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流行音樂的發展史
流行音樂是在都市文明中發展起來的。有人認為其源頭可上溯至古代希臘、羅馬帝國城市中的游吟歌手,但絕大多數的學者還是傾向現代意義上的流行音樂興起於19世紀的歐美工業化城市。
在19世紀上半葉,流行音樂尚未形成獨立的體裁形式。當時的流行音樂主要有兩種形式:通俗化的的古典音樂和精雅化的的民間音樂。前者是將古典音樂中的一些篇幅短小、音樂語言通俗易懂的小品或選段加以改編,使之變得簡單,然後通過各種傳播手段使其為更多的人接受。19世紀中出版的許多根據歌劇和交響樂的片段改編的鋼琴四手聯彈樂譜就是供廣大市民家庭在茶餘飯後消遣用的。後者是將質朴單純的民間音樂用現代音樂手段加以美化包檔慎裝,削弱地方色彩,使其能夠在更大的范圍里流行。如愛爾蘭民歌《倫敦德里小調》(丹尼男孩)和《夏天最後的一朵玫瑰》,19世紀中經過作曲家的改編後,在歐美各國廣為傳唱。即便到了今天,這種通俗化的古典音樂和精雅化的民間音樂依然在流行音樂(尤其是器樂曲)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進入20世紀後,流行音樂逐漸產生了一些獨有的體裁形式,如爵士樂、搖滾樂、「叮砰巷」風格的流行曲等,開始了獨立發展的新時期。然而此時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對流行音樂的影響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在層次和深度上比19世紀更甚。
「鄉村與西部」(Country and Western)音樂原是一種典型的處於原始狀態的美國民間音樂。20年代後,經過廣播電台、唱片公司等媒介的發掘推廣,很快進入了流行音樂領域,成了美國流行音樂中的一處重要分支。在60年代中美國的「民謠復興運動」、80年代歐美流行樂壇的「世界音樂」(World Music)潮流乃至中國的「西北風」中都可以看到民間音樂對流行音樂的巨大影響。還有些民間音樂則與流行音樂完全融和為一體了。像拉美的一些舞蹈音樂(如:控戈、倫巴和桑巴等)就很難確定其窨應歸屬於民間音樂還是流行音樂的范疇。
本世紀20年代初,以格什溫的《布魯斯狂想曲》為代表的美國「交響爵士」(Symphonic Jazz)運動試圖將爵士音樂語言與交響音樂的形式相結合。50年代的「第三潮流」(Third Stream)音樂和60年代末的「藝術搖滾」(Art Rock)則是從音樂思維的層面上將這兩種音樂相融合,比「交響 爵士」更進了一步。70年代末興起的「新時代」(New Age)音樂更是綜合了自中世紀的天主教聖詠、原始部落的宗教樂舞、直至當代鋒派的實驗音樂。
流行音樂泛指一種通俗易懂、輕松活潑、易於流傳、擁有廣大聽眾的音樂。(見《中國大網路全書.音樂 舞蹈卷》)。
「流行音樂」是根據英語Popular Music(Pop Music)翻譯過來的,又稱「通俗音樂」。
「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民間音樂」一樣,是一種音樂形式、風格和流派。
「流行音樂」 並不等於「流行的音樂」、「通俗的音樂」。「流行」、「通俗」只是「流行音樂」的重要的特徵。例如:貝多逗宏芬的《致艾麗絲》世界流行,但它屬於「古典音樂」,而非「流行音樂」;爵士樂在中國並不很流行,但它卻是「流行音樂」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支系。
流行音樂與民間音樂、古典音樂三者之間既有山蠢冊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以至於有時候很難將其截然分開,同時在產生的時間上、傳承及社會存在的方式上等方面又有許多不同。
產生時間上的區別
民間音樂最為古老,可以上溯至遠古時期的原始社會。在人類已進入工業文明的今天,所謂的民間音樂通常特指那些產生並流行於農業地帶的音樂或由此類音樂演變發展而來的音樂。
古典音樂萌芽於歐洲中世紀的宗教音樂,又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王公貴族的扶植,中產階級市民的參與,在18、19世紀中達到全盛。
流行音樂的出現則要晚得多,是在19世紀上半葉隨著近代工業文明和工業化城市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流行音樂史中的兩次飛躍 ————爵士樂和搖滾樂分別出現於本世紀初和50年代,恰好於現代工業中的「電力革命」(電力能源的廣泛應用)和「電子革命」(電子計算機的開發應用)相同步。
