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溫州靈昆工業區主要有哪些長

溫州靈昆工業區主要有哪些長

發布時間:2022-09-13 20:21:26

Ⅰ 靈昆大橋的介紹

靈昆大橋位於浙江溫州甌江口,總長是3548米,是市區陸路連接洞頭的交通樞紐。

Ⅱ 浙江省靈昆鎮多生產什麼的

小改一下把小妹妹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把發展小城鎮提到「大戰略」的高度,意義十分重大。浙江要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離不開農村城鎮化的推進。

一、小城鎮在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回眸改革開放20年,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和專業市場的迅猛發展,不僅推動了浙江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具有比較優勢的區域特色經濟,而且也促進了農村小城鎮的快速發展,推進了農村城鎮化進程。到1997年底,全省已有建制鎮998個,比1978年的167個增加近6倍;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35%,比1978年提高了21個百分點。小城鎮已經成為我省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的中心、產品加工和集散的中心、務工經商農民集聚的中心,成為浙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和重要支撐。

總的來看,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在解決人口聚居、發展農村經濟和推進農村現代化水平等方面有著十分突出的作用。

1、新的農村人口聚居點。費孝通教授早在改革初期就認為,新型的小城鎮可能成為防止人口過度集中的「蓄水池」,今後農業經濟水平的提高不可避免地釋放出長期關閉的傳統農村的大量人口,如果沒有緩沖和蓄積這股息流的中間體,勢必引發顯而易見的社會惡果,何況中國在幾十年裡也決不可能有足夠的財力建成十多個人口在千萬上下的現代化大城市來容納這股人口巨流,因此新型的小城鎮正可以發揮攔阻和蓄積人口流量的有效作用。

2、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有重大影響。在國民經濟構成中,農村經濟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尤其是鄉鎮企業對農村、對工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但我們也深知,經過20餘年的發展,鄉鎮企業雖然已經完成了以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要特徵的第一次創業時期;但分散、粗放經營的狀況仍然十分突出,目前我省鄉鎮企業分散化、小型化在許多地方帶來了環境污染、濫佔耕地、信息不靈、交通不便。社會交易成本過高等問題,限制了鄉鎮企業上水平、上規模,阻礙著鄉鎮企業轉變增長方式,甚至危及著鄉鎮企業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鄉鎮企業迫切要求集中聯片發展,從而客觀上要求發展小城鎮。鄉鎮企業連片發展和建設小城鎮結合起來,不但可以更好地積累資金,而且可以成為鄉鎮企業擺脫分散化、粗放性生產困境的重要途徑,對於鄉鎮企業整體素質和提高,以至整個國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也將起到重要作用。

3、對經濟體制轉變也有重要作用。小城鎮是傳統計劃體制的末梢和薄弱環節,小城鎮建設一開始就面向市場,既很少享受計劃體制下的優惠,也較少舊體制的負擔,因此,可從這個環節著手,用改革的辦法加快小城鎮建設,建立按新體制運行的小城鎮。如果新型小城鎮都能建成政府精幹高效、政企職責分開、企業運行規范、市場競爭有序、社會保障完善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體制,這將對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

4、小城鎮可以促進城鄉融合。小城鎮處於城鄉接合部和城鄉融合的交匯點,是一種承上啟下,兼有城鄉特點的基層城鎮。小城鎮與農村相近,並有著密切的聯系。它的建設費用低,恰好適合我國人口眾多,建設資金緊張的國情。在鄉村向城市過渡的進程中,必然要經歷由小城市發展為中等城市再變為大城市的成長發育過程。因此,發展建設小城鎮,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完成從農村向城市的過渡,是實現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進程。

5、可以完善城市化建設網路。小城鎮的發展對於建立一個健康、持續和均衡的城市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一個地區的城市體系是一個多層次的網路,小城鎮是這個網路上的一個重要基礎環節。然而,長期以來在城市體系的發育過程中,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城市傾斜」政策,即將有限的資金用於重點發展大城市,結果在短期內造成大城市工業表面繁榮的現象。但從長期來看,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滯後必然要拖大城市發展的後腿。小城鎮作為所在區域的經濟中心,是大城市與鄉村聯系網路的中間環節,對於打破城鄉分割狀態,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這包括城鄉商品流通一體化,小城鎮作為其中的商品供應地利商品交換的市場;城鄉交通和運輸一體化,小城鎮作為既連接大城市又連接著周圍集鎮和廣大農村的交通運輸中轉;城鄉工業布局一體化,小城鎮中的鄉鎮企業按國家產業政策發展,與城市大工業形成協作、配套的工業格局;城鄉建設一體化,小城鎮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張,使鄉村建設與城市建設形成具有有機聯系的城鎮網路;城鄉精神文明建設一體化,小城鎮可將城市文明迅速向農村傳播,較快地改變周圍農村愚昧落後的狀態,促進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化轉變。

6、小城鎮是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小城鎮的發展除了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外,還能產生廣泛的社會效益,通過發展小城鎮,可以促進農村現代化的實現。鄉鎮企業一小城鎮一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過程,是一個眾多農村人口由農民轉變為工人的過程,是一個把農村剩餘勞動力這個人口壓力轉變為發展工業的動力的過程。當小城鎮中的鄉鎮企業和其它所有制經濟將眾多長期從事分散勞動的自給自足經濟的農民逐步變為掌握一定工業生產技能和一定文化知識、自覺遵守紀律、有組織的從事生產勞動的工人時,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將會實現新的跨躍,而實現這一跨躍的載體是小城鎮及其企業。在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民的許多觀念和習俗以及價值取向都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二、浙江農村城鎮化的動因

浙江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動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加快了農村非農化的步伐,促進了小城鎮的發展。

改革之初到80年代中期,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因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農村生產關系的改革。農村生產力的解放,使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大量農村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為此,浙江農村住戶的經營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業戶所佔比重下降,非農業戶所佔比重提高:在農業戶中,純農業戶所佔比重下降,兼業戶所佔比重提高。到1996年底,浙江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村住戶中,全部從事農業的純農業戶有244.49萬戶,佔26.6%;亦農、亦工、亦商,且主要收入來源於非農產業的兼業戶達357.29萬戶,佔38.8%;全部從事非農產業活動的非農業戶達318.54萬戶,佔34.6%。在全部農村住戶中,家庭收入主要來源於農業的佔42.5%,主要來源於非農業的佔57.5%,這表明浙江已有一半以上的農村住戶以經營非農產業為主,收入亦主要來自非農生產經營活動。農業普查資料顯示,浙江農村從業人員中,農業從業人員佔35.7%,非農從業人員佔64.3%。由於農村非農化步伐的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向小城鎮集聚,客觀上要求加快小城鎮建設,進而促進了農村小城鎮的發展。

