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俄罗斯,轻工业的哪些产业是依靠进口的
在俄罗斯,轻工业方面,所有日用品都是依靠进口的。
事实上,俄罗斯一直想发展轻工业,但收效甚微。现阶段,俄罗斯主要过于依赖进口。其轻工业基础薄弱,部门单一,没有核心制造技术,自然难以发展。事实上,与进口相比,从零开始制造的成本更高,很难赶上其他轻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水平。虽然俄罗斯的轻工业因为历史问题和地理环境难以发展,但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进出口贸易非常发达和便利。现在,俄罗斯的大部分玩具、服装、日用品、家用电器等生活用品都是进口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② 俄罗斯最需求中国的哪些商品
轻工业产品,如 一些生活用品,衣物,玩具,鞋帽,以及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产品 ,像中国代工制造的低端电子产品等
③ 俄罗斯主要的出口商品除了军火和石油天然气还有哪些
俄罗斯已经形成了以9大工业部门(能源、黑色冶金、化学和石油化工、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木材加工和造纸、建筑和材料、轻工、食品和微生物)为中心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无论从经济实力的基础情况来看,还是从工业、科技区域布局来考察,俄罗斯占有了原苏联工业的绝对优势。
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区集中了原苏联纺织工业1/2以上,机械工业1/5。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西北区是原苏联重要的加工工业区,精密机械制造、机电、化学和有色冶金等部门均较发达。北方区木材采伐、锯木制材、经济用材运出量和制浆造纸工业均居原苏联的首位。乌拉尔区的采煤业居原苏联第二位。
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有原苏联经济中也占有决定性地位。主要产品占原苏联同类产品的比重,分别为:发电量占62.5%,石油占90.9%,水泥占60.2%,天然气占77.3%,煤占55.4%,钢占57.9%,商品木材占91.6%,纸占84.6%,玻璃占61.9%,机床占50%,汽车占80%,拖拉机占45%。能源 电力,1988年发电10660亿度,1991年为10460亿度。煤1988年为4.25亿吨,1991年为3.53亿吨。石油,1988年5.69亿吨,为历史最高纪录,1990年
5.15亿吨,1991年减至4.6亿吨。钢铁 1988年钢产量为6387.7万吨,1991年为5510万吨,原苏联5大钢铁基地中的乌拉尔、中央区和西西伯利亚3个位于俄罗斯境内。1991年大多数消费品生产比1990年下降2~6%,食品生产下降9%。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工业很不发达,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仅占1/3,而工业部门结构中又以轻工业为主,其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2/3。 本来就十分落后的俄国工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外国武装干涉及国内战争的破坏,使工业濒于崩溃的边缘。国内战争结束后,在国民经济恢复基础上,原苏联通过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决议。决议明确规定,工业化的总路线的基础就是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即机器制造业开始,这实际上就是偏重于甲类工业,即生产资料生产。当前,俄罗斯已成为拥有高度发达的机械化农业的工业强国。这是原苏联几十年间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果。 目前,工业在俄罗斯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俄罗斯工业的特点是:重工业发展始终占优先地位,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涌现出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工业生产集中程度很高,这是俄罗斯生产力布局政策的结果。 俄罗斯工业部门分工很细,现共有12个行业及其下属300多个不同的部门和相当数量的个别生产部门。
12个行业是:
电力工业;
燃料工业(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工业);
黑色冶金工业;
有色冶金工业;
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
微生物和复合饲料工业;
医药及医疗器材工业;
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
(包括:动力和机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冶金设备制造业、机床制造业、化工和石油机
械制造业、建筑机械和筑路机械制造业、机车
车辆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航空工业、
轴承制造业、拖拉机制造业、农业机械制造业);
林业、木材加工业、制浆造纸业;
建筑材料工业;
轻工业(包括:纺织工业、缝纫工业、制鞋工业);
食品工业。
