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推動我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1、我國近現代工業產生(19世紀60、7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
推動我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因素:
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擴大了商品和勞動力市場
②洋務運動誘導和外商企業的刺激
③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特點:
①輕工業為主,分布於沿海地區;
②具有革命性與妥協性
2、我國近現代工業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向帝國主義過渡)
原因:
①帝國主義資本輸出
②清政府政策調整(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特點:
集中在輕工業,開始向內地擴展
3、我國近現代工業短暫的發展春天(1912——1919)(一戰期間)
原因:
社會政治條件(辛亥革命)、客觀條件(歐洲列強暫時放鬆經濟侵略)、直接推動力(群眾反帝斗爭)、思想條件(利潤刺激和愛國心驅使)
特點:
時間短暫、行業發展不平衡、地區分布不平衡、半殖半封特徵。
4、我國近現代工業日益萎縮(國民政府統治時期)
原因:
日、美的經濟掠奪;
特點四大家族的壟斷 瀕臨破產
5、我國近現代工業獲得新生(建國後)
原因:
合理調整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特點:
恢復發展、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❷ 現代工業社會需要更多自然資源的原因
(1)現代工業社會消費自然資源以加工成產品的間接利用為主,相比傳統直接利用消費,每一個中間攔歲環節(比如包裝、儲運、管理),都需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資源。
(2)現代工橘族業社會資源開發能力和產品的生產能力增強,人類生活水平提高,人均資源的消耗量增加圓衡弊。
(3)人口數量增加。
❸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什麼是第一資源
人才。建設社會主義襲譽現代化強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咐輪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拍簡段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這為科教事業長遠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❹ 建設社會現代化強國,什麼是第一資源
第一前畝資源是人力資源。構凳悔族建社會現代化強國需要有一支高素質、高棗弊效率的勞動力隊伍,這就要求人力資源的培養要有規劃、有步驟、有精準性,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❺ 美國第二次產業革命成為工業強國的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於1875年,在19世紀美國的最後25年,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迅速發展起來,其中美國的電力電氣工業從一開始就走在世界前列,到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已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強國。美國在1860年以前仍屬於殖民地類型的經濟:出口農產品,進口工業製成品,工業基礎相當薄弱。那麼,美國是如何從歐洲工業的邊緣地區和模仿者一躍而成為新工業革命領導者的?這對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有哪些啟發呢?
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機會窗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與美國大量出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興產業產品相反,美國在棉紡織業這個第一次工業革命主導產業的技術上雖然也有很大改進,但生產仍不能滿足國內需求,一直是棉織品凈進口國。這種歷史事實說明,一國在傳統產業上落後於發達國家的情況下,在新興產業上可以一躍超過發達國家。
演化經濟學對此在理論上已經證明,落後國家利用勞動力、資源等成本要素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試圖在傳統產業上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追趕,將永遠不會縮小與後者的經濟差距。相反,在新技術革命剛剛興起的時候,雖然新技術最初出現在發達國家,但由於其技術體系處於最原始的早期階段,科技知識大都處於公共領域並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知識的意會性程度很低,落後國家在這時如果能夠迅速進入新技術體系,就有可能把發達國家在早期新技術和科學基礎的領先地位轉移到本國。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初三十多年中,德國也是這樣崛起的,而英國卻因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領先地位,鎖定在舊技術經濟範式之中,導致了其工業力量的衰落。
巨大國內市場規模的關鍵作用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美國並不是新技術的最初發明者;即使是從一開始就走在世界前列的電力電氣工業,美國在技術發展上也不具有佔先優勢,基礎科學研究更是落後於英、法、德,那麼,美國是如何抓住新技術革命機會窗口的呢?
