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民国建设基础工业要多少

民国建设基础工业要多少

发布时间:2022-07-08 15:45:07

1. 民国的基础设施主要在什么时期建设的

摘要 1927-1937年,这段时间民国政府还是建设比较多的。

2. 民国工业特点

工业多相承于清朝,很多重工业都是洋务运动时开办的企业,重工业着重于传承发展较慢,轻工业发展较快主要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强无力东顾,有黄金十年之称。民国工业与现在很相像,东北一如既往的是当时重工业最强的地方,在日本人的支持下,靠着东北的资源与工业奉系称霸北方多年,不过东北的重工业强大似乎有日本人放水养鱼之嫌,长江流域轻工发达,官僚资本家民族资本家买办乃至于青帮等流氓都兴办实业赋税甲于天下,蒋工得之以称雄天下,广东中国最早被列强打开大门的地方,工业基础扎实只是后来被东南五省超越,晋绥之地,阎老西建设卓有成效,工业扎实,被称为模范省,老西以之荣登民国四巨头之列。

3. 中华民国采取哪些措施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1)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目的: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主要内容是: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英的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白银,违者全数没收,其他银行发行的钞券逐渐由中央银行钞票换回;白银国有,凡银钱行号、商店、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的银币等均应交指定机构兑外汇的比价。意义:这次改革在中国货币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法币政策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3)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创造了机遇。

4. 民国时期经济状况

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全国共有92个城市对外开放,铁路和汽轮将这些城市与外界联接。

新的职业和中外企业在这些城市发展起来,工业增长率在1912-1920年间高达13.4%,1921-1922年有一短暂萧条, 1923-1936年,为 8.7%, 1912-1942年, 平均增长率为8.4%,整个1912-1949年,平均增长率为5.6%。

而在二战前民国时期,尽管连绵战争,工业增长率仍高达8-9%。

外国投资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之命题并没有实证资料支持,中国人所有的现代工业在总现代工业中的比重在二次大战前一直没有下降,而中国人均外国投资在1914年是3.75美元, 1936年是6.97美元,比印度和拉丁美洲低得多。1930年代外国投资只占国民生产净值的1%。


(4)民国建设基础工业要多少扩展阅读:

民国时期的领土范围

按照中华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其中并未列明何为固有之疆域。中华民国在1946年承认外蒙古独立,但在1953年重新将蒙古地方作为中华民国领土。

若包括蒙古地方,其面积为1141万8174平方公里,是世界领土面积第二大国(仅次于俄罗斯);若依1947年之疆域而不包括蒙古地方,则是世界领土面积第三大国。

中华民国(败退台湾时期)实际控制领土包括台湾岛、澎湖群岛、金门、马祖、东沙群岛、南沙太平岛和中洲岛,总陆地面积36189.5平方公里。

5. 民国为什么工业能力都不如北洋

北洋时代本身没有发展出什么新的的工业,工业基础都是清晚期留下的家底;包括李鸿章的江南制造局、开平矿务局体系,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汉阳织造局体系,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体系,而形成的初步工业基础。到了北洋时代,由于军阀内战不断(直系、皖系、奉系),以及与南方革命党领导的军队之间混战,使得工业体系不但没有发展反而相对萎缩。各路军阀先要保命扩张军队,然后才可能去投资建设,袁世凯的二十一条借款大都是为了购买武器弹药、补充军饷;不少地方军阀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收税都收到十几年以后了(在电影让子弹飞里面姜文就说过这样的段子), 军阀混战的资金和资源消耗使得中国愈加贫困。再加上西方各国把中国当成原料基地和产品倾销地,压制中国工业发展,使得国内工业和经济走上越来越弱的恶性循环。
到了民国政府时期虽然名义上统一了,同样内忧外患不断。西北军,东北的奉系,广西桂系,四川大小军阀和国民党之间摩擦不断,就是国民党内部也是派系林立(蒋介石、汪精卫、西山派、李济深)各自打成一片。蒋介石本人也曾被逼两次通电下野,更别说中共和国民党之间的斗争了;在这种情况下基础工业基本无法发展,倒是轻工业由1928年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包括纺织、造纸、香烟、火柴等。唯一可算基础工业的只有范旭东和侯德榜建立的生产纯碱和硫酸的永利化工,但1937年初刚研发出硫酸生产线抗日战争就开始了。

