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昆山宝马男持刀砍人反被杀事件电动车车主算正当防卫吗
扯蛋,人家开的是宝马,还好几个人在车上,开电动车的怎么逃?只要刘某没被砍死,而是上了宝马车,必然会开车追击电动车,那么最后于某就会被剁成肉酱!对刘某这种人,当时没被砍死,必然后面会加倍报复,或者往后找机会加倍报复,说不定,哪天于某全家被抄杀都有可能,所以,遇到这种垃圾人,要不就不跟他开整,要整,就要彻底把他整死,否则,后犯无穷!
㈡ 江苏网警如何谈宝马男被反杀
8月27日晚,江苏省昆山市一宝马司机持刀追砍自行车车主反被砍身亡的刑事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8月28日18时许,昆山市公安局发通报称,宝马车内一男子与骑电动车男子因交通问题发生口角,继而升级为持刀伤害,致使一人死亡。随后,江苏网警官方微博转发该通报,并评论表示,“别以为拿把刀就能吓唬人,耍不好,只会给对方送装备。”据了解,死者生前曾是见义勇为获得者。
生前曾获见义勇为证书
在该起事件发生后,网上一张刘海龙于今年3月获昆山市见义勇为基金会颁发的证书被热传,证书显示“弘扬社会公德,伸张在争议,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国家、集体、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突出”。
㈢ 昆山“砍人被反杀”事件有何新进展
昆山男子“砍人被反杀”事件有新进展。8月30日,从当事人于海明身边人处获悉,于海明目前已经出院,被警方羁押。
从知情人处获悉,宝马车主名叫刘海龙,骑电动车男子名叫于海明。29日,昆山当地检方提前介入此案。
今日(30日)13时许,从于海明的朋友处得知,目前,于海明已经出院,现被警方羁押在当地看守所,“他妻子跟我说,伤势问题不大,现在家人安全”。
㈣ 江苏电动车反杀宝马社会男的那哥们儿怎么样了
8月27日,江苏昆山顺帆路震川路囗发生一起命案。一辆宝马车主刘某某驾驶宝马车突然变道想要转到非机动车道,想抢自行车道行驶,并压白线逼停正常行驶的电动车,不小心与一辆小电动车发生了碰撞。接着发生互相谩骂,期间宝马副驾驶上的女性还下车...
㈤ "宝马男砍人反被杀"案嫌犯抓住了吗
8月28日傍晚,昆山市人民检察院通报,该院提前介入“8.27”街头砍人案。
27日晚,昆山市震川路发生一起持刀砍人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获悉该案后,昆山市检察院连夜提前介入。经初步调查:当晚21时许,犯罪嫌疑人于某在昆山市震川路顺帆路交叉口附近和被害人刘某因交通问题发生口角,继而升级为持刀伤害,致使被害人死亡。
对此,北京亚太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保民律师认为,如果仅凭视频中显示的内容来看,骑车男子涉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周律师表示,视频中骑车男子持刀反击后,宝马男已经逃窜,但骑车男子仍持刀追砍,虽然视频中看砍的不是致命部位,但砍了很多刀,这已经超出了防卫过当的范畴。
㈥ "反杀案"因何引热议
人口流动性隐忧
黑色社会的翻新花样
对邪不压正的渴望和焦虑
㈦ 昆山砍死纹身的宝马男的男子属于正当防卫吗
属于正当防卫。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兇、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2018年9月1日,江苏昆山警方针对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的昆山交通纠纷引发砍人致死案对外通报:经过缜密侦查,并商请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根据侦查查明的事实,并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建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公安机关依法撤销于海明案件。
2018年9月1日当天,昆山市人民检察院对外通报称:本案中,死者刘海龙持刀行兇,于海明为使本人人身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暴力侵害,对侵害人刘海龙采取制止暴力侵害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其防卫行为造成刘海龙死亡,不负刑事责任。公安机关对此案作撤案处理符合法律规定。
(7)如何看待反杀的宝马扩展阅读:
“昆山砍人案”案件经过:
2018年8月27日晚上21时35分,江苏昆山市开发区震川路、顺帆路路口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昆山一宝马车与电动车发生轻微交通事故。双方争执时,宝马车内一名男子刘海龙拿出刀,砍向骑车人于海明,之后长刀不慎落地,骑车人捡起长刀反过来持刀追赶该男子,男子被砍伤倒在草丛中。
截至2018年8月28日,该案件导致宝马车内的刘某某死亡,骑车人于某某受伤。2018年8月28日晚,昆山市检察院宣布提前介入此案调查。
2018年9月1日,江苏省昆山市公安局对“昆山市震川路于海明致刘海龙死亡案”发布通报。通报称,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公安机关依法撤销于海明案件。
2019年3月12日,201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发布,昆山"反杀"案被写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㈧ 昆山宝马男反杀案,骑车男子被判为正当防卫,该如何界定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这是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有详细的界定,包括司法解释,指导案例等等。简单说,引起防卫的原因消除之后就不要再“防卫”了。再具体的就要看具体的案例了。
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如果用较缓和的手段能制止侵害时,就不要用激烈的防卫手段;当侵害行为已经被制止时,就不要再继续对侵害者进行伤害。否则,就可能超过正当防卫限度,变为防卫过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