2、鄉鎮企業的興起和迅速發展推進了農村工業化進程,拉動了小城鎮的快速發展。

鄉鎮企業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次革命。鄉鎮企業的發展打破了農村經濟單一的格局,縮小了城鄉差別、工農差別,推進了農村工業化進程。浙江鄉鎮企業由社隊企業起步,70年代末就開始進入恢復發展階段,到80年代初期開始全面興起。80年代中後期,省委、省政府著力於推動鄉鎮企業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於鄉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鄉鎮企業得以迅猛發展,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迅速提高,並形成一定的集聚規模。到1997年,浙江有各類鄉鎮工業企業67萬多個,創工業總產值7840億元,工業增加值1912億元,分別佔全省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的75.4%和86.9%。鄉鎮企業的發展壯大,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1997年浙江鄉鎮企業從業人員768.6萬人,佔全省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6.6%。近年來,鄉鎮企業進行「二次創業」,推動鄉鎮工業向相對集中、連片開發的方向發展,許多地方通過興辦鄉鎮工業小區的方式推動鄉鎮工業企業向鄉鎮駐地集聚,帶動了小城鎮的迅速發展。據寧波市統計,1997年全市66個鄉鎮工業小區創工業產值152億元。全市65個鄉鎮的工業總產值超過10億元,占建制鎮總數的53.7%。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推進了農村工業化進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又拉動了小城鎮的快速發展。東陽市橫店鎮原是浙中地區以農為主的城鎮,80年代以來,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社團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到1997年全鎮工業總產值達48億元,已形成了磁性、電子、醫葯、化工等10多個支柱產業。依託鄉鎮企業,橫店小城鎮得到快速發展,現已初步形成了工業、商業、住宅和文化旅遊區四大功能區的現代化城鎮格局。

3、專業市場的發展與繁榮促進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推動了小城鎮的建設。

隨著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城鄉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日益活躍,富有浙江經濟發展特色的專業市場逐步繁榮起來,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場」的發展格局。據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統計,1997年全省共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4488個,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達2798億元。各類商品市場小城鎮佔了近半。據第一次農業普查,浙江城關鎮以下小城鎮有集貿市場2234個。平均每個鎮2.5個,其中綜合市場1066個,專業市場1168個,商品市場的發展帶動了交通、郵電、通訊、金融、商貿、房地產、餐飲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據統計,為紹興中國輕紡城服務的各類交通運輸車有2700多輛,托運部30個,金融服務網點63個,大小旅館169家,飯店、飲食店1825家,並興建了一批電力、通訊、衛生、體育設施。中國輕紡城在紹興柯橋鎮的興起,使一個擁有20萬人口的輕紡城取代了過去只有2萬人口的江南小鎮。其他如台州的路橋區、湖州的織里鎮和永嘉的橋頭鎮等也相繼成為以市場為中心的商業城區和現代集鎮。浙江998個小城鎮,其中60%以上的新興城鎮是因市場的發展而建設起來的。

三、浙江小城鎮的類型與發展特點

小城鎮的建立、發展和完善受社會、歷史、經濟、文化、生態環境、交通條件、政策制度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與制約,一般都有各自的特色。從我省小城鎮發展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溫州、寧波和杭州等地情況來看,小城鎮發展有其自身的類型,其發展特點也越來越明顯。

(一)浙江小城鎮的類型

根據建制鎮小城鎮的實際情況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5種主要類型。

1、工業型小城鎮。雖然我省農村鄉鎮工業很發達,小城鎮建成區的工業企業分布密度普遍較高,但有些小城鎮具有更為明顯的工業企業群。一是「以工興城」的工業型小城鎮,如溫州市甌海的衙田鎮、海濱鎮,寧波慈溪的宗漢鎮、象山的爵溪鎮;還有一類是新興工業型小城鎮,幾十個較大規模的鄉鎮工業企業或上百家鄉鎮企業構成了城鎮的工業區,成為小城鎮主要的經濟和財稅來源,成為小城鎮建成區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不斷推進小城鎮發展與進步。這類小城鎮尤以劃片工業小區的小城鎮最為突出,如蕭山、紹興等地的許多小城鎮都有十分明顯的新興工業為主體的小城鎮特徵。

2、專業市場型小城鎮。這種小城鎮一般依託於一個或幾個專業市場和市場群落,這些小城鎮以市
場為紐帶,以搞活流通為手段,通過聚八方貨,招四海客,以帶動地方農民家庭加工業發展為目標,小城鎮辦得紅紅火火,有力地推進了小城鎮的發展。如溫州永嘉的橋頭鎮紐扣專業市場。寧波慈溪周巷鎮的中國食品市場等。

3、旅遊型小城鎮。我省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不僅分布在大中城鎮,一些小城鎮也因其獨特的旅遊資源、或為大中城市配套的外圍型旅遊資源而得以興起和發展。此類小城鎮因其所具有特殊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吸引了大量觀光客,逐步發展成為以消費和服務業為主的小城鎮。包括新興旅遊資源開發型小城鎮,如杭州淳安的千島湖鎮,舟山普陀區的朱家尖鎮;包括以旅遊興鎮的自然景觀型旅遊型小城鎮,如寧波奉化的溪口鎮、金華永康的方岩鎮;還有以歷史「文化資源」為特徵的旅遊型小城鎮,如寧波餘姚的梁弄鎮、溫州甌海區的古城堡下永昌鎮、舟山普陀鎮等。

4、山海型小城鎮。這類小城鎮都是以地型地貌為基礎,利用其獨特的海域或山區資源,或者通過港口發展中轉運輸,或者利用山區特色資源發展小城鎮。如溫州臣海的靈昆鎮、洞頭的黃吞鎮、台州玉環楚門鎮等都是利用海島資源發展起來的海島型小城鎮。而寧波象山的石浦鎮、北侖區小港鎮、溫州龍灣區的狀元鎮、平陽的鰲江鎮、舟山普陀區的沈家門鎮等則利用港口發展口岸型小城鎮。還有寧波餘姚的四明山鎮、溫州甌海區澤雅鎮、「花果之鄉」的茶山鎮等利用其特有的山區資源發展獨具特色的山區型小城鎮。