美國巨大、豐富的市場使美國在國際比較中具有獨特的優勢。許多技術創新源於歐洲,但由於可以在美國市場中實現規模經濟,其發展卻是在美國進步最快。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初期,由於本國市場狹小,歐洲技術創新在原有的技術軌道上難以開發新產品並大幅度提高生產率,而一旦被引入到美國,美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能夠很快開發出生產率高於歐洲的新產品和新工藝,申請新專利,開辟新的技術軌道,搖身一變成為新技術革命的領導者,並反過來佔領甚至壟斷技術先發國的市場。
最近的類似例子則是:德國的高鐵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但在德國和歐盟卻無用武之地,而在中國卻可以取得快速的技術進步。我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超過美國、歐盟、日本和俄羅斯的人口總和,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需市場,這種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是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重大歷史機遇的得天獨厚的絕對優勢,是任何國家所不具有的,除了歷史上的美國。但我們珍惜、保護並運用這種無以倫比的優勢了嗎?這無疑值得我們深思。
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獨享巨大國內市場為美國提供的技術創新租金
美國在19世紀許多行業上技術落後於歐洲國家,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行業中基本沒有外國直接投資,而直接投資卻是開發優勢技術的天然渠道。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對此是不會感到驚訝的,因為他在1913年就指出,曾有人說拉丁美洲給外國資本以特許權,但從未聽人說美國給外國資本以特許權,這是因為我們不給他們這種權利,原因就在於投資於某個國家的資本會佔有並且統治該國。美國的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華為和三一重工最近在美國的遭遇就是明證。正是由於實行了高關稅保護和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一旦國外先進技術通過「反向工程」被引進,美國巨大的國內市場就會為這種技術的進一步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西歐的技術領導地位也就不得不讓位於美國了。
反觀我國,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是我國各產業長期以來的「老大難」問題,這與對外國直接投資的技術依賴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市場重於技術,珍惜、保護並利用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導部門創造領先市場,這是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歷史機遇最基本的條件。
高工資戰略
由於具有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美國的崛起並不是通過出口導向型經濟、而是通過內向型經濟實現的,國內市場規模除了人口規模外,美國民眾的工資增長是其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崛起時期的政治家認為,工業化不能像英國那樣靠剝削工人來實現,而要靠開發大自然的技術創新租金為美國人民提供高工資來實現,所以,他們絕不允許像100多年後的跨國公司那樣「把利潤帶走,把GDP留給中國」,因為這樣的話,美國人民的高工資就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與西方主流經濟學把低工資看做是競爭優勢相反,當時的美國工業保護主義者卻把低工資看做是「禍根」,稱作是「乞丐勞動力」。他們認為,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機器生產將使高工資國家在單位勞動力成本上比廉價勞動力國家更低,原因就在於機器生產率的增長超過了工資的增加,因此,「不管在何處,由高收入勞動者所組成的國家都必將戰勝『乞丐勞動力』的國家」。
