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修水縣有哪些鎮
修水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修水上游,距九江市200千米。面積4504平方千米。總人口76.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7萬人。 全縣轄18個鎮、18個鄉:義寧鎮、白嶺鎮、全豐鎮、古市鎮、大橋鎮、渣津鎮、馬坳鎮、杭口鎮、港口鎮、溪口鎮、西港鎮、山口鎮、黃沙鎮、黃港鎮、何市鎮、上奉鎮、四都鎮、太陽升鎮、路口鄉、黃龍鄉、上衫鄉、余段鄉、水源鄉、石坳鄉、東港鄉、上杭鄉、程坊鄉、新灣鄉、布甲鄉、漫江鄉、復原鄉、竹坪鄉、征村鄉、廟嶺鄉、黃坳鄉、大椿鄉。共有26個居委會、360個行政村。縣政府駐義寧鎮義寧大道。
B. 修水縣的經濟
修水縣是江西省商品糧生產基地縣,農作物資源極其豐富,主要農作物有15種。水稻(包括早稻、中稻、一晚、二晚)品種350個;旱地糧食作物有紅薯、小麥、大豆、蠶豆、冬豆、玉米等品種154個;經濟作物有棉花品種4個,油菜品種8個,芝麻品種6個,花生品種6個,薴麻品種4個。
修水縣氣候適宜,水果資源豐富,主要品種有梨、桃、楊梅、柑桔、甜橙(化紅)、葡萄、柚等。
葯材資源豐富,種植歷史悠久,種類眾多,是江西的天然葯庫。據1984年中葯資源普查,發現資源品種313個,主要品種157個,數量較大的有白術、玄參、生地、半夏、車前子、桔梗、何首烏、白頭翁、葛根、茯苓、黃精、百合、山葯等41個品種。全縣種植及野生中葯材蘊藏量約5000噸左右。
茶葉蠶桑
茶葉、蠶桑是該縣的主要特產。修水是中國江南著名的茶區之一,是寧紅茶的源產地和主產區。早在唐朝時就產茶葉,北宋時黃庭堅將家鄉精製的雙井綠茶推賞於京師,被譽為「草茶第一」。清晚期,寧紅功夫茶遠銷歐美,在上海、漢口等地有「寧紅不到庄、茶葉不開箱」的美譽。該縣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取得較好成績。寧紅保健茶,神茶名揚國內外,2002年該縣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生產示範基地達標縣」,有多個茶葉產品在國內外榮獲金獎。2005年全縣茶葉面積4萬畝,產茶麵積2.9萬畝,茶葉產量1284噸。茶樹品種經縣茶技站品種資源調查,共有113個。
修水縣種桑養蠶歷史悠久,蠶桑產業是全縣傳統的農業支柱產業,全縣現有桑園面積9.3萬畝(其中投產桑園5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16.7%,是江西省最大的蠶桑基地縣。有蠶種場2個,年制蠶種15萬張,建有國內最先進的電控自動循環蠶種催青設備2套,一次催青蠶種可達10萬張,蠶繭收烘站27個,繅絲企業3家,自動繅絲生產線10組,初步形成了蠶桑產業化體系,蠶桑已成為修水老區農民增收和財稅增長的重要支柱產業。
畜牧
1、品種資源:全縣家畜家禽,主要有豬、牛、羊和雞、鴨、鵝等。豬主要品種是「杭豬」和部分蘇白、約克等。修水杭豬是江西省的一個優良地方品種,它具有肉嫩、味鮮美、早熟、耐粗飼、抗逆力強、遺傳性穩定、繁殖能力強等優點。山羊:修水山羊是贛北山羊的主要組成部分。修水山羊的主要特點是:性情溫馴,合群性強,行動靈活,胸寬,背腰平直,蹄質堅硬,屠宰率44.2—50.77%。
2005年全縣肉豬出欄25萬頭,同比增長14.1%;肉牛出欄1138頭,同比增長13.3%;羊出欄23.8萬頭,同比增長0.3%;家禽出籠百萬余只,同比增長0.3%。 2012年全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80.8億元,同比增長7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3.6億元,增長19.9%;工業用電量2.05億度,增長77.2%;利稅35億元,增長62.4%,四項指標增幅躋身全市前三。工業園區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41億元,工業增加值37.16億元,利稅34.4億元,三項指標增幅位列全市第一;園區綜合實力由全省第51位上升至40位。主導產業加速集聚。先後引進、建設九江金鷺硬質合金等億元以上礦業項目12個,實現礦業總產值65億元,稅收2.97億元;深入推進返鄉創業,引進鵬寧返鄉創業園、歐克機械、天德重工等重大項目48個,全縣返鄉創業項目達389個,帶動就業3萬餘人;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壯大食品醫葯產業,引進3000萬元以上農業產業化項目8個,培育銷售收入過5000萬元的農業龍頭企業20家。