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北地區的老重工業基地有哪些
遼寧省:
1、沈陽市:沈陽第一機床廠、沈陽航空工業學院、沈陽風動工具廠
2、撫順市:撫順西露天礦、撫順鋁廠、撫順勝利礦
3、阜新市:阜新平安(五龍)立井、阜新海州露天煤礦、阜新電站
吉林省:
1、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
2、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
3、吉林染料廠
黑龍江:
1、哈爾濱:哈爾濱電機廠、哈爾濱汽輪機廠、哈爾濱東安機械廠
2、其他:鶴崗東山1號立井、鶴崗興安台洗煤廠、雞西城子河洗煤廠
(1)中國東北工業有多少擴展閱讀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目標: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經濟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2年翻一番。
2、經濟結構調整取得較大成效。服務業比重、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均有明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
3、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遼河、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區域大氣污染治理取得顯著進展,海洋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4、社會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得到改善,教育、衛生、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貧困人口繼續減少。防災減災能力增強,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
5、改革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國有企業改制基本完成。形成以沿海、沿邊和主要城市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對外貿易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有較大提高。
㈡ 東北有那些工業啊誰知道啊我想去東北發展。。。
東北的老工業基地起步很早,在清朝末年就由日本的企業在此設廠,利用這里的煤、鐵、石油資源,主要發展軍工。日本在此一直經營到抗戰結束,所以這里的基礎工業設施比較完善,解放後,這里產出新中國第一桶石油,第一台機床,第一輛汽車等等。
現在形成了以大連,沈陽,哈爾濱,長春為軸線的東北工業基地。輻射有齊齊哈爾,大慶,吉林,鞍山,本溪等等工業城市。
遼寧主要以鋼鐵和機械重工業為支柱;吉林則是以汽車和新興的生物醫葯為主,而黑龍江重在石油和煤炭工業。
另外東北也是中國主要的軍工業基地。
由世界銀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組織的「東北振興戰略國際研討會」12月3日在沈陽舉行,我國「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重大決策吸引了眾多國際知名金融機構匯聚此間,共同研究這一地區的發展問題。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振興東北是一個系統工程,目前最大的阻礙是國企問題,但破除這個阻礙的突破口並不在國企本身,而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東北地區只要營造合適的環境,民營企業就能在稅收、就業等方面發揮作用,而且還能為國企改革提供空間和經驗。目前困擾民營經濟發展的最大問題是融資難,啟動民間資本,拓寬投融資渠道是政府應該關注的重要領域。
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私營部門發展專家高偉彥:
加速國企產權流動
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私營部門發展專家高偉彥指出,世界銀行在中國23個城市調查了3500家企業,其中包括東北4個城市。調查結果說明中國東北的投資環境不如其他城市,主要是受國有企業連續虧損的影響。
東北國有企業的「不良資產」,即銷售不出去的存貨和無法收回的應收賬款越來越多,這說明國有資本在不斷流失。因此,加速中國東北國有企業的所有權轉移、重組或停業清理是當務之急。
世界銀行集團私營發展部門駐中國地區項目協調官員巴特德:
努力培育投資環境
世界銀行集團私營發展部門駐中國地區項目協調官員約瑟夫·巴特德在談及政府作用時認為,經濟全球化已是世界經濟發展大勢所趨,一個國家的開放程度日益成為影響其經濟增長水平的重要因素。包括東北在內的中國各級政府應該改變過去干預企業微觀經營管理過多、過細的做法,把培育投資環境作為政府重要職責所在。
鞍山市副市長葛海鷹提問道,對於地方政府而言,除了改善投資環境之外,什麼是吸引外商投資最重要的因素。約瑟夫·巴特德回答,第一是投資環境,第二是投資環境,第三還是投資環境。
此外,世界銀行官員高度肯定了「東北振興」價值。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弗朗索瓦·布吉尼翁表示,中國在過去的25年裡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人矚目,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在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國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協調發展的問題,將影響中國今後經濟增長的速度,而東北地區落後於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就是這一問題的集中代表。