在美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美國工人的高工資刺激了用機械替代昂貴的勞動力,而機械發明導致了更高的生產率,從而使工資更高,這反過來又刺激了在更高程度上採用新的發明。因此,在技術創新與工資增長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正反饋的良性循環,這是美國依靠美國人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實現經濟崛起的重要基礎,這也是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頭四十年就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發明創造和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深植於民族文化的血脈之中
這種文化的形成與美國政治家的大力提倡是密不可分的:自本傑明·富蘭克林以來,對科學技術的尊崇就成了美國文化的一個持久特徵。美國卓越的政治家亨利·克萊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就指出,一個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培育實用技術和製造工藝優勢的國家在力量上必將勝過依靠勞動力數量的國家;而在鴉片戰爭150年之後的中國,政治家們一方面在津津樂道「人口紅利」,另一方面在帶頭購買外國品牌汽車,其命運的差別由此可略見一斑。法國著名政治學家托克維爾在訪問美國後,在他1836年的經典性著作《美國的民主》中由衷地贊嘆到:在美國,人們對科學中純粹實用部分的理解令人欽佩,同時又對那些在應用中直接需要的理論部分給予認真的關注,在這方面,美國總是展現出一種自由的、原創的和富於發明的心智力量。
因此,這種文化造就了對技術新動向的高度敏感,歐洲的任何技術動向,幾乎馬上在美國就有反映,其反映之快,超過歐洲大陸本身,這幾乎成為美國的一個傳統。例如,1803年,英國開始研發蒸汽動力機車,但在英國還沒試製成功的時候,1807年美國就成功地試航了蒸汽推動的輪船。歐洲人發明了電的理論,而對之理解最透徹的卻是美國的愛迪生和貝爾等人。發明和創新是人的天職。擯棄目前在我國流行的消費主義和犬儒主義的頹廢文化,大力弘揚創造主義新文化,開創一個全民創新的新時代,這是我國通過第三次工業革命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
❻ 美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的背景
美國隨著移民潮快速掘起,而每一次的戰爭爆發都讓美國更為強大,並一躍成為全球的經濟霸主。 移民潮帶來的繁榮 移民帶來了人力生產,增加了商品的產量和消費,使社會產生正向的力量。 美國本土氣候溫和
降水豐富
土壤深厚肥沃
水源充足
有利於早期移民開發;西部乾燥
多沙漠和草原
適宜發展灌溉農業和畜牧業。由於它三面臨海
多優良不凍海港
既可享有海上交通和捕撈之利
還可闢建軍港
發展海軍
並有利於國際人口遷移和對外貿易陸返。美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優越的自然條件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在機器生產力還不是十分強大的年代,地方的開墾與商品的生產,始終得靠大量的人力來進行。美國的移民政策是促使全世界的民眾爭相湧入的重要因素,因為他們了解到美國內部進行開墾與生產的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來支持。一連串的開墾政策,則剌激了人們對財富的幻想與渴望,為了獲取土地與財富,他們大量地向美國西部前進。 從1783年美國贏得戰爭後,美國開始擁有自主的經濟自由,民眾也比較願意為了自己的財富而努力工作。到了十九世界中葉,美國 *** 開始用一連串的政策,不斷地鼓勵民眾前往西部開發,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美國西部拓荒史。擁有廣大的土地後,美國內部存在不少沖突與矛盾,經過幾次內部戰爭,美國最終擁有一個具有較大規模的聯合權政,一般通稱為「美利堅合眾國」,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美國。從此以後,美國經濟發展開始突飛猛進,並深深地影響全球的經濟發展與貿易運作直到今日。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美國人均產值增加率約為0.5%左右,而到了十九世紀末,美國人均產值年增率已來到1.5%。隨著美國工業化進程的早謹飢速度加快,使美國的經濟力開始有了較大的進展。十九世紀末,美國已成為全球工業的領頭羊,吸引成千上萬來自歐洲與其他國家的移民。到了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的年生產總值已比過去成長三倍之多。 大量湧入的移民為美國的經濟帶來增長晌脊的動力和良好的基礎。他們帶來大量的資金與勞動力,使美國工商業蓬勃發展。美國總統林肯甚至通過鼓勵移民法來吸引更多的歐洲移民。1860年到1920年間,美國移民人數總共增加了約三千萬人。在1820到1920年的100年間,移民人口年增率在20%以上。到了1920年,美國的人口總數首度超過1億人口。 在大量移民的過程中,美國 *** 無需教育和培訓,就能從歐洲得到成千上萬擁有熟練技術的工人。1870~1890年間,來自歐洲的移民中,大約20%的移民是擁有熟練技術的工人,他們為美國的鋼鐵業、紡織業等提供先進優良的技術,並成為未來美國經濟發展的堅強後盾。 