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二戰後哪個國家有工業化

二戰後哪個國家有工業化

發布時間:2022-09-13 12:28:40

1. 二戰戰敗的德意日現在為什麼如此發達

關鍵原因就是人!德國為什麼接連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正是因為全體國民的整體素質提升,在二次工業革命中,借後發優勢超越了英法老牌帝國,卻因立國比較晚,沒趕上瓜分殖民地資源的大潮,限制了德國的進一步發展,對德國而言,就是生存空間狹小,只好向已經被英法把持的世界霸權發起挑戰,希望通過戰爭重新洗牌,獲取更多的資源和利益。

二戰時,納粹德國政府鬧出了一個用百位諾獎科學家批判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笑話,這固然是一個真實的笑話,但是請注意德國為這種拍腦袋鬧笑話的主意,就能發動起百位諾獎得主科學家,正是有這個底子,才在戰爭中催生出現在還在影響世界的黑科技種子。

最容易迷惑人的是義大利,表面上看,義大利人自由散漫,與德國、日本完全是兩回事,其實不然,義大利確實沒啥工匠精神,人家早在古代,就已經跨越了匠熟而入道的階段,古代歐洲貴族,要是湊不出一套義大利出品的罐頭鎧甲,長槍大劍,跑遍歐洲也別想找到家教堂肯幫著開光。

現代工業產品,義大利人如果真的那麼散漫,怎麼造的出法拉利、蘭博基尼、瑪莎拉蒂這樣的高端品牌?這種汽車曾經離我們太遠,我們只知道豐田、賓士,現在這種情況實際還是沒有多少改變,除了發燒級玩自行車的,有幾個人知道一王四後?真正個人消費頂級奢侈品市場,義大利能佔半壁江山,更讓人想不到的,是義大利也是世界少數有完整工業鏈的國家。

更更離奇的是兩次世界大戰,我們都是戰勝國,我們落下什麼好?而義大利連續兩次都是看著亂下注,人家吃什麼虧了?!而且一直混在人堆里,你看誰,看那個國家對義大利特別有敵意了?說他弱,歷史上又有誰真正欺負過他,讓他吃了很大虧?這個國家,才真的值得研究。

德國、義大利和日本都曾經被法西斯勢力控制,都是二戰的策源地。軸心國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因此戰敗後的德國、義大利和日本法西斯分子都遭到了應有的懲罰。出人意料的卻是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在戰後的經濟都快速發展了起來,尤其是日本和德國的經濟發展程度超過了大多數國家。

作為二戰戰敗國的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經濟如此發達的原因不外乎內外兩方面,內部堅實的基礎,外部有利的國際環境。在內外兩方面原因的交互作用下,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實現了戰後廢墟中經濟的崛起。

第一,德意日有符合本國國情的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要快速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就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資本主義制度,而且這種資本主義制度必須是符合本國國情的。或者說,是本國人民自主選擇的制度,而不是嫁接於其他國家的制度。德國和義大利都是自己選擇的,符合本國國情的制度,日本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是學習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但在戰後卻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造。

第二,德意日的教育水平較高且培養出了大批的合格的產業工人。高水平的教育提高了工人的素質,高水平的教育也提高了社會的整體素質;高素質的社會群體和高素質的產業工人,為戰後德意志的崛起提供了必須的合格熟練的勞動力條件。

第三,德意日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戰後經濟的崛起提供了科技支持。德意日是傳統的資本主義強國,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科學技術,培養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擁有深厚的科技基礎。在這深厚的基礎上,德意日才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會。現今社會,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科技是名副其實的第一生產力。

第四,德意日有充足的人口數量和基本的國內市場。任何國家的經濟,都是在國內發展起來之後才能擴展到國外。德意日都應有6000萬以上的人口數量,日本在戰後通過各種手段,甚至達到了1億2000萬人口的程度;這意味著德意日有支持本國經濟的國內市場。德意日的經濟發展策略就是立足國內,擴展國外。

第五,德意日國內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尤其是德國和日本;其基本設施基本上被摧毀。戰後的廢墟即是損失,也是崛起的有利條件。為什麼呢?因為白紙上好作畫。基礎被摧毀意味著大量的需求,基礎被摧毀意味著可以按照最科學的態度進行規劃和發展。有一個詞叫後發優勢,德意日在戰後就擁有後發優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日兩國均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尤其是德國,堪稱執牛耳者。軍事上的需要更催育了科技的發展。在軍事,工業,科技等方面都很發達,列強之名名不虛傳。二戰後雖然戰敗,各方面都受到了勝利方的限制和閹割,但是畢竟工業化的路途已經鋪就,基礎已經打下,更積累了無數寶貴經驗並且儲備了不少人才。

