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有關南方手工業興旺的敘述有哪些

有關南方手工業興旺的敘述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2-23 03:53:29

㈠ 我國古代手工業發達的原因及特點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手工業,在幾千年中國歷史的起承轉合中,一直扮演著「民族魂」的角色。絲綢——滲透了中國女子的溫婉氣質、妖嬈多姿;瓷器——灌注了華夏民族的辛勤與執著……在西方人的眼裡,中國傳統的手工業產品就是「中國」的代名詞!
紡織、陶器、造紙、冶鐵、造船可謂中國古代手工業的「五大巨頭」。中國的絲綢在唐代便鋪成了一條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中國也因此被稱為「絲國」;明代,鄭和下西洋,乘著中國寶船,馳騁於地球東西,傳播友好文明的種子;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儼然一把開啟世界文明的鑰匙,從此,文明如狂風一般刮到世界每一個角落。此外,中國漆器、制鹽、青銅、刺綉等也是文明中的瑰寶。是什麼原因讓中國古代手工業如此發達?如此引人矚目?
第一,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決定著社會發展水平。即使是中國古代手工業也脫離不了這條黃金規律的約束。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到明朝,生產技術一直在進步,並遠遠領先於世界,這在冶鐵上顯得尤為突出: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這是世界冶鐵史的一大成就,比歐洲早兩千多年;兩漢:西漢時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隋唐時期: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遼宋時期:發明最早的濕法冶鐵術。技術的進步和發達在紡織業上也有同樣的印證:玄宗時採用夾纈發印染織物;沒有先進的技術做保證,是不會出現「遍於天下,乃為至賤所服」(唐語林》卷四《賢緩》)的景象的!
第二,與中國獨有的手工業體制有關:古代中國的手工門類最初以官營形式出現,早在春秋時期就明顯地表現為「工商食官」的特徵。戰國以後,出現了家庭手工業、個體手工業、私營手工業等其他門類,但官營仍佔主導地位。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官營手工業是「非盈利之手工業」,只是滿足於統治階級的需要。第一是權力方面的需要:例如青銅器,它就是由禮儀制度發展而來的。傳說,「夏禹曾鑄九鼎,用象九州」,「楚王問鼎」,鼎就是青銅器,它成了權力的象徵。第二,是滿足奢侈的需要。歷朝歷代,有無絲綢、瓷器、青銅器等是統治者與老百姓顯著的區別,也是皇帝在外交方面的炫耀物。而這就決定了官營手工製品在質量、外觀等方面必須有很嚴格的要求。單憑宮里為數不多的技術人員是遠遠不夠的!官府以強制或僱傭的方式網羅了社會上的能工巧匠,集社會精華於一處。有了技術人員還不夠,大量的產品還得有人生產出來呀!這時,統治者想出了絕招,利用大量的工奴、邢徒(犯罪者)、奴隸就解決了勞動力的問題(西漢最典型)。這樣一來,手工業不發達才難呢!
第三,農業也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因素。農業,不論是在積極方面,還是在消極方面都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積極方面: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佔主導地位,「男耕女織」成了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作為家庭副業的手工業,必然要傾注古代婦女的主要精力。像中國民間的雙面綉,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信期綉,鋪絨綉等,其綉品的精緻、技術之高超,就是現代的技術也望塵莫及!再者,農業的發展,使得部分勞動力從農業中解放出來,從事手工業的人手就增多了,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然後,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口的增加,迫切需要更為鋒利的開墾工具以提高單位產出。鐵制手工業產品得到發展。消極方面:由於古代土地資源的高度稀缺(相對於普通民眾來講),農業又是社會的主要產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繁榮是建立在農業的基礎上的,並且吸納人口有限),因此土地的使用費(即租金)就較高,佃農貧農和自耕農要麼接受較高的租金,要麼靠盡量增加耕地產出和從事家庭副業以維持和爭取改善生活,受社會條件的限制,他們只能選擇後者。這時,作為家庭副業的手工業就佔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四,與封建國家的賦役政策有關。從秦到明中期,封建國家規定農民交納麻布或絹、帛完稅,或規定可以輸絹、帛代役。如唐朝規定授田的農民要向國家交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稱調;為國家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每天輸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稱庸。即便到了明中後期和清朝,國家規定農民納稅用白銀,農民也須把自己生產的農產品或手工業品在市場上出售,以換取銀子完稅。顯然,這會極大地推動以紡織為主的農民家庭手工業的發展。
說了國內,國外因素也同樣不可忽視。應該說,沒有西方人對中國手工業品源源不斷的需求,絲綢、瓷器的發展又會怎樣呢?至少漢唐不會獲得「絲綢之國」「瓷器之國」的美譽。
當然,我們要辯證的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達狀況。首先,這種發達並非全局性的,而是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徵。一般來說,手工業的發達程度與經濟中心的定位有關:安史之亂後,許多懷揣技術的手工藝人逃於南方,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毫無疑問,這有利於南方手工業技術的騰飛。應該說:隨著中心的南移,手工業技術中心也在南移。其次,這種發達具有差異性。從風格上,北方(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手工藝術珍品帶有豪放性、闊達性,手工業品較粗曠;而南方講究溫文爾雅,手工業產品較細膩。正是這種差異性,讓兩種風格交融。使得中國手工業品柔中有剛,剛中帶柔。這正構成了中國手工業製品在世上獨一無二的一大因素。還有如何理解發達問題。中國手工業究竟發達到那種程度?在湖南省博物館,有一件西漢出土的手工業品——的黃楊篦子,寬度僅僅5.9厘米,卻有74個齒,比現在一般篦子還要精細,且刨削光整,分齒均勻。它究竟用什麼工具做成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像這樣的情況還很多,有些用現在的科學技術也無法解釋。

