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大田上京工业区进驻企业有哪些

大田上京工业区进驻企业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8-07 07:35:15

① 彭田村及工业区有哪些规上企业

主要有:
1.石狮市七星化工有限公司。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灵秀镇彭田村石龙路235-1号22楼,注册金额100万人民币,是一家集科研、生产及贸易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专业经营纺织印染助剂,是福建地区最早从事免烫树脂和洗水纤维素酶(酵素)类产品规模销售的企业之一。
2.石狮市卡迪服装有限公司(曾用名: 福建省石狮市彭田腾达针织服装厂)
地址是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灵秀镇彭田村鹏山路381号5楼,成立于2006年,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 是一家以从事纺织服装、服饰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实缴资本500万人民币。

② 我想知道深圳松岗镇有哪些大型的工业区

松岗镇有七大园区,分别为:大田洋工业园区、潭头工业园区、燕罗工业园区、洪桥头工业园区、塘下涌工业园区、沙岗工业园区、江碧工业园区,总占地面积达560万平方米。


高水准规划建设的7个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龙头,使松岗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目前,已开发面积达530万平方米,并引入一批有力拉动经济的大企业。

如华美板材、富柏工业、岩田螺丝、嘉恒机械、禾昌电子、诠脑电子、亚洲电力、中台电热等10多家企业投资额均超过1亿元,产品主要涉及电子电器、精密机械设备、电脑接插件和轻度重型的钢材钢板。

街道工业发展迅速,位于大田洋工业区的华美钢铁集团是2004年引进的大型企业,占地40万平方米,第一期投资3.28亿元,已于2005年投产,年产值约60亿元;目前正投入4亿元进行二期建设。

青岛啤酒厂2005年共纳税7000多万元,是街道纳税最多的企业。住友电工株式会社、美国确信电子公司、荷兰阿克苏﹒诺贝尔涂料有限公司、富士康集团、中兴通信等国际知名企业已落户松岗。

(2)大田上京工业区进驻企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松岗街道(简称松岗街、另称松岗镇)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西北部,北与东莞市长安镇接壤,是深圳市的西北门户。全街道总面积为64平方公里,辖下18个居委会,总人口约6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9万人。东部和东北部与公明相邻,南连沙井,北部和西北部与东莞市长安镇接壤,是内地由公路进入深圳的西北门户。

松岗距深圳市区45千米,毗邻港澳,背依富庶的珠江三角洲腹地,历来是东(莞)宝(安)两地的重要枢纽和物流中心,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十分优越,是外商投资的理想首选地之一。

街道第三产业发达,有松桥酒店、宝利来酒店、潭海酒店、聚豪酒店、中阁城酒店、金凤梨酒店等多家高级酒店,并有天虹商场、星港城购物商场、宝利豪庭商业街、佳华商场、众客来百货、爱家超市等大型商场。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发展银行、中国银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八大银行。

目前共有股份合作公司50家,各类企业1500多家,其中三资企业500多家,三来一补企业600多家,年纳税额超千万的企业有5家,主要涉及电子机械、塑胶玩具、家具、制鞋、五金灯饰、包装材料、化工电镀等行业,厂房、宿舍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2006年,全街道生产总值81.6亿元,同比增长20.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69亿元,同比增长14%;两税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28.2%;工缴费结汇54555万港元,同比增长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5亿元,同比增长19.2%;外贸进口总额8.1亿美元,同比增长8.5%;外贸出口15.5亿美元,同比增长12.2%。

③ 大田县上京镇京三商行招聘信息,大田县上京镇京三商行怎么样


钉钉企典数据来源于企业征信机构,包含企业风险数据,公司官网,公司简介,更多公司招聘信息详询公司官网,更多公司电话地址企业邮箱可在钉钉企典进行查询



• 公司简介:



大田县上京镇京三商行成立于2004-11-17,注册资本0.10万人民币元,法定代表人是叶开模,公司地址是上京镇京中路83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与税号是,行业是其他食品零售,登记机关是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经营业务范围是,大田县上京镇京三商行工商注册号是350425600026290



