一些因素正在快速变化,基于这一原因,对市场的评估和对以往市场的研究通常显得过于滞后,从而造成了信息的不准确,这直接导致了错误的战略决策。
六、应当考虑国际市场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亚洲的发展。许多美国钢公司总是忽视或弱化这些因素。
钢材是一种全球性商品。美国市场不可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亚洲钢材市场占世界钢消费的一半,预计新的消费增长2/3在亚洲,亚洲将会对定价、贸易和产能利用率产生极在影响。汇率的变动可能会给钢材定价及企业的生产成本结构带来灾难。不适宜的汇率变动,如升值20%-30%或更高,将会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美国钢工业近期的成本结构恶化就是不适宜汇率变动的直接结果。曾经被称为明星企业的柯罗斯集团在英国的生产厂,在短短几年中,由于不适宜的汇率变动,使企业严重亏损。

❻ 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

总体上,中国钢铁工业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稳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随着“三线建设”的铺开,在西南、西北建设了攀钢、酒钢、成都无缝管厂等一批新的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
考虑到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确立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出了“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等口号。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就走上了一条以追求产值、产量增长速度为目标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和产值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78年,钢铁产量为317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据统计,1952~1978年期间,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产值每年递增11.8%,实现利税每年递增9.67%, 十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更是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1.3亿吨,到2003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2亿吨,到2005年,粗钢产量达到3.6亿吨,成为全球第一个粗钢产量突破3亿吨的国家,再到2006年粗钢产量达到4.2亿吨,连续实现了钢产量2亿吨、3亿吨和4亿吨的三次跨越。2001~2007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这四年年增长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钢产量同上年相比增长率更是创纪录的高达30.42%,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在整个工业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06年,中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3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2位,仅低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367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3位,仅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❼ 钢铁产业始于何时

1. 钢铁工业钢铁工业是法国传统工业部门,历史悠久。法国铁矿资源丰富,储量居西欧首位。洛林铁矿是全国最大铁矿,储量占全国4/5以上,产量占全国铁矿石总产量的95%。但其品位较低,含磷较高。法国现代化的钢铁工业始于19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较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发展迅速。为了提高法国钢铁工业的竞争能力,利用良好的港口条件和进口富矿石和炼焦煤,从50年代末开始,兴建临海钢铁企业。北部的敦刻尔克建有全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炼钢能力达800万吨。

2. 钢铁工业布局在沿海港口,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70年代在地中海滨,罗讷河口左岸的福斯,建立了第二大临海钢铁联合企业。这里的深水码头可停泊40万吨巨轮,。计划最终规模可达2 000万吨炼钢能力,目前炼钢能力为350万吨。厂区附近的深水码头可停泊30~40万吨巨轮。便于原燃料的进口和向钢铁工业不够发达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出口;且靠近法国第二大城市马赛,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并已建有电力、炼油、石化等工业;又有充足的淡水供应

3. 敦刻尔克港是拥有水深达17.5米的天然良港,背倚法国以及欧洲大型钢铁、能源、造船、纺织等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大港。从传统的金属、管道、木材货物码头,糖类货物码头到谷物、钢铁、煤炭、石灰、烧结矿石、铁合金,以及石油化工液体、集装箱、拖车滚装等,还拥有的12个专业码头和一个物流园区,几乎囊括了传统与现代运输方式所有货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其港口经营门类的齐全,是世界上许多新兴港口都难以企及的。

4. 近年来,敦刻尔克港加快了多式联运和物流链的建设,将支线船、内河运输与陆上货车、铁路运输等联结一体,提升了港口综合运输能级和效率,在北海港口形成了一个最快捷、安全、价廉的物流运输网络。目前,敦刻尔克港已位居法国煤炭、铁矿第一大进口港,法属西印度群岛香蕉进口第一进口港,以及连接英国海上运输交通的第二大港。

PS:你不是已经提问过一次了吗?