在工业生产中,俄罗斯把以上工业部门分成几个综合体来进行计划和组织发展。这几种综合体是:燃料动力综合体、冶金综合体、机器制造综合体、化学森林综合体、建筑综合体、社会综合体和东部的区域性生产综合体。 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下俄罗斯东部的工业。东部包括西伯利亚和远东,面积为1276.59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面积的2/3以上。近年来东部的地位越来越高。 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联邦,东西两大部分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欧洲部分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产值占全俄罗斯的3/4以上。可是,欧洲部分因其资源有限,经济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而东部地区却拥有各种各样蕴藏量极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这里的工业基础薄弱,部门单一,资源远未得到充分利用。为了改变这种生产力布局的不合理状况,俄罗斯实行了工业东移政策,称之为“纲领性政策”。目前,俄罗斯经济对东部地区的依赖日益增强。今后,东部地区在增强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保障出口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将是“亚太时代”的下个世纪,俄罗斯将更为重视其东方的发展。
俄罗斯的电力工业包括火力、水力和核能发电三大部门。发电量仅次于美国,居第二。其中火力发电为主,约占72%。 俄罗斯丰富的电力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进入70年代后,由于欧洲部分有机燃料日益匮乏,俄罗斯决定在该地区加速发展核电工业。目前,俄罗斯拥有8座核电站(1985年)。 俄罗斯电力生产的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绝大部分电力是由大型电站生产的。目前,俄罗斯已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输电系统,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90%,保证了主要工业区的动力供应。 俄罗斯电力的主要消费部门是工业,其用电量占全国用电量的60%。俄罗斯电力也用于出口,由于经互会的解散,现在出口量急剧减少。
俄罗斯的燃料工业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工业。目前,俄罗斯是世界上工业国家唯一燃料能够完全自给并可保持一定出口的国家。
石油工业是俄罗斯最重要的能源工业部门。天然气工业是俄罗斯一个发展很快的新型能源部门。煤炭的生产在能源生产工业中一直占重要地位,它是燃料平衡的基础。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在十月革命前是俄罗斯工业部门中最薄弱的一环。当认识到化学工业是保证工业物质基础最重要的部门,是推进国民经济工业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时,俄罗斯才采取紧急措施来建立和发展这一部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俄罗斯化学工业有了显着提高。俄罗斯的化肥、硫酸、焙烧苏打的产量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80 年代以来,在化学工业中,化学制药工业、基本化学工业、化学纤维工业发展最快;在石油化学工业中,基本有机合成产品发展最快。 俄罗斯目前共生产9万余种化工产品,其中90%以上的生产工艺不是最先进的,质量亦不如国外产品。为此,俄罗斯开始进一步扩大新型结构材料的生产,增加品种和提高质量。 但是,近几年,由于政局动荡,经济急剧衰退,能源和原材料工业萎缩,化学工业产量也急剧下降。
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是俄罗斯的工业核心、科技进步的基础。其发展受到极大重视,发展速度亦十分迅速。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只有3个独立部门:机车车辆制造业、造船业和农机制造业。现在,俄罗斯这个部门已发展到100多个分部门。其产品已超过13万种。 机器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是:迅速发展能保证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分部门;大幅度增加自动化工具、仪表和仪器;金属加工设备中优先增长先进的锻压设备、数据控制机床、速控和速算成套设备。
建筑材料工业 建筑材料工业是俄罗斯的传统工业部门之一,十月革命前就已具有一定的生产基础。主要部门有水泥、混凝土预制件和玻璃制品工业等。俄罗斯建筑材料工业70%集中在欧洲部分。俄罗斯发展建筑材料工业的基本方向是,优先发展既能降低金属用量、降低造价和劳动量、减轻建筑物重量,又能提高其保暖程度的建筑材料;扩大高标号、多成份和特种水泥的生产;增加抛光玻璃、强化玻璃和玻璃纤维布以及建筑用瓷器等高效装修材料的生产。进一步研制开发新产品并注意提高其传统产品质量。
轻工业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传统工业部门之一。十月革命之前,俄罗斯轻工业就已初具规模。轻工业的主要部门有纺织工业、皮鞋业、针织业等。俄罗斯的轻工业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人口稠密的地区。 由于原苏联长期片面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严重制约了轻工业的发展。俄罗斯轻纺工业的设备落后,长期以来生产质量差、产品款式陈旧。 为了改变这些现象,原苏联和俄罗斯新政府都曾努力加速轻工业的发展。但是,整个国民经济体制几十年来一直重重工,轻轻工,一时难以扭转。加之近几年经济衰退,轻工业生产趋于下降。