• 分支机构:






• 对外投资:






• 股东:






• 高管人员:




④ 上海嘉定工业园区及汽车业产业园区有哪些企业

园区内现入驻企业有:固丽纸业(上海)有限公司,福耀集团(上海)汽车玻璃有限公司,上海隆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汽配贸易有限公司,上海福宇龙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新纺联汽车内饰有限公司,上海运城制版有限公司,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上海捷众汽车冲压件有限公司,上海爱知锻造有限公司,上海春昌汽车电器研究有限公司,上海索而聚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应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天合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安吉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等

⑤ 大田县的经济社会

千百年来,大田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求生存、求发展过程中,体现了致力开发山区资源、利用省内外资本特点。农业方面,有茶、竹、木、果、药材、油茶和苎麻等开发和栽培;手工业有采炼、造纸、瓷器、糕点、酿造等,尤其是矿冶工业发端早。据可考资料表明,宋、元时代,采矿冶炼之风已相当盛行,采炼矿种有铁、铜、铅、锌、硫、瓷土和石灰石等,采炼地有济阳、翁厝、香坪等十几处。明代,采炼业又有较大发展。最大锻铁炉雇工数量“多至五七百人”。在经营方式上,大田县的锻铁炉,皆徽州商人投资(曹叔明《新安休宁名族志》卷一),而“雇募工丁,俱就本地召募农民”。清代至民国,大田有30多座铁炉,位居全省前列,采矿业一度兴盛,“在此境内大办铁课、银课”,“铁银课税系省之众”,开采地有文经、南坑、万湖、小合、汤泉、银顶格等十多处。文经、南坑矿运至文江,经尤溪入闽江,“运输为全省各矿中最称便利者”(民国《开发福建矿业计划》)。民国36年(1947年),县人肖冠英研制水轮泵成功,使大田成为全国水轮泵的故乡。但是,纵观大田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置县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414年间,长期的封建统治,社会动乱,使这个闭塞的山区县,频年处于自然灾害、瘟疫流行、匪盗肆虐和贫困落后的状态。如明万历《大田县志》所载:“大田宅群山之囿,可食之地甚寡”。“凶年所持者惟蕨根蹲鸱”,“非群起掠食四方,则直坐毙耳”,“虽上户未有百钟之藏”。到1949年大田县解放时,仍然交通落后,偏僻荒凉,县城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主街道长仅100多米,宽3.5米,两旁商店皆是两层木房。农民仍是“糠菜半年粮,寒冬衣单薄”,老少多以“火笼取暖御寒,常以稀粥、甘薯度日”。“一般人民生活极为贫苦”(民国《大田县三十四年概况》)。1949年,全县人口11万人,粮豆总产量仅2.9万吨,平均亩产102公斤,农业总产值4422万元;工业更是衰微,仅有3家企业,总产值3.0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只有0.07%。
在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焕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年年丰收。在工商业方面,实行改造和兴办并举,到1956年基本完成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确立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促进工商业的发展。195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694万元,比1950年增长67%,年均递增7.6%;工农业总产值7862.7万元,比1950年增长62.47%,年均递增7.18%;财政收入51.86万元。
在1957年至1966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开始重视发展地方工业。1959年国民生产总值达7967万元,比1957年增长19%。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高指标”、“瞎指挥”,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工业大上,农业大落,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失调。1960年又遇自然灾害,致使大田经济陷入低谷,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年分别下降24.31%和43.43%;1958~1961年4年间粮食连年减产,以1957年稻谷产量4.1万吨为基数,累计减产4.28万吨。1961年财政收入下降48.36%。1962年起,经过调整,纠正“左”的错误,国民经济逐步回升,1965年恢复到1956年的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大田经济又受挫折。1966~1969年,国民生产总值在6400万元左右徘徊,经济遭受很大损失。进入70年代后,大田兴办了化肥、水泥、煤矿、水电和铁厂等“五小”工业,逐步改变农工结构,为大田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业推广杂交水稻等良种,大面积改单季晚稻为豆稻轮作、水旱轮作,改进施肥方法,粮食稳定增长。1978年在粮豆播种面积(36万亩)比1976年减少1.2万亩的情况下,粮豆仍增产1.68万吨,总产达9.26万吨,比增22%,平均亩产257公斤,亩增加54公斤。1986年,全县财政收入1414万元,不仅脱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多年来财政靠国家补贴的帽子,而且开始对国家有了贡献。主要产品有电力、机械、电子、化工、造纸、印刷、纺织、塑料、加工食品、酿造、工艺美术、鳗鱼、猪、羊、鱼、茶、果、运输、手工业、肉兔、蚕桑、食用菌、绞股蓝、木材加工业。
国民经济
