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工业设计史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学习《工业设计史》的意义主要是以时间线为主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化时代到现代的产品形成背景/风格/主要人物进行系统的认识.工业产品形成至今的历史演变包含了诞生原因及思考和探索.了解这些可以更好的辅助未来的设计.
2. 现代设计运动时期德国工业同盟和荷兰风格派的特征和基本内容,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德国工业同盟是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1907年成立,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石。它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为20世纪20年代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创始人有德国着名外交家、艺术教育改革家和设计理论家穆特休斯、现代设计先驱贝伦斯、着名设计师威尔德等人。其基地设在德累斯顿郊区赫拉劳。其宗旨是通过艺术、工业和手工艺的结合,提高德国设计水平,设计出优良产品。同盟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工业设计师是社会的公仆,而不是以自我表现为目的的艺术家,在肯定机械化生产的前提下,把批量生产和产品标准化作为设计的基本要求。它努力向社会各界推广工业设计思想,介绍先进设计成果,促进各界领导人支持设计的发展,以推进德国经济和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它表明德国在工业设计方面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盟中的设计师在实践中不断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1912-1919年,同盟出版的年鉴先后介绍了贝伦斯为德国电器联营公司设计的厂房及其一系列产品:格罗佩乌斯为同盟设计的行政与办公大楼、幕墙式的法格斯鞋楦厂房、陶特为科隆大展设计的玻璃宫;纽曼的商业化汽车设计等,都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风格。尤其是对1914年科隆大展的展品介绍,更令人耳目一新。年鉴还及时向人们展示国际工业技术发展新动态,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创的装配流水线。
工业同盟的宗旨是由弗里德利克·脑曼(1960-1919 )起草的,宣言本身可以看出当时德国设计界和建筑界所关心的几个主要问题。宣言提出了下面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
1 .提倡艺术、工业、手工艺结合;
2 .主张通过教育、宣传,努力把各个不同项目的设计综合在一起,完善艺术、工业设计和手工艺;
3 .强调走非官方的路线,避免政治对设计的干扰;
4 .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
5 .坚决反对任何装饰;
6 .主张标准化的批量化。
这种主张,使穆特修斯与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业同盟奠基人凡德·威尔德之间产生了争论,是现代工业设计史中的第一场大争论。是德国工业同盟所有活动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其活动中断。但它所确立的设计理论和原则,为德国和世界的现代主义设计奠定了基础。
德国工业同盟的成立是现代设计的一件重大事情,自从这个机构成立以后,德国的设计家就有一个可以团聚的中心,工业同盟组织的各种展览、讨论会都变成当时设计先驱人物研究发展、讨论问题的重要场所。格罗佩斯的成就(他于1914 年受工业同盟委托设计科隆展览馆)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工业同盟分不开的。
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起,与贝伦斯的设计实践是分不开的。
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1868-1940) 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着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工业同盟”的首席设计师。
伦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的先驱。
1886-1891年贝伦斯在汉堡工艺美术学校接受艺术教育,后改行学习建筑。1893年起成为慕尼黑分离派成员,1900年加入由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组成的“七人团”,开始建筑设计活动,1907年成为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推进者与领袖人物,同年受聘担任德国通用电器公司AEG的艺术顾问,开始其作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
德国通用电器公司(AEG)是1883年由埃米尔•拉特诺恩创建。在随后七年,发展成大型企业——康采恩。公司采用标准化生产,重视设计的作用。1907年6月,贝伦斯被聘请为其艺术顾问。开始了他作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公司、第一次聘用一位艺术家来监督整个的工业设计,及让一位艺术家担任董事,并成为艺术设计史上第一个担任工业公司艺术领导职务的人。
他所制订的生产纲领和工业产品样品,一直到30年代仍起作用,他还制定了批量生产的技术复杂型产品的艺术设计方法,这些方法后来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职业手段。贝伦斯在AEG各方面设计的成就,就是联盟所追求的目标的一个典型范例。1909年,贝伦斯设计了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在建筑上摒弃了传统的附加装饰,造型简洁,壮观悦目,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3. 工业设计史的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本书根据1999年9月全国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小组修订的《工业设计史》大纲编写而成。书中较系统地介绍了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并附有大量的图片资料,既可作为高等工业学校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教学用书,也适合于设计人员和爱好者阅读和参考。通过系统地学习人类设计历史中,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设计发展演变的脉络,包括各种设计学派、设计风格、着名设计师及其作品的特色以及设计发展的历史条件。使学生正确理解工业设计内在动力与源泉,把握工业设计的未来发展,并为学生的课题设计提供大量的设计参考。
4. 工业设计史的工业设计发展中的流派和组织
设计流派或组织 主要活动地区 活跃时间 代表人物 新古典主义 欧美各国 1760-1880 折衷主义 欧美各国 1820-1900 工艺美术运动 英国 1880-1910 莫里斯、阿什比 新艺术运动 欧洲各国 1890-1910 吉马德、戈地 维也纳分离派 奥地利 1897-1933 霍夫曼 德意志制造联盟 德国 1907-1934 穆特修斯、贝伦斯 构成派 前苏联 1917-1928 马来维奇、塔特林 风格派 荷兰 1917-1931 利特维尔德 包豪斯学校 德国 1919-1933 格罗披乌斯 艺术装饰风格 法国 1925-1935 流线型风格 美国 1935-1945 罗维、盖茨 现代主义 欧美各国 1920-1950 米斯、柯布西埃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斯堪的纳维亚 1930-1950 阿尔托 商业性设计 美国 1945-1960 厄尔 有机现代主义 美国、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 1945-1960 沙里宁、尼佐里 波普风格 英国 1960-1970 高技术风格 欧洲、日本 1960-1980 理性主义 欧洲、美国、日本 1960- 后现代主义 欧美各国 1965- 文丘里、索特萨斯 绿色设计 欧美各国 1970- 解构主义 欧美各国 1980- 盖里、屈米