世界銀行關注中國政府「振興東北」的政策,是想藉此研究造成中國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對政府為解決這一問題所出台的政策支持進行效果分析,從而為其他國家和地區解決類似問題提供經驗。
㈢ 東北三省有哪些重工業
東北三省是指黑龍江,遼寧,吉林1,礦場資源居多,煤,鐵,石油都很豐富。2,工業部門: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學工業為主導,包括煤炭,電力,建材,森林等等。3,大慶,以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為主。伊春,以鋼鐵,木材及林產品加工和傢具製造為主。鞍山,以鋼鐵,非金屬礦物加工和機械製造為主,佔比重較大。東北三省是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第一個重工業基地,布局在東北三省的鋼鐵、能源、化工、重型機械、汽車、造船、飛機、軍工等重大工業項目,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故被稱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
㈣ 東北的工業
值得注意的是,與中國其他地理大區的情況不同,東北三省的居民對「東北」這一概念的認同感大於對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認同感,即首先認同「東北人」的身份,其次才是對省籍的認同。這一現象的形成原因與該地區的獨特歷史、風俗習慣及語言的統一,關內關外形成鮮明對比! 發源於東北的鄉土娛樂有二人轉、秧歌、吉劇、踩高蹺。其中踩高蹺在古代文獻有關渤海國的記述中就有描繪。 東北地區的文化教育設施、教育普及率和升學率在中國屬於上等水平。其中以機械、冶金和軍工產業的研究水平最為發達。 東北區位於東北亞區域的中心地帶,東、北、西三面與朝鮮、俄羅斯和蒙古國為鄰;隔日本海和黃海與日本、韓國相望;南瀕渤海與華北區聯接,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東北區總面積為127.14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2.9%;2007年全區總人口為1.203058億(含內蒙東部),佔全國總人口的近10%;近代我國行政區劃變動最頻繁的是東北地區,但是,作為大地區概念的「東北」則相當穩固,由來已久。 水繞山環、沃野千里是東北區地面結構的基本特徵,土質以黑土為主,是形成大經濟區的自然基礎。南面是黃、渤二海,東和北面有鴨綠江、圖們江、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環繞,僅西面為陸界。內側是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遼闊的松遼大平原和渤海凹陷。東北區平原面積高於全國平原面積的比重,松遼平原、三江平原、呼倫貝爾高平原以及山間平地面積合計,和山地面積幾乎相等;東北擁有宜墾荒地約1億畝,潛力之大國內少有。廣大的山區,蘊育著豐富的森林,總蓄積量約佔全國的1/3,目前仍是全國最主要的採伐基地,1995年木材產量佔全國38.4%。 受緯度、海陸位置、地勢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區屬大陸性季風型氣候。自南而北跨暖溫帶、中溫帶與寒溫帶,熱量顯著不同,大於等於10℃的積溫,南部可達3600℃,北部則僅有1000℃。冬小麥、棉花、暖溫帶水果在遼南各地可正常生長;中部可以生長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穀子、水稻、甜菜、向日葵、亞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則以春小麥、馬鈴薯、大豆為主。自東而西,降水量自 1000毫米降至300毫米以下,氣候上從濕潤區、半濕潤區過渡到半乾旱區,農業上從農林區、農耕區、半農半牧區過渡到純牧區。水熱條件的縱橫交叉,形成東北區農業體系和農業地域分異的基本格局,是綜合性大農業基地的自然基礎。 東北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比較齊全。主要金屬礦產有鐵、錳、銅、鉬、鉛、鋅、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屬礦產有煤、石油、油頁岩、石墨、菱鎂礦、白雲石、滑石、石棉等。這些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帶的鐵礦,儲量約佔全國的1/4,目前仍是全國最大的探明礦區之一。松遼平原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探明儲量佔全國50%左右。大慶油田是目前中國的最大油田,遼河油田為中國第四大油田,此外還有吉林油田,是東北區能源工業、化學工業、輕紡工業的重要基礎。東北區煤炭資源的保有儲量約723億噸,煤種雖比較齊全,但總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勻,60%在內蒙古東部,27%在黑龍江,13%在遼吉兩省,產銷地結合不理想。東北油頁岩儲量佔全國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開發潛力。南部沿海的海鹽,東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極其豐富,發展化學工業和水泥工業條件有利。東北區的資源對建立冶金、燃料動力、化學、建材等基礎工業有比較充分的保證。 東北區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徑流總量約為1500億立方米,但分布不理想,東部多於西部,北部多於南部,需進行區域性調水,才能根本保證本區發展的需要。本區可供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約有1200萬千瓦,充分利用後不僅可以節約煤炭和石油資源,而且對東北電網的調峰、調頻將起重大作用。 東北區南部瀕臨黃海與渤海,沿海漁場面積為5.6萬平方海里。另外,還有水庫、湖泊淡水面積1358萬畝,為發展海運和水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總之,東北區除礦產與工業外,其土地、熱量、水分、海洋、植物資源等條件,對建成為全國性的大型農業(糧豆、甜菜等)基地、林業基地、牧業基地以及漁業基地、特產基地提供了可能。