1993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7.68亿元,比1980年翻两番多,年均递增1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14亿元,比1980年增加3.38倍,年均递增12%;工农业总产值达16.92亿元,以1980年的1.4亿元为基数,年均递增14.5%;财政收入5613万元,比1980年翻三番,年均递增22.1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9亿元,比1980年翻三番多,年均递增19.32%。整个经济的农、轻、重关系逐步理顺,其比例变化:1980年为70.88:7.55:21.57,1985年为65.92:7.48:26.6,1990年为41.75:14.83:43.42,1993年为35.59:24.06:40.35。
农业结构与农村经济
1981年起,全县农村进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贯彻国家“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出现一批养猪、养羊、养鱼、种茶、种果、运输、手工业等专业户、重点户和各种联合体,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显着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多种经营大量增加,林牧副业生产长足进步,农村工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农业内部“五业”结构关系趋于协调。1990年以来,着力调整农业结构,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创建“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初步建立以肉兔、蚕桑、食用菌和绞股蓝为主的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林业在大力造林、育林和护林的同时,有计划地砍伐松、杉木和毛竹等,发展木材加工业。1950~1992年全县累计造林184.01万亩,基本实现宜林荒山绿化。199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21亿元,比1980年增长4.1倍,年均递增13.35%;粮豆总产量13.14万吨,平均亩产293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6.85亿元,比1980年增长25倍。大量劳动力从种植业走向务工、务商,开展多种经营。1993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户数8801个,从业3.41万人,总产值达14.68亿元,比1980年翻5番多,年均递增31.2%;实现利税7196万元,其中利润3945万元。上京水泥厂、太华水泥厂实现利税均超千万元,跻身全国1000家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行列。乡镇企业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工业经济
解放初,大田工业十分落后。195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257.7万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此后工业生产曲线式发展,到1985年,大田工业总产值达1.23亿元,比1980年增长128%,年均递增17.93%;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为46.25%,仍以农业为主导。80年代中期起,对工业企业进行整顿、挖潜、改造,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矿产资源优势,改变以往单纯的公有制形式,坚持国家、集体、个体和联合体多种经济成份一起上,发展采、选、冶及水泥、木材等工业;同时进行以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和厂长(经理)负责制,转换经营机制,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工业发展加快。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69亿元,比1985年增长280%,年均递增30.63%。进入90年代,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龙头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打开山门,扩大对外开放,引资进山,兴办“三资”企业,广泛开展以山海协作为主的横向经济联合。同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大力深化改革,采取组建种子队企业,放权让利给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发展股份制经济,组建企业集团,发挥规模优势,加快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等措施,推动了工业经济速度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199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2.71亿元,以1990年为基数,年均递增39.5%,比1980年翻4番多;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58万元,跃居三明市12个县(市、区)之首,初步形成以建材、矿产、煤炭、森工为支柱,包括电力、机械、电子、化工、造纸、印刷、纺织、塑料、食品、酿造和工艺美术等多门类的工业生产体系。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154家。以优质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为龙头,组建了岩城、石凤、华佛、前峰、煤炭、电力、二轻、矿产、建材、机械和森发等11家企业集团,资产总额达6.95亿元。尤其是水泥业发展迅速,有水泥生产企业14家,形成水泥生产能力130万吨,熟料生产能力36万吨。已组建三家水泥企业集团,其中岩城水泥(集团)公司进入国家中型企业行列。岩城牌、石凤牌、华佛牌、岩马牌等水泥曾分别获国优、部优、省优和通过国家质量认证。煤炭、铁矿行业已形成规模,年产原煤134万吨、铁矿石85万吨。陶瓷业有800多年历史,品种达50多种,是本县传统出口产品。1987年新建的纺织总厂,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苎麻纺织企业,纺纱,织布、染整和毛绒布加工等工序已配套。大田工业产品创省优4个、部优3个、国优1个。
电力交通
