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沙縣究竟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到處都是沙縣小吃
在中國各地,沙縣小吃可謂是最常見的街邊食肆之一,很多人都曾在沙縣小吃用過餐,沙縣小吃的尋常可見往 往也使我們對之熟視無睹。究竟什麼是沙縣小吃,與沙縣有何關系,沙縣小吃從離開沙縣本土到紮根各地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沙縣地處福建省中部偏西北,閩江三大支流西沙河下游,東鄰尤溪、南平,南接大田,西靠三明、明溪,北連順 昌、將樂。全縣面積1 815 平方千米,境內人口26 萬。沙縣設縣於東晉年間,迄今已有1 600 多年 歷史 ,為閩西北重 要商品集散地。今日之沙縣是福建省綜合交通樞紐中心之一,福銀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鷹廈鐵路、205 國道、 省道304 線和沙溪河橫貫全境。作為地方縣市,沙縣為民眾知曉,沙縣小吃功不可沒。 沙縣小吃店散布於全國各 地,尤以南方為甚。據沙縣小吃同業公會統計,截至去年,該縣以外的沙縣小吃店已達2 萬余戶,從業人員 6 萬余 人,年營業額超過60 億元,經營純收入達8 億元以上,可謂中國餐飲行業中經營店數最多、經營區域最廣的招牌。
1997 年,在沙縣政府支持下,相關從業人員成立了「沙縣小吃業同業公會」,同年還成立了「縣政府小吃辦公 室」,對從業人員、農村富餘勞動力及待業青年、下崗職工進行職業培訓[2]。同業公會及小吃辦還推動興建了沙縣 小吃文化城,並定期舉辦「沙縣小吃文化節」。 沙縣小吃文化城是由沙縣政府主導投資建造的一個集小吃餐飲、休 閑 娛樂 、賓館客棧以及 旅遊 購物為一體的餐飲 旅遊 文化城。文化城位於福銀高速沙縣出口處,佔地面積 100 畝,建 築總面積7. 5 萬平方米,從2008 年開始對外營業。小吃城為仿明清民居建築,內有縱橫交錯的巷道,其中坐落著大 大小小的店鋪,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城」。
沙縣小吃真正享譽南北,得力於廣布全國的沙縣小吃店。沙縣本地人口大部分為農業人口, 20 世紀 90 年代以 來,大量富餘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不少在外的沙縣人以製作簡易的家鄉小吃起家。沙縣政府小吃辦與同業公會 成立後,使得經營沙縣小吃店成了眾多沙縣本地人乃至福建人向外流動的就業選擇。沙縣小吃由本地走向全國, 自然會遇到新環境與各地不同的飲食文化,在各地小吃產業以連鎖經營方式進軍全國市場的背景下,沙縣小吃如 何保持沙縣特色,並根據各地飲食習慣進行適宜轉變,以更易被人接受的方式融入各地飲食行業。
從沙縣到全國各地,我們看到形形色色的「沙縣小吃」及其文化建構。沙縣本地的小吃被當地人視為傳統、純 正的沙縣小吃,乃至基於其日常經驗與地方的認同,他們依舊青睞擁有悠長 歷史 、手工製作、慢工細活的濱河路正 宗小吃,且不太接受近年產生的,更多帶有展演意味的沙縣小吃。與之相對,在作為沙縣 旅遊 名片與文化展演的沙 縣小吃中,我們可以看見行政力量、資本運作、 旅遊 開發與大眾傳媒的身影。 在大眾 旅遊 與地方經濟發展的背景 下,沙縣小吃被抽離出原有脈絡,經歷了口味和空間上的重構,成為一種被建構的遊客體驗和想像,並因此成就了 以小吃聞名的沙縣,而遍布全國各地的沙縣小吃則是一種地方化與標准化共同作用的產物。 地方化體現於各地沙 縣小吃對各地飲食習慣的妥協與接納,而標准化則是各地沙縣小吃之所以成為「沙縣小吃」的重要原因。另外,在 政府的鼓勵下,私人投資的小吃快餐加盟店也在悄然興起。
沙縣小吃、對於我們都不陌生,號稱中式最快的快餐、隨便走進一家:老闆、來碗蒸餃、拌面、一落座、熱騰騰的蒸餃就端到你面前了,而且還配一小疊醋,
舀一勺醬、夾著筷子攪拌兩下、三兩口餃子下肚、拌面就來了、挑起落下數次、配著花生醬香3分鍾內基本搞定一餐、
這樣以快著稱的中式小吃、為什麼能夠得到大家的熱捧?還是假象呢?
歷史 原因:
作為沙縣小吃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源於"無為而為"、當是的沙縣屬於民間標會的集資、以鄧世奇為首的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以「跑路」出來而催生的1元一碗的拌面、扁肉、2元錢就可以吃一餐的年代、確實火了一把、以當時的物價基準、一家店的日流水上千元、相當於一家20平米左右的店面一天1萬的營業額、導致大批沙縣的本土村民跟風
政府扶持:
在當時得標會崩盤、以鄧世奇為首的一撥人、掙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人們紛紛外出開店、民間自發帶動效應、使得當時的政府也極力推薦、帶動整個沙縣的就業與經濟、
以上海為例、04年第一家沙縣入住上海時、每開一家店、補貼1000元等等、各地開店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每年還舉辦「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培訓專業的製作沙縣小吃累計人數超過20000人,大規模的粗放式增長
市面上真正的沙縣有嗎?冒牌的多嗎?
本身對於餐飲行業來說、以同樣規模的店面、做沙縣小吃的成本是普通飯店的1/3而已、而且沙縣的菜品相對單一、很多沒有經營經驗的人、往往隨便學個幾天就開始單幹了,甚至衍生了一系列所謂的套餐、小炒一應俱全,而且單純從外觀感受不出與正宗的沙縣有何區別、
其實市面上街邊的沙縣很多都是冒牌的、做法不地道、用料沒有講究、很難說會有好的口感、但是還是有一撥人熱衷、最主要的核心還是在於快、而且便宜!