傳承方式上的區別
民間音樂以口傳心授為主,形態相對比較穩定,發展演變比較緩慢。有時一首民歌歷經幾百年而依然保持原貌。民間音樂的流傳范圍受地域空間的限制較大,相互間的影響滲透亦相對較少。各地的民間音樂都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民間音樂的這種某一特定局部的穩定單調恰恰構成了其整體上的豐富多彩。
古典音樂的傳承是以學院式的嚴格訓練來實現的。學生通過大量的書面文獻和體系化的理論學習來了解把握傳統,又以高度的理性自覺來突破傳統,以求創新。古典音樂既有承襲前人,保持傳統的一面,又有不斷創新,飛速發展的一面。
流行音樂的傳承也是以口頭為主,幾乎沒有什麼有價值的體系化理論和書面文獻。但流行音樂藉助了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唱片(錄音)和廣播電視,故而受地域空間和時代的限制比較少。聽眾的喜新厭舊又使得流行音樂不斷翻新。但由於受制於流行音樂家自身的素養和聽眾的欣賞習慣,流行音樂的形態演變遠不及古典音樂那般迅速。
社會存在方式上的區別
民間音樂是一種集體創作的音樂,一首民歌往往要歷經幾代人的不斷加工完善。民間音樂的主要功能是自娛自樂,創作表演者與接受者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的角色區分。
古典音樂是一種精英文化,欣賞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音樂知識。嚴肅的古典音樂家總是力圖在作品中最充分地展示個性,20世紀的先鋒派音樂更是完全不顧大多數接受者是否能充分理解其作品的內涵。
流行音樂是一種用工業化方式生產的音樂商品,音樂家的個性與理想的展示常受制於市場需求。為滿足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人們的消費需求,流行音樂呈現出混雜多變的面貌,使人很難確切把握其整體文化特質。流行音樂只是一種載體,承載著當代社會所存在的任何一種思想意識。
流行音樂大致包括以下分支
(一)爵士樂及搖滾樂,均起源於美國。爵士樂從誕生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搖滾樂也將近半個世紀。它們流播到全世界每個角落,至今長盛不衰。這兩種超越時空的流行樂種是當代流行音樂的主流。在發展過程中它們還有各種變種,如爵士樂分熱爵士、冷爵士、鮑普樂及現代爵士樂等;搖滾樂分民歌搖滾、爵士搖滾、硬搖滾(重金屬搖滾)、軟搖滾、交響搖滾(藝術搖滾)及歌劇搖滾等。
(二)世界各國各民族的社交舞曲和民間舞曲,如歐美上層社會流行的圓舞曲、小步舞曲、加伏特舞曲、波爾卡舞曲和瑪祖卡舞曲,以及拉丁美洲、南美洲的倫巴、探戈、桑巴舞曲等。這些社交舞曲及民間舞曲以其濃郁的生活氣息、優美動人的旋律以及豐富多姿的節奏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愛。除運用於伴舞外,不少還成為音樂會的保留節目,稱得上是雅俗共賞。
(三)世界范圍內流行的地區性音樂(如美國的布魯斯、拉格泰姆和鄉村歌曲),通俗性的創作歌曲(如港台流行歌曲,中國二三十年代流行曲,八九十年代通俗歌曲以及我國人民非常熟悉的日本、義大利及前蘇聯通俗歌曲等)和按照輕音樂的筆觸、情調加工改編的民間歌曲、樂曲等。
(四)古典音樂中各種輕松活潑的樂曲、舞曲、標題小品、歌劇、舞劇選段以及以古典音樂為素材的各種改編曲、通俗鋼琴曲等。前蘇聯作曲家普羅科菲也夫稱這類音樂為「輕的嚴肅音樂或嚴肅的輕音樂」是十分貼切的。這類格調高雅的通俗精品具有永恆的美,膾炙人口炙人口,百聽不厭。
(五)各種實用性的影視音樂、背景音樂、環境音樂、廣告音樂、以及供劇院、歌舞廳、夜總會及家庭等場所使用的娛樂及自娛性音樂(包括卡拉OK曲庫中的大多數曲目)
Ⅱ 什麼是音樂工業化音樂工業包括哪些
就是把音樂包裝成商業產品進行復制與量產,比如像MP3類的音樂載體,板子上運用音樂晶元來進行控制播報,像九芯的N9100MP3晶元
Ⅲ 舉例說明音樂的商品屬性
參考解釋一:
藝術商品的價值表現
李萬康
在藝術市場中,藝術商品具有豐富多元的價值表現形式,藝術市場的存在正建立於此多元價值之上,而呈現出獨特的結構模式和價值實現的獨特途徑。有鑒於此,我們須探討一個問題,即藝術商品到底具有哪些價值表現形式?
