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六安金安區三十鋪鎮經濟怎麼樣!
首先要說的是,這個地方在如火如荼的發展中,從合肥和六安兩市的城市發展方向看,此地的前景將是非常不錯的,下面看看現狀(大部分為官方資料)
三十鋪鎮地處六安東大門,東距合肥市50km,西距六安市區10km,屬江淮分水嶺丘陵地區,境內312國道,寧西、合武鐵路橫穿全鎮,淠史杭總乾渠自西向東流經鎮區,古皋陶墓、「雙墩漢王墓群」座落我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全鎮轄26個村,1個街道,總人口6.8萬人,耕地面積7.5萬畝, 201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9.28億元,實現財政收入(全口徑)1.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18元。我鎮是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鎮,省首批文明小城鎮,省首批擴權強鎮試點鎮,省中心建制鎮,同時也是六安市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全鎮和開發區規模以上企業達53家,其中工業企業41家,農業企業4家,三產服務業8家。2010年全鎮和開發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17億元,完成規模工業產值25.67億元,創歷史最好水平。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鎮區及開發區總體規劃修編完成, 「一核一軸兩翼」的發展戰略初步形成,即以鎮中心區為核心,以312國道為主軸,以市產業集中區和金安經濟開發區為東西兩翼,打造六安市東城新區。2010年拓展鎮區面積2km2,全鎮建成區面積已達6km2,鎮區常住人口發展到4萬人;投入城鎮建設資金2.6億元,「八縱六橫」幹道全部實現了硬化、美化、亮化目標。以金利國際城項目為標志,三十鋪鎮將實現從農村集鎮向現代化新城區的轉變。園區平台建設快速推進。2010年開發區新建大華山路、勝利南北路等3條主幹道,道路建設總里程已達8.3公里;開發區水、電、通信、路燈、綠化、征地、拆遷和安置房建設等基礎設施當年完成投資1.8億元,新征道路和項目建設用地計2600畝,拆遷房屋面積10萬平方米。已建成的松林苑安置小區、三元河安置小區總面積達13萬平方米。招商引資成效卓著。2010年開發區累計引進項目162個,其中投資超千萬元的項目150個,竣工投產項目63個,續建23家,新建70家,簽約項目報建30家。金安經濟開發區已逐步形成以羽絨輕紡、機械製造、農副產品加工、環保新材料和新型建材等為主導產業,其他加工業為補充的新型工業區。 2010年開發區共簽約招商項目38個,香港保威特梭重型織網機、江蘇崑山俊傑新型建材、安徽億家益衛生用品、安徽皖通管業等投資額在5000萬元以上。新增協議引資總額13.76億元,在入園項目中,無錫日日升機械、崑山俊傑建材、餘姚新峰醫葯、福建永翔鋼材市場、東風悅達起亞、東風標致汽車4S店等一批項目建設進展很快,基本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開發區在建項目和新簽約項目共到位總投資9.59億元。和諧社會構建有力。教育文化,醫療衛生,計生殯改,民政優撫,文明創建,社會保障等各項工作均取得長足發展。
㈡ 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發區簡介
園區現有近300家國內外企業入駐。200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5億元、地區生產總值12億元、財政收入1.55億元。預計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將實現產值45億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億元,實現財政收入3.5億元。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註重城市新區的環境營造,新加坡御苑、香榭花城、白鷺雅苑等高檔商住小區已投入使用,金領歡樂世界、五星級曙光國際度假村正在建設,淠河總乾渠生態廊道、白鷺洲公園、皋陶文化陵園、東城都遺址等生態人文景觀都在積極規劃開發中。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僅是理想的投資、創業寶地,也是優美的人居、觀光新城,先後榮獲「全國十大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全國百佳科學發展示範區」和「安徽省十佳開發區」等稱號,連續五年被授予全市園區建設先進單位稱號,在全省同類開發區的位次上升到第10位。
讓「一切投資者賺錢,讓所有創業者成功」是六安開發區的鄭重承諾,「服務零缺陷,滿意在園區」是六安開發區的不懈追求,開發、開放、開明、開心的六安開發區歡迎您!