抗战时期,重工业更加凋零。先是国民党撤退时拆除和破坏了很多重工设备,其后是日本把东北,东南沿海很多重工设备拆到日本生产,只把中国当原料基地。抗战胜利后虽说又拆回了来,但来回之间又损失大半,苏联在东北撤离时又拆走了大量设备。所以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内基本是没有什么重工业了。

6. 黄金十年的经济建设

1930年-1936年间,工业部门增长率达到8-9% ,尽管估计有这样的增长率,但增长的起点很低,在民国的40年中,整个工业部门在国内生产中所占比例基本没有变化。
工业成长显着的分别为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农业方面,也有以乡村自治、合作社和平民教育为三大乡村建设政策,并开始在外来资本的冲击下被动享受到的近代经济 。此阶段中国经济在官僚资本及私有资本化的历程颇有很大弊端,但在轻工业逐渐成形鼓舞下,中国的近代工业化初现端倪。
1933年,中国的工厂、手工业、矿业和公用事业的产量,仅构成国内净产值的10.5%。手工业产量占工业部分的67.8%;工厂占20.9%;矿业占7.0%;公用事业占4.3%。估计为4691万的非农业工作人口中,1213万(25.9%)受雇于手工业,113万(2.4%)受雇于工厂,77万(1.6%)受雇于矿场,4万(0.09%)受雇于公用事业。
黄汉民通过对30年代工业产值发展趋势的分析,指出虽然1930年代前期中国的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但工业发展总趋势是在跌宕起伏中继续有所发展,并在1936年达到了近代历史上最好水平。例如发轫于1920年代的针织、丝织、染织、印染、毛纺织等轻工业都有长足发展,而且又产生了一批新兴行业,如电器用具工业、电机工业、染料工业、酒精工业、酸碱工业等等,新兴行业又促进了工业部门结构调整。此外产品种类增多,一小部分国货产品开始替代了进口外货。其次,工业地区分布也在扩大,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提高 。
十年建国时期中国重工业建设,主要以国防工业为核心。具体工作则是由资源委员会进行的。1932年11月成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4月改名为资源委员会),主持者是钱昌照、翁文灏,其他委员还包括着名学者胡适、丁文江、杨振声、张其昀、吴鼎昌、张嘉璈、陶孟和、范锐、吴蕴初、刘鸿生、万国鼎、沈宗瀚、王世杰、周览、徐淑希等人。193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主要是由这些人主持的。这个机构和这些学者,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1935年4月,国防设计委员会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称为“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充实中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但是因腐败和资金短缺,以及战争破坏,导致重工业大部分成为纸上谈兵,无从落实。
由于国民政府的重视与推动,上述重工业及厂矿,小部分已建成投产,而大部分都停留在筹备阶段。在冶金工业方面已建成的有湖南茶陵铁厂、湖北灵乡铁矿、江西钨铁厂、四川彭县铜矿、湖北大冶、阳新铜矿、中央炼铜厂、湖南水口山铅锌矿、云南锡矿、青海金矿、四川金矿等;在燃料工业方面,有江西高坑煤矿、天河煤矿、湖南湘潭煤矿、河南禹县煤矿、四川巴县、达县石油矿等;在化学工业方面,有氨气工厂及无水酒精厂等;正在筹备举办中的有中央机器制造厂、湖南湘潭飞机发动机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四川长寿水电厂等等。
1937年,这些工厂的产品产量为钢铁3万吨,电力153.3万度,煤2万吨,净钨砂1.2万吨,锑1.46万吨,精铜9吨,铁砂0.63吨,电报机425具。
这些厂矿的建成和投产,奠定了战时国防工业的基础。因为资源委员会设立的这些厂矿大多是当时国内没有或非常缺乏的行业,不少与国防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钢铁工业、飞机制造业、电工电料业、化学工业、钨、锑等矿产业。
抗战开始后,资源委员会兴办的已运转的各个重工业机器设备,有不少都拆迁到大后方,成为当地工业生产的骨干企业,提高了大后方的工业水平,继续为直接支持抗战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
