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利比亞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國家
政治:革命領導人是國家元首。總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總人民委員會是執行機構,它協助總人民代表大會的總秘書處行使日常制訂政策的權力。
經濟: 北非重要的石油生產國,石油是它的經濟命脈和主要支柱。經濟原以農牧業為主。1961年以來迅速成為世界重要石油生產與輸出國之一。石油生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總值的95%以上,還出口鐵礦石、花生、皮革等,進口以機器設備、車輛、糧食為大宗。除石油外,天然氣儲量也較多,其它資源有鐵、鉀、錳、磷酸鹽、銅等。1985年石油探明儲量29.18億噸,產油5,000餘萬噸,已探明天然氣儲量6,053億立方米。主要工業部門是石油開采、煉油,還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發電、采礦、紡織業等。鐵、錳、銅、錫、鋁土、磷灰石、鉀鹽等礦藏尚少開發。可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糧食不能自給,大量靠進口。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花生、柑桔、橄欖、煙草、椰棗、蔬菜等。畜牧業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農業人口一半以上。貨幣名稱:第納爾。境內運輸以公路與管道為主。有1,800公里長的現代化沿海公路,5,000餘公里的能源運輸管線和 5個油港。
新聞出版: 主要報刊有《新黎明報》(阿文日報)、《綠色進軍周報》(阿文和英文)、《民眾國周報》(阿文和英文)。民眾國通訊社為官方通訊社,每天出版阿、英、法文新聞稿,在巴黎、倫敦、羅馬和貝魯特等地設有分社。官方電台有(1)創建於1957年的民眾國廣播電台,1979年後改為現名,用阿語和英語從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廣播;(2)大阿拉伯祖國和革命委員會之聲電台,用英、法、俄、德、羅、匈、南、保、捷等語言廣播;(3)民眾國電視台,創建於1968年,後改現名,用阿、英、法語播放。
外交:奉行反帝、反殖、反霸、反對種族歧視和不結盟政策,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主張阿拉伯統一#,與非洲、伊斯蘭國家加強合作,和社會主義國家發展關系,支持民族解放運動。2004年6月28日,美國同利比亞正式恢復外交關系。
國家主要城市:
序號 主要城市 所在地區
1 的黎波里 的黎波里
2 班加西 班加西
3 米蘇拉塔 米蘇拉塔
4 扎維耶 扎維耶
5 塞卜哈 塞卜哈
6 貝達 綠山區
7 艾季達比亞 艾季達比耶
8 德爾納 德爾納
9 圖卜魯格 圖卜魯格
10 邁爾季 邁爾季
11 茲利坦 茲利坦
國家民族節日:
節日 日期 內容
穆罕默德升天日 3月5日
國慶節 3月31日
開齋節 5月7日
獻祭節 7月14日
伊斯蘭教新年 8月4日
阿術拉節 8月13日
利比亞革命紀念日 9月1日
穆罕默德誕辰日 10月13日
獨立日 12月24日
與中國關系:1978年8月9日,利比亞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更多關於利比亞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國家,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d9431d1615722204.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⑵ 利比亞的地理
利比亞(阿拉伯語:ليبيا),面積175.95萬平方公里。利比亞戰略位置重要,並為產石油國,曾使它成為歐洲各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從2003年起,利比亞積極與歐美各國改善關系,也達成許多的重大共識,目前聯合國對利比亞的制裁已經解除。
海岸線長約1900多公里。陸鄰埃及、蘇丹、查德、尼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
除北部沿海地區有狹長的平原及南部山區外,大部分均為沙漠,沙漠、半沙漠占總面積的94%。大部分地區海拔300-600米。
沿海地區屬地中海式氣候,內陸廣大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境內無常年有水的河流,井泉分布較廣。石油是經濟支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70%。天然氣開采和液化天然氣廠規模很大。還有鋼鐵、石油加工、電力、紡織、食品加工等工業。
牧民、半牧民占農業人口的50%以上,牲畜以羊、牛、駱駝、驢、馬為主。作物有小麥、大麥、花生、油橄欖、柑橘、椰棗等。
⑶ 在非洲如今極度貧窮的賴比瑞亞,為何物價卻高得驚人
因為賴比瑞亞自己沒有工廠建設,所以很多生活用品和原料都需要向外國進口,這樣一來必然很多東西的成本就增加,所以賴比瑞亞的物價一直都很高。
曾經有一些去賴比瑞亞當志願者的學生回來之後叫苦不堪,他說他當時在那差點就餓死了,本來想著自己去當志願者,好歹吃喝住行都有人解決。可誰知道去了賴比瑞亞才知道這邊的物價有多貴,那些前去當志願者的青年人交了伙食費之後,連國際長途電話都打不起,他們想既然購買做好了的食物這么貴,那我們就自己買東西來做飯吃。可這個決定顯然更加錯誤,因為去買食材你會發現食材更是高的可怕,而為了自己做飯,你還要買鍋買菜刀,這簡直是一條路走到黑,畢竟開弓沒有回頭箭,一頓飯吃下來可能就要花幾百塊錢。賴比瑞亞大部分人都只能吃地瓜葉子,稍微好一點的可以吃點土豆,洋蔥這種素菜能夠吃得上肉的家庭真的是少之又少。
⑷ 利比亞的經濟怎麼樣
利長期實行單一國營經濟,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曾一度富甲非洲。利是北非重要的石油生產國,石油是它的經濟命脈和主要支柱。目前的石油儲量約為400億桶,但該國2/3以上的國土面積至今尚未進行地質勘探。有預測顯示,利比亞潛在石油儲量可能超過1000億桶。石油生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總值的95%以上。1999年聯合國中止對利制裁後,特別是近幾年國際油價持續居高,利石油收入大幅增加,利經濟出現較好的發展勢頭。
卡扎菲宣布從2009年起將石油收入分發給利比亞人
2003年起,利開始實行經濟改革,嘗試建立股票市場,加快部分國營企業和銀行的私有化進程,允許外資銀行在利營業,將過去單一的國家所有制改為國營、集體和私營三種所有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放寬進出口許可權,鼓勵出口創匯型企業,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吸引外國公司來利投資和開展貿易,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近年來,利積極推進私有化進程,現已完成了數十家國有企業的轉制,並著手研究民航、電力、銀行等重要領域的私有化問題。