5. 工业设计史中新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哪些
意大利文丘里的设计
6. 详说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史!
中国设计史从石器代就已经开始设计的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时已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人类的设计概念便由此萌发了。 ★ 手工艺设计阶段:到了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了通过化学变化改变材料特性的创造性活动,也标志着人类手工艺设计阶段的开端。 ★ 工业设计阶段:工业革命兴起,人类开始用机械大批量地生产各种产品,设计活动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设计阶段。 工业革命后出现了机器生产、劳动分工和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促成了社会和文化的重大变化,这些对于此后的工业设计有着深刻影响。 一、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过渡时期) ★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造商们一方面大量引进机器生产,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又把设计作为迎合消费者趣味而得以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 ★ 制造商们并没有对新的制造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重新思考,他们并不理解,机器实际上已经将一个全新的概念引入了设计问题。他们坚信产品的艺术性是某种可以从市场上买到,并运用到工业上去的东西,即把装饰与设计等同起来,而不是将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为了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显示其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许多家用产品往往借助新古典主义或折衷主义的风格来附庸风雅并提高身价,不惜损害产品的使用功能。 工业设计孕育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和越来越细的分工,成为工业设计专业产生的主要原因。1919年美国设计师西奈尔首先使用了“工业设计”一词。 “水晶宫” 是20世纪现代建筑的先声,而其中展出的内容却与其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一种普遍的为装饰而装饰的热情,漠视任何基本的设计原则,其滥用装饰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为市场生产的商品 在设计过程中,莫里斯将程式化的自然图案、手工艺制作、中世纪的道德与社会观念和视觉上的简洁融合在了一起。对于形式、或者说装饰与功能关系,依他看来,装饰应强调形式和功能 代表人物及思潮: 早期工业产品功能与形式的分离,缺乏整体设计的状况,从反面激发了一些思想家,如英国的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等对设计进行探讨,从而拉开了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设计改革浪潮的序幕。莫里斯身体力行,倡导了“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标准来拯救设计的危机,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忠实于材料,反对过分装饰。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把设计水准的下降归于工业化本身,鼓吹回归到中世纪手工艺产品对于质量的尊重,这显然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而不是去掩盖它们。 包毫斯的建立: 一战后的1919年德国“包豪斯”成立,进一步从理论上、实践上和教育体制上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 ★ 时代背景及代表人物:1900年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的概念、传统的形式无法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而新的技术和材料则为实现新功能提供了可能性。与此同时,以颂扬机器及其产品、强调几何构图为特征的未来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兴起,机器美学作为一种时代风格也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以柯布西埃、格罗披乌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设计先驱开始努力探索新的设计道路,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的要求。于是以主张功能第一、突出现代感和扬弃传统式样的现代设计便蓬勃发展起来,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 现代设计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但工业设计确立其在工业界的地位却是在美国。 ★时代背景:1929年,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和紧接而来的经济大萧条,在幸存的企业中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压力。当时的国家复兴法冻结了物价,使厂家无法在价格上进行竞争,而只能在商品的外观质量和实际使用性能上吸引消费者,因此工业设计成了企业生存的必要手段。以雷蒙·罗维为代表的第一代职业工业设计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由于他们的努力,使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 二次大战期间,各国军备的比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设计的发展。许多对后世影响极大的科技和技术不断涌现,如:雷达、核子武器、火箭技术以及航空喷气技术等。 美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未在战争中受到较大创伤,一跃成为了世界经济、科技、军事的主导力量。工业设计在美国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并最终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设计的方法广泛影响了欧洲及其他地区。无论是欧洲老牌工业技术国家,还是在苏联、日本等新兴工业化的国家,工业设计都受到高度重视。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于设计的关注。日本的工业设计由战后初期的模仿,发展到了目前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水平,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在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设计也深受重视。与此同时,西方工业设计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多元化的格局也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工业设计在我国大陆开始受到重视。198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设计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工业设计是上世纪80年代才引入的,现在还在起步阶段....