在中國廣闊的土地上,各地文化異同,飲食方面也是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卻有一些小吃能沖破偏見和地域限制,成為全國人民舌尖上的美味,甚至漂洋過海,在美國、新加坡、日本等地建館開賣,比如被網友稱作「中國餐飲三巨頭」的蘭州拉麵、黃燜雞米飯以及沙縣小吃,尤其是沙縣小吃,官方更是把每年公歷的12月8日定為中國(沙縣)小吃 旅遊 文化節。
一座城因為小吃而聞名全國,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沙縣在哪,但是卻對這個名字如雷貫耳,不管你是身在幾線城市,你總能看到沙縣小吃的身影,不管是不是正宗的,記得讀大學的時候,每次放假回家,在 汽車 站下車後,走幾步就能看到一家沙縣小吃飯店,這時也不著急回家,先進去吃碗餛飩,暖和一下。
沙縣小吃的價格對於我們這些沒有收入的學生來說,是最佳的食物,一碗只要5元,再加一籠包子,就能填飽轆轆飢腸。相信很多人也有這個困惑,那就是同作為南方的小吃,為何沙縣小吃不是以米飯為主,反而都是麵食居多呢?還有一點,就是紅黃相間的醒目招牌,不知道的還真以為是東北飯店。
其實這一切都和沙縣小吃的 歷史 相關,沙縣小吃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是古代中原飲食文化的分支,從如今沙縣一些小吃中,依舊可以找到古老的製作方法。像沙縣板鴨、酒釀、新沉紅」等,都可以在《周禮》中找到出處,因此沙縣小吃也被稱作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活化石」。
沙縣小吃不是福建的嗎?咋又扯上中原地區了呢?這就要說到 歷史 上的人口南遷了,根據當地的族譜調查,沙縣境內的居民,無一不是是河南、河北、山西、安徽的後裔,因此沙縣也成為中原各地區人民的聚集地,他們帶來了家鄉的飲食文化,在沙縣安家落戶,也讓沙縣成為著名的小吃城,甚至有了「沙縣歸來無小吃」的說法。
沙縣小吃中的品類眾多,像沙縣扁肉、沙縣板鴨、芋餃、燒麥、米凍皮等,很多人說「沙縣小吃只有小吃,沒有大菜」,但是一道道小吃也可匯集在一起,也可形成大規模,讓客人吃飽喝足。沙縣小吃雖然都是小菜,但是製作工夫不敢絲毫懈怠,像沙縣的扁肉,都是用木槌打出的肉餡,一團瘦肉打成扁肉餡,大概打個10000次吧,這也是扁肉與其它餛飩的區別所在,其口感、韌性是絞肉機所不能比的。
上面提到的芋餃這種沙縣小吃,來源於一個名叫羅永的人,此人甚是聰慧,相傳,明正德年間,羅永看到一戶人家門口放置了一大堆發芽的芋頭,覺得甚是可惜,那家主人說,這些芋頭吃不完,也賣不掉,只能放著發芽了,一年的辛苦也算是白忙活了,羅永說,可以把芋頭煮熟做成芋泥,然後包上各種餡,做成芋餃,應該會有很多人買的,那家人便照著羅永的方法做,瞬間售空,這種方法也在當地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隨著沙縣小吃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很多問題也隨之產生,最重要的還是食品安全問題,一家沙縣小吃出了問題,被媒體爆出來,無論是不是正宗的,有沒有經過認證,這個罪名都需要「沙縣小吃」這個品牌來背,民以食為天,消費者不會去查每家小吃店的背景淵源,只會讓這個牌子進入自己的黑名單,這對於遍布全國,甚至海外的「沙縣小吃」十分不利,為了方便管理,維護品牌形象,提高沙縣小吃檔次,沙縣成立了小吃集團公司,邀請並整合小吃業主入股。
1934年1月紅三軍團攻克沙縣,彭德懷、楊尚昆在興國寺設宴款待立了首功的指戰員,宴席上就出現了沙縣小吃,彭德懷翹起大拇指說:沙縣小吃還真名不虛傳。遍布全國的沙縣小吃又有幾家是正宗的呢?關於沙縣小吃,你有什麼要說的,歡迎在評論中留言。
沙縣,古名沙陽,簡稱虯。隸屬福建省三明市,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北,閩江支流沙溪下游,位於南平和三明市之間,介於北緯26 06′-26 41′,東經117 32′-118 06′之間,東出南平至福州,西過三明至廈門,北上浙贛至中原華北,自古即為閩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 歷史 上中原南遷移民的著名客家 歷史 文化之鄉。
沙縣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國家南方重點林區縣、福建省竹子重點產區。蘿卜岩楠木種源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唯一以楠木為對象的保護區。沙縣小吃名聞遐邇。名勝古跡有開縣始祖靈衛侯祠堂、唐代興國寺、宋代理學家羅從彥祠堂、明起義首領鄧茂七山寨、清代城隍廟和中國最大的依山鑿刻石卧佛定光佛。
沙縣小吃源遠流長, 歷史 悠久,起源於夏商周、晉、宋中原黃河流域中華飲食文化,在民間具有濃厚的 歷史 文化基礎,尤以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著稱。
中原的飲食文化隨著中原人民的多次南遷傳播到沙縣。使沙縣成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匯集地,這是沙縣小吃聞名全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沙縣小吃實際上屬源遠流長的古代中原飲食文化傳統的一個分支,沙縣的不少小吃,還保留著古老的傳統意識文化的特點,有的小吃的製作方法甚至保留著原始的特點,堪稱古代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活化石」。
沙縣小吃以其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而著稱,成為福建飲食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沙縣小吃不但流行在三明市各縣(市、區),而且在南平、福州、廈門也可常常遇到掛著「沙縣小吃」招牌的小吃店,甚至北至北京、南至深圳,以及在新加坡、美國的太平洋 旅遊 勝地——塞班島也有「沙縣小吃」的蹤跡。足見沙縣小吃影響之大、傳播之廣。據不完全統計,沙縣各類小吃有上百種,常年供應的有幾十種,蒸、煮、炸、烤、腌,加工方法多樣,米、面、芋、豆腐原料獨具地方特色,且來源豐富,家家戶戶都能做上幾樣,城區街頭巷尾日夜24小時都有小吃應市,非常方便。
沙縣小吃品種大致可分為節令小吃、地域小吃和常規普通小吃。
先說節令小吃: 春節城鄉都吃年糕、白果、糍粑,城關吃面條,農村吃粉干;元宵節吃芋包子;立春吃春卷;清明吃清明果;農歷四月初一烙粑,有甜有咸兩種;立廈城鄉家家戶戶食果;分為餡和無餡兩種,傳說是戰國時期孫臏為瞞過龐涓裝瘋而特製的食品;端午節吃粽子、花椒餅、荷菜包;七夕又稱七七節,是沙縣民間兒童節日,是時家中有新入學的兒童,外婆要送小書包、雨傘、算盤、服裝、小茶壺、糖塔和白糖光餅,祝願學習取得好成績;中元節又叫鬼節。這時新鴨、新芋上市,除了吃鴨子外,還做芋包吃,市上供應葡珠,有糯米做的和麵粉做的兩種,除了上供外,大人小孩都愛稱上一、二斤做零食;中秋節除了吃月餅、白果糕,也吃芋包;立冬、冬至吃豬腳、糍粑,號為補冬;臘月二十三,龍王爺上天,常用岩酥、金錢酥、董糖、蓼花、米花、甘蔗俸供。