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對戰敗國進行了清算和懲罰,但是確是不徹底的。事實上,二戰還未結束,因為意識形態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同盟國內部就已分裂。二極格局的形成使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壓倒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

丘吉爾的鐵幕演說之後,馬歇爾計劃開始實施,為了對抗蘇聯,歐洲的復興在所難免,西德就是在這個夾縫里獲得了生機。日本也是同樣,美國想要的並不是一個一窮二白的日本,而是一個可以幫助美國抵抗蘇聯在東亞勢力的日本。朝鮮戰爭更是讓日本經濟得到了復甦的機會。

德意日有符合本國國情的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要快速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就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資本主義制度,而且這種資本主義制度必須是符合本國國情的。

或者說,是本國人民自主選擇的制度,而不是嫁接於其他國家的制度。德國和義大利都是自己選擇的,符合本國國情的制度,日本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是學習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但在戰後卻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造。

德意日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戰後經濟的崛起提供了科技支持。德意日是傳統的資本主義強國,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科學技術,培養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擁有深厚的科技基礎。在這深厚的基礎上,德意日才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會。現今社會,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科技是名副其實的第一生產力。

德意志有充足的人口數量和基本的國內市場。任何國家的經濟,都是在國內發展起來之後才能擴展到國外。德意日都應有6000萬以上的人口數量,日本在戰後通過各種手段,甚至達到了1億2000萬人口的程度;這意味著德意日有支持本國經濟的國內市場。德意日的經濟發展策略就是立足國內,擴展國外。

在世界兩極格局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競爭為德意日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二戰結束後,美國要遏制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的發展,不希望有更多的國家變成社會主義性質。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怎麼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經濟。發展經濟需要什麼?需要資金。德意日缺乏什麼?缺乏資金。因此,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向歐洲提供了大量貸款。

在美蘇爭霸的格局下,美國甚至為德意日提供了安全的外部條件。美國於1949年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抗蘇聯帶給資本主義陣營的軍事壓力。戰敗後的德意日的軍事力量已經被最大程度削弱了,面對蘇聯的軍事壓力是不可能專心發展經濟的。怎麼才能專心的發展經濟?獲得國家安全。德意志有國家安全嗎?有!北約建立後,德意日就獲得了實際上的安全環境。

德意日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市場在繼續向前發展,出現了全球化的趨勢。尤其是美國建立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之後,世界經濟自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德意日經濟的發展沖擊了兩極格局,使世界朝著政治格局多極化的方向發展。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德意日的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德意日不斷提高的國際地位沖擊了美國和蘇聯對世界的控制。現在,德意日又成為了國際秩序里的重要國家。政治格局多極化的根源是經濟的發展。

德國戰後開始重建國家,發展經濟,重視教育,科技水平大大提高。包括虛擬經濟,房地產等等,德國擁有1300多家隱形冠軍企業,數量遠超美國,因此德國的經濟實力依舊強大,國家各項任務很快發展起來。

日本的技術不如德國,但是在二戰結束之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從1957年開始進行免費義務教育,培養了大批人才,等到這批學生畢業進入社會,日本經濟快速增長,尤其是八十年代。

當然要實現後發先至就必須擁有資金,資金哪裡來呢?答案很明確,來自美國的援助。

第一,兩極格局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競爭為德意日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二戰結束後,美國要遏制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的發展,不希望有更多的國家變成社會主義性質。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怎麼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經濟。發展經濟需要什麼?需要資金。德意日缺乏什麼?缺乏資金。因此,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向歐洲提供了大量貸款。

第二,馬歇爾計劃雖然有大量的附加條件,雖然這些附加條件是加強了對德意日的控制。但無法否認的是,德意日可以從美國獲得大量的資金,德意日甚至可以獲得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擁有了資金和市場的德意日等國就獲得了發展經濟所必須的重要外部條件。

第三,美蘇爭霸的格局下,美國甚至為德意日提供了安全的外部條件。美國於1949年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抗蘇聯帶給資本主義陣營的軍事壓力。戰敗後的德意日的軍事力量已經被最大程度削弱了,面對蘇聯的軍事壓力是不可能專心發展經濟的。怎麼才能專心的發展經濟?獲得國家安全。德意志有國家安全嗎?有!北約建立後,德意日就獲得了實際上的安全環境。

經濟的發展有一個定律:國內環境的穩定和國際環境的和平才能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德意日擁有穩定而有利的國內環境,又擁有和平安全的國際環境,經濟怎麼可能不迅速發展?!


二戰的戰敗國德國和日本現在為什麼經濟卻都很發達?

