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中國有哪些失傳的刀劍工業

中國有哪些失傳的刀劍工業

發布時間:2022-06-10 11:48:56

❶ 中國目前有哪些製造刀劍的地方除了浙江龍泉!

河南西平,
西平,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冶鐵鑄劍的聖地,春秋歸楚,戰國屬韓。《戰國策》曰:「韓之劍戟,出於棠溪。」《史記》載:中國九大名劍皆出西平:「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曜(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由此可見,人們熟知的「龍泉寶劍」其實也出自西平,並排名第六。
棠溪寶劍,名冠中國九大名劍之首,誕生於春秋初期,至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在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冬,棠溪寶劍的冶煉鑄劍絕技失傳。1986年,失傳千年的冶煉鑄劍絕技再現人間,棠溪寶劍也終於在1987年恢復了生產

❷ 中國鑄刀(灌鋼法)技術為什麼會失傳銅器技術也失傳了

灌鋼法又叫團鋼法,或生熟法,是中國早期煉鋼技術一項最突出的成就。17世紀以前,世界各國一般都是採取熟鐵低溫冶煉的辦法,鋼鐵不能熔化,鐵和渣不易分離,碳不能迅速滲入。中國發明的灌鋼法,成功解決這一難題,為世界冶煉技術的發展做出劃時代貢獻。

1 古代冶煉技術的演進春秋以前,中國的冶煉技術處於比較原始的階段,當時使用的冶煉方法稱為「塊煉法」。當時煉鐵使用木炭作燃料,熱量少,加上爐體小,鼓風設備差,因此爐溫比較低,不能達到鐵的熔煉溫度,所以煉出的鐵是海綿狀的固體塊,稱為「塊煉鐵」。塊煉鐵冶煉比較費時,質地比較軟,含雜質多,經過鍛打成為可以使用的熟鐵。鋼鐵冶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到「塊煉滲碳鋼」。出土文物表明,中國最遲在戰國晚期已經掌握這種最初期的煉鋼技術。人們在鍛打塊煉鐵和熟鐵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反復加熱,鐵吸收木炭中的碳份,提高了含碳量,減少夾雜物後成為鋼。這種鋼組織緊密、碳分均勻,適用於製作兵器和刀具。進一步發展到「百煉鋼」技術。人們在打制器物的時候,有意識地增加折疊、鍛打次數,一塊鋼往往需要燒燒打打、打打燒燒,重復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稱之為百煉鋼。百煉鋼碳分比較多,組織更加細密,成份更加均勻,所以鋼的品質提高,主要用於製作寶刀、寶劍。

在西漢中晚期,中國出現新的煉鋼技術「炒鋼」,這是在生鐵冶鑄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煉鋼技術。大約在春秋末期,中國就已經發明生鐵冶鑄技術,以後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探索,逐漸形成利用生鐵為原料的炒鋼技術。其基本方法是將生鐵加熱成半液體和液體狀,然後加入鐵礦粉,同時不斷攪拌,利用鐵礦粉和空氣中的氧去掉生鐵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鐵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獲得鋼,這就是炒鋼技術。這項技術的發明是煉鋼技術的重大突破,使冶煉業能向社會提供大量廉價、優質的熟鐵或鋼,滿足生產和戰爭的需要。炒鋼的出現促進百煉鋼技術的發展,人們以炒鋼為原料,經過反復加熱、折疊、鍛打成質量很好的鋼件。但是炒鋼和百煉鋼技術還存在一定缺陷,如炒鋼工藝復雜,不容易掌握;百煉鋼費工費時。