7. 工业设计史作业 → “浅析工业设计中的高技术风格” 。帮个忙谢谢。
工业设计史中的高技术风格—日本
高技术风格
与新现代主义平行发展的另一种工业设计风格是所谓的“高技术风格”(High-Tech)。这两种风格后来实际上走到一起来了。高技术风格不仅在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鼓吹表现新技术。高技术风格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这种美学直接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战后初期,不少电子产品模仿军用通讯机器风格,即所谓“游击队”风格,以图表现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高技术”风格的发展是与20世纪50年代未以来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高科技迅速发展分不开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还强烈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高技术”风格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日本的工业设计
“日本设计”一词常会使人联想到两类截然不同的东西。一类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如木制家具、漆器及瓷器等,这类手工艺品朴素、清雅、自然,具有浓厚的东方情调;另一类则是批量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如高保真音响、照相机、摩托车、汽车及计算机等。这种高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平衡正是日本现代设计的一个特色。近代西方设计概念是19世纪末开始传入日本的,当时西方设计界的一些重要人物,如英国的德莱赛和奥地利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瓦格纳等都先后到了日本,从而开创了持续的东西方设计思想的交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民用工业和工业设计并不发达,贸易中以代加工为主,设计方面则直接模仿欧美的样本.这时日本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工业特色和贸易规则."价廉质次"是日本在对外贸易中给人的最直接印象。二战以后,日本迅速崛起,很快赶上和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贸易强国.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内,日本取得如此显着的进步,除了其他因素外,工业设计在其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90年代日本进入了十年经济衰退后,工业设计对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 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的萌芽阶段
从1945-1952年是日本工业的恢复时期,也是日本工业设计的萌芽阶段.战后,由于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工业中的大部分设备已不能使用,其余设备也陈旧不堪,生产总值只有战前的30%.这期间日本的工业设计和对外贸易尚处于启蒙阶段,优秀的产品不多.许多产品是由工程师而不是专业的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功能方面的需求考虑得较多,而外形、颜色、材质等方面考虑欠缺."日本造"在世界贸易中基本没有立足之地.
这时,日本政府深深意识到要发展经济,必须要重视工业设计.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及全民的工业设计意识,另一方面要向杰出的设计师学习,从优秀的设计国度汲取设计思想.1951年,日本将工业设计正式引进高等教育,成立了千叶大学工业设计系,并且在日本艺术大学开设了工业设计课程,从而提高了设计的层次与实用性;在1952年.日本成立了工业设计协会(JIDA),研究方向从一开始就紧跟形势与潮流,将日本设计界和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
此外在1951年,日本政府邀请了美国最着名的工业设计大师雷蒙德·罗维访问日本.作为第一位访日的设计大师,雷蒙德·罗维不仅给日本带来了工业设计课程,还将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工业设计理论、技术和设计状况介绍给了日本,并亲自动手为日本公司设计了着名的"和平"牌香烟的包装.罗维的访日极大地带动了日本设计业的发展,推进了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的进程.
(二)日本工业设计的起步阶段
1953-1960年这一时期,是日本工业设计的起步阶段,工业设计的发展带动了经济与贸易的持续发展.从50年代中叶起,由日本政府和商业财团提供经济资助,每年派送学生赴美国和西欧学习工业设计,搜集欧美的设计经验,并将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带回.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设计注重生产线设计的批量化和规范化,使得电视机、汽车、摩托车、家用电器等工业产品产量激增.到1960年,日本的电视机产量已经达到257万台,居世界第二;摩托车149万台,居世界第一.此时的"日本造"虽具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通过低廉的价格迅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对外贸易额有了巨大的增长,日本成为贸易大国.