5、綜合型小城鎮。它主要以「農工、商貿興鎮」為依託而產生的。雖然我省小城鎮都不是純之又純的可以歸為某一類型的小城鎮,如工業型小城鎮也有一定規模的市場,也有一定的旅遊資源,但相對而言,在綜合型小城鎮中,其經濟結構和城鎮特色則顯得更為多方面和更具綜合特性。其中,一是新崛起的綜合型小城鎮,如被譽為「中國第一農民城」的溫州蒼南的龍港鎮系由村變鎮,它主要通過提供投資環境條件而築城發展起來的;還有由大鎮發展起來的綜合型小城鎮,如瑞安的塘下鎮,樂清的虹橋鎮和柳市鎮,金華義烏的佛堂鎮,寧波慈溪的坎墩鎮;也有新鎮迅速發展而轉變的綜合型小城鎮,如寧波鄞縣邱隘鎮,溫州的新橋鎮,瑞安的梅頭鎮等。

Ⅲ 甌江口新區的歷史沿革

2011年3月9日,甌江口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正式掛牌。
甌江口新區位於溫州都市區東部,甌江入海口處,與靈昆島毗鄰,北望七都港、樂清港,距溫州永強機場僅9公里,與77省道貫穿,緊靠濱海大道、瀋海高速,區位條件優越。
根據規劃,甌江口新區劃分為三大片區,生態居住片區內包括7個小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商住賓館等,生態教育片區設置了教育研討組團,據市甌江口開發建設總指揮部規劃開發處某負責人介紹,該片區今後將會進駐一批具有優質教學資質的學校,目前已與部分有意向的院校進行洽談溝通。而生態產業片區將被用來物流、倉儲、工業及現代化辦公。
靈霓半島區域是新區建設的核心區域,西起靈昆島靈昆大橋,東至霓嶼島深門大橋,南至在建淺灘南圍堤,北至淺灘北圍堤,總面積約130平方公里。
不久的將來,一座能容納8萬人的現代化新型城市將從這里拔地而起。
這就是甌江口新區。
1:霓嶼街道位於洞頭列島中部西側的霓嶼島,稱倪嶴或霓嶴山,位溫州市東偏南約38公裏海上,東北近狀元嶴 島。面積11.5平方千米,人口1.29萬人(2008年末)。轄布袋嶴、桐嶴、上社、下社、石子嶴、同興、正嶴、下郎、郎等、長坑壟10個行政村,134個自然村。辦事處駐布袋嶴村濱海北路2號,東南向距縣城北嶴鎮11千米。布袋嶴村建有碼頭。 沿海水質優良, 養殖的紫菜十分有名。
解放初建東嶴鄉,1953年由玉環縣劃屬洞頭縣。1986年撤銷霓嶼鄉,設立霓南鄉、霓北鄉。1996年,霓南鄉陸地面積4.9平方千米,人口0.6萬,鄉政府駐正嶴村,轄正嶴、郎等、下郎、長坑壟4個行政村,轄區還包括小霓嶼、黃嶼、田嶴嶼等3個無人島嶼和12個礁;霓北鄉陸地面積6.6平方千米,人口0.7萬,鄉政府駐布袋嶴村,轄布袋嶴、桐嶴、上社、下社、石子嶴、官財嶴6個行政村,轄區還包括附近海域的深門山島、淺門山島、箬笠島、嶴尾嶼等4個無人島和11個礁。2001年底,撤銷霓南鄉、霓北鄉建制,合並設立霓嶼鄉,轄10村,鄉政府駐濱海北路2號(原霓北鄉址)。2011年撤鄉改設街道。
2:靈昆街道位於洞頭區西部,甌江入海口,又名溫州島,陸地面積25平方公里,約37500畝,是浙江省兩個河口沖擊島之一,轄境為江島,該島具有「沙洲綠樹,江海一色」的景觀特色。島嶼平坦開闊,綠樹蔭蔭,具有濃郁的田園風光意境。由於氣候條件優越,島上有面積超過萬畝的果園,以桔和葡萄為主,擁有「藍色田園」的美譽。靈昆島是浙江省唯一的濱海型旅遊度假區 。 面積51.3平方千米,人口2.12萬人(2008年末)。轄靈昆1個居民區,海思、雙昆、上岩頭、沙塘、王相、葉先、周宅、北段、九村9個行政村。辦事處駐駐沙塘村。郵政編碼:325026
1949年為靈昆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7年建鎮。位於甌海區東部。1997年,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1.9萬,轄靈昆居委會和沙塘、上岩頭、周宅、九村、雙昆、北段、海思、葉先、王相9個行政村。2001年,將甌海區的靈昆鎮劃歸龍灣區管轄。2008年,轄1個居民區、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海思村靈南路。2011年撤鎮改設街道。2015年劃歸洞頭區管轄。

Ⅳ 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靈昆街道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靈昆街道下轄村委會包括鎮中居委會、海思村委會、雙昆村委會、上岩頭村委會、沙塘村委會、王相村委會、葉先村委會、周宅村委會、北段村委會、九村村委會。

Ⅳ 靈昆街道的農業工業

農業是靈昆街道的傳統產業。以甜瓜、西瓜、冬瓜、草莓、甌柑等為代表的純生態農產品馳名全市乃至全省,靈昆雞、靈昆蝤蠓、文蛤名聲遠播。近年來,靈昆鎮大力實施效益型農業建設戰略,建成瓜果、靈昆雞、生豬、梅花鹿等五大基地,正逐步成為溫州的「大菜籃子」。入選國家綠色先進鄉、文蛤之鄉、蝤蛑之鄉,溫州市菜籃子基地。工業是靈昆鎮的新興產業。全鎮已形成服裝、電器、傢具、眼鏡、建材等五大行業。服裝加工業,是靈昆鎮的支柱產業,曾培育出「夏蒙」等知名品牌,譽為「西裝之島」。