(一)藝術商品的價值二重性
藝術商品是藝術市場的基礎,相較於一般商品,它具有如下特點:(1)供給歷史的寬限性,即進入藝術市場的藝術品不僅僅是即時的藝術家的作品,而且還包括與當今歷史拉開距離的人類歷史的遺留物品;(2)交換價值的多維性,即進入藝術市場參與交易的藝術品相較於普通產品,具有更加豐富多維的交換價值,包括藝術價值、文物價值、收藏價值、投資價值、實用裝飾價值等等;(3)價值的遞增性,一般產品隨時間遞增而價值遞減,但藝術商品的價值則會隨時間的推移逐級遞增;(4)服務於視覺的審美性,即凡進入藝術市場的藝術品皆服務於視覺,具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的特點。上述特點決定了藝術商品獨特的價值實現方式和特殊的營銷方式。
藝術商品是指被市場打了一個括弧的藝術品。也就是說,藝術品惟有在市場的括弧之中,才成其為商品。基於此,藝術品的范圍比藝術商品要大得多,它跨越時空,不一定呈現出現在時態,如王羲之《蘭亭序》,其真本雖隱沒於世,或者還在昭陵之中,尚待日後發掘歷枯,但都不可否認它是藝術品。而凡言藝術商品,都是指現在時態的扮爛氏。
對於業已成為商品的藝術品,按馬克思的商品價值二重性理論,具有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其中,所謂交換價值是指藝術品凝聚著一定量的抽象勞動,可按一定價格進行買賣;至於使用價值是指藝術品具有滿足人不同需要的實際應用價值。藝術品一進入市場便具有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是商品的必然屬性。不過,需要釐清的是,使用價值與效用不是同一概念。因為使用價值是指物品本身具有的特性,它是客觀、必然的;「效用」則是指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它是主觀、或然的。如明人詹景鳳在《詹東圖玄覽編》附錄題跋「題文太史漁樂圖卷」中提到,文徵明當初在蘇州尚未成名時,吳人缺乏眼力,認為「購此烏用」,故其畫並不值錢。其語中之「用」便是指「效用」。
(二)藝術商品的價值形式
藝術商品的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尺度。但這種價值不是由凝結在商品上的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也不是遮蔽在藝術作品之後的創作活動決定的,而是決定於社會人的價值認識。這是藝術品價值相較於一般勞動產品之價值的根本區別之所在。就已然認同的藝術品價值來說,其價值表現包括如下諸多形式:
1.審美價值。藝術品提供審美愉悅是藝術品的根本價值。因為藝術可使人的躁亂之心恢復秩序,使不和諧的心靈獲得澄凈和陶養,並使殘虧的人生實現盈足的補救。所以,審美價值的判斷依據就是藝術品本身能否給予人或者說能在多大程度上給予人以審美愉悅。換言之,作品給予人的審美快樂越充分,便越具價值。
2.文物價值。這是一種確定人類歷史、展現傳統、凸現文明和存留人類記憶的定位價值。通常,藝術品展現的歷史圖景越寬,越具歷史的代表性,或對文化發展越具影響,則越具價值,反之價值越小。這一價值是針對文物而言的,其典型如《清明上河圖》,盡管以藝術價值論,並非上上之品,但卻具有上上神品(如山水畫)所欠缺的重大的文物價值。
3.訪問價值。這一價值也就是本雅明在《可技術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所說的「展覽價值」,它是凡具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藝術品的重要價值表現形式。不過,稱「凡具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藝術品便具訪問價值」卻是一個不可逆命題,即:具有訪問價值的藝術品不一定就必然具備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如法國畫家馬賽爾•杜桑有「R.MUTT 1917」字樣並命之為《泉》的小便池,它具有訪問價值,但卻不具備藝術價值。
