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南京工业用地多少平方公里

南京工业用地多少平方公里

发布时间:2022-08-22 01:34:40

1. 南京高标准厂房怎么认定

这得看厂房类型。
高标准厂房项目应有明确的产业定位,主导产业所占标准厂房面积不低于标准厂房总面积的50%,鼓励同行业企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标准厂房层数一般应达到2层及以上,应设置货梯及客梯,容积率不低于1。8,单栋高标准厂房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单层建筑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

2. 2018各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排名是怎样的

建成面积排行是:北京3310平方公里,上海2805平方公里,广州2403平方公里,天津2042平方公里,东莞1991平方公里,重庆1547平方公里,深圳1395平方公里,成都1297平方公里,武汉1173,西安1157,苏州1087。
武汉、西安、苏州三座城市建成面积相差不大。而这三个城市跟其他热点二线城市建成面积也相差不远。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跟所谓新一线城市相差巨大。一线城市除了深圳,基本都是2400+平方公里的存在,深圳建成面积不大,但单位面积产出惊人,而且除了帝都北京之外都有海港加持。而除了直辖市及东莞的二线城市建成面积都小于1300平方公里,基本一半都不到。

3. 请问有谁能提供一些南京的情况

南京市的区域特征和城市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2.城市性质
南京是着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3.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 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 都市发展区总人口2010年为530万左右,远景按800万左右预留。都市发展区城镇人口2010年为450万左右,远景按740万左右预留。
• 主城人口2010年控制在300万以内,远景下降到260万以内。
(2)用地规模
主城城市建设用地为2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为81平方米,远景为93平方米。新市区、新城和重点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左右安排。
4.主城功能布局特征
主城布局以河流、铁路、城墙等为自然边界。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以明城墙围合的主体中片(旧城)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强调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东、西、南、北四片区要在继续保持原区特色的同时,加强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形成居住就业相对平衡,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综合性片区。
西片是主城的重要新区,具有以商务、体育、文化等功能为主的新城区的中心功能;居住与新业相协调的中高档居住区的功能;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主城西部休闲游览功能。
5.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依据南京市“十五”计划纲要,将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调整为:经过“十五”和更长的一点时间的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科学技术先导,古都与江滨特色鲜明,国际影响较大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1)以“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基本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把南京做强做大做优做美。到2005年,城市综合实力、基础设施、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人民生活达到更加宽裕的小康水平,5年内,力争实现郊县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翻。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的战略转变。
(2)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基地、科技中心和创新基地,重要的外贸口岸和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历史文化名城的国际性影响进一步扩大。
(3)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加快南京经济国际化步伐,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长远奋斗目标,促进和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跻身世界发达城市行列。
6.城市发展目标
未来南京城市发展目标是:
(1)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长江下游现代化的中心城市
(2)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国际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名城
(3)人居环境优良的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
7.城市环境景观特色
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期的城市建设,形成了南京山水城林交融、古今文化荟萃、园林环境、宜人空间尺度特色的景观环境。
(1)山与水
南京依山傍水而建,山取“虎踞龙盘”之势,水以江、河、湖成网,在长江,钟山的宏伟气势中,引入弯曲绕的秦淮河,以悠静的玄武湖、莫愁湖形成了南京独特的城市空间。
(2)城与林
都城布局与自然山水结合,以明城墙保护为中心的绿化系统、水系、步行系统的建设必将保持与强化城林的空间特色。
(3)路与树
由于南京冬寒夏热的特点,树种系以落叶树为主,夏季成荫快,因此南京的绿不是以草坪见长,而是以“绿色隧道”(林荫道)和“林”为特色。

经济发展
南京是商端口重镇,有着发展商品经济的悠久历史和良好传统。六朝时期,秦淮河两岸“贡使商旅方舟万计”、“通衢过道,货辐九州”,经济相当繁荣。明代着名航海家郑和曾以这里为基地七下西洋,并与东南亚各国建立了密切的经贸关系,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解放前的南京是一个畸形的消费城市,工业基本上没有发展。据1948年资料,南京当时只有38家官僚资本企业,大多数靠国外供给原料和零件的装配工作,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私营工业,全市不足900家,其中30人以上的使用动力的工厂只有36家。百万人以上的城市,年工业总产值仅4000多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40多年的奋斗,现在南京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现代化产业城市,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199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5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88亿元;全年完成各项税收61.57亿元;财政收入54.6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亿元,比上年增长42%。1992年,南京被国家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第五名,以及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之一。1993年被列为全国24个率先实现小康的城市之一。