㈡ 簡述宋代南方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發展表現,說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起止朝代要短小精煉!

1、農業方面:宋代時期,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並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梯田、沙田、淤田等新型田地均在宋朝出現,這些都大幅度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積;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發展迅速,北方農作物粟粟、麥、黍等來到南方,棉花、茶葉種植盛行,種桑養蠶和麻的地區也在增加。南宋時期,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以太平府為代表,有」蘇湖熟,天下足「之稱。
2、手工業方面:宋朝時期礦藏豐富,絲、麻、毛紡織業發達,造紙材料豐富,印刷業發達,宋代的刻書以紙墨精良、版式疏朗、字體圓潤、傳世稀少等聞名於後世。並且宋代的造船業發達,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
3、商業方面:宋朝商業繁盛,成都地區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並且宋代勞動力充足,工業迅猛發展,工商稅收入占宋朝稅賦總收入的70%,成為宋朝稅賦收入的主體。
我國古代經濟中心南移起始於唐代中期,完成與南宋時期。

㈢ 結合所學的知識說宋朝南方地區農業,手工業發展狀況如何

宋朝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相當驚人。據蒙文通先生考證,唐時平均每畝產量約1.5石(唐比漢代高50%),而宋代平均每畝產量約2石,比唐代高約30%。經濟作物無論種茶、種棉、種植甘蔗、栽桑養蠶均產量高於唐。生產分工也很仔細,其主要表現在經濟作物上,比如宋代的茶葉生產,在秦嶺兩淮以南的地區出現了以專門種植和加工茶葉為生的園戶,而且產量頗豐。而農產品種類也有明顯增多的跡象。
宋朝對傳統農作物也是大為推廣,尤其是小麥在南方的推廣尤為顯著。而水稻在北宋時的淮河黃河流域也進行了推廣。同時,棉花種植也普遍推廣了。南宋後期棉花種植從兩廣和福建擴展到了長江流域(甚至北宋時期還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憂貧」之說),南方農業生產水平已超過北方。
而農業發達原因主要無外乎兩點:
一、宋政府的政策以及行為。比如有獎勵農耕的政策,對廣大農民進行激勵提高了其勞動生產的積極性,還科學的推廣農業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比如著力推廣占城稻等)……
二、生產技術的迅猛發展。農業生產作為直接受影響者也隨之迅猛發展……
此外宋朝的地方官員也是非常注重水利設施的維護和興建的。這就使宋朝的農業發展有了一個很良好的基礎。同時,高產糧食作物的廣泛播種使單位面積的糧食作物產量大大增加,也促進了經濟作物種植和發展。因此,使得小農經濟內部產業結構發生一定的變化,形成了農副業生產彼此促進的經濟格局,農業結構也相應發生了變化。
宋代南方農民培育了許多優良稻種,並引進外來的優良品種。引進的外來優良稻種中最著名的有占城稻(越南)和黃粒稻(高麗)。當然占城稻(又稱早禾或占禾屬於早秈稻)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它原產於越南中南部,北宋之初傳入我國福建地區。占城稻有很多優點,以耐旱生長期短適應性強著稱。
關於占城稻還有這么一個真實的故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江淮兩浙大旱,水田無糧可產,宋真宗便遣使於福建取占城稻種三萬斛(舊量器單位容量為10斗)分給江淮兩浙地區播種。不久河南河北一帶也種上了占城稻,南宋時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為早秈稻的主要品種,也成為了廣大農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糧食。
宋代的農業生產技術也發生了變革,出現了專門除草用的彎鋤,碎土疏土用的鐵耙,安裝在耬車上的鐵鏵……這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此外,在水利灌溉方面主要出現了龍骨翻車等工具。由此可見,宋朝的農業技術比隋唐時期是有很大的提高。
宋朝的土地田畝制度也是很先進的。宋代由門閥私有制和國家分配土地制轉變為土地自由買賣和契約化,導致世族門閥的消失,使魏晉以來盛行的"庄園制度"為地主制度與小農耕作所取代,佃農從此更加自由了。至於國家方面以減輕土地兼並調節貧富不均來施政,避免了非常化的惡性循環。宋的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並」,國有土地雖仍存在,佔全部土地的小比例,是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的,國家只收登記費用。自由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均田制也隨之徹底瓦解。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漸發展已成為主要的土地佔有制,形成了「千年土地八百主」的局面。至於租佃的契約則多半由私人之間決定,非常自由。租佃制普遍發展,這種情況和體制一直被延用到清朝末年,可見其先進性。