2 綦毋懷文發展灌鋼法大約在東漢末,可能出現煉鋼新工藝「灌鋼」法的初始形式。南北朝時,綦毋懷文對這一煉鋼工藝進行了重大改進和完善。南朝齊、梁時的陶弘景首先記載了灌鋼法,北朝魏、齊間的綦毋懷文曾用這種方法製成十分鋒利的「宿鐵刀」。綦毋懷文,姓綦毋,名懷文,是中國南北朝時期著名冶金家。他生活在公元6世紀北朝的東魏、北齊間,具體生卒年代歷史上缺乏記載,只知道他好「道術」,曾經作過北齊的信州(今四川省奉節縣一帶)刺史。據史書記載,綦毋懷文的煉鋼方法是:「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鋼」,就是說,選用品位比較高的鐵礦石,冶煉出優質生鐵,然後,把液態生鐵澆注在熟鐵上,經過幾度熔煉,使鐵滲碳成為鋼。由於是讓生鐵和熟鐵「宿」在一起,所以煉出的鋼被成為「宿鐵」。灌鋼法是中國古代煉鋼技術上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同百煉法或炒煉法比較,其優點1)生鐵作為1種滲碳劑,因熔化後溫度高,加速向熟鐵中滲碳的速度,縮短冶煉時間,提高生產率。(2)熟鐵因為碳的滲入而成為鋼,生鐵由於脫碳也可以變成鋼,增加了鋼的產量。(3)在高溫下,液態生鐵中的碳、硅、錳等與熟鐵中的氧化物夾雜發生反應,去除雜質,純化金屬組織,提高金屬品質。(4)灌鋼法操作簡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鋼,只要把生鐵和熟鐵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煉,就可獲得。3 推動中國古代刀劍技術的發展綦毋懷文是一位出色的制刀專家,對前人造刀經驗進行研究、比較,經過不斷實踐,創造一套新的制刀工藝和熱處理技術。

綦毋懷文造刀的方法是:先把生鐵和熟鐵以灌鋼法燒煉成鋼,做成刃口,然後「以柔鐵為刀脊,浴以5牲之溺,淬以5牲之脂」這樣做出來的刀稱為「宿鐵刀」,極其鋒利,能夠一下子斬斷鐵甲30札。對於含碳量比較高的鋼,理想的淬火介質應該是:當工件在比較高的溫度650~400℃,具有較大的冷卻速度,在低溫300~200℃,具有較慢的冷卻速度。這就需要採用雙液淬火法。綦毋懷文先用動物尿、後用動物油進行雙液淬火,能夠造出品質很高的「宿鐵刀」。中國早在戰國時代就使用了淬火技術,但是長期以來,人們一般都是用水作為淬火的冷卻介質。雖然三國時的制刀能手蒲元等人已經認識到:用不同的水作淬火的冷卻介質,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刀,但仍沒有突破水的范圍。而綦毋懷文則實現了這一突破,他在製作「宿鐵刀」時使用了雙液淬火法,即先在冷卻速度大的動物尿中淬火,然後再在冷卻速度小的動物油脂中淬火,這樣可以得到性能比較好的鋼,避免單純使用1種淬火(即單液淬火)的局限。雙液淬火法,即在工件的溫度比較高的時候,選用冷卻速度比較快的淬火介質,以保證工件的硬度;而在溫度比較低的時候,則選用冷卻速度比較小的淬火介質,以防止工件開裂和變形,使其有一定的韌性。雙液淬火法是1種比較復雜的淬火工藝,這在當時沒有測溫、控溫設備的條件下,完全依賴操作及經驗,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在綦毋懷文之前,中國古代的鋼刀大都用百煉鋼製成,這樣製作的刀劍雖然性能優異鋒利,但也存在不少缺陷,整把刀全部用百煉鋼製成,價格昂貴;如一把東漢時期的名鋼劍的價錢可以購買當時供7個人吃2年9個月的糧食。

❸ 中國古代的刀劍鑄造技術失傳了嗎

你好,古代刀劍所用的原材料勉強算是鑄造出來,但是成型不是靠鑄造,而是鍛打,這種手工技術當然失傳了不少,但是憑現在的鍛造加熱處理技術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只不過沒有市場,生產出來賣不出