食品工业在俄罗斯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工业由24个分部门构成。主要部门有肉类及罐头加工工业、奶和奶制品工业、捕鱼业、制糖工业、饮料和面食制品工业等。 肉食品工业是本部门中最大的分部门,其产值约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4。大型肉类制品联合企业大都建在大中城市。近年由于经济全面衰退,肉食品工业产量亦大幅度下降。另外近年面食制品亦明显下降。 长期以来,由于对食品工业投资的不足,加上农业生产不稳定,食品工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因为,市场供应长期紧张不是短期内所能改善的。
〔农 业〕
从60年代以来开始实行集约化经营,主要是全盘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科学化和知识化,从而逐步改变以前的粗放经方式,使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
俄罗斯农业中的主要项目,如谷物、马铃薯、亚麻、肉乳等产品,占原苏联的1/2到1/3。近年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速度受到动荡局势的影响。1991年农工综合体产品总值,包括农业总产值比1990年减少5%,并低于最近5年的平均产值。1991年,国家谷类收购量达2250万吨,比1990年低34%,是最近25年以来最低的一年。1991年国家向日葵收购量170万吨,比1990年少产25%。国家薯仔收购量470万吨比1990年少产6%,国家蔬菜收购量440万吨,比1990年少产28%。1991年,向国家交售油料的数量是近6年以来最低的,薯仔和蔬菜交售量是近18年以来最低的。但1992年10月国家已征购到12300万吨粮食,较去年增加150万吨,粮产量为250万吨,较去年增加50万吨,薯仔产量基本与去年持平。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年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2%。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值的57%。十月革命后,原苏联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农业发展道路。
50年代以前,原苏联全力发展重工业,加上国内战争、卫国战争和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失误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50年代中期起,农业开始得到重视,旧的农业体制和政策都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改革。60年代,开始从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扩大农业投资,促进了农业发展。但70年代到80年代初,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实行了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改善农村经济关系,采用各种承包制、租凭制,改变农业投资取向,加强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改造等措施,试图挖掘农业的发展潜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力争在短期内解决食品供应问题。
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混乱,从原苏联晚期开始,农业就处于滑坡状态。1990年起,农业产值呈负增长。1991年,俄罗斯农业产值下降5%;到1992年,农业产值下滑速度更快,下降幅度达12%,畜产品下降幅度更大,如头9个月肉产品产量下降27%。
种植业
俄罗斯的种植业主要包括谷类作物、经济作物(棉花、甜菜、向日葵、亚麻等)以及薯仔、蔬菜、瓜类、水果和饲料作物等生产部门。
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种植业以谷物为主,其播种面积占全部播种面积的90%。 1909~1913年,谷物年均产量为7250万吨,其中每年出口15%。
十月革命后,种植业遭受到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以及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破坏,生产发展缓慢。50年代以来,种植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内部结构也得到了调整。 1950年种植业中谷物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0%,经济作物占8.1 %,薯仔、蔬菜和瓜果作物占7.4 %,饲料作物占14. 5%。1988年,种植业中谷物种植面积占54%,经济作物占6,4 %,薯仔、蔬莱和瓜果作物占4 %,饲料作物占到34.6%。1988年与1950年相比,谷物播种面积比重有所下降,而饲料作物比重则明显上升。
1.谷类作物
50年代中期,由于大面积垦荒,迅速扩大了谷物播种面积,谷物产量大幅增加。 60年代初,由于农业政策的严重失误和垦荒地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谷物产量增长缓慢。60年代中期,俄罗斯农业生产开始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增施化肥、培育优良品种、改良土壤和兴修水利等措施,谷物产量有所提高,1976~1980年平均谷物产量比60年代上半期提高56%,同期谷物单产量提高了54.9%,1981年到80年代后期,由于旱灾和经营机制方面的问题,谷物产量持续下降。
数十年来,尽管谷物生产有了大幅度增长,但由于饲料粮消费量的不断上升,俄罗斯每年需大量进口粮食。近几年,对粮食的进口需求量日胜一日。
