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業節水的主要措施有
主要措施包括農藝節水、灌溉節水和管理節水等。充分蓄住天上水,合理利用土壤水,控制使用地表水,安全使用再生水,減少開采地下水,最終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農藝節水是通過應用抗旱耐旱品種、保護性耕作、節水型栽孫緩爛培、地膜或秸稈覆蓋、保水劑或抗旱劑、生理節水等措施,減少作物生長過程中水分的深層滲漏、地表徑流、地面蒸發、奢侈蒸騰,增加土壤蓄水和保墒能力,使更多的降水轉化為土壤水或生物水,從而減少灌溉用水,提高單方水的產出能力,即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灌溉節水是通過減少灌溉渠系(管道)輸水過程中的水量蒸發與滲漏損失,來提高農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主要有節水型地面灌、小白龍、湧泉灌、滲灌、噴灌、微噴灌、滴灌等。
管理節水是指灌溉管理范疇內的節水措施,通過節水高效灌溉制度制定、土壤墒情監測與灌溉預報技術、灌區配水技術、灌溉自動控制技術等實現用水的科學管理、合理調度,達到則漏減少損失、節約用水的目哪彎的。
Ⅱ 農業用水節約方法
修好輸水渠修好輸水渠道,減少滲漏,確保暢通,一般可節約用水20%~30%,如採用圓筒形塑料輸水袋作渠,水的利用率可達95%以上。
整地作小畦短畦、窄畦水流快,省時間,用水少。根據各地經驗,渠灌區一般畦長50米、畦寬3米為宜;井渠區以畦長25米脊毀、畦寬2米為宜。春白田平整好對節水灌溉非常重要。
合理運籌對水源比較豐富、寬壟窄畦、地面平整的地塊,可採取兩水夾澆的方法;對地勢一頭高一頭低的地塊,可採取修築高棗斗水渠的方法,把水先送到地勢高的一頭,然後讓水順著地勢往低處流;在水源比較缺乏的地方,實行穴澆、點播(適用於點播和插秧的作物),一般可節約用水80~90%。
巧改田畦口據觀測,長50米左右的畦,當水澆到70%~80%時,就可改澆另一畦,這不僅可防止畦尾積水和流失,還可節約用水20%左右。
群井匯一流在水量較小時,為減少渠道滲漏,加快水流的速度,可以採取群井匯流,往一個渠道里集中送水的方法,以擴大澆地范圍,提高灌溉效率。
推廣噴灌技術噴灌具有灌水均勻、保水保土的良好效果,既能大量節約用水,又能提高灌溉質量,平地山地均可使凳野磨用,一般比渠道送水方法節水50%左右,有條件的地方應大力推廣。
Ⅲ 保護水資源的措施
一、積極推進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益。
1、是嚴格用水管理。依法推行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對建設項目取水、用水實行水資源論證制度,強化取水許可審批,從源頭上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按照國務院批復的分水方案,在黃河流域實行了取水總量控制。全國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了用水定額,實行計劃用水。
2、是加強農業節水。1998年以來,各級財政投入資金200多億元,社會和農民投入600多億元,重點開展灌區節水改造,發展節水農業。全國建設600個節水增產重點縣和1000多個節水示範項目,節水灌溉面積已達到3.2億畝,形成300多億立方米的年節水能力,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400多億公斤。建立了近300個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基地,在近3億畝農田中推廣非工程節水技術措施。全國農田灌溉面積畝均用水量從1993年的529立方米降至2003年的430立方米。
3、是推進工業和城市節水。出台了加強工業節水工作的有關政策,原國家經貿委、水利部等六部委於2000年10月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工業節水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工業節水的目標和具體政策措施。先後發布了兩批《當前國家鼓勵發展的節水技術、設備(產品)目錄》,禁止引進高耗水、高污染工業項目,鼓勵發展節水高效、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換代,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由1998年的55%提高到2002年的62%。全國各城市加快了城鎮供水管網改造,積極推廣使用節水器具,開展了各類節水示範區建設,城市年節水量約38億立方米。
4、是深化水價改革。國務院下發了《關於推進水價改革促進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通知》。發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聯合頒布了《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完善了水價的形成機制和管理手段。2003年全國水利工程供水價格達到每立方米3.3分,比1991年提高2.3倍,促進了節約用水,供水成本得到一定補償。城市供水初步實現由福利型向商品型轉變。目前全國已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征水資源費,60多個城市實行階梯式水價,300多個城市開征污水處理費。