由於均田制的廢除,國家對社會的干涉不再是平均地權,而是對小農作出貸款。即是提高生產發展國民經濟,而不是搞平均主義。這些是王安石的主張。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他把百姓對國家的服役用現錢折算價值,地方對中央的進貢改為比較市價後進行采購,這都是市場和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現的政策。
在賦稅方面宋代可以說是繼承了並發展了唐代「兩稅制」(務實的逐步實現私有制和貨幣經濟),租庸調制度廢除改進後為「二稅」(把稅制簡單化只收戶稅和地稅分攤夏秋兩季徵收地稅徵收穀物戶稅則全以現錢計算),因此在整個封建社會中也是很先進的賦稅制度。
宋代的佃農地位也有所提高,雖中古式的身份制仍殘存,但政府基於財政的考慮把全國居民分為「主戶」與「客戶」。也就是說,只看財產不看身份。擁有財產的主戶直接承擔各種賦稅,沒有產業的客戶則不直接承擔。在農村客戶是指佃農一類的人,他們不再是世族地主的「私屬」,而是直接編入國家的戶籍,在城市主戶身份並不以房地產之有無為唯一標准,也包括有無店鋪庫房以及從事經營的資本等等為標准。可見,是相當內容細致的。客戶則是雇員或房客。
由於農業的高度繁榮,不少農戶直接進入市場進行謀生或合夥從事買賣活動,其他經濟領域宋代也不甘示弱,宋朝面臨著中國有史以來最為顯著的進步!

——————————
手工業就更不用說了,絕對是我們古代中國的驕傲。

北宋的主要礦產包括金、銀、銅、鐵、鉛、錫、煤等。北宋時期金屬礦藏達到兩百七十餘處,較唐朝增加一百餘處。仁宗時期,每年得金一萬五千多兩、銀廿一萬九千多兩、銅五百多萬斤、鐵七百廿四萬斤,鉛九萬多斤、錫卅三萬斤。

宋朝的絲、麻、毛紡織業都非常發達。西北地方流行毛織業,四川、山西、廣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織業非常發達。到了南宋時期,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西南部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兩浙和川蜀地區絲織業最發達。宋朝政府還在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設立織錦院,也就是官辦的絲織作坊。而相關的印染業也因此發達起來

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兩艘萬料(約600噸)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個隔水倉,一兩個隔水倉漏水,船也不會沉。隔水倉技術,經馬可·波羅介紹,傳入歐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廠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陝西等地區。虔州、吉州、溫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

太宗時期,全國每年造船達到三千三百餘艘。到了南宋,由於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貿易日益發達,造船業發展更快。臨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寧府,今南京)、平江府(蘇州)、揚州、湖州、泉州、廣州、潭州、衡州等成為新的造船中心。廣州製造的大型海舶木蘭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舵長數仗,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南宋時代還出現了車船、飛虎戰船等新式戰艦。

宋朝官窯、民窯遍布全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州的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弟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

瓷窯,和分布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南洋、印度、中西亞等地區。其中鈞瓷以神奇的窯變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產量而位居宋瓷之冠。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汝窯(河南汝州)、定窯(河北曲陽)和哥窯(浙江龍泉),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脈細,釉具五色,有兔絲紋;汝窯則胭脂、硃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並能制紅瓷,其產品十分精美;哥窯盛產青瓷,產品被譽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綉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近年來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

————————————————————————————————————————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就是在兩宋時期,中國的先進技術,也因此大部分流落到南方。南方的經濟實力,是傲人的。