50年代末,世界设计会议的召开成为日本工业设计全面发展的契机,日本的工业设计进入到一个全盛时期.1957年,日本通产省建立了"良好设计选择系统"以及优秀产品的证书"G级"标记等,用以保护好的设计和防止发明被仿冒及专利的被侵犯;随后日本通产省又发表了"时代的变化对设计政策的影响"一文,表明了政府在这个非常时期对设计的重视;成立了日本GK(日本设计佳作奖)工业设计组织;加入了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日本的很多大公司积极配合政府的行动,纷纷成立自己的设计部门、产品开发部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产品的工业设计,由原来的模仿为主转变为独立创造、具有特色为主.不仅将日本的民族文化运用到工业设计中,融入到高科技产品之中,而且很重视欧美等工业设计大国常常忽视的地方,无微不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形成了日本现代设计、现代制造、现代贸易的一大特色,成功地改善了日本产品的贸易形象.日本产品迅速占领国际市场,日本成为贸易强国.
三)日本工业设计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在世界两次石油危机后,由日本工业设计师推出节约能源和资源设计及产品的实用性和理性设计对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972年世界设计师大会在日本召开,标志着日本设计的地位得到了国际的承认.这一时期日本逐渐转成为以重化工业及节能型高附加值的加工组装、技术密集型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生产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日本制造"誉满全球,许多工业产品占领着相当大的国际市场份额,由一个贸易小国发展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可见,在日本经济发展的链条上,工业设计与出口成为了经济增长的关键.根据国际有关权威机构的研究,在1973-1985年期间,日本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2%.相比较而言,这一时期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同一指标,除德国外,都明显低于日本.其中,德国为67%;意大利和法国同为24%;美国为19%;而英国则仅为9%.而处处可见的工业设计正是促进日本产品国际化和出口激增的主力军. (四)日本工业设计进入世界一流发展水平
从90年代起日本的工业设计进入世界的一流发展水平.1989年世界设计会议和设计博览会在日本召开,进一步开阔了日本设计师的视野.1993年日本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再度发表了《时代变化对设计政策的影响》一文,要求设计师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设计理念和方向,为推动日本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日本设计师及时调整了设计观念,把国际上通行的设计理念如无障碍设计、绿色设计和通用设计概念运用到工业设计中去,这对日本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逐渐走出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8. 中国的工业设计和外国的工业设计有什么区别
区别大了去了,做研究生课题都够了。
不过说得简单点,两个:
一个是质量,和国外成熟度的工业体系不同,中国的工业设计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才开始建立并发展的,所以在设计成熟度上、与工业工程水平的匹配度上、口碑上、历史积淀上(工业设计和手工艺设计是两码事,别把中国工艺美术史混淆进来)以及很多方面都是有明显差距和区别的。
一个是风格。成熟的设计必然伴随着成熟的理念,成熟的理念的表现之一就是成熟风格,日本、北欧(就是所谓的斯堪的纳维亚)、美国,都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至于西欧和南欧,更是细化到了以国家论风格的程度,就好比从汽车上我们就可以轻松分辨出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设计师的作品。就这点而言,我国的工业设计还非常稚嫩,各种风格混杂,也就难免被指责为山寨了。
其他的还有很多,想了解的话,了解一下工业设计史以及当下工业设计格局,你自己就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框架了。
9. 工业设计史问题
工业设计史
浅谈工业设计的进程
介绍
工业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作为人类设计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现代学科,它经历了长期的酝酿阶段,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确立。
第一个主题
工业设计产生的条件是批量生产的现代化大工业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其设计对象是以工业化方法批量生产的产品。通过形形色色的工业产品,工业设计对现代社会的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构成了一种广泛的物质文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个主题
工业设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具有刺激消费的作用。工业设计致使商品与使用者之间存在一种除单纯使用功能外的新关系。这种消费刺激,成了现代社会经济运转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第三个主题1
研究工业设计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课题。由于工业设计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水平,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关系。因此,为了说明工业设计历史演化的特点,就必须研究工业设计发展的社会背景,并把握工业设计的真正动力与源泉。这样做并不否认设计师工作的重要性,优秀的设计师正是将各种先决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与个人的信念、天赋和技巧相结合,创造出富于个性的成功作品,从而推动工业设计的进步。
第三个主题2
在工业设计史中,继承和变革这两个孪生的主题一直在以不同的形式交替出现,并不时产生激烈的交锋。由于工业设计与传统设计文明的渊源关系,工业革命后,传统的设计风格被作为某种特定文化的符号,不断影响到工业设计。手工艺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也在工业设计中得到升华。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工业设计史,有必要考察工业革命前的设计及其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影响。
意义