5、是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水利部在甘肅張掖、四川綿陽、遼寧大連、陝西西安開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共開展了94個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張掖市通過積極探索,形成了「總量控制、定額管理、以水定產(地)、配水到戶、公眾參與、水量交易、水票流轉、城鄉一體」的節水型社會建設運行機制和體制,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推廣各項節水技術,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度削減了用水量,完成了黑河分水任務,實現了當地經濟增長和促進下游生態修復的雙贏。
二、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工作力度,修復生態環境。
1、是加強水污染防治。「九五」以來,國家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清潔生產,淘汰關閉浪費水資源、污染水環境的小企業,僅淮河流域1994年以來就先後關停了近5000家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和生產線。組織開展了「三河三湖」、三峽庫區、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及東線工程沿線、北京市、環渤海等重點流域、區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國共設置了760多個監測斷面,組成了國家水環境質量監測網,建成了117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了監測數據實時傳輸。在重點流域、敏感水域初步建立了環境應急體系,提高了對突發性污染事件的應變能力。到2003年底,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安排的工程項目已完成32%,全國污水處理總能力達到6626萬立方米/日,城鎮污水處理率為42.3%。在經濟快速增長、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重點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的勢頭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2、是強化水資源保護。全國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按《水法》規定批准實施了水功能區管理制度,七大流域和部分省份按照水功能區定期公布水資源質量狀況報告。核定了三峽庫區、黃河幹流、淮河流域、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及中線水源區等水域納污能力和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完成了全國入河排污口普查,加強了入河排污口的監督管理。組織淮河等流域水污染聯防,開展淮河水質監測預報、閘壩防污調度等工作。
3、是採取積極措施,修復生態環境。從1999年起,對黃河流域實施水資源統一調度,在連續5年來水偏枯的情況下,實現幹流不斷流。國務院批復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規劃》、《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這兩個規劃實施以來取得顯著成效。黑河連續幾年向下游輸水,乾涸多年的終端湖泊東居延海出現了36平方公里的水面。我國最大的內陸河塔里木河,斷流20多年的下遊河道,從2001年起恢復過流,尾閭台特瑪湖水域面積最大達200多平方公里,兩岸大片胡楊林復甦,兩大沙漠中間的綠色走廊重現生機。實施引江(長江)濟太(太湖)工程,緩解了太湖流域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趨勢。組織實施了南四湖應急生態補水、扎龍濕地補水、引察(察爾森水庫)濟向(向海濕地)、引岳(岳城水庫)濟淀(白洋淀)等水資源調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組織開展了全國牧區水利、小水電代燃料、黃土高原淤地壩等工程建設,加強了水土保持工作,鞏固了退耕還林成果。啟動了全國地下水保護行動計劃,強化了對地下水的保護和超采區的治理。濟南市停涌多年的趵突泉實現復涌。蘇錫常等超采區實現全面禁采,地下水位開始止降回升,地面沉降速率顯著降低。