除石油外,天然氣儲量也較多,利天然氣儲量約為510億立方英尺。其它資源還有鐵、鉀、錳、磷酸鹽、銅等。主要工業部門是石油開采、煉油,還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發電、采礦、紡織業等。可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糧食不能自給,大量靠進口。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花生、柑桔、橄欖、煙草、椰棗、蔬菜等。畜牧業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農業人口一半以上。
2009年8月,利比亞政府決定成立能源事務最高委員會,負責制訂利比亞石油和天然氣的政策和開發規劃。
● 貨幣名稱:第納爾
【資源】 以石油為主,探明儲量為430億桶。其次為天然氣,探明儲量達1.48萬億立方米。其他有鐵(蘊藏量20-30億噸)、鉀、錳、磷酸鹽、銅、錫、硫碘、鋁礬土等。沿海水產主要有金槍魚、沙丁魚、海綿等。
【工業】 石油是利的經濟命脈和主要支柱, 95%以上的出口收入來自石油。20世紀50年代發現石油後,利石油開采及煉油工業發展迅速。2007年出口石油創匯達386億美元,其中68%出口至義大利、德國、西班牙、法國等國。此外,還有石化、建材、電力、采礦、紡織業、食品加工等
【農業】 農業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24%,其中牧民和半牧民約占農業人口的一半。可耕地面積370萬公頃,佔全國總面積的1.2%,水澆地不到1%。利比亞農業非常落後,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花生、柑桔、橄欖、煙草、椰棗、蔬菜等。畜牧業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全國有牧場850萬公頃。利近一半的糧食和畜牧產品依賴進口。
為解決用水問題,利自1984年8月開始興建「人工河」工程,用管道把南部地下水引向北部沿海地區。這是利最重要、最宏偉的水利工程,計劃總投資約300億美元。目前第一、二、三期工程已竣工,第四期正在進行,第五、第六期進入規劃階段。
⑸ 利比亞是哪個洲的國家
利比亞是非洲國家。
利比亞屬於北非的一個國家,有長約1900餘公里的海岸線,與埃及(東面),蘇丹(東南),查德、尼日(南面),阿爾及利亞跟突尼西亞(西面)。經濟來源主要是石油,吸引外資的主要因素,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產國之一,石油輸出量大。農業方面主要來源畜牧業。
利比亞的特點:
利比亞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已探明儲量約500億桶,為全球十大石油資源國之一。其次是天然氣,探明儲量在1.5萬億立方米以上。自上世紀50年代發現石油以來,利比亞的石油開采及煉油工業發展迅速,巔峰時期,每日產量在330萬桶以上。石油成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和主要支柱。
為了解決民眾的日常用水不足,在國外技術專家的指導下,利比亞出資250億美元,建設了總長度超4000公里的世界上最大的灌溉工程。利比亞大部分人口因此受益,該灌溉工程也被稱為是世界第八大奇跡。
⑹ 賴比瑞亞是歐洲國家
賴比瑞亞
開放分類: 地理、非洲、世界、賴比瑞亞、國家
【國 名】 賴比瑞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Liberia)。
【國 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9∶10。由紅、白相間的11道平行橫條組成,左上角為藍色正方形,內有一白色五角星。11道紅白條紋是紀念賴比瑞亞獨立宣言的11個簽字者。紅色象徵勇氣,白色象徵美德,藍色象徵非洲大陸,正方形表達賴比瑞亞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和博愛的美好願望;五角星象徵當時非洲唯一的黑人共和國。
【國 徽】 盾面上的景物描繪當年美國黑奴移居西非海岸的情景。一隻揚帆航行於海上的大帆船代表當年運載黑奴到非洲的主要交通工具;岸上為綠地和棕櫚樹,象徵這個新獨立國家肥沃的土地;犁和鋤頭象徵當年自由黑奴使用的生產工具。盾徽上端的綬帶上用英文寫著「熱愛自由使我們來到這里」,下端的綬帶上寫著「賴比瑞亞共和國」。
【貨 幣】 賴比瑞亞元 Liberian Dollar L.$£;Lib.$ LRD 1LRD=100 cents(分)
【面 積】 111370平方公里。
【人 口】 348萬(2005年)。有22個民族,較大的有克佩爾、巴薩、丹族、克魯、格雷博、馬諾、洛馬、戈拉、曼丁哥、貝爾以及19世紀自美國南部移居來的黑人後裔。官方語言為英語。較大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全國40%的居民信奉拜物教,40%信仰基督教,20%信奉伊斯蘭教。
【首 都】 蒙羅維亞(Monrovia)是賴比瑞亞首都,蒙特塞拉多州首府。位於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梅蘇拉多角和布希羅德島上,據守聖保羅河入海口,是西非重要的出海門戶,非洲距南美大陸最近的港口城市。人口130萬(2006年1月外交部網站)。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5℃,分旱季和雨季兩個季節,年均降水量逾5000毫米,為西非海岸乃至全球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素有「非洲雨都」之稱。
賴比瑞亞舊稱「穀物海岸」。15世紀下半葉,葡萄牙人來此販賣奴隸,爾後荷、英、法等殖民者相繼侵入。1821年,「美國殖民協會」在此建立黑人移民區,中心就在蒙羅維亞。1847年7月26日,賴比瑞亞宣告獨立,成立賴比瑞亞共和國,定都蒙羅維亞。 蒙羅維亞市區由梅蘇拉多角(半島)和布希羅德島組成。島外大西洋近觀則驚濤拍岸,飛珠堆雪;遠眺則水天浩淼,碧波萬頃。島上各種熱帶林木花草長勢茂盛,終年蒼翠欲滴,四時芬芳吐艷,把整座城市掩映在片片綠林與叢叢花海之中,熱帶風光嫵媚迷人。
市中心梅蘇拉多角是繁華的商業區,街道兩旁商店林立,人們熙來攘往,邊觀賞那琳琅滿目的商品,邊選購當地產的精湛新穎的手工藝品。跨過梅蘇拉多橋即達市區北部的布希羅德島,此為新興工業區和馳名遠近的西非唯一自由港——蒙羅維亞自由港。市區東部的首都山是政府機關的所在地,這里有行政大廈、國會大廈和市政大廳等。西非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賴比瑞亞大學(建於1862年)也設在這里。此外,還有博物館與國立圖書館等。國會大廈前的廣場上有一座高大的紀念碑,其頂端屹立著一位肩扛國旗、手持沖鋒號的非洲婦女青銅塑像,為賴比瑞亞自由獨立的象徵。
