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工业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
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变化编辑工业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❷ 钱纳里的工业化六个阶段理论,除了经济不发达阶段,还包括哪些阶段
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社会
❸ 什么叫工业化工业化一般经过哪几个阶段
工业化指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
工业化一般经历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消费品工业居主导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资本品工业加速发展并逐步赶上消费品工业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资本品工业居主导的阶段。
❹ 经济转型工业化发展的六大阶段
1.
工业化的起初阶段。即工业化首先是从以轻工业为主导开始的。
2.
重工业化阶段。工业由以轻工业为重心的发展向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发展推进,产业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即所谓“重工业化”
或“重化工业化”。
3.
高加工度化阶段。即重工业化过程中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结构转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这个阶段,实际上开始了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提高的阶段。
4.
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各工业部门越来越多地采用高级技术,导致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尖端工业的兴起。
5.
高新技术化阶段。大力发展航空航天工业、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电子计算机、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的新兴部门,以及生物工程、激光技术、光导通信等新技术群,资本密集部门的领先地位逐渐为高新技术部门所取代,使美国的工业结构日益走向高级化。
6.
最后可能是不断创新阶段。提高工业产品竞争力,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通过实施名牌推进战略、技术转移战略,工业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一批知名品牌脱颖而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逐步提高,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❺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有几个阶段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是在资本家追逐利润的过程中自发地实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一般从发展轻工业开始。因为,轻工业资本周转较快,可以用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多的利润。轻工业发展起来以后为资本主义积累了大量资金,并产生对新的生产设备、机器、动力、工具等的需要,促进了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4个阶段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❻ 西方的工业化进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西方完成工业化用了200年时间,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这一段是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成熟工业化时期; 20世纪中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时期; 从20世纪末到现在,为信息化时期。 完成工业化有几个标志: 一是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率超过第二产业; 二是能源和资源消耗增长速度趋于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与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增长脱钩; 三是白领工人数字超过蓝领工人,大多数人要去处理信息,而不是生产产品; 四是企业的优势不在固定资产的多寡,而是看其区域性的物流公司是否运作起来,好的企业不是产品堆积如山、汽车摆满广场,而是零库存。
❼ 工业产业结构的工业化的三个阶段
从发达国家的历程来看,一般工业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像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从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起步的。第二阶段是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业。第三阶段是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时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出现“迂回化”特点。加工度的提高,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长,所以工业发展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大大提高,深加工业、加工组装业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对于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地区,产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体转向重化工工业迅速增长,工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地区产业布局的主要内容是重化工工业的布局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城市体系布局和地区产业结构的塑造。以上三个阶段,反映了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变化的一般情况,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完全按照这种顺序去发展。
❽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工业化建设主要分哪几个阶段进行,有哪些特点
第一阶段,1953—1957年: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一五计划”这一阶段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其背景为1952底,我国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可供借鉴;其方针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具体实施为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同时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合理调整工业布局。这一阶段我国工业的转变从国情出发,合理规定国民经济的速度和比例,正确选择主攻方向,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并且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第二阶段,1958—1978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受挫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提出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但是八大的方针没有得到贯彻执行。1958年,颁布社会主义总路线,开展大跃进,使工业建设受挫。大跃进在经济上,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使经济结构更加畸形。政治上,左倾思想更严重。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生态上,生态被严重破坏,影响了后来的粮食生产。其后,文革对工业建设又造成严重破坏。文革时期,工业企业管理制度被破坏,经济效益下降。不少企业管理混乱,劳动纪律松弛,一些地区和企业分成各自的派系,互相争斗,导致生产长时间上不去。不少重点工程建设受影响。不少工厂在政治运动中,设备损坏。
第三阶段,1978至今:社会主义工业化新时期中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与私营工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崛起,国有工业比重下降,开创了多元化工业经济格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传统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工业用地重新利用。现阶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现代化建设;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❾ 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经济工业化的主要阶段:①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在中国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开始出现近代工业。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③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⑤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打击。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日益萎缩。
(2)经济工业化的特征:①工业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②工业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也发挥了一定作用,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③工业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④发展畸形。产业结构不协调,重工业发展缓慢;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沿海和江南沿河地区。
❿ 中国工业化演变过程