4.投資價值。這是一種謀取利益擴增的價值。近年來藝術品投資的持續升溫,熱點不斷變化,即著眼於藝術品高回報的投資價值。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凡利益並不單純是指貨幣利益,它通常廳散還包括政治、人際、文化等方面的利益。換言之,只要著眼於通過藝術品獲得整體利益的擴增,不論貨幣資本本身是否實現增值,都可算作良性投資之列。
5.收藏價值。這是一種建立於物「稀」與精神享受之上的滿足「物質」佔有欲和「享受」佔有欲的價值。在藝術市場中,藝術品越稀少,且給予人的精神享受越充分,便越具收藏價值,反之不然。如2003年故宮博物院行使優先購買權以2200萬人民幣購得晉索靖的《出師頌》,就落腳於該稀世珍品的收藏價值。
6.裝飾價值。即運用藝術品裝飾壁面、布置居室以求美觀的實用價值。這是藝術品主要的價值體現形式,尤其家庭消費藝術品,多注重的是藝術品的裝飾價值。
7.教育價值。這是一種以藝術教化人,使之陶冶情操並塑造完整人格的價值,還是一種為學習藝術而將藝術品作為範本摹習的價值。在中國歷史上對書帖、名畫始終十分旺盛的需求,不少情況下,就源之於這種價值的存在。
8.詮釋價值。這是一種學術價值,即研究和闡釋藝術的發展歷史、規律及現狀的價值。由於在學術研究中,學者是將藝術品作為材料看到的,因此,這種價值實際又是一種材料價值和工具價值。多數學術研究機構對藝術品的購求和收藏所利用的正是這一價值;而不少復制藝術品的行銷,也源之於這種價值的存在。
9.紀念價值。藝術品存留歷史記憶的價值,為文物價值,而為保存現時記憶並以藝術品作為標志的價值,則為紀念價值。如出訪游歷、殯喪嫁娶、要事奠紀等對藝術品的需求,體現的就是藝術品的紀念價值。
10.宣傳價值。這是一種基於公益、政治、經濟或宗教等不同目的,期求廣而告之,擴大影響的廣告價值。這種價值往往具有潛隱性,即通過藝術品本身的傳播與接受,推行某種主張、觀念,或者通過購求藝術品本身的舉動,獲得廣告效應。
11.公關價值。藝術品具有拉進或改善人際關系、編織人際網路,達到自身目的的公關價值。在一個腐敗嚴重的國家,藝術品的公關價值是藝術品的主要價值表現形式和實現權力尋租的重要形式。即便清正廉潔的國家,藝術品的公關價值也不容忽視,上至國家元首之間饋贈藝術品,下至平民百姓相互饋贈,皆平常普通。
12.符號價值。這是一種將藝術品作為識別符號,以顯現其收入、品味、階級、地位和價值觀為目的,並追求社會認同、尋求社會歸屬的功利性價值。其中,藝術品體現符號價值的重要表現形式是落款即藝術家的「名字」。所以,本雅明又稱藝術品落實於「名字」的符號價值為「膜拜價值」。消費者追求藝術品符號價值的行為,往往伴隨奢侈性和攀附性特徵。
上述不同價值意味著因需求動機的不同,藝術品的價值與功能具有多重性。在藝術市場中,理想上的藝術品的價值實現是落實於藝術價值,但由於需求動機不同,上述任何一種價值都可能促使藝術品成為商品,並成為藝術商品的交換尺度。因此,藝術品最終實現的交換價值很可能歪曲藝術價值,使藝術價值得不到體現。藝術與市場難以同一的原因即在於此:市場以滿足不同需求為目的,而不是以成就藝術價值為目的。在市場中,只有永遠的利益,而無永遠的藝術。它或者體現藝術價值,或者背離藝術價值。要實現統一,除非扼殺人之豐富多樣、層次不一的需求,而歸於藝術本體的追求。但到這一步,自由的藝術市場就不需要存在了。
(三)藝術商品的價值判斷
對於被市場打了括弧的藝術品的價值判斷,首先是真偽。偽不辨,則毋言價值。不過,偽(或摹)品並非就無價值。若偽品年代久遠,雖不敵真跡,但同樣也價值不菲,如宋偽晉宋書畫名跡,或偽三代鼎彝,就可列入珍品之列。因此,略作歸納就是:在辨真識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真偽的價值差距以偽品的年代定,偽品距今時間越久遠,與真品的價值差距越模糊,反之越大。如明之偽就抵不上宋之偽,今之偽較之明之偽又相去十萬八千里。
在真偽判斷分明之後,藝術品的價值判斷可順利展開,大體分為如下兩個方面:
1.對傳世藝術品的價值判斷
傳世藝術品的價值判斷,首先是以稀有程度判斷,即越稀少,價值也越大。若遇稀世孤品,其價必高。其次,是以年代定,即越久遠,價值越大。再次,是以直接供給者的歷史地位定,名氣和影響力越大,價值越高。最後,則是以品相定,在同類存世藝術品較多的情況下,品相越佳,價值越大。上述方法是判斷傳世藝術品價值的一般方法和規律,歷世沿用,今朝亦然。要強調的是,
上述方法並不孤立,往往互相參用,彼此映照。同時,也須注意,上述方法具有層級性,即先是判稀有程度,依次往下,最後才是判品相,若本末倒置,則必然蒙受重大損失。如一件藝術品認為品相不佳,即判質量低下,而忽視本品為稀世之物,並廉價處理,事後定會追悔莫及、徹夜難寐。