Ⅵ 靈昆鎮的靈昆概況


「東海靈螺」—靈昆街道,位於甌江口內,,現根據溫州市未來規劃需求,經國務院審批劃規給洞頭區管理。全鎮總面積55.05平方公里,可利用灘塗面積3800公頃,下轄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戶籍人口2.07萬人,5533戶,外來流動人口近萬人。全鎮現有耕地面積1.4萬畝,甜瓜、西瓜、冬瓜、草莓、甌柑等純生態農產品馳名全市乃至全省,靈昆雞、靈昆蝤蠓(青蟹)、文蛤名聲在外,曾榮獲「中國文蛤之鄉」稱號。工業是靈昆鎮的新興產業。截至2015年,全鎮已形成服裝、傢具、建材、眼鏡、商品混凝土等五大行業,其中服裝加工是靈昆傳統產業,素有「西裝島」之稱。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鎮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扣「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以「全國環境優美鎮」創建為主抓手,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村容村貌干凈整潔,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是第一要義。靈昆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走高效富農、產業興農、科技強農之路,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農家樂經濟展現新活力,靈昆「農家樂」、「人家燒」品牌逐步打響,「人家燒」一條街初步形成,餐飲、垂釣、採摘、休閑度假等項目開始走上規模發展的新路子,農民增收途徑不斷拓寬。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科學規劃是第一要求。靈昆在獲得全區唯一一個「省級生態鎮」榮譽稱號的良好基礎上,以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鎮」為主載體,實施科學統籌規劃戰略,逐步完善城鎮基礎設施。村莊整治工作取得全面成效,整個海島道路暢通,庭院干凈,綠樹成蔭,人居環境切實改善。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繁榮是第一信號。近年來,鎮政府堅持送文藝下村,建成靈昆新文化中心,實施廣播村村通工程,成立溫州市圖書館靈昆鎮圖書分館,並加入溫州市「金海岸文化網」。教育事業得到優先發展,先後獲得「市級教育強鎮」和「省級教育強鎮」榮譽稱號,使龍灣成為全市首個「省級教育強鎮」全覆蓋的區。大力推進全民健身運動,體育設施不斷完善,建成多處健身苑點,多層次多渠道滿足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需求,倡導科學健康、積極向上的農村文明新風尚。
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和諧穩定是第一標准。投資440萬元建成靈昆衛生院,全面啟動農民免費健康體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100%。建立60周歲以上老人生活補助制度,及時維修敬老院,實施困難群眾危房改造,殘疾人、老年人、婦女兒童和特殊困難群體得到及時救助。計生優質服務不斷強化,農村低生育水平進一步穩定。「平安島」創建成效明顯,全鎮各類案件發案率得到有效控制,處於全區最低,人民群眾安全感不斷增強。成立鎮「三資」監管中心,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強化村務、校務、廠務公開,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依法擴大基層民主,農村組織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大大增強。

