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桂林沒有工業和農業,那這里的人們都是以什麼生存的呢
桂林肯定是有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只是這個城市旅遊業是主導產業。桂林山水甲天下,這里有很多以喀斯特地貌為主的旅遊景點,還有一些人文景觀。例如壯族風情,電影《劉三姐》拍攝地等。
發展旅遊業對環境的影響比較小,而且經濟效益高。
經濟中心應該是在臨桂區,產業主要旅遊業,體育也輸出大量的冠軍人才,工業主要以微電子、橡膠、醫葯為支柱,桂林市現有各類商業批發,零售中心450餘家,商業和飲食服務網點2.5萬多個,形成國營、集體、民營、外資、個體等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形式並存的商業流通格局。
3. 桂林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你好!
」桂林山水」甲天下,還有桂林的工業,例如桂林的」大宇」客車製造業,還有房地產業,都是桂林的經濟支柱!哦
打字不易,採納哦!
4. 桂林有什麼工業區和工廠~
魯山工業園區 味精廠 輪胎廠 現在在臨桂也在建造工業區
5. 桂林的工業園區有哪些
都是在桂林的郊區或縣里
高新開發區-在市內
魯山工業園-臨桂縣
蘇橋工業園-永福縣
往輪胎廠、東站那邊有鐵山工業區、英才科技園
6. 桂林有那些有名的企業
桂林有名的企業:桂林力源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桂林彰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桂林國際電線電纜集團有限責任公、桂林建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福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廣西盛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廣西興進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桂林三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西桂林地建建設有限公司。
1、桂林力源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
桂林力源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於1989年09月16日在桂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陳身陸,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糧食收購;食品生產、銷售;生產銷售大米、食用植物油(半精煉)等。
2019年9月1日,2019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榜單發布,桂林力源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名列第354位。[1]2020年1月7日,入選2019年全國農產品加工業100強企業名單,綜合排名第42。
2、桂林彰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桂林彰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於1992年11月05日在桂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沈紅霞,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房地產開發經營(憑有效資質證經營);企業管理咨詢服務等。
2019年9月1日,2019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榜單在濟南發布,桂林彰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排名第361位。
3、桂林國際電線電纜集團有限責任公
桂林國際電線電纜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廣西最大規模的電線電纜生產企業,擁有自營進、出口權。其前身是桂林電線廠,始建於1954年;1992年集團公司成為中國第一批(50家)在國外(澳大利亞)獨資建(電線電纜)廠的,集科、工、貿一體化的外向型企業。
4、桂林建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桂林建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於1989年07月19日成立。法定代表人楊超靈,公司經營范圍包括: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
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建築裝修裝飾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建築幕牆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古建築工程專業承包壹級;消防設施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地基與基礎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土石方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建築機電安裝工程專業承包壹級;水暖器材購銷;裝飾材料、五金交電、機電設備、電力設備、辦公設備銷售;計算機系統集成;房地產開發、銷售等。
5、福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福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於1997年07月10日成立。法定代表人黎福超,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機械製造,股權投資,酒店管理,住宿、餐飲服務,房地產開發、商品房銷售(憑有效資質證開展經營活動),國家允許經營的進出口貿易等。
7. 桂林是工業城市嗎
旅遊城市但是新的市長提出來得口號是「工業興桂」!不過這個工業並不是「重工業」,是軟體,it,制葯之類的工業哈!!!!