❹ 花紋鋼的樓蘭寶刀

樓蘭寶刀秘籍
樓蘭寶刀秘籍:此為數代人的心血,純正中華傳統刀劍工藝文化瑰寶刀。通過對於祖傳秘方的長期大量的研究,古代的寶刀絕非刃口精細,才會鋒利,其性能真正的奧秘在於刃口細小的鋸齒,不用開口過細,咬合力就很大。在古書中所記錄的,寶刀能鋒利無比,又能切硬物,並不是藝術誇大。寶刀的咬合力大,刃口不必開的太精細,又削也又能砍。如果材料得當,如選用wootz(烏茲)、鐵英、毛鐵、隕鐵,並採用500年歷史的祖傳秘方《樓蘭寶刀秘籍》,其吹毛斷發、空中削絲巾等性能,絕非誇張。
英吉沙小刀汗-樓蘭寶刀!此種工藝名為旋焊,500年一代傳一代,沒有斷代史,僅在(夢回樓蘭)家族內部秘密流傳,多年來秘不示人,其工藝獨一無二。為了宏揚中華傳統工藝文化,同時為了將英吉沙小刀傳統工藝發揚光大,特意承現家傳絕技,以示中國傳統刀劍工藝文化並不弱!
旋焊其工藝特點是:
⑴剛柔相濟,鋒利無比,由於採用秘方熱處理,內部產生了作用,形成了鋼結晶,其刃口暗藏微小的鋸齒。此工藝絕不是為了花紋而花紋,性能極出眾!
⑵小刀不是太精開刃,就可以做到刀甩干毛巾,甩乾衣服。另外刃口雖然鋒利,硬度卻不低,同時可以削鋼管不傷刃,又能甩毛巾,削硬物不傷刃口,只相當於打磨刃口,越削硬物越鋒利。
刃口保持度好,經久耐用,並非一次性。經久耐用。不象別的刀劍,鋼火沒做好,開始性能超強,經不得久,刃口受損,再磨就會炸刃、掉鋼。
⑶同時可以削硬物,比如鋼管等物
削鋼管後,刃口不傷,仍然可以甩毛巾。由於金相結構好,刃口暗藏細小鋸齒,精開刃後削硬物,只相
當於打磨刃口,越削硬東西,越鋒利!不象普通夾鋼、包鋼、所謂的花紋鋼等工藝,為了追求鋒利
度,與漂亮的外表,刃口過細,硬度太低,只能削軟東西,不能削硬物。
鑌鐵寶刀劍極其鋒利,有「吹毛透風」之譽,其性能絕不是空穴來風!鑌鐵刀劍的鋒利度,遠勝於普通的夾鋼、包鋼. 旋焊工藝並非一種,種類很多,變化無窮,只是已經全部絕種斷代,就算動用高科技手段,也無人能破解其奧秘。 樓蘭寶刀
安卡(ANKA):傳說中不死的神鳥
阿拉伯傳說中的安卡(Anka)和其他不死鳥一樣會在壽限將至時****並獲得新生,它們的壽命約為1700年。安卡的體型巨大,足以載動一頭大象,最初被認為是神的完美的創造物,但在後來的傳說中卻成為一種邪惡的生物,捕食所有的生命,有時甚至會掠走兒童,於是猶太教徒們大肆獵殺安卡,使這種巨鳥最終滅絕。
羅馬詩人奧維德對不死鳥的描述:「大部分怪物都是由其它生物衍生而來的,只有一種例外,它們可以再生,亞述人稱之為不死鳥(Phoenix)。不死鳥並非靠花草果實維生,而是以乳香為食,在降生五百年後它會落在棕櫚樹頂端的橡木枝上為自己搭建一個巢,然後出外收集肉桂、甘松和沒葯等香料,銜入巢內,墊在自己的身下,當它呼出最後一口氣後會悄然死去,此時從它的身體里將飛出一隻新的不死鳥,同樣擁有五百年的生命。等這只不死鳥長大到有足夠的力量時,就會把父母的巢從樹上升起,銜往埃及的赫利奧波利斯城,放在太陽廟里。這個巢是它的搖籃,同時也是它父母的墳墓。」
正如奧維德所說,不死鳥的記載源自亞述人,不過在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神話,例如中國的鳳凰、日本的Ho-oo、俄羅斯的火鳥(Firebird)、埃及的太陽鳥(Benu)、美洲的葉爾(Yel)和阿拉伯的安卡(Anka)等,所有這些鳥都有死而復生的特點(壽命分別為500年、540年、1000年、1461年、1700和12994年不一),而且同太陽有著密切的關系。最早提到不死鳥的人是公元前八世紀的希臘詩人、《神譜》的作者赫西奧德,最早詳細描述不死鳥的人是希臘歷史學家赫羅底特斯,他說:「我並沒有親眼見過它,只是在繪畫中見過,它的羽毛一部分是金黃色的,一部分是鮮紅色的,外形像一隻巨鷹」,而且還擁有美麗的歌喉。
