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幾次工業革命的時間和標志是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到現在。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
工業革命的評價:
在較早階段的工業革命中,人們被迫適應新的生活情況,人們從農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廠工作。於是發生了許多新的關於衛生,福利及老年照料的問題,有時是未獲解決的問題。許多人住在城市人口密集之地,引起清潔,住房,警察及犯罪等問題。
工業化及其隨同的變化增高了世界多數人們的生活標准。較之過去,有更多的貨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較低廉。但是,增加對貨物的需求,就意味著原料的消耗和環境的沾污。由於大量生產技術更加強的採用,世界若乾地區的文化特徵在食物,衣著,住房,娛樂,及生活方式上,就趨於標准化。
㈡ 第一二三四次工業革命的比較是什麼
第一二三四次工業革命的比較是: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以蒸汽機為代表。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以電力為代表。
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到現在。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
第四次工業革命21世紀。以高級智能機器人為代表。
工業革命:
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
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也是能源轉換的革命。
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
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是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㈢ 第六次工業革命什麼時候將會開始
從需求刺激技術的角度考慮,未來全球新的產業革命,不見得是基因工程,不見得發生在美國,而是最有可能發生於中國,出現在制約中國經濟擴張的瓶頸產業——能源和原材料領域。 經驗一再告訴我們,歷史性的趕超,必須依賴於新產業革命,必須努力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新產業革命是弱國、落後國家後來居上的歷史契機。所以,中國「世界工廠」的形成和現代化建設,不僅要關注規模的增長,更要關注規模增長背後的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科技和產業變革的契機是資源的約束、能源的不足以及環境破壞的壓力。顯然,除非我們能夠克服自身弱點,在技術和產業上實現領先,否則中國不太可能成為真正的「世界工廠」,13億人民的現代化之路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從現在起到21世紀中葉的半個世紀時間里,中國「世界工廠」的形成以及現代化建設過程,必然是一個推進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的過程。中國人必須十分重視新科技革命和新產業革命的機遇,必須把加速「世界工廠」的形成與積極推進新科技新產業革命有機地結合起來,尤其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跨越式發展。人類文明的四項革命與全球產業的五個周期現代化專家認為,人類文明經歷了四次意義深遠的革命。第一次是工具製造革命,大約發生在250萬年前,它使人區別於動物,人類進入原始文化發展階段;第二次是農業革命,大約發生在1萬年前,它使人類從食物採集者變成食物生產者,人類隨後進入農業文明發展階段;第三次是工業革命,大約發生在200多年前,它使人類生產方式從手工生產變成機器生產,人類進入工業文明發展階段;第四次是知識革命(信息革命),大約發生在20多年前,它使人類消費模式從物質消費型轉向知識消費型,人類進入知識文明發展階段。人類文明的四次革命,導致了人類社會的四次轉變。第一次是從動物世界向人類社會的轉變,第二次是從原始社會向農業社會的轉變,第三次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第四次是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人類經濟活動重心也相應發生了轉變,從原始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到知識經濟。一些學者則專門分析了工業革命以來的幾次產業革命的演進。譬如,有學者認為,從工業革命到現在,世界經濟有規律性的周期變動已有五個長周期,先後發生了以紡織工業為主導產業的第一次產業革命,以鋼鐵工業為主導產業的第二次產業革命,以石油和重化工及電力工業為主導產業的第三次產業革命,以汽車工業為主導產業的第四次產業革命,以及以IT產業為主導產業的第五次產業革命。這種周期變動的根本原因則在於技術創新,幾乎每個長周期都與一次大的產業革命緊密相聯。產業革命是技術革命大規模集中的浪潮。技術革命包括新的關鍵技術和新能源、新材料、新產品、新產業、新的基礎設施及新的制度和管理的創新。技術創新和技術革命必然會演變為產業革命,在原有技術創新逐漸衰落時,新的技術創新周期又孕育並導致新的產業革命,新的經濟周期也就被啟動。