蒙羅維亞也是全國的經濟和交通中心。全國70%以上的工業企業集中在這里,其中主要有煉油、橡膠、食品、啤酒、飲料、碾米、服裝、水泥和化工等。在布希羅德島上建立了「自由工業區」,美、德、巴西等國的30多家公司已在此建廠。此外,蒙羅維亞的捕撈業與魚類加工業也相當發達。蒙羅維亞也是全國的金融中心。
首都有干線公路連接全國各大行政區。東郊的羅伯茨國際航空港是非洲最大的機場之一。賴比瑞亞的海運業享譽世界,首都有20多條國際海運定期航線與外界相通,蒙羅維亞港系西非地區最大的現代化港口之一,港區水域面積300公頃,年吞吐量1000餘萬噸。
【國家元首】 全國過渡政府主席查爾斯•久德•布賴恩特(Charles Gyude Bryant),2003年10月14日就任。
【重要節日】 獨立日:7月26日。1847年7月26日宣告獨立,成立賴比瑞亞共和國。建軍節:2月11日。統一日:5月14日。
【簡 況】 位於非洲西部。北接幾內亞,西北界獅子山,東鄰象牙海岸,西南瀕大西洋。海岸線長537公里。屬熱帶季風氣侯,年平均氣溫約25℃。
9~10世紀,靠近撒哈拉沙漠中、西非地區的部分居民移居穀物海岸(即今賴比瑞亞)。15世紀下半葉,葡萄牙人來此販賣奴隸,隨後荷、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繼侵入。1821年12月,美國黑人在此建立移民區,1824年命名為賴比瑞亞。1838年成立賴比瑞亞聯邦,由「美國殖民協會」派任總督。1847年7月26日宣告獨立,建立賴比瑞亞共和國。另一黑人移民區於1854年2月4日建立馬里蘭共和國,1857年並入利。1860年,美國黑人移民建立真正獨立黨,並自1869年起執政百餘年。1980年4月12日,土著克蘭族人塞繆爾•多伊軍士長發動政變,結束美國黑人移民後裔的統治,建立軍政府。1989年12月,流亡國外的前政府官員查爾斯•泰勒率全國愛國陣線武裝攻入利境,利陷入長達7年的內戰。1996年8月,在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斡旋下,利交戰各派就停火、解除武裝和舉行大選達成一致。1997年7月19日舉行大選,泰勒當選總統。
【政 治】 泰勒執政後,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利國內局勢一直動盪不安。自2002年底起,利反政府武裝「賴比瑞亞人和解與民主聯盟」(簡稱利民聯)加大對首都蒙羅維亞的攻勢。2003年6月,利民聯和另一支反政府武裝「賴比瑞亞民主運動」(簡稱利民運)與利政府在迦納首都阿克拉簽署停火協議。8月11日,迫於內外壓力,泰勒總統向副總統布拉移交權力,流亡奈及利亞。布拉就任臨時總統。8月18日,布拉政府與利民聯、利民運和各政黨社團共同簽署《阿克拉和平協定》,並於10月中旬組建全國過渡政府。
全國過渡政府執政以來,大力推進和平進程,積極配合聯合國賴比瑞亞特派團落實「解除武裝、復員、重返和融入社會計劃」,加緊重建軍隊和警察等安全系統,努力恢復國民經濟。2004年10月,利解武和復員工作結束。目前,利政局總體趨於穩定。
【憲 法】 1986年實施第三部憲法。憲法規定實行"三權分立"政治體制。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任期6年,可連任兩屆。立法權屬議會。總統和議員由直接選舉產生。實行多黨制,國家權力由各黨派分享。
【議 會】 全國過渡立法會議(National Transitional Legislative Assembly)為目前利過渡期的立法機構,由76人組成。前泰勒政府、利民聯和利民運各12人,18個政黨各1人,社團和特別利益群體7人,15個州各1人。全國過渡立法會議議長喬治•德韋(George Dweh),2003年10月就職。
【政 府】 全國過渡政府於2003年10月成立,共設21個部。內閣主要成員有:全國過渡政府副主席韋斯利•約翰遜(Wesley Johnson),外交部長兼內閣首席部長托馬斯•亞雅•尼梅利(Thomas Yaya Nimely),財政部長盧辛•卡馬拉(Lusine Kamara),司法部長卡比納•詹納(Kabinah Janneh),國防部長丹尼爾•恰(Daniel Chea),郵電部長李•尤金•納貝(Lee Eugene Nagbe),內政部長達恩•莫里亞斯(Dan Morias),教育部長伊夫琳•坎達卡伊(Evelyn Kandakai,女),公共工程部長埃爾文•科爾曼(Irwin Coleman),農業部長喬治•卡爾米(George Karmee),衛生與社會福利部長彼特•科爾曼(Peter Coleman),商業和工業部長塞繆爾•弗盧(Samuel Wlue),新聞文化和旅遊部長威廉•艾倫(C. William Allen),計劃與經濟事務部長克里斯琴•赫爾伯特(Christian Helbert),總統事務國務部長傑克遜•多伊(Jackson E. Doe),土地、礦業與能源部長喬納森•梅森(Jonathan Mason),勞工部長拉韋利•蘇普伍德(Laveli Supuwood),青年和體育部長惠東尼亞•迪克遜•巴恩斯(Wheatonia Dixon Barnes,女),農村發展部長歐內斯特•瓊斯(Ernest C.B. Jones),運輸部長萬巴•坎內(Vamba Kanneh),國家安全部長勞森•肯多爾(Lawson Kendor),性別和發展部長瓦巴赫•蓋伊弗洛爾(Vabah Gayflor)。
【行政區劃】 除首都蒙羅維亞外,全國劃分為15個州:馬吉比、蒙特塞拉多、大巴薩、博米、大角山、洛法、邦格、寧巴、希諾、里弗塞斯、大吉達、大克魯、馬里蘭、里弗吉、巴波盧。
【主要城市】 蒙羅維亞(Monrovia)、布坎南(Buchanan)、哈泊(Harper)、羅伯茨港(Robertsport)、格林威爾(Greenville)、沃茵加馬(Voinjama)、山尼克里(Sanniquellie)、綏德魯(Zwedru)、土布曼堡(Tubmanburg)、卡卡塔(Kakata)、塞斯特斯(Cestos City)、狒獅城(Fish Town)、巴克雷威爾(Barclayville)、加爾恩加(Gbarnga)、博波魯(Bopolu)
⑺ 利比亞和賴比瑞亞,哪國更發達
利比亞:
全名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面積1759540平方公里。位於非洲北部。全境95%以上地區為沙漠和半沙漠。人口:622萬(1999年),主要是阿拉伯人(約佔83. 8%),絕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穆斯林佔97%。阿拉伯語為國語。
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人口:175萬(2006年)。
經濟:
北非重要的石油生產國,石油是它的經濟命脈和主要支柱。石油生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總值的95%以上。除石油外,天然氣儲量也較多,其它資源有鐵、鉀、錳、磷酸鹽、銅等。主要工業部門是石油開采、煉油,還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發電、采礦、紡織業等。可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糧食不能自給,大量靠進口。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花生、柑桔、橄欖、煙草、椰棗、蔬菜等。畜牧業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農業人口一半以上。貨幣名稱:第納爾。