18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已佔到全球的工業總產值25%,僅略低於英國的30%。然而,到了1900年,美國的工業產值更達到了世界的30%,同時期的英國卻僅剩下全球20%的工業產值。在大量移民潮進入美國的這段期間,美國的工業產量足足增長了六倍之多。 美國的移民潮不但對美國的文化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在短短的一百年內能夠迅速崛起茁壯,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並為以後成為世界超級強國打下深厚的基礎,移民潮可以說是美國強大幕後的推手。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使其很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19世紀初
美國利用歐洲國家同法國作戰、雙方無力兼顧美洲的有利形勢
乘機奪取交戰國在美洲的土地。1803年
美國從法國手裡購買面積達200萬平方千米的路易斯安那
將領土擴大到墨西哥灣;1810年~1819年
美國採取先派兵強占
然後出低價「購買」的手段從西班牙手裡奪走佛羅里達半島;1846年
美國從英國取得俄勒岡。這樣
美國領土就從大西洋岸向西延伸到太平洋岸
約佔北美大陸面積的一半。1867年
美國從俄國購得阿拉斯加;1898年
美國吞並了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現在
美國共有50個州
遼闊的領土
使美國擁有極豐富的各種自然資源
這為美國工農業生產提供了先決條件。 美國橫亘北美洲中部
與歐亞大陸之間被大洋隔離
這既使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遠離主戰場。美國還利用其有利的政治位置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
一方面供給歐洲各交戰國以武器和糧食
另一方面又取代歐洲列強向落後國家傾銷工業品。因此一戰後
世界金融中心由英國倫敦移到美國紐約;二戰後初期
美國工業總產值
在資本主義世界中佔1/3
到1948年佔1/2強
美國還是當時世界上掌握核武器的唯一國家。 美國工業現代化得益於本國豐富的資源、發達的交通、強大的農業和龐大的市場。事實上
美國在近代工業發展的最初一個世紀內
工業生產主要靠其豐富的自然資源
直到19世紀末
才使用新技術而進入鋼鐵工業大發展階段。當然
美國迅速成為現代化強國還有其它原因
如良性的競爭環境、成熟的資本市場等
但優越的自然條件、移民的不懈開拓、領土的不斷擴張、有利的政治位置、持續發展的經濟、高新科技的推動無疑是其主要原因。
參考: Google大神
美國強大歷史原因—— 我們說,一個國家的強大關鍵是要看這個國家的人民素質如何,素質強自然國家興旺。因此構成該國的主體民族素質就是很重要的衡量標准——盡管我們不贊同尼采與希特勒的種族優劣論。但我們也不能迴避民族素質對國家振興作用的現實,正如馬克思所說:「民族沒有優劣,但有強弱,大小和先進落後之分。」本文就是意在以新的視角來討論美國(目前世界最強國家)強大的原因,即從民族角度來分析美國超強的原因——當然它只能揭示美國的一個側面,不能以偏蓋全地解釋所有問題。特別是美國強大的制度因素,那不是本文主要論述的內容。以民族構成論來研究美國強盛的觀點恐怕沒有至少不多,願本文能對有意於此方面研究的朋友能有所助益,希望更多的朋友能來補充修正本文。 據調查,美國人中德國移民的後裔有6000多萬,而英格蘭後裔(即「盎格魯——薩克遜」人)卻只有5000多萬。德裔美國人是美國第一大族群(全美國人口:2.8億)!德裔美國人很大程度上左右著美國,他們的影響力僅次於「盎格魯——薩克遜」的後裔!說句戲言:難怪二戰美國只往日本丟原子彈不往德國丟哦,孫子怎麼會往祖宗家丟原子彈呢? 據我所知,當時美國建國後德語以幾票之差失去了成為官方語言的機會,說到德裔名人,不能忘了二戰美軍德裔高級將領:艾森豪威爾(盟軍歐洲總司令,後為美國總統),尼米茲(美太平洋艦隊司令,在他的帶領下美國海軍擊敗了日本海軍)。大戰後的名人:基辛格(國務卿,德裔猶太人)和施瓦茨科普夫(海灣戰爭期間的聯軍總司令)!另外,影星從政的名人有施瓦辛格(奧地利人,實際也是德意志日爾曼人)。如今,德國後裔比較有影響力的人物是——拉姆斯菲爾德,美國的現任國防部長。 我曾看過一本美國社會調查的書,美國德裔民族最多。黑人和拉丁裔也比較多,愛爾蘭裔數量比英格蘭裔更多,當然由於民族融合,也越來越難以統計。在政治方面,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後裔比其他民族後裔更加熱衷參政,並且由於歷史原因也比其他國家的移民更具有優勢。歷史除了兩個羅斯富(荷蘭裔),艾森豪威爾(德國裔)等少數幾個總統外,其餘基本是英國後裔。 美國的主流社會是來自日耳曼條頓和凱爾特民族的白人——德國人,愛爾蘭人,英格蘭人,法國人和荷蘭人,瑞典人和聰明的猶太人。當然也有厚重吃苦耐勞的波蘭,捷克,俄羅斯,烏克蘭人。他們都是素質比較高且重視高等教育與思維條理化,追求獨立奮斗精神的民族。相對義大利移民為美國創造了黑手黨,拉美移民讓美國販毒更猖狂,黑人為美國的體育和藝術貢獻不小,但畢竟不是推進社會生產力的東西。