三、優化配置水資源,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1、是農村飲水解困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困難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0年,國家啟動了全國農村飲水解困項目。5年來,中央安排國債資金98億元,地方各級政府配套和農民自籌資金90多億元,累計解決了5700多萬人的飲水困難,提前完成「十五」計劃中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困難的任務。人民群眾把這項工程稱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2、是加強了水資源配置和防洪減災工程建設。國務院批准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南水北調東線、中線一期工程已開工建設。國家「十五」計劃重點水資源配置工程相繼開工建設。完成了甘肅引大入秦、青海黑泉水庫、四川大橋水庫、寧夏扶貧揚黃等一大批西部地區重點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500億立方米。全國年供水能力達到近6000億立方米。1998年以來,加強了以大江大河堤防為重點的防洪體系建設,長江干堤加固基本實現預定目標,全面加快了淮河災後重建工作和治淮骨幹工程建設,黃河和其他大江大河大湖重要堤防、重點海堤、清淤疏浚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第一批1191座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
3、是加強流域、區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依據《水法》,進一步明確了流域管理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行政職能。各地根據當地水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深化水管理體制改革,北京、上海、黑龍江、海南實現了涉水事務的統一管理。先後9次實施引黃濟津,2次實施從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輸水等應急措施,保障了連續5年乾旱的京、津地區供水安全。針對近年來乾旱缺水的嚴峻形勢,各地加強了水資源統一調配和抗旱工作,保證了群眾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正常用水,維護了社會穩定。
4、是加大了非傳統水源開發利用力度。2003年全國工業循環冷卻海水利用量達330億立方米,海水淡化年產量1130萬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回用量每年達6億立方米。北方和西北缺水地區普遍加強了雨水集蓄利用。按照人水和諧的理念,積極探索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轉變,通過完善防洪和抗旱調度方案,科學調度,運用河道、窪淀蓄滯洪水,開發利用洪水資源,回灌地下水。
拓展資料:
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按地區分布,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佔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約3億人極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預計到2025年,世界上缺水人口將增長一倍,40個國家和地區將面臨淡水匱乏。我國人口眾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雖然我國也是水資源大國,但人均淡水資源只佔世界人均淡水資源的四分之一。
保護水資源網路
Ⅳ 工業節水的主要方式有
工業節水方法:
1、採用能夠節省用水的生產方法及設備,在可能范圍內將水循環使用。
2、計算每個生產單位所需的水量,然後設立查驗措施,控制耗水量。
3、設法縮短熱水管,並將冷水管遷離蒸汽管及其他發熱的地方。
4、盡量降低水壓。
5、定期檢查隱蔽水管,以防漏損,檢查內部供水系統,修理有毛病的水箱,水龍頭及其他的供水設施。
6、盡量將水循環使用:作冷卻用的水應通過回冷凝器或換熱器,冷卻後再度使用。作沖洗用的水,用後應貯存起來,以清水加以沖淡再用。用冷凝法將蒸汽再度使用。
7、利用廢水作次要的用途:部份曾經用過的水仍可作冷卻用途。廢水更可作清洗樓梯、地板、倉庫及裝卸場地等。
工業節水技術類型
是指可提高工業用水效率和效益、減少水損失、可替代常規水資源等的技術。它包括直接節水技術和間接節水技術。直接節水技術是指直接節約用水,減少水資源消耗的技術。間接節水技術是指本身不消耗水資源或者不用水,但能促使降低水資源消耗的技術。
技術往往是相關聯的,大多數節水技術也是節能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環保技術、循環經濟技術。發展節水技術對促進節能、清潔生產、減少污水排放保護水源和發展循環經濟有重大作用。
Ⅳ 農業節水的方法。。急
農業高效利用水資源的目標就是農作物高產與高水分利用效率相結合的節水型農業。節水農業的中心問題是提高水分(包括降水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用水量佔全國總用量的80%左右,梁早其中90%的種植業用水都需經過土壤水的轉化而被植物吸收利用。如何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水高效利用的綜合農藝措施,已成為當前農業用水可持續發展的緊迫任務。下面介紹節水農業中調節乾旱的幾項措扮渣首施:
一、減少不必要的降水流失,保住天上水。
丘陵山區要大力加強工程措施和耕作技術措施建設,工程措施主要有興修水平梯田,溝壩,水窖等。耕作技術措施有水平溝種植、壟溝種植、蓄水聚肥種植等。通過深耕或深松,耕深15-20厘米,打破犁底堅硬土層,降低了土壤容量,增加了孔隙度,從而增加了降雨的入滲速度和土體的蓄水容量。少耕免耕對減少風蝕、水蝕、增強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減少地表徑流起到良好作用。免耕可使降水流失量減少,土壤流失量減少,土壤含水量增加。
二、選擇避旱和適應土壤乾旱的措施,巧用土壤水。
根據不同地區土壤特點,選耐旱優良品種。通過一些耕作措施,減緩乾旱時期的旱情如延長蹲苗時間以錯過旱情期;在限水灌溉條件下,磷肥集中深施效果最好。有地表水源的地區,限額灌溉,以水防旱。
三、防止不必要的蒸發,減少消耗,多用土壤水。
防止不必要的水分蒸發可採取覆蓋、應用抗旱保水劑等措施。(1)覆蓋。有麥糠覆蓋、生物覆蓋、地膜覆蓋、秸稈覆蓋、留高茬覆蓋、沙石覆蓋等幾種方式 ,保墒增溫效果好。生產實踐證明,麥田採用麥糠覆蓋蓄水量提高20-44.6毫米,比對照增產23.2%。覆蓋栽培具有明顯而穩定的聚水、保墒、增溫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及其有效性,提高作物有效耗水比,抑蒸減耗,節水抗旱,促進早熟和增產等作用。(2)廳數利用抗旱保水劑,延長土壤水分持續供應。抗旱保水劑可直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明顯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在旱作大田上,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平均可高出5 個百分點以上,在灌溉地上,可明顯可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延緩灌水時間,減少灌水1—2次。
四、提高土壤現有水分的利用效率,用好土壤水。
土壤深層貯水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有效性,它在作物生育期降水不足時,可通過毛管運動或根系的吸收調節水分的供應。採用輪作平衡調水,推廣良種,間作套種,鋪膜提高地溫增加水分的有效性,增加施肥量,合理利用N、P配合,無機肥與有機肥配合提高土壤水的利用,增施P、K肥,「以肥調水,以水調肥」充分利用深層水。
Ⅵ 節水措施
節約用水的措施如下:
1、洗手時水龍頭不要開得過大,兆頃用完要關好水龍頭。
2、用淘米水洗菜,有助於消除蔬菜上的農葯。
3、刷牙時用口杯接水,用剩下的水來洗刷衣物。
4、間斷放水淋浴,搓洗時及時關水,避免過長時間沖淋。
5、家用小轎車清潔時,不用水沖,禪猜告改用濕布擦。
6、洗完菜的水賀明拿來澆花,水資源二次利用。
Ⅶ 工農業生產及生活中節約用水的好辦法
工業上:加污水處理設備,循環利用農業:採用噴灌或者滴灌技術生活:也是循環利用,洗菜水用來洗手、洗手水和洗碗水和洗衣水用來擦地版、住宅加裝雨水收集裝置, 和 其他生活廢水一起用來沖馬桶等等等等
Ⅷ 在農業方面如何節水
在農業方法的節沖羨水方法有:
1、節水灌溉。藉助於動力、機械和管路、噴頭等設備進行噴灌,或利用低壓管道和滴頭等設備進行滴灌,以及埋設暗管使灌溉水自下而上浸潤根系土壤的地下灌溉,都是節水灌溉方法,但因造價高,難或輪以為大田採用;
2、保墒耕作。最散團拍大限度地使有限的降水得到充分利用。所謂「雨養農業」、「旱作農業」便是指在水源奇缺的條件下依靠天然有限的降水而經營農業的方法,其核心就是推行保墒耕作方法;
3、抗旱栽培。如選擇抗旱作物、採用抗旱播種、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料和加強田間管理等。
Ⅸ 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在農業生產上可採取哪些方式
農用水資源包括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和經過凈化處理的可利用廢水。
在滿足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保證水資源的安全的方法有加強節約用水管理、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加大污水處理力度埋早,改善水環境等。
三、加大污水處理力度,改善水環境。
1、設置入河排污口的,應當在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之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水行政皮液襲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合理設置。
2、加快城市排水管網建設,要按照「先排水管網、後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原則,加快城市排水管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