據利比亞中央銀行消息,截至2006年上半年,利比亞外匯儲備達470.3億美元,比2005年底增加60.3億美元。
據悉,利比亞2006石油收入350億美元,占其外匯收入的94%,財政收入的60%,國內生產總值的30%。
中利雙邊貿易關系:
1978年兩國簽署貿易協定、經濟技術和科學技術合作協定,1982年成立兩國經貿混委會,第六次會議於1999年8月在利召開。2006年雙邊貿易額23.98億美元,同比增長84.2%。其中我出口7.04億美元,同比增長95.3%,進口16.94億美元,同比增長79.9%。我國主要出口商品為機電、通信、金屬管材、汽車等,進口商品主要是原油。
自1981年起,中國公司進入利比亞承包勞務市場,在石油、通訊、建築、基礎設施等領域開展業務。我國對利比亞出口貿易近年來來關系良好,利對油氣提煉設備、醫療器械、電信和通訊產品、紡織機械、農業機械、建材、輕紡及消費產品、小型加工機械、電動機和發動機等產品需求大大增加。從而使我國機電產品、機械和運輸設備的產品對利出口出現較快的增長勢頭。
-------------------------------------------------------------------
賴比瑞亞:
國名:賴比瑞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Liberia)
國花:胡椒
位於非洲西部,西南瀕大西洋,面積11.1萬多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37公里。
人口:330多萬(2003年)。全國共有22個部族,官方語言為英語。90%居民信奉拜物教,少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或基督教。
首都:蒙羅維亞(Monrovia,人口130萬(2006)
該國為農業國,礦藏資源比較豐富。鐵礦砂和天然橡膠是國民經濟的兩大支柱產業, 產量與出口量均居非洲第一位。
80年代以來,由於政府財政出現困難,產品出口減少,從而導致 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下降、經濟增長速度為負增長。l985年3月,賴比瑞亞政府進行了經 濟調整與改革,主要內容有:調整國家企業,實行私有化,修改投資法令等。鐵礦 砂、天然橡膠和木材的生產為其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均供出口。工業不發達,僅有 少數企業生產日用消費品。1986年1月多伊政權發動綠色革命以及制定三年經濟恢復計 劃,但效果甚微。自1989年底內戰爆發以來,經濟陷於癱瘓。被聯合國列為第42個最 不發達國家。
主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1991年):28億美元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989年):471利元
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率(1991年):-10%
匯率(1996年6月):1美元=1賴比瑞亞元
通貨膨脹率(1994年):50%
失業率(1996年):80-90%
兩國除名字相似外,沒有太多共同點,不具有比較性,一個步入小康,一個還是貧下中農.賴比瑞亞自1847年獨立以來,長年內戰不斷,2003年在聯合國幫助下才得到重建,並與中國恢復外交.這樣的一個國家經濟落後可想而知.
⑻ 利比亞的氣候是怎樣的
利比亞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面積1759540平方公里。位於非洲北部。東部與埃及交界,東南與蘇丹為鄰,南部同查德和尼日毗連,西部與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接壤。北部臨地中海。海岸線長約1900餘公里。全境95%以上地區為沙漠和半沙漠。大部分地區平均海拔500米。北部沿海有平原。境內無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較廣,為主要水源。北部沿海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侯,冬暖多雨,夏熱乾燥,1月平均氣溫12℃,8月平均氣溫26℃;夏季常受來自南部撒哈拉沙漠乾熱風(當地稱「吉卜利風)的侵害,氣溫可高達5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為100—600毫米。內陸廣大地區屬熱帶沙漠氣侯,乾熱少雨,季節和晝夜溫差均較大,1月15℃左右,7月32℃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乾燥地區。的黎波里1月氣溫8—16℃,8月22—30℃。北部是地中海 氣候冬季多雨,夏季乾燥少雨南部是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多雨。班加西是利比亞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班加西區首府,人口約80萬。北部沿海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冬暖多雨,夏熱乾燥,1月平均氣溫12℃,8月平均氣溫26℃;夏季常受來自南部撒哈拉沙漠乾熱風(當地稱「吉卜利」風)的侵害,氣溫可高達5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為100—600毫米。內陸廣大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乾熱少雨,季節和晝夜溫差均較大,1月15℃左右,7月32℃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乾燥地區。的黎波里1月氣溫8—16℃,8月22—30℃。
⑼ 賴比瑞亞這個地方,它的經濟是怎麼進行發展的
賴比瑞亞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為農業國,全國3/4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3%。主要農產品是稻米和木薯,經濟作物主要有天然橡膠、咖啡、可可、柯拉 果、油棕等。天然橡膠、木材和鑽石的生產為其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均供出口。賴比瑞亞號稱「非洲的天然橡膠王國」,2005年橡膠產量18.5萬噸。工業不發達,僅有少數企業生產日用消費品。鐵 礦砂產量和出口量居非洲前列。鐵礦砂儲量估計為40億噸,另有鑽石、黃金、 鋁礬土、銅、鉛、錳、鋅、鉭、重晶石、藍晶石等礦藏。森林覆蓋面積479萬公頃,佔全國總面積的43%,盛產紅木、非洲紫檀和桃花芯木等名貴木材。林姆 巴山區因其獨特的動植物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野生動物有猴子、黑猩猩、羚羊、鱷魚等,亦有一些象、野牛和豹,但數量已逐漸減少。
⑽ 有人了解利比亞的情況嗎任何情況我都想曉得,謝謝!