不过在这段期间,晚清时候建设的汉阳钢铁厂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年钢产量稳定在5万吨,该厂于1925年停止生产,国民政府统治十余年间始终没有恢复生产,惹起争议。不过有论者指汉阳钢铁厂自1925年起十多年未能恢复生产可能跟它自1904年起长期向日资举债终致日资所入侵有关。另外民国时期,中国炼钢水平极端落后,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钢铁价下滑也是重要因素。 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本是中国国民党立党纲领之一,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在同盟会的纲领中列入了“平均地权”的内容。北伐后,国民党宣布其农村政策:“改良农村组织,整理耕地,制定最高租额之法律,增进农人生活。”其城市政策是“颁布劳工法及工厂保护童工及女工。”1926年10月,北伐军进军湘、鄂期间,为动员农民支援北伐,国民党在广州召开有大量左派参加的中央和各省区代表联席会议,通过《最近政纲》,规定“减轻佃农田租百分之二十五”,减轻农民负担,统称“二五减租”。1927年5月,国民政府颁布《佃农保护法》,规定“佃农缴纳租项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百分之四十”,“佃农对于地主除缴纳租项外,所有额外苛例一概取消”,“佃农对于所耕土地有永佃权”。但真正实行过的只有浙江省,该省的“二五减租”幅度较大,佃农实际所得远大于地主,因此,自始即受到城乡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最终浙江省政府迫于压力取消了减租办法,而大部分省份连装模作样的减租条文都没有。
总括而言,国民政府在平均地权的措施上,因遇到阻力甚大,能力先天不足。旋即停止实施,几乎没有什么建树。
农村复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复兴农业是国民政府这一时期喊得颇为响亮的口号。其目的除了发展国民经济之外,也是为了消除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带来的影响。政府设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等一系列农业结构,任常委担任首脑。政府救济农村金融,减免部分农产品税,对进口粮食征税;设立农业实验所指导农业生产,开办农业推广区等。治理黄河、淮河、长江以及太湖等水利委员会也相继成立,以兴修水利工程。尽管国民政府为农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挽救农村经济的措施发挥的实际效用有限,几乎属于空中楼阁,政策基本上可以算是破产的。
有论者指出整个十年建国期间,中国都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环境,地方的基层管治还须倚赖地主豪绅,国府并未能完全掌控农村政权,导致其施政收效甚微。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其次是中国的农业经济跟欧美的农业经济根本不同,中国属于一种小农经济,由于经营规模小,透过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必须籍壮大工业并从农村大量吸取劳力,从而把农业人口控制在总人口的20%以内为前提,以当时中国落后的的工业水平显然是做不到的。既然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也就难以实现农产品商品化,难言把整个农业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1930年代中期以后,爆发连串灾荒,水利建设停滞不前,技术落后,不断的内战和紧接着爆发的抗战,最终把农民推向了难以生存的边缘。
技术改良
在农业技术改良方面,也是有气无力。例如在33-37年间,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良所和中央棉产改进所。工作就是引进美国棉种,改良小麦和稻米品种以及实验杀虫剂和化学肥料。到最后也未有实际成果。
除上述的研究机构外,国民政府也成立部门来促进农业发展。譬如行政院于1928年2月设立农矿部,1933年4月成立农村复兴委员会,1938年4月设置农产促进委员会。 1927年10月25日,国民政府制定《中央银行条例》19条,规定“中央银行为特许国家银行,在国内为最高之金融机关,由国家集资经营之”,并设筹备处于上海。1928年10月8日,国民政府修订《中央银行条例》为20条,由国民政府拨款2,000万元。11月1日,中央银行成立,总行设于上海。
1930年代的宋子文,任中央银行总裁期间对中国金融改革贡献不少。 厉行经济改革,统一货币,改革自清末以来金融货币制度混乱情况。国府早于1927年北伐之后,在英美的支持下使用白银为抵押,开始筹备统一货币。
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颁布了银本位币制造条例,实行废两改元。具体办法规定1元银币为一切交易的本位币,每银币1元(成色为0.88,总重为26.6971厘米)易银7钱1分5厘。上海的金融机构于3月10日一律改用银元,其他都市自4月6日起一律改用银元。1933年7月1日起,中央造币厂的新银元开始流通。