❽ 我所知道的中钢发展史作文

钢铁推动着人类文明进步之轮。时至今日,钢铁材料已无处不在。未来,钢铁仍将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材料之一,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国的钢铁技术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上溯到夏商时代至今的上千年里,中国钢铁技术在淬炼中不断创新,现在就请跟着我一起来了解钢铁的历史吧。

一、中国钢铁发展历程

夏商

夏商时代是我国已知用铁的最早时间。不过那时候的铁并不是人工制成,而是来自天空落下的陨星,被称为陨铁。

春秋

春秋初期我国已经掌握了人工冶铁技术,出土于甘肃灵台的秦国铜柄铁剑是最好的证明,它也是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

铁冶炼技术在春秋晚期问世,这次技术上的飞跃,领先欧洲国家一千九百多年。

战国

中国在春秋战国之交时,正式进入铁器时代,标志着新一代社会生产力的形成。此时铁器逐渐取代铜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华夏诸国的生产力也随之大大提高。

战国早期就已出现白口铁柔化术,而欧洲的铸铁柔化术是在十七世纪下期才出现,可见当时中国冶铁技术已经领先全球。

秦朝

冶铁技术在秦朝进一步发展,其中高炉炼铁已成为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炼铁方法。

高炉炼铁,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冶铁方法,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长期流传。

汉朝

西汉早期兴起了“百炼钢”技术和铸铁脱碳钢。到了中期又相继出现了炒钢技术,这是继生铁治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此外,球磨铸铁也在汉代被发明。

百炼钢:它的特点是增加了反复加热锻打的次数,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西晋刘琨写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后,百炼成钢、千锤百炼成语由此而来。

西汉中后期,高水平的冶铁技术带动军事装备质量的大幅提高,汉将陈汤有云“夫胡兵五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译为一个装备精良的汉兵可以战胜五个胡兵。

公元三十一年,东汉后期南阳太守杜诗创造了“水排”。利用“水排”鼓风生产钢铁,比人力,畜力鼓风“用力少,见工多”。

三国

三国时期的百炼钢技术得到进一步。曹操令工匠为他专铸五把百炼宝刀,经三年完成,自留两把,其它传给三子;刘备让名匠浦元造五千把宝刀,上刻“七十二炼”。

在三国,上好的铠甲都用“百炼钢法”锻造。据说诸葛亮还监造过一种名叫“筒袖铠”的铁甲,选料精良,制作考究。

南北朝

进入南北朝,我国出现了新的炼钢技术“灌钢”。北齐信州刺史綦毋怀文依此法炼造的宿铁刀,一下可砍断三十余块叠在一起的甲胄铁片!在近代炼钢法发明前,“灌钢法”应算是古代最先进的技术。

唐宋

在唐宋时期,我国实现了“铸制改锻制”的历史性转变。官营和民营冶金业均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长江、珠江流域或闽、浙等地冶铁业的迅速成长,使全国冶铁生产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北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煤冶铁的国家。在北宋时期,煤已经作为燃料被普遍使用。相比于木炭,煤可以克服木炭温度不能升得太高的缺点,并且用煤作燃料可大大提高铁产量。

北宋时期还发明了可移动的炼炉——行炉。铁炉和风箱都放置在一个架子上,可抬着行走。风箱上有一木扇,木扇有拉杆是通过推拉木扇给熔铁炉鼓风以熔铁汁。

明代

明代初期对已有的“灌钢法”进一步优化,出现了“生铁淋口法”,尔后再有苏州冶铁工匠提升为“苏钢法”。

明代中期的人们不仅懂得了炼焦,还用焦炭进行了冶炼。用焦炭代替煤作燃料,就可以避免煤的缺点,我国使用焦炭炼铁,至少起于明代。

近代

近代,我国传统钢铁技术发展开始缓慢,而此时的西方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其工业、科技、军事突飞猛进。

洋务派发起的“借法自强”洋务运动使我国近代新法冶金事业逐步发展起来。

1885年兴办贵州青溪铁厂是我国早期钢铁工业建设的一次尝试。

1890年张之洞在武昌设立铁政局,成立汉冶萍煤铁公司,创办近代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钢铁厂”。4年后汉阳钢厂1号高炉投产,日产铁100吨,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全面起步。

现代

现代的中国钢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建国后新型工厂的成立,为祖国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钢铁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中国钢铁人正在把中国带入钢铁强国时代!