利比亞�
——白種人居住的地方�
--------------------------------------------------------------------------------
利比亞全稱"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位於非洲北部, 北臨地中海。①利比 亞一詞源於希臘語,是"白種人居住的地方"之 意,以區別撒哈拉(黑種人居住的地方)。利 比亞一名非常古老,早 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象形文字就有記載。古希臘荷馬史詩《奧德 賽》中曾提及,但僅指埃及以西的整個北非或泛指整個非洲大陸。約 在300年,戴克里先皇 帝在昔蘭尼加北部建立上利比亞省和下利比亞 省。此名一向被作為的黎波里或柏柏里亞的地 理別名,泛指北非中 部。到1934年,義大利侵佔昔蘭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亞後,兩省合稱 為 利比亞殖民地。②此名原是住在埃及尼羅河流域以西的沙漠部落 名稱,稱來布人(Lebu)或賴 布人(Rebu),後希臘人把所有的北非人, 除埃及人外,統稱為利比亞人。現名為閃含語系閃 族語Lehabim的希 臘文形式。③源出希臘文Liba或lips,意為西南風,指利比亞位於希 臘的 西南方,與其隔海相望。古代利比亞的居民基本上是柏伯爾人, 公元前7世紀曾建立努米底 亞王國。公元前1世紀,淪為羅馬帝國的 領地。7世紀,阿拉伯人征服柏伯爾人。16世紀中葉 ,利比亞被奧斯 曼帝國佔領。1912年淪為義大利殖民地。二戰期間,英、法分治利比 亞。19 51年12月24日獨立,成立 利比亞聯合王國;1963年4月15日 改名利比亞王國;1969年9月1日 成立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1977年3 月2日改國名為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http://ly.mofcom.gov.cn/ddgk/ddgk.html
利比亞經濟
2005-10-16 12:47 文章來源:
文章類型:編譯 內容分類:其它
一. 經濟概況:
自1969年9月1日革命以來,利比亞政府為了擺脫殖民主義對其經濟的控制,推行了國有化政策。從1970年起,先後將外國石油銷售網、外國銀行、保險公司等收歸國有,將義大利人佔有的肥沃的田莊全部收回。自1971年12月宣布沒收美國石油公司起,先後將外國公司的全部或50%的股份收歸國有。但由於實行單一國營經濟,主要生活用品由國家補貼,所以市場蕭條,商業生活幾乎停滯。1987年後,利開始調整經濟政策,允許私人企業的存在,利經濟發展較快,但結構不平衡,糧食不能自給,日用品主要靠進口。利比亞是北非的重要產油國,歐佩克成員國,石油收入是利經濟的主要支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占出口收入的95%。石油收入使利比亞成為非洲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高的國家之一。為使國家經濟多樣化, 利比亞著力發展農業,工業和技術經濟等非石油部門。 1992年以來,利因洛克比問題受到國際制裁,其石油生產也隨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利經濟現在面臨一些困難,除有國家補貼的主要生活用品外,其它商品價格上漲,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但經濟尚能正常運轉。1997年,利提出新經濟政策,進一步放寬了對私有經濟的限制。2003年聯合國取消對利比亞的制裁後,為了發展經濟,改善經濟結構,擺脫經濟對石油的過分依賴,利政府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對外開放,對內搞活, 增加財政支出, 積極吸引外資,在擴大開發建設石油天然氣項目的同時, 也在大力發展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和其他門類的工業,利比亞進入了對外開放和全面經濟改革的新階段。
利比亞與外國資本建立了一些合資企業,如在公共基礎部門。在許多領域建立了一些國家合作項目,並且有越來越多的私人資本參加到這些合作中來。
利比亞與大多數歐洲和非洲國家簽訂有經濟貿易合作協議, 並參加了所有的地區性阿拉伯協議。利比亞在雙邊協議下的對外投資涉及在多種工業部門建立的合資企業,包括養牛,農業生產,非洲地區的礦物開采,在馬爾他的項目建設,在突尼西亞的漁業捕撈, 在歐洲和拉美地區的工業產品生產。
二 . 利比亞主要經濟狀況介紹:
1. 自然資源:
① 石油、天然氣:利比亞油氣儲量十分豐富,石油總儲量估計有1000億桶,其中已探明儲量404億桶;天然氣儲量已探明的就達到1.31萬億立方米,是世界主要產油國和石油輸出國之一。
② 礦產資源:鐵(蘊藏量約20-30億噸)、鉀鹽、錳、磷酸鹽、銅、錫、硫磺、鋁土礦、鹽等。
③ 水資源:利比亞擁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其南部沙漠地下水資源已探明總儲量達250億立方米。
④ 海洋資源:利比亞擁有豐富的海產資源。經初步探查,海洋資源主要有:各類白魚、金槍魚、沙丁魚、海綿、珊瑚、海藻等。
⑤ 旅遊資源:利比亞擁有許多歷史、社會、人文遺產古跡、沿海沙灘、歷史古城、綠洲、沙漠景觀,陽光、湖泊和泉水。
2. 工業。自70年代以來利比亞政府重視發展本國工業,投入了上百億美元資金大力發展加工及製造工業。其目的是實現替代進口,減少消費品進口,增加重化工業品出口,實現出口產品多樣化,以改變單一依賴石油產品的出口狀況。據統計,自1970年至1997年9月,利已建成工業項目723個,此外,還有83個工業項目正在實施。利比亞除國營工業企業外,目前在工業方面的夥伴企業共有10,250家,涉及到食品、紡織、傢具、紙張、化學、金屬、建材、海洋捕撈工業等方面。
利比亞工業(不含石油及相關工業)主要包括食品、紡織、服裝、皮革、建材、五金、木材、飼料、紙製品、鋼材、輪胎以及汽車、拖拉機、冰櫃、冰箱、電視機組裝等。
--石油及相關工業。利比亞是北非重要的石油生產國,也是歐佩克成員國。利比亞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1990年底已證實的石油儲量達450至500億桶,天然氣儲量達12,180億立方米。利石油具有油質好、油層淺和易開發的特點。
利比亞石油生產始於1959年,此後石油產量迅猛增長。1970年達到最高峰,日產原油達到332萬桶,年產量達1.73億噸。1980年日產原油降至183萬桶;到1983年歐佩克採取限價保護政策,利比亞生產配額為110萬桶;1986年配額又調減至94.8萬桶;1990年8月海灣危機爆發後石油價格上升,利比亞石油日產量增至150萬桶。1992年以來,由於聯合國對利制裁,石油設備老化而無法更新,石油生產受到一定影響。1993年日產量是138萬桶;1994年日產量是141萬桶;1995年日產量是142萬桶;1996年日產量是144萬桶;1997年日產量是139萬桶。
歐洲是利比亞石油的主要市場。義大利從利進口大量石油,約占意進口原油的30%。義大利、德國和西班牙三國是利比亞石油的最大買主,三國從利進口的石油占利出口石油的四分之三。
利政府還積極開發和利用天然氣。近年來,利天然氣產量約150億立方米,主要用於國內消費,有小部分供出口。