2.對現世藝術品的價值判斷
在一個傳統價值被現代各種藝術思潮沖擊得七零八落、體無完膚的時代,現世藝術品的價值判斷較之一般工業化產品,要艱難復雜得多,即它無法建立統一的質量判斷標准,更無法根據質量標准進行全面的質量管理。
不過,不能建立統一的質量標准,並不意味著不能判斷質量。只要把握規律,即可照則行事。這一規律就是,任何藝術品的質量判斷都包含了兩個部分:一是事實判斷,一是價值判斷。其中,事實判斷是指依據藝術品本身內在構成元素的判斷,如繪畫中的氣韻、骨法、構圖、色彩、位置經營等,書法中氣韻、結體、用筆和章法等。至於價值判斷是依據事實判斷而進行的品質優劣的高下判斷。一般情況下,只要對藝術作品的事實有清晰的認識,作出質量高低的價值判斷並不難。問題只是出在絕大部分人不了解藝術作品的事實是何物,更不清楚採用何種方法可判斷藝術作品的事實,因此也就無法作出質量判斷。
藝術作品的質量判斷,是一種主觀判斷。通常,事實認知越充分,質量判斷越准確,反之則很可能偏離事實。一般情況下,能夠作出准確事實判斷的往往是批評家或鑒賞家。但當今所謂批評家,多數眼光拙劣,精於世故,名利熏心,吹噓拍馬,只要付錢死馬爛驢也說成千里騮駿,甚至根本就不懂藝術,徒以大話、玄虛糊弄人,故其事實判斷極不可靠。至於真正的鑒賞家,當今也是鳳毛麟角,因為非要成就卓越的鑒識力,一定有廣博的識見、高深的修養、敏銳細膩的眼力不可,而今之人為名利所誘、生計所困,勞心勞力,奔波不已,要想清修靜為,錘煉眼力,已實屬不易。
質量判斷既難,通常人採用的辦法通常就是「知人論藝」。即來歷不淺、名頭越大,則認為質量越高,這便是國內營銷商必定要註明「×級×師」或者標明其身份背景、獲獎經歷的由來。至於國際上,也多是如此。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參考:http://shuhua.ce.cn/paint/hkjz/zj/200604/18/t20060418_6739254.shtml
參考解釋二:
藝術品的藝術價值
・秦無弦・
一件藝術作品,可以有多種價值:認識價值(包括資料價值、考古價值,例如某個古董、某個出土文物)、社會價值(包括宗教的、倫理的、政治的價值)、娛樂價值、實用價值。一件藝術作品,可能由於它對歷史和社會的記錄,而擁有一定的、甚至高度的認識價值,從而獲得留存的意義。例如一幅新發現的音樂家莫扎特油畫肖像,對研究莫扎特的傳記很有幫助。這樣一種以認識為目的的藝術作品研究,在上個世紀催生了一門新的學科:藝術的圖像學(Iconology或者Iconography)。一件藝術作品,在它進入市場的時候,才有了真正可以看得見的價值:標明了價格的商品價值。除了商品價值以外,其它的價值都是難以明碼標價的。而標出價格的,又不見得就永遠值這個價;因為有了商品屬性,所以在流通過程中,升值貶值都是可能的。所有上面提到的價值,都不是藝術作品的核心價值。決定一件藝術作品的本質的,是它的藝術價值,即它的審美價值。
珠寶商對珠寶有著明確的定價規則,例如對珍珠的鑒定,是按照色澤、色彩、形狀、表層和大小來決定一顆珍珠的價格。然而,對人所創造的藝術作品進行「鑒定」,卻比鑒定珠寶要困難得多。就象對美進行定義一樣,要想定出一個普遍有效的規則來確定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幾乎是徒勞的。根本的原因是,美和藝術屬於精神的形而上學的領域,對這個領域的對象無法進行量化描述。這是一個屬於「道」的領域,而「道可道,非常道」。在18和19世紀美學誕生的年代,有些哲學家和美學家試圖描述美的客觀規則,無一成功。比例和對稱,不是決定一件藝術作品魅力的要素,黃金分割率也不是,而只是這個世界普遍構成的基本秩序和(優化的)自然法則而已。它們無處不在,不惟藝術作品所獨有。
是什麼決定了藝術作品的魅力呢?是什麼把優秀的藝術作品跟平庸的藝術作品區別開的呢?最終人們用兩個詞來回答:「天才」和「幻想力」。這是幾乎人人都同意的理由。這個理由構成了德國哲學家康德的美學核心,是對歐洲從古希臘柏拉圖以來的集大成之回答。到今天,沒有任何美學流派能夠超越康德的美學總結,所有美學流派都只能在美學的分支上做文章。康德的美學建立在柏拉圖的「理式」基礎上。柏拉圖說,美存在於可見物體的不可見的普遍「理式」中。這有點像中國古代的「白馬非馬」命題。康德在柏拉圖的命題上進一步說明,這個「理式」是不涉及功利和利害的生命本體,對「理式」的把握需要憑借一種純粹觀照的方式,這種方式是審美所獨有的。如果我們看到一幅蘋果的靜物畫,產生了想吃蘋果的慾望,那就不是審美的了。如果一個男人看到一幅裸體少婦的畫像而產生性沖動,那就違背了柏拉圖的精神戀愛的理念了。這並不意味著,一件藝術作品不可以具有強烈的官感或者享樂的功能。相反,感性和理性一樣,都是藝術所賴以存在的自然基礎。「天才」和「幻想力」只是表明在審美狀態中精神對物質進行超越的條件和過程。