南京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已建立了以电子、汽车、化工和一批特色产品为主导,拥有6个工业行业、2000多个工业门类、200多个大类产品的综合性工业体系。现拥有乡以上工业企业4000多家,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237家,大中型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五位。目前全市工业产值在10亿元至60亿元之间的企业集团已有10家。1994年,全市工业销售产值达627亿元,比上年增长24%,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南京的电子工业具有较强的科研和生产实力,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二位。主要产品有雷达、通讯设备、广播电视、半导体器件、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近年来又开发了光纤通讯、微型计算机、打印机、电真空器件和集成电路等产品。南京电子工业还广泛开展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成功地与日本富士通、荷兰菲利浦、德国西门子等跨国公司进行多方面合作,已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品。

南京是我国最大的轻型汽车生产基地,具有成批生产多种型号汽车的能力。南京汽车制造厂引进先进的依维柯轻型车生产技术,可制造30多个品种的轻型车和厢式车。此外,南京还有生产改装车、摩托车、农用车、微型车的工厂和117个零配件厂,各种车辆总产量为78万部,总产值100多亿元。

南京的石油化学工业拥有我国最大的乙烯、芳烃、硫酸、烷基苯等生产装置,综合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其中烷基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扬子石化公司、金陵石化公司、南京的基础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学工程正向大规模、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配套生产与综合利用的方面延伸和发展。

南京的机械、建材、冶金、轻纺等工业也相当发达,规模较大,其中列入特色产品优先发展的有数控机床、压缩机、冷冻设备、分析仪器、显微镜、高标号水泥、热水器、皮鞋皮革、服装、化妆品、金线金箔、炻器等。这些产品大多形成系列、规模配套,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

4. 中国四大中心城市是什么

北京 上海 南京 沈阳
北京(Beijing City)——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北京,市名,简称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驻地,邮政编码:100000。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是全国政治和科学文化的中心,也是国内国际交往的中心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亚欧大陆最大的交通枢纽。

其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东经116度23分。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综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北京全市土地面积1641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38平方公里,占38.6%。山区面积10072平方公里,占61.4%。城区面积87.1平方公里。

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又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北京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颐和园,还有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各胜古迹。全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其中国家文物保护单位4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2个。北京的市树为国槐和侧柏,市花为月季和菊花。另外,北京出产的象牙雕刻、玉器雕刻、景泰蓝、地毯等传统手工艺品驰誉世界。

2.上海简称沪或申。市人民政府驻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邮政编码:200000,长途区号:021。上海位于北纬31°14’,东经121°29’。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全市面积6340.5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千米,东西宽约100千米。其中区域面积5299.29平方千米,县域面积1041.21平方千米。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1041.21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2004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52.39万人。上海散居着39个少数民族及少数未识别的民族,约有5.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0.4%。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其次是满族,最少的是佤族、拉祜族、毛南族、普米族、京族。
2005年末,本市公安户籍登记人口1360.26万人,比上年增加7.87万人,增长0.6%。
而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到2010年常住人口预计达到1900万,这意味着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还有120万左右的增长空间,平均每年约24万左右。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秋较短,冬夏较长,日照充分,雨量充沛。2005年,上海全年平均气温17.5℃,日照1778.3小时,降雨量1254.9毫米。

■市花
1986年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决定白玉兰为上海市市花。白玉兰在上海的气候下,开花特别早,冬去春来,清明节前,它就繁花盛开。白玉兰洁白如玉,晶莹皎洁,开放时朵朵向上,溢满清香。选择白玉兰为上海市市花,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