如果美國的主流社會是大量地中海沿岸的拉丁民族和中東 *** 民族為主流,那隻會象拉美那樣變得無次序無條理、腐敗無能的社會,如果血統混合成分太大就會變成象印度那樣。 由於歷史上德國曾經迫害猶太人的運動,使得大批猶太人移民美國,其中不乏精英人士,比如愛因斯坦先生。在美國多元包容的文化背景下,歐洲來的猶太人得以充分施展報復,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猶太人贏得了美國。看看歷次中東戰爭中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援,你就會發現猶太金融資產階級在美國的影響有多深刻。 2010-03-13 00:39:02 補充: 不過最近幾年移民到美國的德國移民也的確太多了
都是因為高稅收僵化的體制讓德國很多精英流向了美國,這促進了美國第三次浪潮革命。德國移民為美國作出的兩大貢獻就是軍事和工業,看看美國著名將軍里有多少是德國後裔。美國的通用汽車,波音飛機,IBM,農業收購機,DEC和太平洋鐵路,輝瑞制葯,有多少重尖端產業是德國後裔創辦。當然還有個法國人創辦的杜幫為美國軍火工業奠基了很大基礎。 2010-03-13 00:39:22 補充: 日耳曼的英國、法國和德國後裔為美國構造了人文藝術,自由啟蒙思想,科學傳統和政治經濟先進理念的基礎勾架。 美國前後經歷了三次大的海外移民浪潮,來自世界各地特別是歐洲的移民數量龐大,德國人在19世紀中期以後就開始大規模向美國移民,在美國的族群中佔了相當大的份額。盡管如此,雖然歐洲白人移民的後代絕對的控制著美國的政治經濟命脈,但其族群之間似乎並沒有明顯的利益沖突,與其移民來源地也因為時間久遠而缺乏聯系,國籍對於一個人的歸屬遠遠超過其血統。 2010-03-13 00:39:33 補充: 以下數字下是過去幾年以前《參考消息》刊登的美國人口普查的數字:在美國,英國後裔最多,德國次之;但是進僅就族群而言德國確實第一。 第一,德意志後裔——6000多萬; 第二,愛爾蘭後裔——5500多萬; 第三,英格蘭後裔——5000多萬; 第四,非洲後裔——3000多萬; 第五,蘇格蘭後裔——2000多萬; 第六,義大利後裔——1000萬以上; 第七,威爾士後裔——1000多萬; 第八,猶太人——600萬以上; 其他人口中,法國、俄羅斯後裔各有數百萬左右,還有其他的北歐、西歐和東歐族群人數也不少,不過最多也就幾百萬而已。 2010-03-13 00:39:43 補充: 當然我是憑借印象記錄下上述數字的,難免有疏漏錯誤,還望有這方面具體知識的人給以補充指正。 列舉上述數字只是為了我們便於了解美國的社會構成,比如:「盎格魯——薩克遜」裔、德裔、愛爾蘭裔族群龐大,深刻地影響著美國的政治決策方向。猶太人雖少(佔全美總人口2%多)卻控制著美國1/4的經濟,因而其政治發言權很大。知道這些,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葯,怎樣與這些能左右美國方向的主要族裔打交道,使美國的政策有意於我才是關鍵所在。我們得承認在這方面台灣做得就比我們好,這一方面是社會制度上台灣與美國相同,另一方面也與我們不太了解美國社會結構有關吧!我深信,只要我們的功課做足,未來中美兩國不必一定走向戰爭。 2010-03-13 00:40:03 補充: 比如說對猶太人,我們就可以利用二戰期間中國人對猶太人的無私援助來大做文章。二戰中,中國是第一個無條件接納並幫助猶太人的國家,這點美國也不行(美國不無條件接納政治避難者)。至今,以色列對中國譴責其侵略巴勒斯坦保持著足夠的剋制,恐怕多少是承了中國人在二戰中的相助之情,並向中國提供了不少軍用和民用的尖端技術。 所以說在美國這個特殊的移民構成的社會中,我們中國人不必敵視所有的美國人,要懂得爭取和利用那些可以為我們所用的族群,這可以在中美兩國面臨沖突時起到緩沖劑作用。 2010-03-13 00:40:13 補充: 就象英國與以色列也都與美國有過利益上的沖突,但是由於這兩國在美國都有著自己的代言族裔,因此盟友關系一直是這兩國與美國關系的主流。當然,中國的情況與他們不同,中國在美的移民沒有上述兩國的那樣強勢,但我們可以通過交流溝通來贏得美國主流族裔對我們的了解,至少要化解美國對華的誤解和敵意。 我們應該認識到:美國不是專制的鐵板一塊的國家,讓美國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有發自中國的聲音對我們還是有利的。 2010-03-13 00:40:21 補充: 起碼,它可以使未來的美國在與中國沖突時猶疑不決,僅這一點就足夠了,我們會利用對手的剎那猶豫之際,迅速 *** 、 *** 或南中國海問題。美國恐怕也只有接受現實。當年德國利用美國對歐洲戰場的觀望而橫掃法國如秋風之掃落葉,我想未來能與中國為敵的臨近敵手恐怕都不如法國之讓德國頭痛吧。無論是台灣,東南亞群小,甚或日本又如何——他們都不應該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對手,看看地圖你就明白那些疆域渺小的對手只能充當大國對抗中國的棋子,僅僅只是個配角而已。 2010-03-13 00:40:41 補充: 記得有位摯友曾對我說過,美國的強大是與其國家政治由一些素質優良的民族主導有關:由英德後裔外加猶太精英構成的美國白人主流利益集團是美國社會向前發展的最主要的動力源泉。