六大主導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8億元,增長73%,占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93%。重點企業不斷做強。全縣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8家,總數達81家;9戶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5億元。園區形象全面提升。一園四區共投入建設資金5.7億元。對太陽升項目區進行了重新規劃修編,啟動了武吉高速廟嶺互通口規劃設計。太陽升、吳都項目區新增面積3550畝,建成輝運飾品產業園、溫州返鄉創業園等標准廠房15萬平方米。修水(九江)工業園一期1200畝道路、水、電、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引進億元以上項目7個;二期用地2065畝已爭取到位。一園四區新增企業15家,共有投產企業91家,安排就業2萬餘人。
C. 修水一共有多少鄉鎮
截止2019年修水縣轄義寧鎮、白嶺鎮、全豐鎮、古市鎮、大橋鎮、渣津鎮、馬坳鎮、杭口鎮、港口鎮、溪口鎮、西港鎮、山口鎮、黃沙鎮、黃港鎮、何市鎮、上奉鎮、四都鎮、太陽升鎮;
路口鄉、黃龍鄉、上衫鄉、余段鄉、水源鄉、石坳鄉、東港鄉、上杭鄉、新灣鄉、布甲鄉、漫江鄉、復原鄉、竹坪鄉、征村鄉、廟嶺鄉、黃坳鄉、大椿鄉、程坊鄉等18鄉18鎮。
1、義寧鎮
義寧鎮,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為修水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是修水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信息交流中心。
2、白嶺鎮
白嶺鎮,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地處贛、鄂、湘三省交界處,位於修河發源地的黃龍山(又名幕阜山)下,坂土面積7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7658畝,山林面積75664畝)。
3、黃沙鎮
黃沙鎮位於江西省修水縣東南部,是修銅線的第一站,距縣城19公里,總面積205平方公里。
境內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礦產豐富。全鎮共有耕地面積3.8萬畝、山林28萬畝、水域面積0.8萬畝,是贛西北地區的林業大鎮、產業強鎮、工業重鎮。
4、上衫鄉
上衫鄉是江西省九江修水縣所轄鄉鎮,地處湘贛邊陲,大革命時期這里是湘鄂贛三省蘇維埃舊址所在地。
極具紅色旅遊開發價值。 上衫鄉全鄉現有朱熹祠、方竹寺、玉林寺、真武殿等祠堂、廟宇建築多處,這些地方是傳承民俗文化,從事民俗活動的場所,雕梁畫棟、古色古香,極具地方風俗特色。
5、黃坳鄉
隸屬於九江市的黃坳鄉位於江西省修水縣東部邊陲;隸屬於九江市修水縣。黃坳鄉位於江西省修水縣東部邊陲,與武寧縣石門樓鎮、靖安縣中源鄉接壤。
D. 修水在江西的哪個地方
修水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隸屬九江市,居幕阜山脈和九嶺山脈之間,是三省(湘、鄂、贛)九縣(靖安、奉新、宜豐、銅鼓、平江、通城、崇陽、通山)的交界處和三個省會城市(長沙、武漢、南昌)的中心點,自然地理形成眾星拱月之勢。 全縣總面積4504平方公里,是江西省幅員最廣的縣,全縣現有36個鄉鎮,總人口76萬。境內現有省道310公里,縣鄉道路500公里,四通八達,交通便捷。 修水,古號分寧,國史有上望之稱。山川秀美,人傑地靈。宋代黃庭堅詩書雙絕,與蘇軾齊名。近現代陳寶箴一門四傑(長子陳三立、三立長子三子陳衡恪、陳寅恪)蜚聲海內外。在現代革命史上,秋收起義首先在修水爆發,是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中心。 改革開放以來,修水進行了以礦產、水電、瓷土、糧油加工、茶葉、絲綢、林業等系列開發,培植蠶桑、葯材、茶葉、食用菌、山羊、優質稻、水果等主導產業,名優特產闖入國際市場,寧紅、康順進入省級工業隊。中國五礦集團的白鎢精深加工等項目落戶修水,民營經濟逐步成為縣域經濟的主角.修水縣被列為全國百家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之一,全省蠶桑基地縣,茶葉基地縣,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試點縣。基礎建設得到全面啟動,城市建設突飛猛進,省級衛生縣城通過驗收。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524969.htm