2013年3月國務院發文批復,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㈢ 六安工業區,開發區都在什麼地方,
六安工業區,開發區是一個,位於位於六安市東部,緯三路與迎賓大道交叉口西南150米六安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附近,淠河總乾渠橫貫其中,312國道穿區而過,寧西鐵路、滬漢蓉高速鐵路、滬陝高速公路沿區而行,距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僅40分鍾車程,區位優勢明顯,水、陸、空交通便捷。
園區控制面積43平方公里,規劃面積24.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功能定位為「工業園、科技園、生態園和新城區」。
(3)六安工業產值是多少擴展閱讀
規模:園區聚集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寶利嘉紡織、華潤啤酒、星瑞齒輪、藍翔玻業、索伊電器、華源制葯、牆煌彩鋁等重大項目擁有一流的生產工藝,在全國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
引進了中國電子工業集團第三十八所博微長安科技園、奔馬先端科技有限公司等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高新技術重點扶持項目。
開發區管委與皖西學院等教育科研機構建立全面合作關系,積極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建設科技創業服務基地3處,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
㈣ 六安的經濟
六安是農業大市,是國家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盛產110多種名特優稀農副產品,糧、油、麻、栗、茶、繭、肉、禽、水產等農副產品產量居安徽省前列。
民國8年(1919年),六安糧食總產25.3萬噸,1949年糧食總產75.78萬噸,經過土地改革,1952年增加到96.42萬噸,1957年達到127.7萬噸比1949年增長68.4%。1980年全市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戶有了生產自主權,1981年糧食總產達到228.38萬噸,1985年糧食總產215.93萬噸比1949年增長1.85倍。
六安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花生和芝麻,1949年油料作物種植29.88萬畝,總產1.26萬噸,1957年增加到76.28萬畝,總產4.81萬噸,1961年減少到30.29萬畝,總產只有0.67萬噸。1965年油料種植38.8l萬畝,總產回升到2.27萬噸。1978年擴大種植到60萬畝、總產3.19萬噸,1980年種植62.94萬畝,總產3.54萬噸,但仍未達到1957年生產水平,1985年種植148.71萬畝,總產11.19萬噸。
2012年農業總產值198.8億元,糧食種植面積1074萬畝,產量449.1萬噸;油料種植面積125.8萬畝,產量17.3萬噸;棉花種植面積19.2萬畝,產量17649噸;蔬菜種植面積94.8萬畝,蔬菜、水果在品種優化的基礎上平穩發展。肉類產量51.2萬噸,水產品28.1萬噸。基本形成了優質糧油、蔬菜、茶葉、生豬、家禽、水產品、繭絲綢、油茶、六安大麻、中葯材、草竹柳編等一批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2家,省級59家,市級266家。全市已通過申報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58個,綠色食品90個,有機食品31個。六安瓜片、霍山黃芽、皖西白鵝獲批國家證明商標,霍山石斛、六安瓜片、霍邱柳編、迎駕貢酒獲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擁有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省級著名商標農產品30個,26種農產品獲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稱號。全市有農副產品出口實績的加工企業40多家,創匯超過2億美元,佔全市出口總額的60%左右,出口企業涉及草竹柳編、羽絨、繭絲綢、果菜、水產、茶葉等行業。農業生態經濟建設開始起步,全市現已建成3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2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並分別獲得了歐盟、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家環保總局的認證。綠宜牌珍珠菜及天香菜、歸然牌野生葛粉、鶴蓮牌蓮籽汁等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六安地區工業基礎薄弱,民國前期,多為手工業匠鋪和作坊,主要產品為土陶、土紙、土紡織品、針織品、鐵鍋、糕點、白酒、蔑席、紙傘、黃煙、鐵竹木農具。