8. 桂林有沒有工業區
應該說沒有,桂林沒什麼工廠,幾個大的企業也是零星分布在幾處角落,在七星區有個高新開發區,可以去了解了解,我有幾年沒回桂林了。
9. 桂林的經濟概況
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1492.05億元,增長13.3%。農業增加值274.51億元,增長6.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94.81億元,增長24.5%;第三產業增加值522.60億元,增長9.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62.40億元,增長28.2%。組織財政收入163.56億元,增長15.2%。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053.15億元,增長16.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0元,增長12.2%;農民人均純收入7328元,增長15.9%。城鎮化率達41.8%。
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1657.90億元,增長11%;組織財政收入180.37億元,增長10.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90.32億元,增長25.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01.99億元,增長1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4.03億元,增長1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5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361元,分別增長10.1%、14.1%;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5%。
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1827.1億元,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3.1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865.1億元,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638.9億元,增長6.6%;組織財政收入195.2億元,增長8.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45.3億元,增長1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2.9億元,增長1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11元,增長9.2%,農民人均純收入9431元,增長12.8%;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城鎮化率達到45.6%;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5%,減排指標完成自治區下達任務。 2013年,桂林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32.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8%。其中,農業產值260.44億元,增長8.2%;林業產值26.18億元,增長2.5%;牧業產值125.12億元,增長5.3%;漁業產值9.8億元,增長6.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1.25億元,增長6.2%。
2012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7.92萬公頃,增長2.6%。其中,糧食播種面積37.79萬公頃,增長1.2%;經濟作物播種面積6.40萬公頃,增長8.1%;其他作物播種面積23.72萬公頃,增長3.5%。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非糧作物播種面積繼續擴大。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全年糧食總產量199.47萬噸,增長5.0%。水果總產量307.37萬噸,增長8.6%;蔬菜產量356.05萬噸,增長4.7%。
2012年肉類總產量52.29萬噸,增長4.8%;生豬出欄424.69萬頭,增長4.9%;家禽出欄11640.5萬只,增長4.1%。水產品產量10.16萬噸,增長6.0%。
主要農作物和經濟作物有:水稻、羅漢果、毛竹、 柑橘、柚子、馬蹄、紅薯等。發展了一批白果、板栗、沙田柚、金桔、紅薯等經濟作物,設有瘦肉型生豬、高附加值水產品、竹林和蔬菜等基地。 2013年,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1917.11億元,增長20.1%,實現利稅237.4億元,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提高7.5個百分點。君泰福電氣「綠色能源·智能電網產業園」等21個重大工業項目竣工投產。電子信息、醫葯及生物製品、先進裝備製造、生態食品四大優勢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7.5%,提升2個百分點;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突破450億元,增長20%。其中,醫葯及生物製品等3個產業成長為百億元產業,全市超百億元產業達到9個;風能等新能源建設項目數佔全區半壁江山。
2012年規模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490.04億元,比上年增長30.5%;規模工業銷售產值1525.05億元,增長27.3%;產品銷售率為96.1%,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後的利潤總額166.77億元。
桂林市是一座基礎較好的新興工業城市。其中桂林三金葯業集團公司生產的西瓜霜系列產品,桂林南方橡膠集團公司生產的火炬牌輪胎,桂林電線電纜國際集團公司生產的穿山牌電線電纜系列,桂林大宇客車有限公司生產的大型豪華客車暢銷國內外。 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6.35億元,比上年增長16.0%。
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446.53億元,增長15.9%;鄉村消費品零售總額89.82億元,增長16.4%。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448.71億元,增長14.4%;餐飲收入額87.64億元,增長25.5%。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汽車類增長28.1%,石油及製品類增長24.0%,書報雜志類增長17.7%,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7.5%,中西葯品類增長17.3%,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17.2%,化妝品類增長16.7%,日用品類增長11.3%,金銀珠寶類增長10.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9.5%。
2012年外貿進出口總額(海關數)9.7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出口7.89億美元,增長10.0%;進口1.86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2.5%。
2012年新簽市外境內項目415個,總投資486.47億元,比上年增長4.3%。實施市外境內2012年有到位資金的項目812個,市外到位資金542.18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區外到位資金518.00億元,增長14.4%。
桂林市現有各類商業批發,零售中心450餘家,商業和飲食服務網點2.5萬多個,形成國營、集體、民營、外資、個體等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形式並存的商業流通格局。
10. 桂林國有企業有哪些
航天電子,中國化學,中國石油,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各個銀行,兩江機場,長海廠,橡機廠,一建,二建,三建,四建,廣西建工,肉聯廠,鹽業公司,客車工業集團等。
國有企業,是指國家對其資本擁有所有權或者控制權,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柱。
國有企業作為一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同時具有商業類和公益類的特點,其商業性體現為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體現為國有企業的設立通常是為了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的目標,起著調和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發展的作用。
按照國有資產管理許可權劃分,國有企業分為中央企業(由中央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和地方企業(由地方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於個別中央企業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較為特殊,歸屬於國務院直屬管理,這些中央企業屬於正部級。
2015年2月,中央紀委五次全會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以央企為代表的國企,將成為推進反腐敗斗爭的重要「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