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香港有哪些工业资源

香港有哪些工业资源

发布时间:2022-07-29 23:51:06

‘壹’ 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有()A.采矿B.钢铁冶炼C.国际贸易D.博彩旅游

香港人多地狭,工业多属加工工业,以出口外销为主.对外贸易,特别是转口贸易是本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国际贸易.
故选:C.

‘贰’ 香港工业区分布有何特点请简答

大埔工业区主要是重工业;观塘区有很多工厦,主要是制衣,印刷及出版行业;葵涌荃湾区以物流为主,屯门都有工业区(维他奶厂在这)。

‘叁’ 香港六,七十年代的主要工业有什么

纺织业、面粉业等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肆’ 香港有工业企业吗分别有哪些

香港是有工业的, 如大埔工业村, 火炭, 黄竹坑, 新埔岗, 观塘等地区还有工厂大楼.

各行各业均有, 不过规模都很小, 规模大的都北移大陆了.

若较大的, 只可以说是药物及食物制造工场.
如生力啤, 牛奶公司等等

‘伍’ 香港六大优势产业分别是什么

香港经济有多严峻?单凭一组数据已见端倪。港府最新预测,2020年香港全年GDP收缩6.1%,相比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5.9%)、2003年非典(+3.1%)、 2009年次贷危机(-2.5%)更加恶劣,如无意外将成为有纪录以来最差的一年。
有纪录以来最大幅度经济衰退使香港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再度显性化。香港是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亚洲顶尖大学、亚洲最大的法律服务体系,以及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但香港服务业占比近99%,几乎没有工业。香港占比18.9%的金融行业,仅创造6.8%的职位,专业服务领域创造14%的就业岗位。2003年非典期间香港失业率高居8%,其后内地开放“自由行”,创造出大量新增就业,但它们大多集中在零售、酒店、餐饮等行业的低端岗位。

内地开放“自由行”所创造出的新增就业大多集中在零售、酒店、餐饮等行业的低端岗位。
香港在发展制造业上并不是没有机会。上世纪后半叶,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轻工业,工业产值一度占据GDP的近三成。
但内地改革开放后,资本开始自然选择,香港轻工业逐渐北移到营商成本更低的珠三角区域。不过香港并未立刻放弃制造业,而是试图对其进行产业升级。1999年,从台积电离职的张汝京和汉鼎亚太风投徐大麟希望在香港推行“硅港”计划,但被舆论质疑实为“炒地皮”,港府最终没有拨地。与此同时,上海以近乎免地租和五年免税的优惠措施,吸引这一计划落地,建立“中芯国际”,目前已发展成总市值4000多亿的芯片生产商。错失工业升级的香港,在港府“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指导下,尽量不干预经济。新增利润溢出到地产行业,地价不断高企,发展工业的成本变得更加高不可及。产业结构单一还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脆弱性,香港整体失业率自2019年中的2.8%快速上升至2020年9月至11月的6.3%,创16年以来的高位。若2021年受疫情等困扰而未能复苏的话,失业率有可能进一步挑战2003年非典时期8.5%的纪录高位。港府也曾思考产业单一化的弊病。2008年金融危机后,时任行政长官曾荫权提出发展六大优势产业的计划,包括文化及创意、教育、医疗、环保、检测认证,以及创新科技,但发展并不顺利,十年过去,它们在GDP中占比依然处在个位数。