■市标
上海市市标1990年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市市标是以市花白玉兰、沙船和螺旋桨三者组成的三角形图案。三角图形似轮船的螺旋桨,象征着上海是一座不断前进的城市;图案中心扬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征着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着早春盛开的白玉兰,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机。
3,

一、南京发展优势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江苏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被誉为"东南门户,南北咽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南京下辖11区2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640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快发展步伐,使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焕发青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新面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南京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首批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等称号,在全国综合实力"五十强"评比中名列前茅,今年5月在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序中名列第六,也是国际上看好的21世纪亚洲环太平洋地区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之一。

1、文化底蕴深厚

南京有247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10个朝代在此建都,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着名的历史文化给南京留下了丰富灿烂的遗产和深厚的历史遗存。她与南京雄浑秀美的山水城林融为一体,形成了城市独到的历史人文底蕴。

2、区位优势突出

南京滨江近海,腹地广阔,位于中国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带交汇处,是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又是长江三角洲三个中心城市之一,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辐射的重要功能,在全国开放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市内拥有一流的禄口国际机场、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口南京港、以及连接周边所有城市的高速公路,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构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大运量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程控电话、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光纤数字通信、宽带网等构成了立体的现代化通信网络,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和全国六大通信枢纽城市之一。

3、科技教育发达

南京教育、科研水平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目前拥有各类高等院校37所,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为首的一批高校的科研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各类科研机构641家,其中国内一流研究中心和实验室100多家,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专业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每年申报重大科技成果800多项,专利申请量1300多件。拥有两院院士71人,各类科研技术人员60万人,在校大学生近22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近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为南京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4、经济快速增长

1995-2001年全市经济快速发展:GDP平均增长率为12.2%,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为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为9.5%,外贸出口平均增长率为19.5%,主要经济指标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2001年南京国内生产总值达1150亿元,人均达20956元,工业增加值46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南京的地方财政收入居第三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列第四位,人均GDP列第五位,国内生产总值居第八位。目前全市已形成以石油化工、车辆制造、电子信息等三大支柱产业为主导,以生物医药、机械装备、钢铁冶炼、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及新型建材六个行业为重点,拥有36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个大类产品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南京已成为投资者竞相投资的一方热土,目前,共吸引70多个国家(地区)6360个项目来宁投资;全市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1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36家在宁兴办了64家企业;中央各部门在宁投资已达600亿元;重庆长安、中兴通讯、深圳华为等国内龙头企业也已来宁投资办厂和兴办研发中心。

5、金融商贸兴盛

南京市场发达、商贸流通活跃、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具有强劲的辐射功能。除国家各专业银行外,全国性或地区性商业银行纷纷落户南京,目前拥有银行营业机构1000多家;商业设施逐步完善,新型业态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现已拥有各类商业服务网点7万多个,各类市场550多个,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400亿,居全国十强城市之列,成为长江流域金融、商贸、流通四大中心之一。

二、南京发展目标

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我们将把握机遇、克服困难,扎实工作,以富民强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拓宽经营城市思路,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人居环境优良的城市。到2005年实现GDP1600亿元以上,人均GDP30000元,到2010年实现人均GDP5000美元以上。

三、南京发展规划

1、城市整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把南京分为主城、都市发展区、市域三个层次。主城为现有的南京城区。都市发展区是南京人口、产业、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高度集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是未来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域。市域包括全南京市地域范围,内含3个新市区、7个新城和13个重点城镇。在对外交通方面,南京是航空、公路、铁路、航运和管道五种交通方式齐全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对外交通十分便捷。禄口国际机场是江苏省唯一的国际航空港。沪宁、宁芜、津浦三条铁路主干线汇聚于此,还将规划建设京沪等高速铁路,最终形成"十线汇集"的铁路枢纽。六条国道从南京经过,规划已形成"两环十二射"的高速公路系统。南京港年吞吐量达6000万吨,是我国内河第一大深水港,规划的龙潭港为深水外贸港,52万标箱集装箱码头的一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力争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副中心。在市内交通方面,目前已完成公路一环江南段建设,规划了二环和公路五桥一隧的过江通道。南京通过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加强交通管理,已形成方式齐全、功能强大、运行高效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和畅通、便捷的市内交通体系,总体交通状况在国内特大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都为南京与海内外便捷沟通和城市良好的生活及投资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支撑。