自70年代後期以來,利政府積極發展石油化工業。現利已擁有非洲最大的拉斯烏努夫石化工業聯合企業,生產乙烯、丙烯和聚乙烯等化工產品。此外,利比亞還有7個生產甲醇、氨氣、尿素和液化氣的工廠及1個液體化學製品廠。利年產尿素60萬噸。上述各工廠基本上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的產品除少數尿素用於國內消費外,其餘均以出口為主。
--鋼鐵工業。米蘇拉塔鋼鐵聯合企業是利唯一的鋼廠,位於首
都的黎波里以東約240公里的米蘇拉塔市,引進德國、奧地利、日本、瑞典等國成套設備,是利比亞最大的工業企業。該企業第一期工程耗資60億美元,於1990年投產,設計能力年產鋼132.4萬噸。1992年產鋼93萬噸;1993年產鋼95.3萬噸。第二期工程於1994年開始興建,設計能力為年產鋼45萬噸。「米鋼」生產的線材和棒材(包括盤條、螺紋鋼等)90%供內銷,其它品種如輕、中型鋼材及冷、熱軋鋼卷板和平板等板材則絕大部分供出口,主要銷往阿拉伯國家和西歐的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家。
3.農業
利比亞農業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24%。全國土地面積的94%以上為半沙漠和沙漠,可耕地僅占國土的1.5%左右,約370萬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蔬菜、水果等。利比亞農牧業生產不發達,糧食不能自給。據統計,每年利比亞需糧總量60萬噸左右,其本國的糧食生產遠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利比亞1996年產糧僅為29.7萬噸。而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食品。據統計,1996年利比亞進口食品及活牲畜總額達9.3億美元,佔全年進口總額的17.8%;進口食油及飲料等達1.16億美元,佔全年進口總額的2.2%。
利比亞政府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平均每年將其總收入的18%作為農業專款。
利比亞自1984年8月開始興建「人工河」工程,這是利最重要、最宏偉的水利工程,計劃耗資250億美元到300億美元。第一期工程已竣工,第二期工程也於1998年4月竣工,兩期工程均由韓國東亞公司總承包。目前,第三期工程正待上馬。
利比亞「人工河」實際上是一條深埋在地下7米、直徑達4米的水泥輸水管道網,總長度約4,040公里。主要目的是將利比亞南部沙漠深處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開發出來,將地下水匯集輸送到沿海北部地區,用於灌溉農田,解決工業用水和利比亞沿海城市居民用水。
據利比亞官方估計,到2000年,利比亞每年約需糧食70萬噸,水果83.3萬噸,蔬菜90萬噸,飼料120萬噸。「人工河」建設可較大地改善農牧業的現狀,增加可耕地和灌溉面積,有利於農牧業的發展。
4. 對外貿易:
利比亞主要出口產品是石油(產量80%以上供出口)。主要進口糧食、食品、機械、建材、運輸設備、電器、化工和輕工產品以及武器裝備。主要貿易對象是義大利、德國、西班牙、突尼西亞和土耳其等。2003年貿易總額206億美元。近年進出口情況如下(單位:億美元):
2001 2002 2003
出口額 120 116 143
進口額 53 74 63
差額 67 42 80
(資料來源:2004年1月經濟季評)
2002年主要貿易對象占利外貿比重如下(單位:百分比):
義大利 德國 西班牙 土耳其 瑞士
出口 42.6 14.1 13.6 6.9 4.4
義大利 德國 韓國 土耳其 瑞士
進口 25.6 9.8 6.6 6.6 6.5
(資料來源:2003年世界經濟數據)
利比亞投資環境綜述
2004-04-10 23:22
利比亞,一個神秘而富有吸引力的國家,它擁有豐富的資源,蘊藏著蓬勃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商機,在聯合國解除對利制裁後,正日益成為世界各國投資者注目的焦點和投資熱土。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利比亞的投資環境。
一、利比亞自然環境及資源
二、投資的外部環境
三、投資的內部環境
四、利比亞的投資政策
五、利比亞投資現狀
一、利比亞自然環境及資源
利比亞位於北非中部,面積177萬平方公里,人口548萬。東接埃及、蘇丹,西鄰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南界尼日、查德,北瀕地中海,與義大利、南聯盟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非洲北大門」之稱。
利比亞全境90%以上地區為沙漠半沙漠,沿海和東北部地區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其它地區基本上為沙礫覆蓋,為向北傾斜的高原和內陸盆地,沙漠中零星分布著一些綠洲,境內無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較廣。
利比亞北部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冬暖多雨,夏熱乾燥,內陸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夏季氣溫為35℃,冬季平均氣溫為15℃,年平均降雨量從北往南由500—600毫米遞減到30毫米以下,常有來自南部沙漠地區的沙漠風為害,中部的塞卜哈地區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地區之一。
在這90%為沙漠所覆蓋的土地之下,蘊藏著豐富石油、天然氣、鐵、鉀鹽、錳、磷酸鹽、銅、錫、硅石、石灰石、高嶺土等礦產資源。據探測,利比亞原油探明儲量404億桶,估計總儲量達1000億桶;天然氣總儲量達1.31萬立方米;鐵礦石儲量20—30億噸;石灰石儲量1840萬噸;高嶺土儲量2004萬噸。
利比亞不僅有豐富的原油,而且還擁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利比亞南部沙漠地區地下水探明儲量達250億立方米,目前正在實施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項目—利比亞人工河項目通過總長4200公里的管網每日向全國輸送620萬立方米的生產生活用水。
由於瀕臨地中海,利比亞海岸線長達2000公里,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可供開發。經初步探查,利比亞的海洋資源主要有:各類白魚、金槍魚、沙丁魚、珊瑚和海藻等。
此外,利比亞還擁有眾多歷史、人文遺產和古跡,獨特的民俗風情,地中海風光、沙漠景觀等旅遊資源可供開發。二、投資的外部環境
近年來,由於利比亞實施多元化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改善了與西方國家、周邊國家和非洲國家的關系,國際生存空間得到拓展,投資的外部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1、經過多年的外交努力,利比亞於2003年8月宣布承擔「洛克比」空難的民事責任,同英美就賠償問題達成協議,同意向罹難者支付賠償27億美元的賠償金,換取英美同意聯合國解除對利的制裁,2003年9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502號決議,全面解除對利制裁。