德意日經濟的發達對現在的世界秩序產生了哪些影響?

第一,德意日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市場在繼續向前發展,出現了全球化的趨勢。尤其是美國建立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之後,世界經濟自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第二,德意日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世界和平的發展。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德意日經濟的發展意味著得益於力量的增強。隨著經濟的發展,就逐漸的出現了多個的力量中心;多個力量中心的出現,意味著降低了美國和蘇聯發生戰爭的可能性。

第三,德意日經濟的發展沖擊了兩極格局,使世界朝著政治格局多極化的方向發展。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德意日的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德意日不斷提高的國際地位沖擊了美國和蘇聯對世界的控制。現在,德意日又成為了國際秩序里的重要國家。政治格局多極化的根源是經濟的發展。

經濟發展的前提是有和平的國際國內環境,所以中國經濟要發展也必須擁有和平的國際國內環境。從新中國建立起,我們就執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然後才有了改革開放中中國經濟的崛起。經濟發展是目標,和平是前提,綜合國力是根本。

2.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社會主義國家有哪些

主要有中國、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古巴、蘇/聯、民/主德國、匈牙利、羅馬尼亞、波蘭、捷克。

蘇聯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的制度、體制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政策。這個模式形成於斯大林時期,並不斷得到強化和固化,延續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對於蘇聯模式的內涵,有各種各樣的概括。總起來看,應包含兩個層面:一是社會基本制度的層面,一是具體體制、機制的層面。

(2)二戰後哪個國家有工業化擴展閱讀

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與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按照蘇聯的模式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取得了成果。但也產生了不少問題。蘇南沖突後,南斯拉夫首先探尋自己的建設道路。

蘇共二十大後,波、匈、捷等國也開始進行改革。各國所經歷的過程不同,效果也各異。南斯拉夫自治體制的建立與發展。工人自治的創立蘇南沖突發生後,南共為了表白自己沒有錯,自己所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決定加快社會主義改造步伐,按照蘇聯模式搞工業化和集體化。

3. 二戰後,日本、韓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抓住發達國家向外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遇,引進外資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2)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3)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勞動者素質。 2、從共性角度比較二戰後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方式。 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成為二戰後迅速崛起的工業大國的典型,其共性有:抓住機遇,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依據國情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不斷進行產業的更新換代,發展高技術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大力發展教育、科技,造就經濟發展所需的後備人才;創造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 3、二戰後亞洲經濟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 ①面臨的機遇:A、亞洲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走上獨立發展道路;B、二戰後,世界局勢處於相對穩定時期。C、世界經濟進入調整發展時期,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D、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面臨的問題:A、人口多、基礎差、各地發展不平衡,長期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地位;B、長期的殖民統治,受西方列強控制較嚴重,易產生政治或經濟的動盪;C、國際經濟舊秩序、世界大國的影響和制約;D、亞洲國家差異大,內部矛盾復雜。 ③中國的態度: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4、從歷史機遇、經濟發展戰略分析德、美、韓經濟發展原因: 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迅速,成為西歐最強的經濟大國。美國則在原有雄厚經濟實力的基礎上穩定發展。韓國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並一躍實現了工業化。歷史機遇:聯邦德國利用戰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和馬歇爾計劃援助。美國則在戰後利用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場。韓國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遇,開始工業化進程。 經濟發展戰略:聯邦德國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並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推行較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美國加強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發展高科技產業。韓國政府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從發展密集型產業到發展外向型經濟和高技術產業,實行不均衡發展。

4. 二戰時期,世界第一經濟和工業強國是哪個國家

一戰:日期:1914年6月—1918年11月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是同盟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比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編輯本段]戰爭的背景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國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俄國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在1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見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就那樣被罷後,可是後來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就又實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的勢力范圍。於是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雙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沙皇俄國得到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軍備的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又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0萬,俄羅斯也准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可是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是全歐之冠,不過其質素卻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的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27萬擴漲至80萬,義大利由20萬擴大至35萬,而奧意兩國的陸軍質素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相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爭奪摩洛哥
德法兩國為了爭奪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發了兩次摩洛哥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使其與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系變得緊張,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機 。1906年1月16日,歐洲在阿爾赫西拉斯舉行會議,達成了《阿爾赫西拉斯決議》,決議承認摩洛哥能夠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其中由法國來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就借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給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的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借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的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只好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給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摩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成為法國的保護國。
因此也使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里結怨更深,而德皇還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更加的大。
歐洲火葯庫——巴爾干
巴爾干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葯庫,當時巴爾干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干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沖突又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深厚的導火線。
波斯尼亞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奧匈帝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並了原由其託管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因有較多塞爾維亞人)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因為塞爾維亞作為斯拉夫國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羅斯擁有),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匈帝國的出兵令其希望毀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第一次的巴爾干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黑山組成巴爾干同盟,聯合攻打奧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干同盟與奧斯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果奧斯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干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布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干同盟出現分裂。
第二次的巴爾干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爆發,奧斯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干戰爭里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干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干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沖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薩拉熱窩事件
這次事件為在歐洲爆發全面戰爭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當時僅19歲)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並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可熄滅的導火線。普林西普的行動是熱愛民族的一種偉大表現,但是刺殺斐迪南的這一薩拉熱窩事件被奧匈帝國當做了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口實。1914年7月23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義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編輯本段]戰爭的過程
【西面戰線】