在谷物播种面积中,小麦占重要地位,小麦的产量和国家收购量在谷物中均占首位。小麦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0%,产量占总产量的39%,国家收购量占总量的48%。在小麦播种面积中,春小麦占2/3,但单产较低;冬小麦单产比春小麦高得多。大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小麦。播种面积占谷物播种面积的26%,总产量占到谷物总产量的27.1 %。
燕麦的播种面积比40年代减少了40%,但其单产高于大麦和春小麦,适于作饲料。播种面积占谷物总面积的10%左右。
黑麦的播种面积不断缩小,这是单产较低没有较高生产价值的原因所造成。
此外,俄罗斯远东地区还种植水稻。另外还生产高粱、养麦等,但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不多,不占重要地位。
2.经济作物
俄罗斯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甜菜、亚麻和向日葵等。
十月革命后,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作物,采取了增加投资、提高收购价格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上升。
棉花的生产在十月革命后得到迅速发展。播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增长了一倍半。
亚麻是俄罗斯的传统纺织原料之一。其种植面积一直在减少,主要原因是其收获和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低,费劳力,而亚麻的种植主要分布在劳动力十分缺乏的中央黑土区。亚麻单产量也较低。
向日葵籽是俄罗斯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其播种面积约占全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的3/4,产量约占80%。滁此之外,油料作物还有亚麻籽、棉籽、大豆、油菜籽、大麻籽。但产量都不是太多。
3.上豆、蔬菜和瓜果作物
薯仔是俄罗斯居民的基本食品之一。但是薯仔产量日益下降。主要因为,一部分薯仔生产者是个人副业者,随着农村居民的减少及其生活方式的改变,其薯仔生产量下降。二是种植薯仔机械化程度低。
战后,蔬菜种植面积,一直都保持不变,其中约有2/3是水浇地。俄罗斯人均年消费量为100公斤。
瓜类作物的种植主要是西瓜、甜瓜和南瓜。俄罗斯盛行水果和浆果。为了提高水果产量,俄罗斯建立了大型果园。目前,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果园合作社,农庄农场协助合作社建立基础设施,并提供农业技术与各方面服务。
畜牧业
俄罗斯的畜牧业包括的主要部门有:养牛业、养猪业、养羊业、养禽业。此外,还包括小规模的各个部门,如养马业、养蚕业等。当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5%,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畜牧业的意义会越来越大。
十月革命前,俄国畜牧业的经营方式落后,畜产品产量不高。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农畜产品产量减少,到20年代末,已经超过1913年,然而,在农业全盘集体化期间,由于政策严重失误,使畜牧业遭受重大损失。加之二战的巨大创伤,直到1950年后,畜产品产量尚未恢复到1913年的水平。
50年代中期后,俄罗斯采取了增加投资、加快发展专业化和集中化、提高畜产品的收购价格、扩大质量差价和加强科研工作、采用科学的饲养工艺、加强饲料基地等措施,大大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俄经济衰退,投资危机、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致使畜牧业大大停滞不前。畜产品产量大幅度下降。1992年头9个月,畜产品产量就下降21%。
1.养牛业
这是俄罗斯规模较大的畜牧业部门。目前这个部门提供98%的奶和40%以上的肉。此外,还提供高质量的皮革原料。
全俄饲养的牛,80%是由农庄农场、跨单位组织或其他农业生产企业饲养的:另外20%由个人副业饲养。
80年代末,奶牛业的专业化和集中化水平有所提高,有的地方出现了奶牛业跨单位综合体或养牛联合公司,其内部分为繁育、育成、饲养及产奶、加工饲养等专业化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
2.养猪业
这是俄罗斯第二大畜牧业部门。按标准头数计算,养猪业约占牲畜总头数的15%。养猪业提供肉类、皮革、猪鬃和其他轻工原料。
近些年来,养猪业进行了技术改造,逐渐建立了许多工业型大猪场。内部分为专业化繁育、肥育企业等具有完整工艺的大型企业,此外,还有专门从事良种畜培育和繁育的猪场,负责提供优良种猪。
3.养羊业
这也是畜牧业一大部门。按标准计算,绵羊和山羊占牲畜总数的14%。该部门主要提供肉、奶、油脂、羊毛、羊皮等。由于养羊业产品价格偏低,处于低赢利状态。所以,养羊业发展缓慢。
4.养禽业
这是俄罗斯一个作用日渐提高的畜牧业部门。养禽业提供高营养价值的肉、蛋以及绒毛和羽毛。
目前,俄罗斯养禽业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是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提供的产品大大超过了副业。这改变了60年代以前主要靠个人副业提供禽产品的状况。 这是俄罗斯大力发展机械化养禽场,实现了养禽工序的综合机械化的结果。
畜牧业部门结构近20年来变化较大。其中,养禽业由于技术改造和工厂化饲养方法的采用,发展速度最快。肉用养牛业发展也较快,而奶牛业由于工厂化程度低而发展也较慢。在养猪业中,肉用和腌肉用方向得到较大发展,这方面的产品,居民需求量很大。
从肉类总平衡表的结构来看,猪肉和羊肉的比重下降,牛肉和禽肉比重上升。这主要是经济发展总水平的提高、产品消费量的增长和食品结构的完善起着重作用。
发展畜牧业最重要的条件是建立可靠的饲料基地,它对增加牧畜头数和提高其产品率以及增加产品产量和降低成本有直接影响。俄罗斯饲料作物,以多年生牧草面积最大,此外有一年生牧草、玉米、大麦、燕麦、豌豆、饲用黑麦、粮豆作物、瓜类作物等。