地域小吃中,夏茂牛系列擁有60多種佳餚,還有芋包、糖燒麥、豆腐包、豆腐丸、豆腐腦、米凍皮、金錢蛋、油糍;南陽的蛋素、蛋角,南霞的泥鰍粉干,鄭湖的板鴨在沙縣小吃系列中最具有名氣。
常規普通小吃有:扁肉、清湯面、拌面、酸菜面、白果、油餅、火把、豬耳、麻球、米凍糕、 糕、糖包、小龍包、肉包、煎餅、 糕、大腸糕、年糕、鴨湯粉干、鍋邊糊、油條、花椒餅、起酥餅、蔥肉餅、菜頭餅、白糖餅、糖水餅、水晶餅、口香餅、杏仁酥、牛奶餅、米果、芋果、線面、烤豆乾、青草凍、玉糕、冬酒、菊酒、炒果條、燙嘴豆腐等等,琳琅滿目,外地客人品賞後,每每贊不絕口:沙縣小吃,名不虛傳啊!
特色
沙縣小吃的第一個特點是經濟實惠。沙縣小吃的單價一般在兩元以上。花兩三元錢,一個人可以吃飽。夏日炎炎,一碗青草凍下肚,清暑去火功效,賽過冰淇淋;寒冬臘月,花上幾角錢,幾塊豆乾,一碟辣椒豆豉油,足夠使你渾身發熱,額頭冒汗。
沙縣小吃的第二個特點是新鮮可口。經營沙縣小吃的經營者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 歷史 傳統,每天製作的小吃數量不多,一般都是當天製作,當天售完。從原料采購與食品保存的角度看,這種傳統有效地保證了食品的新鮮度。另一方面,據行家介 紹,小吃的原料存放超過半天,味道也會走樣。因此,有經驗的小吃經營者為了維護小吃的聲譽,寧可縮短營業時間,減少營業額。這就保證了沙縣小吃的新鮮可口。從製作方法上看,沙縣小吃絕大部分是現做現買,調味可隨食用者的習慣增減,這也是沙縣小吃新鮮可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沙縣小吃的第三個特點是綠色 健康 。從飲食科學的角度看,沙縣小吃又是合乎科學的 健康 食品。沙縣小吃基本上是低脂肪、低熱量的清淡食品。沙縣小吃最主要的原料之一是黃豆、大豆,其營養成分的含量在各種食品中是名列前茅的。沙縣風味小吃的許多原料、佐料都有豐富的營養。有的可以以食為葯,有去病保健的作用。為了發揚沙縣風味小吃醫療保健的傳統,有人還開設了葯膳燉罐,受到了 社會 各界的歡迎。
享用沙縣小吃還是一種鄉情濃郁、情趣十足的精神享受。沙縣小吃遍布街頭巷尾,同廣大居民有著天然的感情聯系。街頭小吃是沙縣的一大街景,其中 買豆乾的尤具特色。五六個人圍著街邊的一張小方桌,用筷子夾著豆乾,蘸著調料,送進口中。小吃攤又是一處天然的社交場所,一邊享用小吃,一邊聽食客們閑聊,真可以叫人長見識。嚴格地說,沒有這些情調,沒有這種氛圍。就體現不出真正的沙縣小吃的文化
沙縣在哪裡,我沒去過,但沙縣小吃遍地開花,小弄堂,工業區,出租房旁邊,有些小街上能看到3一4家。為什麼有那麼多呢?利潤好。價格便宜。成了不少人的 美食 店。但沙縣小吃的食材好嗎?我只能說NO。肉攤里有一堆碎肉,淋巴,豬油,刀頭肉(是殺豬第一刀,在脖子上)。用香菇頭,胡蘿卜,香精,味精,雞精,骨頭粉一和就成了餃子餡。還美名其曰的叫,一品蒸餃。套餐飯用的雞鴨腿都是市場最便宜的凍品。大概也就3一4元一斤。還有所謂的燉湯,會有好的食材嗎?現在物價飛漲的時代。利潤那來?良心多少錢一斤,沒價。但能用這樣的食材做出所謂的美味,我只佩服沙縣小吃。
所謂沙縣小吃,其實就是一些比肯德基,麥當奴更便宜,更適合收入不高的南飄,北飄者的中午填肚子的快歺,根本說不上什麼好味道,只是填飽肚子就算,也算是為低收入人士作此服務,把它提到小吃是抬舉了它。
剛好正在沙縣大酒店吃飯,出餐速度快味道能吃。
真正去過沙縣的人發現,沙縣其實沒有我們常吃的沙縣小吃,但是全國的沙縣小吃以其統一的口味、形式、配方,強行開出了全國連鎖的氣勢。這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推廣不無關系, 在沙縣職業中專學校建立「沙縣小吃培訓中心」,創辦「沙縣小吃烹飪學校」,通過各類培訓將其經營規范化。也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小吃節,宣傳沙縣小吃的特色。政府不遺餘力的推動最終成就了沙縣小吃的傳奇。
沙縣小吃火起來的時間是在2010年前,距今也有10多年了,那幾年裡,沙縣小吃如同一個神秘的組織,門店越來越多,直追肯德基、麥當勞。這張價目表是近年的,最開始的時候,餛飩、拌面、蒸餃都是3元,燉湯4-5元,基本保證10元左右吃上一頓。這與當時單一的外賣盒飯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現點現做,速度還挺快,熱熱乎乎,有湯有面也能吃上肉。種類真夠多,早點正餐夜宵,什麼時候來都有的吃,而且沙縣小吃口味清淡平和,不偏不倚,南北方都能接受。在當時的小吃界自成一體,獨樹一幟。
這些年,沙縣小吃也逐漸沒落了,周邊的店鋪越來越少。十幾年了,這張價目表還能沿用至今,就算這些小吃再美味,吃多了也是會膩的。近幾年的物價漲了,沙縣小吃也漲價了,餛飩從以前的三塊錢一碗變成五塊錢一碗,份量還少了,沒有20塊錢一個男的都吃不飽。而外賣市場上選擇那麼多,作為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的快餐品種,沙縣如果沒有創新,也只能是沒落下去。
沙縣位於福建的三明市,三明市幾十年前就是國家級文明城市。沙縣坐落在美麗的虯江邊。
在縣城邊緣,又一個地質勘探隊,全部人馬都是原來遼寧鐵嶺過去的。記得二十多年前去沙縣,剛一走進地質隊家屬大院,哇,清一色的東北口音。
那時沙縣小吃就非常有名氣,沙縣人也非常實在。記得第一次到沙縣,半夜凌晨下火車出站,趕上磅礴大雨。火車站距離縣招待所有兩三公里左右的路,那時的交通工具就是人力三輪車。我坐上車後,講好了8毛錢送到縣招待所,蹬三輪車的師傅把塑料布都掖好後,開始頂著大雨在漆黑的不平的路上走著,約莫過了一陣,三輪車停了,我以為到地方了,剛要下車,蹬車師傅說別下別下,沒到呢。那咋回事?老闆,雨太大了還頂風騎,你看能不能加點錢?加多少?加兩毛。好,走吧!我還以為人家想借機宰我一下呢。呵呵。
就是這次坐三輪車,誠實的沙縣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幾次去沙縣,無不感慨可口的沙縣小吃。
再後來,沒想到沙縣小吃火到了全國各地,火的唏哩嘩啦的,真的沒有想到偉大的沙縣人民這么聰明能幹。
據說,沙縣小吃很有些 歷史 淵源呢。而且即便在當今物價指數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沙縣小吃還是堅守自己做人經商的原則,真令人敬佩。
⑵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下轄街道辦事處有哪些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下轄街道辦事處包括鳳崗街道、虯江街道、青州鎮、夏茂鎮、高砂鎮、高橋鎮、富口鎮、大洛鎮、南霞鄉、南陽鄉、鄭湖鄉、湖源鄉、金沙園開發區、金古園開發區、青山紙業工業區、海西物流園區。