1949年,全市工業總產值2194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8%。1952年工業總產值達4153萬元,比1949年增長89.3%,其中輕工業增長93%,重工業增長24%。 1956年,私營工業和個體手工業實現了生產資料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改造,同時繼續興辦一批地方國營企業。1957年,全區工業總產值8373萬元。1959年,工業總產值為18160萬元,比1957年增長1.27倍。其中重工業比重由1957年的12.5%,上升到28.24%。
1962年,工業總產值降到10670萬元,1965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1597萬元,1985年,六安有工業企業2418個,全年實現工業產值98907萬元,比1949年增長44倍,占工農業總產值37.97%,上繳利稅8227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226個,產值50622萬元,佔全部工業產值51.18%;集體所有制企業2192個,產值27872萬元,佔全部工業產值28.18%。全民和集體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分別為11990元、4038元;固定資產原值分別為53646萬元、13293萬元;固定資產凈值分別為39062萬元、10161萬元;定額流動資金年平均余額分別為11327萬元、6132萬元。
1949年以來,六安地區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至1985年,已有10多個工業門類,35個行業,初步形成以電力、化工、機械、食品、建材、紡織等骨幹行業為主體的地方工業體系。軸承、手扶拖拉機、機制紙、棉紗、麻袋、白廠絲、絲綢織品等產品,在全省同行業中,均佔有重要地位。1979年—1985年有7個產品,獲部優產品稱號;有29個產品獲省優產品稱號;有27個產品銷往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六安工業經濟迅猛發展,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到770戶,比上年增加98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54.8億元,增長17.7%。輕工業完成增加值157.2億元,比上年增長20.2%;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97.6億元,增長16.0%。 安徽省六安市素有「白鵝王國、羽絨之都」美譽,是優質羽絨原產地和集散地。全市家禽飼養量1.5億只,其中皖西白鵝近3000萬只、鴨2000萬只,居全省第一。六安市擁有規模以上羽絨相關企業近千家。皖西羽絨以其絨毛飽滿、蓬鬆度高、透明度好而知名。2014年年產羽毛絨達萬噸,年加工產值近50億元。當地擁有羽毛絨交易市場20多個,羽毛絨收購站180個,吸引了全國20多個省、市的羽毛絨商家匯聚於此。羽絨服、羽絨被、鵝毛扇等各種羽絨和羽毛製品花樣繁多,遠銷美國、日本、德國、加拿大等國。
近年來,六安堅持用白色羽絨打造金字招牌,助推綠色發展,小小羽絨闖出了大天地。前四屆羽博會已經累計吸引客商3000餘人次,引來投資項目30多個,累計投資30多億元。中國(六安)國際羽絨博覽會現已成為羽絨企業開展經貿合作、拓展國內外市場、加強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本屆羽博會的舉辦,進一步增進了國內外羽絨行業的交流,共同促進羽絨行業發展,同時也更好地展示六安對外開放的新形象。
㈤ 安順和六安哪個窮些
說窮,也不是說窮,就是不富有。可以說都有地方特色,六安這邊可以說是紅色革命根據地,主要是在大別山地區,但現在都在開發旅遊資源,天堂寨漸漸地都開發上來了。安順也主開發旅遊資源,主要是黃果樹瀑布比較有名氣。
㈥ 六安是個什麼樣的城市經濟發達嗎
六安處於江淮分水嶺和大別山地區,境內多是貧困山區,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在安徽省處於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以下是比較詳細的說明:
六安歷史上經濟開發較早,曾享有「金六安」的美譽。近代以來,戰事頻仍,自然災害較多,一度發展緩慢。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經濟建設發生歷史性巨變,培育起區域經濟支柱產業,建立了地方國民經濟體系,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
農業經濟
六安是農業大市,農產品品種多,產量高,質量優。2006年,糧食總產383.9萬噸,油料22.68萬噸,棉花總產8588噸,肉類總產量45.12萬噸,水產品產量21.82萬噸,蠶繭7626噸,茶葉10681噸,蔬菜105.76萬噸,水果25532噸。優質糧油、板栗、蠶桑、茶葉、高山蔬菜、白鵝、生豬、中葯材、奶業、草竹柳編已成為競爭力較強的農業特色產業。歷史名茶六安瓜片在首屆中國(蕪湖)國際茶葉博覽會上獲「茶王」稱號。彭塔牌小磨麻油、蓼灃牌灃蝦等16個產品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餐樂牌高級烹調油、板橋牌席草睡席、三特牌糖水板栗、大化坪牌霍山黃芽、恆大牌乳豬料和551及551H強化豬飼料、雪珂牌真絲針織服裝、正達牌分割雞等8個產品獲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稱號。全市農產品優質率逐年上升,優質稻面積429.8萬畝,占水稻面積72%;雙低油菜面積190萬畝,占油菜面積85%;優質專用小麥面積65萬畝;名優水產品8.19萬噸,占總產量42%;生豬、家禽良種率達90%和80%。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全市現有國家、省、市級龍頭企業357家,年收入近50億元;全市已有農業專業合作組織198個,上規模的101個,擁有會員3.3萬人。安徽慶發集團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舒城天龍工藝品有限公司、六安瓜片名茶開發公司、壽縣華祥食品有限公司、安徽板橋草席集團、天裕米業公司等為省級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大多以合同或訂單等形式與基地、農戶聯系,初步形成了風險共但、利益共享的運作機制。農業生態經濟建設開始起步,全市現已建成3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2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並分別獲得了歐盟、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家環保總局的認證。綠宜牌珍珠菜及天香菜、歸然牌野生葛粉、鶴蓮牌蓮籽汁等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工業經濟
六安工業門類齊全,初具規模。近年來,通過改制、改組、改造,發展迅速。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58.0億元。糧油工業,年綜合加工能力183萬噸,產值、利稅總額連續多年居全省同行業首位,華康、安豐、金田花三大油脂公司以及恆大集團進入國家大中型企業行列,金田花牌色拉油、百食得牌高級烹調油、壽春牌大米、幸福牌香米為省、市名牌產品。紡織工業,以棉、麻、絲紡織以及服裝、羽絨加工為主,主要產品有棉紗、棉布、白廠絲、絲綢、各類服裝,骨幹企業有金裕紡織有限公司、華隆羽絨公司、七星羽絨公司、金寨絲綢有限責任公司等。機械工業,主要產品有手扶拖拉機、汽車齒輪箱、軸承、鑄件、電機,骨幹企業有長江農業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江淮汽車齒輪製造有限公司、安徽客車總廠、六安軸承廠、江淮電機公司和安徽應流鑄造公司等。輕工業,主要產品有白酒、啤酒、日用陶瓷、電光源、印刷、傢具、文教用品等,骨幹企業有迎駕酒業集團、龍津(豪頓)集團、中華玉泉酒業公司、世林集團、六安造紙廠、舒城瓷廠等。建材工業,主要產品有水泥、磚瓦、油氈、彩色釉面磚、大理石、花崗石、塑鋼窗、拼木地板、隔熱鎮水粉等,骨幹企業有壽春水泥公司、皖西中天集團、兆峰陶瓷公司、昌龍水泥公司等。醫葯化工業,主要產品有葡萄糖注射液、右旋糖酐、斷血流片、尿素、碳酸氫銨、復合肥、香精香料等,主要企業有華源朝陽葯業有限公司、金豐化工公司、金田生物製品公司、六安香料廠。
建築業