另外,在农业集体化后,俄罗斯允许农庄庄员和国营农场职工经营个人副业,作为农村居民的收入补充。个人副业主要是经营畜牧业,其畜牧业产值约占其全部产值的2/3。
〔交通运输〕
铁路为主导,1990年铁路运营线总长85000公里。西伯利亚7416公里长的铁路中的6000公里是世界最长的电气化铁路。
公路在交通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公路总长71万多公里。以莫斯科为中心,14条公路干线,四通八达。
海洋运输和内河航运发展都较快。此外还有发达的管道运输。航空运输以客运为主,与80多个国家有航线相通。
商业概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战略重点的调整,俄罗斯的商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些不稳定因素。
几十年来,商品零售总额逐渐增加,与此同时,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零售总额之中,非食品商品(文化生活用品、日用品,特别是耐用品)的比重不断增加,而食品的比重则相对下降。在食品商品中,高质量食品,如鱼、肉、奶、蛋、水果等比重在增加,粮食制品比重下降。这反映了俄罗斯居民生活的提高和日用轻工业的迅速发展。
60年代以来,商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所发展和改善。现代化的商业网络和公共饮食业网相继出现。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方式也得到一定的应用。
俄罗斯商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是商业体制不完善、商业与工业严重脱节的后果。同时存在一些技术和设备上的问题,如商业网点、营业面积严重不足,设备陈旧,机械化程度低等。
近几年,由于经济全面衰退,商业也相应萧条。这主要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社会产品急剧减少,尤其是消费品。1992年1~9月,消费品生产下降14%,其中食品生产下降23%,轻工业生产下降24%。二是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低于价格上涨速度,同时居民存款也大大贬值,这使居民购买力急剧下降。消费品严重不足加上居民购买力降低,致使1992年前9个月的零售商品流转额下降39%。
伴随着零售商品流转额的急剧下降,商品价格急剧上涨。1992年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了33倍,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5倍,其中许多食品价格提高了上百倍,到1993年上半年,食品价格又上涨了数倍,尤其是食品价格。这些造成了商业的一片混乱。表现在市场上,一方面是商品供应奇缺,百姓家庭了无存储,一方面是私营商人囤货居奇,哄抬市价。
为了刺激商业的发展,俄罗斯政府推行私有化,把大量的百货商店转入私人手中。并订出计划,每月出售大约8000家百货商店和服务性企业,这将大大提高商业私营化程度。
商业形式
目前,俄罗斯存在着四种商业形式。即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集体农庄贸易,以及近几年随着私有化的推行而日益壮大的私营商业。在这四种形式中,国营商业日益失去主导地位,而私营商业发展势头迅猛,极有可能会后来居上。
国营商业
这是国家所有制商业,国营商业是经营消费品的主要形式。国营商业除包括俄罗斯商业部系统的商业组织和企业外,还包括工业部系统的职工供应处、文化部、卫生部等非工业部系统的专业网点。
国营商业企业和组织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由国家预算拨款和本单位所得利润组成。绝大部分国营商业网点设在城镇,主要为城市居民服务。国营商业在全国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中仍占优势。约占48%的工农业部分产品目前还集中于国营商业。
合作社商业
这是集体所有制商业。其财产由合作社成员所缴入社费和股金、经营活动所得利润形成。建立合作社商业的原则是自愿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原则。主要为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居民服务。其出售价格与国营商业相比较为灵活。除提供商业服务外,合作社商业还从事收购农产品和原料,发展个人副业等。合作社商业占全国商业零售总额的23%左右。
从事合作社商业的主要有:消费合作社商业网络和手工业合作社商业网络。除国营商业、消费合作社商业外,近年来,又出现了国营一合作社联合公司和跨部门联合公司,如农工商联合公司。
集体农庄贸易
原苏联时期,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集体农庄贸易就已出现。在集体农庄和公民个人的财产基础上建立集体农庄市场。经营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和劳动者个人完成任务后剩余的农副产品,以及副业产品。这种形式是城市居民食品供应的必要补充来源。
集体农庄贸易主要是经营私人生产的剩余产品的一种形式。因此,这种形式能刺激农副产品产量的增加,扩大城乡商品交换的渠道,改善农产品的供应,同时增加集体农庄和劳动者个人的收入。
近几年,俄罗斯出现了农贸市场,这是改革措施推行的结果。这种商业形式对居民的农副产品供应能起到促进作用。这种市场,由官办改为民办,管理由行政管理改为经济杠杆调控。在农贸市场上,产品价格不加明确限制,由市场自行产生、浮动。
私营商业
在长期的中央计划经济指导下,俄罗斯私营经济一直增势甚微。原苏联解体后,随着私有化的推行,私有经济开始迅猛发展,私有商业企业的不断建立。这是原苏联经济市场化的重要步骤,也是对商业形式的一个补充。俄罗斯提出《关于财产非垄断化(私有化)》法律草案,使更多的居民和劳动集体拥有私有财产,甚至把国营企业、合作社企业自愿联合改造成股份制公司,出售或拍卖给私人业主。