美學的兩個里程碑:柏拉圖和康德。前者告訴我們,審美是無法定義卻真實存在的。後者告訴我們,在審美過程中,什麼不屬於審美的領域。康德用了公安局常常採用的破案方法「排查法」,把陪伴著審美的其它因素排除掉,可是卻無法使用定量的語言來描述那藝術的非理性本體。由此來看,藝術的價值是無法使用通常的理性方法來定義了,它只能通過觀照的方式來把握。中國的道家稱這個范疇為「玄」,「玄而又玄眾妙之門」。當我們通過這樣一種觀照感到快樂時,就會使用一個字來形容:「妙」。
對藝術作品的價值判斷通常不是由大眾,而是由文化精英作出的。大眾由於審美和藝術經驗的不足,沒有能力給藝術作品打分。從原則上說,評判藝術作品的價值,只有那些長期從事藝術活動的人才有資格。隨著歷史的積淀和專家們的長期評審,「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會產生正確的判斷。最終,專家的判斷引領了大眾,使優秀藝術作品的價值定位於歷史,成為經典。那麼,是什麼使專家擁有(相對的)正確判斷能力的呢?回答是:他們有條件(因為職業或者有閑)長期接觸優秀的藝術作品,受到優秀藝術作品的熏陶,從而獲得識別優劣的能力。這並不意味著,要把大眾排除在藝術鑒賞活動的門外。相反,鼓勵大眾參與藝術的鑒賞活動,可以增加他們的審美經驗,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這是審美教育(美育)的任務。在現代消費娛樂活動中大眾參與的評判,美學價值較低。審美的功能讓位於娛樂的功能。與其說老百姓在這種娛樂游戲中體驗了一把「民主和自由」,還不如說,老百姓被商業精英耍了,成為市場經濟的犧牲品。我指的是舶來品《超女》。
參考:http://www.idigest.net/content/view/3114_89.html
參考解釋三:
·「技進乎道」藝術價值和文化含量
--------------------------------------------------------------------------------------------------------------------
一幅中國畫作品,其藝術價值高低在於文化含量的多少,文化含量越多,藝術價值越高,反之亦然。這當然是不錯的。但是,究竟怎樣來認識所謂的「文化含量」呢?
在通常的觀念中,文化含量是與技術含量相對立的,要想增加文化含量,必須削減技術含量,如果專注於技術之事,必然減弱了文化含量。所以,一般認為一位畫家,文化修養第一,繪畫技術第二,缺少文史、哲理、書詩修養的畫工,其繪畫的技術再過硬,也不可能創出具有較高文化含量的藝術作品來,而富於文化修養的文人,游戲翰墨,草草逸筆,也能創作出具有很高文化含量的藝術作品來。其次,一幅繪畫作品,不能僅止於運用繪畫的技術或稱繪畫語言來完成,而必須用書法的、詩文的技術、語言來配合繪畫的技術、語言來完成,是為詩、書、畫、印的「三絕」或「四全」,由於摻入了繪畫之外的文化因素,自然,也就相應地「擠出」了繪畫本身的一些因素,它的文化含量就高,否則,全部都是繪畫的因素,它的文化含量就低。
正是基於這樣的「藝術價值——文化含量」觀,唐宋的繪畫,尤其是畫工畫、院體畫,一段時間認為便只是「落後」的「再現」的藝術,「只有工藝的價值而沒有藝術的價值」;而明清的繪畫,尤其是文人的寫意畫,便是「先進」的「表現」的藝術,因為文化含量大於技術含量,所以,藝術價值也就高於唐宋的畫。
然而,這樣的認識盡管有它的道理,卻是十分片面的,偏頗的。因為衡量一個人,畫家也不例外,文化修養是不是高?「學歷」只是一個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更不是全部因素。古往今來,文人無行乃是一個常見的現象,這些人讀書不可謂不多,但是否可以稱得上有文化修養呢?而一個人,有高度敬業的精神,有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精神,則即使他讀書不多,也可能具備高尚的文化修養。