2003年12月19日,利比亞出人意料地宣布全面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武器核查。利比亞在反恐、「洛案」和武器核查等問題上的合作態度以及長期保留美國在利的利益,得到了美英兩國的積極回應:英國於1999年利比亞交出兩名「洛案」嫌疑犯後便同利比亞恢復了外交關系,經貿關系也得到很大的發展,2003年英國宣布放鬆和簡化利比亞人的入境和居住審批手續,2004年初又呼籲歐盟解除對利的武器禁運,英利關系步入正常化軌道,發展速度很快。美國則在2003年初與利比亞秘密接觸,利宣布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之後,兩國正式開始討論關系正常化事宜,2004年初,美國國會代表團在卡扎菲上台三十餘年後首次訪利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2月26日,美國政府正式宣布解除美國公民赴利比亞旅遊禁令,並允許美國公司重返利比亞進行商務活動。種種跡象表明,利美關系實現正常化已為時不遠了。
2、由於地緣的關系,利比亞與歐盟的關系長期以來就十分密切,歐盟國家是利比亞進出口主要的來源國和目的國,即使在聯合國對利實施制裁期間,雙方的政治經濟關系也十分密切。99年聯合國中止對利的制裁後,利歐雙邊關系得到進一步發展,西地中海「5+5」對話機制的建立,增進了雙方的互信互諒,2004年初利法就「尤塔」案賠償問題達成協議後,影響利歐關系發展的最後障礙被掃除,近日,在利比亞召開的非盟首腦會議期間,歐盟主席普羅迪邀請利比亞正式加入於1995年成立的「巴塞羅納機制」,利歐合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3、作為非洲國家,利比亞強調其非洲屬性,倡導、組織了非盟、撒—薩聯合體、馬格裡布聯盟,積極參與非洲事務,調解爭端,加強和發展與周邊國家和非洲其他國家關系,致力於區域政治經濟合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利比亞在非洲事務中發揮的作用明顯提升。至於同阿盟的關系,利比亞淡化其阿拉伯屬性,在眾多問題上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特別是海灣國家的立場相左,要求對阿盟進行改革,因此與部分阿拉伯國家關系疏遠甚至緊張。三、投資的內部環境
1、利比亞自卡扎菲領導的「九.一」革命成功以來,利比亞政局一直保持穩定。
2、利比亞經濟發展情況
(1)、總體情況
利比亞是單一石油經濟國家,嚴重依賴石油的生產和出口。據統計,石油行業在利比亞GDP所佔的權重目前為52.7%,占其出口總額的95%,利比亞國家財政收入80%來自於石油出口。
卡扎菲上台之初,為擺脫殖民主義對利比亞經濟的控制,大規模推行國有化政策,將外國石油公司、石油銷售網、外國銀行、保險公司、外國人佔有的農庄土地收歸國有。同時,為改變利比亞的貧窮落後的面貌,利比亞利用國際油價大幅上漲之機,將大量石油美元投入經濟發展之中,建立了眾多國營工礦企業和基礎設施,長期實行國營計劃經濟體制。據統計,從1970年—1998年,利比亞建立的各類國營企業723家。在1973年—1985年期間,利比亞執行三個五年發展計劃,共投入700億美元資金,1986年後,利比亞沒有制定新的發展計劃,但每年都從財政預算中拔款50億美元用於經濟發展之中。
1988年「洛克比」空難發生後,國際社會對利制裁,再加上國際原油價格急劇下降,使利比亞經濟受到嚴重打擊,據估計,制裁給利比亞造成300多億美元的損失。
1997年後,為改變經濟困難境地,利比亞制定並執行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發展多元經濟等政策,經過幾年的發展,利比亞經濟面貌得以改善,國家財政狀況持續好轉,國家戰略項目和基建項目重新啟動並得到較快的發展。
據利比亞中央銀行發布的統計數字:1999年—2002年期間,利比亞的GDP以1997年固定價計算,平均每年增長3%,2002年,利比亞國內生產總值(GDP)達249.8億利第(按97年固定價計算,為150.7億利第),約合192.2億美元,人均GDP4390利第,約合3377美元。國家外匯儲備2002年達到185.9億利第(約合143億美元),2003年6月30日已增至250.8億利第(約合192.9億美元),2002年國家外債約為40億利第(約合31億美元),當年減債2.21億利第。
(2)、各行業發展水平
利比亞是石油經濟國家,其經濟結構極不平衡,糧食不能自給,日用消費品主要依靠進口。其各行業發展情況大致如下:
工業:利比亞的工業以石油、石化工業為主,在王國期間,利比亞的石油生產為美國石油公司控制,卡扎菲上台後,實行石油國有化政策,1976年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已佔有65%的石油股份。1986年後利美關系惡化,美石油公司撤出利比亞,其他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趁機進入利比亞市場,填補美國石油公司撤離留下的空白。目前利比亞擁有5個煉油廠,日產原油140萬桶,大部分出口到歐洲國家。
石化工業是利比亞的新興工業,現擁有非洲最大的石化企業—納斯拉努夫石化工業聯合企業,生產乙烯、丙烯和聚乙烯等化工產品,此外還有7個石化生產企業,生產甲醇、氨氣、尿素、液化氣和其他石化產品。
除石油石化工業外,利比亞工業還包括食品、紡織、服裝、皮革、建材、五金、木材、飼料、造紙、鋼鐵、輪胎等加工製造企業和汽車、拖拉機、冰箱、電視機等組裝企業。其中食品工業在利比亞非石油經濟中所佔比例較大,產值佔加工業產值的34.6%,其次為鋼鐵、紡織及服裝。
從整體發展水平上看,利比亞工業(不含石油及石化企業)除食品、鋼鐵、建築、飼料等行業少數企業尚有發展前途、略有盈利外,目前絕大多數工業企業設備老化、技術落後,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有些企業已破產倒閉。
農牧業:利比亞農牧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4%,可耕面積約37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2%,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花生、柑桔、橄欖、煙草、椰棗和蔬菜。利比亞的農業非常落後,據利官方統計,2002年其主要農產品年產量為:小麥9萬噸、大麥20萬噸、各種蔬菜120萬噸、各種水果66萬噸。利比亞牧場面積約850萬噸,養殖的牲畜主要為羊、牛、駱駝,其中羊1038萬只、牛107萬頭、駱駝23萬峰。利比亞近50%的糧食和畜產品依賴進口。
利比亞核心領導層高度重視農牧業的發展,每年都要到國營農牧場視察指導農牧業生產,利政府每年從其財政收入中拔專款用於農牧業生產。據統計,從1970年—1991年共拔款164億美元,平均每年達17億美元。
漁業與水產養殖:應該說,到目前為止,利比亞尚未對其海洋資源進行大規模開發和利用,據了解,目前在利近海進行海產捕撈作業的均為外國捕撈公司,僅限於捕撈金槍魚,公司數量有限。水產養殖方面也僅限於實驗室研究,尚未進入到實際運作階段。