私有化的推行,在商业领域尤为显着。如批发性和零售商业设施企业、公共饮食业及生活服务设施、国营合作社贸易等领域。目前俄罗斯已有40%以上的商店实行了私有化,农村出现了37万多个私人农场,而且每月以约8000的速度增加,资本额也越来越大,仅在商业流通领域,拥有百万美元以上的私人业主已超过1 万。他们正在改变俄罗斯的商业服务内容和形式
④ 俄罗斯主要出口什么产品
俄罗斯主要出口包括石油在内的矿物燃料:237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2.9%)。
【拓展资料】
俄罗斯出口中国的商品有哪些?
中国市场的需求是无限的,整个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快速发展将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中国制造商都面向海外。许多俄罗斯制造商不假思索地认为中国的市场竞争太激烈。但中国市场接受的俄罗斯进口商品仍有很多种,即在中国市场之上可以买到。虽然基本商业领域已被占领,但仍有空白商机填补。
其中农产品和半成品、加工产品、化工产品、食品和轻工业原料就是中国的市场需求:
1.铁矿石
从2021年1月至7月,中国进口铁矿石及其精矿6.4903亿吨。2021年1月至7月,中国的铁矿石及其精矿进口额为1118.92亿美元。铁矿石就是铁矿石,任何含有铁或铁化合物的矿石都可以称为铁矿石;然而,在工业或商业之中,铁矿石不仅应含有铁,而且还应具有利用价值。
2.铜产品
尽管中国是世界之上铜产品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在一定程度之上仍依赖外国进口。2021年1-6月,中国未锻造铜及铜制品进口量为2794791吨,2021年1-6月中国未锻造铜及铜制品平均进口价格为9100美元吨。
3.大豆
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7月,中国进口大豆876.4万吨,比上月下降18.3%,比去年同期创纪录水平下降13.2%。大豆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国内豆粕需求放缓,2021年1-7月中国大豆进口5762.7万吨,同比增长4.5%。
4.食用油
2021年1-6月,中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579万吨,比2020年同期增加176万吨,同比增长32.2%;进口金额为569965.8万美元,比2020年同期增加267691.7万美元,同比增长72.6%。
5.原油
根据中国工商研究院数据库,2021年6月中国原油进口4013.5万吨,同比下降24.5%。从金额之上看,2021年6月中国原油进口量为198.76亿美元,同比增长62.8%。
6.木材
作为中国的大邻国,俄罗斯拥有丰富的世界木材资源。作为中国最大的木材供应商,俄罗斯约80%的木材进口到中国。其森林资源的开发直接影响到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林业发展和环境变化。
⑤ ,苏联工业化特点是什么坪价苏联工业
根据发动工业化的主体,世界大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民间发动的工业化,以美国为典型的,以市场经济为主,渐进式的从轻纺工业到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再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以电子、核子、化工、航天等组成的新兴工业。经历的时间较长,比较协调,效益较好。第二种是政府发动的工业化,以前苏联为典型的,以计划经济为主,有领导有计划地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速度快,对巩固国防有利,但投入多,又忽视农业、轻工业,使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第三种是民间和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其特点是民间和政府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一、前苏联模式的特点所谓前苏联模式,即是政府发动的工业化,就是由政府指定规定,运用行政力量筹措资金和兴办企业而推动的工业化。它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表现为一种突变性或革命性,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较迅速地建立了国内的现代工业化体系,而这种突变特征,是由这些国家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前苏联开始工业化时,世界上已经有了一大批国家先行完成了工业化。这样,一方面,工业化国家的存在给后起国造成了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迫切性,后起国为了追赶先进国而不得不求助于政府的力量。另一方面,工业化国家又为后起国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业化经验提供了可能性。后起国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学习、引进和模仿先进国的生产技术和工业组织。中国、印度、巴西3国在不同程度上都采取了前苏联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从前苏联、中国、印度实行计划经济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计划经济的巴西来看,其工业化道路的共同特点是:(一)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前苏联主要是由于当时国际政治环境所迫,中国、印度、巴西3国则是由于追求经济独立、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羁绊的愿望。