2、环境与历史文化保护

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居全国之首,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是南京城市的主要特色。长江、秦淮河从南京城区横穿而过,4.7平方公里的玄武湖如一颗明珠与紫金山共同组成钟山风景区。栖霞山、老山、牛首山、祖堂山等诸多山体等分布在市区内。23公里长的明代古城墙是世界上保留最长的古城墙。这些都是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将以显山露水、着力营造绿色城市为原则,充分发挥山、水、城、林交融一体的城市特色,发掘历史内涵,综合保护环境风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设风格,以明代城垣、历代城濠水系、丘岗山林和现代林荫大道为骨干,连接各个片、区、点,形成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南京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山、水、城、林景观,为在南京投资、生活和旅游的人们敞开了优美的空间。

四、南京发展战略

1、以开发区为重点,加快工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不断增强全市经济实力

南京目前拥有3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开发区,至2001年底累计开发面积78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0亿元。进区企业46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近1000家,合同外资近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千万美元以上外商投资项目150个。2001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00亿元,出口创汇7.8亿美元。下一步我们将突出以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化学工业园、IT产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等一批专业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

重点建设南京IT产业园,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发展战略,以构建IT支柱产业为目标,引进和建立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和信息成果交易中心,大力增强IT核心技术和重要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力争在5年内建成国际知名的知识产业基地和科技城。

重点建设南京化学工业园,实现石油化工产业大发展。我们将把握世界石化产业调整的发展机遇,在中石化指导下,大力引资引智,建设规模化、高素质的石化产业体系,保持产业发展与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塑造生产先进、环境优良、服务高效的特色经济开发区,实现"产业发展、公用设施、物流输送、环保安全、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最终成为"国家一流,国内领先"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今年将完成化工园起步区3.8平方公里的征用、平整工作,力争落实一期1.76平方公里的招商引资工作。

2、以"一个疏散、三个集中"为原则,建设好"一城三区",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一个疏散",即疏散老城人口,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塑造现代都市特色创造条件;"三个集中"是指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建设向新城集中,高校向大学城集中。同时,按照现代化的标准,着重抓好"一城三区"的建设。"一城",即河西新城,用地面积56平方公里,逐步建成一个以商务、商贸、文体三大功能为主的城市副中心,居住与就业兼顾的中高档居住区,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城市西部休闲游览地。"三区"是指仙西新市区、东山新市区和江北新市区。这三个新市区内部将有以大学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现代化居住区组团而成的新型市区结构,在外部以高速通道与主城相连,呈星型扩散。

作为提升南京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我们选择了仙林、江宁和江北三个片区作为教育资源重组的基地,兴建大学城。南京是中国高校学生数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万人拥有高校学生数分别是上海的3.8倍,北京的2.7倍,杭州的1.3倍。南京将在主城区周围建设三个大学城,以调整高等教育布局,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南京科教在全国的竞争力。仙林大学城位于仙西新市区西北组团,分为大学城、配套科技产业园区、未来城市商务设施预留区和大型国际体育、文化活动设施预留区及高标准居住区四大块。目前,已经和计划进驻仙林地区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九所高等院校。江北大学城目前已建设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新校区以及南京气象学院等八所院校。预计2005-2010年间,江北大学城学生总数将从现在的3.2万人增加到8-10万人,用地从6平方公里增加到8平方公里左右。江宁大学城现有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新校区以及正德学院(民办)等高校。预计2005-2010年间,在校学生人数将从1.4万增加到2万,用地规模在1.27平方公里左右。

3、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核心,全面增强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全国一流服务城市

在抓好综合经济、城市建设的同时,我们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三个大学城为基地,做大做强科教产业;实施旅游倍增计划,以主城风景点、栖霞、牛首山、老山珍珠泉风景区为基地,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以新街口、湖南路、夫子庙、珠江路及河西商务区为龙头,整合商业资源,加快建设一批特色街店和品牌商业区;发展连锁经营等新型商业业态,大力推进商贸现代化,实现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着力建设"数字南京",加快"电子政府"的建设步伐,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