1950年,全县电站装机仅25千瓦,年发电0.49万千瓦时,白天碾米、磨面,晚上照明,多数居民用不上电。70年代后掀起县、社、队三级办电站热潮,改造电站,联建县级电网,并入省电网。至1993年,全县投入运行的水电站达95座,总装机3.3万千瓦,年发电1.3亿千瓦时。建成永安——大田城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动工兴建装机2.5万千瓦的六角宫水库电站和装机2.4万千瓦的火电厂,筹建大田城关至广平铭溪工业区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一批农村小水电站正在建设中,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大田人民为改变交通落后面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到1975年修复和建成公路608.4公里,是三明市第一个实现“社社通公路”的县。全县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从1970年的11.08万人次和7.08万吨上升到1979年的47.15万人次、42.09万吨。
外贸经济
改革开放后,大田扩大了与海内外经济交往。1987年引进港资58.83万美元,创办大田兆泉毛绒有限公司,是全县首家“三资”企业。县委、县政府从大田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施优惠政策,在福州、厦门、泉州、深圳等地设立招商窗口,充分利用矿产、劳力、人缘、地缘等优势,加强对外宣传,采取鼓励措施,发动全社会招商引资。与此同时,重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用优质服务弥补山区投资硬环境的暂时不足,帮助外商投资企业排忧解难,支持“三资”企业发展。到1993年,全县已批办“三资”企业36家,总投资327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888万美元,实际到资909.5万美元,到资率48.2%,开业率72%,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县“三资”企业产值占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90年的3.75%上升到1993年的9.4%。内联协作不断发展,从1990年起在开展与周边地区经济横向联合的同时,加强与闽南地区的山海协作。1991年以来,全县兴办内联企业103家,实际引进县外资金1.72亿元。外贸出口也有很大发展,主要出口产品有松香、松节油、瓷器、绞股蓝、茶叶、香菇、红菇、山苍籽油、红心松木、木碗、木盅、钨精矿、苎麻、毛绒布、兔毛、电子产品以及竹木制品、麻纺织品、精制瓷泥、手织毛衣等。1993年社会出口供货总值2785万元。其中“三资”企业出口供货值498万元,创汇250万美元。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84.43亿元,增长1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亿元,增长20.7%;财政总收入6.68亿元,增长30.4%,其中: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7亿元,增长3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3亿元,增长2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7元,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6839元,增长12.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7%,城镇登记失业率2.47%;人口自然增长率6.3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
2010年投资超25亿元、产值超100亿元的京口轻纺新型面料产业集群招商成功签约并开工建设,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11个,完成投资55.67亿元;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49亿元,增加值46.33亿元,增长30.3%;效益综合指数299.84%,实现利税总额8.49亿元。建材水泥、机械铸造、煤矿资源开发、矿产品采选及加工四大产业产值89.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8%;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新规划工业项目区2万亩,平整土地3057亩,新入驻项目8个。
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1亿元,增长4.1%。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高山茶、油茶、木薯、食用菌、蔬菜、畜牧水产等特色种养业,重点做大扶强茶产业,新增茶园8900亩,总面积达7.52万亩;新开油茶园3300亩。 大田县地势高低悬殊,峰峦起伏连绵,地貌差异显着,寒暑四季分明。全县耕地面积22.55万亩,其中500米以上的中、低山区占67.35%,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和河谷平地只占32.65%;田块面积1分以下占21.04%,2亩以上仅占13.82%。土壤结构以中粘壤土为主,占52.48%,砂壤土和轻粘土次之,占25.38%,重粘壤土占22.14%。农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大豆、小麦、杂粮辅之;经济作物有茶叶、果树、烟叶、蔬菜等;畜牧业以猪为主,渔业较少。
从建县至民国时期,大田县的农业,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和落后耕作技术的制约,生产水平低,发展缓慢,农民从事单一的粮食生产,产量低,收入少。民国38年(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29.22万亩(每个农业人口平均2.58亩),粮食总产量2918.6万公斤(每个农业人口平均257.3公斤),亩产102公斤。农业总产值844万元(人均产值74.4元)。低水平的生产,加上官府苛捐杂税、豪绅的高利贷盘剥,农民生活十分贫困,常以稀饭、甘薯度日,单衣、火笼过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开展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革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57年粮食总产5031.5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72.4%,人均生产粮食386公斤。