2006年,全市建築業完成增加值29.4億元,資質在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實現利稅總額3.8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52.9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385.3萬平方米。現有施工總承包一級企業1家,二級企業18家,三級企業74家;有施工專業承包二級企業13家,三級企業21家;有勞務分包一級企業14家,二級企業33家。建築企業擁有四級以上項目經理1257人。骨幹企業有天成公司、華力建築公司、華瑞建設集團公司、宏達市政公司、六安市第一建築公司、舒城縣建築公司。近年來,六安建築企業不斷向外拓展市場,京、津、滬及全國各地的大中城市都有六安市的建築隊伍和建築勞務輸出人員,建造了一批代表性建築工程。
房地產業
2006年,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23.1億元,施工房屋面積297.0萬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153.5 萬平方米;商品房屋銷售面積 152.7萬平方米,實現銷售額27.5億元。市區經濟適用房建設和危舊房改造步伐加快。相繼建成了東苑小區、錦綉花園、明都花園、金鼎花園、興美花園等住宅新區,有效地緩解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住宅小區全面推行物業管理,物管企業達54家,從業人員4300餘人,管理小區37個,管理面積178.9萬平方米,物管覆蓋率80%以上。
商貿流通
經過多年的改革,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方式的商貿流通體系已經形成,物流配送、網上交易、連鎖經營等現代經營方式正在興起。全市擁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場30多個,六安商之都、六安百貨大樓等處於龍頭地位。擁有各類市場350個,營業面積120萬平方米,年交易總額55億元,主要有六安南門商貿中心、霍邱蓼都市場、葉集皖西市場和大別山木竹市場、壽縣板橋草席市場、舒城孔集竹器市場、霍山黃芽市場、金寨船沖板栗市場、裕安固鎮羽絨市場等。
個私經濟
全市現有注冊個體工商戶11.8萬戶,從業人員30餘萬人,注冊資金7.35億元;私營企業4236戶,其中注冊資金1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300戶,500萬元以上的69戶,1000萬元以上的34戶。 2006年,個私經濟實現產值18億元,銷售收入36.5億元,工商稅收2.43億元,正在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
開放型經濟
2006年,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2.01億美元,其中出口1.95億美元。有自營進出口權的生產企業77家,世林集團、應流公司、安華羽絨公司、華隆羽絨公司、華安達公司的年出口額超過500萬美元。出口產品以羽絨及其製品、輕紡產品、機電五金產品以及農副產品為主,銷往美國、日本、東盟以及東歐、西亞和非洲市場。在鼓勵出口的同時,採取激勵措施,廣泛招商引資,對外來投資者提供優質服務、優惠政策、優良環境。全市現有外商投資企業156家,投資總額3.4億美元,外商來自美、歐盟、澳大利亞和港、澳、台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金融保險
金融機構857家,其中,人民銀行、政策性銀行和商業性銀行二級分支機構6家,城鄉信用社461家,保險分支機構2家,證券分支機構2家,以及地方投資組建的六安市城市信用社。金融保險服務網點遍布城鄉,金融保險機構從業人員達6600多人。 2006年,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360.4億元,貸款余額228.4億元。保險公司保費收入11.04億元。
㈦ 六安經濟開發區的四大園區介紹
工業園——發展工業核心區
區內現有近300家國內外企業入駐,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多家,億元以上產值企業30家。
科技園——高新技術聚集區園區聚集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寶利嘉紡織、華潤啤酒、星瑞齒輪、藍翔節能玻璃、索伊電器、華源制葯、牆煌彩鋁等重大項目擁有一流的生產工藝,在全國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引進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十八所博微長安科技園、奔馬先端科技等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高新技術重點扶持項目。