在大萧条后期,美国为了转嫁国内危机,在1934年5月通过购银法案,提高银价大量采购白银。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由是年7月至10月中旬的3个半月,出口即达2亿元之巨,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原币制。有见及此,国府随即于1935年11月4日实施法币制度,将银本改变为外汇本位,以纸代银。
央行则随即出台新的货币政策,这对稳定中国货币非常成功,可以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彻底的一次币制改革。中国第一种全面流通的不兑现钞票法币的问世,完成了货币统一并使币值脱离银价,迈入了现代化管理通货。随之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开始加深,相对地,各地地方势力,甚至租界洋行的利益有所削弱,使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新气象。民间及中外银行所存白银和银元纷纷交给政府,半年之间,达国币8亿元。另一方面,纸币则逐渐代银元而为通货。银元的流通量在1933年3月约14亿元,自1935年11月法币开始流通,半年之间达9亿余元,到1937年6月达14亿余元。辅币方面上,中央银行于1936年2月开始发行20分、10分、5分镍质辅币及1分、半分之铜质辅币,以完成十进新制,解决当时辅币混乱的状况。
可惜国民政府大量发行钞票支付内战军费,法币发行量急剧上升,最大面额高达六十亿元 。这使得法币政策的后续实施成为了世界罕见的恶性通货膨胀 。间接掠夺了大量国民财富,导致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财政税收方面,国民政府在此时期建立起统一的税务机构。以金融措施针对各地税务机构重叠、税关林立、滥收税政、擅自留中央税款弊病全面整顿,改革税政,统一征收机关,使各项税皆归统税机关征收。
在实行关税上力争自主:1928年到1934年,先后和外国政府多次谈判,通过四次关税改革,使海关关税大为提高,显着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改善了十年建国初期财政紧绌的劣势。不过在收入提高的同时,开支也随着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内战频繁和腐败大增缘故。
右图列出南京政府1928-1937年间九个财政年度的主要收入和支出。省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在1938年以前数量仍然很大,以后在战争时期,与中央的支出相比急剧下降。但即使把省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加在中央政府的支出上,总数也仅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一个很小的比例,在1931-1936年期间,仅占3.2-6%。美国可以比较的数字是1929年占8.2%,1933年占14.3%,1941年占19.7%。就国民收入而论,国民政府的支出为数很小,这既反映了国家税收基础的狭窄,也反映了有限规模的现代经济部分,这个部分实际上被要求承担国民政府税收的最大负担。
赤字的弥补主要靠借债,1927年至1937年间,政府所借各种内债共达35亿6,700万元。偿债及军费支出占整个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偿债支出占25%到20%,1927年至1935年间,共偿还债款31亿1,000余万元,包括内债22亿1,000余万元,外债6亿3,000万余元,赔款2亿8,000万余元。
在1928举行的全国财政会议上,中央政府正式把产生国民收入的65%田赋让给各省。这在当时与其说是一种政策,目的在于改进从北京政权继承下来的公认是混乱的财政管理,不如说是南京政府对政治现实的一种承认。它意味着,为了报答空泛的政治支持,中国的中央政府放弃对一部分经济的任何财政要求。放弃了对一种不公平的田赋制度进行彻底检查的任何尝试,结果是一大部分潜在的农业税收被截留,社会不能将它用于公共福利。
国民政府在整理财政的过程中,还建立预算度、推行直接税、废除苛捐杂税和废除厘金。废除厘金方面,1927年7月,国民政府颁布裁撤国内通过税条例,但因时局动荡,延至1931年1月1日实行。至1931年6月,各种厘金及由厘金变名之税捐,一律取消,使国内货物得以畅通无阻。在废除苛捐杂税方面,国府1934年7月通饬各省废除苛捐杂税,至1937年的3年间,全国25省市共废除苛杂7,100多种,废除款额达6,700多万元。在推行直接税方面,1936年7月公布“所得等暂行条例”,是年10月1日正式起征,首先开征的为公务人员薪给报酬所得,和公债存款利息所得,到1937年1月,又推及其他方面。这四点财政措施,足以纳中国财政于正轨。
就在中国迈向工业现代化之际的1937年起,日本发动了中日战争,并陆续大量增兵入侵中国。据统计,1930年代末期-1940年代中期的中国,因为此战争所造成的损失至少6000亿美元,而后果就是让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少延宕20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3年之后才得以恢复。