Ⅶ 龍灣區的歷史變遷

龍灣何以稱為「龍灣」
龍灣位於甌江下游,東海之濱,自古是溫州地區的魚米之鄉。龍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溫州市龍灣區瑤溪鎮上河濱村(現永勝村)「龍岡山遺址」出土的新石器遺物,說明甌越人祖先已在這里生活、生產,並開創悠久的歷史文化。
龍灣之名,緣於明代龍灣先賢王叔杲的《永昌堡地圖說》。
其文如下:「溫之龍自栝西駛,至海而盡,為永嘉場。其支分於北為郡城,分於南為瑞安,永嘉場雖僻在海隅,實中出之干也。北為甌江,南為飛雲江,兩江夾龍東匯於海,而島嶼環列,來龍疊嶂,從而南降,勢惡為石岡,散氣鋪陽而聚於二三都之間,又適當海之弓,故溫之顯士巨室多產茲土。先是,居者狃於南向。愚謂右山左海,上壓下空,雖稍近內水,非正局也。余既倡築堡之議,乃宅中向東,坐山面海,天馬在南,黃石在北,大海帶環,內河四繞,雖蕞爾之區,而一郡山水總攬殆盡。」
王叔杲的《永昌堡地圖說》把永嘉場地理形勢作了很好的概括。古代勘輿家認為:「溫之龍(山勢為龍),自括(括州,今麗水)西駛(來),至海而盡,為永嘉場。……來龍疊嶂(形容山似來龍,此指括蒼山連峰疊嶂,山勢險峻),從西南降勢,悉為石岡。散氣鋪陽,而聚之二、三都(原永嘉縣一二三四都設在永嘉場)之間,又適當海之弓(彎曲處,勘輿家強調地氣,特別是陽氣。這里是說,興旺的地氣至永嘉場鋪散開來,而聚集於二都、三都之間,同時正當海的彎曲處,即在四都,不易散失。這是帶有唯心主義的說法)。故溫之顯仕巨室多產茲土。」據此可知,龍灣之名,是由坐落於「溫之龍」盡處的「海之弓」地段而來,其含義便是「蟠龍般的海灣」。後來,在永嘉場這片土地上便有了一個叫「龍灣」的鄉村,因其地處於甌江下游南岸的北部岬角,突入甌江170米,「適當海之弓」故稱為龍灣,是舊時永嘉場海運咽喉之一。
1962年公社化時期,永新、水心兩管理區合並為龍灣人民公社,與狀元人民公社於1982年4月同時劃入溫州市近郊區管轄。1984年1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劃市近郊區的蒲州鄉、狀元鄉、龍灣鄉和甌海縣永中鎮的黃石、黃山兩村,建立龍灣區。而這個區名即來自轄區內的龍灣鄉,這是「龍灣」第一次作為區名出現,象徵龍灣的發展像巨龍一樣騰飛。
海禁內遷,永嘉場「荒蕪」廿余載
2001年8月21日,溫州市政府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浙江省調整溫州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批復》,將甌海區的永中鎮、天河鎮、沙城鎮、靈昆鎮,瑞安市塘下鎮的上塗、西一、中星、東門、埭頭、石坦、嶼門、邱宅、東溪、東成10個村和前岡、後岡2個居委會劃入龍灣區。龍灣區人民政府駐地由狀元鎮遷至永中鎮。
區劃調整後的龍灣區境,原永強片佔了較大的面積。永強之名是由永嘉場延續而來,永嘉場又因永嘉鹽場而名聞全國。永嘉場產鹽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朝廷在永嘉縣設立鹽場(產鹽地點設在永強境內),是當時全國十大鹽場之一,人們把永強鹽場一帶地方稱為永嘉場,因「場」和「強」在溫州方言中屬同音,故後來人們也習慣把永嘉場稱為永強。那麼,永嘉場包括哪些地方,其區域又有什麼變遷呢?永嘉場在明清時屬永嘉縣華蓋鄉的一都至四都。梅頭(今海城街道)在明代前期歸瑞安縣管轄,《乾隆溫州府志》和《光緒永嘉縣志》記載,清代的梅頭曾屬於永嘉縣華蓋鄉一都,民國6年(1917)屬永強區,至民國二十年(1931)屬瑞安縣第一區。靈昆島曾屬於當時玉環廳南鄉的二十都(清雍正六年(1728)設玉環廳),民國元年(1912)玉環廳改為縣,靈昆島於民國1936年劃歸永嘉縣永強區(當時稱第二區)管轄。
古時候,鹽業屬於政府掌控的經濟行業。長期以來,永嘉場鹽業的繁榮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永嘉場因此成為明代溫州文化中心之一。但是,在永嘉場幾百年的輝煌歷史中,曾出現長達二十多年田地荒蕪、人去樓空的時期。那麼,當時究竟發生什麼,使永嘉場遭遇「荒蕪時期」?
清順治十八年(1661),清廷為孤立鄭成功活動,下「遷海界令」,從山東省到廣東省,沿海所有居民內遷50里。溫州沿海居民被迫內遷,「樂清移治大荊,內徙三十里,棄玉環等島嶼,永嘉棄茅竹嶺以東永嘉場地,瑞安離海五里為界,平陽內遷十里……」永嘉場居民內遷,致使「鹽場棄之無存,鹽民不能生產食鹽,價昂數倍」。直至22年後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鄭成功去世,他的兒子鄭克爽率部屬降清。十月,清廷開了海禁,詔沿海遷民回歸故里。隨著居民的陸續遷回,永嘉場又開始繁盛起來。
從茅竹嶺西望,有一片美麗的水鄉
蒲州和狀元在清代都是膺符鄉,蒲州是五都至九都中的部分,狀元則是五都部分和六都。民國時期,蒲州、岠江、狀元、祥庄四鄉屬永嘉縣三區,後屬梧埏區管轄。
1956年3月,岠江鄉並入蒲州鄉,元庄鄉並入狀元鄉。1956年10月,經國務院批示,將永嘉縣梧埏區的狀元、蒲州兩鄉劃歸溫州近郊區管轄。1958年12月改稱蒲州、狀元管理區。1961年公社化時,兩管理區合並為狀元人民公社,1961年又劃歸梧埏區。龍灣、瑤溪在清代是華蓋鄉的五都和膺符鄉六都中的部分。1945年調整為金嶴、新河、環溪三鄉,均歸永嘉縣二區即永強區管轄,1948年三鄉合並為水心鄉。
自古以來,狀元、蒲州是永強一帶百姓到溫州城區的必經之路。特別是位於狀元與龍灣之間的茅竹嶺,成為這條通道的咽喉之地。由於山嶺的阻隔,人們翻越茅竹嶺,然後或坐船,或步行,去往溫州城區,乃至更遠的地方。狀元、蒲州一帶水網密布、阡陌縱橫,具有江南水鄉的風貌。每到春暖花開之際,油菜花開滿田野,一望無際。到了初夏,狀元一帶的大羅山山坡上,楊梅掛滿枝頭;秋高氣爽時,溫瑞塘河兩岸的甌柑林,結出金黃的「柑兒」(甌柑),塘河裡,人們忙著採摘菱角……
「海城」:曾經的抗倭前線
海城原名梅頭。在明代雖然抗倭的軍事聯系同永嘉場的華蓋鄉互相配合,但建置歸屬,從《弘治溫州府志》和《萬曆溫州府志》上記載,都是屬瑞安縣崇泰鄉的五都。清代的梅頭,從《乾隆溫州府志》和《光緒永嘉縣志》上記載,都是屬於永嘉縣華蓋鄉的一都部分。直至民國6年(1917)及以後仍屬永強區,至民國二十年(1931),才正式屬瑞安縣的第一區,分為前崗鄉、後崗鄉、埭頭鄉三個鄉。民國廿四年(1935)三鄉同海安所鄉合並稱海崗鄉;民國三十二年(1943)從海崗鄉中分出單獨成立埭崗鄉;民國三十五年(1946)又同海安鄉合並為海崗鄉至建國前夕。
1949年8月,從海崗鄉中析置梅頭鄉9個村;1950年8月從梅頭鄉中析出埭頭、東嶴兩村。另從海安鄉析出陳嶴、西嶴、後垟三村,埭頭村分為前岸、後岸兩村共6村組成埭頭鄉。1956年2月梅頭鄉、埭頭鄉同場橋等合並為場橋大鄉,同年夏復析置梅頭鄉;1958年稱梅頭管理區;1961年稱梅頭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村制稱梅頭鄉;1986年稱梅頭鎮,2000年8月並入塘下大鎮,改梅頭鎮為梅頭辦事處。2001年8月龍灣區擴區,改名為海城街道。區劃調整後,梅頭的地名改為「海城」,人們不禁要問,這兩地名背後有些什麼故事呢?據民間流傳的說法,梅頭地名的來歷和當地的「梅崗山」有關。過去,梅崗山上開滿梅花,梅頭先民覺得這是個風水寶地,就選擇梅崗山邊的盡頭,居住下來。因為溫州方言習慣把港口邊、河邊稱為「大港頭、埠頭」,所以人們就把梅崗山的盡頭稱為「梅頭」。
而海城的來歷和明代在此設立巡檢司有關。據史料記載,明朝時期,為抗擊倭寇侵擾,朝廷在梅頭建立巡檢司,並建造城堡。所以在龍灣區劃調整時,考慮當地特殊的歷史淵源,以及人們寄寓的美好願望,把梅頭改為海城。
永嘉場九個「甲」,為何獨缺「六甲」
保甲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他的變法改革中首先提出來的。王安石的變法雖未在全國普遍施行,但龍灣區域內永強片卻留存帶「甲」編號的地名,成為龍灣地名的一大特色。
據史料記載,北宋時在永強濱海地區從南至北設置九個「甲」,其地名至今仍沿用的有二甲、三甲、四甲、五甲、七甲、八甲等。一甲在現天河司南一帶,九甲在現下垟街,唯獨六甲消失了。那麼這個「六甲」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光緒八年版《永嘉縣志》第一卷中有《永嘉場圖》,在五甲與七甲間注有「此地舊是六甲」字樣,說明其村在清中後期已經不在。據永強一帶年長者的說法是:在某一時代,六甲有個不孝之孫,虐待其祖母,被人告發後,縣令即將該人判為忤逆,並勒令全村遷棄,以為不孝者戒。這個傳說雖無時間和當事人姓名,但因宋元時期人們十分崇尚孝道,對不孝者往往處以刑罰,故上述傳說似或可信(以上據《甌海地名志》)。沙城孫氏族譜中收錄了明代孫一秋(1544~1616年)的《鄉井沿革》一文稱:「沿海居民若麟次二十里,舊以甲名者九,蓋古時編兵防守列於海濡,故。至今尚稱之。惟一甲、六甲色目,則不復聞矣。」由此文可以推斷,六甲在明代前已不存在。