1958~1961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泛滥,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上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61年,粮食总产比1957年减少1942.5万公斤,亩产只有105公斤,降到1950年的水平。1961年9月,贯彻《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和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农业生产得到恢复。1965年,粮食总产达4955.98万公斤,比1961年增长1867.02万公斤,增长60.44%。
“文革”初期,各级政府被冲击。70年代,逐步恢复农业机构,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革农业耕作制度,改进栽培技术,推广水稻矮秆良种,增施化肥农药,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76年,粮食总产达7581.42万公斤,比1965年增长2625.44万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生产,农业经济效益低,一些生产队增产不增收。1975年集体分配人均纯收入仅50元,仍低于1957年。
1992年,农业总产值3.78亿元,粮食总产1.35亿公斤,平均亩产293公斤。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7.5倍、3.6倍和1.9倍。虽然耕地面积减少,农业人口大幅度增长,但人均生产粮食仅增加191公斤。1992年,生猪存栏17.5万头,比1949年增长4倍,户均养猪由1.01头增加到2.42头。
199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0.67亿元,比“七五”期末年递增18%。县财政投入农业累计13010万元,年递增201.9%,其中1995年投入11021万元,比上年增长054.2%。5年累计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19项,推广优良品种37个,农业科技含量有较大提高。新建、续建水利工程54项,增加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于1994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提前1年达到部颁标准。“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通过省级达标验收。特色产业有新发展,肉兔饲养规模达到150万只,食用菌种植2460万袋(平方尺),鳗鱼等特种养殖有了良好开端。扶贫帮带取得实效,5个贫困乡经济实力明显提高。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6.13亿元,“八五”期间年递增41%。至1995年末,全县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3.98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38%。太华镇的工农业总产值超3亿元,广平镇、上京镇、均溪镇的工农业总产值超2亿元;太华镇、上京镇、广平镇、均溪镇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超3亿元,桃源镇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超2亿元。
大田县着力规划建设特色产业突出、规模效益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54321”优势农业产业群,即培植发展5万亩高山优质乌龙茶、4万亩无公害反季节蔬菜、300万只肉兔、20万亩竹林、10万亩木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截至2004年,共完成高山优质乌龙茶0.18万公顷、反季节蔬菜0.21万公顷、肉兔271万只、竹林1.34万公顷、木薯0.24万公顷,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民国前,大田仅有个体手工业和私营作坊,从事采掘、农产品加工和生产、生活用具的制作。民国时期,始有印刷和发电等工业,但发展缓慢。民国38年(1949年),全县工业企业3家,总产值1.4万元(按各时期不变价计算,下同),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0.17%。
1950年后,中共大田县委、县人民政府努力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1956年,基本完成对手工业和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创办硫磺厂、机器修配厂、铁厂等,全县有工业企业47家,总产值131万元。1958年“大办工业”,是年底有企业180家,总产值456.6万元。时因匆促办厂,条件较差,后又遭严重自然灾害,大多数企业停办。1961年,工业落入低谷,总产值仅355.2万元,比1959年下降60%。1962年起,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工业七十条》,工业开始复苏。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调整时期的方针政策都被当作“修正主义”的“管、卡、压”进行批判,生产受干扰,年总产值徘徊在360万元左右。1970年起,煤炭、冶金、化肥、机械和水泥“五小”工业相继兴起。1976年总产值1673.8万元,比1970年增1.82倍,年均递增18.9%。
