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工業博物館的介紹
中國工業博物館坐落於國家六大區域中心城市,東北第一大城市---沈陽。沈陽有著「共和國長子」和「東方魯爾」的美譽,是中國乃至東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工業中心城市中國工業博物館(一期)位於沈陽市鐵西區衛工北街與北一西路交匯處,於2012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開館。現建有機床館、鑄造館、通史館、鐵西新區十年館。博物館總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中國工業博物館目前徵集的文物來自上海、北京、內蒙古等20多個省區市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包括國家一級文物1件,國家二、三級文物10件。
Ⅱ 國家博物館中被稱為國寶的十大文物有哪些
1.鴞尊此鴞尊是商代鳥獸形青銅器中的精品,1976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2.四羊方尊為商晚期青銅鑄的貯酒器。1938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市,是我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器為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3. 匽侯盂西周時期的器物,出土於遼寧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整體器具造型莊重,顯示了匽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貴。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4.大盂鼎三足圓鼎,周康王時器,清道光初年出土於陝西歧山縣,鼎腹內記載了康王向孟舒述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經驗,為史學家所重視。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5.琱生簋周宣王時期器物,早年出土於陝西,它不僅是一件精美的青銅藝術品,也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6.龍虎尊商代器物,1957年出土於安徽阜南縣,紋飾的主題為「虎口銜人」,意義深刻,此器也是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7.銅冰鑒銅冰鑒為戰國時期器物,1977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是一件雙層的器皿,方鑒內套有一方壺。夏季,鑒、壺壁之間裝冰,壺內裝酒,可使酒涼。可以說,銅冰鑒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冰箱,是一個構思精巧,實用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青銅器物,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部分採用失蠟法鑄造的較早的典範作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8.虢季子白盤是西周宣王時期青銅禮器,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底部有銘文110字,四壁各有含環獸首兩個,腹上部為竊曲紋,下部為環帶紋,是價值連城的藝術精品。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9.曾仲斿父壺為春秋時期的盛酒器,1966年出土於湖北京山縣,為古代著名的盛酒器或盛水器。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10.司母戊鼎為商後期即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的代表作,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院。
Ⅲ 誰知道國家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遼寧省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7大類11萬多件,其中一級文物就有486件(套)。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馬寶傑介紹說,為了在免費開放後讓觀眾看到最好的展品,遼博不惜拿出鎮館之寶,推出了7大有特色的展覽。清宮散佚書畫是遼博最知名的品牌,這些末代皇帝溥儀偷運出宮的歷代書畫珍品平時深藏庫中,50多年中僅公開展覽過10餘次。值此免費對外開放之際,遼博舉辦《清宮散佚書畫國寶特展》,120件昔日深藏宮闈禁地的寶貝將分期分批展出。首批亮相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墨跡《東晉楷書曹娥誄辭》、唐代仕女畫孤品《簪花仕女圖》、唐代「草聖」張旭墨跡《古詩四帖》等20多件。此外,《遼河文明展》《中國古代碑誌展》《中國古代貨幣展》《遼代陶瓷精品展》《明清工藝品展》《歷代狀元墨跡特展》等也是精華薈萃。
十大鎮館之寶
一、傳奇國寶《瑞鶴圖》
《瑞鶴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是趙佶書畫中的珍品,難得的是詩、書、畫具為上乘之作。圖繪彩雲繚繞之汴梁宣德門,上空飛鶴盤旋,鴟尾之上,有兩鶴駐立,互相呼應。畫面僅見宮門脊樑部分,突出群鶴翔集,庄嚴肅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氣氛。此幅一改常規花鳥畫構圖的傳統方法,將飛鶴布滿天空,一線屋檐既反襯出群鶴高翔,又賦予畫面故事情節,這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次大膽嘗試。繪畫技法尤為精妙,圖中群鶴如雲似霧,姿態百變,無有同者。更為精彩之處,天空石青滿染,薄暈霞光,色澤鮮明,鶴身粉畫墨寫,鶴睛以生漆點染,頓使整個畫面生機盎然。卷後為徽宗瘦金書題記及詩,款「御制御畫並書」,簽押「天下一人」,觀其書風,健筆開張,挺勁爽利,側峰如蘭竹,媚麗之氣溢出字里行間。「瘦金體」的出現豐富了我國書法藝術的個性化風格,對後世亦頗有影響。