施里芬計劃
在戰爭爆發之前幾年,德國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戰速決為主要特徵的施里芬計劃:先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集中優勢兵力在六星期內打敗法國,然後將部隊調往東線進攻沙俄。與此相對應,法國也制訂了以兩個集團軍齊頭並進,一舉收復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17號計劃。但戰事的發展卻出乎這些軍事家意料,使得這兩個計劃皆不可行。

5. 唯一完成工業化的原住民國家是哪個

世界上工業化最早的國家是英國。
工業革命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十八世紀後半期,在英國的進展已經很顯著了。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
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6. 為什麼二戰以後全世界除了以前的列強只有東北亞國家能夠實現工業化

良好且超利益的政府、勤勞且重視儲蓄的人民、低犯罪率的百姓、開放的社會以上我認為是其他地區國家所不具備而東北亞國家獨特的特點

7. 二戰蘇聯和日本哪個工業化先進一些

日本,在亞洲是西化最早的國家。通過甲午戰爭成功地讓英國人看到日本的價值,日俄戰爭再一次提高了日本人的國際地位,已經可以稱為小列強了,日本的崛起就是壟斷美國銷往中國的棉花,同時搶奪了我大清的生絲,積累了第一桶金。
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人奪取了德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又利用世界大戰還清了日俄戰爭的欠款,並在戰爭中大賺一筆,特別是建立了相對完整的軍工,成功壓制了亞洲。雖然那點軍工水平在歐洲不值一提,但是在亞洲可是獨一份。
蘇聯因為一戰後德國迅速恢復的工業生產。那時蘇聯剛成立就決定將一個落後的蘇聯建設成一個工業強國,於是大搞全國工業化。蘇聯用農產品從當時的德國換取了工業化急需的大型工業設備和機床,使其工業規模迅速擴大,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國。
所以,二戰時的日本,不管是工業還是軍事,都沒法跟蘇聯相比。

8. 二戰後.拉美國家為了實現國家工業化推行了哪些政策

拉丁美洲獨立後.經濟命脈仍控制在外國資本家手中.拉美形成了以少數幾種農礦產品出口為特徵的單一經濟結構.經濟發展十分緩慢.二戰後.拉美地區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啟動了拉美經濟一體化.統一對外稅率.制定共同的工業化發展計劃等.有力地促進了拉美經濟的發展.
其一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其二各國政府追求經濟自主.致力於發展民族經濟,其三普遍採用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模式.後又發展外向型經濟,其四大力推進地區經濟一體化

9. 二戰後拉美哪些國家進入新興工業化國家行列

巴西 墨西哥

閱讀全文

與二戰後哪個國家有工業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工業設計學院有哪些 瀏覽:729
買寶馬送的禮品有哪些 瀏覽:521
奧迪低壓燃油泵怎麼確定損壞 瀏覽:265
汽車之家如何賣車 瀏覽:774
汽車發動機隔音做哪些部位 瀏覽:893
汽車減震彈簧怎麼安裝 瀏覽:420
奧迪新車除味要多久 瀏覽:565
賓士s與酷路澤哪個檔次高 瀏覽:118
奧迪a4b9火花塞多久換 瀏覽:834
工業煉鐵的焦炭為什麼先熄焦 瀏覽:864
賓士s鑰匙感應區在哪裡 瀏覽:749
神木市有哪些工業 瀏覽:787
奧迪q1國產上市哪裡可以買 瀏覽:87
萊蕪區維修汽車多少錢 瀏覽:956
賓士c迎賓踏板怎麼拆除 瀏覽:902
奇瑞汽車如何換電瓶 瀏覽:882
工業生產有哪些危害 瀏覽:118
優質工業酒精有哪些品牌 瀏覽:223
寶馬四驅油耗多少錢 瀏覽:893
奧迪油泥清洗多久做一次 瀏覽: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