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新型工业环境包括哪些

新型工业环境包括哪些

发布时间:2022-07-06 17:56:47

‘壹’ 新型制造业包括哪些

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新型制造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在生产方式上,由单一产品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转变为可根据社会需求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增长方式上,更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使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更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发展观上,着眼于未来,更注重信息化程度、无形资产的比重、技术创新的能力,更重视节约型、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概括起来,“新型制造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科技创新,三是环境友好,四是面向未来。新型制造业以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强调生产与生态平衡,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坚持高效益、高技术、低消耗、广就业的发展价值取向,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发展道路。

‘贰’ 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哪些特征

第一,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第二,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第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第四,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叁’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包括 a城市化 b市场化 c国际化 d社会化

第一,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第二,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第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第四,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是不是你需要的.

‘肆’ 何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有什么特点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及其特点(“新”在何处?)

(1)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

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

化。(即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新”在何处?)

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新”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

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

②“新”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

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西方

发达国家在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时期,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严重的污染,以后为治理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

③“新”在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绝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我们既要注

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人力资源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伍’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哪些特征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以下四点特征: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道路;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要立足于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相互协调;

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陆’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的新型信息化是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在工业研发、生产、经营、流通等领域实现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从而广泛利用信息设备、产品和信息技术,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深刻把握我国工业化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后做出的战略决策。首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基本途径。现代产业新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产业依托信息技术而生存和发展。要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必须扩大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领域中的应用,不断衍生出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传统产业的生命力,不断提高各产业间的协调性。其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迫切需要。以大量的资本投入、物质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维持的传统工业已经发展到了极限,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二者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实质在于实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产业创新的系统集成。应鼓励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和装备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引导企业加大对科研开发的投入,明确企业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的主体地位,促使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移进入产业界并实现产业化,构建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需要和和城镇化良性互动。首先,由于工业生产必然向城镇集聚,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先导。根据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经济规律的驱使,导致人口与资本不断向城市聚集,互为因果,加速发展,从而使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其次,城镇化进程加快又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依据集聚理论,城镇化所产生的人口、资本、消费、市场、信息和观念等诸多方面的集中和集聚,使其成为工业发展的良好空间载体,因而城镇化能加快工业化发展。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关键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打破城乡分割,促进要素流动。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吸引要素向具有区位和产业优势、交通便捷的中心城镇集聚。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内容主要包括: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就业制度的完善等;消除制约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政策性或制度性障碍。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需要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一方面,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支持。城镇发展创造着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使耕地向少数人手里集中,为农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群体之间的数量与规模差距越来越大,为了保障市场对农产品质与量的需求,农业生产率必然得到提高,从而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化。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得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加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二是农业现代化带动农业企业不断壮大集中,促进小城镇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要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统一起来,其着眼点是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力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充分利用我国工业产业的生产技术、设备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解放剩余劳动力,同时要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

‘柒’ 相比.新型工业化中的新型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中的新型表现在: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经济效益好,三是资源消耗低,四是环境污染少,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前四条是适应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五条则是根据中国人力资源特别丰富的国情提出来的。
(2)我国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最好的方案就是将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有效地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地协调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工业化可以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先进设备,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两大战略,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捌’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中共十六大确定的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的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

从我国实际出发,汲取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于当今时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水平,充分发挥自己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

(8)新型工业环境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1、科技含量高,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2、经济效益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3、资源消耗低,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节约的转变,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

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提出时间
我国是在十六大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提出根据: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1.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2.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 3.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新概念,反映了我党工业化理论的新发展。这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竞争而提出的适时方针。按国家计委有关负责人的解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点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注重信息化的作用。应该说,这是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后发优势的现实选择:即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
党中央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主要内容是:
1、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为此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并以此改造传统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继续发展基础设施,全面发展服务业。重点谈谈服务业,服务业包括四个方面:产业服务业、企业服务业、家庭服务业、个人服务业。这四种服务业在我国有巨大的潜在需要。例如产业服务业需求就很大,那些从石化产业中剥离出来而上市的生产型石化企业,需要有专门为其服务的企业,而那些在重组中分离出来的石化续存公司,恰恰是具有专门为生产型石化企业服务的功能,因而石化产业的产业服务要求,为石化服务业创造了极大的就业机会。又例如,企业有着咨询、培训等方面的巨大服务需求,会创造很大的就业机会。再例如,家庭需要有健康服务、日常家庭生活服务、家庭教育服务等需求,个人需要有工作性服务及生活服务需求等,这些都创造了很大的就业机会。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充分发展,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从我国从实际出发,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我国有庞大的传统工业,相当一部分具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我们应当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使传统产业尽快提高水平,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既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又要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发展虚拟经济要为促进实体经济服务,并防止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虚拟经济。
2、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是我国的两大基本国策,实施以来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是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优先发展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体制创新推进科技创新。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一套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及人才汇集机制。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实施人才战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吸引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以及长期粗放经营,我们必须在收入水平较低、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要下大力气解决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的高收入阶段才面临的资源和生态问题。过去粗放经营,伴随高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不顾生态和环境的发展路子已难以为继,今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发展节水工业、节水农业,建设节水型社会。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战略资源储备。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国家和全社会都要加大投入,持之以恒地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强化城乡环境污染治理。发展环保产业,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健全环境、气象和防灾减灾监测体系。
3、协调城乡关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当初发展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对于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布局分散,要素集中度过低,无法实现要素效益的最大化,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必须转变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把城镇建设、乡村建设、项目建设结合起来,用城镇的人气和基础设施带动乡村的发展,通过乡村的发展带动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在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乡村和城镇的发展。这样良性互动,既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2008年第10期《关于“工业强市”战略的几点认识》)
4、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单纯的思路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无论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是两大战略的实施,必须由两大动力推动,一是内部动力—改革,改革要有新突破。最为重要的是使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相适应。产权“大锅饭”走不成新型工业化道路,贫穷和愚昧同样走不成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必须推进产权的人格化和经济的自由化,必须进一步使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具有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先进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必须使工业企业和相关产业具有采用信息技术的迫切欲望,必须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需求能力大幅度提高。为此,必须进一步清除仍然存在的体制性障碍,确立按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把动力建立在保护合法财产和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必须适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劳动者报酬和消费基金在GDP中的比重,消除绝对贫困,把需求的欲望和能力建立在有足够支付能力的基础上。
二是外部动力—开放,开放要有新局面。目前中国最大的500家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食品加工等行业,其中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企业销售额占这500家企业总销售额的比重达83%以上,大大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就是即将加入WTO所带来的外来竞争加剧。从目前看,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心已经从引进外资转变为与世界经济接轨。其中,一是要通过技术改进和要素优化重组提高重要基础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完善市场竞争规则,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三是发育产权市场化和推进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四是加快与国际大资本的产权融合,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拾’ 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的指标