旅遊業:利比亞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多年來沒有很好地開發利用。近幾年,利比亞領導人認識到國家不能對石油收入過分依賴,提出發展多元經濟的構想,旅遊業是其首選的領域。2003年以來,利比亞對旅遊業的開發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
對外貿易:世界原油價格波動對利比亞的對外貿易影響巨大。近十年來,受原油價格的影響,其進出口貿易額大起大落,呈鋸齒狀態勢。2000年以來,隨著原油價格的大幅上漲,利比亞的進出口貿易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據利比亞中央銀行最新統計顯示,2002年利比亞的進出口貿易額達到157.63億利第,約合121.25億美元,其中出口110.77億利第,進口55.85億利第,同1993年相比增長了276.3%,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三年,年均增速達90%。統計還顯示,在1993年—2002年十年中,利比亞對外貿易一直保持貿易順差。
根據利比亞中央銀行的統計,利比亞出口商品主要是原油和石化產品,佔95%以上,其他工農牧業產品出口總量不足5%。進口商品中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所佔比重最大,其次分別為各類工業製成品、糧食及活畜、原材料等。歐洲國家和周邊國家是其主要貿易夥伴,義大利、西班牙和德國分列利比亞商品出口前三名,義大利、德國和沙特分列進口前三名。
3、基礎設施情況
利經亞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建設,其基礎設施在非洲地區是比較好的,投資所需的能源、電力、交通、通訊、生產用水等硬體設施比較完備。
(1)能源:作為主要的石油生產和輸出國之一,其能源生產供應不存在問題,目前利比亞擁有五個已建成投產的煉油廠,主要分布在納斯拉努夫、扎維亞、布雷加、托普魯克和塞里爾地區,目前日產原油140萬桶,利比亞計劃在今後幾年之內將其原油生產能力提升250—300萬桶/日。
(2)電力:利比亞電力供應充足,電網覆蓋全國。利比亞擁有各類電站470餘座,大型電站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海地區,以熱電站和天然氣發電站為主。目前利比亞發電裝機總容量為470.8萬千瓦,2002年發電總量為17531萬千瓦時;輸電線路總長度達33000公里;各類變電站近8000座,輸出總功率1100萬千伏安。
(3)交通:利比亞的陸、海、空交通比較便捷。陸路方面,據利比亞統計部門發布的統計資料,1997年利比亞公路總里數達25535公里,其中,公路干線長度17985公里,支線長度7550公里,公路質量較好。利比亞沒有鐵路,目前正在籌建之中,計劃修建鐵路總長度3173公里。海運方面,目前擁有13個集裝箱港,71個集裝箱碼頭,貨物吞吐量達1212萬噸/年(2002年統計數)。空運方面,擁有15個機場,其中3個國際機場,目前開通了十餘條國際航線。除此之外,利比亞正在著手發展海事及空中管制系統,進一步發展交通建設,建立與世界水平同步的陸海空隊伍,以滿足交通運輸業不斷發展的需要,加強利比亞與鄰國和世界的聯系。
(4)通訊:利比亞通訊由國家郵電通訊總公司專營,向民眾提供固話業務、移動通訊業務、網際網路業務和國際衛星通信業務。近年來,由於利比亞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民眾與外界聯系日益增多,電話用戶增長迅速,其現有設施已不能滿足需要,為此,利比亞郵電通訊總公司最近已同我中興公司簽約,新建一GSM移動通訊網,近日還開通了行動電話國際漫遊業務。此外,還決定在近一兩年內對固定電話網和網際網路增容。這些項目建成後,利比亞的通訊狀況將有很大的改觀。
(5)工業用水:利比亞同大部分阿拉伯國家不同,它不僅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還擁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1982年,利比亞決定修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人工河工程,用口徑巨大的水管將南部的地下水輸往北部的的黎波里、班加西等主要城市,滿足城市生活及生產用水。目前,已完成三期工程,將南部的水源輸到了班加西、的黎波里,人工河沿線地區已有充足的水源供應。
二、投資的外部環境
近年來,由於利比亞實施多元化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改善了與西方國家、周邊國家和非洲國家的關系,國際生存空間得到拓展,投資的外部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1、經過多年的外交努力,利比亞於2003年8月宣布承擔「洛克比」空難的民事責任,同英美就賠償問題達成協議,同意向罹難者支付賠償27億美元的賠償金,換取英美同意聯合國解除對利的制裁,2003年9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502號決議,全面解除對利制裁。
2003年12月19日,利比亞出人意料地宣布全面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武器核查。利比亞在反恐、「洛案」和武器核查等問題上的合作態度以及長期保留美國在利的利益,得到了美英兩國的積極回應:英國於1999年利比亞交出兩名「洛案」嫌疑犯後便同利比亞恢復了外交關系,經貿關系也得到很大的發展,2003年英國宣布放鬆和簡化利比亞人的入境和居住審批手續,2004年初又呼籲歐盟解除對利的武器禁運,英利關系步入正常化軌道,發展速度很快。美國則在2003年初與利比亞秘密接觸,利宣布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之後,兩國正式開始討論關系正常化事宜,2004年初,美國國會代表團在卡扎菲上台三十餘年後首次訪利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2月26日,美國政府正式宣布解除美國公民赴利比亞旅遊禁令,並允許美國公司重返利比亞進行商務活動。種種跡象表明,利美關系實現正常化已為時不遠了。
2、由於地緣的關系,利比亞與歐盟的關系長期以來就十分密切,歐盟國家是利比亞進出口主要的來源國和目的國,即使在聯合國對利實施制裁期間,雙方的政治經濟關系也十分密切。99年聯合國中止對利的制裁後,利歐雙邊關系得到進一步發展,西地中海「5+5」對話機制的建立,增進了雙方的互信互諒,2004年初利法就「尤塔」案賠償問題達成協議後,影響利歐關系發展的最後障礙被掃除,近日,在利比亞召開的非盟首腦會議期間,歐盟主席普羅迪邀請利比亞正式加入於1995年成立的「巴塞羅納機制」,利歐合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3、作為非洲國家,利比亞強調其非洲屬性,倡導、組織了非盟、撒—薩聯合體、馬格裡布聯盟,積極參與非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