⑶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青山紙業工業區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青山紙業工業區下轄村委會包括青紙居委會。
⑷ 想知道: 三明市 沙縣金古開發區 在哪,離沙縣高砂鎮龍江工業區遠嗎
不遠,很近,十分鍾左右的車程, 沙縣金古開發區205國道往南平方向幾公里就到高砂鎮龍江工業區 了
⑸ 沙縣的經濟概況
沙縣是國家南方重點林區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科普示範縣和省良種水果發展基地縣、省農副產品基地縣,福建省竹子重點產區。木材、筍干、曬煙、香菇、花奈、菜芋、板鴨等名特優產品久負盛名,遠銷海內外。2007福建省縣級經濟評價中,被福建省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評定為最具發展潛力的縣份之一。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中,沙縣重點產業不斷發展,初步形成林業、金屬深加工、生化等工業主導產業。竹業、畜禽業、茶果業和沙縣小吃業成為農業農村特色經濟,獲得「中國竹席之鄉」、「中國小吃之鄉」、「中國小吃文化名城」等榮譽稱號。
沙縣在8個鄉鎮建起了經濟園區,全縣初步形成「兩園八小區」工業發展平台。2008年,沙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1—11月,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實現產值101.75億元,比增38.01%。在2007年福建縣級經濟評價中,縣城經濟綜合實力居全省縣級第17位,被評定為全省最具發展潛力的縣份。農業實施科教結合,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初步形成糧食、鴨業、竹業、食用菌、水果等五大產業化體系;工業已初步建成比較完整的縣級工業框架,形成食品、化工、建材、輕紡四大支柱產業。全縣已建成農副產品批發市場3個,其中金沙市場是閩西北最大的農貿市場,聯結城鄉,輻射全國。第三產業也有長足的發展,信息、運輸、勞務、金融保險等服務業正在興起。沙縣小吃蓬勃發展,遍布全國各地,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外出經營沙縣小吃店已達1.8萬多家,從業人員5萬多人,占農村勞動力的58%,小吃產業年營業額超過35億元,年純收入6億元以上。外向型經濟不斷壯大,先後同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及香港、台灣等地區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興辦「三資」企業98家,實際利用外資4869萬美元,投資范圍涉及三次產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廣播電視、體育和城建等社會公益事業迅速發展、先後被評為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全國文明縣城、全國文化先進縣、省級衛生縣城、省義務教育先進縣。
201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03.52億元,增長14.5%;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財政總收入7.89億元,增長24.1%,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5.04億元,增長30.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91億元,增長16.2%;外貿出口1.34億美元,增長28%;按可比口徑實際利用外資3025萬美元,增長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5億元,增長22.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0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90元,增長11.9%;農民人均純收入7770元,增長9%;城鎮登記失業率2.71%;人口自然增長率5.48‰;完成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和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的減排任務。林產加工、機械製造、生物及食品加工、化工新材料等產業加快集聚太,四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16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5.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6.8%,實現利稅10.28億元,增長244.9%。第三產業發展提速。出台扶持第三產業發展政策,現代物流第三產業發展提速。業開發區獲批為省級開發區,「陸地港」、新華都物流倉儲中心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陶瓷建材城等項目建成營業,新建汽車4S店5家,三明汽車城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啟動淘金山休閑旅遊度假區、小吃文化城三期工程,完成一批星級酒店建設,策劃打造「夜色金沙」旅遊品牌,遊客接待量、旅遊總收入分別增長22%、24%。消費結構升級,商品房、汽車等成為熱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擴大。全年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增長21.4%、27.9%,農業發展銀行在我縣設立分支機構。現代農業扎實推進。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農林牧漁業總產現代農業扎實推進值增長3.5%。累計流轉土地11.56萬畝,竹業、鴨業、茶果業實現產值14億元,農業「五新」加快進村入戶,5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加快建設,新建10個農業示範基地、7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新增9個無公害農產品、3個綠色食品,新成立3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六大戰役卓有成效。共實施項目262個,253個項目完成或超六大戰役」卓有成效,共完成投資74.45億元,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 沙縣農業歷史上以種植水稻為主,兼有種植小麥、甘薯、大豆、油菜、茶葉、煙葉、麻、甘蔗等雜糧和經濟作物。