4,,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沈阳现辖九区一市三县,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总人口720.4万人,市区人口506.6万人。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在-29℃-36℃之间,平均气温8.3℃。沈阳地区全年降水量在680—530毫米之间,降水分布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从市内到东陵浑河沿岸为多雨区,新民县北部为少雨区,雨量多少差150毫米左右。市内自1906年以来,年平均降水量为715.5毫米,多于辽西地区,少于东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同朝阳相比,约多50%,但比丹东少30%。多数年份的降水量比较适宜。全年无霜期183天。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浑河支流)之北而得名。沈阳地区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对新乐遗址考证,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公元前229年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近2300年。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1625年,清太祖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皇宫建筑群之一。

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沈阳的工业门类已达到142个,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3家,地区生产总值2240多亿元。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以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为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和工业立市方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外资和民营经济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得到拓展优化;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产业初具规模,已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软环境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沈阳经济和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沈阳经济和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此同时,沈阳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前十名,并跻身国内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行列。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全面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机遇,沈阳市政府正式确定,到2010年把沈阳建成全国装备制造、东北地区商贸物流和金融三大中心,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沈阳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业基础及科技实力,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必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区之一。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位于沈河北岸故称沈阳。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金融和商业中心,是辽宁省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属于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降水分布由南向东北和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一年四季分明,1999年极端最高气温达35.2℃,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4.9℃。 各县区1999年平均气温在7.8-9.0℃之间,康平县最低,东陵区最高。全年平均8.6℃,比1998年低0.63℃。

沈阳市是全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名胜古迹有福陵、昭陵、新乐遗址博物馆、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叶茂台辽墓、永安石桥等。沈阳故宫是除北京故宫外我国仅存的一座皇宫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的宫殿。福陵和昭陵是闻名遐迩的“关外三陵”中的两个,是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帝王陵寝,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的陵墓;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瑞文皇后的陵墓,而且是清入关前留下的三个陵寝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新乐遗址是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处母系氏族公社聚居部落遗址,距今已有7200多年。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位于沈阳市于洪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叶茂台辽墓群位于法库县,是辽悉相萧义及其家族的墓群。永安桥位于于洪区,是沈阳市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清初石筑拱桥。

5. 南京的自然环境有设么特点

1.自然环境概况
1.1 地理位置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地区,距入海口347公里,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长江越境而过。距上海300公里,距北京1200公里,向西离重庆1400公里。境内山岗、平原、河流交错。全市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07年总人口617.17万人。
1.2 自然环境概况
1.2.1 地质地貌
南京地貌特征属宁镇扬丘陵地区,南京市辖区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723平方公里,地形以低山、丘陵为骨架,以环状山、条带山、箕状盆地为主要特色,组成了一个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其中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4.3%;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39.2%。地貌类型多样,决定了全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多宜性。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2%。全市湖泊棋布,河流网织,水域面积达11%以上。
1.2.2 气候特征
1) 气象特征
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南京进入春季是4月1日左右,清明未到,已经柳绿桃红;进入夏季是6月8日左右,芒种时节,麦熟禾壮;进入秋季是9月18日左右;进入冬季是11月12日左右,立冬已过,草木尚未枯黄。冬、夏季长,而春、秋季略短。
2) 气温及变化
年平均气温15~16℃;最高气温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气温-16.9℃(1955年1月6日),最热月平均温度 28.1℃,最冷月平均温度 -2.1℃。气候的变率较大,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多雨。
2007年平均气温17.4℃,最高气温38.2℃,最低气温-4.5℃。
3) 风速风向(风玫瑰图)
南京市属季风气候,冬、夏间的风向转换十分明显。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夏季以东风和东南风为主,春季以东南和东风为主,秋季以东北风为主。风向玫瑰图如下(静风占16.7%)。南京市平均风速不大,大风的日数亦不多。最大风速19.8m/s。2007年平均风速为2.41m/s,年主导风为东风,频率21.7%。