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一)反映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根据国内外有关的工业化理论和历史经验,选择以下指标反映新型工业化总体水平。(1)人均GDP。该指标直接反映一国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或发展阶段,该指标在国内外均有可比性。(2)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城市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根据国际通用的划分标准,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的比重要占全部人口的60%以上。(3)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该指标是从农村劳动力的情况反映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一般认为这一比重下降到20%以下才符合实现工业化之要求。(4)产业结构。该指标反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一般认为,实现工业化时,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应在20%~10%以下,工业比重为40%~50%以上,服务业比重应在40%~50%以上。(5)工业制成品占出口产品比例。即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能比较真实地描述一国或地区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反映工业化质量的指标体系

1.反映工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评价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水平,主要有:(1)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指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利润与成本费用之比,是反映工业生产成本及费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2)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包括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反映企业的总资产创造的效益。(3)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工业化发展速度。(4)工业平均劳动生产率。从劳动力要素角度反映活劳动的消耗与产出,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2.反映科技含量的指标。主要评价一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包括:(1)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科技进步的水平,

该指标反映一国或地区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水平。(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该指标反映一国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水平,以及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水平。(3)新产品产值比重。反映一国或地区科研开发水平及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能力。(4)专利数或技术成果数。专利数或技术成果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产出的专利数目或技术成果数目。一定程度上反映自主创新能力。

3.反映信息化程度指标。该类指标反映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情况,主要有:(1)信息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产值角度大体反映信息产业的规模。(2)信息产品产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即信息产品净产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该指标直接反映一国或地区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工业信息化水平。(3)工业领域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反映信息化投入水平。(4)信息产业从业人口占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从劳动力角度大体反映信息产业的规模

4.反映资源消耗利用效率的指标。新型工业化注重资源节约,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可以用万元产值水消耗量、万元产值物料消耗、万元产值电耗和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万元国内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反映。

(三)反映工业化协调性与可持续性的指标体系

工业化协调性指标主要反映实施工业化进程中,对社会稳定、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影响。

1.反映工业化与资源、环境协调与可持续性的指标可包括: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治理率、环保投资增长率、城市绿化覆盖率、耕地保有率等。

2.反映工业化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可持续性的指标,通过以下指标反映:(1)工业从业人员增长率。该指标反映工业吸纳劳动力就业、再就业情况,一般以年初工业企业职工总数与年末职工总数之比获得。(2)城镇登记失业率。反映城镇人力资源的相对利用状况和地区企业整体经营状况。(3)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人口总数比重。反映劳动者的素质。(4)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反映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5)城乡思格尔系数之比。反映我国或各地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生产水平的状况。

在构建指标体系基础上,选择适当方法,就可对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阅读全文

与新型工业环境包括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奔驰gl470拖拽模式怎么解除 浏览:480
绵阳哪里有铝型材工业平台 浏览:534
汽车减配在哪里看 浏览:976
奔驰的esq在哪里 浏览:773
工业园区准入节能规划公司有哪些 浏览:516
烟台昌隆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在哪里 浏览:129
奥迪q5后面怎么吹暖风 浏览:774
工业互联网跨界农业怎么样 浏览:801
奥迪哪个系列有天窗 浏览:42
宝马车从沈阳运苏州要多久 浏览:708
汽车喷漆砂眼是什么原因 浏览:624
汽车加气站归什么部门监督 浏览:197
成熟工业园如何实现工业40 浏览:95
宝马车门里面拉手怎么盖上 浏览:770
如何制作简易汽车限速器 浏览:804
汽车空调泵管道如何清洗 浏览:742
汽车大灯黑膜哪里有卖的 浏览:569
12年福建奔驰制冷剂加多少 浏览:570
奥迪a5首付30万月供需要多少 浏览:635
电动汽车如何扩装续航锂电池 浏览: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