看看英國人在政治外交上的老到圓滑,德國人在哲學領域的嚴緊思辯,猶太人在商業中的貪婪狡詐,這幾個民族幾乎包辦了近代資本主義世界文明中大批的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思想家和金融家, *** 了這些民族精英的新生的移民國家——美國,具有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優點: 2010-03-13 00:40:50 補充: 她能夠在短短的兩百年時間里把來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思維方式的民族融合到了一起,以多元寬容的社會態度去處理社會內部問題,包容新生思想,想來美國只用不到200年的時間就成為了世界第一超級大國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因此說怎樣藝術地處理好與美國的關系是值得我們深刻研究的問題。所以需要我們凡事從細、從小做起,研究美國不同的民族及其特點就很重要。特別是美國的制度又是如何確保了這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能為一個共同的「美國夢」而團結一致,從而避免了可怕的內耗。 2010-03-13 00:41:06 補充: 須知,堡壘往往最易從內部被攻破。美國的成功經驗很值得我們中國人去探討,要知道我們漢族人的內耗就很可怕,盡管她沒有不同文化背景與宗教派別分歧的矛盾,但是國人的內斗卻很殘酷(看看「文革」吧),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們為什麼做的反倒不如遷徙自歐洲的不同國家的美國白種人呢? 這些問題真的很值得我們去反思,能回答這些問題恐怕不花費一翻功夫是辦不到的。為什麼我們國家在人文科學上總是踟躇不前呢?是「重理輕文」的社會風氣使然? 2010-03-13 00:41:15 補充: 為什麼美國的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能寫出《菊與刀》(該書發表於1946年)這樣深刻地、入木三分地揭示日本民族性格的作品,並且成為世界各個國家研究日本民族性格的經典參考,而作為與日本僅一衣帶水之隔且與其打了兩千多年交道的中國卻寫不出一篇類似作品呢?難道堂堂中華大地竟然沒有一個學者堪比當時只有不到兩百年歷史的美國的一個女作家嗎?說來真是令人汗顏!我們對周圍的近鄰是何等的麻木不察,因而受其戕害欺凌也就不奇怪了。對東洋人如此,對更加遙遠的西洋人恐怕就更沒什麼興趣了吧。 中國要復興,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責任,也是任何國家也無法阻擋的歷史趨勢。 2010-03-13 00:41:22 補充: 但是僅僅做好物質上的硬體的工作是不夠的,我們迫切需要在軟體建設上,例如文化上,譬如在人文科學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把我們未做足的功課補上。盡管這種投入不象理工科那樣立竿見影地見諸成效,但我想國家不能象辦企業那樣急功近利追逐眼前的利益,而要注重加強我們思想庫的建設,不能等到需用人時而無人可用。在這方面,美國人的工作就很令人欽佩:蘭德公司、布魯金斯學會、尼克松中心、胡佛研究所、美國企業研究所、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傳統基金會……,它們是美國的思想庫,為國家提供了豐富的有價值的情報和學術分析報告,對美國 *** 的對外政策起著重要的參考作用。 2010-03-13 00:41:32 補充: 因此我們也需要象美國那樣有大量的戰略思想研究中心為 *** 出謀劃策和反應民間疾苦,同時針對各國制定不同的策略。譬如說對美國吧:針對其不同族裔,我們可以根據他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進行爭取工作,一如「抗戰」時期和「重慶談判」時期周恩來先生在國統區所做的統戰工作。我深信隨著我們的開放及對世界的了解我們一定會做得象前人一樣出色! 本人僅以此文拋磚,希望能引玉,願有更多的有識之士一起來探討這一話題!! 2010-03-13 00:41:36 補充: (備註:巧合地是,一戰和二戰中美軍在歐洲的總司令都是德國人的後代,譬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潘興將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艾森豪威爾將軍。此外,麥克阿瑟將軍與巴頓將軍都是蘇格蘭的後裔。可見,這兩個民族的尚武精神對美國的貢獻有多大)
❼ 現代工業化的必要條件之一是什麼為什麼
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資金。工業化需要資本的積累、國內商品市場的形成以及勞動力成為商品。此外,實現工業化還應具備的條件是:國家的獨立,教育、科學比較發達,發展戰略的正確選擇。
⼯業化的實施都必須具備這樣⼏個最基本的條件:
⼀是必須有⼤量的資⾦投⼊。⼯業化所需要的資⾦是海量的,沒有錢⼀切設想和計劃都是空談。因此,籌措盡可能多的資⾦是實施⼯業化必須⾸先解決的問題。資⾦的來源⽆⾮是兩個:國內和國外。