㈣ 宋朝手工業和商業發達的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的絕大多數王朝都採取「抑商」的政策 ,而惟獨宋朝例外,宋初,太祖趙框胤就言「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 後,宋太宗也號為「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神宗在位時"尤先理財"令眾「政事之先,理財為急」這樣的重視經濟的思想一直貫穿於宋朝,這是保證經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在宋之初,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宋朝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法,輕民法的傳統做法,專門研究施行了專賣法,如鹽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則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最為活躍的時期之一,而且宋的經濟法令,統一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是非常科學的法律法規。這些正確的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商貿發展迅猛,手工業發展迅猛,使宋朝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銀行這是絕無僅有的!甚至銀行可以貸款,異地付款,就算是從近代來看都是非常先進的經濟管理體制。以地域而言,宋時的發展不僅僅局限於江浙和四川等老牌地區,就連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也比唐代有較大發展,這也是另人很驚訝的。 從手工業看,坑礦、茶鹽、造船、造紙、製糖、紡織、制瓷等都比唐代進步的多,宋的手工業除了產地擴大,產量增加以外,技術提高也是非常明顯,比如「糖冰」(冰糖)的生產技術,「單筒井」的開鑿 宋瓷的精良等,無不反應了技術的成熟和創新,而商業和手工業的興起,解放了大量受俘於土地的農民,使他們投入於商業,手工業中。北宋時期就已經開始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煤等礦藏,而且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加工工廠,如,造船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火器廠,還有各地的官窯等等。可見當時的手工業之興旺是空前的! 早在北宋,中國已懂得用燒煤,煉鋼,大型手工業則僱傭幾百全職的產業工人,而政府的兩處軍工業聘用八千工人——這已經是重工業規模了!宋朝的鋼鐵產量平均年產達一十五萬噸(有人認為宋朝華北工業基地達年產一百二十五萬噸的水平,這基本上是一個錯誤的認識,大部分都源於孫隆基所著作的《中國千年回顧——一個全球史的鳥瞰》的數據,關於宋朝鋼鐵產量有多組數據,經核實,在眾多數據中「15萬噸」還是比較合適的)而英國於1788年亦即工業革命之始才不過年產七萬六千噸。此外,礦冶、造紙業、制瓷業、絲織、航海業也高度發達。宋代無愧於世界近代之前的"高科技"之家,更是當時世界上的手工業之霸主! 從商業看,唐代的城市多趨於行政中心,而宋代市鎮則趨於工商業化。唐代都市內的貿易地區由官員嚴格控制,宋代則更加自由,由於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城市的發展「坊制」的突破,集鎮的興起,因此住宅區與商業區的界限逐漸消失,宋代的這一類的"新型"都市有些發展至有了很大的規模,如開封和杭州都達到一百萬人口,而後者就是"馬可波羅"在元初所見的「前所未有」的城市,即使是到了至元朝後期 中國以外最大的城市是"巴格達" 其人口只有三十至五十萬之間,數百年後阿拉伯旅行家,伊本.貝圖塔也稱杭州為"世上最大的城市"!從事工商業的人口逐步增多,產量加大,投入資本大幅度擴充,因此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也已不單獨只是農業了,工商業所比重已經超過了農業, 且在其商業運作中還出現了銅板印刷的廣告,這比西方資本主義的廣告要早三百多年,就學士蘇東坡來說,他就曾給一位做油食老婦人 做過一首廣告詩,使之興隆。更有意思的是,宋朝還出現了近似現代報紙的「小報」和史上最早的商標,商標是小可意義重大,這標志著宋朝商業化體系的逐步完善。 此外,著名學者沈括所著的《貨幣流通速度論》也是達到了現代貨幣理論水平。 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也是世界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的母體,而宋代的經濟突飛猛進,則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 南宋之後,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的原因好象是 在(1)唐朝中晚期我國經濟中心以經南移 (2)北方多戰亂南方相對穩定(3)大量人口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的勞動力 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 (1)、南方農業有較大發展。水稻躍居宋朝糧食作物首位。棉花種植地推廣到長江流域。茶樹栽培也有很大發展。 (2)、南方手工業興旺。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在南宋時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宋朝造船業居當時世界首位。 (3)、南方手工業繁榮,有開封、杭州等商業都市,有廣州、泉州等外貿商港,是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 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 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 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重心等

採納哦

㈤ 簡述宋代南方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發展表現,說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起止朝代

一、農業方面:

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發展迅速。一些北方農作物粟、麥、黍、豆來到南方。棉花盛行種植於閩、廣地區。茶葉遍及今蘇、浙、皖、閩、贛、鄂、湘、川等地。