以IT產業為主導的第五個世界經濟發展長周期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憑借其在以IT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方面的優勢,率先進入這一以IT時代為特徵的新長周期,歐洲的許多國家、日本和中國緊隨其後。這一周期發生了以IT產業為主要內容的新產業革命。隨著關鍵技術,特別是電腦、激光、微電子和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形成了世界新的技術經濟體系。第六次產業革命的演變方向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下一次產業革命演變方向可能是什麼。對此,存在著不同的預測。成都大學副校長張其佐預測:經濟發展的內在沖動會激勵著技術創新,突破性技術及由此帶來的第六次產業革命即將來臨。在未來的第六次產業革命中,最有可能成為主導產業的將是延長人類生命周期的生物、生命和基因產業。福建師大學者鍾惠波、連建輝則認為,納米技術最有可能成為下一次產業革命的主導技術。目前多數重大的基因工程技術研發和創新都是在納米水平上進行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生物基因工程技術創新是以納米技術為主導的技術創新網路板塊中的一個亮點。西南財經大學學者方行明認為,新一輪產業革命的主導產業是新能源產業。研發新能源,推動新的能源革命,對於整個人類來說,已迫在眉睫。而以生物能源為主的新能源,將是新能源革命中的主力軍。所有這些分析的共同特點,主要是從產業的先進程度來考慮,卻未考慮產業革命最主要的動力其實是需求。其實,需求的刺激是技術革命更為重要的動力和線索。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社會一旦產生需求,則這種需求會比10所大學更能把技術推向進步。從需求刺激技術的角度考慮,筆者相信,未來新的產業革命最有可能將發生於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能源、原材料等領域。「中國會餓死世界嗎?」對於這個命題的回答,顯然要從兩面來看,一方面,中國是世界市場的需求者,因此中國的需求將對世界市場產生強大壓力,世界的資源和能源也將對中國經濟的大擴張構成約束,所以才會有「中國餓死全世界」這樣的問題出現;但是,另一方面,中國的需求對新的產業革命是強大的刺激,從而比10所大學更能把全世界的技術推向進步。事實上,中國增長與資源約束問題的嚴峻性可以這樣來看:全世界積200~300年之功,才發展到7億工業化國家人口,現在中國14~16億人口卻要憑借「世界工廠」的一躍,在短短十幾年裡跨入工業化國家行列。打個比方來說,就好像一個飯廳,200多年來最多時候才有7個人在吃飯,現在卻一下子闖入了14~16個人來吃飯,這還了得!很有可能的一個結果就是,飯廳的面積不夠了,飯菜也不夠了。那怎麼辦呢?只好擴建飯廳,增加飯量了。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十多億的人口急速加入工業國行列,累加在200多年漸進形成的世界7億工業化人口之上,星球爆炸式的市場需求將是最有可能導致新一輪產業革命出現的動因。市場需求導致了技術進步,這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可以說是真正前所未有的機遇!因為經濟學的研究表明,最接近市場需求的地方往往最容易產生新的技術和產業革命,而中國企業是最接近中國市場的地方。中國企業該如何作好准備那麼,中國企業該如何迎接挑戰呢?大的方面來說有這么幾點:一是要有戰略眼光,也就是要瞅准中國在能源和資源方面的機遇,決不輕易放過。最近香港華潤的朋友前來拜訪,我就跟他們談到,華潤的產業結構有必要做些調整,在能源和資源領域的投資比重應增加。華潤的朋友則談到了他們在節能項目上的雄心。有道是:搶佔先機者勝。誰能認識先機,誰能把握先機,誰就擁有更多的勝算。二是要有全球眼光。技術進步有很多方式,有的是獨創,有的是引進。日本曾經用60億美元引進了歐美1200億美元的先進技術,從而一舉將自己推向技術的巔峰。美國的思科公司是一家做得非常成功的高技術公司,但思考的技術與其說來自於其自身研發能力,不如說來自於管理層卓越的市場把握以及技術把握。其做法便是,瞅准市場最需求的技術方向,從全球購買最先進的技術,通過市場與技術的互動,通過全球高新技術的組合,實現快速成長。思科的經驗無疑值得許多中國公司學習。第三是要適當加大研發力度。中國大企業的研發費用占企業銷售額的比重通常不超過1%,而世界500強通常在5%~10%,某些領域如醫葯還要更高。韓國的三星原來並不是最先進的企業,但現在通過加大研發的力度,已經後來居上,在很多領域甚至將日本的企業甩在了後面。韓國企業既有雄心,又有志氣,是值得中國企業很好借鑒的。第四是要變革企業治理結構。當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不能再靠已有的人力資源,而要靠天下的人才。何以能聚天下人才,關鍵是要有吸引天下人才的良好的治理結構。第一次科技革命從英國發端,英國遂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從美國發端,美國遂成為20世紀最為強大的國家。亞洲的成功,則在於承繼了發達國家的產業傳遞,使自身迅速地提高了綜合實力。但中國是個大國,中國將不會完全遵循亞洲國家的老路,中國除了承繼外,還必須有創新,惟此地球才能容納中國巨大的身軀進入先進工業化國家的行列。中國最大的幸運在於,他是個大國,一方面可以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在信息化過程中將傳統工業向境外轉移的機會,加速自身「世界工廠」化進程;另一方面,中國還可以藉助市場優勢,積極實施技術創新和科技創新工程,大力推進新的產業革命的形成,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並完成中國的崛起與文明復興。至於生逢其中的中國企業,則如當年曹孟德詩中所唱,是「幸甚至哉」!