其优点是,赢得了时间,打下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巩固了国防。其缺点是,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忽略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从工业发展速度来分析,前苏联在二战前及二战后发展速度是快的,但是忽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的发展主要靠外延方式,不注重工业技术设备的更新。折旧的时间太长,新的科技发明不能得到及时推广应用。因此,在6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在70-80年代,工业结构中的矛盾日益严重,工业发展的速度也显着下降,新兴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都显着地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差距,使前苏联经济形成了严重停滞局面。中国工业发展上的问题,与前苏联大致相同,但更突出的是大起大落,有的时期过分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有的时期只好被迫调整。印度的工业发展速度,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因为整个经济发展不够协调,被迫调整下降,或往往完不成计划的指标。巴西工业发展,除了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不协调外,还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80年代的发展陷入低谷,高通货膨胀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外债的包袱一直很重。(三)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前苏联、中国、印度和巴西4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均以进口替代为主这样做,有利于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满足本国国内市场的需要,减少对外国经济的依赖。但是,缺点是没有积极介入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不能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更新技术及设备,参与国际分工及竞争,跟上世界工业发展的步伐和新水平。(四)由于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需要,前苏联、中国、印度、巴西4国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都以建立国有企业为主要依靠。前苏联、中国的国有化程度都非常高,并在相当时期内生产关系越发单一化。印度、巴西虽然侧重于国有企业,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但又相应地实行混合经济,复制私营企业的发展,巴西还鼓励外资企业的发展。中国在80年代以后,才鼓励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前苏联、中国和印度长时间内实行基本上闭关自守的政策,没有对外开放和积极介人世界经济,使自己的工业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在进行了以上共性的分析之后,接着将就几个单独的国家分析各自工业化道路中的经验和教训。二、前苏联工业化道路中的经验和教训“十月革命”以后的前苏联,也研究过美国工业化的道路,认识到这条道路的优越性的一面,但又看到资本主义剥削的另一面。更重要的是,这种渐进的工业化,需要逐步积累,逐步发展,需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前苏联“十月革命”后所面临的经济困境和恶劣的国际政治环境,使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成为关系到前苏联存亡的问题。经过激烈的辩论和斗争,他们最终选择了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历史的实践证明,前苏联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做出了许多牺牲,但毕竟在短时期内,实现了工业化,赶上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步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国。1913年,工业产值在工农业产值中仅占40%。国内战争结束时的1920年,前苏联的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13.8%,重工业被破坏得最为严重。前苏联从1928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国法西斯进攻前苏联,时间只不过是短短的13年多一点。就在这个短短时期内,前苏联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1940年,前苏联整个工业增长了10.7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8%,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8.4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前苏联一跃为当时世界第二位工业强国。