香港地价不断高企,发展工业的成本变得更加高不可及。
高端制造业香港没有,金融行业又可能被替代,香港的经济前景在哪里
林郑月娥的2020年《施政报告》足足提及45次粤港澳大湾区,对香港经济开出的“药方”大致概括为两个方向——对内继续融入内地经济循环,对外努力参加RCEP等国际贸易协定合作。
长期观察香港经济发展的香港大学教授蔡洪滨却直指,大湾区确实创造了另一种可能,但不应成为港府另一个不作为的借口,香港最关键还是先解决自身结构性痼疾,“区内的东莞、佛山等城市也可以依靠大湾区,香港优势在哪里?”
早于疫情来袭前,蔡洪滨就已警告香港经济步入“技术性衰退”,主要症结是产业结构太单一,建议尽快推动经济转型。一年多后,他坦言未见特区着手改革,“《施政报告》没有什么新东西,缺乏积极的计划”。
蔡洪滨表示,香港支柱的金融服务和贸易物流在数字革命的去中介化下,难以为继,而在科技创新方面数据、市场和人才方面香港都没有优势,因此,香港未来应转型发展以医疗、教育、文创为主的高端服务业。而要释放这些产业的供给能力,导入国际需求,需要政府大力进行制度创新。
香港大学的另一位教授邓希炜也认为,港府应该更积极,继续抱守“大市场、小政府”态度,只会令政策零碎,各自为政。
邓希炜进一步解释称,在没有市场失效的情况下,积极不干预政策是恰当的,但当市场严重失效,政府就有必要改弦易辙。港府过去强调四大产业,但近年其实只有金融和地产推动经济增长,导致收入和财富严重不均,最佳办法莫过于第三次经济转型。这方面,港府是摸对了方向,但过度不干预造成政策散乱,措施重叠,加上欠长远规划,导致推动转型未能捉到重点,流于片面。

近些年,香港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金融和地产。

除了香港自身的结构转型外,中美博弈也将是影响香港发展的重要因素。最近美国多名新内阁官员在发言时,仍然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的挑战。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中美之间的关系仍然充满不容易解决的分歧。
对此,《香港01》创办人于品海在“2020经济高峰论坛”演讲时则称,如果香港应对得宜,其实也有很好的条件转危为机,乘势推动香港经济结构进一步升级转型。
首先是金融方面。美国早前针对打压在当地上市的中资企业是一个转危为机的例子。过去大半年,不少中企回流香港上市,带动香港证券市场去年继续蓬勃发展。香港亦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枢纽,处理全球七成以上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在人民币投资及风险管理产品业务方面,香港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是创新科技。香港拥有顶尖的基础科研力量,五所大学位列世界100强,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方面具备优势。香港在大湾区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的进程中,可以扮演独特和重要的角色。
最后是贸易。过去一年多,虽然美国在贸易方面对香港多番针对,但事实上,东盟早已取代美国成为香港更重要的贸易伙伴。港府至今已与20个经济体签订了8份自贸协议,还正在积极争取加入RCEP,港商及投资者可以好好把握协议的优惠待遇,在这些新兴市场开拓商机,并抓住内地“双循环”机遇,积极参与内地的内需市场。

‘陆’ 香港的经济支柱产业是什么

金融业是香港最重要的传统经济支柱-金融服务业;金融服务业肩负带动香港发展成为知识型经济体的重任。

每年,服务业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超过80%以上。其中,地产、金融、进出口贸易和旅游并称香港经济的四大龙头产业。

(6)香港有哪些工业资源扩展阅读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全境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等3大区域组成,管辖陆地总面积1106.34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末,总人口约740.98万人,人口密度居全世界第三。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央拥有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并可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被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

参考资料

香港_网络

‘柒’ 香港有哪些工业区

香港主要的工业区在荃湾、葵涌、九龙西 (深水步、荔枝角)及九龙东(观塘、 九龙城)。香港亦有三个工业村,分别位于元朗、大埔及将军澳。

‘捌’ 香港的工厂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现在香港主要工厂区 , 大埔工业村 , 元朗工业村 , 长沙湾工厂大厦 , 青衣岛工厂区

‘玖’ 香港的主要工业部门

钢铁,煤炭需要资源 香港没有
机械,化工已经是比较过时的工业 香港过去有 现在已经不多了
成衣 玩具香港比较发达
电力似乎也不是香港经济的主流
香港经济主要靠环保的金融和国际转口贸易以及现在迅速崛起的旅游业和相关的服务业 这些其实利润更大更环保 是真正的现代社会的核心产业 您所讲的那些基本都是很过时的东西了 当然 也是社会所必须有的产业 但是相比之下和香港现在所经营的产业含金量不能比

‘拾’ 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有哪些

未来十年,中国以传统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格局将被打破。

金融危机过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视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近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四个又被升级为未来中国的支柱产业。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称《决定》)发布。《决定》称,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目前,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包括汽车、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将具有知识密集型、低能耗、污染小的新兴产业列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中国尚属首次。

支柱产业内涵发生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一定比传统支柱产业大。其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起到重要作用,使得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是不是支柱产业,首先看有没有社会需要,支柱产业社会需求比较大。第二看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如何。”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组织研究室主任张其仔近日说。