4) 日照
南京市的日照数量介于1766~2200小时之间,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太阳总辐射量115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在季节分配上,以夏季(6~8月)为最多,约占年日照时数的30%左右。南京市区占31.4%、高淳占32.5%。冬季(12~2月)日照时数最少,约占年日照时数的20%左右。2007年日照1680.3小时。
5) 降水
南京市年平均降雨量1081.4毫米,相对湿度76%。南京以六、七月黄梅季节雨量最多,全年约有55%的降水集中在5~8月。在季节分配上,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的降水大于秋季。2007年降雨量为1070.9。
6) 蒸发
南京市的蒸发量在1500mm左右,以夏季为最多,冬季为最少,春、秋介于期间。南京市的蒸发力在975~1025mm之间,由东北向西南增大。
7) 灾害性天气
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寒潮、连阴雨、冰雹、炎热高温和旱涝。丘陵岗地的干旱缺水和平原圩区的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另外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且热岛面积有扩大趋势。
1.2.3 土壤
南京地区的土壤主要有地带性土壤和耕作土壤两大类型。在北、中部广大地区为黄棕壤(地带性土壤),南部与安徽省接壤处有小面积的红壤。土壤分布随地形地起伏呈现一定规律。黄土岗地上分布着经旱耕有所熟化而形成的黄棕壤,平原、低洼杆区则为大面积的水稻土,在城镇附近有部分菜园土,沿江冲积平原分布着灰潮土。
南京市的南北跨度小,气候变化不大,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只是一个黄棕壤带。同时,虽属丘陵地貌,而地面起伏也不大,气温、湿度和植被的垂直变化不大,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不明显。在不同地区之间,因母质、水文和农业利用的不同,呈现出有规律的土壤地域性分布。全市土壤分为7个土类、13个亚土类,按成土母质、地貌和水文条件等地区性因素的不同,分为30个土属,其下又以土体构型、土壤质地、土层厚度等的不同分为67个土种。
1.3 自然资源概况
1.3.1 港口资源
南京是滨江城市,地处中国沿海、沿江“T”型生产力布局轴线的交叉点,具有 “承东启西、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南京岸线资源丰富,拥有长江干流岸线195.2公里(不含江中洲岛岸线),约占全省的22.6%,居全省第一位。其中,一级岸线53.3公里,二级岸线44.4公里,三级岸线97.5公里,占全市岸线比重分别为27.4%、22.7%和49.9%,岸线利用条件总体较好。
南京港辖区范围,长江北岸上自驷马河(乌江口),下至仪征泗源沟,全长110公里;长江南岸上自慈湖口,下至大道河,全长98公里。除长江外,南京内河航道通航里程664公里。
1.3.2 矿产资源
南京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已发现54种矿藏,具有开采价值的有近30种。铁、铜、铝、锌、金、银、锶等15种矿储量江苏省第一。4种进入全国前6位。锶矿品位高、储量大,为东南亚之首。在六合区境内发现了蓝宝石矿。
1.3.3 生物资源
南京地处北亚热带,现代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境内现有管束植物175科,630属,共1400余种。常见麻栎、栓皮栎、枫香、化香树、糯米椴等落叶阔叶林以及青冈、苦槠、冬青等常绿阔叶树种近50种;菰、何首乌等野生药用植物790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栖息、繁衍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鳍豚、扬子鳄、河鹿、江豚、鸳鸯、长耳鹗、短耳鹗等。
1.3.4 林业资源
建国初期,南京市保留森林面积仅1万公顷。经过五、六十年代的群众性造林,森林植被逐步得到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业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99平方米。2007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0.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3%。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748.39平方公里。
全市境内现有管束植物175科,630属,共1400余种,有苦槠、紫楠、红果榆等大量珍稀树种和珍贵地方特有树种,有以梅花、雪松为代表的多种花卉、观赏树木和丰富的竹类资源。此外,我市野生山林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现有野生药用植物790种,有白茅、益母草等;野生纤维植物90余种,有柳属、化香等;野生淀粉植物40余种,有栓皮栎、短柄桅等;野生油脂植物90种左右,有山胡椒、播娘蒿等;野生芳香油植物40余种,有石竹、薄荷等;鞣料植物50多种,有茅栗、龙牙草等;野生保健饮料食品植物20种以上,有野山楂、金樱子等。森林旅游业迅速突起,全市已有老山、牛首山、雨花台区南郊、溧水无想寺、高淳游子山五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1.3.5 湿地资源
南京的湿地资源非常丰富。整个秦淮河长达100多公里,流域面积高达2600多平方公里,几乎占了南京湿地的半壁江山。此外,玄武湖、金川河、燕子矶、乌龙潭等湿地遍布整个南京城,但现状同样不容乐观。作为南京市内最大的湿地区域,玄武湖水面面积缩小到历史的最低点。从1986年开始至今,18年的时间里玄武湖的湖面被蚕食近4万平方米。虽然南京湿地资源丰富,但污染、破坏严重,河湖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防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2 社会经济概况
2.1 人口
2007年总人口达617.17万人,随着城市化率的快速提升,城镇人口由04年418.4万人增加到05年的471.4万人。同时,2000年以来南京市流动人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最大年涨幅达57.9%,2004年南京市流动人口达134.34万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京市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很快,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12351人。
自九十年代以后,南京市的人口增长已不主要取决与自然增长,基于南京城市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吸引力,预计南京市人口规模在今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750万—800万,2020年前后跨入千万人口城市行列。“十一五”末南京市60岁以上老人将突破100万,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4%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逐年上升,表明就业压力会不断加大,并且老年保障体制将面临严峻考验。
2.2 社会经济