生態園——觀光休閑度假區
園區地處風景秀麗的淠河之濱,白鷺洲公園、皋陶文化園、淠河生態長廊三大人文及生態公園分布其間,環境優美。皋陶是中國「上古四聖」之一,為中國司法鼻祖,興建中的皋陶文化園集知識性、文化性、娛樂性於一體。東城都遺址系商周遺跡,展示傳統風貌,彰顯皋城深厚的歷史積淀。淠河生態保護區是沿淠河兩岸200米以內的綠化走廊,為投資者提供良好的觀光休閑場所。地域型主題公園金領歡樂界、五星級曙光國際度假村正在加快建設中。
新城區——功能完善商住區
開發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註重城市新區的環境營造。20多條主次幹道綠化亮化同步到位,日供水5萬噸自來水廠和2座11萬伏變電所投入使用。區內有六安中學、皋陶學校等基礎教育機構3所,科達電腦、鵬飛學校、精美服裝學校等職業教育機構5所,城東衛生院等醫療機構3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6所。新加坡御苑、香榭花城、紅葉花園洋房、一品尚都等高檔商住小區,購物、餐飲、休閑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全力打造「五大百億元」產業板塊
一是先進製造產業。大力發展裝備製造、汽車零部件等產業,以博微長安、星瑞齒輪、冀東汽貿、雙龍機床等為龍頭,形成年產值100億元的先進製造產業板塊。
二是輕工紡織產業。以寶利嘉紡織、艾萊依服飾、索伊電器、華潤啤酒、星星集團、海洋羽毛等為龍頭,形成年產值100億元的輕工紡織產業板塊。
三是新型建材產業。以長江精工、藍翔節能玻璃、譽豐木業、美雅達鋁業、偉宏鋼構等為龍頭,形成年產值100億元的新型建材產業板塊。
四是現代服務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大型商貿、金融服務、文化旅遊業等,以金領歡樂世界、托馬斯物流、曙光國際度假村、鑫泰鋼材大市場、國際汽車城、城市綜合體為龍頭,形成年產值100億元的第三產業板塊。
五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瞄準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生物科技等產業,加快石斛產業園、中視在線、載豐新材料、世龍生物醫葯等項目建設,形成年產值100億元的新興產業板塊,增強經濟實力和發展後勁。
致力抓好「五大提升工程」
一是產業提升工程。包含招商、安商、企業發展壯大三個方面;二是效能提升工程。包括工作效能和服務水平;三是環境提升工程。包括人的理念、硬體配套、生態環境、政治環境等方面;四是社群提升工程。包括文化、教育、計生、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方面;五是黨建提升工程。堅持黨要管黨,是各項工作的保障。
㈧ 新安鎮的經濟概況
新安鎮易澇易旱,自然災害頻繁。尤其是50年代末,國家在老淠河上游修建了四大水庫,一個節制閘,即梅山水庫、佛子領水庫、磨子潭水庫、響洪甸水庫、橫排頭水閘,將原來黃金水系的老淠河攔腰閘住,水流量減少,不僅水路運輸中斷,且使我們下游成了行洪區。每年正常季節,上游幾大水庫關水發電,輸入華東電網,洪水季節排洪,造成汛期水災,尤其是1969年、1991年和2003年三次特大洪災,使全鎮倒房近3萬間,沙漲良田1萬多畝,三次特大洪災,造成我們新安鎮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800多萬元。
新安人民不僅在民主革命時期作出過偉大的革命犧牲,同樣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作出了偉大的奉獻。
新安的經濟發展走過了曲折的路程,就像羽絨生意一樣,新安是皖西羽絨大鎮,曾為皖西羽絨開發作出過重大貢獻。它起步於1982年,1985年、1986年形成高峰期。開始是一些小貨朗挨門收購,後由於韓遠來、鮑傳魯等羽絨大戶的帶動,羽絨生意發展很快,當地的羽絨遠不能滿足經營需求,新安人開始走出家門,到外地乃至全國各地收購;後來又發展到成批農民到外地宰殺收購,把外地的羽絨商販帶到新安,一時間新安的羽絨市場在省內外都頗有名氣;高峰期,日平均銷售羽絨3000斤左右,日平均成交額近20萬元,隨著羽絨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做起了羽絨生意。羽絨經營的發展,帶來了新安經濟的大流通大發展。但在1988年後,由於羽絨經營發展快,賺錢快,加之社會秩序不好,痞子橫行,一些社會不法分子欺行霸市,訛買訛賣,摻雜兌假,使一些外地商販不敢來新安,本地的羽絨大戶也由於經營管理、稅收資金等因素,造成一些人虧本經營而放棄羽絨生意,或離開新安到外地發展,新安的羽絨市場出現滑坡。