“但中国正在进行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需要支柱产业还要符合新的特点:一是促进就业;二是利于推进整体产业升级,并产生很大的技术溢出效应;三是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特点。”

据张其仔分析,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就是要找到这样一种产业——既满足促进经济增长的标准,又满足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标准。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新兴产业纳入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愿景,未来中国经济格局也将产生微妙变化。这是否将对传统支柱产业形成冲击,成为不少人的疑问。

张其仔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一定比传统支柱产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来后,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起到重要作用,使得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从拉动经济增长角度看,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很难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看,未来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是可能的。”张其仔说。

新兴产业摸底已经启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不一致,有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边界并不十分清晰。”

虽已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在未来十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具体行业,产业规模到底有多大?这些基础性工作,似乎才刚刚开始。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不一致,有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边界并不十分清晰。因此,国家统计局之前的相关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情况。”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高技术产业研究室主任王军说。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国行业分为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早报记者查询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没有找到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完全对应的行业类别。

以生物产业为例,《决定》给出的“定义”是,“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这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分散在了医药制造业、农业等几个大类之下。

据王军介绍,其所在的研究机构已经为此启动了生物产业的统计工作,摸清产业规模。目前,他们已经建立了总的生物企业数据库,通过重点企业的发展情况来推测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

除对整个行业发展情况的摸底外,需要厘清的还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重点的问题。21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解读《决定》时说:“一些地方基于当地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将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事实上,在此之前,更大范围的调查与摸底已经展开。今年2月,“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协调小组”成立,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任组长。据王军介绍,自此开始,一场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全国范围内从企业到地方的大调研继而展开;也正是在调研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决定》。

生物产业规划明年报送

节能环保、生物等产业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规划由工信部牵头制定。这些专项规划都要和“十二五”规划相衔接。

早报记者了解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研究已经渐次展开。其中,部分规划或将在年底前推出,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预计明年上半年报送国务院。

王军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目前我们配合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的工作,正在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这是一个总体规划,还有各个产业的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并不一定都是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做,而是由行业所分属的不同部门负责。”

早报记者还获悉,节能环保、生物等产业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规划则由工信部牵头制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三轮征求意见程序已全部结束,有望于今年年底前推出。

王军表示,这些专项规划都要和“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她介绍说,目前,总体规划的初稿已经完成,部分内容已在各部门间进行了讨论。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刚刚开始,计划于明年上半年报送国务院。对于为何规划不能赶在“十二五”之前发布,王军解释说,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在2007年4月发布的,并不在一个五年规划期的开端。因此,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也并不会完全契合“十二五”的五年跨度。

仍然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体制、机制上的牵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所体现。“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有关规划、政策没有形成合力。”

虽然有了政策利好支撑,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仍面临体制和机制的障碍。

王军说:“研究院做的技术成果变成产业、转化成产品,中间存在着一定制约。很多领域,技术上是比较领先的,但技术成熟后往产业方面做,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这一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对于新药审批和生物制药进入医保目录进展缓慢的问题,王军认为,创新药和进入医保目录的药要考虑安全性,这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这对新药创制的积极性造成很大影响,目前仍未形成一个特别顺畅的渠道。

体制、机制上的牵制,在另外几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体现。

中国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员会委员侯自强表示,以新一代信息产业中大力推动的三网融合为例,阻碍三网融合的技术问题已不存在,但三网融合始终只停留在部分地区、项目,而未能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根本原因是市场准入产生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

侯自强认为,“三网融合使整个业务链、产业链发生变化,表面上是电信和广电之间的矛盾,更多的还是广电内部利益的重新分配。三网融合的基础是互联网,互联网接入成为主要问题。因为国家将互联网ISP的执照颁发权给了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而广电则掌握网络视频和IPTV及网络电视(互联网电视)的牌照。双方各以手中的权力掣肘,成为推进三网融合的主要障碍”,“这是其他国家普遍遇到的问题,但中国更复杂。牵扯到利益的重新分配、体制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解读《决定》时也表示,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然突出。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机制亟待建立,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缺失。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如节能环保和“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域管理规定、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等,现行管理办法制约相关行业发展。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有关规划、政策没有形成合力。