龍灣區區境變遷主要由三部分地區組成,即先期由溫州市近郊區劃析而來的蒲州、狀元和龍灣、瑤溪、龍水片,後來劃入的甌海區永強片,以及瑞安市梅頭片。龍灣區轄境在明清時分屬溫州府永嘉縣華蓋鄉的一都至四都,膺符鄉的五都至九都,瑞安縣崇泰鄉的五都,玉環廳南鄉的二十都。民國時,龍灣區境分別隸屬永嘉縣的永強區、梧埏區和瑞安縣的塘下區。
目前,龍灣區陸地面積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緯27°48′~28°1′、東經120°43′~120°55′,東臨東海,北瀕甌江,與洞頭縣、樂清市、永嘉縣隔海、隔江相望,西與鹿城、甌海相鄰,西南同瑞安市的場橋、海安等鄉鎮接壤。
解放初期,「分分合合」的區鄉調整
解放前夕的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在永嘉縣城區外圍大片農村建立縣政權,以甌江為界,置江北片為雙溪縣,江南片為永嘉縣。雙溪縣下轄:羅浮、永臨、沙頭、溪口、楓林、碧蓮等六個區(即現在永嘉縣的行政區域);永嘉縣下轄:永強、梧埏、澤西、澤臨四個區。解放初期,澤臨區更名為藤橋區;澤西區更名為三溪區,並成立藤橋、三溪、永強、梧埏區人民政府。
1949年7月,合並原天河十二保的西門村成立新的梅頭鄉,下轄埭頭、上塗、社門、石坦、邱宅、東門、中村、西門、東溪九村,鄉政府駐在西門村,至1950年11月未變。
為了搞好城市的經濟恢復與建設工作,1950年5月20日,溫州專署勘定界線,將江北雙溪縣和江南永嘉縣合並為永嘉縣,歸屬溫州專員公署管轄,同時建立溫州市近郊區。1950年11月,永嘉縣又將藤橋區劃分為藤橋、西岸兩個區。劃並後的江南片各區、鄉建制情況如下:
1、永強區、鄉建制:天河、天樂、聯甲、永康、永樂、七甲、濱江、共和、環山、沙前、寧村、靈南、靈北、永昌、聯山等十五個鄉和一個縣屬永中鎮,區駐地在永中鎮;區劃調整後,梅頭的地名改為「海城」,人們不禁要問,這兩地名背後有些什麼故事呢?據民間流傳的說法,梅頭地名的來歷和當地的「梅崗山」有關。過去,梅崗山上開滿梅花,梅頭先民覺得這是個風水寶地,就選擇梅崗山邊的盡頭,居住下來。因為溫州方言習慣把港口邊、河邊稱為「大港頭、埠頭」,所以人們就把梅崗山的盡頭稱為「梅頭」。
而海城的來歷和明代在此設立巡檢司有關。據史料記載,明朝時期,為抗擊倭寇侵擾,朝廷在梅頭建立巡檢司,並建造城堡。所以在龍灣區劃調整時,考慮當地特殊的歷史淵源,以及人們寄寓的美好願望,把梅頭改為海城。
永嘉場九個「甲」,為何獨缺「六甲」
保甲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他的變法改革中首先提出來的。王安石的變法雖未在全國普遍施行,但龍灣區域內永強片卻留存帶「甲」編號的地名,成為龍灣地名的一大特色。
據史料記載,北宋時在永強濱海地區從南至北設置九個「甲」,其地名至今仍沿用的有二甲、三甲、四甲、五甲、七甲、八甲等。一甲在現天河司南一帶,九甲在現下垟街,唯獨六甲消失了。那麼這個「六甲」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光緒八年版《永嘉縣志》第一卷中有《永嘉場圖》,在五甲與七甲間注有「此地舊是六甲」字樣,說明其村在清中後期已經不在。據永強一帶年長者的說法是:在某一時代,六甲有個不孝之孫,虐待其祖母,被人告發後,縣令即將該人判為忤逆,並勒令全村遷棄,以為不孝者戒。這個傳說雖無時間和當事人姓名,但因宋元時期人們十分崇尚孝道,對不孝者往往處以刑罰,故上述傳說似或可信(以上據《甌海地名志》)。沙城孫氏族譜中收錄了明代孫一秋(1544~1616年)的《鄉井沿革》一文稱:「沿海居民若麟次二十里,舊以甲名者九,蓋古時編兵防守列於海濡,故。至今尚稱之。惟一甲、六甲色目,則不復聞矣。」由此文可以推斷,六甲在明代前已不存在。