1990年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貫徹落實和社會秩序好轉,新安的羽絨生意逐漸恢復。雖沒有往日那樣的繁榮,但一直平穩發展,新安有三家羽絨銷售公司和一家與外商聯營的宇翔羽毛工藝製品廠,年產值均在5000萬元以上。 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工業經濟的發展,全鎮個私企業蓬勃興起,快速發展,形成了輪窯、羽絨、羽毛工藝製品、白酒、建材、印製、建築安裝、家電維修、機械修理、金屬鑄造、竹木器加工、交通運輸以及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等企業,其中培育了一批在全區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名優產品和優勢企業。如宇翔羽毛工藝製品廠、興旺羽毛工藝廠、信輝羽毛工藝廠生產的羽毛工藝製品,遠銷國外,年產值均在5000萬元以上;安徽強盛集團至2013年建廠20周年,現已發展成為集建材、服裝生產為主導的知名企業,成為本土企業發展壯大的代表。同時一批個體私營企業也以咄咄逼人的勢頭走向大市場,參與大流通,全鎮個體工商戶已由30多個發展到約1800個,年度「吸金」近千萬元,另外每年約有1.6萬人外出務工經商。個體私營經濟和外出務工經商收入在新安鎮已佔相當重要的位置,在發展生產、搞活流通、增加就業和財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新安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得益於黨的政策,也得益於新安供銷社這個從逆境中發展壯大的龍頭企業的帶動。全社現有職工370人,離退休工人151人,這是一支有著多年生意經營經驗的隊伍,他們在以黃定保為首的一班人的帶領下,一面抓好傳統產業的經營,一面加快企業的整改步伐,適應市場,多元發展,尤其是發揮本地大麻和白蘿卜絲的資源優勢,引導和協助當地農民建起大麻、蘿卜和棉花生產基地,幫助加工銷售,參與國際競爭,帶動當地農民共同致富,同時也為自已的發展闖出一片艷陽天。如今該社經濟盈利300多萬元,擁有固定資產1000多萬元,成為全區供銷系統經濟實力最強的基層社,多次被評為市、區供銷系統先進單位,2001年被全國供銷總社授予「百強示範基層社」。已成為裕安區和全市基層社的一面旗幟。 新安鎮工業集中區位於六安市六單路(六安-單王) 新安鎮東關村段以西,距六安市區6公里,距新安鎮政府3公里,涉及東關、興隆、徐渡、李廟、趙園等5個村,規劃總面積2.5平方公里。該區域地處灣區,土地平整,視野開闊,區位優越。
2010年,為實施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業化核心戰略」和區委、區政府提出的「提速前進、跨越崛起」、「 打好六張牌」的戰略部署,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工業化進程,新安鎮黨委、政府認真調研、深度謀劃,克服資金相對緊張等困難,規劃並實施工業集中區建設。截止2011年9月底,先後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完成了工業集中區一期700畝的土地徵收、2.2萬平方米的房屋拆遷以及部分基礎設施建設任務,2.8萬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設已正式啟動。同時,成立了工業集中區管委會,抽調專人辦公,隨時隨地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協調和服務。
園區是平台,項目是支撐。2011年以來,陸續有江、浙、滬、京等發達地區的20多家投資商前來集中區實地考察。已簽訂意向協議14家,總到位資金1.6億元;已入駐企業5家,分別為六安市強盛鋼構有限公司、安徽皋星服飾有限公司、六安市博瑞克紡織有限公司、安徽陽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六安振宇輕紡有限公司,前4家企業已進入正式生產階段,吸納附近勞動力4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
新安鎮現有各類企業50餘家,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11家。2011年1-9月份完成產值達到4.2億元,接近2010年全年工業產值的2倍。新安工業集中區區位優越、前景廣闊,是最適宜創業者開疆闢土的聚富聖地、投資樂園!集中區的快速推進,大大促進了新安鎮「工業強鎮」戰略。新安鎮黨委政府攜全鎮人民誠摯邀請各界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共創輝煌!