政府不能有技术偏好

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应该是大的方向性的,不能存在技术偏好,不能破坏市场对技术选择的机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现状,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解读《决定》时说,“一些领域在规模上虽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组装加工能力强,技术集成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

其中,“新兴信息产业虽然在系统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集成电路、光电、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还有待突破;生物医药产业尽管快速发展,但缺乏创新药物和工程化技术与装备;基因工程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工业化的转基因技术不掌握,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速度慢;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型装备关键核心部件、控制技术和高性能材料严重依赖进口。”

早报记者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工作部进一步了解到,中国高端装备国产化的环境不理想,突出表现在——设备招标中歧视国产设备的现象仍屡见不鲜;用户强行要求国产化的主机必须使用其指定的进口零部件和材料;在设备采购中对国产设备过度压价;夸大宣传国产化过程中的曲折和问题;以高于国际同类产品标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增加国产化难度等。

这是否意味着更多的政府扶植,将成为产业增长的重要一翼?

与此相反,张其仔认为,对传统优势行业,应加大政府对关键技术开发的支持,促进产业内升级,防止传统优势行业竞争力下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充分运用市场的机制和办法。原因在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的方向、技术变迁的方向相对比较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本质上不确定。如果完全靠政府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线,有可能走到错误的技术路线上去。必须要让不同企业的不同技术在市场上竞争,从市场上筛选好的技术。”

与张其仔观点类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今年8月在“中欧-张江2010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上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最大的风险在于技术的不确定,而我们目前在掌握核心技术、把握主导技术的发展方向上,能力还十分欠缺。”

张其仔认为,第一,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应该是大的方向性的,不能存在技术偏好,不能破坏市场对技术选择的机制;第二,鼓励风险投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一定是政府直接财政补贴,“政府只是在早期市场培育时起作用,最终应在一定时段退出。这样的产业才有前途。”

10年后产值或超10.7万亿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产值将在2015年超过4.5万亿元,2020年将超过10.7万亿元,复合增长率将达15%~19%。”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的“蛋糕”到底有多大?有关机构预计,这块“蛋糕”可能在10年后超过10万亿元。

根据《决定》,五年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8%;2020年七大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根据这一发展目标,华泰联合证券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产值将在2015年超过4.5万亿元,2020年将超过10.7万亿元,复合增长率将达15%~19%。

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曾在第四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上表示,预计到2012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2.8万亿元。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则显示,2008年,中国广义生物产业的总产值为1.1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广义生物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6万亿元,其中包括生物医药4万亿元、生物制造1万亿元、生物农业1000亿元、生物能源3000亿元、生物环保1000亿元等。

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有其独特之处,横跨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大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工业、卫星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等五大领域。中银国际分析认为,仅航空装备工业方面,预计未来3-5年中国整个航空工业产出4000亿-4800亿元,到2020年后航空工业产出可达1.6万亿元。

但对于诸多对未来市场的乐观估计,张其仔提醒,“十二五”期间,通过传统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很难发生变化。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基础设施、政策体制机制的设计、投融资环境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障碍,“目前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还不够大。一是由于技术不成熟,价格偏高;二是百姓偏好传统产品。”

阅读全文

与香港有哪些工业资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灰银怎么调 浏览:638
汽车bms是什么意思 浏览:120
奔驰s原厂喇叭是什么牌子的 浏览:914
荒山变工业用地出让金怎么收取 浏览:770
沈阳工业一体机什么牌子好 浏览:128
刘沟工业园在哪里 浏览:354
长春一汽的汽车配件在哪里 浏览:109
老河口工业区有哪些厂 浏览:913
奥迪s4后排安全带怎么拆 浏览:493
扬州有哪些镇有工业区 浏览:975
宝马旅行电脑怎么用 浏览:701
中国国有多少奥迪 浏览:447
奔驰c好还是e好为什么价格一样 浏览:168
惠阳区秋长镇工业用地有哪些地方 浏览:823
奔驰车怎么调油门 浏览:996
奥迪a6没油了怎么推去加油 浏览:5
有哪些工业绘图软件 浏览:74
樟木头汽车站怎么走 浏览:451
德系汽车多久保养一次 浏览:815
汽车首保卡什么样 浏览: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