龍灣區區境變遷主要由三部分地區組成,即先期由溫州市近郊區劃析而來的蒲州、狀元和龍灣、瑤溪、龍水片,後來劃入的甌海區永強片,以及瑞安市梅頭片。龍灣區轄境在明清時分屬溫州府永嘉縣華蓋鄉的一都至四都,膺符鄉的五都至九都,瑞安縣崇泰鄉的五都,玉環廳南鄉的二十都。民國時,龍灣區境分別隸屬永嘉縣的永強區、梧埏區和瑞安縣的塘下區。
目前,龍灣區陸地面積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緯27°48′~28°1′、東經120°43′~120°55′,東臨東海,北瀕甌江,與洞頭縣、樂清市、永嘉縣隔海、隔江相望,西與鹿城、甌海相鄰,西南同瑞安市的場橋、海安等鄉鎮接壤。
解放初期,「分分合合」的區鄉調整
解放前夕的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在永嘉縣城區外圍大片農村建立縣政權,以甌江為界,置江北片為雙溪縣,江南片為永嘉縣。雙溪縣下轄:羅浮、永臨、沙頭、溪口、楓林、碧蓮等六個區(即現在永嘉縣的行政區域);永嘉縣下轄:永強、梧埏、澤西、澤臨四個區。解放初期,澤臨區更名為藤橋區;澤西區更名為三溪區,並成立藤橋、三溪、永強、梧埏區人民政府。
1949年7月,合並原天河十二保的西門村成立新的梅頭鄉,下轄埭頭、上塗、社門、石坦、邱宅、東門、中村、西門、東溪九村,鄉政府駐在西門村,至1950年11月未變。
為了搞好城市的經濟恢復與建設工作,1950年5月20日,溫州專署勘定界線,將江北雙溪縣和江南永嘉縣合並為永嘉縣,歸屬溫州專員公署管轄,同時建立溫州市近郊區。1950年11月,永嘉縣又將藤橋區劃分為藤橋、西岸兩個區。劃並後的江南片各區、鄉建制情況如下:
1、永強區、鄉建制:天河、天樂、聯甲、永康、永樂、七甲、濱江、共和、環山、沙前、寧村、靈南、靈北、永昌、聯山等十五個鄉和一個縣屬永中鎮,區駐地在永中鎮;2、梧埏區、鄉建制:南田、蒲州、羅北、茶山、白象、慈湖、狀元、元庄、三垟等九個鄉和一個縣屬梧埏鎮,區駐地在梧埏鎮;
3、三溪區、鄉建制:塘下、郭溪、潘橋、雄溪、馬橋、安下、南山、干嶼、老竹、大嶴等十個鄉和一個縣屬瞿溪鎮。區駐地在瞿溪鎮;
4、藤橋區、鄉建制:雙嶺、嶼頭、仰義、南雅、藤橋、支嶴、竹橋、外垟、湖埠、嶴底等十個鄉、區駐地在藤橋鄉;
5、西岸區、鄉建制:陳嶴、周嶴、小源、古聳、包嶴、黃坑、西岸、林垟、潘庄、澤雅等十個鄉,區駐地在西岸鄉。
1950年11月至1956年4月間,按照上級指示,將部分小鄉合並(瑞安縣梅頭鄉保持原狀)。永強區十五個鄉合並為六個鄉;梧埏區九個鄉合並為五個鄉;三溪區十個鄉合並為五個鄉;藤橋區十個鄉合並為六個鄉;西岸區十個鄉合並為五個鄉。
從「人民公社化」到「擴鎮並鄉」
為了促進農村合作化的鞏固和發展,中共永嘉縣委和縣人委研究決定,於1956年10月23日,將部分鄉進行調整。1956年10月間,經國務院批示,將永嘉縣的蒲州、狀元二鄉劃歸溫州市管轄,當時溫州市近郊區原有7個鄉,合並為3個鄉,劃入2個鄉,共有5個鄉。
1958年8月,永嘉縣管轄的江南片永強、梧埏、藤橋、三溪等四區均改為人民公社委員會。1961年10月又改為區公所,人民公社體制下放,管理區合並後的鄉稱為人民公社,村級稱大隊。這一年蒲州、狀元兩鄉合並為狀元人民公社,又劃回由梧埏區管轄;永強區公所下轄天河、海濱、白水、永中、龍灣、靈昆六個人民公社;瑞安縣的梅頭人民公社歸塘下區公所管轄。
1982年4月,將梧埏區的狀元公社,將永強區的龍灣公社劃歸溫州市近郊區管轄,溫州市近郊區下轄仰義、雙嶼、新橋、黎明、南郊、狀元、龍灣七個公社。1982年,原瑞安縣梅頭公社駐地,由西一村搬遷到上塗村新址所在地。
1984年3月,溫州市公社改鄉工作全面完成。除了永中、白水、靈昆,近郊區管轄的龍灣,瑞安縣塘下區管轄的梅頭等四個公社改鄉後范圍不變外(其中永中在1980年即由公社改為鎮),天河公社改建了三甲、庄泉、四甲、七甲四個鄉;海濱公社改建了永興、沙蟾、寧城三個鄉、近郊區管轄的狀元公社復分為狀元和蒲州兩鄉。1984年12月,龍灣區初建立,由溫州市近郊區劃入狀元、蒲州、龍灣三個鄉,由甌海縣永中鎮劃入黃山、黃石兩個村,狀元、蒲州兩鄉都改為建制鎮;龍灣鄉和黃山、黃石兩村建立龍灣鎮、瑤溪鄉、龍水鄉一鎮兩鄉。瑤溪鄉和龍水鄉1987年9月亦先後改為建制鎮。當時屬瑞安縣塘下區管轄的梅頭鄉在1986年亦改為建制鎮。歸甌海縣管轄的永興鄉在1986年6月改為建制鎮;沙蟾鄉、白水鄉、靈昆鄉在1987年9月改為建制鎮,沙蟾改名海濱鎮,白水鄉改名為永昌鎮;三甲鄉和七甲鄉在1989年8月改為建制鎮,三甲鄉改名天河鎮,七甲鄉改名沙城鎮。
1992年,開始施行撤區擴鎮並鄉。這一年非縣級區全部撤銷,如梧埏區、永強區、近郊區等非縣級區機構撤銷,分別由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原縣後稱區)等縣級直管鄉鎮級。當時屬甌海區管轄的庄泉鄉歸並入天河鎮,四甲鄉歸並入沙城鎮;寧城鄉歸並入海濱鎮。2001年1月,永興鎮、海濱鎮、永昌鎮三鎮並入永中鎮成為永中(大)鎮。當時屬瑞安市管轄的梅頭鎮在2000年8月歸並入塘下(大)鎮,改梅頭鎮為梅頭辦事處。
新世紀,龍灣的「嶄新亮相」
2001年8月21日,溫州市政府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浙江省調整溫州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01]84號)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溫州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通知》(浙政發[2001]51號)文件,發出《關於調整溫州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通知》,將瑞安市塘下鎮的上塗、西一、中星、東門、埭頭、石坦、嶼門、邱宅、東溪、東成10個村和前岡、後岡2個居委會,甌海區的永中鎮、天河鎮、沙城鎮、靈昆鎮劃入龍灣區。原龍灣區蒲州鎮蒲州、上蒲2個村劃鹿城區管轄。龍灣區人民政府駐地由狀元鎮遷至永中鎮。區劃調整後的龍灣區,陸地面積由原來的61平方公里增加到27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由原來的9.44萬增加到29.77萬。區劃調整後的龍灣區即進行建置內部調整,將永中鎮拆分為永中、海濱、永興三個街道辦事處。將龍灣鎮及龍水鎮朱宅村歸並入瑤溪鎮,將蒲州鎮(擴區時劃出蒲州上蒲兩村歸鹿城區管轄)改為蒲州街道辦事處,將梅頭辦事處改稱為海城街道辦事處。這樣全區共有永中、蒲州、海濱、永興、海城5個街道和狀元、瑤溪、沙城、天河、靈昆5個鎮。
區劃調整後的龍灣區區位優勢較為明顯。新龍灣區位於溫州城市東部,是溫州的東大門,東臨大海,通過溫州半島工程與洞頭聯成一片;北依甌江,經溫州大橋與樂清、永嘉相鄰;西靠鹿城,與新的市政府所在地隔路相望。龍灣區交通便捷,區內有溫州永強機場、溫州港萬噸級碼頭、金溫鐵路貨運終點站等,甬台溫高速公路和規劃中的沿海高速公路縱貫其中,日益凸顯浙南閩北的海陸空立體交通樞紐地位。龍灣依山傍海,河網縱橫,物產富饒,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全國著名的「中國文蛤之鄉」、「中國楊梅之鄉」。龍灣人文資源豐富,擁有省級風景名勝區——瑤溪,唐朝的國安寺、宋朝的千佛塔、清朝的古炮台等一批文物古跡,國家級文保單位——永昌堡也坐落在龍灣。
龍灣區劃調整後,資源整合和優勢重組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龍灣區作為溫州市「工業強區」和城市副城區的重要地位已日益顯現。全區現有溫州民科基地、溫州工業園區、溫州農業對外綜合開發區等省級綜合性工業園區和區中心工業區、濱海園區龍灣工業基地、藍田標准廠房基地、海城水暖潔具生產基地、沙城食品機械生產基地、天河民用電器生產基地等八大特色工業基地。特別是龍灣擁有豐富的可圍墾造地灘塗資源,給龍灣區帶來誘人的發展前景。
隨著城市向東拓展、甌江口區域整體開發步伐日益加快,龍灣將成為溫州大都市建設的主戰場、城市的副中心和未來城市的中心。不久的將來,在溫州大都市的東部,將崛起一座現代化的濱海新城,成為東海之濱的一顆靚麗的明珠。