7. 民国时期工业发展的历程

第一阶段:1912民国成立——1918一战结束状况:进一步发展阶段(短暂春天、黄金时期)原因:①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外部条件);②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③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以及“实业救国”风气的形成,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但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民族工业发展也并不顺利第二阶段:1918一战结束——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状况:发展受挫原因:①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加紧对华侵略② 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第三阶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状况:获得显着发展(夏天)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以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得到显着发展。(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第四阶段:1937-1945年抗战时期状况:日益萎缩(秋天)原因:① 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② 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第五阶段: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状况:陷入绝境(冬天)原因: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① 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② 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③ 寻求美国的援助,使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④ 官僚资本依赖垄断地位排挤压制民族资本主义

8. 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的工业发展怎样

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背景
在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同时,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还有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实业救国;以及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思想运动,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这一系列的背景下,纺织业,面粉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等人都为这些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必定具有一定缺陷:发展不均衡,同时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尽管如此,小编认为还是很大程度上有了发展的。
2.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1935年进行了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小编认为美中不足的是,这段时期的发展是十分短暂的。

3.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由于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都是使民族工业遭到打击的原因。
4.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小编想说一说民族工业对中国发展历史的地位和作用。在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非常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在政治方面,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壮大,为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在思想方面,它有利地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9. 为什么民国黄金10年的时候不大力发展重工业

不是不想,是太难了。

重工业想要发展,一是讲资金支持、二是讲产业 链配套,三是讲技术过硬。

光有资源禀 赋、廉 价劳动力的国 家,处在相对理想的国内外环境,不见得就能建设好重工业,这种例子在世 界 史内不 胜枚 举。

首先资金投入,民 国就不过关。老 牌资本 主义 强 国搞重工业,讲究资本原 始积 累。苏 联 搞重工业,也要吃工农业剪 刀 差。就民 国每年那点财政,都被军费糟 蹋的精光。你就是把鲁 尔 地 区大 陆漂 移给老 蒋,他也搞不起来。老 蒋的银 子,都留着中 原 大 战收 买杂 牌部队呢。

其次,重工业不是民 国搞纺织、磨面粉,讲究的是全产业 链配套。建 国后,一五计划上马了一百五十六个大型项目,仔细数数,燃料工业占了很大一块,为什么呢?欠 账太多,你连工业的底 火都不没有,还搞什么钢铁联合体?还要什么行 星发动机?

最后,重工业不是造火柴、造香烟,是要造机床、造发动机、造特种合金。没有技术参数能行么?没有图纸手册能行么?毛 熊再下 品,一五计划是实打实得给你送了一打科技 树。这机会民 国有吗?

阅读全文

与民国建设基础工业要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奔驰gl470拖拽模式怎么解除 浏览:477
绵阳哪里有铝型材工业平台 浏览:528
汽车减配在哪里看 浏览:974
奔驰的esq在哪里 浏览:773
工业园区准入节能规划公司有哪些 浏览:515
烟台昌隆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在哪里 浏览:128
奥迪q5后面怎么吹暖风 浏览:773
工业互联网跨界农业怎么样 浏览:799
奥迪哪个系列有天窗 浏览:41
宝马车从沈阳运苏州要多久 浏览:707
汽车喷漆砂眼是什么原因 浏览:623
汽车加气站归什么部门监督 浏览:197
成熟工业园如何实现工业40 浏览:93
宝马车门里面拉手怎么盖上 浏览:768
如何制作简易汽车限速器 浏览:804
汽车空调泵管道如何清洗 浏览:742
汽车大灯黑膜哪里有卖的 浏览:569
12年福建奔驰制冷剂加多少 浏览:570
奥迪a5首付30万月供需要多少 浏览:634
电动汽车如何扩装续航锂电池 浏览: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