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628.53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0317元和8020元,较2006年增长8.5%和13.8%。GDP水耗、GDP能耗逐年走低,国土产出效益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指标逐年上升反映出南京市的社会经济向良性循环发展。从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看,总体将呈现“五大趋势”,一是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升级;二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三是城市空间结构加快调整;四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提升;五是社会结构加快转型。
2.3 城市建设
2007年顺利实现全市总体全面达小康目标。城市规划和建设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积极推进和谐南京建设。2007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330亿元,推进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一号线南延工程,建设地铁二号线东延仙林段;开工建设滨江大道下关段、幕燕段、江北滨江大道试验段、滨江大道南延工程;河西会展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铁路南站、宁和城际铁路、城市快速内环北线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宁杭高速二期路基工程基本完成;开工建设江南、江北沿江高等级公路。2007年天然气供气总量约为3450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0%;煤气供气总量约为160000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4%;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约为600万吨/日,比上年提高了21万吨/日。全年完成背街小巷整治201条,完成小区出新66个,完成房屋整治1026幢。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80%“城中村”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整治任务。全年“拆违”214万平方米、“拆破”30万平方米。2007年建设完成中低价商品房7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51.7万平方米。新购公交车1099辆,建设虎踞北路等一批公交枢纽站,完成龙蟠路、江东路、建宁路、中央路等5条公交专用车道建设,初步形成公交专用道网络。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建设主城区污水收集管网、郊县污水处理厂、江北垃圾焚烧电厂等一批环保重点工程。
2.4 水、土资源的利用
2.4.1 水资源利用
1) 水资源量
南京市本地区的水资源不够丰富,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有25.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8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在年际和季节上分布很不均匀,丰水年可达43.8亿立方米,枯水年只有7.4亿立方米,夏、秋季降雨产生的水资源总量占全年水资源总量的70%,冬、春季占30%。但是,从南京市过境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可达9222亿立方米,是南京市本地区水资源总量的360倍,其中从长江过境的水资源总量年平均9200亿立方米,从水阳江过境的水资源总量年平均12亿立方米,从滁河过境的水资源总量年平均10亿立方米。水资源在年际和季节上分布也是很不均匀,以从长江过境的水资源为例,丰水年过境的水资源总量可达13590亿立方米,枯水年只有6320亿立方米,夏、秋季占70%,冬、春季占30%。
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汇总分析》报告:本地水资源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水量的要求,必须依靠客水资源补给,通过利用长江水,基本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水旱危害频繁,遇干旱年份,丘陵山区连人畜饮水都发生困难;沿江地区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部分县在中等干旱年、特殊干旱年缺水严重,只能靠从外地提、引水。
3) 水资源利用状况
南京市境内的大江大河大湖都进行了初步治理。长江南京河段重点治理江岸崩塌。秦淮河开挖了秦淮新河分洪道,使秦淮河的行洪能力从300多立方米/秒,增加到1300立方米/秒,补水能力从0增加到100立方米/秒。滁河开挖了马汊河分洪道,使滁河分洪能力从500立方米/秒增加到2300立方米/秒,补水能力从0增加到50立方米/秒。水阳江、固城湖、石臼湖也进行了治理,固城湖的补水能力从0增加到25立方米/秒。流入大江大河大湖的120条支流,也进行了治理,彻底改变了弯、窄、浅的旧面貌。建成水库251座,其中中型水库13座,水库塘坝总库容达10.7亿立方米,其中水库库容5.8亿。
南京城市防洪尚未全面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丘陵山区水资源不足,抗旱能力不强。遇到大旱年,还有30多万亩农田受旱,5万多人饮用水困难;水资源污染严重,滁河、秦淮河的水已不能为两岸人民饮用,很多中小河沟已成为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通道。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严控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倡导节约用水,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不足和水资源污染问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4.2 土地资源利用
南京全市6582.31平方公里的土地总面积中已有1550.27平方公里为现状建设用地,余下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可耕地368.36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中的耕地只有277.3万亩,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耕地仅0.644亩,低于全国1.425亩、全省0.98亩的平均水平,且其中还以中低产田所占比例较大。未利用地中主要是山地、河流、湖泊等,耕地后备资源短缺。因此,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将强调节约集约的用地方式,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制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科学控制土地供应的规模、结构、时序,同时还将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下功夫。另外,将有计划、分步骤把农村居民点集中到城镇和中心村,最大限度地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由此,南京将全面加快雄州、永阳、淳溪三个新城和汤山、汤泉、禄口、横梁等九镇基础设施建设。
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6. 南京、上海两个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答案详细一些,急····