到了公元四世紀以後,不死鳥的形象發生了變化,傳說壽限將至的成年不死鳥會在巢里****,三天後將重新升起,像基督一樣復活,此時的「不死鳥」已經擁有了「永生」和「死而復生」的象徵含義。羅馬科學家普林尼在寫給羅馬參議員馬尼利亞斯的一份材料中曾經提到不死鳥的再生,他說死去的不死鳥的骨頭里會生出一隻小蠕蟲,這只蟲最終成長為新的不死鳥。
有人認為不死鳥實際上是一種巨大的愛干凈的鳥類,它們為了殺死身上的寄生蟲,將翅膀放在火堆的煙上熏,見者誤以為它們是從火里誕生的。
樓蘭寶刀最高奧義,也稱為不死鳥的傳說.據傳說,樓蘭寶刀到了最高層次,刀不用磨刃口,越削砍越鋒利.如果刀身完全損壞,還能和不死鳥一樣,在烈火中重生.此為樓蘭寶刀最高奧義.傳說固然有誇大的成分,但是"最高級別的樓蘭寶刀"能夠空中削絲巾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堅韌的碳鐵和柔鋼材料,混合使用造就了其的柔韌和鋒利.由於年代久遠,此種工藝已經失傳了,目前正在盡最大努力讓此種絕技還原. 中國傳統刀劍工藝與世界級名刀比較,據典籍記載,原是毫不遜色,可令人痛心之處也在於此——傳統刀劍之光現只見於典籍。中國刀劍工藝為什麼會逐漸失傳?由於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閉關鎖國的政策,只重八股不重技術,再加上近代頻發的多年戰爭,使手工工藝得不到發展甚至遭到極大破壞。中國的發明全在外國發揚光大,最後中國的國門卻叫外國人的火炮轟開了。中國人的刀劍技藝其本身的刀劍工藝,卻逐漸失傳,無論水平如何的技藝,往往不被世人所認可,只落得器藏於家的結果。
目前由於受到現代工業化發展的影響,伴隨著人們的思想價值觀的改變,手工作坊式生產深受到市場的商業化模式沖擊,一味追求大產量的工業化市場使傳統工藝的生存環境更見惡劣——沒有得到任何技術、資金支持,一代不如一代。本身地位低下,得不到應有的認可與支持。而日本刀劍匠人可以衣食無憂,一門心思去鑄造世界級名刀,而且我們這些搞傳統工藝者,每天卻要忙於生計,只能在業余時間做業,精力有限,無法在工藝上進行科學研究與提高。
傳統工藝製作的刀劍製品,產量低,工期長,價格高,得不到市場認可的低產量刀劍產品幾乎是苦苦掙扎;加之傳統工藝過去重視傳人的選擇,之前甚至到現在依然很少有人願意花大時間去學習發展傳統工藝。傳承者基本處於守著傳統工藝,器藏於家,等著其絕種斷代的狀態,得不到任何財力、物力、技術上的支持。到了現在後繼乏人,民族技藝普遍沒落,不少工藝絕活已經完全絕種,急需發掘與保護!
希望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與認可,留住傳統文化,才能留住中華民族之根呀!不要等這些傳統工藝,全成了工廠里的量產現貨,砂輪半手工商品的代名詞,我們才知道去珍惜!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犯罪!