求採納
E. 請問修水縣36個鄉鎮哪些比較好能排個名次最好!
修水縣渣津鎮位於江西省修水縣西北部,地處贛西北邊陲,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總面積144平方公里,人口4.36萬,轄25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民委員會。渣津鎮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境內自然風光旖旎動人,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山水縱橫,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產豐富。省道柯龍線貫穿東西,修河交叉環繞,交通十分便捷。 近來,鎮域經濟和社會 事業蓬勃發展。1999年工農業總產值2.5億元,財政總收入966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5%和37.86%。糧食、油料、蔬菜、中葯材、牲豬等產品產量快速增長,逐步建立起了以建材、輕工、特色農業等為支柱的工農業體系。集鎮建設發展迅速,科教文衛事業全面發展。渣津鎮95年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99年又被建設部評為村鎮建設先進鎮。新世紀曙光初露,渣津鎮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一個城鄉結合、工農貿並舉、兩個文明同步發展的新型邊貿城鎮正在贛西北大地崛起,並以其強勁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成為修水縣西部40多萬人口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修水縣漫江鄉位於江西省修水縣南部,離縣城42公里,與山口、復源、程坊、征村四鄉鎮接壤,地域面積102.6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83個村民小組,共1913戶8003人。漫江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著名寧紅茶的發源地,也是茶工祖師羅坤化的故里,清末民初這里曾是水陸便利、商賈雲集、茶莊林立,素有「茶蓋中華,價甲天下」之美譽和「寧紅不到庄,茶葉不開箱」之美談。位於漫江鄉西峰嶺的古西峰寺也具有三百多年歷史,曾有寺廟數間,僧眾百餘,香火鼎盛一時。漫江鄉山清水秀,風光宜人,是一個山區鄉,同時也是一個林業大鄉,產業大鄉。這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山水縱橫,典型的亞熱帶氣候蘊育了豐富的林木、礦產和水利資源。全鄉擁有80%的山林面積,有林地達66平方公里,松、杉、雜木、毛竹蘊藏量巨大,年產松、杉、雜木達8000m3,毛竹4萬根。漫江大河屬修河上游支流,水系發達,水能豐富,非常適宜建小型電站。全鄉有9000多畝耕地,是一個產糧區,同時也是一個產業大鄉,蠶桑是漫江鄉的支柱產業,全鄉共有3800多畝桑園,年養種達6000張,產鮮繭5000擔,全鄉每年養蠶收入高達300萬元,漫江是寧紅茶鄉,有優質茶園720畝,年產茶2500擔,著名的寧紅茶廠便座落在漫江鄉境內。改革開放以來,漫江鄉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各項經濟指標位居全縣上游水平,特別是近年來,堅持以大開放為主戰略,以招商引資為生命線,全力推進我縣「353」戰略,促進了全鄉經濟跨越式發展。
江南名鎮──三都鎮依河傍水,風景秀麗,是贛西北修水縣東大門。為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示範鎮、省級建設重點鎮。05年被授予九江市衛生集鎮和省文明村鎮稱號。三都鎮歷史悠久,三都之名始於唐德宗貞元16年(公元800年),其時建分寧縣轄八鄉,其中泰鄉分十都,三都即為泰鄉第三都。1958年建太陽升人民公社,被稱為「江南第一社」。三都鎮是省道武修線、柯龍線上規模較大的鎮,分別和本縣四都、廟嶺等鄉鎮接壤,和武寧縣清江、船灘、東林等鄉鎮毗鄰。總面積98平方公里,鎮域現有人口3.3萬(含縣農科所、縣楊梅山墾殖場),其中集鎮轄區3.8平方公里,人口達萬人。全鎮現轄洋湖、坪段、梁口、楊梅渡、城坳、西坳、農科所、三甲店、三都、坳頭等10個村和一個居民委員會,33個機關部門。三都鎮田沃物阜,為低丘陵地勢,河巷交叉,氣候適宜,日照充足,無霜期長,自古因盛產糧食、水產品和畜禽而成為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近幾年,鎮黨委、政府緊扣發展第一要務,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農業已形成蠶桑、畜禽、糧食三大支柱產業。特別是蠶桑,面積達萬畝,年產繭2萬擔,為民創收2000萬元,成為名符其實的「江南蠶桑第一鎮」。三都為修水縣重點產糧鎮,同時民營經濟異軍突起,集市貿易繁榮,現有工商企業達800餘戶,涉及建材、加工、陶瓷、運輸、商貿等行業,其中昌盛耐熱瓷製品有限公司產品遠銷東南亞。投資1.2億元的外商獨資電站三都水電站正在建設中。三都鎮有著非常便捷的對外交通,省道武修線、柯龍線穿境而過,武吉高速傍鎮而行,集鎮上高速僅15分鍾,到九江、南昌、上海、廣東、浙江等地車輛日夜往返不息。集鎮基礎設施完備,教育衛生事業發展迅速,隨著三都大橋建成,一河兩岸發展框架已初具規模。全鎮現有高中一所,初中一所,14個小學教學網點(其中完小7所)。調頻廣播、有線電視、行動電話、小靈通、固定電話及電腦網路覆蓋全鎮村、組,各村均通了公交車。以楊梅渡古樟群為「龍頭」的萬棵香樟和萬畝桑海不僅使三都生態秀美,而且因其有利的區位使其成為修水東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著名的邊貿集鎮。每年八月初一的傳統趕集日,集中凸顯三都的商貿繁榮。
F. 贛北鎢業公司在修水的什麼地方
寧州工業園,蘆塘村那邊,在縣城做到走馬崗的公交從那經過的。
G. 江西九江市修水縣工業園吳都工業區電話
760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