1979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逐步对企业进行整顿、挖潜和改造,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采、选、冶及水泥等原料工业。1984年起,对一批企业逐步加以技改和扩建。国营、集体、个体和联合体一起上,乡镇工矿业发展迅速。同时进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搞活搞好骨干企业为龙头的经济体制改革,调动职工积极性,工业发展加快,初步形成以煤炭、冶金、建材、化工和机械为支柱的多门类工业,企业逐步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1987年全县工业企业1350家,总产值1.2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1950年、1965年和1978年的0.19%、18.16%和40.72%上升为53.29%,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超过农业总产值,县经济结构由农工型走向工农型。全县村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84.4万元,上交税利756.9万元。铁矿石、煤、水泥、松香、卫生纸、拖拉机配件等产品畅销,瓷器、麻纱、豆乳晶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88年后,实行厂长负责制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贯彻执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进一步搞活企业,出现了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和内联企业。企业内部加大技改力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企业管理,开展上等级、上水平、上规模活动,有15家企业进入省级先进企业行列,23家企业进入市级先进企业行列。1992年,全县工业企业2754家,总产值6.8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4.4%,轻重工业比例分别由1984年、1987年的1∶4.1和1∶3.2调为1∶1.7。村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98万元,上交税利1164万元,职工1.57万人。花键轴、铁精矿、破碎机和石凤牌425#R水泥等4种产品获省优称号,华佛牌425#R水泥、岩城牌525#R水泥和岩花牌松香等3种产品获部优称号,岩城牌425#R水泥在福建省建材行业首获国优银奖。
199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2.87亿元,"八五"期间年递增39%,比“七五”期末翻两番多。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8.41亿元,比“七五”期末翻了一番多。1995年,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1%,预算内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42万元,连续3年居三明市各县之首。中外合资大田石风水泥有限公司成为创利润超千万元企业。1995年,水泥产量达100.O4万吨,比“七五”期末翻了一番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步入全省水泥生产大县行列。“八五”期间,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施技改项目183项,累计投入技改资金4.47亿元,其中1995年实施技改项目45项,投资总额3.8亿元,当年投入资金12017万元,已有27个项目投产。1995年末,全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发展到13471户,从业人员21986人。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995年的45.7:32.6:21.7。“八五”期间,全县组建了11家企业集团,资产总额达7亿元以上,产生了良好的规模效益,为下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累了经验。
至1995年底,全县批办三资企业48家,外方累计到资1619.5万美元。其中1995年批办三资企业12家,总投资41119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47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1.9%,当年到资710万美元。全县三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9亿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产值的22.7%。1995年社会出口供货总值8227万元,出口创汇85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8.6%。进一步加强了与周边县和闽南地区的山海协作,至1995年底,全县共兴办内联企业140家,引进县外资金2.98亿元。1995年新办内联企业54家,实际引进县外资金1.61亿元,比上年增长31%。 十佳称号
福建省区域和企业评价中心开展的2013年度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经济发展“十佳”评价结果出炉。大田县以其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继续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这是大田县继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连续第三年度获此殊荣。
大田县在推进发展中,主动融入沿海都市经济圈,努力实现与闽南沿海地区产业互补、优势互补和块状对接,万华实业、格林童装、京口轻纺新型面料产业集群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落户大田、建成投产,5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轻纺新型面料、建材水泥、矿产品深加工、机械铸造、煤炭开发利用等五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海西能源后备基地”。传统农业正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引导全民参与发展茶叶、木薯、油茶等特色农业,在实现全民共富的同时,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2011年摘取了全国首个“中国高山茶之乡”,被列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⑥ 如何查找一个工业园里里有哪些企业,怎么查