Ⅷ 靈昆鎮的經濟發展

農業總體概述
農業是靈昆鎮的基礎產業,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期,靈昆鎮形成水稻、水果、水產為代表的大農業產業基地,主要有稻穀、棉花、柑桔、西瓜、甜瓜、文旦、對蝦、青蟹、文蛤、靈昆雞、奶牛等十大名特優新品種。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尤受9417號台風的嚴重襲擊,水稻的效益低下,水果基地毀於一旦。以後,靈昆鎮積極調整農業發展思路,把水產養殖做為農業經濟新增長點予以培育,至2004年全鎮海水養殖面積11142畝,淡水養殖1400千畝。去年全鎮水產品總量達到4530噸,產值7420萬元,占整個農業產值的60%,其中文蛤產量3200噸。
水產養殖方面
推行一口池塘、二個層面(水面、塗面)、三種養殖方式(輪養、套養、混養)、四種水產品(蝦、蟹、魚、貝)的一二三四養殖模式,建立全省第一家鄉鎮級民辦科研機構--靈昆鎮水產養殖科學研究所,成立靈昆鎮水產養殖協會。加強對靈昆鎮水產養殖的科技指導和自我引導,使水產養殖走上效益農業的新軌道。現在,全鎮有養殖戶770戶,其中在本島養殖427戶,養殖面積1萬多畝,在島外350戶,養殖面積2.5萬畝(其中永強片8000畝,瑞安3000畝,蒼南2000畝,寧波6000畝,石浦2000畝,江蘇、山東4000畝),是全省養殖面積最大,效益最高的一個鄉鎮級單位。
農業設施建設
全鎮現有大小河流39條,計38公里,平原水庫17座,深機井10口。9417號台風以後,在甌海區委、甌海區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資8000萬元建成19.6公里沿海二十年一遇的標准海塘,有利於保障全鎮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農業科技
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做到農科教結合,如水產養殖的蝦、蟹同塘養殖突破了蝦、蟹不能同養的理論禁區,實行大面積養殖,這一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國予以推廣,靈昆文蛤的池塘鋪沙養殖取得巨大的成功。青蟹青苗、文蛤育苗的技術正在試驗之中,大田河蟹與刀額新對蝦養殖已取得了初步的效益。水稻生產的輕型栽培、配方施肥,在新技術得到全面推廣,優良品種雜交稻種植達到30%。
農業產品品種
(一)種植業主要品種有水稻、棉花、黃豆、番薯、白扁豆、掃帚絲、枳殼。(二)水果:文旦、臍橙、溫州蜜橘、甌柑、白啄瓜(甜瓜)、西瓜、葡萄等。(三)水產品:對蝦、青蟹、河蟹、中華烏塘鱧、白蝦、泥蚶、吻尖鱸魚、蟹苗、鰻苗等。(四)畜牧:靈昆雞、奶牛、蛋鴨、毛豬等。 靈昆島 位於甌江入海口,為河流及潮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沖擊平原,地勢低平,地表面海拔在2.6--3.5M之間,地表坡度極小,物質組成為粘土、粉質粘土夾粉土或粉沙薄層,為江口沙洲島,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海島農業物色的水產、水果等。西距溫州市中心的水陸交通距離分別為18.5公里和22.3公里,北距樂清七里港區2公里,南距扶貧經濟開發區5公里,距溫州機場僅6公里,陸地總面積19.56平方公里,岸線長24.69公里。靈昆島地勢低窪,位置險要,島上西部海口有雙昆、單昆、劈牌三座小山,東部的靈昆淺灘向東傾斜延伸到洞頭海域,其面積因泥沙淤積而逐年擴大,氣候屬亞熱帶海洋型季風性氣候,溫暖濕潤,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7℃,年降水量為1690mm,無霜期310天,冬無嚴寒,百般無酷暑,一年四季,花果不斷,魚鮮不絕,自然環境優美,田園風光獨有,確是一個旅遊度假的勝地。

Ⅸ 靈昆街道的區域概況

靈昆街道面積51.3平方千米,人口2.12萬人(2008年末)。轄靈昆1個居民區,海思、雙昆、上岩頭、沙塘、王相、葉先、周宅、北段、九村9個行政村。辦事處駐駐沙塘村。屬沖積平原島嶼。全島即為一個鎮域。東瀕大海,南與溫州龍灣國際機場和溫州工業園區隔江相望,北與樂清市一衣帶水。靈昆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物產豐富,被譽為「東甌蓬萊」。長年瓜果飄香,四季魚蝦不斷。現已建成靈昆九村魚塘游樂場、雙崑山主題文化公園、「農家樂」一條街,是市民休閑旅遊度假勝地。靈昆大橋和靈霓大堤的建成,使靈昆成為連接溫州市區和洞頭島的中樞。鑲嵌在甌江口的這顆明珠將迎來她的新一輪發展。總面積55.05平方公里,其中島陸面積25平方公里、灘塗面積30.05平方公里、島岸線總長24.69公里;下轄9個村、1個居委會,戶籍人口21252人。2009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4.61億元,農業總產值1.22億元,財政總收入3131萬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10463元。

閱讀全文

與溫州靈昆工業區主要有哪些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崇陽縣有哪些工業 瀏覽:778
四個字的奧迪發動機名叫什麼 瀏覽:125
汽車大燈改裝什麼好 瀏覽:19
奧迪edition是什麼 瀏覽:483
奧迪左前門門把手怎麼安裝 瀏覽:563
工業區黨委委員是什麼級別 瀏覽:62
一輛小汽車什麼 瀏覽:225
寶馬m4bbs多少錢 瀏覽:582
如何用手機知道汽車價格 瀏覽:56
寶馬5系改裝空氣懸掛怎麼樣 瀏覽:25
寶馬一系灰色首付多少錢 瀏覽:222
寶馬x5掀背尾門應急開關在哪裡 瀏覽:618
安全舒適汽車有哪些 瀏覽:785
東莞塘廈坪山188工業區有什麼好廠 瀏覽:559
賓士s350價格是多少錢一台 瀏覽:842
寶馬溜背轎跑怎麼樣 瀏覽:390
奧迪車胎打氣在哪裡 瀏覽:564
寶馬車車窗的排水口在哪裡 瀏覽:227
重慶工業型材多少錢 瀏覽:226
華晨寶馬兩箱x1多少錢 瀏覽: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