其次,各行各業,繪畫也不例外,都是以「技進乎道」即高超的本專業技術來體認文化的精神。庖丁解牛,技進乎道,是片面的「文化含量」論者所津津樂道的一個範例。但恰恰是這位庖丁,他的主要精力乃至全部精力,都是用在研究宰牛的技術,而沒有分心於所謂的「文化修養」,所以能技進乎道。至於那些遠庖廚的君子,盡管有著豐富的文化修養,如果讓他們來宰牛,缺少了技,或者技不過硬,是很難進乎道的。
回到繪畫的問題上來,唐宋的畫工,即使缺少「文化修養」,但他們以刻苦的鑽研掌握了高超的繪畫技術,並以敬業的精神用這高超的技術來塑造真、善、美的藝術形象,體認民族的、時代的文化精神,盡管他們沒有運用「三絕」、「四全」的形式要素,但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文化含量是高還是低呢?藝術價值是高還是低呢?誠然,如鄭板橋等文化人所創作的「三絕」、「四全」的繪畫作品,從多元化的角度,也自有它們的文化含量和藝術價值,但如果即使不是作技術含量的比較,而是從文化含量上來作比較,顯然,也應該認為莫高窟的壁畫和《清明上河圖》更「先進」、更有價值。
參考:http://203.208.37.104/search?q=cache:rDg3cbkTyXcJ:www.cnarts.net/cweb/arti/digest/read.asp%3Fid%3D1002+%E8%89%BA%E6%9C%AF%E5%93%81+%E4%BB%B7%E5%80%BC%E5%90%AB%E9%87%8F&hl=zh-CN&ct=clnk&cd=1&gl=cn&inlang=zh-CN&client=aff-avalanche&st_usg=ALhdy2_3yiRttB2b6wG4jJ8uX5-u6Rww9w
Ⅳ 工業感很強的歌曲是什麼意思
歌曲工業化。意思是所有的歌曲大同小異,沒有很好的辨識度,就像是衫笑一個模做則板刻出來的一樣,缺少創新性,就像是工廠標准化流水線生產出來的一樣或胡含,所以說工業感很強,其實這是一種貶義的說話,是想表面現在我們的歌壇亂象叢生,抄襲剽竊嚴重。
Ⅳ 流行音樂如何在工業城市誕生
通過質朴單純的民間音樂和現代音樂手段的完美融合。
流行音岩讓備樂起粗毀源於19世紀的工業化城市,當時的流行音樂分滑缺兩種形式:第一種,許多音樂作品是根據歌劇和交響樂的片段改編而成,供於人們消遣所用。第二種,將質朴單純的民間音樂用現代音樂手段加以美化包裝,削弱地方色彩。
流行音樂是根據英語PopularMusic翻譯過來的。流行音樂准確的概念應為商品音樂,是指以盈利為主要目的而創作的音樂。它是商業性的音樂消遣娛樂以及與此相關的一切「工業」現象。它的市場性是主要的,藝術性是次要的。
Ⅵ 音樂廠牌
我們聽的每張音樂專輯都有發行公司,這是我們所說的音樂廠牌(Label),它的產生標志著音樂工業化,商品化。
當今世界的唱片絕大部分份額掌握在三家大公司手中:環球(Universal Music Group),華納(Warner Music Group)與索尼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這三家大公司旗下有著非常龐大數量的音樂廠牌,幾乎都是並購進來的。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廠牌」只是在唱片不顯眼的位置的幾個小字,但對於那些資深樂迷來說大唱片公司與音樂廠牌卻有著不同的東西。
因為有一些廠牌出版的都是比較近似的風格,時間長了這些知名廠牌就代表了某種音樂風格。
這里就簡單介紹一些國內具有鮮明自主個性的音樂廠牌,這些廠牌知識可能會在哪天淘CD的時候用上。
Ⅶ 音樂topline是旋律嗎
是的,Topline是指組成流行音樂副歌的一種音樂旋律,也是歌曲和聲部分頂端音的主旋律線。topline writer 是對已完成編曲的歌曲孫嘩,進行再創作的人。稿輪現今的絕大多數流行音樂旋律皆由匿名卻專業的 topline writer 創作而成。
通常人們會將Songwriter和Topline Writer做對比,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創作的過程,Topline Writer通常會在做好的音樂上進行歌曲創作,而Songwriter一般是從零開始。