二、钢铁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1、规模更大、排放更低、联系更紧密

2019年9月,中国宝武与马钢重组签约,让中国宝武距离产能一亿吨的目标更近一步。3年前,中国宝武由原宝钢武钢实施联合重组成立。2019年11月11日,河北敬业集团与英国钢铁公司达成一项收购协议,原则上同意以7000万英镑收购英国钢铁公司。

由此可预见未来几年,钢铁行业将可能出现大搬迁、大重组、大调整、大提升的“四大趋势”,即:跨省市县产能转移和退城搬迁;钢企兼并重组范围会更大,可能形成若干个生产规模更大的钢铁集团,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发展方向和产能、产品结构和品种将出现大变化;大高炉、大转炉等大型化生产设备升级将陆续开始。

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推动现有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有序推进其他地区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

“万物互联”的未来,要净化钢铁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理念升级,服务升级,管理升级,硬件升级,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建设与发展方面,与上下游企业形成优势互补的新型合作关系,依靠行业标准化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的动力与活力,鼓励、支持和规范行业发展,建立一个科学、健康、绿色的发展环境和产业链链条,建立良好的钢铁生态圈。

❾ 请浅谈中国钢铁工业90年代崛起原因及新世纪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哦,中国钢铁90年代崛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钢铁技术就是啊,开始不像以前那种就是大炼钢铁时代了,开始就精益求精,所以中国钢铁才会崛起。

❿ 两次工业革命期间钢铁工业发展的原因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珍妮机的出现是棉纺织业第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机的发明,一般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之后,有更多的机器被发明出来并得以应用,在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也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伴随“电气时代”而来的是“钢铁时代”。

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着特点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迅速地改变着社会上生产与生活的面貌。由于使用电力,其他工业部门也快速发展起来,特别是钢铁行业的发展,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了棉花时代,进入到钢铁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如机器制造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凯利,贝塞麦,托马斯,马丁和西门子等的炼钢法,以及后来发明的电炉炼钢法,使得钢产量剧增.钢产量的剧增,导致了其价格猛跌,便宜价格又导致了钢铁迅速在很多部门和领域代替了铁,应用的范围广泛扩大.钢铁技术的进步,不但引起了原有的重工业如采煤业,机器制造业,铁路运输业等的飞跃发展,而且存进了其它以钢铁为原料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如电力工业,电器制造,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等.重工业很快地成为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重工业已经在世界工业中开始占据了主导地位.

阅读全文

与钢铁工业有哪些兴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奔驰V260喇叭怎么调节大小 浏览:144
16年的进口宝马x3什么配置 浏览:725
比亚迪电动汽车一次能充多少电 浏览:805
汽车用什么喇叭最好 浏览:759
奔驰车门升降电机坏了怎么拆玻璃 浏览:445
汽车纽扣可以做什么 浏览:442
一般开奥迪a7的人是什么身家 浏览:720
汽车抽油管插到底壳哪里 浏览:457
美国最早形成的是什么工业区 浏览:294
宝马电动x5电池是什么型号 浏览:25
汽车拉丝机多少钱一台 浏览:340
工业锂电池能承受多少度高温 浏览:49
工业区哪个店比较好 浏览:218
奥迪a61怎么拆装左前门 浏览:852
奔驰amg在中国唯一一家4s在哪里 浏览:728
花都汽车维修哪里实惠 浏览:42
中国汽车国企哪些可以去 浏览:456
长春汽车开锁哪里招学徒 浏览:951
2009款宝马x6蓝牙怎么连接 浏览:438
宝马x5国产什么时候可以预定 浏览: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