❺ 你認為中國古代的刀劍鑄造技術失傳了嗎

1要說將領之外的,兵士用的武器也是從最開始的青銅劍開始。慢慢發展到刀,同時有了矛和戈。在戈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功能更全面的戟。另還有各式長刀,槍,弓以及弩。武器的發展和使用,一定是和鎧甲、馬匹、戰術、戰略等客觀因素相結合的。比如說,馬匹多的時候,軍隊里推崇用弓,馬匹少的時候,軍隊里就會偏重用弩。鎧甲較輕且步戰的時候,軍隊里較多用矛和戈,鎧甲較重且多馬戰的時候,軍隊里多長刀大槊。 當重型鎧甲被大規模應用於軍隊的時候,普通刀劍根本沒有立足之地,宋軍有很長一段時間只能用長槍重錘,以及威名遠揚的神臂弓來對付金軍拐子馬鐵浮屠。

2消失的技藝,真正失傳的很少,大部分消失的原因,只是因為被淘汰了。冷兵器發展到後期,中國人的鍛造技藝已經十分純熟,不可能有古人做得出的兵器後人做不出的情況。不做它,僅僅是因為不想做而已。要麼太貴不易推廣如陌刀,要麼太不適應戰場因此被淘汰比如環首刀。再精湛的武士刀製作技藝,在這樣的戰爭面前,也只有乖乖向弓弩和長槍讓步的份。
3而事實上,必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恰恰是這樣的戰爭,在中國催生出了神臂弓,這一遠遠比同時期世界上其它任何地區都要先進的遠程單兵武器。因此,仍然是那句話,適應環境和需求的,一直都在。不適應的,總歸被淘汰。環境是好是壞,這個是客觀的,不帶感情的,它只是默默的,不斷的淘汰掉一批又一批的技藝而已。只要有需求,就一定有供給,適應需求的技藝一定會流傳下來。

❻ 中國失傳的三件兵器都是什麼

中國失傳的三件兵器:一件在日本,一件無法復制,一件驚艷世界

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擁有一件趁手的兵器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利用兵器之間的剋制,可以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例如在水滸傳中,梁山軍為了破呼延灼的連環馬,就專門去學習了鉤鐮槍。在千百年來的歷史長河中,有一些冷兵器已經失傳,只有古籍中有記載,卻沒有實物流傳下來。中國失傳的三件兵器:一件在日本,一件無法復制,一件驚艷世界。

唐朝陌刀

第三件馬槊。馬槊是一種加長了的矛,適合在馬上使用。據說在魏晉、隋唐時期,馬槊的使用非常多,但是由於馬槊的製作工藝比一般的刀劍復雜的多,很難大批量的生產,因此漸漸的被淘汰了。

❼ 中國現在還有哪些地方在鍛造刀劍

浙江龍泉市,刀劍行業在06年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產一些工藝品刀劍,質量都不錯,不過網上買的都沒有開刃,要買的話最好親自去挑選~建議買那裡的唐刀,工藝不錯。
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戶撒鄉,產戶撒刀,又叫阿昌刀,這個刀質量非常好,可以用來收藏或者野外實用,我和我的一些愛好刀劍的朋友,就夢想有一把戶撒刀王的制刀,可惜沒時間去~
廣西玉林市的三刃木折刀質量也非常不錯,這個在網上就能買到,便宜,實用性高。
西藏拉孜地區產的藏刀質量非常好,不說是削鐵如泥,砍鐵也沒什麼問題了~不過那東西更難淘到,旅遊時順便過去買一把還行,貌似不能郵遞。