到这个工业园的简介中去找,一般会出现在工业园区的网站上。

⑦ 永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简介

永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0年12月由原福建省永安矿务局和上京矿务局联合重组新设成立,企业注册资本1.56亿元,是福建省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也是福建省重点煤炭生产企业和百家重点企业之一。
公司机关位于永安市区,同时在大田设立上京分公司,在邵武设立子公司(2011年8月份重组),矿区跨三明、南平两地区。现有10对生产矿井、2对技改矿井、2个基建矿井。另有煤炭筛选厂、运销公司、物业公司、物供公司、劳动服务分公司等共25个下属单位。
企业主要产品有优质无烟煤、洗精块煤、动力煤等,年生产原煤178万吨(含邵武子公司),同时经营小水电(装机容量近6000千瓦)、参股泉州南埔电厂等与原煤主业相关联产业。现有在岗职工7500多人,离退休职工近7000人。
公司组建以来,坚持以“企业现代化、产权多元化、产业合理化、经营集约化、管理规范化、产品系列化”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深化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了“煤炭生产经营、后备资源获取开发、项目建设推进”三个主体经营发展战略,加快了企业产权多元化、劳动用工和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等改革步伐,企业经济运行质量逐年提升。
从2001年到2010年,企业总资产从 3.98亿元上升到16.68亿元,总资产超过20亿元;年销售收入从2.27亿元提高到10.38亿元;年实现利税由0.37亿元提高到3.35亿元,职工收入从1.29万元增长到4.7万元。同时企业每年投入数千万元用于矿井技改和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福建省经济建设先进单位、福建省文明单位、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福建工业行业十强、福建省纳税100强和福建省最佳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成为福建省煤炭行业的一个窗口。

⑧ 集美有哪些工业区,这些工业区有什么代表性的企业啊

集美共有五个工业区
1
集美北部工业区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锡华木业公司
厦门栢科富翔彩印有限公司
厦门百鼎汽科
技有限公司
全兴交通器材(厦门)有限公司
厦门恒耀金属有限公司
厦门宏明交通器材有限公司
厦门吉达精密金属有限公司
厦门健秀镜业有限公司
厦门隆山元交通器材有限公司
2
杏北工业区
国原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创意(厦门)工艺品有限公司
3
灌南工业区
灌南化工有限公司
宜和昌机械(厦门)有限公司
4
中亚工业城
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新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5
杏南工业区
杏南针织有限公司
集美区内有杏林、集美两个台商投资区
工业区里公司都离的很近你到了自然就可以挨个找过去了

阅读全文

与大田上京工业区进驻企业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奔驰e53多少秒破百 浏览:191
工业盐加白醋有什么好处 浏览:217
奥迪fv7203becbg多少钱 浏览:990
考试汽车常用工具有哪些 浏览:58
奔驰eqe多久上市 浏览:302
邳州到杭州汽车多久 浏览:663
a6跟宝马5系哪个大气 浏览:928
如何销售汽车改装座椅 浏览:350
考摩托车驾驶证多久可以考汽车驾驶证 浏览:106
汽车太阳膜有哪些功能 浏览:953
奥迪atsl和q50l哪个好 浏览:125
奥迪怎么招聘 浏览:835
奥迪车时间怎么调仪表盘 浏览:923
浦东立体工业风扇多少钱 浏览:981
98年老宝马怎么换电池 浏览:595
汽车上下坡会有什么力 浏览:296
奥迪can是什么意思 浏览:904
宝马怎么切换远光灯 浏览:903
汽车挂车电瓶多少钱 浏览:856
奥迪525和530哪个好 浏览: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