二、清代雲龍人物紋轉心象牙球
清代雲龍人物紋轉心象牙球,全高52.2厘米,上為一直徑12.9厘米的大球,鏤雕祥雲繚繞,十餘條健龍或藏頭露尾、或藏尾露首穿行於雲層之間;大球內分層透雕二十一個小球,球球相套,層層能轉,滿地紋飾。三節台柱,上為六層透雕小象牙球,紋飾同頂上之大象牙球;下有四足座,座上雕人物頂柱狀承盤,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的雕刻工藝令人嘆為觀止。
三、唐《簪花仕女圖卷》
唐代宮庭畫家周■善畫貴族仕女。他筆下的人物衣紋勁簡,色彩柔麗,細致地描繪了貴婦人閑適生活及孤獨空虛甚至帶有傷感的精神狀態,在挖掘刻畫人物的內心情感方面更趨深刻。他所繪的《簪花仕女圖》主要表現唐代宮廷仕女生活,是體現唐代現實主義繪畫風格的傳世巨作,是一件傑出的藝術珍寶,為該時期書畫作品中所不多見,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史學價值。畫中人物豐盈的體態,華麗的著裝,加之精巧高雅的表現技巧,充分展現了唐貞元年間貴族生活的一個側面。
四、萬歲通天帖
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孫王方慶進獻的王氏一門書帖原跡為底本,由弘文館書手鉤填的《王羲之一門書翰》,為存世王羲之、王獻之書法諸摹本中時代最為可靠、鉤填最精到者,堪稱「天下真跡一等」。王羲之的書法傳世的有兩類: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二是唐代蠟紙鉤摹的墨跡本。至於他直接手寫的原跡,在北宋時只有幾件,後來都丟失或被毀掉了,只剩石刻拓本。所以這件唐代的手卷雖為摹本,但其雙鉤填墨的描摹技法使其如實的反映了王氏一門的書法風格,而且其內容豐富,包括王氏一門七人十帖,為我們研究王氏家族書法承傳關系提供了可靠的實證資料。我國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看過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件藏品後曾評價說:「唐摹王羲之帖,不論是現存的或已佚的,能確證為唐代所摹的已然不易得;如可證在唐代誰原藏、誰摹、何年何月,一一可考的除了這《王羲之一門書翰》卷外,恐怕是絕無的了。」
五、一刀平五千錢
歷代錢幣是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特色之一,遼博館藏貨幣類文物共計7649餘枚,上迄夏商時代的貝幣,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及流通紀念幣,歷史跨度巨大,序列性極強,而且不乏多種珍稀品。其中,一刀平五千錢就是稀世之寶之中的珍寶,它又稱金錯刀,青銅材質,錢身由刀環與刀身組成,刀環形如大錢,上有黃金錯成的「一刀」兩篆字,刀身形如刀,上鑄有「平五千」三篆字陽文。表面無銹跡,有深褐色包漿,因長期被人收藏撫摸,所以輪廓圓渾,銅色溫潤;錯金字平坦光燦,鑄造美觀精緻,十分工整,是難得的珍品,被後世譽為「錢絕」。這枚曾經被李佐賢收藏的金錯刀,是王莽統治時期(公元7年)開始鑄造的,當時規定一枚金錯刀摺合五銖錢五千枚,兩枚兌換黃金一斤。
六、《熹平石經》
《熹平石經》是中國古代最早刊刻於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經書。由權威學者蔡邕、李巡等人主持修訂文字。碑刻內容包括《魯詩》、《尚書》、《周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種經文,刊刻於64塊巨型碑石之上。《熹平石經》因始刻於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而得名,又稱「漢石經」。此石經經文每字只用隸書一種字體鐫刻,所以又被稱為「一字石經」。石經刊立於當時的國都洛陽太學講堂門前東側供學子觀摹。七年後即逢漢末之亂,董卓燒毀洛陽宮廟,太學荒廢。隋開皇六年,石經被載入長安。其後損毀成今之殘石並散失於全國各地。石經殘石原為近代學者馬衡收藏。其中的一部分為羅振玉購得,後為遼寧省博物館保存。《熹平石經》以標準的四分體隸書寫就,結字端莊秀美,氣勢沉靜。
七、清刻歷史故事畫象牙板
清刻歷史故事畫象牙板一套12塊、在長10.2、寬6.7厘米的象牙板上用微雕的手法刻繪唐堯、虞舜、夏禹、周武王、周成王、漢高祖、漢光武帝、漢昭烈帝、唐太宗等十二位著名人物的民間傳說。故事分別為軒轅創造指南車、武王大會孟津、漢高祖置酒沛宮、漢昭烈帝三顧茅廬、唐太宗嘉納十思等。雕線內填黑漆,如同白描人物畫。微雕,俗稱「鬼工活」,意思是人的工力所不能及,此套作品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雕線遒勁流暢,人物神態栩栩如生,如《唐太宗嘉納十思》中的唐太宗垂眉順目,面容謙和,對面隔桌平坐的諫官頭戴官帽,雙臂置於桌上,揚眉展目,振振有詞,一副反客為主的姿態,整個畫面表現出諫官直言不諱、唐太宗從諫如流的和諧場面。
八、紅山文化玉豬龍
紅山文化後期,約距今5000~6000年。是遼西地區空前絕後的玉器繁榮時期,在玉器的器型種類和數量上都有飛躍性的進展。遼寧建平出土的玉豬龍是紅山文化後期玉器製品,豬首龍身,通體呈雞骨白色,局部有黃色的土沁。龍體蜷曲,首尾相連,器體厚重,造型粗獷。豬首形象刻劃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闊嘴,吻部前突,口微張,露出獠牙,面部以陰刻線表現眼圈、皺紋。中央的環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繩系掛的小孔。玉豬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也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龍形器物之一。
九、《山茶蛺蝶圖》