時代發展到今天,那種靠⾎腥掠奪的原始積累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借重於外來資⾦的辦法,要麼是借款,要麼是靠優厚的條件和環境吸引外來投資。借款是有限度的,⽽且終歸要還;落後地區之所以落後的⼀個重要⽅⾯就是投資環境的惡劣,所以,落後地區通常都以提供優惠條件。為吸引投資的「法寶」。其實,這種優惠所帶來的不平等競爭和對財政收⼊的沖擊,恰恰⼜妨礙了經濟的發展。因此,從長期來看,沒有任何地⽅能夠通過優惠政策實現⼯業化。餘下的選擇就是靠⾃⾝的積累。落後地區的企業太弱,⽽且卜哪迅資⾦分散難以集中⼒量辦⼤事。⼀個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強化稅收征管,將有限型此的資⾦更多地集中在政府的⼿中,從⽽為政府主導的⼯業化提供有⼒的資⾦保障。
必須有先進的技術應緩嘩⽤。⼯業化最初的含義是以機器⽣產取代⼿⼯操作。
❽ 重工業需不需要大量的礦產資源
重工業包括鋼鐵工業、冶金工業、機械、能源(電力、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學、建築材料等工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技術裝備、動力和原材料的基礎工業。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工業本身)提供原材料、燃料、動力、技術裝備等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是實現社會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一個國家重工業的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是體現其國力的重要標志。
重工業按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 可以分為三類:
採掘(伐)工業
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原材料工業
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玻璃纖維原料、鋸材及人造板工業等工業;
加工工業
(製造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
重工業
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電子工業、化肥、金屬結構、水泥製品、其他建築材料製造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葯等工業。重工業產品大部分用於生產,少部分用於生活消費,如電力、生活用煤、小轎車等。
在過去的產業經濟學中,往往根據產品單位體積的相對重量將工業劃分為輕重工業。產品單位體積的重量大的工業部門就是重工業,重量輕的就屬輕工業。屬於重工業的工業部門有鋼鐵工業、有色冶金工業、金屬材料工業和機械工業等。
綜上,重工業需要大量的礦產資源
❾ 什麼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
資本主義的工業生產不僅需要大量的貨幣積累,而且需要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並且這些勞動力還必須是脫離了封建關系的羈絆、有人身自由但同時又沒有任何生產資料的無產者。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也是這樣一批勞動者出現的過程。它是用血與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國的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在英國持續了幾個世紀。1700~1760年間,國會通過了208項圈地法令,圈佔土地31萬英畝。1761~1801年又通過了2000個法令,圈佔土地達138萬英畝。17世紀末,英國全部耕地的1/2還掌握在農民自己手裡,1685年有還自耕農16~18萬戶。到18世紀末,自耕農幾乎不存在了。1750年後農村中完全破產和半破產的農民已達300萬人。
這些被一下拋出正常生活軌道的人無法立即適應新的環境,社會上充滿了乞丐和流浪者。英國資產階級利用立法將這批無家可歸的勞動者趕到現代工場中去,迫使他們習慣於工場生產所需的紀律。於是,近代工人階級誕生了。
圈地運動不僅為工業資本創造出一大批僱傭勞動者,同時還開發了資本的國內市場。從前,封建社會的小農的生活消費品是在自己家庭范圍內生產出來的,現在,由於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這些生活消費品只能通過市場去購買。過去勞動者在家庭中生產紗、麻布、粗毛織品等,現在這些東西都成了工場手工業的產品,成為商品。國內市場逐漸擴大了。但僅有這一點還不夠,資本的發展還需要更廣闊的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