应该说,前苏联这种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是在特殊条件下,适应特殊需要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其显着缺点是,农业、轻工业的相对落后,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应提高。为了高速发展重工业,长期以来从农业拿得多,给得少,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整个工业从1926年到1940年增长了10倍多,而农业从1926年到1953年,仅增长了21.5%。如果考虑到耕地面积的增加及其他因素,实际上农业比过去更差,1953年的粮食总产量还低于1913年。农业的落后,不能不影响到轻工业的发展,因为许多轻工业的原料是来自农业。再加上,前苏联对轻工业的投资也很少,长期以来,轻工业的投资只占总投资的5%左右,最高也没有超过7%。而对重工业的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均在30%左右,有时甚至高到40%。如果说,这种指导思想和实际畸形发展的结果,在战前,还是可以原谅的话,那么战后长时期内没有扭转这种重重、轻农、轻轻的局面,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除了继续发展其重工业以外,在采掘工业方面,特别是在石油工业、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中及航天工业中,取得显着的成就。喷气式飞机和人造卫星是前苏联首先发明创造的。70年代,由于西方经济危机及其苏联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大发展,前苏联曾从出口燃料中获得巨大利益及外汇,但是仍然把大量投资投向重工业、军事工业,形成了前苏联工业中军事工业与之有关的重工业的产值,几乎占了工业总产值的2/3。但是,人民并没有得到应得的实惠。前苏联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局面,人造卫星可以上天,航天站可以长期停留在太空,但是人们得不到丰富多彩的各种吃穿用的农产品和工业品,还要从外国进口大批的粮食和轻工业品。由此可见,前苏联的工业化的新发展,有两个显着的问题,一是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没有使轻工业和农业与之协调发展。二是在先进科技的运用上显着地落后于美国及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⑥ 苏联产品中,卖得最好的是哪些手表电视机,还是卡车鱼子酱
苏联曾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不过在苏联解体之后,对于苏联的报道基本上也都是单方面的负面报道,因此现如今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苏联不配称得上超级大国,很多地方非常落后,尤其是其商品完全不能和欧美货相比,不过事实上,真正的苏联虽然其国内市场使用的商品虽然是存在能用就行,不求质量的现象,但是苏联的对外出口商品还是很有竞争能力的。因为其出口商品是要在资本市场上竞争的,所以质量上还是不错的。
⑦ 苏联工业化特点
苏联的工业化主要重工业化
其轻工业非常不发达
苏联的工业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工业分工合作
苏联提供原材料和重工业产品,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轻工业产品和农产品
⑧ 苏联落后的轻工业例子
苏联的棉花量产少,纺织业的棉花需求得不到满足,纺织业并不发达,所以苏联时期的衣服就显得朴素平庸,以及千篇一律。
⑨ 苏联为什么不在二战后发展轻工业
苏联这个国家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是却是非常值得人们回忆的一个国家,现在的俄罗斯人也都希望俄罗斯以后能够发展到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地步,虽然现在来看俄罗斯还没有那个能力,和美国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而苏联这个国家也真的是非常的厉害,从列宁发动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主义联盟,第一次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然后苏联快速发展成为可以与美国相对抗的超级大国,到最后苏联不得不选择解体,苏联的发展到衰败都值得人们去好好研究,苏联二战之后不发展轻工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苏联当时渴望获得国际地位的提升,渴望能够达到和美国相抗衡的地步,二战之后的美国因为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加上成为了战胜国,国力十分强大,在世界上处于最高的地位,苏联当然不甘心屈居美国的下面,这个时候苏联的领导人就希望快速提升军力,因为在二战之后的那个年代,军力是最能够证明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军事实力不够强大,那么永远不能在国际上被其他国家所尊重,所以苏联深知军力的重要性,于是就开始和美国搞起来了军备竞赛,这个时候当然就会发展重工业而不是轻工业,但是美国拥有很好的经济基础,是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十分发达的国家,苏联就没有那么强的实力,最后经济搞不起来,在军备竞赛中被活活耗死。
第二点,苏联其实虽然成为了二战中的战胜国,但是实际上在和德国的战争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所以当时苏联肯定是要把原来被德国破坏的那些工业基础建设起来,所以这个时候苏联就不会选择发展轻工业了,只有重工业才能够让这个国家从破败中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