北地區的重工業在三十年代開始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原有的工業基礎和緊鄰蘇聯的關系,許多重工業建設項目也都被安排在東北。 東北一度佔有中國90%重工業基地。
㈤ 東北地區代表性工業有哪些
東北地區是我國傳統的老工業基地,最著名的就是煤炭,鋼鐵,汽車等
附分布圖:
㈥ 東北三省面積多少平方公里
東北三省總面積達到了78.73萬平方千米。
東北清朝末年以後的三個行政區,與地理文化上的東北地區沒有關系,只是東北地區其中三個省級行政單位的總稱不同時期,其名稱和范圍有所變化。在當代中國,東北三省為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長期以來,其范圍不等同於東北。
經濟
東北地區經濟起步較早,為新中國的發展壯大做出過歷史性的巨大貢獻,強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經濟建設。東三省長達五十餘年直接上交財政收入是國家轉移的5倍左右,且不計算向全國各地轉移的大量工廠,僅一個大慶油田便上交了24億噸石油。
2021年,東北地區生產總值55699億元,增長6.1%。
工業
東北地區在三十年代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
東北地區一度佔有中國98%的重工業。
東北地區主要有沈大工業帶、長吉工業帶、哈大齊工業帶三個工業帶。形成了遼中南城市群、哈長城市群兩大城市群。主要工業城市有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長春、吉林、哈爾濱等。
㈦ 東北曾經的工業有多輝煌為何如今卻不行了呢
當時東北可以說是華北地區乃至全國十分有影響力的工業基地,那時候的東北工業十分的輝煌,經濟條件蒸蒸日上。後來由於其他各個城市所採取的發展措施不同,導致東北這個原來輝煌的工業基地慢慢的開始敗落,很多的人認為憑借著東北原來輝煌的工業基地歷史,現如今應該躋身為和北京上海一樣經濟發達的城市,可是現在的東北相對於北京和上海來說是有著很多的差距的。
取而代之的就是沿海周邊城市的興起。這也在告訴著我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之中,不能夠盲目的秉持著原來的發展觀念,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去不斷的挑戰發展的戰略,這樣的話才能夠保證永遠不被時代所拋棄,永遠能夠跟得上時代的步伐。當城市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相脫軌的話,城市的發展必然會陷入停滯甚至後退的局面,只有把握好時代,才能夠擁有更好的發展。
㈧ 東北三省五大工業基地是什麼
是遼中南工業基地
四大工業基地
一、遼中南工業基地(含沈陽、撫順、鞍山、本溪、大連等一系列工業城市),該地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工等重工業為主。
二、京津唐工業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為頂點的三角地帶,唐山的「唐」,不是塘沽的「塘」),有鋼鐵、機械、化工、電子、紡織等工業,它是我國第二大綜合性工業基地;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三、滬寧杭工業基地(以上海、南京、杭州為頂點的三角地帶,還包括蘇州、無錫、常州、熹興、寧波等城市,也稱長江三角洲),它是我國第一大綜合性工業基地,輕重工業都很發達;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最高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長江、東海,地理位置優越。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工業基礎雄厚;科技力量強;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素質高;市場廣闊;經濟腹地寬廣;工業聯系好;政策扶持;浦東開發提供新的發展機遇;豐富的農副產品等。
不足:能源、資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緊張;污染嚴重。
發展:高、精、尖方向發展;結構輕型化。
四、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含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佛山、中山等一系列工業城市),該地以服裝、電子、玩具、食品等輕工業為主。
㈨ 東北三省人口2021總人數多少
東北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9852萬,接近1億人。
東北三省人口排名前四的城市為東北四市。哈爾濱人口最多,1000.99萬。其次是長春和沈陽,沈陽因為沈撫單列,902萬的數是不包含其中的,沈陽人口大概為910萬,長春市人口為906.7萬,大連市為745.1萬。
東北四大核心城市人口約3560萬,占據東北地區總人口的36%,東北地區人口向核心城市集中化趨勢明顯。
工業基礎
東北地區在三十年代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東北地區一度佔有中國98%的重工業。
東北地區主要有沈大工業帶、長吉工業帶、哈大齊工業帶三個工業帶。形成了遼中南城市群、哈長城市群兩大城市群。主要工業城市有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長春、吉林、哈爾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