緙絲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手工藝品,它以本色生絲為經,各色彩絲為緯,用「通經斷緯」的織法織成,正反面的花紋和色彩完全相同。南宋高宗(1127~1162)時著名的女緙絲藝術家朱克柔,遼博館藏的《山茶蛺蝶圖》就是她的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作品,該圖緙織迎風盛開的山茶花,左上角一隻蝴蝶向山茶飛來。山茶花的花瓣重疊清晰,層層褪暈表現明暗的變化。葉脈清楚,在風中反轉的前後片也表現的惟妙惟肖。最奇妙的是一片葉子被蟲咬的痕跡也表現得真實生動。這兩件作品全部平織,沒有鉤織,使整個畫面干凈利落,主題鮮明,色彩的選擇恰倒好處,不愧為傳世名品。
十、清徐揚《姑蘇繁華圖》
清代徐揚所作的《姑蘇繁華圖》卷長12.5米,是遼博館藏書畫作品中比較長的一幅作品。徐揚是乾隆時期著名的宮廷畫家,很受乾隆的器重和賞識。此圖是他懷著感恩的心情,傾力繪制的風俗畫巨作,畫面設色淡雅,格調清新自然,繪有漁犢書樵等各色人物4000餘個,精緻而生動地表現了清乾隆年間蘇州一帶的繁華景象。
Ⅳ 博物館有什麼文物
博物館的文物有:
1、戰國水晶杯:
明鎏金銀蓋罐,明代文物,該蓋罐為銀質,帶蓋,鈕為瓶狀,通體並鎏金,裝飾重瓣覆蓮。罐身形似花蕾,塹重瓣仰蓮紋;足向外撇;內環底,外飾一圈覆蓮紋。
Ⅳ 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些寶物是如何選出來的
博物館,可謂是非常的多。每個地方都有好幾個。他們選擇鎮館之寶的時候。非常難選擇。因為選的時候一定的選擇最好的。
博物館的「鎮寶」體現了社會對它的認可,具有豐富的學術內容、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突出的歷史地位,如《蒙娜麗莎》。盡管達芬奇創作了包括《最後的晚餐》在內的許多世界名著,但人們仍然對蒙娜麗莎的微笑給予特別的認可,因為它在達芬奇的整個作品體系中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雖然它沒有《最後的晚餐》那麼大,那麼豐富,但是如果沒有《蒙娜麗莎》,列奧納多會黯然失色。
Ⅵ 國家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是什麼
十大鎮館之寶如下:
1、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反映出我國史前時期繪畫藝術的萌芽風格,是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的傑出代表作品,是迄今為止在考古發現出土的年代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繪畫作品。
2、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魚紋盆
這件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魚紋盆,是我國新石器時期彩陶工藝的典範,是仰韶文化彩陶工藝的代表作,是仰韶文化半坡遺址的標志。
3、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陶鷹鼎
迄今為止考古發現出土的新石器時期唯一的一件鳥類造型的陶器,開創了商周時期鳥獸形青銅器造型的先河,是距今6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聰明與智慧的結晶,是極其罕見的文物珍品。
4、商代青銅司母戊大方鼎
迄今為止國內出土的最大和最重的青銅器,反映出商代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商代工匠聰明和智慧的結晶,是商周青銅文化的傑出代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5、商代青銅四羊方尊
迄今為止國內出土的體型最大、份量最重的商代青銅方尊,是商代青銅器鑄造的巔峰之作,被譽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作為我國古代文物的精華和傑作被編入教育部中學歷史教科書。
6、西周青銅利簋
這尊西周青銅利簋,製作精美,保存完好,是迄今為止考古發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西周青銅器,被列入國家檔案館第二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7、西周青銅大盂鼎
這尊西周青銅大盂鼎造型端莊堂皇,渾厚雄偉,製作精美,呈現出磅礴氣勢和恢弘格局,為世人所矚目,是西周青銅禮器中的重器。
8、西周青銅虢季子白盤
這尊西周青銅虢季子白盤,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體積最大的西周青銅器,是2002年國家文物局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之一。
9、明代九龍九鳳冠
這頂明代九龍九鳳冠,是孝端皇後接受冊命、拜謁宗廟、祭祀祖先、參加朝會所佩戴的禮帽,華麗貴重,是迄今為止考古發掘出土的唯一的一件皇後鳳冠。
10、太平天國玉璽印兌
這方太平天國玉璽,充滿著濃厚的拜上帝教色彩,在我國的玉璽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是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中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是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歷史文物。
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是商朝的一件價值連城的青銅文物,其作用主要是用於祭祀。這件巨物重達832.84公斤,連耳高133厘米。據考證此物後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製作水平是當時最為頂尖,幾乎可以代表整個商周時期的巔峰工藝。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