中国工业化发展路径的演变历程_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绩效与路径研究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根植于我国的工业国情和科技国情,与发达国家或新兴国家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构成了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独特起点。也只有弄清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起点,才可能设计出符合我国实际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具体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工业化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地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延续了工业化发展的路径,是在已有工业化成果基础之上的再发展。因此,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有必要深入考察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从发展路径特征上来看,我国工业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重启阶段、飞跃阶段和转型阶段。这四个阶段各有其自身的发展特征,都在不同阶段为我国工业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1)建国初期的工业化起步阶段
建国以后,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但与此同时,与同期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只占10%;在制造业产值中,使用机器的工业产值只占27%。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全面模仿苏联模式的背景下我国开始系统地建设社会主义工业。虽然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并且1978年之前内外环境也不够稳定,但是全国各族人民仍然排除万难,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为日后进一步的工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阶段我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为进口替代战略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其中进口替代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选择的工业发展模式,旨在通过限制工业品的进口来保护本国幼稚工业的发展,以保障产业链的完全发育。但我国进口替代战略除了经济发展方面的考虑之外,也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有关。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得我国全面学习苏联,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苏联在我国进口国中的垄断地位,反而加重了对外经济的依赖和风险。
也正因为全面学习苏联经验,我国也开始以国有企业为载体,优先发展重工业。建国初期,我国通过计划经济体制集中社会资源,虽然快速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计划经济束缚供给和创新的弊端也很快显现出来。对于要素配置的全面行政干预造成我国经济缺乏活力,供给增长远远落后于需求发展,短缺成为经济的常态。另一方面,资本品的稀缺和工业发展诉求的矛盾还造成了对工资、利率和汇率等价格的全面管制,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显着改善,社会矛盾不断累积。而在工业生产方面,国有经济占有压倒性优势,但是由于生产效率低下,缺乏核心技术,造成我国工业产品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质量难以保证。如我国只能生产粗制钢铁,精制钢仍需要进口。这就造成了一方面我国钢产品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又需要大量进口的局面。
总结1949—1978年我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为:赶超战略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与进口替代。这一路径选择造成我国在构建起完整工业体系的同时,却无法掌握核心的生产技术,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诸多工业生产问题亟待解决。
2)改革开放之后的工业化重启阶段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全面调整了发展战略。我国的工业生产也得以迅速恢复,并且初步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该时期还确定了渐进式改革的发展战略,从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入手,实行“两步利改税”,逐步展开对原有经济体系的改造,经济活力也逐渐增强。
一方面,在经济结构上,我国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着力改变过去轻工业与重工业、农业与工业、消费与积累严重失衡的状况。1978—1982年,全国轻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则由43.1%上升到50.2%;同时,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积累率由36.5%下降到28.8%;消费所占的比重则由63.5%上升到71.2%。
另一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1979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使得企业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在价格改革方面,198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现行的3种价格形式,即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自主定价权。在投融资体制方面,中央进行了“拨改贷”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建企业投入资本金,企业投融资制度进一步得到规范。此外,为了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1986年和1987年先后在上海和深圳设立了股票柜台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之上,两地又先后于1990年和1991年成立了规范的证券交易所。
在一系列大政方针的正确指引下,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恢复性的成果,1978—1990年我国GDP的平均同比增速达到了9.28%,工业同比增速达到了10.36%。到1990年,我国棉布、煤炭、水泥的产量居世界第一,钢铁、发电量居世界第四,原油产量达到世界第五。
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为工业结构协调发展与对内改革带动下的工业化恢复发展。(www.guayunfan.com)
3)出口导向战略下的我国工业化飞跃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我国全面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以深圳、珠海等率先试点的经济特区蓬勃发展。在改革试点成绩引人瞩目的同时,我国也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此基础之上,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工业化发展路径的选择上,我国主动借鉴了日韩的成功经验,即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国在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并且通过经济往来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取得“后发制人”的战略优势。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经济开始全面腾飞的时期。1991—2000年我国GDP平均同比增速达到10.45%,工业产值平均增速达到了13.96%,以美元计价的对外贸易总额平均增速为15.52%,其中出口总额平均增速为15.37%、进口总额平均增速为16.05%,我国经济开始广泛参与全球竞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初步奠定了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
这一时期我国工业的发展路径特征为成本优势推动下对外贸易和投资扩张,我国发展战略调整为出口导向型经济。这一时期虽然也经历了通货紧缩、亚洲金融危机等挑战,但总体来说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尤其是包括税收制度、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改革,极大补充了我国市场经济构成要素的不足,企业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经济活力全面提高,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形态。
4)信息技术繁荣背景下的我国工业转型阶段
我国在2001年12月成功加入了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加入WTO的意义在于巩固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优势,并通过相关制度的国际化进一步便利资本的进入和流出,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速度。既有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扩张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并且表现形式逐渐变化。其中,中小企业逐渐开始树立品牌意识,对外贸易中的高科技产品比重逐步增大;投资领域中房地产逐渐成为投资的主要标的,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境外资本也以FDI为形式持续流入,不断扩大在华投资份额。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始注重提高工业全要素生产率。2009年,国务院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进一步提出制造业2025规划,我国工业化进入转型阶段。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全球掀起了信息技术的热潮。而我国在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之后,民营经济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居民消费能力也逐渐增强。此时,我国的信息产业具备了市场和基本的技术基础,并在世界发展潮流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带动起相关的物流、商贸、软件开发等产业的发展,一条以互联网为技术核心的产业链逐步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