文化历史: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具有相当大的历史含量;

地理条件:皆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便利,上海又是沿海,水力交通发达,市场广阔,

政策条件:都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

其他:这两地自身也制订了一些有力发展的法令法规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北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拥有广阔的水域和滩涂,地势平坦。
上海行政区划分为17个区和3个县,陆域总面积634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151平方千米。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30个国家级和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约181平方千米,建成面积约129平方千米。1998年全市户籍人口为13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95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73%。
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到2020年,上海人口规模预测 全市实际居住人口为1600万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150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外环线以内667平方米范围。
城市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其主要标志是六个基本形成,即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基本形成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布局;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南京是着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
武汉是长江中游的特大城市,今后的发展要抓住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开放开发的有利机遇,加强与全省和我国中部地区的联系,更好地发挥经济增长的极核功能、体制改革的示范功能、对外开放的先导功能、商贸金融的辐射功能、交通通信的枢纽功能、高新技术的扩散功能。

阅读全文

与南京工业用地多少平方公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怎么抵扣增值税 浏览:818
如何能击碎汽车玻璃 浏览:752
奔驰控制键在哪里 浏览:464
怎么除汽车甲醛 浏览:861
日产阳光汽车空调开关如何取下来 浏览:209
大学物理学完学什么北方工业大学 浏览:131
奔驰汽车前下摆臂哪里有 浏览:75
奔驰v和塞纳哪个拉货多 浏览:140
晶科能源厂在滁州哪个工业园 浏览:5
b利汽车多少钱 浏览:179
汽车一般加多少油合适 浏览:188
汽车四维是什么意思啊 浏览:293
钠的工业制法是什么 浏览:48
21款宝马x5有什么金融优惠 浏览:251
东莞虎门哪里有汽车后备箱 浏览:354
汽车上路被扣车子怎么处理 浏览:570
创维新能源汽车充一次电能用多久 浏览:622
古代欧洲哪个城市手工业最发达 浏览:702
汽车电池充满多久充一次 浏览:405
汽车密码在哪里 浏览: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