種桑養蠶和麻的地區也在增加。南宋時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蘇州)為代表,有「蘇湖熟,天下足」(指蘇州和湖州)或「蘇常熟,天下足」(指蘇州和常州)之稱。

二、手工業:

1、南宋時期,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西南部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兩浙和川蜀地區絲織業最發達。宋朝政府還在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設立織錦院,也就是官辦的絲織作坊。而相關的印染業也因此發達起來。

2、宋朝官窯、民窯遍布全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州的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弟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 瓷窯,和分布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

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南洋、印度、中西亞等地區。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

3、造船業位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三、商業:北宋時期在四川地區出現「交子」被視為是最早的紙幣。由於農業上的不抑兼並政策,使得整個社會的勞動力充足,工商業得到迅猛的發展,工商業稅佔了總稅收收入的70%。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起始於唐朝的中期,事件是安史之亂,完成於南宋。

(5)有關南方手工業興旺的敘述有哪些擴展閱讀

從北宋到南宋時期,經濟重心之所以繼續南移並能夠最終完成的原因是:

1、自然因素

宋代氣候條件變化,使南方更適宜農業發展。同時,由於北方經濟開發較早,水土流失嚴重,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破壞較為嚴重,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

而南方經過三國時期以來的經濟開發,為經濟發展打下一定基礎,自然環境保持較好,從而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2、政治因素

這表現為:

一是兩宋統治疆域大部分地區在南方,其中南宋時政治中心還移到南方,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繼續發展;

二是自唐末以來,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三是兩宋時期,中原人民反對北方少數民族貴族掠奪的斗爭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戰禍;四是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採取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3、經濟因素

北方仍然戰亂較多,而南方社會秩序相對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使南方自然資源繼續得以開發利用,社會經濟秩序發展,從而最終超過北方,全國經濟重心已移到了南方。

㈥ 中國古代農業.商業.手工業發展特點及其原因

一)農業方面的表現是:①產於江南的水稻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糧食作物,並開始向淮河和黃河流域推廣,還從越南引入了優良品種占城稻;②棉花在兩宋時期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北宋時,棉花在兩廣和福建普遍種植,到南宋後期擴展到長江流域。
(二)手工業方面的表現:①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江浙一帶和四川絲織業生產發達;②棉紡織業於南宋後期迅速興起,浙江出土一條南宋時棉毯,細密厚軟,工藝水平相當高。③制瓷業:定窯、鈞窯、歌窯等久負盛名。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出產的瓷器質地細膩,色澤瑩潤,後來發展為著名的瓷都,直到現在我們還喜歡用景德鎮的瓷器。④宋朝時我國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進的國家。這一時期,我國的造船業多集中在東南沿海,規模宏大,廣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㈦ 戰火下的奇跡!動亂的五代十國,是什麼推動了南方的手工業發展呢

對於中國封建歷史時期的手工業生產來說,技術能否取得革新,一直都是關繫到手工業前途發展命運的重要因素。

因為有的時候雖然手工業我們看著好像生產規模很大,並且發展的也非常順利,但是如果長期得不到新型技術加持的話,那麼很快便會走向衰落。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手工業的快速發展,除了新型製造技術的加持、生產規模的擴大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封建統治者對於手工業生產的重視。

雖然我們一直說在中國封建歷史時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直都是尤為重要的生產基礎,但是這也只是相對於當時整個中國的大環境來說的。

中國自古以來地大物博,各地區的自然資源、氣候條件以及人文歷史也都是各具特點,特別是在戰亂割據時期。

閱讀全文

與有關南方手工業興旺的敘述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紹興工業廢氣治理哪個好 瀏覽:792
西電與西北工業大學哪個好考 瀏覽:819
汽車出廠重量准確性是多少 瀏覽:153
工業蜂蜜怎麼製成的 瀏覽:635
天津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哪個好 瀏覽:102
低配寶馬x5有什麼配置 瀏覽:820
賓士模型一天多少錢 瀏覽:766
汽車排期到生產要多久 瀏覽:519
雙座跑車賓士多少錢 瀏覽:403
潼南周邊哪裡有工業區 瀏覽:110
丹東康鈴汽車哪裡賣 瀏覽:989
老款寶馬儀表怎麼設置中文 瀏覽:285
奧迪a2l頭枕怎麼拆 瀏覽:464
寶馬三系皮帶輪多久換 瀏覽:981
賓士500e現在多少錢 瀏覽:274
奧迪s5導航怎麼開 瀏覽:452
常州工業用200升雙環桶多少錢 瀏覽:973
半坡人的手工業最具特色的是什麼 瀏覽:424
汽車手剎壞了修要多久 瀏覽:514
奧迪q5燒機油怎麼弄 瀏覽: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