清朝以前,水稻畝產長期停留在50~80公斤的水平上。民國時期開始注意引進和推廣優良品種,但因社會動盪,技術水平較低,糧食生產仍無大的發展。民國30年(1941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0.2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61.3%,總產量2250萬公斤,平均畝產112公斤。這種生產水平一直維持到解放前夕。
沙縣解放後至1956年,經過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互助合作時期興修一批農田水利工程,改善了生產條件。同時還廣泛推廣「南特號」、「陸財號」等水稻良種,農業生產穩步發展。1956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4601.7萬公斤,比1950年增長45.7%,平均畝產增加48.6公斤。1950~1956年間種植業總產值年平均遞增率達8.9%。1958年開展的「大躍進」運動,使農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所謂「全民辦鋼鐵」、「全民辦交通」佔用大量農村勞動力。在「浮誇風」的影響下,縣內形成所謂「放高產衛星」的風氣,常規種植水稻最高畝產報至6680公斤,「移苗並丘」最高畝產報到34170.5公斤,當年全縣「公布」平均畝產達658.5公斤,為實際畝產的4.4倍。受1958年虛假高產的影響,1959年全縣糧食收購量增加421萬公斤,生活上則大辦公共食堂,提倡「放開肚皮吃飯」,生產上則盲目實行「少種高產多收」的方針,全縣糧食播種面積減少3萬余畝。由於決策錯誤,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糧食總產連年下降。1961年糧食總產量僅有3522.88萬公斤,比1956年下降23.4%,平均畝產減少21.9公斤,種植業產值下降23.7%。1962年,由於貫徹中共中央1960年以後下達的一系列關於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的指示,調整農村生產關系,技術上大力推廣矮桿良種和連作水稻,扭轉了被動局面,1961~1965年,糧食總產量年遞增率達8.8%,糧食畝產從1961年的142.2公斤上升為1965年的193.6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也由61元增至75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至1968年,由於受動亂影響,糧食總產和畝產連年下降,1969年後才恢復到1965年的水平。1971年大面積推廣雙季稻,結束單季稻在沙縣佔主要地位的歷史,糧食總產量達7023.18萬公斤,比1970年增長18.3%,畝產增加45.5公斤,種植業總產值增長89.47%。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至94元,比1966年增長25.3%。1972年開始的學大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熱潮,進一步改善了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1975年雜交晚稻在沙縣試種成功並逐步得到推廣,使糧食生產出現新的局面,1979年糧食總產量增至9818.99萬公斤,平均畝產達406.1公斤,實現《農業生產發展綱要》規定的目標。但這一階段在發展糧食生產時忽視了多種經營。這期間開展的「批判資產階級法權」、「大批促大幹」、「割資本主義尾巴」等運動,不同程度地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1978年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產值僅有766元,比1965年增加51元,年遞增率僅為0.6%;人均純收入97元,比1965年增加22元,年遞增率只有2.0%。
1979年開始,各社隊開始推行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1982年,全面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技術也有了新的發展。1980年實現單季晚稻雜優化。1983年雙季早稻大面積推廣雜優品種,並對全縣近2萬畝中、低產田進行改造。1987年推廣配方施肥等新技術,同年在夏茂實施萬畝「噸糧田」協作攻關工程,促進了糧食的穩產高產。1988年,全縣旱澇保收面積達16.7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77.3%,為1950、1965年的7.5倍和1.9倍;可機耕面積達9.7萬畝。糧食總產達11103.5萬公斤,比1978年增長22.1%,平均畝產增長37.2%,達513.5公斤。在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多種經營也有了較大發展。經濟作物播種面積達17.21萬畝,為1978年的4.3倍,其中水果7.3萬畝,為1978年的14.3倍。種植業總產值達4598萬元,比1978年增長96.7%,年遞增率達7%。1988年每個農業勞動力創產值1759元,比1978年增加993元,年遞增率達8.7%;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741元,比1978年增加644元,年遞增率達22.5%。1953~1988年,全縣累計向國家提供商品糧68574萬公斤。