Topline Writer是音樂產業的工業化好幫手,是EDM發展的浪潮。目前國內的音樂創作,還是傾向於一首歌曲由一個人或者一個固定的團隊製作出一支完整的曲子,創作行為經常圍繞著Songwriter進行。
例則敬行如:妮琪·米娜(Nicki Minaj)歌曲《超級心跳》中的副歌部分 「洶涌的心跳/是的/就是那種超級音響的超級重低音」 由主旋律線編曲奇才伊絲特爾·迪恩(Ester Dean)創作。科里·阿肯吉爾此次展出的藝術創作正與這種流行音樂創作方式不謀而合。
Ⅷ 什麽是搖滾樂
1.傳統搖滾樂族游(Rock'n'Roll)。節奏布魯斯與西部鄉村音樂構架了它,當然爵士樂與福音音樂等音樂類型也是它的基石。有人稱它為「有活力的R&B」,它的出現影響了音樂的走向。
2.民謠搖滾(Folk-Rock)。早期的民謠搖滾是民謠和傳統搖滾樂的結合。悠揚的口琴,清脆的吉它,動人的合聲是其基本元素。
3.車庫搖滾(Garage Rock)。最早體現搖滾樂反叛的一面。表現年青人的沖勁,大聲流暢的節奏。
4.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復雜精巧的編曲,嚴重扭曲的吉它是它的標志。很多樂手在磕迷幻葯的情況下演奏這種自我性極強的音樂。
5.鄉村搖滾(country Rock)。鄉村音樂與傳統搖滾雜交的漏敏產物。鄉村搖滾傳承了許多民謠搖滾的東西(註:不要理解為鄉村傳承了民謠)。與民謠搖滾相比,鄉村搖滾有大段獨奏部分,而且歡快的東西更多。
6.藝術搖滾和先衛搖滾(Art-Rock/Prog-Rock)。給人一種近乎幻覺的聽覺體驗,使搖滾樂變得嚴肅且更具有藝術性。
7.爵士搖滾(Jazz Rock)。不用廢話了,雜交品種。
8.重金屬(Heavy Metal)。圍繞吉它回復,使樂器發出盡可能大的聲音。
9.瘋克音樂(Funk)。對70年代後的R&B產生了巨大影響。它的重點在節奏上,強調鼓和貝斯構成的節奏部分。通常它的重拍落在每小節的第一和第三拍上(4/4拍的歌曲),而吉它則以節奏為主,旋律為輔。另外,傳統靈魂樂中作獨奏和合聲的號,在瘋克里也更突出了節奏作用。
10.朋克(Punk)。一種直抒胸臆,快樂或憤怒至上的音樂。簡單,直接,流暢。
11.後朋克兆搜銷(Post-Punk)。比朋克更加藝術化也更加黑暗,處處流露出神經過敏般的刺耳音色。
12.新浪潮(New Wave)。朋克潮過後,人們在尋找一種「安全」的音樂,它用不著革命,只要新奇就好。這就是如流行樂般的新浪潮。
13.硬核與鞭笞(Hardcore&Thrash)。這是搖滾樂最極端的部分,它讓你得到最徹底的發泄。就如紋身,痛並快樂著。
14.另類非主流(Alternative Rock)。各類搖滾樂的大雜燴。
15.說唱樂(Rap)。很多人以為Rap=Hip-Hop,其實不然。Hip-Hop包括四大元素:DJ,Rap,塗鴉,街舞。DJ指Hip-Hop的節奏部分。這里的說唱樂是指DJ與Rap混合成曲的音樂。它也許是最流行的搖滾類型,因為它也吸引了一部分流行樂的聽眾。
16.電子樂(Electronica)。電子樂是最空靈的音樂,它能讓你的大腦最大程度的活起來。我認為它將是未來音樂的主角。
17.流行搖滾(Pop-Rock)。以旋律取勝的搖滾。也許它與流行樂區別只在於對音樂誠實的態度和作者自我的表達。
Ⅸ 什麼是Techno
Technology的意思是「高科技舞曲」,也就是利用電腦,合成器合成,做出一些特殊音效,這種音樂常常是許多音效組合起來的。Techno起源於美國底特律,有三名DJ: Derrick May,Kevin Saunderson Juan Atkins嘗試將電子樂與黑人音樂結合,而產生了Detroit Techno。
(9)音樂工業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人類的意識與文明創造了科學與技術,工業的發展是上世紀後半葉科技的主要體現,Techno就是這樣一個稿櫻科技化工業化的電子音樂曲風,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美國重工業城市底特律。
Techno的節拍也是4/4拍,但速度較House快,且聽起來具重復性,較強硬,較機械化,所以某察差些人稱Techno為「工業噪音」,但敗敬皮某些還是會注重旋律的。 Detroit Techno通常較平緩, 不像一般的Techno那樣強勁,可說是現代Techno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