❽ 中國古代刀劍鑄造技藝 現在真的失傳了嗎

否,大多都是被淘汰了不是失傳,別太迷信古代真的有技術是現代做不到的,只要歷史沒斷開,就不會有什麼是模仿不到的,現代一定任何技術都比古代好,少數真的解釋不到,有可能被外星文明干預的事情是有的,在外國我們叫這些東西為「oopart」,但是oopart都不是些像刀具那麼簡單的東西,是一看就看得出不合理的

所謂失傳了的像大馬士革刀(你在問刀吧),其實一直都能做出來,沒什麼大不了,只是因為花紋鋼有很多種,也有很多打造方法,古代的大馬士革刀用那種沒留傳下來,所以現代做的不能算百分百的正宗大馬士革刀,但不一定比正宗的差,而且很可能更好,因為現正技術一定比以古代好,所以不會有真的現代做不到的技

中國古代大多刀劍都是被淘汰不是失傳,舉個例春秋戰國時那些青銅劍,漢朝後不是失傳了是被淘汰了,青銅刀劍再怎樣做都不會比鐵做的好,包括那些寶劍也遠遠不及鐵做的一平普通刀劍,鐵劍面世了當然沒人會做青銅劍,因為已經沒人用了

漢朝時有直刀,後面完全消失只有彎刀也是直刀被淘汰不是失傳,想想就知道直刀斬劈上怎樣和彎刀比?直刀說白了只是單面開鋒的劍,適合刺但刺因為重量大也沒劍好,要斬劈有力要加闊刀身,像你現今的菜刀那樣,但這樣又太重,而彎刀測可以在不加闊刀身的情況下做出同樣效果,所以直刀被淘汰了

清代後出現了牛尾刀也是技術的進步,牛尾刀除了彎外還帶有斧頭的特性,所以斬劈效果比普通彎刀更好,不信你看看今天的開山刀什麼形狀,不像牛尾刀嗎?這就說明了在刀具上中國一直都在進步,沒有倒退,所以別太迷信什麼失傳了的寶劍、寶刀這些話,這些都是騙人的

❾ 每日兵器:中國古代的刀劍鑄造史,真的失傳了嗎

才學的,機械基礎。是煅造的好!煅造需要的是中碳鋼以上的材料,鑄造是低碳鋼。煅造後的硬度高於鑄造!

❿ 中國的刀劍鑄造技術失傳了嗎

的確失傳了很多。兵馬俑中就曾經出土過經過了兩千年還寒光閃閃鋒利無比的青銅劍,而且劍身還極有韌性,有一把劍出土時被石頭壓彎了,但是把石頭一移開那把劍立刻就恢復了原來的筆直。而經過鑒定,那些劍上使用的是鉻鹽氧化法防氧化,保證了兩千年不銹,當時的美國最先進的鉻鹽氧化法卻只能保證60年不銹,可見中國古時候的刀劍鑄造技術有多麼先進。可是現在都失傳了,現在的中國根本沒有掌握這種先進技術。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哪些失傳的刀劍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出現粘缸還能開多久 瀏覽:975
如何提高工業互聯網能力 瀏覽:793
有哪些特殊的工業區 瀏覽:713
寶媽坐賓士開寶馬指的是什麼車型 瀏覽:799
切割片工業級和專業級哪個好 瀏覽:715
小鵬汽車哪些平台可以成為專車 瀏覽:48
汽車電子包括什麼 瀏覽:310
寶馬和本田哪個耐用 瀏覽:975
寶馬自動啟停功能在哪個位置 瀏覽:95
大眾和賓士哪個厲害 瀏覽:855
汽車是如何清理積碳 瀏覽:183
北京汽車價格為什麼低 瀏覽:901
奧迪s8中網多少錢 瀏覽:500
csgo機械工業值多少 瀏覽:115
新款賓士s350什麼時候上市 瀏覽:634
賓士買哪裡最好 瀏覽:925
吉利帶字母的是什麼汽車 瀏覽:473
管城區近代工業園在哪個路口 瀏覽:472
博士達汽車功放怎麼樣 瀏覽:549
廣州市白雲區哪裡有修汽車尾板的 瀏覽: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