2010年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3.5%。累計流轉土地11.56萬畝,竹業、鴨業、茶果業實現產值14億元,農業「五新」加快進村入戶,5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加快建設,新建10個農業示範基地、7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新增9個無公害農產品、3個綠色食品,新成立3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 沙縣解放前的工業基本上為手工業。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為手工造紙和茶葉加工業的鼎盛時期,但廠家均為小規模的手工作坊。民國13年(1924年),縣人潘伊銘集股購置1台23千瓦發電機,創辦電燈有限公司,此為沙縣現代工業的第一個廠家。抗日戰爭期間,沿海一些軍政文教機構遷到沙縣,促進了民智的開發和工業的發展。這一階段縣內的工廠有省營的電廠、煉油廠、征屬第一工廠(紡織廠)、教育用品製造廠等;私營的造紙廠最多時達92家,碾米、磚瓦、製糖、榨油、陶瓷、竹器、草編和印刷等私營工廠、作坊也有近百家。民國35年後,由於受到內遷單位遷回和通貨膨脹的影響,廠家紛紛倒閉。至1949年,縣內唯一的電廠因機器損壞停止發電,造紙廠僅剩12家。
1950年,縣內工業以私營工業為主,總產值237萬元(1980年價,下同),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5.4%。此後,工業總產值以每年17.1%的速度遞增,1956年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時,工業總產值達61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3.8%。1957年即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工業總產值猛增至1052萬元,比1956年增長了72.2%,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4.7%。當年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輕工業與重工業比重由上一年的9.9:1變為0.48:1。1958~1962年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由於受到「大躍進」、「浮誇風」、瞎指揮的影響,工業生產畸形發展。1958年提出「全黨動員,全民辦廠,遍地開花」的大辦工業的口號,基本建設投資比1957年猛增6.7倍,全縣中小型工廠多達3190個,其中鋼鐵廠達11個,「土高爐」則隨處可見。當年輕工業與重工業的比例為0.1:1,工業總產值雖然增長了43.6%,達到1521萬元,但經濟效益極差,造出來的機器許多不能使用,煉出來的鋼、鐵雜質很多,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1959、1960年基本建設投資仍成倍增長,1960年達800萬元,為1957年的38倍,造成了各種比例關系的嚴重失調。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集中力量發展農業,適當縮小工業生產和基本建設的規模,當年工業總產值比1960年下降55.8%,1962年降為586萬元,經過1963年至1965年三年繼續調整,到1966年,工業總產值恢復到858萬元。從1966至197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工業發展起伏較大。1967年還出現了21.4%的負增長。1975年實行全面整頓,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了55%。1976年開展所謂「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當年工業總產值增長率降至3.7%,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0%,輕、重工業比例為0.85:1。1978年之後,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及鄉鎮工業的興起,加快了工業發展速度。1978年至1988年間,工業總產值以19.2%的速度遞增。198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達51%。1988年,全縣工業企業182家,總產值達24731萬元,比1987年增長65%,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9.9%。工業總產值中,輕、重工業比例為2.1:1,全民所有制企業產值佔24.9%,縣辦集體企業產值佔18.1%,鄉鎮工業產值佔19.7%,村及村以下工業產值佔35.3%,中外合資企業產值佔2.7%。
1979年之前,企業的競爭意識較差,對產品質量不夠重視。1980年後,企業的競爭意識逐步增強。1985年,工業產品的質量管理和企業的計量定級開始向規范化、科學化發展。截至1988年,全縣有27個工業企業通過計量定級考核驗收,其中沙縣味精廠通過二級計量定級驗收,水輪發電設備廠、制葯廠、化肥廠、酒廠、電木粉廠、大洛水泥廠、香料廠、糧食復制廠、水泥廠、高橋造紙廠等12家企業通過三級計量定級考核。虯鳳牌玉露酒、虯城牌米片干、虯江牌99%結晶味精、風情牌茉莉浸膏、洛山牌水泥、S牌一級燒結普通磚、白鴿牌勞動保護服、雙輪牌DLE一410×530三角帶齶式硫化機等產品先後被評為福建省優質產品;白鴿牌人造衣箱、格布衣箱、RP勞工雨衣等產品被評為外貿出口「信得過」產品。
1958年後,縣內陸續創辦了一批中央、省、地(市)屬工業企業,其中1969年投產的青州造紙廠規模最大。1978年,縣內中央、省、地(市)屬企業有5個,均為全民所有制企業,工業產值達7994.7萬元,為縣屬企業工業產值的2.1倍,其中青州造紙廠產值7721.9萬元,佔96.6%。1988年,縣內的中央、省、市屬企業10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5個,工業總產值11437.9萬元,為縣屬企業工業產值的46.2%,其中青州造紙廠產值10014.5萬元,佔87.6%。
2010年新開發工業用地4049畝,引進總投資10億元的金煌新能源、總投資8億元的鴻瑞無菌包材等一批重大項目,新投產企業49家。新增2家產值超10億元企業,宏盛塑料、麥丹集團等企業上市工作有序推進。林產加工、機械製造、生物及食品加工、化工新材料等產業加快集聚,四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16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5.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6.8%,實現利稅10.28億元,增長244.9%。
⑹ 想知道: 三明市 沙縣金古工業園區 在哪
位於沙縣城南郊區的古縣村,距福銀高速公路城關互通口4公里,離建設中的三明機場4公里,鷹廈鐵路沿園區南面穿過,有連接鷹廈鐵路的萬能站鐵路專用線和貨場,南側的300噸航運碼頭可直通福州馬尾。
⑺ 福建省開發區有哪些,越詳細越好,謝謝!
