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鲁尔工业区的介绍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尔工业区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境内;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并且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它位于德国中西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工业区。
㈡ 莱茵—鲁尔区的介绍
德国莱茵—鲁尔区是德国和欧洲最大工业区,面积占德国3.6%,人口占12.6%,却生产德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60%的钢铁和35%的炼油量,并拥有欧洲联盟15国时期煤产量的1/3、焦炭产量的1/2和钢的1/5,电力、硫酸以及合成橡胶、军事工业、重型机械等在德国也占重要地位。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区内煤藏丰富,水陆交通运输便利,工厂林立,城市栉比、人口稠密,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工业,电力、石油提炼、电子、军火等工业亦占重要地位,是以采煤、钢铁、机器制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是德国和西欧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业区。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原联邦德国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㈢ 鲁尔工业区位于哪个国家
德国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鲁尔钢铁工业区号称是整个德国的“肌肉源泉”,也是欧洲最大的钢铁生产区。
㈣ 德国鲁尔区的地理位置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今天的鲁尔区指的是Regionalverbands Ruhr (RVR). 由城市波鸿Bochum, 波特洛普Bottrop, 多特蒙德Dortmund, 杜伊斯堡Duisburg, 埃森Essen, 格尔森基兴Gelsenkirchen, 哈根Hagen, 哈姆Hamm, 海尔纳Herne, 慕尔海姆(鲁尔河旁)Mülheim an der Ruhr, 奥伯豪森Oberhausen 以及雷克灵豪森县die Kreise Recklinghausen, 乌那县Unna, 威塞尔县Wesel 和恩纳普-鲁尔县Ennepe-Ruhr-Kreis组成,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 鲁尔工业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人。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㈤ 鲁尔工业区是什么样的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的重要工业区。它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以上的城市24个。鲁尔工业区不像其他工业区,它风景如画,被人们誉为花园工业区。
㈥ 介绍一下德国鲁尔工业区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
利珀河之间的地区。鲁尔工业区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境内;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现在仍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尔工业区突出的特点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鲁尔区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发展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大量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机械制造业,特别是重型机械制造、氮肥工业、建材工业等。同时,为大量产业工人服务的轻工业,如服装、纺织、啤酒工业等也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消费量逐渐增加,鲁尔区的炼油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70年代以后,电气、电子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现在,鲁尔区生产全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硫酸、合成橡胶、炼油能力、军事工业等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战后在世界一些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严重衰退的时候,鲁尔区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与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区内的经济结构与部门结构分不开的。
㈦ 鲁尔区在哪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现在仍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尔工业区突出的特点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鲁尔区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发展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大量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机械制造业,特别是重型机械制造、氮肥工业、建材工业等。同时,为大量产业工人服务的轻工业,如服装、纺织、啤酒工业等也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消费量逐渐增加,鲁尔区的炼油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70年代以后,电气、电子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现在,鲁尔区生产全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硫酸、合成橡胶、炼油能力、军事工业等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战后在世界一些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严重衰退的时候,鲁尔区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与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区内的经济结构与部门结构分不开的。
鲁尔区有着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首先,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距共同体成员国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员国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本国下萨克森的经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便于工业区间以及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第二,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第三,水陆交通便利。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从莱茵河口上溯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杜伊斯堡港。从杜伊斯堡到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并可通过河口的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区内还有沟通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个,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经埃姆登港与海外联系。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同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铁路运输与河运同样发达。区内铁路密度非常大,营运里程达9850公里,占全国近1/5,多东西走向,从巴黎通往北欧和东欧的铁路,由本区穿过,哈根是德国最大的货运编组站。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区内及其它工业区联系的纽带,从德国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均从区内通过。鲁尔区公路汽车行驶的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一倍,达每公里55辆。第四,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以鲁尔区为核心,方圆100公里内,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这里集中了5个50万~100万和24个10万~50万人口的城市。鲁尔区生产的70%以上的煤炭和钢铁在此范围内加工、消费。
㈧ 二战初期,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归属德国还是法国
法国和比利时曾于1923年至1925年短期占领鲁尔区,二战初期这里完全属于德国。
1923年1月11日,由法国让·德吉特将军指挥的包括2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的法比联军,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由开进鲁尔区,对鲁尔实行军事占领。采取这一行动的目的是:监督这一地区的厂矿企业,迫使德国支付赔款,必要时从鲁尔的工业部门扣除德国应付赔款;对德国经济施加压力,迫使德国执行符合法国利益的政策。对于这一行动,英国政府拒绝参加,并在照会中宣称不符合《凡尔赛和约》中条款。
德国政府宣布实行消极抵抗,命令凡占领军侵吞或使占领者得益的企业,一律停工。这一行动一直持续到9月26日。这样,所有偿付赔款工作即完全中断。
为了解决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8月16日,协约国在伦敦召开会议,通过协商,批准了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所提出的赔款计划,德国接受该计划,法国在计划实施一年后从鲁尔撤军。
㈨ 德国的鲁尔区是什么样的工业区
鲁尔区是位于德国西部北莱因-西发里亚邦境内的城市群,它拥有530万人口和4435平方公里的面积。他是莱因-鲁尔城市群的一部分,整个城市群一共拥有超过1000万的人口和将近10000平方公里的面积。
总的来说,今天的鲁尔区指的是Regionalverbands Ruhr(RVR)。由城市波鸿(Bochum),波特洛普(Bottrop),多特蒙德(Dortmund),杜伊斯堡(Duisburg),埃森(Essen),格尔森基兴(Gelsenkirchen),哈根(Hagen),哈姆(Hamm),海尔纳(Herne),慕尔海姆(Mülheim),奥伯豪森(Oberhausen)以及雷克灵豪森县(die Kreise Recklinghausen),乌那县(Unna),威塞尔县(Wesel)和恩纳普-鲁尔县(Ennepe-Ruhr-Kreis)组成。以下数据显示了他的管辖范围.但是,鲁尔区并不是一个官方行政概念。其确切的边界依不同解释而不同。城市和区域属于莱因区和威斯特法伦区。
鲁尔区不是统一的自然区域,由于复杂的历史,鲁尔区的发展并不像柏林或者巴黎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经快速发展而向外围扩大城市范围,即与单一中心移民区不同,相反的鲁尔区在19世纪德国工业化时期各城市就都已各自独立成长。鲁尔区自1980年代结束工业生产任务后,致力将工业地景改造为休闲、娱乐、展览、教育等设施用途,复原自然环境,世界四大工业设计奖“红点”也于埃森的关税同盟12号矿区园设置设计中心,2010年以主要城市埃森为主的鲁尔区,获选为欧洲文化首都,这也是首次由一处地区而非一个城市获得本项称号。
㈩ 德国重要的工业区
鲁尔区。
鲁尔区,联邦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西部。通常以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主体部分介于莱茵河及其东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作东西向延伸,还包括周围边缘地带。
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百分之40。仍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尔工业区突出的特点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得到了大力发展,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大量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机械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