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和工业设计阶段。设计的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时已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人类的设计概念便由此萌发了。到了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了通过化学变化改变材料特性的创造性活动,也标志着人类手工艺设计阶段的开端。而工业革命兴起,人类开始用机械大批量地生产各种产品,设计活动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设计阶段。
意义2
工业革命后出现了机器生产、劳动分工和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促成了社会和文化的重大变化,这些对于此后的工业设计有着深刻影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造商们一方面大量引进机器生产,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又把设计作为迎合消费者趣味而得以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但制造商们并没有对新的制造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重新思考,他们并不理解,机器实际上已经将一个全新的概念引入了设计问题。他们坚信产品的艺术性是某种可以从市场上买到,并运用到工业上去的东西,即把装饰与设计等同起来,而不是将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显示其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许多家用产品往往借助新古典主义或折衷主义的风格来附庸风雅并提高身价,不惜损害产品的使用功能。例如在1851年伦敦“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大多数展品极尽装饰之能事而近乎夸张。这种功能与形式的分离,缺乏整体设计的状况,从反面激发了一些思想家,如英国的拉斯金和莫里斯等对设计进行探讨,从而拉开了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设计改革浪潮的序幕。莫里斯身体力行,倡导了工艺美术运动,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标准来拯救设计的危机,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忠实于材料,反对过分装饰。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把设计水准的下降归于工业化本身,鼓吹回归到中世纪手工艺产品对于质量的尊重,这显然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意义3
19世纪末一场名为“新艺术”的设计运动在欧洲兴起,设计师力图用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形式代替程式化的古典装饰。尽管他们的设计仍是形式主义的,但毕竟打破了古典的传统,为20世纪现代工业设计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1900年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的概念、传统的形式无法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而新的技术和材料则为实现新功能提供了可能性。与此同时,以颂扬机器及其产品、强调几何构图为特征的未来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兴起,机器美学作为一种时代风格也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以柯布西埃、格罗披乌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设计先驱开始努力探索新的设计道路,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的要求。于是以主张功能第一、突出现代感和扬弃传统式样的现代设计便蓬勃发展起来,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1919年德国“包豪斯”成立,进一步从理论上、实践上和教育体制上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工业设计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自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这是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在此期间,新旧设计思想开始交锋,设计改革运动使传统的手工艺设计逐步向工业设计过渡,并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探索出道路。第二个时期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的时期。这一期间工业设计已有了系统的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第三个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因而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西方工业设计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多元化的格局也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形成。
总结2
工业设计发展进程中较有影响的设计流派、组织及其主要活动地区、活动时间和代表人物如表0-1所列。
列表0-1
新古典主义欧美各国1760-1880
折衷主义欧美各国1820-1900
工艺美术运动英国1880-1910莫里斯,阿什比
新艺术运动欧洲各国1890-1910吉马德,戈地
维也纳分离派奥地利1897-1933霍夫曼
德意志制造联盟德国1907-1934穆特休斯,贝伦斯
风格派荷兰1917-1931里特维尔德
构成派前苏联1917-1928马来维奇,塔特林
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格罗披乌斯
艺术装饰风格法国1925-1935
流线型风格美国1935-1945罗维,盖茨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斯堪的纳维亚1930-1950阿尔托
现代主义欧美各国1920-1950米斯,柯布西埃
商业性设计美国1945-1960厄尔
有机现代主义美国,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1945-1960沙里宁,尼佐里
理性主义欧洲,美国,日本1960-
高技术风格欧洲,日本1960-1980
波普风格英国1960-1970
后现代主义欧美各国1965-文丘里,索特萨斯
解构主义欧美各国1980-盖里,屈米
10. 工业设计史题库 总结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和历史意义简答题 不需要太详细
装饰艺术运动反对古典主义的、自然的、单纯手工艺的趋向,主张机械化的美。它的设计形式呈现多样化,但仍具有统一风格,注重表现材料的质感与光泽,不回避钢铁,玻璃新型材料; 造型设计多采用几何形; 色彩设计强调运用鲜艳的纯色、对比色和金属色,有着丰富的线条装饰与逐层退缩结构的轮廓不再回避机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