一、保留國務院批准設立的開發區15個:
福州(6個):福州科技園區、福州保稅區、福州台商投資區、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福州元洪投資區
廈門(6個):象嶼保稅區、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海滄台商投資區、集美台商投資區、杏林台商投資區、廈門海滄出口加工區
漳州(1個):東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莆田(1個):湄洲國家旅遊度假區
南平(1個):武夷山國家旅遊度假區
二、保留省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57個:
福州(12個):福州琅岐經濟區、福州金山投資區、福州蓋山投資區、福州城門投資區、福州福興投資區、福州金城投資區、閩侯農業技術園、福州青口投資區、福州上街投資區、福清龍田工業區、羅源灣開發區、連江?頭投資區
廈門(2個):同安城東工業區、同安城南工業區
泉州(13個):探花山工業區、蟠龍開發區、南安方圓開發區、萬安開發區、雙陽華僑經濟開發區、晉江科技工業園區、泉州經濟技術工業區、東海濱城開發區、安平開發區、馬甲農業綜合試驗區、晉江東海安開發區、泉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江南園、石獅園)、石獅黃金海岸旅遊經濟開發區
漳州(12個):招商局漳州開發區、漳州藍田工業區、漳州龍文工業區、角美工業開發區、漳州龍池開發區、漳浦綏安工業區、雲霄雲陵工業開發區、漳州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東山旅遊經濟開發區、福建省詔安閩粵邊界貿易加工區、長泰興泰工業區、漳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莆田(3個):莆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力寶大地城
三明(4個):泰寧金湖旅遊經濟開發區、三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金沙園、尼葛園)、永安桃源洞—石林旅遊經濟開發區、寧化華僑經濟開發區城區工業園
南平(2個):武夷山旅遊經濟開發區、南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龍岩(4個):龍岩經濟技術開發區、龍湖旅遊區、冠豸山旅遊經濟開發區、長汀縣騰飛工業開發區
寧德(5個):閩東華僑經濟開發區、閩東賽岐經濟開發區、福安畲族經濟開發區、寧德三都澳經濟開發區、周寧縣工業扶貧開發區
三、擬保留省政府批準的開發區2個、省直機關及設區市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53個:
福州(7個):福州軟體產業基地(99年2月經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設立)、馬洋工業區、敖江工業區、福州金山工業區、江陰開發區、鏡洋工業園區、長樂兩港工業區
廈門(6個):廈門石材工業區、廈門銀鷺食品工業區、廈門市機電工業區、航空工業園、廈門同安輕工食品工業區、巷北工業區
泉州(8個):惠南工業園區、德化民營科技陶瓷園區、城南工業園區、惠東工業園區、成功科技工業區、省新扶茂嶺工業區、福建省水暖專業工業園區、安溪工業區
漳州(8個):平和工業區、漳浦縣赤湖工業區、漳龍邊際(南靖奎洋)民營經濟區、龍海市東園工業區、南靖高科技工業園區、漳州金峰工業區、龍海市九湖工業區、古雷港口經濟開發區
莆田(4個):黃石工業園區、楓亭工業園區、華林工業區、莆田市荔園工業區
三明(5個):梅列區瑞雲工業園區、將樂縣北郊工業園區、泰寧縣豐元工業園區、三元區工業開發區、尤溪縣埔頭工業區
南平(5個):浦城縣南浦工業園區、光澤縣和順工業園區、南平市江南工業開發區、邵武城郊工業園區、建甌市東峰蓮花坪工業用地
龍岩(6個):永定蓮花工業開發區、上杭南崗工業開發區、漳平富山工業園區、新羅區民營科技園、武平青雲山工業園區、連城蓮冠工業開發區
寧德(6個):福鼎星火工業園區、屏南溪坪工業小區、閩浙邊界壽寧工業小區、古田玉田工業小區、閩東工業園區、福安秦溪洋工業園區
四、撤銷省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17個:
福州(2個):福清友精工業村、福州空港開發區
泉州(6個):南建工業村、晉江福埔開發區、石獅振獅開發區、石獅德輝開發區、肖厝開發區、金井園頭對台貿易區
漳州(2個):長橋福慶工業區、福建省南靖豐田華僑經濟開發區
莆田(6個):全冠工業城、輝開工業城、富麗明、興利科技園、洞庭工業區、江口石庭工業區
南平(1個):延平區來舟工業園區
五、撤銷省級有關部門批准設立的開發區21個:
泉州(4個):寶蓋科技工業區、祥芝科技工業區、城北工業園區、惠安縣石雕石材工業園區