㈣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是怎麼樣的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1、相同點:
(1)都極大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2)都引起了社會關系的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社會日益分裂成兩大對立的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 出現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3)都推動了資本主義的對外擴 張,促使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2、不同點:
(1)第一次工業革命,技術和發明都源於實踐,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並取得巨大成果;
(2)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於英國,其他國家進程相對滯後和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在幾個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新技術和發明超出一國范圍,規模更大,范圍更廣,迅速發展;
(3)有些國家(日本)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便於吸收新技術、新成果,加快發展速度;
(4)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開始於輕工業部門,以紡織、煤炭、交通運輸業為主;第二次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重工業部門,以鋼鐵、電力、石油、化工和機械製造業為主。
(5)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時代為主要特徵;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氣時代為主要特徵。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評價: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大范圍的大肆殺戮搶占商品市場,搶占原料產地,奴役當地農民,加劇了當地農民的貧困落後,使得東方從屬於西方。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生產經驗,同時,猛烈地沖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使全世界各國人民覺悟。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第一次工業革命
㈤ 三次工業革命的比較(用表格表示)
三次工業革命的比較(用表格表示)如下:
(5)工業革命哪個階段好擴展閱讀:
三次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工業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但是帶來了工業污染。環境問題在19世紀中葉以後逐漸成了嚴重的問題。
㈥ 比較工業革命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異同點
(1)相同點:它們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又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它們都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階級的出現;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2)不同點在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規模上、深度上和影響上都遠比第一次工業革命要大得多。
a它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許多技術的發明來源於有生產實踐經驗的工匠。如珍妮機的發明者是個織工,水力紡紗的發明者阿克萊特是鍾表匠,發明蒸汽機的瓦特,也是個機工。因此,這個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所有發明發現成果都是科學技術運用於生產而創造出來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b它是在幾個先進的大國同時起步、相互促進下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的生產方法主要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全面開花取代了一枝獨秀的局面,其中德國、美國貢獻尤多。而且,其規模更加廣泛,某一國的重大發明,很快就被別國所吸收,相互推動,發展迅速。c 它開始於多數國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之時,形成了兩次工業革命時間上的交叉,如德國、日本就屬於這種狀況。因此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經濟發展的速度就比較快。
兩次工業革命比較
第一次
第二次
起止時期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70年代
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期
開始部門
從棉紡織業開始
從重工業變革開始
標志
蒸汽機的使用
電力的應用
社會結構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人類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工業化社會建立
生產組織
資本主義工廠制確立
各行業壟斷組織形成
經濟思想
自由主義盛行
凱恩斯主義形成
㈦ 工業革命首先從哪個國家開始的經歷了幾個階段各階段主要的成果有哪些工業革命有什麼樣的影響
工業革命的浪潮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蒸汽為動力,首先發生在英國,波及的范圍主要在歐洲和北美,稱為「蒸汽時代」;19世紀70年代以後進入第二階段,電能開始普遍採用,稱為「電氣時代」,其重要成果由歐美波及到世界各地。
工業革命的影響:
(積極)
1. 工業革命浪潮創造了機械環的大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使人類極大地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2. 作為工業革命浪潮發源地的西歐,人口增長迅速,並且大量對外移民,改變了原來的人種分布格局。
3. 工廠化生產需要聚集大量勞動力,從而促進了人口的自由流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新興城市不斷涌現。
4. 為適應城市生活的節奏,核心家庭成為城市的主要家庭模式。
5. 西歐資產階級得以最終戰勝封建階級,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制度。
6. 是發達國家大多數人口首先擺脫了貧窮。
7. 有力地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
8. 導致了大眾文化的形成。
9. (局限性、消極因素)
10. 工業生產把工人變成了機器的附庸。
11. 在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的條件下,由於供需等矛盾而導致種種經濟危機現象的發生。
12. 掌握先進生產方式的西方工業國家為了開拓市場、獲取原料,壓迫和掠奪殖民地國家,並把人類拖進了規模空前的世界大戰。
13. 工業生產大量消耗地球上不可再生資源,造成資源枯竭,並嚴重破環了自然環境。
㈧ 工業革命分為哪兩個階段後一階段與前一階段相比較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工業革命的浪潮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蒸汽為動力,首先發生在英國,波及的范圍主要在歐洲和北美,稱為「蒸汽時代」;
19世紀70年代以後進入第二階段,電能開始普遍採用,稱為「電氣時代」,其重要成果由歐美波及到世界各地。
特點:涉及范圍廣
㈨ 歸納一下三次工業革命的時間特點及影響(越詳細越好)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里自己的統治。
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影響
19世紀70年代以後,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生產力飛躍發展,使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資本主義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影響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往,人們主要是依靠提高勞動強度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第三次次科技革命條件下,主要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
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國家對科學領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強了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9)工業革命哪個階段好擴展閱讀:
革命評價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學技術大幅度提高,為世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並使得全球的文化聯系越來越密切,現代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在學術上,出現了各學科之間的相互參透的新特點,新的學術與科技思潮不斷涌現。
當今的國際競爭主要是以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因此教育的戰略地位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出現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新潮。
第三次科技革命,給全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既帶來了機遇,又面臨了嚴峻的挑戰。
㈩ 三次工業革命分別在什麼時期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60年代後期;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
1776年 英國 著名發明家 瓦特 製造出第一台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後來經過一系列重大改進,使之成為「萬能的原動機」,在工業上得到廣泛應用。這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
第一工業革命標記: 主要改變傳統的手工製作,改用蒸汽機機器替代。
促進了美、俄、德、意的革命和改革,拉開了歐美實惠工業化及現代化進程,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當時中國還處於清朝乾隆年間,也是中國封建集權發展的最頂峰,當時中國國力還非常強大,即便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仍然視中國為天朝上國。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也開始於英國。
標記就是: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受益:歐美。工業布局,形成西歐和北美兩大工業地帶,世界經濟格局,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四、三次革命主要標志:
第一次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19世紀70年代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三次20世紀四五十 年代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 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10)工業革命哪個階段好擴展閱讀:
一、第四次工業革命簡介: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繼蒸汽技術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技術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二、第四次工業革命將要到來
2013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4月7日至11日舉行。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家廠商參展。中國以近600家參展商規模成為東道主德國以外的最大參展國。
在為期五天的展會中,「工業4.0」概念受到關注。輿論認為,作為工業領域的全球領先展會,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推動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參展商和觀眾們對本屆展會都給予高度的評價。
德國聯邦科研部專家伯伊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加強德國作為技術經濟強國的核心競爭力,早在2006年的,聯邦政府就已經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該戰略文件重點為《未來項目—「工業4.0」》。
聯邦政府從2010年到2013年為高技術戰略大約投入270億歐元,對未來項目的專項投資達83億歐元。為了進一步落實「工業4.0」的計劃,最近德國三大工業協會—德國信息技術、通訊、新媒體協會。
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以及德國電氣和電子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三大協會」)決定,三大協會共同建立一個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平台」的辦事處,該平台已正式啟動,旨在推動實施聯邦政府制定的高科技戰略。
漢諾威工博會負責人柯克勒認為,「工業4.0」在本屆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已成為核心題目,在未來10年至15年,製造業的綜合整合將對全球產業產生巨大影響。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悄然到來。
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歷史上先後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發源於西方國家及衍生國家,並由他們所創新所主導。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開創的「蒸汽時代」(1760-1840年),標志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電氣時代」(1840-1950年),使得電力、鋼鐵、鐵路、化工、汽車等重工業興起,石油成為新能源,並促使交通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的交流更為頻繁,並逐漸形成一個全球化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
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更是開創了「信息時代」(1950-),全球信息和資源交流變得更為迅速,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被捲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進一步確立,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也達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興未艾,還在全球擴散和傳播。
前三次工業革命使得人類發展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生態成本,急劇地擴大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進入21世紀,人類面臨空前的全球能源與資源危機、全球生態與環境危機、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的多重挑戰,由此引發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綠色工業革命,一系列生產函數發生從自然要素投入為特徵,到以綠色要素投入為特徵的躍遷,並普及至整個社會。
21世紀發動和創新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中國第一次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在過去200多年世界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上,我們曾先後失去過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
在前兩次工業革命過程中,中國都是邊緣化者、落伍者,急劇地衰落,由於錯失工業革命機會,中國GDP佔世界總量比重,由1820年的1/3下降至1950年不足1/20,落後就要挨打,這也是近代中國飽受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
之後中國在極低發展水平起點下,發動國家工業化,同時進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即使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信息革命中,我們也僅僅是僥幸上了末班車,還是個「後來者」,因為對外開放才成為「追趕者」。
但是中國實現了成功追趕,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ICT(信息通信技術)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正在成為領先者。進入21世紀,中國第一次與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加速信息工業革命的同時,正式發動和創新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
這是一場全新的綠色工業革命,它的實質和特徵,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經濟增長與不可再生資源要素全面脫鉤,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脫鉤。
以歷史視角觀察,用工業化的角度觀察,使我們清晰地認識到,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即綠色革命已經來臨。中國能趕上這一革命的黎明期、發動期,是不易的、也是萬幸的。