㈨ 年工業總產值怎麼算
1、工業生產總值=當月產品產量×產品銷售單價銷售單價是不含稅單價,因為增值稅本身並不代表收入。2、工業生產總值=當月主營業務收入+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初余額
當月銷售收入=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單價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末數量×當月銷售單價庫存商品期初余額=庫存商品期初數量×當月銷售單價(1)用產品銷售收入或生產成本代替工業總產值;(2)不遵循生產的原則(產品不是本企業生產的);(3)期末期初半成品及在製品差額漏統;
(9)六安工業產值是多少擴展閱讀
工業總產值包括:本期生產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
1、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是指企業本期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需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合格、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成品和對外銷售的半成品的價值總和。
2、對外加工費收入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接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的產品)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承接的工業性作業所取得的加工費收入。
3、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是指企業報告期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減期初的差額價值。該指標核算與各企業的會計核算口徑一致,未設半成品科目的企業可不計這部分價值,產品產量統計和中間投入的計算也應與之保持同口徑。工業總產值包括:本期生產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
1、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是指企業本期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需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合格、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成品和對外銷售的半成品的價值總和。
2、對外加工費收入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接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的產品)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承接的工業性作業所取得的加工費收入。
3、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是指企業報告期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減期初的差額價值。該指標核算與各企業的會計核算口徑一致,未設半成品科目的企業可不計這部分價值,產品產量統計和中間投入的計算也應與之保持同口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企業以貨幣形式和非貨幣形式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入,為收入總額。包括:
(一)銷售貨物收入;
(二)提供勞務收入;
㈩ 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郵編是多少
23700是經濟開發區的郵政編碼。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始建於1992年,1993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園區位於六安市東部,淠河總乾渠橫貫其中,312國道穿區而過,寧西鐵路、滬漢蓉高速鐵路、滬陝高速公路沿區而行,距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僅40分鍾車程,區位優勢明顯,水、陸、空交通便捷。園區控制面積43平方公里,規劃面積24.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功能定位為「工業園、科技園、生態園和新城區」。
園區現有近300家國內外企業入駐,其中規模工業企業61家,產值億元以上企業11家,已形成了以長江精工、星瑞齒輪為代表的機械製造,索伊電器、巨鷹科技等為代表的輕工電器,寶利嘉紡織、星星輕紡為代表的紡織服裝,華源制葯、華潤雪花啤酒等為代表的食品醫葯,牆煌彩鋁、美雅達鋁業為代表的新型建材,六安國際汽車城為代表的三產物流等六大主導產業。200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5億元、地區生產總值12億元、財政收入1.55億元。預計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將實現產值45億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億元,實現財政收入3.5億元。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註重城市新區的環境營造,目前新加坡御苑、香榭花城、白鷺雅苑等高檔商住小區已投入使用,金領歡樂世界、五星級曙光國際度假村正在建設,淠河總乾渠生態廊道、白鷺洲公園、皋陶文化陵園、東城都遺址等生態人文景觀都在積極規劃開發中。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僅是理想的投資、創業寶地,也是優美的人居、觀光新城,先後榮獲「全國十大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全國百佳科學發展示範區」和「安徽省十佳開發區」等稱號,連續五年被授予全市園區建設先進單位稱號,在全省同類開發區的位次上升到第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