漳州(9個):石亭工業區、大南坂工業區、舊鎮工業區、黃倉工業區、山城工業區、龍海角美工業區、東山西埔工業園區、平和寶峰工業區、長泰官山工業區
莆田(2個):東海工業園區、埭頭工業園區
南平(2個):爐下工業園、建陽塔山工業園區
龍岩(3個):新羅區連聖工業園區、連城廟前工業園區、連城地瓜工業園
寧德(1個):福鼎白琳金山工業小區
六、撤銷設區市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19個:
廈門(6個):廈門開元工業園、同安金富工業區、同吉工業區、黃金工業區、同安城北工業區、城南工業區
泉州(2個):普安高新技術開發區、濱海工業園區
漳州(6個):朝陽工業區、閩粵邊界旅遊區、金山個私工業區、銀塘工業區、漳浦縣佛曇工業區、龍海市海澄工業區
莆田(2個):莆田市東吳臨港化工園區、鯉南工業園區
三明(2個):尤溪縣西濱開發區、三元區荊東工業區
寧德(1個):蕉城區工業小區
七、撤銷市級有關部門、縣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139個:
福州(9個):晉安區宦溪綠色工業園、福州金城民營高科技園、長樂閩江口工業區、金峰工業區、福州北嶺投資區、連江縣江南民營開發區、連江縣丹陽工業區、晉安區新店紅星工業區、晉安區新店茶園工業區
泉州(33個):城西工業園區、湄洲灣南岸石化基地、洛陽鎮北工業園區、詩墩開發區、大堡污染工業控制區、錦尚工業區(Ⅰ)、錦尚工業區(Ⅱ)、肖厝中心工業區、中心工業區二期、西濱農場企業小區、西濱鎮電鍍集中控制區、新市企業開發小區、鈔岱企業開發小區、草湖埔企業開發小區、磁灶龜山工業區、磁灶鎮陶瓷城、安海橋頭工業區、安海庄頭工業區、永和第一工業區、永和第二工業區、陳埭第一工業區、陳埭第二工業區、中國晉江鞋城、晉江市荊山商貿工業綜合區、金井新市開發區、龍湖晉南工業區、安海灣工業區、晉南出口加工區、浮橋高山工業園區、江南工業園區、潯美工業園區、安溪龍美工業區、湖頭工業區
漳州(50個):薌城天寶工業區、龍海市華輕工業區、龍海市榜山工業區、龍海市顏厝工業區、龍海市港尾工業區、漳浦棕口工業區、東山銅陵工貿小區、詔安橋東鎮工業園區、南靖霞微洋工業小區、平和大坂洋工業區、平和霞寨工業區、平和九峰工業區、長泰岩溪工業區、長泰上蔡工業區、長泰港園工業區、龍海角美鴻漸、龍海角美石厝、龍海角美龍田、龍海角美楊厝、龍海角美埭頭、龍海角美坂美、龍海角美社頭、龍海角美錦宅、龍海角美恆蒼、龍海角美東山、龍海角美玉江、龍海榜山鎮平寧、龍海榜山蘆州、龍海榜山南苑、龍海東園鎮過田、龍海東園鳳鳴、龍海東園厚境、龍海浮宮邱厝、龍海石碼鎮內社、龍海程溪鎮下庄、龍海程溪和溪圩、龍海海澄鎮黎明、龍海海澄東興、龍海海澄州頭、龍海海澄福大、龍海海澄月港、龍海海澄南門、龍海海澄倉頭、龍海海澄前厝、龍海紫泥鎮下樓、龍海九湖鎮下庵、龍海九湖百花村、龍海九湖長福、龍海九湖田乾、龍海九湖鎮九湖
莆田(3個):度下民營工業小區、笏石民營工業區、秀嶼鎮民營工業小區
三明(16個):沙縣民營工業區、尤溪縣聯合鄉吉木民營工業園區、尤溪縣第一園區、尤溪縣第二園區、建寧縣金溪工業園區、建寧工業園區、永安鄉鎮工業區(共8個園區)、大田縣金溪工業園區、大田縣工業開發區
南平(3個):富洲經濟開發區、松溪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甌市城東工業區。
龍岩(19個):新羅區東寶工貿小區、新羅區西陂鎮雙路亭工貿小區、新羅區鐵山個私經濟示範小區、武平十方工貿小區、武平岩前工業園區、連城朋口工業園、上杭南陽工貿小區、上杭臨城九州工貿小區、上杭才溪工貿小區、上杭中都工貿小區、上杭舊縣工貿小區、上杭蛟洋工貿小區、長汀古城輕紡工業園、長汀策武麻陂工貿小區、長汀河田塗坊工業小區、長汀南山中復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汀濯田劉坊工業園區、長汀新橋鎮新橋村小溪背工業小區、長汀新橋鎮凹頭嶺工業小區
寧德(6個):霞浦工業桃園、柘榮富源工業小區、閩東電機電器工業區、古田黃田經濟開發區、古田縣蓮橋工業小區、霞浦三沙工業小區
⑻ 想知道: 三明市三明黃沙工業園在哪
三明黃沙工業園?應該是金沙工業區吧?
金沙工業區在沙縣,尼要到三明影劇院門前做公交有到金沙園。
⑼ 福建三明沙縣龍湖公園附近有哪些工廠
你好,我是沙縣人,龍湖公園300米半徑內的企業和工廠:
沙縣四通彩印有限公司
比亞迪汽車
凱輝工業園
三明市金沙創業園
三維機械製造公司
三明市金福食品有限公司
佳豐食品
光頭食品
凱發食品
易豐電子
華龍企業
宏藝機械
精工機械
德邦機械
金盛發包裝公司
福建三恆集團有限公司
維斯特蔬菜果汁有限公司
三明寶義農資有限公司
福建三和集團
⑽ 沙縣虯江街道仙武工業園區離洋坊多遠
沙縣虯江街道仙武工業園區離洋坊有5公里。地圖比例1厘米:1公里,從地圖上顯示沙縣虯江街道仙武工業園區離洋坊有5厘米,換算得知,1*5=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